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一章 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 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 形成这许多结合”。 所谓联结(connection),即指某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 应的倾向而言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二者 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不需要任何中介因素。如 果我们以“S”(situation)和“R”(response) 分别作为情境与反应的符号,以“→”作为引出或 导致的符号,学习(联结)的公式可写为: “S → R”。
第一章 早期刺激-反 应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流派
1879: 心理学的诞生 行为主义 信息加工理论
格式塔理论, 早期的认知理论 20世纪前半叶
认知结构理论 人本主义 50年代
建构主义
80年代
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导入--
人与动物存在着本质差异(两千年来的认同)
人与动物的情绪表现方式有明显的关联 ——(达尔文《人和动物的情绪表达》)
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 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 义的。这样练习律就被消融于效果律 中去了。
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从效果看,赏与罚的作用并不等同,
赏比罚似乎更加有力。
只靠单纯练习,不充分导致进步,要
把练习和练习的结果和反馈联结起来, 才能进步。
赏罚的极端例子
―军令状”——难当的将军 “生死状”——《霍元甲》 溺爱孩子——只赏不罚 “不打不成器” “棍棒底下出孝子”
第二节 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
关于狗的实验的四个发现 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1849-1936
巴甫洛夫(Ivan Pavlov, 1870~1932)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1904) 1849年9月26日,出生在俄 国中部小城梁赞 1870年,他读了刘易斯的 《普通人生生理学》后,放 弃当牧师的年头,前去圣彼 得堡大学学习,开始追求科 学。
一、桑代克的实验
桑代克迷箱(Puzzle Box)
实验内容
wenku.baidu.com
桑代克将13只猫轮流放入迷笼里,观察猫的反应, 记录它们逃出迷笼所花费的时间。桑代克发现13只 猫中有11只被放入迷笼后都有一种逃脱拘束的行为。 它们先是乱抓、乱咬,竭力要从笼中逃出来,作出 许多无效的动作。最后偶然触动了开门的装置,逃 出来获得了食物。 如此反复多次,猫从被关进笼内到打开开关、冲出 笼外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桑代克把这段时间称为 “潜伏期”,也就是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并根据 试验次数和潜伏期的长短,绘制出一条条实验曲线。
两种基本的学习形式
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两种基本情况: (1)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力量的变化 (2)新反应的获得 联结力量变化的学习 所谓某情境(如S1)和某反应(如R27)间的联 结力量,即指S1将为R27所随的机率程度 (degree Of Probability)而言。 新反应的获得:某一情境与一个新的反应相联结, 并使这种联结的力量得到加强,而使这种情境与以 前旧反应的联结力量减少为零。
2.效果律 例如,迷宫是一个刺激,小鸡在迷宫中会 作出多种行为反应,但大多数反应都不能 帮助它们逃出迷宫,而另一些行为则使它 们得以逃脱并得到食物。因此,小鸡就记 住了这些有效的行为,将迷宫这个刺激和 这些有效的行为联系起来了。以后,一进 迷宫,它们就知道作出什么反应。 猫要是逃出迷箱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 励,那么猫就不会再试图跑出迷箱了。
桑代克实验中五只猫的学习曲线—由慢到快。
联结说的提出
迷笼试验的数据表明,所有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 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动物可以有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人从动物进化 而来,人的心理与动物相比只是复杂程度不同而 已 由此,桑代克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 学习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 成的。 这样,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联结说。
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 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 基本规律,并总结发表在 《主要消化腺讲义》一书中。 为此他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 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 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 能。在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 学家中名列第24位。
几个基本概念: 反应(response)是学习者的外显行为。 刺激(stimulus)是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 应的潜力 诱发刺激(eliciting stimulus)是紧挨着反应之前、并能 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应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consequence)是紧挨着反应之后立即出现的环 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应再次发生或减少的可能性。后果 是根据对反应的效果来界定的,要确认某一刺激为后果 刺激,必须确认它是增加还是减少某种反应的可能性。 前因(antecedent)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应的刺激,它 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避免惩罚而应该 做出的某些反应方式。 刺激-反应-刺激 → ABC
1.习得(aquisiiion)律: 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 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 过程建立起来的,在刺激物的呈现时间顺序上有着 显著的差异: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 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条件刺激作为无条 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 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3.练习律
他把练习律又分为“用律”和“废
律”。
用律(应用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可
变联结,如加以应用,联结就会加强。
废律(失用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可
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变联结,如久不应用,联结会变弱。 温故而知新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3.练习律
练习本身并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一般说来,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
无条件反应(UCR) (流口水)
条件反应(CR) (流口水)
实验结果
条件作用之前: 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 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 条件作用期间: 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 液分泌 条件作用之后: 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
二、巴甫洛夫的学习律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1.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
指学习者在学习时的预备定势。如果
学习者有准备,并按其准备活动做, 学习者就会产生满足感;如果有准备 而没有按其准备活动做,就会产生烦 恼感;如果没有准备而强制其活动, 就会产生厌恶感。此定律强调了学习 开始前预备定势的作用。 教学活动开始前的预热
动物有人性
人有兽性
学习是自动化的机械过程
第一节 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爱德华· 桑代克(1874-1949) 1874年8月31日生于马萨诸塞 州。在韦斯里扬大学读文学学 士学位时读了詹姆斯的《心理 学原理》(1890)以后才对心 理学感兴趣的。1895年他就在 哈佛大学做詹姆斯的学生。在 那里,他成为心理学史上第一 位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的人 (巴甫洛夫后来也承认桑代克 的实验先于自己两三年)。
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2.效果律
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
那些对学习者伴有满足的反应或紧 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它条件相等 的情况下,就越加牢固地与这种情 境相联结。桑代克认为,哪一种行 为会被“记住”,会与刺激建立起 联系,取决于这种行为产生的效果。
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第一节 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他根据卡特尔的建议,开始以 人为被试。他的研究领域很广, 包括动物和人类的学习、教育 过程、教学原理以及英语学习 的性质等。从他发表的论文和 著作的数量看,他是最多产的 心理学家之一,达507项之多, 其中许多巨著和专着。 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 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 院士。在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 学家中名列第19位。
第一节 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起初用小鸡做实验,训练小 鸡走用书隔起来的迷津。 由于房东讨厌他养小鸡,他去求詹 姆斯帮忙,詹姆斯就让他住在自家 地下室使得实验得以继续下去。由 于私人原因他再哈佛的学业没有完 成,而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卡特尔 的指导下继续他的动物学习研究。 1898年,他的博士论文《动物的智 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发 表,同年,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师 范学院心理学讲师,1903年升任教 授。
1875年,从彼得堡大学数理 系生物科学部毕业后入军事 医学院深造,1879年在军事 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883年获 博士学位,任生理学讲师。 1890~1924年任军事医学院 药理学教授, 1891年起兼任实验医学研究 所生理研究室主任。 晚年他又领导了苏联科学院 生理研究所(现巴甫洛夫生 理研究所)。
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 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作为打开笼门的 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 时学习便产生了。
尝试错误说(联结说)基本观点
桑代克在他的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动 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1898年)中对 动物实验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其著名的联 结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动物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 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 之间的联结,即形成S-R的联结。 实验对象--鱼、鸡、猫等动物学习行为 实验工具--迷箱、迷路圈、迷笼
三、评论
贡献:
(1)第一个用动物进行学习研究者,学习理论的第一人。 (2)首次注意到了行为的影响(效果律)。 (3)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不足:
(1)把复杂的学习简单化。 (2)未能揭示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 (3)抹杀了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另外,他特别强调先天本性及满意、烦恼、定势、态度等因素, 不能把他认为是完全意义上的行为主义者。难怪华生在建立行为主 义心理学体系时把桑代克的效果律作为主要对象进行抨击了。 “应当承认,在科学领域中,批评是颂扬的最高形式。微不足道 的理论很少受到批评,它们只能受到轻视,在冷落中悄悄离世。” (希尔加德)
经典条件作用实验
图2:巴甫洛夫关于条件作用研究的实验装置
巴甫洛夫的实验 (1904诺贝尔奖)
狗、食物、唾液、铃声 无条件刺激 ——(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食物 无条件反应 ——(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流口水 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i) 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 铃声 条件反应 ——(conditioned response;CR) = 流口水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条 件 作 用 前
重 复 作 用 中 作 用 后
1 无条件刺激(UCS)
(食物)
无条件反应(UCR) (流口水)
引起注意但无唾液反应 【本无关系】
2 条件刺激(CS)
(铃声) 条件刺激(CS) (铃声) 无条件刺激(UCS) 3 (食物) 【已有关系】 条件刺激(CS) 4 (铃声) 【新建关系】
附律(又称学习的原则)P36
1.多重反应律:某一反应不能导致令人满意的结 果时,将进行另外的反应,直到有一种反应最终 导致满意的结果为止。 2.心向或意向(定势律):学习者自身条件影响 联结的形成。 3.选择性反应律:对情境中的某些因素进行选择 性反应。 4.同化(类推)律:在新情境中出现与最类似情 境中的反应。 5.联想性转换律:逐渐的变化情境中的刺激,直 至使反应与新情境形成联结。
无条件刺 激皮层代 表区与无 关刺激皮 层代表区 建立了机 能的暂时 联系
关于假饲实验的四个发现
胃里的食物会引起胃液 分泌(生理反射) 嘴里的食物会引起唾液分 泌(生理反射)
嘴里的食物也会引起胃液分泌 (生理反射) 特定经验(看到食物.盘子.人. 铃声)会引起胃液分泌(条件 反射)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尝试错误说(联结说)基本观点
一切学习过程都是不断尝试,不断发生错 误及失败,最后才取得成功的过程。 桑代克认为人的本性也就是先天所能形成 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倾向。这些“先 天的联结”是一切教育和人类其他控制作 用的起点。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把其中的某 些联结加以永久保持,把某些联结加以消 除,并把另一些联结加以改变或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