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的新特征及策略.do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工贸易的新特征及策略
加工贸易是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出口的经营活动。

自1978年8月广东珠海签订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外贸的迅速发展。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加工贸易总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是衡量一国加工贸易地位的重要指标。

我国加工贸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2000年,加工贸易占总货物贸易比重迅速上升,由1981年的3.6%上升至2000年的48.5%。

这一阶段,加工贸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2.5%,是对外货物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41.6%)的近两倍。

第二阶段是2001~2007年,这一阶段加工贸易占总货物贸易比重维持在47%~48%,发展较为稳定,尚未有明显下降趋势。

第三阶段是2007年至今,加工贸易比重出现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47.3%下降至2011年9月的35.9%,下降11.4个百分点。

截至2011年9月,加工贸易出口额为6127.6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值的44.01%;进口值为3488.4亿美元,占商品进口总值的27.1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

但2006年至今,我国加工贸易额开始出现下降,这一现象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速。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加工
贸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
(一)加工贸易比重下降近年来,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速度逐渐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一般贸易。

2006年以来,我国货物出口增速呈下降趋势,其中加工贸易的增速低于一般贸易,且差距不断扩大。

2009年后,出口增速迅速反弹,但加工贸易的增速依旧低于一般贸易。

截至2011年12月,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2.9%,远低于一般贸易27.3%的增速。

①同时,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也开始滞后于一般贸易。

自2006年以来,加工贸易进口增速持续低于一般贸易,且其差距不断扩大。

2011年,一般贸易进口同比增长31.0%,接近于加工贸易进口增速(12.5%)的2.5倍。

2011年1~9月,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4157.5亿美元,增长31.7%,高于加工贸易16.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额6740.9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8.4%,加工贸易出口额6127.6亿美元,占出口比重44%。

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近年来首次超过加工贸易。

总之,受进出口两方面的共同影响,加工贸易比重不断下降。

(二)外资加工企业主体地位开始下降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开始下降,私营企业发展迅速。

2006年以前,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进出口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2006年以后,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加工贸易比重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42个百分点,下降虽比较缓慢,但趋势明显。

尤其是出口,2010年以来下降幅度更为明显。

(见图1)
(三)加工贸易增值率开始下降加工贸易增值率是加工贸易进出口差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率。

2006~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大幅度上升,由2006年的58.8%上升至2009年的82.1%,上升23.3个百分点;2009~2010年,加工贸易增值率开始下降,下降趋势延续至今。

二、我国加工贸易新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需萎缩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有较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还有一定惯性。

随着欧债危机、西方发达国家高失业率的增长、财政赤字的持续,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外需萎缩也将持续。

同时,加工贸易带来的贸易顺差也将诱发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失业率上升,国家财政赤字严重,对进口商品需求下降。

而我国的加工贸易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行为所引致的,中国是处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附加值较低的中间投入品和最终品的相对中低端垂直专业化地位。

[1]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易受外部经济冲击。

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至美国总值达1920亿美元,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28%。

[2]同时,美国名义GDP增速由2008年2.2%下降至2009年-1.7%,就业率也由2007的71.8%下降至2010年66.7%,截至2011年10月,美国失业率上升至9%。

①而欧洲一些国家为应对主权债务危机采取紧缩政策,进一步导致市场紧缩,影响
了我国加工产品的出口。

发达国家居民收入的减少和政府支出的减少,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紧缩,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

另一方面,经验表明,当全球经济保持较快增速时,贸易保护呈下降趋势;反之,贸易保护会有所抬头。

中国加工贸易“大进大出”造成巨额贸易顺差,[3]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借口。

同时,受失业率上升、政治选举压力加大的影响,一些国家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有关国际组织报告显示,首尔峰会后(2010年12月~2011年5月),受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影响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的0.6%,比上一报告期(2010年6月~2010年11月)增长一倍,全球新发起的贸易保护措施多达463起,比上一报告期上升61%。

其中,化工品、肉类、钢铁、机械、电子、乳制品和汽车受影响最为严重。

我国受贸易保护措施损害比较突出。

2011年1至9月,我国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50起,涉案金额达30亿美元。

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出台了强化贸易救济效力的政策,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和反规避调查。

发展中国家针对我国贸易限制措施也明显增多。

2011年1至9月,巴西、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和印度五国共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8起,占我国遭受调查总数的36%。

[4]贸易摩擦的加剧进一步恶化了加工贸易的出口环境,导致加工贸易出口增速放缓。

(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
针对加工贸易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附加
值和利润率低、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战略方针。

2007年,我国在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新措施,如,进一步取消了“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简称“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将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3%、11%、9%、5%,针对资源性产品加征关税;在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方面,商务部、海关总署先后发出公告,禁止包括零部件、拆散件的旧机电产品的进口,涉及1759种产品。

201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进行调整:将44个十位商品编码增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对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的实转管理,增加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达到限制和逐步减少初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随着国家政策和措施的推行,加工贸易处于转型升级阶段。

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加工方式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占货物贸易总额比重下降。

(三)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我国加工贸易是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起来的。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加工贸易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之一。

近年来,受劳动力供给需求缺口的推动,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上涨。

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31747元,增长率达13.5%。

其中,制造业在岗职工年工
资水平达44496元,增长率达16.4%,在所有行业中增速居第一位。

[5]同时,2010年以来,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呈现大幅上升趋势。

加工贸易受到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进口绝对值扩大和利润空间的下降,最终导致加工贸易增值率下降,不利于中小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四)外资企业投资行业分布的调整
受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在缓慢下降。

2011年1至10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135.11亿美元,同比增长17.07%,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93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2.49%,所占比重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 2.22个百分点;进口710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6%,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4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口总值的49.81%,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3.42个百分点。

①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商投资产业分布的调整。

我国利用外资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占三分之二以上,服务业占外商投资产业的比例不高,不到30%甚至更少。

2002~2005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40.11、131.36、122.28和116.79亿美元,占全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57%、24.55%、20.17%和19.36%,[6]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

2006年,这一趋势发生逆转,工业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近6年来首次下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迅猛增长。

2011年1至10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0.65%,
占同期使用外资总额的47.9%。

从产业链看,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外资的数量进一步减少,更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

“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吸引外资进一步减少,这将进一步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迅速发展,贸易顺差也进入持续扩大阶段,加工贸易曾经是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

但当前加工贸易呈现比重逐渐下降的新特点,说明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正在逐渐改善,这有利于贸易失衡状况的进一步调整,进一步减少基于外汇供给增加的货币投放量,缓解当前通胀压力。

加工贸易比重下降和外资主体地位下降,一方面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提高了内资企业的参与度,减少贸易利润外流,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企业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但面对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加工贸易发展速度在放缓的同时,对我国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有所收缩,不利于扩大劳动力就业和人力资本积累,尤其不利于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的转变。

同时,成本上涨推动加工贸易增值率的下降说明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链短、辐射范围窄、处于价值链低端,而且出口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一特点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也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在效益水平上的改善和价值链的提升。

三、对策
我国加工贸易的新特点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关乎我国贸易收支平衡和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提高,更关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

为继续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实现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制定一般贸易发展目标,在稳定加工贸易对贸易增长贡献的同时,逐步加大一般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加工贸易进出口净额与货物贸易进出口净额呈弱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加工贸易对贸易顺差的影响逐渐减弱。

因此,改善我国贸易顺差的重点应从加工贸易转移至一般贸易,发挥一般贸易改善贸易失衡状况的作用,实现从总量调整向结构调整的转变。

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转变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传统贸易增长方式,鼓励一般贸易的发展。

其次,加大内陆省市开放力度,做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

内陆地区应抓住国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引导加工贸易转型为核心,推动出口产品以初级为主向中高端、高附加值为主转移,以促进当地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再次,提高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竞争力,进一步缓解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失衡的状况。

淘汰一些简单加工代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引导资源流向生产效率高、产品附加值大的龙头企业。

最后,提高加工贸易企业审批效率,完善加工贸易企业退出机制。

一方面,通过提高加工贸易的门槛,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生产,鼓励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持续稳定上升,加快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目标。

另一方面,完善退出机制,对生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生产活动,规定其在一定时期内整改,逾期不达标的,不再批准其进入市场,以实现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力、优化加工贸易企业结构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