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道与德之端》
由水之道与德品析古人“乐水精神”
![由水之道与德品析古人“乐水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67ace7783169a4517623a342.png)
由水之道与德品析古人“乐水精神”作者:闫昊晨来源:《卷宗》2015年第08期摘要:水是万物本源的思想,不是古希腊泰勒斯的独创,我国古代经典《周易》中用坎卦(水)来推演宇宙万物的形成;《管子》的《水地》篇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提到水是“地之血气,如经脉之流通者也”。
中国古代哲人和文人对水的关注和反思源源不断,渗透到哲学、伦理、政治理论、文学、美术、音乐等各个方面,没有这些内容,中华文明绝无法汇成泱泱大流,更遑论其格调品质。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代学者、士大夫一贯有意无意地秉承着“乐水精神”,傍水居以养雅性,借水文而增韵势,观水流以穷至理。
笔者从道与德的角度,步步推进,探究、品析这种“乐水精神”的哲学意蕴,并总结其境界导向。
关键词:乐水精神;水利;道;辩证;人生哲学1 实际与真际、道与德此论题虽已属于哲学范畴,但不能完全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观点,“由分析实际的事物而知实际,再由实际而知真际”,而应将实际、真际并重。
所谓实际,就是对现实中的物质有所肯定,而真际,则是依照逻辑思维从实际中提炼出的抽象的概念,而对现实事物无所肯定或者尽可能少地关联。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甚少纯乎逻辑的,更多的是向人生哲学靠拢,势必会对实际有所肯定,不如以“道”和“德”为分野更契合其精神特质。
若割裂实际与真际在中国哲学精神中的水乳交融的关系,则无异于哀梨烹食。
如果考虑儒家与道家的异同、琢磨出一个比较能兼顾的说法,则不如借鉴一下道家的命名作一番发挥:以“道”命名一切形而上的特征和一般或具体的真理,或者道德层面;以“德”命名事物(包括人)在现实当中对“道”的具体体现,如同函数中的映射概念。
若从这个意义上的“道”与“德”的角度分别去挖掘水的哲学意蕴,则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乐水精神”的三昧。
2 水之德水受到人们无比重视的直接原因,大概是水能孕育生命,而且是生命之必需。
如此说来,水有好生之德。
是农业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水成全了农业。
悟水之道,善水之德
![悟水之道,善水之德](https://img.taocdn.com/s3/m/e91504e6aef8941ea76e0537.png)
悟水之“道”,善水之“德”游洋“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江涛浩荡,催人奋发进取;湖山相拥,孕育人杰地灵。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见大水必观焉”,是因水滋润万物而无私,似德;所到之处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似仁;由高处向低处流,舒缓湍急皆循其理,似义;奔腾向前,冲过千山万壑,似勇;有深有浅,浅可流行,深者不可测,似智。
水而有道,人胡无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务员的清直廉明、公正无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源头活水。
历史一再证明,吏治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官德兴,政权安;官德衰,政权乱。
”公务员健全的道德素养是历史长河川流不息,奔腾前行的不懈动力。
如何在沧海横流中坚守公共利益,以道德的强大主观能动性雕琢历史,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完美统一?答案是悟水之“道”,善水之“德”。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之至善水滋养万物生命而不争,“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身为公务员,就要做到无私奉献、厚德载物,不仅“有道”,而且“至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省劳动模范、姜堰兴泰镇水利站站长张广学的真实写照。
在他的办公室里,两顶叠在一起的宽檐草帽依然放在办公桌上,似乎向人们诉说着他最后的生命历程,一双沾满泥土的雨靴默默地倚在桌脚依然等待着主人。
早在4年前他就患上了严重的扩张性心肌炎。
医生说:“像他这样的病人早该休息了。
”领导也多次劝他尽快手术,可他总是说:“再等等,再等等。
”逝世的前两天,妻子还督促他去挂水。
可当外面下起雨时,他毅然拔掉针头,一头扎进雨中,奔向堤坝巡查,燃尽了生命的最后一滴能量,谱写了献身水利、服务基层的生命绝唱。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
”——水之自律“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庄子以静水善鉴万物的自然现象,譬喻心静则可以察天地精微,镜万物玄妙;而水动则泥沙俱起,浑浊浮动,如人心物欲充斥,杂念横生,心浮气躁,就无法洞鉴宇宙之奥秒、人生之真谛。
“物”的多重面相_绝非池中之物的面相
![“物”的多重面相_绝非池中之物的面相](https://img.taocdn.com/s3/m/0f3b57fa581b6bd97e19eac0.png)
“物”的多重面相_绝非池中之物的面相中国古典思想中“物”的用法似乎不难理解,引申常用词有“万物”、“生物”、“事物”等。
“物”的英译是“thing”,德译是“das Ding”,似乎也简单明了、并无疑义。
倘若我们查索“物”在中国现代哲学范畴史中的位置,不难发现,它始终处于较为边缘的状态。
如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等,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
对“物”的分析基本集中于对“道器”、“心物”和“格物致知”等问题的附带论述中。
然而,西方学者则敏锐地指出,在“things”和“物”之间,存在着近代西方范畴化模式与古代中国人的根本区别。
艾兰认为,对“物”的几个现有译法都不合适,如“creatures”将物只限定于动物的生命,“things”的原始意义是指无生命的客体,而“living things”似乎也是个误导,因为它在我们心中设置了生物与非生物的对立。
[美]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张海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__年,第109-110页。
单提“物”字,并且从文字的源头重新发问“何谓物”凸显出重新探索人类古老智慧的必要性。
在这里已有先例可循,海德格尔曾指出,人们必须重新发问:“何谓物”,“何谓物性(die Dingheit)?”他在其名篇《物》(Das Ding, 1950)中,也曾追溯古高地德语的“thing”和“dinc”实际上是指“聚集”,它将天、地、神、人汇聚在一起,即人在“物”中与天、地、神相接触,使它们彼此趋近、相互映射,共同构成“世界”(Welt)。
拉丁语的“res”指那些相关于人的事件和情形,这些含义仍然部分地保留在德语“Ding”和英语“thing”中;只是,本常用于说明“res”的“causa”这个词,在被译成“Ursache” (原因)之后,却被强加了因果性的意味。
葛荣晋教授谈:水之道
![葛荣晋教授谈:水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c03217216c85ec3a87c2c535.png)
葛荣晋教授谈:水之道*导读: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命题,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
道家对于水的品质之所以万般推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命题,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
道家对于水的品质之所以万般推崇,正是因为水对世间万物慈祥博爱,却默默地甘居低下而不卑;水能革故鼎新、荡涤尘污,且纯真自然;水能顺势而为、时刻点滴积蓄能量,川流不息。
做人无外乎处世、交友、行善。
能够多一些如水般的温柔纯净、海纳百川的包容大度、适应百态的历练豁达、万变不离其宗的从容淡定、以柔克刚的聪慧与灵活,那么就一定会以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姿态,温柔的神态,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脉基础。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处世水之道*懂得方圆之道行事顺势而为水无常形,水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如水在杯里即为杯形,在盘中即为盘形,在葫芦里即为葫芦形。
因此,圣人做事亦应像水那样,在不同的客观环境里,应做到随圆就方,达到方圆有致的人生境界。
如果只有方而无圆,那就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只有圆而无方,成为圆滑的墙头草,也会一事无成。
这就是老子说的圣人方而不割的辩证法思想。
圣人虽方正无私,但能够与世推移,随俗方圆,做到融通而不圆滑,这是大方无隅的人生艺术。
中国古代内方外圆的铜钱,就是对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的形象说明。
在人世上,中国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的人生哲学。
方不是呆板,方中有圆,是以不变应万变;圆不是奸猾,圆中有方,是以万变应不变。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
所谓做事要方,是说做事要遵循规则或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求做事既不违法,也不缺德,决不可越法与德雷池一步。
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法则,遵之,为商则必成功;违之,行欺诈,玩伎俩,失信于人,没有不失败的。
但是,在执法时也应通人性、合人情,做到方中有圆。
据《汉书吴佑传》记载:安丘男子毋丘长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安丘官员追至胶东将其抓捕归案。
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以南宋马远的《水图》绘画为例
![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以南宋马远的《水图》绘画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48340d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3.png)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以南宋马远的《水图》绘画为例丁文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摘要:古人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获得人生智慧的体悟,自然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价值观念及道德品性。
伴随着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从北宋到南宋,山水画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从写实再现转向自我表现,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从关注外物转而关注内心之道。
在自然中获得人世间对道义的认识与人格的感悟,人将精神多寄付于自然山水。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水以灵动、绵延、随和的精神特征。
水,也成为了生命永恒、道德澄明的象征。
同时,水也是美的象征,如:山水画中水面行舟,水岸丘壑,茂密的树林隐于烟云之中,情景交融。
关键词:山水画马远《水图》水隐喻美学精神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0039-04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水是最具活力的隐喻。
水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它的各种变形,水给万物以生命,是所有生命的总源泉。
在古代中国有关水的神话传说或文献记载中,包含着文明、文化的色彩。
在世界任何文化传统中,“山水”在艺术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没有中国这样重要。
水的形式是复杂多变的,创作者通过观察和分析水的形态、水的内在力量创作出不同的绘画作品。
水是中国诗人、画家寄托思想取之不尽的客体形象。
万物都需要水养育,水是生命的象征。
时至今日,人们日常生活及农业种植也都以水为基础,而过去的中国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家,种植和收获的季节解咒深深根植于传统的阴历中。
①因此,“雨水”是人民生存或生命本身不可或缺的元素,农民仍然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职业。
—、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中国绘画中对自然山水的关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如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瓶身的水波纹,象征着奔腾不息的水流。
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成就最为辉煌的是宋元山水画,其艺术造型精美绝伦、人文意境鲜活。
在记载早期绘画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例子相信图像具有神奇的功效,而具有和谐感和秩序感的山水画隐含的吉祥图被认为可以表达某种预想结果的愿望。
水之道 德之端
![水之道 德之端](https://img.taocdn.com/s3/m/f634ce7631b765ce05081431.png)
水之道德之端-----李静《水育讲堂》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以下是我个人对水文化的浅薄理解,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发言的题目是课件1:《水之道德之端》。
课件2:一、读水水,无色无味,纯净透明,简至极致,却又是自然万物赖以生存之根本。
几千年来,水都是圣贤们尤为推崇的。
他们观水悟道,以水及人,提倡水之道乃人之道。
课间3: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唐·王勃从善如流。
----《左传》“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水,不仅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人们的情感,孕育了绚丽的诗歌。
一股清泉,一条小溪,都是高雅清幽的诗境,都能拨动诗人的心弦。
课件4:《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著名诗篇。
默默流淌的泉水在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细和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课件5:晚年居住洛阳号称“香山居士”的白居易,一直神往于江南风光之美,而江南风光之美正是由于那碧绿的江水。
诗人的情感与江水浑然一体,顷刻之间,便奔涌出一朵朵浪花一排排诗行。
课件6: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后亡国降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亡国的愁思如春水之奔放倾泻,又无穷无尽。
课件7:而李白写起长江、黄河来,与众不同。
他直抒胸怀,具有气势磅礴、奔流而去,百折不回之势。
水是有灵性的,它可以穿越时空,传递人间真情。
使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课件8:二、品水水,难能可贵之处更在于它深藏于内的高尚品德与处事修养。
远在两千年前,孔子和老子就都提出水能够启发人们,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与修养。
课件9:一、至善------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孜孜不倦地忠实于自己“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的责任,于静默中使万物折服于它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里。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水的品性一样,做事不为名利,为人保持沉静,待人真诚无私,说话恪守信用,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地奉献之中。
有特色的小学育人目标
![有特色的小学育人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53d7b85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5f.png)
厦门市集美区杏北小学育人目标水之道——杏北小学水育文化内涵解析水,是世上最美的东西,是生命之源、思想之源、文化之源;水是中华文化中最普遍、最具创造力的意象符合,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源泉。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水文化,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水有许多优秀的本性。
老子倡导“上善若水”;孔子“以水比于君子之德”;管子阐释水的“仁德、诚实、道义、谦卑”;庄子悟出“水流于无形,而发泄于太虚清静的自然”,此乃水之道义。
杏北小学创办于癸巳年秋,地处白鹤山下、杏林湾畔,特殊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学校与水结缘;作为新建学校,杏北小学犹如一张白纸,积淀匮乏,需要文化建设这一催化剂,为新校园掘出一汪清泉;再者是新学校身处新的商住区,入住率低,生源复杂,素质良莠不齐,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品行教育尤为重要。
基于这些综合因素启迪我们确立“以文化人,以水育人”的校园水育文化主题。
做人乃教育之本,生命系教育之根,生活是教育之源;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行善积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为此,学校秉承“以德立德,以善至善”的办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学会做人;尊重生命,学会关爱;回归生活,乐中求知”的办学思想,围绕水文化的精髓“上善若水,任之方圆;柔德润物,滴水穿石”,将水育文化融入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逐步铺陈文化底色,培植学校特色。
为了增加学生“知水、懂水”的常识,培养学生“亲水、乐水”的情怀和“节水、惜水”的素养,学校着力打造水文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分别从水的属性、水的特性、水的本性等方面诠释水文化,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倾吐水的底蕴,每一道景观都折射出水的哲理,每一块石头都讲述一个个水的故事。
建校一年半载,已初步彰显个性化的环境文化。
为了深化水育文化的内涵,学校根植校情,着手开发“水文化校本课程”,以水文化的精髓“上善若水,任之方圆;柔德润物,滴水穿石”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以高山流水图“谁谓河广,一苇航之”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以水车、龙舟模型作为课程活动载体,诠释流水不腐的学习恒心和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感悟水之道--《道德经》
![读书笔记 人文经典阅读课程作业 读后感 感悟水之道--《道德经》](https://img.taocdn.com/s3/m/d5237b2e4028915f814dc203.png)
感悟水之道--《道德经》摘要:《道德经》全书虽然仅短短五千言,但却胜义迭呈,妙语连珠。
各家对道德经的解读甚多,我反而对《道德经》所谈及的水饶有兴趣。
在老子的眼中,“水”是集中了“善利万物而不争”“、包容谦下”“、柔弱胜刚强”等美德于一身的形象。
同时老子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应该具备水的所有善性,水性和人性在此得到了最完美的统一。
关键字:道德经水德行以柔克刚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中“水”的品性在老子眼中,水具有赐予万物以利益而不争的无私德行;不断地汇聚,藏垢纳污无所不容,包容世间万物;处卑下地位而不亢,始终如一勇往直前;水又是至柔的,但柔中有刚,而且是至刚,这些品性都最接近于“道”。
水与人类社会生活最为密切,而人的生活须臾不离的东西便是水。
水的重要性决定了古人对水的认识最早也是最深。
老子水的属性作为切入点,认知“道”的本质。
在他看来,水具有优秀的品德。
这种品德具体表现为:第一,他善于利用万物而不与他物争名争功。
就好像寒冬腊梅的性格:“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第二是水甘于为下,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洼污秽的地方。
能够把自己放到很低的位置,其实也是一种大智慧,在低处,我们更能看清楚生活原本的模样,我们更能明白自己的得与缺。
其次,在第六十六章老子谈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放到如今,很多人的成功,在于其“有所为有所不为”,“弃小利而获大利”,韬光养晦,修炼自己,在时机到来之际储势待发。
总之,水的本质,是人类行为处世效法遵循的准则。
我不禁想起小学的路上游着小蝌蚪的水,老房子门前臭水沟的水,98抗洪电视里惊涛骇浪的水,外婆家把石头“砸”出了小坑的水,早年随妈妈去那漳河风景区让我头晕目眩的水,中考那年湿了我的衣服和课本的水,在阳台上我用来细心浇灌花草的水,我日日饮下的形形色色味道各异的水,我时时叨念“静如止水”的水……水如此温润的存在于每个角落,与世间万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甚至于动植物体的细胞,水都是如此丰润的存在。
【写材料用典】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写材料用典】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https://img.taocdn.com/s3/m/781d875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8.png)
【写材料用典】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德育与才能是相辅相成的,而水这个意象更是巧妙地表达了这种关联。
从自然的角度来看,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便没有生命。
同样地,人的德行是其发展的源泉,缺乏德行,则无法持续发展。
而才能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有才能的人才能带领人类走向更加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
我们先从德行来看这个问题。
德行是人的品质和行为表现的总和,它是人在社会道德标准指导下的行为规范。
德行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人格的表现,它不仅体现在个体所做的事情上,也体现在个体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做决策的过程中。
德行对于个体、家庭、社会和国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德行是社会伦理的基石和文明发展的基础。
从理论上讲,德性之于人就像土壤之于植物。
若土壤得当,植物自然茁壮;若人的德性良好,其品质也必然上乘。
因此,德性是人的基础,是人走向成功的源泉。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便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一个人如果有了优秀的德性,便可以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才能,使其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才能和德行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树木之于土地和水源。
树木凭借着土地控制器它能长得更加茁壮,凭借着水源使得它更加旺盛。
将才能比作树木,德行比作土地和水源,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优秀的德行,才能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表现得更加卓越。
当然,才能也是自身的财富,只有发挥好自己的才能,才能实现自己最大价值。
回到水的意象上,水有着流动、润物、清凉之德。
我们可以将德行比作水源,因为德行可以像水源一样滋润和延续人类文明的发展。
而才能则可以比作水的波浪,在迎风招展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治国先治人,治理国家首要是提高人民素质。
人民的素质越高,国家越是繁荣昌盛;人民素质越低,国家越是贫困落后。
这也是德行与才能相辅相成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们教育要以德为先,让每个人都有好的德行;同时,也要注重人才培养,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87ca085a8102d277a22f19.png)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译文赏析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
《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日喻苏轼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樾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
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眇:盲人。
②樾:一种形状像笛的乐器。
③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④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扪烛而得其形扪:触摸B.皆求道之过也过:弊病C.然则道卒不可求欤?卒:通“猝”,仓猝D.昔者以声律取士取:择取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错误的求“道”方法的一组是(3分)①扣盘而得其声②未尝见而求之人③莫之见而意之④学以致其道⑤莫之求而自至⑥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盲人识日”比喻—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难免犯错误。
【写材料用典】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写材料用典】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https://img.taocdn.com/s3/m/c5a8c35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f.png)
【写材料用典】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这句话出自《左传·昭公十七年》。
从语言学上看,这句话的用典非常恰当,它将德与才比作水的源头和波澜,意在强调优秀的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
在人类发展史上,德才兼备的人才无疑是稀有的,而长期以来,这句话也成为了培养人才和教育人才的重要依据。
首先,德若水之源,告诉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必须重视道德,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决定着他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在自己的领域里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积极能量。
在教育人才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是极其重要的。
其次,才若水之波,强调了才能的重要性。
才能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只有具有某种技能或特长的人才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同时,智慧不仅仅意味着技能和特长,还包括了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等。
在当今社会,学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这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能。
另外,这句话还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必须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和才能。
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
这意味着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提高道德素质,从而让自己在生活中更加出彩,更加成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以人为本,从德与才两个方面加强教育的力度。
在教学上,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加以栽培。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才能和智慧。
同时,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授之以渔,给予他们更多展示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才能。
总之,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这句话并不是空洞的陈词,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
只有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才能水平,我们才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教育无疑是推动这个循环进行的关键环节,希望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以此为指导,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道德经中水的品德
![道德经中水的品德](https://img.taocdn.com/s3/m/d886216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3.png)
道德经中水的品德
《道德经》,也被称为《老子》,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主要是记载中国古代的法理、德行及道学思想。
全书二十五篇,论述中国五千年古代文化的陋习和对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反思、预言等问题,被誉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经典。
当中有许多关于水的论述,最能体现水的品德的莫过于一句:“水之极,则无所不能”。
此句道出水的超强能量,也蕴含着水的奥妙和其能服务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其实,《道德经》在强调水的品质时,意在对比当下强调权力和野心的混乱社会,并且提醒大家恪守坚定原则,不改变动之方向。
正如“水之极,则无所不能”,水在服从自然规律的同时,务实性和变
化性弥漫着太极所具有的本质,所在不断变化,但却有它恒定的方向,表现出以宽容的态度温和的心态去接受生活的变化,有着非常稳重的淡定与放松。
此外,水还具有强大的自我净化能力,以洗涤净尘的形式引领各个方面的生活,使之回归自然的状态,所以水
的品德也与其普遍适用性密不可分。
《道德经》中又有一句“水流深而不腐,其为下也”,一直以来,水是活泼而又深邃的,洗涤和清洁是一贯的传统,但也并不轻易被满足,水能够深入不可达处来实现它的清洁,表现出仁者的心态,充满仁爱的精神。
总的来讲,水的品德在《道德经》中,被视为人们智慧、谦卑、仁慈和务实性的范本。
它象征着人们应该始终坚持原则,以有容忍、有礼貌和务实的态度来应对不断变化;同时要注重细微之处,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美好的机会,过着自由、温柔和有尊严的生活。
最后,《道德经》虽然没有明示水的品德,但可以感知到其内在的品德精神,从中能够体会到水的真正含义——集宽容、厚道、仁爱于一身,生活本身便是一种品德的遵循。
水与先秦哲学概念
![水与先秦哲学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cd688dd7a58da0116c174951.png)
“水”字在中国古文字很早就出现了,在先秦诸子的思想观念中并不把水看作纯粹客观的事物,而是对它往往做哲学寓意的解读,使之与诸多道德术语发生意义的关联。
《荀子·宥坐》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日:“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光光乎不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絮,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在“东流之水”中读出了“德”、“义”、“勇”、“法”、“正”、“察”、“善化”和“志”等种种意味,真可谓“观水有术”。
其实,不独孔子如此,先秦的哲人们都对水有着各自的哲学意义的体悟与洞识。
关于水对先秦哲学的影响,美国艾兰 (Sarah Allan) 教授的《水之道与德之端》 1 一书,重点研究了中国早期哲学文献《论语》、《老子》、《孟子》和《庄子》中水的隐喻与中国早期哲学概念的关系。
这里拟在艾兰教授研究的基础上,扩大先秦哲学文献的取材范围,增加与水有关的哲学条目,并力求给出初步的理论分析。
( 1 。
Sarah Allan : 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1997 .亦见拙译《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水与本质哲学意义的本原指世界的来源与存在根据。
曾被黑格尔誉为开启西方哲学的先驱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就认为万物由水做成,水为万物的本原。
在中国早期历史,《管子·水地》通篇讨论水,其中提出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日“水具材也”。
浅析道家哲学的隐喻
![浅析道家哲学的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5993393e48d7c1c709a1454a.png)
浅析道家哲学的隐喻作者:张力波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3期摘要:中国的早期文明是从西北高原向黄河流域转移的过程,西北高原乃有对天的观察,到了黄河流域,进入农耕时期,则有对地的观察,由于以农业立国,则一年四季自然的变化尽收眼底,同时会有敬天爱天仿照天时行为的倾向,这是中国思想一脉相承的起源,以后的哲学思想喜欢以自然意象为隐喻来阐明人事道理,也是以这种早期的观念为基础的。
那么什么样的自然意象适合被选取作为哲学隐喻呢,本文将做出一些分析。
关键词:关键词;水;流动性;物成生理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174-01基于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我们看到自然的完整循环,因此自然地关心生命的问题,所以这个被选择的自然意象。
它一方面应该是周遍万物的,另一方面又是流动不息的,周遍万物意味着万物中都包含着它,流动不息则意味着生命的变化与进展。
汉学家艾兰在《水之道与德之端》中指出这个意象应该是水,并给出了详细的说明:“使中国哲人兴味盎然的水是现于大江,小溪和农田周围的灌溉沟渠中的水。
这是雨和由降雨形成的水潭,寻常普通而非无边无涯,他滋养了生命并为众人所体验。
从这种最常见与最多变的自然现象的沉思冥想中,中国哲人找到对生命的基本原则的理解,这一原则不仅体现于物质世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所以水成了抽象概念底部的一个本喻,它构成了社会与伦理价值体系的基石。
”艾兰的话已讲得十分到位,笔者只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早期的哲学家注意到了“流动”这种现象,生命现象的生成和转变似乎都以流动为基础,当生命成形后,流动性依然保持着。
在庄子的宇宙论中可以见到这层含义:“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
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
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庄子》天地)笔者选“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
感悟《道德经》之十二——水之德
![感悟《道德经》之十二——水之德](https://img.taocdn.com/s3/m/742c5b8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0.png)
感悟《道德经》之⼗⼆——⽔之德
《⽼⼦》第⼋章
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尤。
林语堂先⽣语译如下:
合于道体的⼈,好⽐⽔,⽔是善利万物却⼜最不会与物相争的。
他们乐于停留在⼤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所以最接近“道”。
他乐于卑下的⼈相处,⼼境⼗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事必能尽其所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过错。
庄⼦说:调和⽽顺应他,便是德;⽆⼼⽽顺应它,就是道了。
在我们⽣存的地球上,⽔的⾝影⽆所不在,虽然它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甚⾄⼈们感觉不到它的⼀些存在⽅式;当⽔资源缺失的时候,⽣命会感受到恐惧,很快变的枯萎,虽然我们平时并没有意识到它的珍贵。
这就是⽼⼦所说的⽔之德,利万物⽽不争。
其实,⽔之德⼜何⽌如此。
⽔之型,千变万化,在天为云、雾、⾬、雪,在地为江河湖泊,隐⾝于万物之中,令万物⽣化与变化,却没有⾃⼰固定的形态与⽅位。
随缘利于他⼈他物,⽽不认为⾃⼰有德有功,正是圣⼈之德。
清净平静之⽔,能映照万物的⾝影;清净之⼼,能看清万事万物的本质与规律,⽽不被万物变化所蒙蔽,这是圣⼈⼼静则国⼟净的智慧。
⽔,体现的是不争的柔弱,⼈们却不能忽视它的⼒量,⽔滴⽯穿的现象,利⽤⽔能发电,这是⽔的⼒量;以柔克刚,以内在智慧的⼒量⾏事,这是圣⼈的⼒量。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能作到如上七项的,是⼈⽣真正成功的⼈。
水之有道“道”以为端——《老子》“道”思想的水性解读
![水之有道“道”以为端——《老子》“道”思想的水性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16ecfcf4028915f804dc267.png)
三、 总结
( 一) “ 水” 字与“ 道” 字考据 将 “ 水” 对 比“ w a t e r ” , 我们发 现它们 的语义有重 叠之处 , 流; 亦有 “ 水, 水 准也 ” , 即把“ 水” 的意思推 至道德 准则层面 。
关于“ 道” 的永 恒存 在性 , 老子 以永 不枯竭 的源泉作比 , 正 如取水 于泉 , 水 总是取之不尽 , 万变 而又不变 , 是物 理世界 的
但“ 水” 的意义更 丰富。“ 水” 除了表示水这种 物质 , 也 能指河 动力 源泉。水 的“ 逝者如斯 ” , “ 道” 的“ 逝” 、 “ 远” 、 “ 返” , 都在 阐 释物质运 动的绝对性 , 其运动状态 即是“ 周行而不殆” 。 而“ 道” “ 道” 的英文翻译是 “ w a y ” , 即是道路 的意 思 , 又 可 以引申为水 道的意思 。“ 道” 的概念 , 从水 流之 道发 散出去 , 亦延 伸出了指 导人们行为方 向的原则的意思。
关 键词 : 老子; 水性 ; 本体 ; 修 己; 体 道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8 — 0 0 1 5 — 0 1
一
、
“ 水” 孕育“ 道”
之 日道 … … 大 日“ 逝” , 逝 日远 , 远 日返 。
弱之胜强 , 柔之胜刚 , 天下莫不知 , 莫能行 。
1 、 本源性和普 遍性
天下之至柔 ,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人无 间 , 吾是 以知无
为 之有 益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 解 其纷 。 和
其光 , 同其尘 。
水之道作文
![水之道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bb038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8.png)
水之道作文水之道“上善若水”。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在四川的蜀地,以河流为生活来源的人们天灾不断,瘟疫横行,饥饿和死亡每时每刻都伴随着他们,于是大家便商量要把所有财产捐献给皇帝来求得平安,但只有一位长者拒绝了大家的好意,而且还反过来劝导大家要“顺应自然,从容淡定”。
最终,在这个民风淳朴的地方没有发生什么大的灾难,因此也被称作“上善之地”。
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善良与智慧往往能够决定一切。
上善之人就像一泓清泉,永远滋润万物;上善之人就如同山间小溪,总是潺潺细流却又奔腾不息;上善之人更似那甘甜的雨露,默默无闻却又坚韧不拔……水滴石穿,汇聚成海,它是力量的象征,更是毅力的体现!我想起了司马迁,当初他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含垢忍辱写出了千古名著——《史记》,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才使他完成了这部巨作。
相比较之下,我们身边有多少缺乏毅力的人呢?遇到困难就退缩,面对挫折就放弃,甚至连基本的学习任务都完成不了,何谈将来报效祖国呢?试问,这些人怎配拥有美丽的校园环境?又怎敢奢望获得知识改变命运呢?公元前700年左右,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途径卫国时遭到卫灵公的刁难,孔子气愤地离开了卫国。
临走时,他告诉弟子们:“君子在世,应该注重修养品性,培育仁爱之心,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并通过实践去证明自己的言论。
”虽然已经离开了卫国,但孔子仍旧念念不忘卫国百姓的疾苦,回到鲁国后,他继续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推崇礼乐制度,强调克己复礼,教化百姓,整顿朝纲,兴办私学等等。
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卫国富裕昌盛,让卫国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他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直到今天,卫国依然保留着许多孔庙,供奉着孔夫子的塑像。
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一生,充满坎坷,历尽磨难,他始终秉承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孜孜不倦地追寻着真理,探索着未知的世界。
《管子水地》与古代水文化
![《管子水地》与古代水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d85b1c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21.png)
《管子水地》与古代水文化水在大地之间,无处不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之源。
尼罗河孕育出古埃及文明,恒河孕育出古印度文明,而黄河则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由此产生了许多以水解释生命和宇宙起源的诗篇、神话和传说。
《管于·水地》是一篇关于水的专论,但其重点并不在水的自然特性和地理分布,而是试图用水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对了解古代的水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原之水近代以来,学者对《管子·水地》的注意,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以为《水地》提出了“水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具有相同之处。
从《水地》篇来看,它首先认为地是万物的本原,水是地的血气,犹如人的血脉中流淌的血液。
水可以聚集于江河湖泊,流人大海,也可以飘荡在太空,散落于大地,凝聚成冰霜雪雨,隐藏于万物之中,草木因水而丰茂,鸟兽因水而形体肥大、羽毛丰满。
所以,《水地》最后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什么叫本原?本是木的根,原是水的源。
本原就是事物的起源。
西方泰勒斯是自然哲学家,他直接面对自然进行思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性思维,试图寻找万物的统一性。
而中国古代思想中对“本原”的运用更多地带有隐喻性,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如果把《水地》也看成是寻找万物的统一性,则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如开篇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最后却以同样的语言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在没有更多解释和说明的情况下,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在泰勒斯那里,“水是万物本原”的命题,不管是如何简单和幼稚,它由个体性的思想演化为古希腊哲学的主流,成为思辨的开端。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他这个命题,是哲学命题;哲学是从这个命题开始的,因为藉着这个命题,才意识到‘一’是本质、真实、唯一自在自为的存在体。
”也就是说,从此古希腊人开始摆脱日常生活的图景,进入纯概念的思辨领域,开始哲学的思考。
读 水之道 有感
![读 水之道 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b3230516650e52ea55189869.png)
读《水之道》有感书本简介:作者:吴蔚女著有《管人三十六计》、《用人三十六计.》、《说话三十六计》、《处世三十六计》、《水之道》。
书本内容:本文分三篇:水之本性,水之灵性,水之德性,水之本性主要有水方亦圆、巡湿而流、避高趋下、乘隙而入、渗透扩散、水到渠成组成,水之灵性有风起云涌、激流澄清、上波下静、以静待哗、载舟覆舟、尺水丈波组成,水之德性主要有柔能克刚、屈与不争、以迂为直、混水摸鱼、善于借势、流水不腐组成。
感想:水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是滋润万物生命的源泉。
水的本性,水的灵性,水的德性都无不使人折服,纵观古今不论是文人墨客还是王公大臣亦或皇亲贵族都被水深深所吸引。
水的特性中蕴含着许多道理,不光有人生的道理也有为政为商为将的道理。
水的随方亦圆就蕴含着善于变通,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的哲理,而且当外部环境不同时水的形态亦发生变花,不过有的人认为这是不正直没骨气的,不过我却不这么认为,水的变化说明当他无法改变外部环境时只能去适应改变自己,当今外部环境变换如此之快尤其在战场和商场上战机商机稍纵即逝而且游戏规则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只能去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游戏。
而水的巡湿而流这是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判断一个人,因为水的流动总是向湿的地方流,就好像人与人交往一样,总是去寻找自己志同道合有相同兴趣的人,所以有着一句:要了解一个人,去看他身边都有什么样的朋友就知道啦。
向水的上波下静这体现出了军事思想,以及为人处世的哲学,载舟覆舟更是历来贤明君臣的为政之道,而水的一些思想也被运用到了武功中,像以柔克刚,中国有名的太极拳就是以此为思想核心,水的屈与不争表现出了谦让和讯的养生之道。
水可以清洗污秽之物而自身却不被沾染,水的德行之高足以见得,而且水滴石穿,毅力所致,水时而动时而静。
读懂了水就读懂了人生。
上善若水。
对本书的意见及建议:本书虽然写了很多故事来表明水的特性不过一些故事给人有种硬往里拉彼此之间的关系,明明故事和这一特性不符却硬搁一起,给人一种凑字数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水之道与德之端》2009-06-05 20:40如果说艾兰博士的《世袭与禅让》和《龟之谜》主要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的话,那么她的《水之道与德之端》(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 Root Metaphor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则吸收了西方当代哲学关于“关联思维”(correlative thinking)和“隐喻”(metaphor)的理论,并选择哲学观念与自然现象尤其是水的关系为研究中国早期哲学的一个切入点,它既是对中国早期哲学观念的解读,又是对语言与思想之关系的考察。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表现出艾兰博士主要研究路数的某种转向,但其仍然孜孜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层结构及其与作为现代西方思想之根源的印—欧传统的不同。
艾兰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经典(religious canon),没有神圣叙事(sacred narrative),古代中国人缺乏超验观念(transcendental concept),他们直接面向自然界──水及其所润育的植物──寻求其哲学概念得以建构的本喻。
他们的思想进路是整体性的:经由对自然规律的考察便能洞识人类社会的支配力量。
因此,在将抽象概念系统化的哲学阐述中,他们从自然现象中提取了原型。
中国与西方概念体系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中国,植物、动物与人被包容在生物这个单一的范畴内,这为自然秩序的理论化提供了基础。
艾兰指出,西方哲学的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同于属于修辞领域的比喻,它不是用来表述已经形成的思想,其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力量,对思想观念的形成起一种引导性的作用。
隐喻的来源不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某一文化的样态或特质。
《水之道与德之端》一书借鉴了隐喻理论,重点从“水”的本喻这一视角来研究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从具体物象而非抽象概念切入,试图重构(reconstruct)而非解构(deconstruct)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主要的概念范畴和框架体系,通过揭示隐含于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中的物象,来了解这些概念意义的潜在范围,以及它们彼此间结构上的关联。
艾兰在本书所讨论的哲学文献,系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即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Golden Age),其中包括《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和《荀子》。
主要讨论的概念有:“道”、“物”、“性”、“仁”、“才”、“端”、“自然”和“德”。
关于水对中国哲人的影响,艾兰指出,水滋养生命,从地下汩汩涌上,自然流淌,当其静止时变得水平如仪,并沉淀杂质,澄清自我,忍受外在的强力而最终消磨坚石,可以硬如坚冰而散为蒸汽,是有关宇宙本质的哲学观念的模型。
自然之水成了本喻的源泉,被用于抽象概念系统化的过程之中,水的意象埋置于中国哲学的语言与结构之中。
水的特性,诸如有源之水长流、水循道而流、水之就下、水卷泥沙、水柔弱、屈从与不争、水无常形、止水为仪、水清如鉴和水难领悟,成了中国早期哲人提取和阐发哲学理念和道德信条的无尽的思想源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思想者们无一对自然之水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并对之沉思冥想、体察品味,从中创发了自己的思想。
例如,孔子把水视为理解人类行为的准则而对之兴味盎然,《论语·子罕》载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雍也》载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而且,据《孟子·离娄上》载,孔子曾敦促他的弟子注意这则童谣所含的智慧:“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观察到水的清浊“自取之”,正如“夫人必自侮”。
无怪乎据《孟子·尽心上》载,孟子曾称孔子“观水有术”。
孔子把水视为知识源泉的传统,在《荀子·宥坐》中有进一步的体现。
那里,我们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子贡向凝视东流之水的孔子问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答道: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再如老子,水往下流的重要性,对《老子》来说亦毫不逊色。
这里也有一个政治类比,把水往下流归入江河海洋与人民归顺统治者关联起来。
而且,这里也有一个同样的假设,即人们的行为犹如水之所为,《老子》六十六章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对于《老子》来说,水的最有趣的特性是,虽然它在所有物质中最为柔弱,但它是最坚强的。
无论水与何者相遇,它总是屈从的;它不争。
然而,它从未被强者打败。
它回避危险而最终取得胜利,《老子》八章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关于“道”的字义来源,艾兰教授在《水之道与德之端》中指出,尽管“道”的英文翻译与中国的概念不十分恰切,但是,传统上将“道”译成“way”算是幸运之举。
“道”,像“way”,能在通道这一专门的意义上使用—道路,小径或水道—并有其引申意义,即做某种事与某事发生的道理。
我们认为,哲学意义上作为自然规律的“道”,是基于水之溪流的基本隐喻。
如我们已知的那样,水的特性之一便是循道而行。
在儒家早期文献—《论语》与《孟子》—“道”的意义被较为狭隘地依照水道或道路的指谓来限定。
“道”的概念,作为一条溪流,作为一条指导人们行为道路的方向原则,由此,“道”概念被拓展延伸,蕴涵了这样一个条件状态,每一事物都应因循自然规律而动。
在《老子》和,庄子》中,“道”观念的构造不仅源于溪流及其水道,而且其所有各种特征都源之于水自身。
按这个扩展了的意义,道也兼具时间的观念,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这在水的意象中得到了表达。
不少西方学者已经开始用道路的隐喻来解读“道”的意义。
例如,在《孔子:神圣即凡俗》(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里,赫伯特·芬格瑞特(Herbert Fingarette)广泛利用道路的隐喻来解释“道”的概念,甚至将“礼”描述为“道”的“道路系统”(road system)。
现代汉语中,复合词“道路”意指road,而road的意思确实蕴涵于“道”的范畴之中;同样的汉字组合也见于古代汉语中,如《论语·子罕》。
在周代金文中,“道”的意思之一是指道路。
然而,芬格瑞特自己已经意识到,道路的隐喻不完全切合它的哲学概念,因为无论与“道”相关联的理论学说还是思想意象,都未考虑到交叉路口所隐含的“多重选择”的意思。
而且,道路,即“道”是沿着单一方向伸展的。
艾兰认为,这种不一致性,是由于“道”并不专指“道路”:中文里它是一个一般范畴,包含水道、道路以及各种通道,所有人可以从陆路或水路通过的途径或路线。
如果我们把陆路认定为“道”概念所依存的隐喻性根基,那这样的陆路将是一种专门的路,方向单一而没有交叉;如果我们以自然的溪流或水路而不是陆路作为这一概念的原型,那它就无特殊性可言。
虽然水路可能与支流交汇,但其渊源与流脉有一定方向,永远往下游顺流,直至汇入大海。
她指出,把“道”解释为“道路”,是诱人的和可以理解的,因为西方的roads亦是个相似的形而上的意象。
从“大马士革之路”(road to Damascus)到现代的“路上电影”(road movie)都有着共鸣之处,所以我们易于对作为潜在而深刻的意象的道路做出反应。
但是,把“道”解为road系出于相同原因的误导:roads对我们而言偏重于精神旅程的意味,在这旅程中,人们遭遇与经历了各种艰辛磨难,终于获得精神启迪或自我实现。
我们总是倾向于在道路上“发现”什么,也许是上帝或者自我。
然而,“道”并无精神奇遇或者自我觉醒的意味。
它是人们自然遵循的道路。
循此道路,一个人并没有发现上帝或内在的自我,而是将人的潜能极大地发挥出来。
循道者只是最完全意义上的人,而别无他意。
在哲学意义上作为自然规律的“道”,是基于“水道”而非陆路的本喻,“道”作为哲学基本范畴,有宇宙本原、规律、原理和准则诸义。
关于水与无为概念的隐喻关系,艾兰认为,“无为”系水之所为,水无意识、无意志,它从无“行为”。
然而,它有运动,从泉源处汩汩涌出,向低处流淌。
水总是屈从忍让,但又能克服任何坚强之物。
当其静止时,则沉淀杂质,自然澄明,完美地映现外物。
它无为,但又滋养万物。
如若水的意象确是“无为”概念所依存的根基,那么,“无为”的意思将显而易见。
而且,作为水之所为的“无为”,是“道”的最完美的表达,“道”亦是以水为模型建构而成的。
“无为”概念在《老子》中特别重要,这个建议给圣王的策略十分简单,即是模仿水。
水无作为,但它沉淀杂质澄清自我,植物靠其滋养而成长。
相似,圣王应无为,人民将自化,《老子》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模仿水的屈从─没有任何主动行为─也是以弱胜强的方法,《老子》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它“不争”而以弱自居;所以,如《老子》四十三章所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 “无为”如水一般,柔弱、忍让、屈从、不争或无所作为,然而,能与任何对手匹敌并征服任何艰难险阻。
总之,水是无为概念的基本喻象,无为的品性系从水性提炼而来。
关于人性与水的意义关联,艾兰以孟子与告子讨论人性的著名故事为例,指出,孟子在与其论敌告子讨论人性时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孟子主张人性善;告子则认为人性属中,无所谓善恶。
争论伊始,孟子与告子即把人性同于水性作为各自立论的前提,《孟子·告子上》载: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这一段落的逻辑,反映出一则由这两位哲学家共同分享的关于人类与自然现象相关性的假设。
告子与孟子都从这一前提展开:水性与人性是相似的,它们都依循着共同的原则。
因此,对决定自然现象的原则的恰当的领悟,亦同样包含了对指导人性的原则的理解。
此段经常被作为诡辩术的一个典型事例来加以分析,不少学者已经指出这种使用类比方法进行论辩的逻辑缺限,类比方法系中国早期文献中原始的诡辩术。
如果把这种论辩仅仅看作诡辩术,那它确实是没有意义的。
但无论如何,如果我们的假定是正确的─即早期中国哲学家假定人类与自然现象分享着共同的原则─孟子的论证则是强有力的与合乎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