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题库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政府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1.政府经济学概念:政府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政府及政府的行为,用经济分析的价值,评估政府绩效的一门学科。

2.政府失败所谓政府失败,是指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2、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负经济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

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3、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6、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7、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8、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解答仅供参考)第一套一、名词解释1.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探讨社会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3.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家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过程。

4.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其中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供求、价格)来完成,企业和个人在法律框架下自主决策、自由竞争。

5.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如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等)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填空题1. 劳动的二重性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具体劳动、抽象劳动2.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3.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分为______和______两部分。

答案:生产资料、消费资料4. 利润率是______与______的比率。

答案:利润、预付总资本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______。

答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商品的属性?()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价格D. 需求答案:D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A. 生产过剩B. 需求不足C. 通货膨胀D. 失业增加答案:A3. 下列哪种税属于直接税?()A. 增值税B. 关税C. 所得税D. 消费税答案:C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

A. 计划B. 市场C. 行政命令D. 国家干预答案:B5. 下列哪种经济体制属于计划经济?()A. 美国经济体制B. 苏联经济体制C. 德国经济体制D. 日本经济体制答案:B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商品的价格?()A. 商品的价值B. 市场需求C. 市场供应D. 政府政策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 公有制为主体B. 私有制为主体C. 集中统一的宏观调控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答案:ACD3. 下列哪些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B.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 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D.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答案:AB4. 下列哪些属于财政政策的手段?()A. 改变税收政策B. 改变公共支出政策C. 调整货币供应量D. 调整利率答案:AB5. 下列哪些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D.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答案:B五、判断题1.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筒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9)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筒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9)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筒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9)一、名词解释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对财政收支规模、结构等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手段。

2.税收饶让:税收饶让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除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规定的税率补征。

3.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4. 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个财政年度内)可以组织的财政收入数量或者资金总额。

5.流转税:也称之为商品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6.公共定价: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7.利益集团:是指那些由于特定利益而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公共选择过程特别是意见表达功能的社会群体。

8.政府收人:一般也称之为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的社会资源的总和。

9.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1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1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二、筒答题1.简述所得税的优点。

答:所得税的优点主要有:(1)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

(2)税负不易转嫁。

(3)征税环节单一,不存在重复征税。

(4)具有“内在稳定器”的特征。

2.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差异。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两项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它们作为政府调节总需求的基本手段服务于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2)政策目标有区别。

(3)政策手段有区别。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经 名词解释

政经 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2.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6.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培养与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1.货币: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3.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4.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产物。

6.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部分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部分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一、政府收入的概念所谓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就在于:首先,政府收入是政府理经济的重要环节。

只要政府收入政策设计合理,就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使财源更加充裕。

其次,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部门,公共物品的生产需要消耗资源,这就必然形成政府的公共支出,而政府公共支出的前提,就是必须先有收入。

再次,政府收入也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由于政府收入是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和所有者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的,所以,政府可以通过运用收入手段,调节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在我国,政府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政府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财源,包括预算内收入(指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指不纳入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

而所谓狭义的政府收入则是指政府预算收入。

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收入即是指狭义的政府预算收入。

二、政府收入的内容政府收入的内容主要有税收、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和公债等。

1、税收。

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

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所谓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无偿性是“税收三性”的核心。

所谓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强制征收的,并非是一种自愿缴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简答题全!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简答题全!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名词解释+简答题全!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2、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7、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8、劳动力:活的人体中存在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9、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产的劳动产品。

10、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1、价值: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2、具体劳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有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就是有用劳动,又称为具体劳动。

1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

16、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7、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8、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19、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20、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既有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21、社会分工:是指劳动的分工,及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22、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政经名词解释: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即物价普遍上涨,人们用同样的货币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减少。

3. 供给链(Supply Chain):供给链是一个生产和分销过程的系统,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等各个环节。

供给链管理旨在有效地管理和协调这些环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满足消费者需求。

4. 贸易战:贸易战是指国家之间为争取贸易利益而采取的相互制裁和贸易限制的措施。

贸易战可能导致贸易减少,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并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5.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用于规范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了银行需要留存的存款比例,高存款准备金率会限制银行的贷款能力,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活动。

6. 股票指数:股票指数是用来反映股票市场整体表现的指标。

它通常基于一揽子股票的价格加权平均数或市值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

股票指数可用于衡量股票市场的涨跌情况,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7. 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通过购买海外企业的股权或参与海外投资项目等方式,将资本投资到境外。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企业国际化经营,并带来经济效益。

8.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个体的劳动力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与工作能力相关的能力和资源。

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9. 产权保护:产权保护是指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对个人和企业的资产权益进行保护的行为。

良好的产权保护有利于激励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10.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通常通过借款或增加货币供应来弥补。

过高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通胀、减少对外投资以及增加公债负担等问题。

政经 名词解释

政经 名词解释

导论1.物质资料生产:指人们以一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与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2.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3.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4.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5.劳动资料:劳动者用来影响改变劳动对象的生产资料6.劳动对象: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7.生产资料: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8.经济规律: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活动,变现为各种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就是各种经济系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第一章商品和货币9.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10.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1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12.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13.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14.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15.社会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进行的劳动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7.劳动生产率:之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18.简单劳动: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19.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20.社会分工:指动物进行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2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3.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4.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5.价格标准:包含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2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导致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27.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28.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29.资本原始积累:指资本主义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30.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31.资本:自然属性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物,要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社会属性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32.剩余价值: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3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3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3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36.资本主义工资:其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37.名义工资:工人付出劳动力时所得到的以货币表现出来的工资38.实际工资:以工人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上能够买多少生活消费品,开销多少服务费做标准来衡量的工资39.相对工资:至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40.工资的国民差异:(实在没找到)第三章资本积累41.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4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4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由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用,从而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44.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45.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46.资本集中:指社会上已有的规模下较小的单个资本合并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资本第四章资本的循环与周转47.资本循环:指资本的价值从货币资本形态出发,依次经历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实现增值后又回到“原来出发形态”的运动过程48.资本周转:资本反复不断的循环运动所形成的周期性运动49.固定资本:投在劳动资料形式上的生产资本部分50.流动资本:投在劳动对象和雇佣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51.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之比。

政经的名词解释

政经的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1、经济规律(economic law):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趋势。

2、价值规律(value rule):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3、纸币(paper currency):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4、货币(currency):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价值(value):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使用价值(use value):指物品的有效性或效用,即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Social necessary labor-time):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8、在社会平均的社会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不变资本(Constant capital):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10、可变资本(variable capital):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11、资本(capital):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2、剩余价值(Surplus-value):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3、绝对剩余价值(Absolute surplus-value):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得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4、相对剩余价值(Relative surplus-value):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5、资本积累(accumulation of capital):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16、资本积聚(aggregation of capital):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政经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 前五章

政经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 前五章

政经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名词解释: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经济: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一个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属于自然范畴。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总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即撇开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的效率或能力。

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货币: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货币重量单位,是用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量的,通常由国家法律规定。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政府经济学学习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政府经济学学习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政府经济学》学习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单项选择题,请见期末复习指导(白色封皮小册子)二、单项选择题,请见期末复习指导(白色封皮小册子)三、判断题,请见期末复习指导(白色封皮小册子)四、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提示: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2.政府经济学提示: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提示: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信息的不对称性提示:信息的不对称性,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提示: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6.经济发展提示: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贫富差距缩小,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

7.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提示:政府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政府经济活动,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流动,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8.公共物品提示:公共物品,是指和私人物品相对应,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生产、供给,而主要由政府等公共组织来提供,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9.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提示: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当一个居民或企业享受政府等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务时,不能排除其他居民或企业也能享受公共服务。

10.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提示: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居民或企业享受政府等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务时,其他居民或企业也能同时享受。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并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并回到原来起点的运动过程。

3、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过剩,而形成的失业人口。

4、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如在商品的包装、保管和运输中支出的费用。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7.社会总产品:社会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1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8.生产价格: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9.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0.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11.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代表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12.级差地租:是指租种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是由于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

13.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即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15.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损失。

16.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政经题库-名词解释

政经题库-名词解释

政经题库-名词解释•相关推荐政经题库-名词解释2011《政治经济学》题库答案名词解释1. 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2. 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 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4. 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上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数量比例。

产业资本家用于生产的资本,从价值形态来看,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两个部分,也就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组成。

马克思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这种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5.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

6.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7. 职能资本在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执行职能的资本,包括执行生产剩余价值职能的产业资本和执行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商业资本。

《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说明:内部考试资料,更新至2020年1月试题;涵盖期末纸质考试试卷中95%以上的原题及答案。

阿罗不可能定律:阿罗认为,一般来说在多数原则下,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所有标准的集体决策规则是不可能的。

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

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

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

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庇古补贴:当存在外部收益时,为了扩大实际消费量,如果政府给私人企业提供补贴,降低私人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的价格下扩大供给量,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

这一补贴被称为庇古补贴。

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

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部门预算: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

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税种。

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不动产指的是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损失其经济价值的财产,动产指的是除不动产以外的,各种可能移动的财产,包括有形动产和无形动产。

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

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政经期末复习 (完整版)

政经期末复习 (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凭借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超越社会品均条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投在物质生产部门,支付雇佣劳动,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商业利率: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

行政垄断:用行政权力管住市场准入,在一个市场住允许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

资源配置:社会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根据资源的不同用途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

经济利润: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给所有者方面的因素,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相减以后的差额。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宏观经济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用以反映可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平均利润: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

自然垄断:一个市场的某个行业有一家企业经营,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经营成本更低。

(因产业发展的自然需要形成的垄断)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有价证券:标有票面金额,证明持有人有权定期获得一定收入,并可以自由转让的一种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

政经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部分答案

政经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部分答案

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权利关系或法律上的反映,就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又称产权),它包含了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四项权能。

2、所有权:指把生产资料当做自己的专有物,排斥别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能。

3、占有权:4、支配权:5、使用权:使用权就是利用、改变或消费生产资料的权能6、所有制现形式:所有制实现形式就是指所有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所有者投资企业的财产组织方式、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营运效率及对剩余产品的索取问题。

7、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8、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化的经济形式。

9、产品经济:产品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经济形式。

、10、经济协调方式:是指社会将经济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用途(使用方向)的方式,主要是指社会将经济资源配置到不同种类的产品生产部门的方式,还包括社会将经济资源配置到不同地区等的方式。

11、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12、经济刺激方式:是指驱使或刺激当事人从事某一经济活动或改变其经济行为的手段或方法。

13、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指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或利用效率。

14、企业:企业就是一种久已存在的、特殊的经济组织,它从事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谋求产出最大化或盈利最大化。

15、业主制:只有一个产权所有者,业主投入个人财产,直接经营,享有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债务承担完全责任。

16、合伙制: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共同监督和管理,并按其投资比例分享剩余的企业。

17、公司制:是一个法人组织体。

它以法人的名义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有权举债、签订合同,能在法院起诉和应诉。

18、劳动收入:居民凭借其为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

政经课后题-名词解释

政经课后题-名词解释

政经课后题-名词解释政经课后题-名词解释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①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 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所有与占有、支配、使用并不是分离的。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③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① 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 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组合。

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约束关系。

③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 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②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① 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解释题

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解释题

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解释题导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

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这两个领域的相互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1.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态。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供求关系来实现。

市场经济注重自由竞争,个体经济主体之间通过购买和销售商品和劳务来实现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是供求平衡,即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从而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2. 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通过政策和措施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和干预的行为。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的社会效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公共福利。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补贴、市场监管和经济计划等手段来实施干预。

政府干预的合理与否被广泛讨论,并被视为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综合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元素的经济形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和经济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的效益和社会的公平。

4. 工业化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的关键是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工业化可以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撑。

5.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全球化的核心是跨国经济活动的增加和国际贸易的加强。

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它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结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对于理解和解析社会经济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经题库名词解释xx《政治经济学》题库答案名词解释1. 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 __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2. 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__。

3. 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4. 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上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数量比例。

产业资本家用于生产的资本,从价值形态来看,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两个部分,也就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组成。

马克思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这种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5.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指的是当一种产品在进行交换时,能换取到其他产品的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交换价值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物品借着一种明确的经济关系才能够产生出的价值。

6.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

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7. 职能资本在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执行职能的资本,包括执行生产剩余价值职能的产业资本和执行实现剩余价值职能的商业资本。

职能资本是与借贷资本相对而言的资本形式。

8.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了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低廉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9.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在私有制社会中,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10. 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

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

11.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12. 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其实体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即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土地所有者对于他的土地,不论是优等地或劣等地,总要取得一定的地租,否则,他宁愿让土地长期闲置,也不肯让别人无偿使用。

这种导源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地租,马克思称之为绝对地租。

13. 货币的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

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服务。

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

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

14. 相对工资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中,工人所占份额和资本家所占份额相比较的工资。

15. 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之和。

16. 借贷资本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其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17. 活劳动活劳动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过程。

活劳动是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它是与“物化劳动”相对应的概念,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支出的体力和脑力。

它是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18.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

用公式表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9.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来表现出来。

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20. 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高额垄断利润一般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实现的。

垄断价格以高于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的“目标利润率”为中心来制定,这样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操纵垄断价格,促使实际利润率和“目标利润率”趋于一致,就可以较有把握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1. 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劳动力占用就是一定生产周期内所占用的全部劳动力数量。

劳动耗费指生产过程中消耗和占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活劳动消耗是人的脑力体力消耗,物化劳动是指原材料、燃料等一次性消耗和厂房、设备等的渐损消耗。

)22. 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23. 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指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交纳的地租。

其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等级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其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4. 超额利润是指其他条件保持社会平均水平而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

25.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的物品可以具有多种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不体现特定社会的经济关系。

26. 货币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货币 __就是它作为商品价值表现形式的交换价值或价值形式的发展,即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表现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体现货币本质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7.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8. 流通资本在产业资本现实的连续循环中,并存着三种资本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鉴于“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在流通中执行其职能的,故两者合起来又被称为“流通资本”。

流通资本是指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同生产资本既相对立又相关联、专门执行流通职能的那一部分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两种形式。

29.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是以交换为目的、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30. 劳动过程劳动者有目的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

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它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31.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工人付出劳动力时所得到的以货币表现出来的工资,也就是未经过价格修正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取得的劳务的数量,它较确切地反映了工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

名义工资不能确切反映出工资的实际水平,因为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可以因为物价的涨跌而降低或上升。

32. 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指由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是产业资本、银行资本在生产集中和垄断基础上的融合。

33.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34. 价格价格是商品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或者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在经济学及营商的过程中,价格是一项以货币为表现形式,为商品、服务及资产所订立的价值数字。

35. 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36.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37. 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指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中用于生产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必要产品或必要价值。

与“剩余劳动时间”相对。

38. 资本主义地租是指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xx年政经题库-名词解释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反映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