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范文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范文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篇一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一、引言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以诗画交融、意境深远著称。

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对王维诗歌的解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而是更多地从多模态特征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诗学理论,对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进行多模态特征的分析与解读,以揭示其背后的诗学意义。

二、王维诗歌的多模态特征1. 诗画交融的意象王维的诗歌常常运用意象手法,将自然景观、人物情感等元素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诗画意境。

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将月、松、清泉、石等自然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宁静、幽深的画面。

这种诗画交融的意象在王维的诗歌中随处可见,使得其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跨感官的审美体验王维的诗歌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还通过声音、触觉等感官体验,使读者产生共鸣。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既通过听觉体验表现出空山的宁静与深邃,又通过触觉体验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温暖与宁静。

三、王维诗歌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1. 翻译中的视觉元素在英译王维的诗歌时,译者往往通过视觉元素(如排版、字体、颜色等)来传达原诗的意境。

这些视觉元素不仅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境,还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诗。

2. 跨文化的审美转换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诗的审美价值进行再创造和转换,使其在异域文化中产生共鸣。

这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实现原诗与译诗在审美价值上的对等。

四、认知诗学视角下的解读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看,王维的诗歌及其英译本具有多模态特征,这些特征在读者的认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诗画交融的意象和跨感官的审美体验可以帮助读者建立更为丰富的心理表征和情感体验。

其次,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通过视觉元素和跨文化的审美转换来传递原诗的意境和情感,使读者能够在异域文化中感受到原诗的美。

五、结论本文从多模态特征的角度对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进行了认知诗学解读。

古诗英译的认知隐喻视野_潘震

古诗英译的认知隐喻视野_潘震

Nationalities Forum民族论坛一、引言在文学翻译界,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影响甚大,在古诗英译的实践中也有所体现。

许渊冲将此三原则从读者感受角度作了新的阐释:“信”,可以使读者“知之”;“达”,可以使读者“好之”;“雅”,可以使读者“乐之”。

例如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可以说是达到了“知之”的境界。

柳永《凤栖梧》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以用来说明“好之”。

而辛弃疾《青玉案》中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道出了苦尽甘来,“乐之”的境界。

若能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感到相似的乐趣,译文则可说达到了翻译的较高水准。

另一方面,西方学者翻译古诗也有较长的历史,在古诗英译的视域内,有的学者明确提出了翻译原则,有的则以潜在的方式表示。

如翻译界所公认的古诗英译三大家———翟理思(HerbertAllenGiles)、庞德(Pound)和韦利(ArthurWaley),他们所倡导的古诗英译原则首先就是再现原则,即译诗要再现原诗的精华,包括意蕴、情感、意象、风格,这与中国译者的观点是大同小异的。

由此可见,古诗翻译能否成功,主要是在于意象能否被正确地传达。

事实上,古诗英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认知的过程。

翻译从表面看是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进行的转换,而在形式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一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自身来完成的。

二、古诗英译的喻体共知性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总是借助于熟悉的概念或已知事物来认识抽象的概念或新事物,而隐喻已被公认为一种借用已知事物对新事物进行表征的认知手段,在我们日常言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Lakoff和Johnson(1980)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认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或思考未知的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探析_以唐诗_春望_五种译文为例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探析_以唐诗_春望_五种译文为例

2010年7月第31卷第4期 外语教学Fore i gn Language E du cati onJ u l y.2010V o.l31No.4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探析以唐诗 春望 五种译文为例段奡卉(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河南洛阳471023)摘 要: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 推理过程。

说话人提供最大的关联信息,听话人则根据语境或认知环境对信息进行推理,选择关联性最大的假设,获取最佳关联,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诗词翻译也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

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必须正确地理解自然语言。

因此,关联理论可以作为指导诗词翻译的语用翻译理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诗词翻译这一交际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全面、科学地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关键词:汉诗英译;认知差异;推理过程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544(2010)04 0096 05Abstrac t:R elevance theory ho l ds t hat hu m an communicati on i s an o stensi ve i n ferenti a l cogn i tive process i nvo l v i ng i nfor m ative intention and co mmun ica ti ve i ntenti on.T he speaker prov i des the m ax i m al relevant i nforma ti on wh ile t he hearer is constantl y reason i ng acco rding to the context or cogn itive env iron m en t of i n f o r m ati on,selecti ng the bi gg est assu mp tion o f re levance to a ch i eve opti m a l relevance and fi na lly ach i ev i ng the purpose o f co mm un i ca tion.The translati on of po etry i s a ki nd o f i nfe renti a l cognitive process o f language.N 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 ng plays a v ita l ro le i n the process of ach i ev i ng pragma ti c equ i va lent effec t i n trans l ation.Therefore,re lev ance theo ry can be the prag m atic translation t heory i n poetry transl a ti on.W it h i n the fra m ework o f re l evance t heory,t h is paper m akes a st udy o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oetry i n trans l ation.So the Ch i nese dis course can be comprehended t horoughly and ob j ec ti ve l y,and the hum an co mm un ica ti on w illw i n out fi nall y.K ey word s:Eng lish translation o f anc i ent Ch i nese poe try;cogn iti ve d ifferences;i nferen tia l process1.引言从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 m es L eague)的 诗经 英译本问世算起,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已经走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英译意象翻译研究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英译意象翻译研究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唐诗英译意象翻译研究摘要:唐诗是中华文化的明珠瑰宝,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诗人借助一些意象用诗歌的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

可以说鉴赏和评价唐诗的思想价值主要是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入手,通过细致分析领会意象的寓意,体味出意象所传达的丰富内涵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本文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通过对孟郊的《游子吟》两个英译本的分析,来说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唐诗英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唐诗;意象1996年,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gary b. palmer)出版了他的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palmer, g. b., 1996) [1] 帕尔默借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精髓--意象作为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结合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即波厄斯派语言学、民族语义学及会话民俗学,构建了文化语言学。

本文通过对孟郊的《游子吟》两个英译本的分析,试图探讨其对于唐诗意象翻译的解释力。

一、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核心理论--意象帕尔默认同文化研究中的三大传统的优点并用认知语言学弥补他们的不足,构建了文化语言学理论。

意象是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精髓。

同时,意象和文化密不可分,意象是特殊的认知模式的实解,这些认知模式大部分是由文化构成的。

而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人们传达文化和意象的载体,意象、语言和文化三者的关系构成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核心。

文化语言学试图利用各种相关的意象概念去探寻原语的使用,并且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语,因此,所有的意象都是由文化构成的,由于各种不同的意象因视角不同、场景不同、范围不同、情感价值等种种不同而相互区别,所以当某些情景或对话模式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时,不同文化或社会背景下的人们便会对本就各有特点的意象有不同的理解。

虽然不同的语言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人类的语言却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构成了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础。

从认知的角度探索古汉语诗英译中语境的建构

从认知的角度探索古汉语诗英译中语境的建构
是要在 两种不 同的认知 图式 中架起沟通的桥梁。
话 者结 合 自身 的认 知心 理 和语言 使用 者与 客观世 界 的互 动认识所形成的语境 对语 言进 行加 工处理 的结果 。 奈达认 为 , 翻译 就是用 最切 近 而又最 自然 的对 等语 “ 再现源语的信息 , 首先是意义 , 然后是 文体 ” 意义不是直 。“ 接反映外部世界 , 而是 反映 人对外 部世界 的认识 ” 蓝 纯 , ( 20 ) 0 1 。语境对 意义 提供 了客 观 的外 部条 件 , 的认 知世 人
从认知 的角度探 索古汉语诗英译 中语境 的建构
徐 翠 波
( 湖南涉外经济学 院, 湖南 长沙 4 0 0 ) 125

要: 语境是跨文化交流 的必要前提 , 在古 汉语诗词 的英译 中, 者应从认 知的角度 构建语境 , 译 深入领悟诗歌 意境 构
成 的相关 因素 以此为读者建立起与源语读 者相同或相近的心理 图式。 关键 词 : 知; 认 语境; 汉诗词英译 ; 古 构建
典型 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特 定的情 志是意境 与情 的交 融 , 诗 歌意境虚无缥缈 , 空灵而有 质感 。如果 只是通过一 种对应
读者长生的效果一致” 成兆英 ,0 6 。 ( 20 ) 从认知语境 的视角分 析 翻译 的心理 活动 具有 重大 意
义 。译者和原文同一文化背 景下 的读 者 , 由于译者在 自身 文化 中所形成原型心理 的影 响下 , 原语所激 活 的框架 并不 完全等 同于原语读者所激 活的框架 引发 的心 理语境 , 而 从 对 同一语言符号可能产生不 同 的解 释 , 者利用这个 框架 译
式 的翻译 , 是无 法让 生活在异域 文化 土壤 的西方读 者领 略 到诗歌所传达 的深刻 内涵 的。

认知转喻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苏轼诗词为例

认知转喻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苏轼诗词为例

认知转喻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苏轼诗词为例HUANG Shao-jing【摘要】转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性的语言建构方式,认知转喻研究对于古典诗词翻译具有积极意义.以许渊冲和伯顿·沃森英译的苏轼诗词为例,对比分析苏轼诗词英译中的主要认知转喻类型,反思中国古典诗词转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现象,进而从文本的客观体验性和译者的主体认知性角度,探讨以苏轼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认知转喻的翻译策略.【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22)001【总页数】8页(P105-112)【关键词】转喻;苏轼诗词;英译【作者】HUANG Shao-ji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随着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化进程的深化,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英译研究成为学界热议的焦点。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词在中国古典诗词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瑰宝。

苏轼诗词英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研究视角也较为多样,既有美学理论的探讨[1],也有哲学视角的解读[2],还有禅学角度的诠释等[3],这些为苏轼诗词的英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苏轼的诗词很多通过转喻来表达意境,因此,转喻的翻译成为苏轼诗词英译中美学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翻译界关注苏轼诗词英译转喻现象的还比较少,尚无相关的系统研究。

本文以认知转喻理论为视角,对苏轼诗词中的转喻现象进行认知解读,并对苏轼诗词的不同代表性译本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旨在让更多的译者关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转喻现象,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提供更多的有益参考,并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一、转喻的概念、类型及其认知解读价值(一)转喻的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

认知翻译观下《蒹葭》四种英译文的比较

认知翻译观下《蒹葭》四种英译文的比较

认知翻译观下《蒹葭》四种英译文的比较由于语言的差异,翻译是一项困难又古老的任务。

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在各种不同的认知基础上,比如文字翻译、意义翻译和情感翻译。

本文将以认知翻译观下四种不同的英文翻译文本的比较作为主题,来探讨《蒹葭》的英语表达方式。

《蒹葭》是一首古老的汉诗,具有深刻的内涵。

其中以写“蒹葭”为题,蒹葭是一种禾草,它象征着精神上的贫乏。

在比较四种不同英文翻译文本中,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第一首翻译是来自英国诗人艾德加卡特的翻译,他的翻译具有巨大的灵性深度,语言流畅,易于理解。

他将蒹葭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渴望与思考──来述说,强调了它复杂的意义。

卡特的诗句“Along the river, reeds whisper this story”,以一种带有强烈浪漫色彩的语言对蒹葭与河流作了对比,展示了蒹葭象征着深沉思考的能力。

第二首翻译是著名诗人斯蒂芬萨克斯翻译,他认知翻译,注重内容的写作意识,而不是字面意义。

他将蒹葭比喻为竞争,让读者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在他的诗句“Enemies to the reeds make life rough”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蒹葭生存的困境,强调了拼搏的重要性。

第三首翻译是英国诗人约翰罗斯的翻译,他采用文字翻译,注重表达的准确性。

他把蒹葭比做一种生命的力量,让人感受到蒹葭的存在,感受它在前进的挣扎与坚持。

其中,诗句“Reeds of the river, forever making the journey”表达了蒹葭永恒前行的精神,激发起人们不懈努力的勇气。

最后,考虑到英美文学传统,由贝瑟尔翻译的第四首翻译更加回归原作,强调蒹葭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思想深刻,文字抒情。

他的翻译把蒹葭比做姥姥描绘出一片孤独的景象,诗句“Granny’s reeds, with the song of loneliness”表达了蒹葭所蕴含的无奈的情绪。

综上所述,随着认知翻译的不断发展,《蒹葭》的英译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其丰富的内涵。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范文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范文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篇一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一、引言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以其独特的诗画语言而闻名于世。

诗画语言不仅指其诗歌的绘画性,更指其诗歌所蕴含的深邃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色彩。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诗学的理论,对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进行多模态特征解读,以揭示其诗画语言的独特魅力。

二、王维诗歌的诗画语言特征1. 自然景物的描绘王维的诗歌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其诗歌中的山水、云雾、草木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便将秋天的山间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

2. 意象的营造王维的诗歌善于运用意象,通过具象的物象来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便通过雨后清晨的景象,表达了离别之情。

3. 音韵与节奏的和谐王维的诗歌在音韵与节奏上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其诗歌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得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三、王维诗歌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解读1. 视觉模态的翻译对于王维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意象,英译本需要通过视觉模态进行翻译。

译者需准确传达原诗的画面感,使得英文读者能够通过视觉想象,感受到原诗所描绘的景象。

2. 语言模态的翻译在语言模态的翻译上,译者需关注原诗的音韵、节奏和语言风格。

通过运用英文中的押韵、节奏等手法,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语言美感。

3. 文化模态的翻译王维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关注文化差异,通过注释、解释等手段,帮助英文读者理解原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四、认知诗学视角下的解读从认知诗学的视角来看,王维的诗歌及其英译本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多模态的认知过程。

读者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与诗歌进行互动,从而理解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在解读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时,需关注多模态特征,以更全面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魅力。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范文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范文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篇一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一、引言王维,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著称。

在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背景下,其诗歌的英译本如何传达原作的诗画语言,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运用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理论,对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进行解读,以揭示其诗歌的内在艺术魅力及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二、王维诗歌的多模态特征王维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画语言为人们所喜爱。

其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还通过色彩、线条、空间等视觉元素,构建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这些画面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相互映衬,形成了王维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色彩与意象王维的诗歌中,色彩的运用是其多模态特征的重要表现。

如“青溪一道穿桃李,万丈高峰踏白云”,通过“青”、“桃李”、“万丈”、“白云”等色彩与意象的交织,构建出了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画面。

(二)空间与构图王维的诗歌在空间构图上也有着独到之处。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空间的空旷与声音的回响相互映衬,营造出了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

三、王维诗歌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王维诗歌的英译本如何传达原作的多模态特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英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在传达原作诗画语言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一)意象的再现英译本在传达原作意象的过程中,尽量保持了原作的视觉元素和情感色彩。

如“空山不见人”被翻译为“In the empty mountain where no one is seen”,保留了原作的意象和空间感。

(二)韵律与节奏的再造在韵律与节奏方面,英译本也尽量贴近原作。

通过对诗歌进行适当的断句和调整词序,使译文在音韵和节奏上与原作相协调。

四、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在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进行深入的解读。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篇一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一、引言王维作为唐代杰出诗人,其诗歌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

诗中,自然景观、人世情感、哲思领悟相融交织,呈现出独特的诗画语言。

本文将从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的角度,深入解读王维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英译本的特征。

二、王维诗歌的多模态特征1. 自然景观的描绘王维的诗歌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将自然景观呈现得栩栩如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通过明暗交替、动静结合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静谧的林间,感受清泉流淌的细腻触感。

2. 人世情感的抒发王维的诗歌中,人世情感丰富多样。

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3. 诗画相融的艺术风格王维的诗歌以诗画相融的艺术风格著称。

诗中画意盎然,画中诗意深长。

其诗歌往往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象,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认知诗学视角下的王维诗歌英译本1. 翻译中的文化传递王维诗歌的英译本在传递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充分理解原诗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将其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同时,还需注重文化元素的保留和再现,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诗。

2. 多模态翻译策略的应用在翻译王维诗歌时,可采用多模态翻译策略,将原诗中的图像、声音、情感等元素与文字相结合,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翻译自然景观时,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形象的画面呈现相结合的方式,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原诗中的美景。

3. 译本的接受与传播王维诗歌的英译本在海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译本的接受程度与译者的翻译水平、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使译本更好地被接受和传播,需关注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译本质量。

四、多模态特征在认知诗学中的作用多模态特征在认知诗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识解理论视角下的《使至塞上》英译本对比分析

识解理论视角下的《使至塞上》英译本对比分析

识解理论视角下的《使至塞上》英译本对比分析康思思 孙春玲引言“古诗是一种用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描述社会现象且富含节奏和韵律的一种文学体裁。

[1]” 古诗作为诗人用来描述事物并抒发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无论从其写作的特点手法、韵律、字数来看,古诗蕴含的思想都颇具美感以及富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使至塞上》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因受排挤被唐玄宗派去前线慰问将士途中所做。

此诗不仅描述了广阔无垠的沙漠中苍凉、雄浑的景色,同时寄情于景,倾诉自己仕途不顺,遭受排挤的孤寂、悲怆之情。

本文以识解理论为指导,选取《使至塞上》三种不同的英译本,通过对译文中的词、句的运用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不同译者在建构译文时体现的差异性,从而深化对古诗英译的研究。

1识解理论“识解”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决定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从识解理论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意义是说话人或作者对文本的建构模式。

语言形式直接反映了说话人或作者的识解方式。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识解模式来理解或表达。

“识解”的概念最早由语言学家Moore与Curling提出。

“识解”在兰盖克的定义里主要是用来“表达认知语法中认知视角的内涵,也就是指说话者或语法主语作为观察者或参加者的作用,这种作用通常在被表达的事件或者情境中显现出来。

[2]”这也就是说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我们会采用特定的认知方式和视角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通过不同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2《使至塞上》英译分析本文选取许渊冲、雨打萍及G.W.Robinson三人《使至塞上》的译本,选取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对此诗的三个英译版本进行分析,以便较好地理解译者在建构译文时体现的识解差异性。

2.1 辖域和背景由于辖域和背景在某些方面是重合的,因此中国语言学家王寅把这两方面内容归结为一个维度。

辖域和背景表示人们在描述一件事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辖域制约人们对文本表达的准确理解,而背景则是人们的文化背景,所掌握的百科知识等相关因素。

高中英语教材中英译中文古诗的探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英译中文古诗的探究

1102020年26期总第518期ENGLISH ON CAMPUS高中英语教材中英译中文古诗的探究文/贾建强【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英译中文古诗,不论是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还是语言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授课内容与环节,给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另外,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形式美与意境美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译中文古诗;教学策略【作者简介】贾建强,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

诗歌能够以独特的风格来将思想情感传递给读者,给读者带来更深刻的感触。

而对于拥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来讲,因为中国文字、语言的复杂性,很难确保诗歌中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化可以得到世界人民的准确理解。

所以,为了使得其他国家的人民也能够理解、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对此,为了有效突破不同语言、文化差异等问题,高中英语教材中英译中文古诗教学活动的开展显得至关重要。

一、 高中英语教材中英译中文古诗的意义作为一门美的艺术,语言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审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此,在高中英语教育培养中,教师应懂得通过基于语言独特的美来给学生的认知、素质全面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给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对于古诗来讲,其不仅拥有新颖的形式、优雅的意境,也具备精湛的语言,不论是对于授课内容的优化,还是对审美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审美能力,思维也日趋成熟,情感的波动也相对较小。

在此背景下,通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译中文古诗,既可以通过诗歌的美来挖掘、拓展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兴趣、能力,给其审美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创造良好条件,也能够为高中英语教育的革新发展拓展新思路,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教育培养成果。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词英译中意象和意境的传递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词英译中意象和意境的传递的开题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国古诗词英译中意象和意境的传递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深刻的意象和意境,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翻译学者的兴趣和探讨。

英译中过程中,如何传递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篇论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意象和意境的传递问题。

二、文献综述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意象和意境一直是翻译中的重要话题。

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义,但是这种传达常常难以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其表达方式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因此,翻译要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需要考虑到语言的认知和文化的差异。

在相关研究中,许多学者对古诗词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比如,陆谷孙等学者研究了《诗经》的英译问题,认为翻译要尽可能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还要考虑到书写者和翻译者的文化背景差异。

另外,梁启超、钱钟书等学者对唐诗、宋词的翻译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观点。

三、研究问题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由于古代文化和现代语言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本研究主要探讨一个问题: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如何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

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表达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意象和意境如何被传递。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的比较,本文将探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意象和意境传递问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中国古诗词英译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预期结果是: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象和意境,注重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提高翻译品质。

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以《春望》三译本为例

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以《春望》三译本为例

也 是 基 本 的 语 言 心 理 动 作 方 式 。” 认 知 模 式 在 译 入
语 中 既 有 与 原 诗 对 等 情 况 ,亦 有 不 同 模 式 的 切 换 ,
目的 是 取 得 对 等 认 知 效 果 。
种 模 式 都 具 有 完 形 特 征 。 建 立 于 认 知 结 构 与 客 观 都


前 言
段 , 如 现 代 英 语 诗 歌 中 常 使 用 概 念 模 糊 的 词 语 而 “
形 成 复 杂 的 意 象 ” 诗 歌 信 息 处 理 首 先 着 眼 于 语 言 。 外 部 形 式 . 词 汇 选 择 、 式 安 排 、 章 结 构 、 行 如 句 篇 诗
认 知 属 心 理 学 概 念 范 畴 , 本 质 特 点 是 以 信 息 其
新路 。
意 象 图式 不 同 于 意象 。不 是 意 象 构成 的 图式 。 “ 象 图 式 是 在 对 事 物 之 间 基 本 关 系 的 认 知 的 基 础 意 上 所 构 成 的 认 知 结 构 , 人 类 经 验 和 理 解 中 一 种 联 是
系 抽 象 关 系 和 具 体 意 象 的 组 织 结 构 , 反 复 出 现 的 是
而 语 用 推 理 隐 含 其 中 。诗 歌 翻 译 需 要 将 原 诗 意 象 即 原 型 范 畴 “ 植 ” 译 文 , 认 知 模 式 的 创 设 是 重 要 移 于 而 的 外 部 表 征 . 为 译 诗 在 译 入 读 者 视 野 中 要 激 活 对 因 等 的 认 知 结 构 。“ 翻 译 过 程 中 , 仅 会 涉 及 到 词 与 在 不 词 , 与 句 等 这 些 语 言 单 位 之 间 的 认 知 心 理 单 位 的 句 转 换 ,并 且 认 知 模 式 是 语 言 单 位 转 换 的 心 理 理 据 ,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范文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范文

《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篇一诗画语言——王维诗歌及其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解读一、引言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为后世所传颂。

王维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一种视觉和感知的综合体验。

本篇论文旨在从多模态特征认知诗学的角度,对王维的诗歌及其英译本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诗画语言的多模态特征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

二、王维诗歌的多模态特征(一)语言模态王维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

他善于运用自然意象,以画家的视角和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

语言质朴自然,既有简洁明快的风格,又不失深情厚意。

(二)视觉模态王维的诗歌中充满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通过诗意的描绘,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模态王维的诗歌注重表达情感,其情感丰富而细腻。

他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出一种宁静、淡泊、超脱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世界。

三、王维诗歌英译本的多模态特征(一)语言模态的翻译在英译王维的诗歌时,译者需要准确传达原诗的语言特色和韵律感。

通过运用英语中的相应表达方式,尽可能保留原诗的语言魅力。

同时,译者还需注意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译文更加贴近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视觉模态的传达在跨文化传播中,王维诗歌的视觉元素成为了一大挑战。

译者需要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等形式,尽可能地还原原诗中的视觉效果。

这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情感模态的翻译在翻译王维诗歌时,译者需要准确传达原诗中的情感。

这需要译者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体验,通过恰当的英语表达方式,将原诗中的情感传递给英语读者。

同时,译者还需注意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便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唐诗英译意象再造研究——以陶渊明田园诗为例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唐诗英译意象再造研究——以陶渊明田园诗为例
第2 6卷 第 7期 20 0 9年 7月
辽 宁 教 育 行 政 学 院 学报
J u nlo io ig E u ain lAd nsrt n I si t o ra fLa n n d c to a miitai n tue o t
Vo . 6 No7 12 .
J l2 0 u 0 9
[ 日期】 20 — 5 1 收稿 090—2 【 作者简介】 迟腾飞(9 1 ) 男, 18 一 , 山东蓬莱人, 沈阳理工 大学外 国语学院教 师, 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辽

9 ・ 8
语言是文化 中一个很重要 的符号 系统 , 文化包含并 影 响着语 言的发展 , 而语 言也是保持 和影 响文化发展 的
与认知语言学结 合起来 ,便可 以构建一种有别 于 以往 的描写来抒发 自己真实的情 感。[ 2 1 的、 对语言现象更具 有解释力 的新 的综合性理论 , 即文
因此 , 意象是抽象 的 、 部分 的 、 变化不定 的 , 人们 主
化语言学理论 。 文化语 言学理论 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关 注 要通过心理意象交流 , 而由于不 同的人对 于同一件事物
[ 词】 帕 尔默 文化语 言 学; 象再 造 ; 关键 意 诗歌
【 中图分类 号】 10 .2 27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7 — 0 2 2 0 )7 0 9 — 3 6 2 6 0 ( 0 9 0 — 0 8 0
类 压 分 美 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于 19 96年 出版了他 的力 组 、 比 、 缩 、 析等认 知 过程 。所 以意 象的 实质是

Myy u hfl n o o tn c mmo i g , o t et oc mfr o i nt n s h

认知语法识解观照下的唐诗绝句英译研究

认知语法识解观照下的唐诗绝句英译研究

2502021年18期总第562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认知翻译学是翻译学的一种新范式,它将翻译理论与实践活动置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进行研究,阐释翻译现象,探寻翻译规律。

本文以认知语法识解为基础,分别论述了详细度、聚焦、突显性及视角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以及在汉英翻译中的作用,之后通过对不同译本的解析对比,进一步阐述了这四个识解维度在绝句英译中的运用,以期为绝句的英文翻译提供可能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法;识解;绝句;英译【Abstract】As a new mode of translation study,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delves into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practice within a Cognitive Linguistics framework, elaborating on translation phenomena and exploring translation rules. Based on Cognitive Grammar's construal theory, this article respective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language expressions and four dimensions of construal——specificity, focusing, prominence and perspective,and further expounds on their rol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nd then the article, by virtue of the anatomy andcomparison, details their applications in translating into English the Chinese quatrains from Tang Dynasty.【Key words】Cognitive Grammar; Construal; Quatrains; English Translation 【作者简介】韩志毅(1976-),男,山东济南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言教学及翻译理论与实践。

从形式结构与认知意义评析《登高》的英译

从形式结构与认知意义评析《登高》的英译

从形式结构与认知意义评析《登高》的英译一、引言大唐盛世造就了文化的繁荣,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形容他的写作风。

对“沉郁顿挫”,诗人吴瞻太在《杜诗提要》中写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真正达到“沉郁顿挫,独步古今”的,堪称《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该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因他老年无依,病魔缠身,不禁感叹世事艰辛,人生悲凉。

二、翻译美学翻译美学是“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以及知识积累,选择相应的表达。

“在文学翻譯中,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

”探求语言美,是翻译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最基本的就是选词择字,从而达到声韵美。

声韵美的两个基本成分是音韵美和结构美,并由音韵美和结构美产出一种语言的视听感性,有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之感。

在此基础上,“超文本语言审美”则包括意象美,意境美,意蕴美,风韵美,风格美,和其他的超语言形式审美信息。

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只有成功转换,才能实现其传播价值。

三、译本对比赏析On the Height (许渊冲译)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wide,apes wail and cry,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birds wheel and fly.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alone Im on this height.Living in times so hard,at frosted hair I pine.Cast down by poverty,I have to give up wineThe Heights(弗莱彻译)The wind so fresh,the sky so high,Awake the gibbons wailing cry.The isles clear-cut,the sand so white,Arrest the wheeling sea-gulls flight.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 around.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From far away,in Autumn drear,I find myself a stranger here.With dragging years and illness wage,Lone war upon this lofty stage.With troubles vexed and trials sore,My locks are daily growing hoar:Till time,before whose steps I pine,Set down this failing cup of wine.1.语言美。

认知语法视域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认知语法视域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认知语法与 中国古典诗词的
句 子 组 合
认 知语法 认 为句法 是 语义 结构 的常 规象 征 ,其
同一情 景之所 以有不 同的意象取 决于 不同参
数 。“ 语 言表 达 式 的选 择 和 理解 取 决 于说 话 者和 对 听话 者 对转 瞬 即逝 的各种 意象 的建 构 。意 象 的 图形 与背 景 ,侧面 与基 体 ,详细程 度和 视 角与 说话 者注

所参照的辖域基础。基体的某一部分被突显,成为 注 意 的焦 点 ,即成 为侧面 (rfe 侧面 才是 词 语 poi ), l 表示的意义 。每一种意象都将一个侧面 (rfe po l) i
加 于一 个基 体 (ae bs)之 上 。语 言 单位 的语 义 值不 仅在 于突 显 的侧面 本 身 ,而 且在 于基 体和侧 面 的关 系 中,二 者缺 一不 可 。如 “ 边 ”的语 义是 以三 角 斜 形 为基 体 的一 条斜 线 。“ 叔 ”的语 义 是 以一 组 亲 叔 属 关系 为基 体 的一个 称谓 。
要: 中国古典诗词 的句子组合是诗人根据 主观 意图对客观物 象的重新 组合 。某些被突 出或放大的部分,
就是认知语 法 中突显的部分;某些被 修改 、缩小、融合 的部 分就是认 知语 法 中图形和背景关 系、具体化程 度、选
择和视角的改变。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应使英译本的图形和背景关系、侧面与基体、具体化程度、突
个 事件 ,一 种情 景 ,不 同的人 ,或 同一 个人 从不 同 的角度 观察 可 以 以不 同的方 式理解 、构 造其 内容 。 这 一 不 同 的构 造 反 映在 语 法 上 就 表 现 出不 同 的句 法 结构 。 ”川,所 以语法 不是 自主 的而是 受语义 影 响

李白诗歌英译认知模式研究

李白诗歌英译认知模式研究

李白诗歌英译认知模式研究
随着中西文化融合和语言应用技术的发展,翻译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使人们能够跨越文化界限,更好地了解和融合不同的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诗歌英译认知模式研究也成为学术界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对李白诗歌英译认知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李白是我国著名的唐朝文学大家和诗人。

他的诗作渗透着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思想,情节描写通俗、流畅,语言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因此,李白诗歌英译认知模式的研究对用英语传达和谐融合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李白诗歌英译认知模式的研究首先应该依据语义理论,以英汉语言的不同特性为基础,将李白的诗歌语句结构和语义进行深入剖析,探究语义的转换要求,以达到英译的最佳效果。

此外,除了语义理论,李白诗歌英译认知模式研究还应深入研究修辞理论,根据李白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探究中西文化中修辞内涵和表达特点的差异,并通过跨语言研究,深入挖掘中英文化在修辞方面的差异,以期得到更好的译文效果。

另外,李白诗歌英译认知模式研究还应该考虑语境、语用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尤其在转换李白诗歌的文化表达等方面,要考虑中英文化的差异性,结合社会文化意义,用准确的英译来表达文学创作中的本国文化特色,使译文更加接近原作。

总之,李白诗歌英译认知模式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需要
对中英文化差异性有深入的了解,掌握英语语义理论和修辞理论,并注重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带来的不同翻译效果,进而探究出一种基于认知的英译模式。

因此,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李白诗歌英译认知模式,旨在更好地揭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中西文化对话,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的发展和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唐诗英译认知模式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引入认知模式理论来阐释汉诗赏析及其翻译,通过剖析该诗的意象图式、隐喻、转喻认知模式,探讨认知模式下诗歌翻译技巧。

另外,认知模式对诗歌意境推理过程具有制约作用,翻译中要考虑到译诗整体的模式建构。

[关键词]唐诗英译;认知模式;《春望》[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2-0088-04一、前言认知属心理学概念范畴,其本质特点是以信息加工为基础,综合感觉、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

“语言依赖于人的一般的认知和经验处理机构。

”而这种认知和经验处理机构的表征即为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是知识组织的方式,它允许我们理解各式各样的概念和语义现象。

由此可知,认知模式即为认识、感知、理解和加工语言信息的各种方式,它反映了大脑信息处理和加工的主要特点,并外化为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人类认知过程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使同等信息既有普遍一致的感觉投射(认知方式趋同),也有千差万别的感受反馈(经验结构差异)。

认知模式根据结构原则的不同,可分为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从经验主义认知观出发,每种模式都具有完形特征,都建立于认知结构与客观世界的某种对应关系之中。

迄今为止,关于认知模式与诗歌翻译的研究,国内并不多见。

笔者拟从认知模式理论出发,结合杜诗《春望》及其译本,探讨诗歌鉴赏与翻译的认知过程特点,为诗歌在认知领域的翻译研究开创一条新路。

诗歌以意象为基本概念结构,通过意象的创设与巧妙组合,达到与读者普遍一致的认知结构暗合,即调动读者背景知识与审美经验,收到特殊的语境效果。

因而语言形式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如现代英语诗歌中常使用概念模糊的词语而形成复杂的意象”,诗歌信息处理首先着眼于语言外部形式,如词汇选择、句式安排、篇章结构、诗行排列等,通过特殊形式(如突显)唤起审美体验。

其次是语境手段,创设特定语境唤起概念与范畴。

这两种手段均离不开人对事物的直接与间接经验,因而语用推理隐含其中。

诗歌翻译需要将原诗意象即原型范畴“移植”于译文,而认知模式的创设是重要的外部表征,因为译诗在译入读者视野中要激活对等的认知结构。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词与词,句与句等这些语言单位之间的认知心理单位的转换,并且认知模式是语言单位转换的心理理据,也是基本的语言心理动作方式。

”认知模式在译入语中既有与原诗对等情况,亦有不同模式的切换,目的是取得对等认知效果。

二、认知模式与诗歌翻译的关系(一)意象图式意象图式不同于意象,不是意象构成的图式。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

”汉语民族在联系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时,更倾向于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关系,反映到思维方式上,表现为主体性思维方式;在认知结构上,则是先整体后局部,先主体后客体。

外化为语言形式,使汉语具有“葡萄形”立体结构特征,即主动语态居多。

英语民族联系主体与客体,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现实逻辑,强化其对人的支配作用,思维模式倾向于客观化,认知结构方面先局部后整体,先客体后主体,因而具有“树形”结构的外在语言形式,即被动语态居多。

在英诗中传达汉诗意象,考虑到两种语言认知结构差异,改换语言组织形式与表达方式,以建构对等意象图式为目的。

“不同的词和句法可以对同一情景进行不同的编码,也就是说,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利用不同意象表达不同的含义。

在此意义上讲,意象是语义的基础,语言表达是意象的体现。

”如对“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萧鼓哀吟感鬼神”(杜甫《丽人行》)的翻译,“Rivers and lakes are flooded with rain”,“E’en ghosts and gods are moved by the moans of the flutes and drums”.从标题可看出,《春望》为上下空间图式,是站在一个高度俯视都城的春天。

“望”字原始意义为向远处看,引申为视力所及的视野,曹松《冬日登江楼》诗:“远村虽入望,危槛不堪凭。

”后转到抽象认知域,有盼望、希望之意:“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因其在空间关系上有从上往下看之意,还可引申出怨恨、责怪之意:“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

”(《战国策•燕策二》)由“春望”二字可窥春天之景,即春景意象已在读者心中构建,而作者内在情绪表达却隐而不现。

翻译此标题,关键在激活译入语读者基于经验和知识的概念结构中相匹配的意象图式,将上下空间图式还原,即把“望”字的多重意象再现于译诗之中。

我们来看三译例。

灵石岛网站译(简称“灵译”)与吴均陶译(简称“吴译”)均为“A Spring View”,杨宪益、戴乃迭译为(简称“杨译”)“Looking Out on Spring”。

“View”在《剑桥国际英语大辞典》中解释为“opinion,belief,idea,a way of thinking(about somethin);sight――What you can seefrom a particular place,or the ability to see from a particular place.”“Look out ”意为“find,search”,“To watch what is happening and be careful”。

“View”所包含的认知域与“Looking Out”相比较,更富有深刻性与思想性,是从“看”的视觉过程过渡到“评”的认识过程,可给读者多重心理期待:是纯写景还是以言指事,抑或以言成事。

为获得最佳关联,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意象图式,读者会努力探索“View”一词所代表的含义。

而后者所建构的意象图式与原诗有所不同。

原诗“国破”领句,“国家”为容器图式,以国含家,突显国家存亡主题。

然后引发“家亡”之概念,并可进而引起个人身世之感。

汉语思维中,以大指小,以容器指内容的情况极为常见,如“他们脑子里想的全是钱”(All they think of is money)。

另外,本诗以国家存亡为背景、家人安危为衬托,构成前景―背景结构意象图式,烘托心境,预设情感冲突。

在翻译中,须顾及这种“国―家―人”的意象传递,其途径之一就是以英诗表达形式为依托,还原容器图式与前景―背景结构。

(二)隐喻与转喻模式隐喻模式是指“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

隐喻模式用来对抽象事物的概念化、理解和推理”。

转喻模式是“在上述某种或多种模式基础上,使其中某个成分与另一成分发生联系,如在一个表示部分――整体的图式模式中,使一个部分转到整体的功能,从而使部分能够代表整体,这就形成转喻模式”。

隐喻与转喻模式的建构主要来自人类普遍具有的认知经验与个人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在诗歌翻译中要促成译语范畴的形成与原型效应的产生,就离不开读者的认知关联,因而汉诗英译重在比较该两种模式的差异性。

前文意象图式中谈到汉英民族在处理主客体关系方面的认知思维不同,该种不同表现在隐喻与转喻模式中,可作如下分析:汉语隐喻重主观描述,主语模糊度大,喻体与本体珠联璧合,动作词语表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英语隐喻重客观描述与逻辑分析,主语明显,喻体与本体界限分明,动作词语支配对象清晰。

转喻方面,汉语整体显著度高,整体代部分情况较多,英语部分显著度高,部分代整体情况较多,如“物以类聚”(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在突显句式中,汉语句式呈“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侧重先因后果,层层递进的顺序;而英语循“中心―边缘”图式,侧重先果后因、主次分明的顺序。

例如, “Then am I/ A happy fly/If I live / Or if I die.”(不论我活着,或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看到他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We are moved into tears when we see that he has made a rapid progress)。

《春望》中最明显的隐喻莫过于“花溅泪”,其理解有两种:一为人感时,观花含露,其露珠盈盈似泪水满眼(比喻);二为花感时,悲从中来泪泣如珠(拟人)。

这种双重表达效果与认知体验恰恰是汉诗唤起审美愉悦最重要的手段。

翻译过程中,这种用词模糊性与随意性须具体化,应将主要施事者(行为者)放到前台,喻体与本体关系予以明确展现,以英诗整个诗行(stanza)为表意的核心,也就是说,以客观描述烘托主观感受,以句子手段获取对等认知效果。

杨译为“Even flowers seem to shed tears”,灵译为“Where petals have been shed like tears.”,吴译为“Blossoms invite my tears as in wild times they bloom”。

杨译诗以隐喻译隐喻,取得了等同认知效果。

以“flowe、petals”为施事主语,“tears”与该主语同为观照,当事人虽隐而不现,其思想感情已隐含其中。

若将汉诗模糊性再现于英诗中,将主客观关系共同并置,一是遗漏了原诗隐喻特征,二是译诗逻辑结构趋于复杂抽象,不易引起同等认知效果。

转喻模式下诗歌翻译须把握好突显句式结构,成功地实现转喻模式的二次构建。

以原诗“山河”、“烽火”为例,看看翻译过程中如何再现其转喻特征的。

杨译为“And only rivers and hills look the same”,“The beacon fires have flared/Unceasingly”;灵译为“Though a country be sundered,hills and rivers endure”,“After the war―fires of three months”;吴译为“As ever are hills and rills while my country crumbles”,“For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soar and burn the skies”。

“山河”以其涵盖的基本地域特征作为国家、社稷的代码,亦可指代地理范畴上国家某一地区土地。

这里译词无可厚非,关键在译词“hills and rivers”在诗行中的位置排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