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5图形的运动三教学分析素材新人教版201906213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运动(三)》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具体编排如下表。
“图形的旋转”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关于“图形的运动”的相关知识,《标准(2011)》对于该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三个学段分别有不同的要求,如下表。
本套教材关于图形的运动的具体编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图形运动(一):在二年级下册,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图形的运动(二):在四年级下册,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轴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图形的运动(三):在五年级下册,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显然,无论是第一学段还是第二学段,都不要求对三种变换做出一般化的描述,更不要求给出定义。从整体上看,整个小学阶段都只是初步认识图形的运动,上面这些具体目标可概括为: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其外显的表现就是“能识别”“会画图”。离定性的认识、定量的研究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结合实例,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如折纸、画图等活动来进行。而且还规定了画图的行为条件“在方格纸上”,为学生提供了参照系,自然也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两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呈现螺旋上升式的递进。第一学段从感知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包括对称、平移和旋转)开始,学习特殊方向的平移,以及直观地认识轴对称图形。第二学段对平移、旋转、轴对称要求略有提高,主要是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图案和解决简单的问题。本单元学习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教学时要切实把握好“图形旋转”的具体目标及其要求的“度”。
2.教材编排特点。
本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教材的编排,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如,让学生观察钟表指针和三角尺旋转的过程,认识它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再如,运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将一组打乱的图形还原等。这些都是借助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探索图形的运动。
(2)通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增强空间观念。
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如,解决问题的教学,利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小鱼图案,既需要学生利用图形的运动动手操作,不断尝试,同时也需要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判断和推理。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是提高图形运动教学成效的一条重要策略。首先,这一教学策略迎合了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征,把“好动”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体现了“做中学”的课改理念。其次,它又切合了教
学内容的特点,因为小学主要是从运动角度去认识图形的旋转。
2.指导学生探索在方格纸上转摆、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在图形变换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学会画图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它又是反映学生是否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特征的表现形式与检测手段。
教学在方格纸上画旋转90°的图形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学具,比如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按要求转一转,再画下来。然后讨论三角形上的两条边转动了哪里,由此逐步引出画图步骤。之所以先“转”再“画”,是由于动手旋转学具比画图容易。学生通过操作,看清楚了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再来讨论怎样画,就比较容易找到画图的方法。
3.恰当把握旋转性质的教学目标。
图形的变换,从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内容本身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前面,我们把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从可操作、可测量的角度概括为两个外显的学习行为“能识别”与“会画图”。这里“能识别”的范围,是指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典型的、常见的平移、旋转现象;“会画图”的限制条件,一是利用方格纸,二是简单的图形,三是两个特殊方向上的平移和90°的旋转。控制在这样的范围内,一般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要求。更具体地,教师在确定各课时的教学目标时,除了依据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的“度”之外,还应参照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并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否则,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欲速而不达。
4.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这部分知识虽然不要求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图形旋转的特征,但也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能概括出“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同时,也要避免学生在操作和画图时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5.建议用3课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