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概说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平脉模式示意图



12
10
8
6
4
2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一息
“三部有脉,和缓有力”
35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三、平脉的胃神根
(一)有胃
1. 含义:脉有胃气,是脉搏反映了脾胃运化正 常,营养良好的形象。
2. 特点:脉势不疾不徐,从容和缓。 其中关键是脉来“和缓”
16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2.部位
(二)人迎寸口诊法
寸口脉(桡动脉)
人迎脉(颈动脉)
人迎、寸口的诊脉部位
17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3.方法
(二)人迎寸口诊法
诊人迎脉
诊寸口脉
18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二)人迎寸口诊法
4.运用 寸口脉——反映内脏;人迎脉——反映体表
(1)正常 ① 人迎、寸口二处脉象相应,变化一致。 ② 春季:人迎脉>寸口脉; 秋季:寸口脉>人迎脉。
指目候脉示意
浮中沉取脉示意
31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六、脉象要素
脉位:脉动部位浅深(浮,沉) 脉数:脉动频率(迟,数)和节律(促,结,代) 脉形:脉搏的宽窄(洪,细)、紧缓(紧,缓)
脉搏的大小(大,小)、长短(长,短) 脉势:脉动力量大小(实,虚)和畅涩(滑,涩)
32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一、平脉的概念 二、平脉的特点 三、平脉的胃神根 四、平脉的生理变异
(肾间动气)之象。 2. 特点:尺脉有脉;沉取不绝。
关键是“尺部有脉”而呈“三部有脉”
40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三、平脉的胃神根 (三)有根

脉诊pdf

脉诊pdf

脉诊pdf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和感受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信息,从而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搏被视为人体内部器官功能和气血状况的反映,脉象的变化可以揭示身体的病理变化和不平衡状况。

脉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脉搏位置:中医将人体脉搏分为左手、右手和足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又有不同的位置和名称,如手腕部的“尺、寸、关”等。

2.脉搏质地:包括脉搏的强弱、滑数、涩紧、缓急等特征。

3.脉搏的频率:即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一般在60-100次之间,但也会因个体差异及生理情况而有所变化。

4.脉象的规律性:指脉搏的节律是否规律有序。

5.脉搏的深浅:即脉搏的跳动深浅程度。

6.脉搏的长度:指每次脉搏延续的时间长短。

通过观察和感知脉象的变化,中医医生可以判断患者身体的阴阳平衡情况、各脏腑功能的盛衰以及疾病发展的趋势。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准确。

中医诊断学--脉诊 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脉诊  ppt课件
中所表现
ppt课件
4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 脾胃为后天之本 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
ppt课件
5
心血 心阴
互相 制约
肺主 气朝 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应指 脉 象
心气 心阳
ppt课件 31
(4)数脉相类脉
疾脉
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脉率比 数脉更快, 脉搏每分钟140~160次。 意义: 阳极阴竭( 外感热病之热极) 虚阳外越,元阳欲脱证。 3岁以下小儿脉搏可在一息七至以上, 为平脉,不作病论。
ppt课件 32
(5)虚脉
【脉象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三部九候均 无力。是脉管的紧张度减弱,脉管内充盈度 不足的状态。
(十一)弦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 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机理分析】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 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气敛束不伸,脉管失去柔和之 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或肝病及肾, 阴虚阳亢。 弦脉在时应春,春季平人脉象多稍弦 生理性退化表现
脉诊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特定 部位的动脉,依应指形象了解病情, 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历史渊源:公元五世纪扁鹊、《内经》 “三部九候”、《难经》“独取寸 口”、张仲景“平脉辨证”、西晋王 叔和《脉经》为现存最早脉诊专著。 学习方法:熟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 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
ppt课件 1
【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之实热证。 【机理分析】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第六章 脉诊 概述
目录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临床意义 二.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生理特征及变异 1.脉象原理及意义: 脏器: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主宰,并由宗气推动 基础:气血运行 保证:五脏协同;肾为脉之根 2.脉诊部位:
70
⑴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上为头、中为手、下为头,各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通过局部动脉的变化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的病变 ⑵人迎、寸口诊法 出自《灵枢·终始》,人迎-体表,寸口-脏腑 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外格:人迎>4 寸口切大而数,危象 内关:寸口>4 人迎,危象 ⑶仲景三部诊法:多用于无寸口脉或危重病人 寸口脉候脏腑,跌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寸口脉微而跌阳脉尚有力:胃气尚存,尚可治 ⑷寸口脉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确立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真脏脉
82
1.定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2.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留,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决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3.分类: ⑴无胃之脉: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应指坚搏;邪盛正衰,病重 ⑵无神之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散乱无序;脾肾阳衰,神气涣散,将死 ⑶无根之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 釜沸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虾游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中医脉诊的要点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体位、定位布指以及掌握脉象特征等方面。

1. 选择合适的体位:患者应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不正确的体位可能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脉象。

2. 定位布指:医生需要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位于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手指腹按触在三个部位上。

3. 掌握脉象特征: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需要了解脉象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病虽重,但尺脉尚滑实有力,则提示肾气犹存,还有生机。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同时,脉诊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概述讲寸口分候的第五点,分候的应用和原理。

分候到底有没有意义?临床用不用?用不用,我看有这么一个(总则),一个认为六部脉基本是一致的,应该说六部的脉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要大就都大一点,要有力六部脉都有力,要浮就都浮,特别是迟数,不可能是古代的那个描述,脉搏、有的脉象,《医案》里面写,左脉数、右脉缓,什么的,不可能一边数一边缓、一边迟一边快,那是不可能的。

应该说是相等的,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对这个六部分候,因为它六部的脉基本上差不多,没有很明显的差别。

所以周学霆《三指禅》上面就讲,“分而不分,不分而分。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分而不分就是说,你应该要知道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而不分就是说,来了脉,不一定就硬要分出来,左手寸怎么样?关怎么样?尺怎么样?右手寸又是弦,关又是缓,尺脉又是缓,或者哪一部脉又是数,不一定那么仔细分。

“分而不分,不分而分。

”你虽然不分,必要的时候又要分。

所以我理解就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的去分。

可以分辨出来,它有不同的时候,你就要分,六部脉有不同。

它都是一样的,写脉案的时候,你非要写左寸弦、右寸缓、左关疾、右尺弱,非要那么分,没必要。

但是如果这个病人,他的脉搏哪个地方确实有不同的时候,那你就应该分了。

所以我说是可分则分,不要机械地去分。

这是一个观点,我来理解。

第二个,当某一部脉有独异的时候,独异这是古人,特别是张景岳讲得比较多的,独大、独小、独盛、独弱。

这个独异,也不是讲的它独迟、独数、独慢,不是讲的速度,也不是讲的某一个脉搏上现了结脉、代脉,其他的地方都不现结代脉,都不可能。

可能就是脉搏显得大一点、小一点、有力一点、脉搏无力一点,可能是这样的区别。

如果当某一地方出现了独异的时候,应当考虑它所候脏器的病变的可能,我后面加了个“可能”,你要考虑这种可能性。

这个脉摸起来,确实,我们临床上也有,我是有体会的,大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体会?就是有的病人确实他那一部脉就显得虚弱一些,或者显得特别的有力、旺一些,这种情况是有的。

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它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脉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反映,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脉诊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望诊、闻诊和问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脉搏声音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脉诊的诊断过程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医生需要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形态、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综合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脉诊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身体的问题,从而采
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理。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它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脉诊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也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身体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理。

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中医脉诊的详细讲解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摸诊患者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信息,来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辅助中医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的基本要素包括脉搏的位置、节律、频率、力度、形态、长度、深浅、滑润、坚弱以及寒热等特征。

中医脉诊要求医生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触觉,还需要有较强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知识的支持。

中医脉诊可以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感冒、胃病、心脏病、肝病、肾病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体检结果综合分析,判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虽然是一项传统的医学技术,但其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中医脉诊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有新的理论和技术被提出,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手段。

- 1 -。

中医脉象详细讲解

中医脉象详细讲解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态。

下面是对中医脉象的详细讲解:1. 脉的位置:中医将人体上的脉搏按位置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左手腕、右手腕和双足背部。

脉搏位于腕关节尺侧两横指宽处被称为“关脉”,背动脉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的凹陷处。

2. 脉的基本特征:中医将脉象分为三个基本特征,即脉质、脉势和脉数。

- 脉质(脉象的品质):包括浮、沉、弦、细、滑、涩等不同质地的描述。

比如,浮脉表示脉搏紧绷而表浅;沉脉表示脉搏沉缓而较深。

- 脉势(脉象的力度):包括弦、细、滑、大、小等不同力度的描述。

比如,弦脉表示脉搏有力而紧绷;细脉表示脉搏虚弱而细弱。

- 脉数(脉象的频率):表示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静息时一般为60-100次/分钟。

3. 脉象的变异情况:中医根据脉搏的不同变异情况,可以判断身体的病理变化。

以下是常见的脉象变异情况和对应的意义:- 洪大:脉搏有力、有势,常见于实热病证。

- 弦滑:脉搏紧绷而有力,表现为同时具备弦脉和滑脉特征,常见于肝气郁结等证候。

- 紧弦:脉搏紧绷而有力,常见于气滞、血瘀等证候。

- 虚细:脉搏虚弱而细弱,常见于气虚、血虚等证候。

- 滑涩:脉搏滑利而有阻滞感,常见于湿热、痰饮等证候。

- 虚滑:脉搏虚弱而滑利,常见于气虚、阳虚等证候。

4. 脉象的诊断与判断:中医医师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诊等综合信息,进行诊断和判断。

不同的脉象特征与不同的身体状况、疾病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象的判断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且脉搏的变异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最好寻求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诊断。

中医脉诊基本内容

中医脉诊基本内容

中医脉诊基本内容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摸诊、辨析来判断人体的脉搏变化,以达到辨病、定病、自我调节、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将脉搏视为人体内脏经络的反映,通过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寒热、浮沉等方面的变化,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等情况。

下面将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内容。

一、观察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一步是观察脉象。

观察脉象可以通过患者手腕上的动脉来实施,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次数等变化。

脉象有弦脉、涩脉、滑脉、弱脉、濡脉、虚脉、实脉、长脉、洪脉、结脉等不同的类型。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二、摸诊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二步是摸诊脉象。

通过手指放在患者手腕上的动脉上,用力轻柔地按压,感受脉搏的力度、沉浮、速度等变化。

摸诊脉象有重多、浮滑、静捣、沉结等不同的类型。

摸诊脉象是中医脉诊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摸诊脉象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脏腑功能等状况。

三、辨析脉象中医脉诊的第三步是辨析脉象。

通过观察和摸诊脉象,可以将脉象归纳成不同的类型,进一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辨析脉象可以根据脉象的形态、节律、力度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也可以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来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如果脉象偏沉、沉长且有力,可能与肾虚有关;如果脉象偏浮、浮滑且有力,可能与气虚有关。

通过辨析脉象,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初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分析脉象中医脉诊的第四步是分析脉象。

通过观察、摸诊和辨析脉象,可以对脉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增加对人体健康状况的了解。

分析脉象可以结合人体其他症状、舌诊、面诊等来进行,通过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人体的病症和病因。

例如,如果脉象偏快、滑敏,结合面色苍白和乏力的症状,可能与贫血有关;如果脉象偏缓、无力,结合面色萎黄和大便干燥的症状,可能与脾虚有关。

分析脉象是中医脉诊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准确判断人体的病症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一、脉诊基本概念和原理1、脉诊的基本概念脉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反映,也是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血气状况和阳气阴气的盛衰。

因此,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2、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把脉的基本原理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即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滑利和有无力等情况,推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情况。

同时,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二、常见脉象的判读1、脉象的触诊方法脉搏的触诊方法主要有三种:徐缓步细法、弦、滑等脉象和细软、蜷缠等脉象。

其中,徐缓步细法是通过轻轻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速度和节律。

弦、滑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强弱和滑利程度。

细软、蜷缠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力度和滑利情况。

2、脉象的判读(1)浮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明显,而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和有力时,就属于浮脉。

浮脉常见于阳气亢盛,阴气不足,表病初起,中气虚弱等情况。

(2)沉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隐约或者触不明显时,就属于沉脉。

沉脉常见于阴气亢盛,阳气不足,表病发展,中气不足等情况。

(3)缓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缓慢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柔和时,就属于缓脉。

缓脉常见于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阳气内陷,阴虚等情况。

(4)虚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弱小、柔软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滑利时,就属于虚脉。

虚脉常见于气血不足,阴虚阳亢,脾胃虚弱等情况。

(5)实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强硬而且触诊起来比较紧实时,就属于实脉。

实脉常见于气血亢盛,痰浊内生,阴阳失调等情况。

三、脉象的分析与诊断1、脉象的分析通过触诊患者的脉象,可以初步分析患者的脉象特点、脏腑功能情况和病理情况。

例如,如果患者的脉象比较浮大,有力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就说明患者的阳气亢盛,阴气不足,适合温补、滋阴的治疗方法。

脉诊相关知识点总结

脉诊相关知识点总结

脉诊相关知识点总结一、脉搏的基本特征1. 脉搏的部位:中医将人体的脉搏分为头部、上肢、躯干、下肢等部位,各部位的脉搏有不同的特点和诊断意义。

2. 脉搏的频率:脉搏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脉搏的跳动次数,正常成年人的安静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超出这个范围的脉搏频率可能意味着身体出现了异常。

3. 脉搏的韵律:脉搏的韵律是指脉搏的跳动节律和规律性,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有节奏的,如果脉搏出现不规则的情况,可能是身体出现了疾病。

4. 脉搏的强弱:脉搏的强弱是指脉搏的跳动力度,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一定的跳动力度,如果过强或过弱都可能是疾病的表现。

5. 脉搏的长短:脉搏的长短是指脉搏的跳动时间,包括长促脉、短细脉、长虚脉、浮沉脉等。

以上就是脉搏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脉搏情况,为下一步的诊断提供参考。

二、脉诊的方法1. 观脉诊法:观脉是脉诊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部位、频率、韵律、强弱等特征来初步了解患者的脉象特点,为后续脉诊提供基础。

2. 摸诊法:摸诊是脉诊的核心步骤,通过摸诊患者的脉搏并记录下脉象特点,结合观脉的结果来判断患者的病机病因,并辨别病证和辨识病因。

3. 辨证施治:通过脉诊得出患者的脉象特点和辨证施治,选取相应的中药治疗或针灸、艾灸疗法,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来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以上就是脉诊的一般方法,其中观脉、摸诊和辨证施治是整个脉诊过程的主要环节。

三、脉象的诊断意义1. 脉搏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脉搏有着不同的诊断意义,如头部脉搏与脑疾病有关,腹部脉搏与脾胃疾病有关。

2. 脉搏的频率:患者的脉搏频率快慢与疾病的程度有关,频率过快可能是实证,频率过慢可能是虚证。

3. 脉搏的韵律:患者脉搏的韵律不规则可能是肝郁或痰浊阻滞,韵律过缓可能是阳气不振。

4. 脉搏的强弱:患者脉搏强有力可能是实证,脉搏弱可能是虚证。

5. 脉搏的长短:长脉可能是阳盛,短脉可能是阳虚,浮脉可能是阳虚,沉脉可能是痰阻。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中医脉诊学大全详解
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身体的状况,进而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病情变化。

下面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
1. 脉象基础知识:介绍了脉象的基本概念、脉搏形式和特点,包括脉搏的节律、力度、速度、长短、宽窄等指标。

2. 脉象分类:根据脉象的特点和病情变化,将脉象分为虚脉、实脉、弦脉、滑脉、数脉、涩脉等不同类型。

3. 脉诊方法:介绍了脉诊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触诊脉搏的位置、用手指的方法、触诊的力度和时间等技巧。

4. 脉象的判断:根据脉搏的形态和变化,通过判断脉象的特点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包括常见脉象的判断和对应的疾病。

5. 脉证学:将脉搏的变化和病情联系起来,研究脉搏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和特点,通过脉证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案。

6. 脉诊与辩证论治:将脉诊与中医辩证论治结合起来,通过触诊脉搏来了解病情,进而针对病情进行辩证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7. 脉诊的临床应用:介绍了脉诊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领域中的脉诊应用。

以上是中医脉诊学大全的详解,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和分析,中医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治疗。

但需要强调的是,脉诊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技巧,需要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

中医诊断学|脉诊概述【含义】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沿革】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首用脉法诊断疾病;脉法具体记载于《黄帝内经》;脉法实践者是东汉张仲景;脉学专著创始者是西晋王叔和(《脉经》);许叔微首绘脉象图及施发的《察病指南》为学习脉法提供了直观教学;推广普及脉法的是明·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创新发展于近现代。

【地位】脉诊是中医学流传至今的一种独特的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病,不可缺少的步骤和内容。

其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诊检测方便,信息丰富,通过诊脉可了解人体表里诸多的生理病理变化,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诊脉主要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

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含义】(1)脉:即脉道,是血液汇聚之处,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道运行的作用。

(2)脉动(脉搏):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营血在脉道中运行时产生脉动,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3)脉象: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是血脉脉动所呈现的部位(深浅)、速率(至数,即快慢)、形态(长短大小)、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等组成的综合形象。

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原理】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简而言之,脉象是以心脉为主,在各个脏腑和气血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信息窗口,具有见微知著的作用。

脉学归纳总结

脉学归纳总结

脉学归纳总结脉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观察与探测人体脉搏的方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理变化。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脉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

本文将对脉学的基本概念、分类与判断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脉学的基本概念脉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体脉搏的形态、变化规律以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脉学的基本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 脉搏:脉搏是指心脏收缩时由动脉传导出来的血液流动产生的一种搏动感觉。

2. 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人体的动脉来了解人体的脉搏,从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3. 脉证:脉证是通过触诊脉搏后观察与患者的主诉、症状相结合,来判断疾病的根源和发展趋势。

4. 脉象:脉象是指人体脉搏的形态和特点,如快、慢、洪、细等。

二、脉学的分类根据传统中医学的理论,脉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三部脉学:即脉证、脉诊、脉搏三个方面的研究。

脉证主要研究人体脉搏与病症之间的关系,脉诊是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人体的脉搏情况,脉搏则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一种重要指标。

2. 望脉学:望脉学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唇色等来判断人体脉搏的变化和疾病发展趋势。

3. 听脉学:听脉学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心率等声音来了解脉搏的状况。

三、脉学的判断方法脉学的判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触诊脉搏的方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常用的判断方法有以下几种:1. 脉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般成年人的脉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脉率过快或过慢均不正常。

2. 脉象:脉象是指人体脉搏的形态和特点,包括脉搏的快慢、有力无力、洪细等。

通过触诊脉搏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人体脉搏的异常情况。

3. 脉度:脉度是指脉搏的力度和强弱,通过触诊脉搏的力度可以判断血液循环的情况以及人体脏腑功能的强弱。

4. 脉虚实:脉虚实是指脉搏的表现形态,脉实表示有热邪实状或气滞、痰浊等病邪阻于经络,脉虚表示有寒邪虚体或正气虚不足等情况。

脉诊图文详解

脉诊图文详解
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 多见于里热实证(阳明腑实证、肠伤寒、脑膜炎)。
整理版ppt
51
相类脉——迟 缓脉:脉来和缓, 一息4次(60—70
次/分)。
❖ 脉来缓怠无力,驰纵不鼓。
❖主病:湿病,脾胃虚弱,
❖正常人。
整理版ppt
52
示意图
缓脉
浮 中 沉
一息
脉图
常缓脉
40
60
如 微 风 拂 柳
心脏—心主身之血脉, 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
脉—血脉、血管 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与血脉紧密相连,共同作用, 形成脉象
整理版ppt
5
气血的作用
❖ 气---- 推动血液运行 固摄血液于经脉
宗气--聚于胸中—“贯心脉而行血气”---虚里
❖ 血----充盈血脉
整理版ppt
6
脏腑的作用
心气的推动
肺气的敷布
脾气的统摄
体表约呈45度左右,使手指紧贴脉搏。 ❖ 指目按脊,指目对准脉脊,便于体会脉象。 ❖ 指目——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处与指甲二角之
间的部位。触觉灵敏,便于推移。 ❖ 诊脉时三指不宜平按或垂直。
整理版ppt
20
手指敏感部位--指目
整理版ppt
21
❖ 2、布指 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 布指疏密视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而定。 臂长,指细,布指宜疏;臂短,指粗,布指宜密。 ❖ 小儿一指定三关。
脉诊
整理版ppt
1
切诊
脉诊
概念: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
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整理版ppt
2
脉诊简史
切诊
1、扁鹊:已将脉诊用于临床实践。 2、《内经》:“三部九候论”、“独取寸口”。 3、张仲景:“平脉辨证。” 4、王叔和:著《脉经》,记载24种脉象。 5、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记载27种脉象。 6、周学霆:著《三指禅》,以缓脉为权衡标准。 7、黄宫绣:著《脉理求真》。 8、赵绍琴:著《文魁脉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诊概说
脉象形成原理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的搏动:是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的舒缩:约束和推动血流;
心阴与心阳的协调。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诊脉部位
诊脉部位
寸口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左寸——心,右寸——肺,
左关——肝胆,右关——脾胃,
左右尺——肾。

寸口诊法的原理
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部脉气最明显。

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便于诊察。

诊脉方法
布指
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举法: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又称为“浮取”。

按法: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又称为“沉取”。

寻法:寻即寻找的意思,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

称为“中取”。

脉象要素
四要素(古代):简称位、数、形、势。

脉位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脉数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脉形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脉势脉势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八要素
脉位:如浮脉、沉脉。

脉率(至数):如数脉、迟脉。

脉长:指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

如长脉、短脉。

脉势(脉力):指脉搏的强弱。

如实脉、虚脉。

脉宽:指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即手指感觉到脉道的粗细。

如大脉、细脉。

流利度:脉搏来势流利通畅程度。

如滑脉、涩脉。

紧张度:指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

如弦脉、缓脉。

均匀度:
一是脉动节律是否均匀,脉律不均匀,脉搏搏动无规律可见于散脉、微脉等,出现歇止者,有促、结、代等脉的不同。

二是脉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的表现
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
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有根——尺部沉取应指有力。

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
常见病脉归类简表
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浮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沉脉多见于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亦可见于正常人。

迟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缓脉多见于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正常人。

数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虚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实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洪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细脉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

濡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弱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微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滑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涩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弦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

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紧脉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结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代脉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等病证。

促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

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特征是: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象说明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望舌质
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舌色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水湿内停。

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亏。

红舌:主热证。

实热——兼黄厚苔虚热——少苔或无苔
舌尖红——心火舌边红——肝胆火
淡白舌红舌
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舌绛有苔,或伴有红点、芒刺---热入营血脏腑内热。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青紫舌:主血行不畅。

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舌形是指舌体的形状。

老嫩舌
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

主实证、热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

主虚证、寒证。

胖舌(胖大舌)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舌红胖大:多属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肿胀舌:舌红绛肿胀者,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可呈现青紫肿胀。

瘦舌
瘦薄——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气血两虚见舌淡而瘦薄;
阴虚火旺见舌红绛而瘦薄。

点刺舌
皆主热盛;芒刺越多,热邪越盛。

裂纹舌
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

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多属脾虚湿侵。

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证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舌态是指舌体的动态。

强硬舌: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活舌红绛少津而强硬---邪热炽盛。

舌胖大兼厚腻苔而强硬---风痰阻络。

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中风先兆
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

舌淡白而痿软---气血俱虚。

新病舌干红而痿软---热灼津伤。

久病舌绛少苔或无苔而痿软---
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颤动舌: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多属血虚动风。

新病舌绛而颤动:多属热极生风。

舌红少津而颤动:多属阴虚动风。

酒毒内蕴:可见舌体颤动
歪斜舌表现特征歪斜舌指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临床意义歪斜舌多见于中风、喑痱或中风先兆。

多因肝风内动,挟痰
或挟瘀,痰瘀阻滞一侧经络,受阻侧
舌肌弛缓,收缩无力,而健侧舌肌如
常所致。

吐弄舌表现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
摇动不停者,叫作“弄舌”。

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多见于热甚动风先兆。

吐弄舌:可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短缩舌: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
寒凝筋脉。

舌短缩,色淡白而胖嫩---气血俱虚。

舌短缩,体胖而苔滑腻---痰浊内蕴。

舌短缩,色红绛而干---热盛伤津。

望舌苔
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
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厚薄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薄苔——主健康人,或病在表,
病情轻。

厚苔——主食浊、痰湿,主病在里,病情较重。

薄苔厚苔
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
亏和输布情况。

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
主痰饮主湿。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糙苔: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

伤津之重证。

腐、腻主要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腐苔——苔质疏松而厚,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在舌面上,极易脱落。

主食积、痰浊、内痈。

脓腐苔主内痈。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
擦之不去,刮之不脱。

主湿浊、痰饮、食积。

剥(落)苔总由于胃气胃阴亏损。

地图舌——舌苔剥落呈地图状,
边缘凸起,
镜面舌——舌苔全部剥落,舌面
光洁如镜。

类剥苔——剥落处可见新生颗粒。

前剥苔、中剥苔、根剥苔
鸡心苔——周围剥脱,仅留中心
一小块
真、假苔
有根苔——舌苔坚敛着实,紧贴
于舌面,不易脱落,表示有胃气。

无根苔——舌苔不着实,似浮涂
于舌面上,刮之即去,表示胃气已衰。

真苔假苔(无根苔)
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
征与临床意义
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特殊
情况下主热证。

表证---薄白苔
寒证---舌苔白而湿润
湿证——苔白厚腻
热证---积粉苔、糙裂苔
黄苔主热证、里证。

苔色越黄,热邪越重。

淡黄为热轻,
深黄为热重,
焦黄为热结。

黄腻苔---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灰黑苔主热极,寒盛。

苔灰黑而燥裂——热极津枯
苔灰黑而润滑——阳虚寒盛
无论寒热均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舌象综合分析
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舌诊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