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环境土壤学教案
环境土壤学教案以下是一份环境土壤学教案的范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一、课程简介环境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土壤在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将介绍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探讨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过程,以及土壤质量评估和修复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包括土壤质地、结构、酸度、养分含量等。
2. 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如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
3. 掌握土壤质量评估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
4. 了解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如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 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
- 土壤质量评估的方法。
- 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
2. 难点- 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过程。
- 土壤质量评估指标的选择和应用。
- 不同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解土壤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环境土壤学的主要内容。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性质测定和污染物分析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原因、危害和修复方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特性- 介绍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讲解土壤质地、酸度、养分含量等基本性质。
- 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土壤的基本性质。
2. 第二章: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 探讨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迁移过程。
- 介绍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第三章:土壤质量评估- 讲解土壤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 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评估土壤质量。
4. 第四章:土壤修复技术- 介绍土壤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如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
环境土壤学PPT课件
第三节 土壤热性质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土壤热容量
• 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 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 要(或放出的)热量。
可分为:容积热容量; 质量热容量。
第25页/共126页
三、土壤的热扩散率
第三节
• 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导温率)是指 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 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 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 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 温度变化。其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 /容积热容量之比值。
W1 – W2 —————— ×100
W2
W1 :湿土质量 W2 :干土质量
×100
第14页/共126页
2.土壤水的再分布
概念:土壤水 入渗过 程结束后,水在重力 和吸力梯度影响下在 土壤中向下移动重新 分布的过程。
土壤水的再分布是 土壤水的不饱和流。
第15页/共126页
土中水 的运动
重力作用下土中水的渗流
第39页/共126页
A、有益影响 (f)根际微生物产生二氧化碳,使钙增加 可溶性,有利于植物吸收。 (g)根际中自生固氮菌可以固定大量的N2, 给植物提供有机和无机氮。
第40页/共126页
B、不利影响
(a)微生物与植物竞争矿质营养,在一定时间内减 少了对植物养分的供应,造成对植物生长的不利。 反消化细菌使含氮物质变成N2,养分损失。
脱落物
死亡根系和脱落的根毛、根冠、根表皮细胞等。
第33页/共126页
B. 根系的呼吸作用影响根际土壤的气体组分、 pH值、Eh等;
离根越近,CO2的含量越高,O2的含量越低; O2含量少影响根际范围的Eh,一般偏低; 由于根系分泌有机酸影响根际的pH值,一般偏酸。
土壤学
绪论(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2、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的作用;无机物的有机化,有机物的矿质化;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缓冲库:酸碱性、养分、氧化还原、污染物等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geosphere system)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于地圈系统的交界面,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子(气候、生物、地形等)综合作用下所具有的肥力。
人为肥力:土壤在人为条件熟化(耕作、施肥、灌溉等)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在生产上没有发挥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二、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土壤学与地质学、水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有着密切的关系;2、土壤学与农学、农业生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3、土壤学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
三、土壤学的任务(一)合理利用土壤: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污染、农药污染、肥料污染、“三废”污染(二)中低产土壤改良(三)基础理论研究。
1、土壤温室气体形成机理、变化规律与减缓途径的研究(重点是CH4、NxOy、CO2);2、土壤污染发生类型、形成规律与防治途径研究;3、土壤退化时空变化、形成机理、调控对策;4、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评价体系及恢复重建的研究;5、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环境演变机制与调控研究;6、不同地区土壤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治理途径的研究;7、土壤与环境问题有关基础应用与开发项目的研究。
《环境土壤学》课件
土壤结构包括土壤颗粒大小、孔隙度和团聚体等,影 响水分和空气的流动,以及养分的保持和传递。
土壤生态系统由土壤生物、土壤环境、土壤结 构和土壤养分等组成,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 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土壤环境包括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氧化还 原电位和土壤气体等,对土壤生物的生存和活动 产生影响。
交通运输
汽车尾气、轮胎磨损等 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
壤。
土壤污染的类型
重金属污染
如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积累。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富集。
有机物污染
如石油、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化合物污染 土壤。
病原菌和寄生虫污染
污水灌溉和垃圾填埋等导致病原菌和寄生虫 在土壤中滋生。
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土壤生态保护与修复
通过生态工程和生物修复等技 术手段,恢复受损土壤生态功 能。
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 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
。
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
环境土壤学开始萌芽,主要关注土壤污染问题。
20世纪中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土 壤学得到快速发展。
土壤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其中微 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植物包括根 系和地衣等,动物包括蚯蚓、蚂蚁和蜘蛛等。
土壤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 同地区的土壤生物群落存在差异。
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等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也有 重要影响。
特点
环境土壤学具有跨学科性,涉及环境 科学、土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 个领域;同时,环境土壤学强调实践 应用,旨在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环境土壤学讲义
《环境土壤学》讲义SATELLITE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壤与生态系统1.土壤的概念定义1:存在于地球表层的含有生命物质,植物可以生长的自然集合体。
定义2:土壤是能产生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产物,是在母质(岩石及其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土壤圈Pedosphere:地球陆地表层由所有土壤所构成的具有重要特征的圈层。
土壤圈是地球圈层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圈层,界于岩石圈和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之间。
成土条件Siol Forming Condition:s = f(cl,o,r,p,t)式中:s土壤soilcl气候climateo生物organism (Vegetation)r地形reliefp岩石或母质rock or parent materialst 时间(年龄) timeThe type of soil developed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time a parent material on a specific topography is exposed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Why do I have so many different soil series on my land?" The answer is quite simple. If you had three parent materials on five topographies developed under two vegetations, one climate, and two periods of time, you would have the following number of soil series: 3 parent materials × 5 topographies × 2 vegetations × 1 climate × 2 time intervals = 60 soil series(土系).土壤的作用Role of Soil:They help supply our food, support our homes and highways, act as building materials for our construction, absorb our waste materials, and give us many beautiful and scenic areas for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 The wealth of a nation lies in her soils and their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 Richard Gordon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砖红壤,红壤,黄壤,暗棕壤,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荒漠土。
第十一章 环境土壤学研究法
第一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采样方案的拟订
①明确采样目的
土壤本底、背景、污染源或事故调查
②了解采样区的基本情况
地形地貌、河流、工农业生产、地图
③采样方案的初步制定
确定采样点数量、位置、采样工具、标识等
④采样方案的修订
二、采样密度的确定
• 不均一性 • 样品数取决于:均质化程度 + 精度
五、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 登记编号 • 风干:摊薄、自然风干、防止污染 • 磨细 • 过筛:按分析要求 • 混匀 • 装瓶:瓶内外各具标签一张 • 样品保存:分析工作结束、蜡封或低温保存
六、采样质量保证与控制
• 采样误差:最大最重要的误差 ①固定误差-不恰当的采样方法
采用正确的采样方法避免
②随机误差-土壤特性不均一
分单元采样、增加样点数量、加大样品量、 制备混合样
• 加采质量控制样品-平行样
SAX质量控制模式
• X测量 = 真实值+采样误差+分析误差
2 total
2 site
2 s
2 a
• SAX评价标准:
1%S2total
S2 m e a ns
20%S2total
1%S2means Sa2 20%S2means
• N = t2s2/D2
t-设定的自由度和概率对应的值 s2-方差,s2 = (R/4)2, R为全距 D-期望的围绕平均值的变异范围
三、采样点的布置
• 常用方法:随机布点法、分区随机布点 法、系统布点法
▲
▲
▲
▲▲
▲
▲
▲▲
▲▲
▲
▲
▲
▲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土壤学 一级学科
土壤学一级学科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演化、利用和保护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土壤学涉及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壤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围绕土壤学这一一级学科展开详细的阐述。
一、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学科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及其与地球和生物圈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土壤形成发育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等分支学科。
土壤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壤,它是地壳表面由岩石矿物、有机物质、水和气体等组成的一种复杂自然体系。
二、土壤的重要性和功能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和水分,并提供了生物栖息的环境。
土壤具有保持水分、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育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风化、有机物质的积累、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多个阶段。
土壤的发育过程通常需要数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密度、孔隙度等特征。
物理性质对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保肥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改善土壤的环境条件。
五、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等。
化学性质对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施肥和调整土壤pH值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提高土壤的肥力。
六、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动物的生态功能等。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和有机物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土壤的生物性质有助于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七、土壤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土壤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环境土壤学教案
环境土壤学教案一、引言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主要探讨土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环境修复与保护方法。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土壤对环境的重要性,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二、教育目标1. 理解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识土壤对环境的影响。
2. 掌握土壤基本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机制。
3. 理解土壤环境修复与保护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土壤基本性质1.1 土壤定义及组成土壤是由无机颗粒、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体等组成的自然资源。
通过分析土壤颗粒组成、结构及土壤质地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
1.2 土壤质地与土壤结构介绍土壤质地与土壤结构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土壤透水性、保水性等性质的影响。
2. 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2.1 土壤与水环境阐述土壤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土壤滞水、排水等对地表水的影响,以及土壤滞水与排水的影响对水质的影响。
2.2 土壤与大气环境介绍土壤对大气中气体的吸附与释放,以及土壤作为源、汇的功能,探讨土壤与大气环境的相互关系。
2.3 土壤与生物环境讲解土壤对生物的提供营养物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等方面的作用。
3. 土壤环境修复与保护3.1 土壤环境污染介绍土壤环境污染的来源、类型和影响,以及影响污染传播和迁移的因素。
3.2 土壤修复技术介绍常见的土壤修复技术,如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并分析其适用性和优缺点。
3.3 土壤保护方法探讨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如合理利用肥料、合理施用农药、合理耕作等。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与演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土壤修复与保护的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与案例分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参与度考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提问、讨论等。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PPT
6
7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样品的采集
➢ 采集0-15cm的表土层,一般不超过20cm ➢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采样,应从下而上 ➢ 区域土壤质量调查时,表层土壤要为混合样,一般由
相邻的10-25个样点混合组成。样品量多时,混匀后, 采用四分法取舍。 ➢ 所采集的土样必需包括样品编号、采样地点、GPS定位 坐标、土壤名称、采样点土地利用和植被等情况以及 采样时间、采样深度、采样人姓名等
4
采样点的布置
➢ 一般有随机布点法、分区随机布点法、系统(网格)布点法以及 单一优先系统采样(网格采样)和多层采样布点法
➢ 混合样点一般采用之字形 ➢ 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本底调查一般采用随机布点法、规则系统等
距法或规则网格内的随机采样布点法,如果调查区域有明显的亚 区差异时,可采用分区随机布点法,分区可根据土壤类型、土地 利用类型、地形地貌等。单一优先网格采样可应用于污灌土壤环 境调查或污水引起的土壤污染事故的调查。对于工厂废气和烟尘 排放造成的土壤污染调查一般采用多层采样
13
对应性:土壤和植株营养诊断及毒害诊断的采样要有对 应性,即在发生缺素症或中毒症的植株附近采集土壤 和植株样品,同时还要选择在正常生长的植株附近采 集土壤和植株样品,这样才能根据分析结果作出正确 结论。在同一地块里,发生症状的植株分布不均 匀.一般不能采集混合样,而是有针对性地把有病植 株和对应土壤分别采集混合。
环境土壤学研究法
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采集方案的拟订 ➢样品采集与处理 ➢采集质量保证与控制
2
采集方案的拟订
采样方案的一般步骤
➢ 明确采样的目的:如土壤背景值研究、污染调查研究等 ➢ 了解采样工作区的基本情况: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农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和分类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肥力的天然层,是外界各种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场所,是植被生长和各种生物活动的基质。
土壤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土壤的分类按物质成分来分,土壤可以分为无机质土壤和有机质土壤。
按颗粒组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粉砂质土壤、粘壤土和砂壤土。
按发生来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原生土壤和洪积土壤。
按农业和环境特性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农业土壤和环境土壤。
二、土壤的基础性质1.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密度、孔隙度、渗透性和团聚体。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无机盐、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养分等。
3.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
4. 土壤的水分性质土壤的水分性质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土壤的持水性、土壤的透水性等。
三、土壤的生成与演化1. 土壤的生成过程土壤的生成是地球表面风化、物质重排、有机物混合等多种土壤形成作用的综合结果。
2. 土壤的演化过程土壤的演化是土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物质的分布和性态的变迁。
1. 土壤发育的要素土壤发育的主要要素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2. 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包括土壤的施肥、灌溉、耕作和植被的保护。
五、土壤污染与修复1. 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污染主要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2. 土壤修复的方法土壤修复的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六、土壤与环境1. 土壤改良对环境的作用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2. 土壤的环境负荷土壤的环境负荷主要包括土壤的农业利用、开发利用和城乡建设。
七、土壤科学的研究方法1.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室内试验、实验室试验和计算模拟。
《环境土壤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布、 作业布置 、 网络留言等功能来实现。
从 中培养学生 的探究精 神 、 动手能力 和创新能 力 , 为学 生创造 开放 的个性发展 空间。
参考文献 :
[1刘珉曳.论高校 如何培 育大学生的创造 力 田.消费导刊 , 3
、
教师可对教学 内容进行合理设计 , 能紧扣教 学大纲 , 抓 住重点 、突 出难 点 ,使教学过 程更加直 观和更具感染 力, 增加课堂教 学信息量 。例如 , 环境土壤 学课 程 中基
限于本校 《 环境土壤学》课程仅3个总课时的限 4 制, 本课程 只安排 了1学 时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 4 论联 系实际 , 掌握环境 土壤 科学 的基本研究 方法 , 本课
【 教改创新 】
《 环境土壤学》 教学方法改革 的思考与实践
朱 维琴
( 杭州师 范大学
生命 与环9
摘 要: 环境 土壤 学是本校环境科 学专业的专业课 之一 , 者根据 多年 的教 学 实践 , 出对环境土壤 学课程教 作 提 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 主要 包括 : 多媒体教 学结合 网络课 堂教 学 , 网络课堂讨论结合专题讲座 , 础性试验 结合 综合 基 性试验 , 多方位 考核 方式改革等 。
二、 网络课堂讨 论结合 专题讲座
课 堂讨 论是对讲授 内容 的扩大 、 加深 和运用 , 本课 程采 用 由老师根据课程 的重 点和难点 提炼 问题发布 于 网络课 堂 ,学生课后经 过查 阅资料后再进 行 网络课堂 讨论 的模式 。一方面 , 大量的课 堂 内讨论 时间可以节约 下来 , 另一 方面 , 学生通 过查 阅资料 、 总结 、 后 , 讨论 不 仅能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所 学知识 ,而且可 以锻炼学生 独立思考 、 分析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专题讲座是一种正 在迅 速发展的教学模式 ,通 过专题讲座可 以使学生 了
土壤地理学
绪言重点:掌握土壤及肥力的概念,掌握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土壤肥力及其概念土壤: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是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和一个运动、开放的系统。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分布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科学。
研究内容①土壤发生的研究:研究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土壤的形成过程。
②土壤分类的研究:根据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入相当的分类单位,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
③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的研究:认识和探讨土壤在空间分布上是有规律的,是土壤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内容。
④土壤调查、制图及土壤资源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的研究:土壤是一种资源,认识和利用这种资源,需要进行土壤调查,在其基础上还要进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和质量评价。
⑤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不同土壤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区域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预测。
⑥土壤保护的研究:土壤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做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土壤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①土壤野外调查研究方法。
②定位或半定位动态观测研究方法。
③室内分析研究方法。
④数理统计研究方法。
⑤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土壤剖析重点:掌握土壤剖面发生层的划分;掌握土壤流体物质组成及其主要诊断特性;掌握土壤固相物质组成及其特性;掌握有机质的组成及特征;掌握土壤质地、结构等主要物理性质。
土壤形态一、土壤剖面发生层的划分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
土壤发生层:指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且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层次,简称土层。
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土壤剖面划分:1、有机层(O)以已分解的和未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2、腐殖质层(A)形成于表层或位于O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
环境土壤学实验
环境土壤学实验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环境土壤学实验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一、实验目的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备。
通过实验,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小铁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尺子、锤子、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三、实验步骤(一)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研究土壤肥土:(1)采取混合样品:采样时须按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
采样点的分布应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最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如图示1-1。
采样点要避免地埂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 采样方法采样点确定后,刮去2~3mm的表土,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
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图1-1土壤采样布点路线1.对角线布点法2.棋盘式布点法3.蛇形布点法的土样集中在盛土盘中,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除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约1kg左右。
(3). 采样时间如果土壤测定是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应随时采样;是为了摸清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即按作物生育期定期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在作物收获前后或施基肥前进行采样;若要了解施肥效果,则在作物生长期间,施肥前后进行采样。
(4). 装袋与填写标签所采土样装入布袋中,填写标签两份,一份贴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标签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样名称等。
第一章++绪论——土壤学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概括了人类—
—农业——土壤之间的关系。农业是人类生
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
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 存的绿色植物的生产。 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五个基本要素有日光 (光能)、热量(热能)、空气(主要是 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分和养分。
o土壤通报
oPedosphere
(SCI) o土壤肥料 o水土保持学报 o水土保持通报 o生态环境
教学安排
第一章 绪论
preface
•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 “土壤”的基本概念
• 土壤科学发展史简介
•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任务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 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者更长的时间;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
土壤不仅是陆地植物的基础营养库,还是绿 色植物在土壤中生根发芽,根系在土壤中伸 展和穿插,获得土壤的机械支撑,保证绿色 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地站立于大自然之中。 在土壤中还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 群,地下微生物在这里生活和繁育。
4m
10 米 以 下
5.稳定与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界面,是地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
3.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 固定和解毒作用; 4.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 的功能。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 自然资源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原创版)
目录
1.土壤学的概念和历史
2.土壤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土壤的特性和分类
4.土壤对农业和环境的重要性
5.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保护
正文
一、土壤学的概念和历史
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演化、性质和功能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土壤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形成的。
我国土壤学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经历了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过程。
二、土壤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土壤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壤,包括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方面。
土壤学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验室分析、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等。
三、土壤的特性和分类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五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特性。
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特征,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黄壤、红壤、黑土等。
四、土壤对农业和环境的重要性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土壤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源地水质和减缓气
候变化等具有重要作用。
五、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保护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多样,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等。
简述环境土壤学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简述环境土壤学定义及其发展历程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旨在探索土壤在环境中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为环境保护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从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环境土壤学的定义环境土壤学是土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资源,它不仅为植物提供生长的营养和水分,还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环境则包括大气、水体、生物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
环境土壤学通过研究土壤在环境中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探索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历程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土壤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并开始研究土壤的形成和肥力。
20世纪初,荷兰的冯·利伯克提出了土壤发生理论,奠定了现代土壤学的基础。
随着对土壤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在20世纪上半叶,环境土壤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德国的齐默曼首次提出了“环境土壤学”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他强调了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指出了土壤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此后,环境土壤学逐渐成为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各国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环境土壤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土壤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
环境土壤学开始从传统的土壤形成和肥力研究转向土壤污染和修复研究,探索土壤污染的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包括现代仪器设备的应用和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环境土壤学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
简述环境土壤学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简述环境土壤学定义及其发展历程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土壤的形成、组成、特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环境土壤学的定义是从土壤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探索土壤在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
它关注土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分、温度、气候、生物、人类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
通过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化、物质循环、环境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揭示土壤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阶段(20世纪初-1940年代)环境土壤学在这一阶段主要关注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研究重点是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以及土壤对水分、养分和气候条件的响应。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俄国科学家V.V. Dokuchaev和美国科学家C.F. Marbut等。
2. 发展阶段(1950年代-1980年代)在这一阶段,环境土壤学开始关注土壤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
研究重点逐渐从土壤本身转向土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科学家D.L. Sparks和J.A. Kittrick等。
3. 现代阶段(1990年代至今)在这一阶段,环境土壤学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涵盖了更广泛的环境问题。
研究重点包括土壤污染的成因和治理、土壤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改进和创新,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为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
总结来说,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土壤的形成、组成、特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发展历程中,环境土壤学逐渐从关注土壤本身转向研究土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涵盖了更广泛的环境问题。
环境土壤学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迁移研究
环境土壤学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迁移研究有机污染物是指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包括石油化学品、农药、工业废料等。
这些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对环境土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环境土壤学中的有机污染物的迁移研究。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土壤的物理性质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的孔隙结构和颗粒大小会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扩散速率。
一般来说,粒径较小的土壤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有机污染物在这些土壤中容易被吸附和拟在颗粒表面上,从而减缓其迁移速率。
另外,土壤的水分状况也会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产生影响。
水分对土壤颗粒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明显的改变,从而影响了有机污染物与土壤颗粒的相互作用。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还受到化学性质的影响。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pH值可以影响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解吸行为。
有机质富集的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较强,而高pH值的土壤则会降低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此外,有机污染物还受到土壤中其他离子和溶液成分的竞争吸附的影响。
例如,土壤中存在的铁、铝等离子会与有机污染物竞争土壤表面的反应位点,从而降低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速率。
土壤中的微生物也是影响有机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
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微生物可以利用有机污染物作为能源,促进其分解和降解,从而减缓有机污染物的迁移速率。
此外,微生物还通过生息泵效应、胞外多糖物质的产生等方式,改变土壤的孔隙度和结构,从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迁移。
除了土壤内部因素外,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
例如,气候条件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
降雨事件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变化,从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扩散速率。
温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代谢速率也有影响,进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
土地科学研究方法
土地科学研究方法土地的研究是为了了解土壤的状况,以便提供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土地科学研究方法是通过对土壤组成、特性、运动、变化和其他要素的研究来发现土壤研究世界中的新知识。
因为土壤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土壤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影响土壤状况的因素,给出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壤,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一种土地科学研究方法是定性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定性分析土壤特性,比如土壤湿度、酸碱度、保持水分的能力等来确定土壤状况。
此外,可以通过观察土壤中的生物,比如动物或植物,来发现土壤状况。
第二种土地科学研究方法是定量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用定量分析技术测量土壤中的各种化学、物理和微生物指标,来确定土壤质量的变化。
这种方法还能发现土壤中的潜在有害因素,例如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
第三种土地科学研究方法是土壤地理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地理分析技术,例如地形、植被和水系的分布、土壤的厚度和层次,来发现土壤的地理特征。
第四种土地科学研究方法是数学模拟分析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土壤中的水、肥、有机物和其他物质运动进行数学模拟,来确定土壤状况变化的原因。
第五种土地科学研究方法是生物土壤学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土壤中的生物群落结构,比如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来发现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土壤状况的因素。
在研究土壤状况时,上述所有土地科学研究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影响环境的因素,以及土壤状况是如何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的。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相关决策者更好地制定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此外,这些研究方法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土壤的状况并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因此,土地科学研究方法在保护土壤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 野外采集的土壤样品一般要经过风干、磨细、过筛、 混匀、装瓶,以备各项测定之用
➢ 土壤重金属一般用烘干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一般用风干样,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一般用新鲜样
➢ 制备好的样品要妥善储存,避免日晒、高温、潮湿和 酸碱等气体的污染
➢ 在全部分析工作结束,分析数据核实无误后,样品一 般还要保存3个月至半年,以备查询。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采集样品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代表性:分析所用的样品数量很小,但它必须对 所研究的实物总体有一定的代表性才能使分析 结果能反映总体的某些性状。因此,要选择一 定数量的能够符合大多数情况的土壤、植株或 肥料为样品,避免选择有边际效应、如田埂、 地边及其它特殊个体作为样品。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环境土壤学研究法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采集方案的拟订 ➢样品采集与处理 ➢采集质量保证与控制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采集方案的拟订
采样方案的一般步骤
➢ 明确采样的目的:如土壤背景值研究、污染调查研究等 ➢ 了解采样工作区的基本情况: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农
业、工业等等 ➢ 采样方案的初步制定:采样点的布置、数目、采样工具
典型性:采样时采样点和采样部位要能反映所要了解的 情况,要针对所要达到的目的,采集能充分说明这一 目的典型样品。 凡作为整体评价者应按不同质量、部位的样品制成 混合样品进行分析,各部位成分不均匀者可根据分析 目的分部位采取典型样品进行分析,不能将不同部位 样品随意混合。对于植株样品,如要用于营养诊断, 一般采集典型叶片或部位、器官:幼苗期采集整个植 株,其它时期采集地上部成熟叶片。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样品制备目的是:①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如 植物残茬、昆虫、石块等)和新生体(如铁锰结核和 石灰结核等),以除去非土壤的组成部分;②适当磨 细,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称取的少量样品具有较高 的代表性,以减少称样误差;③全量分析项目,样品 需要磨细,以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够完全和彻底;④ 使样品可以长期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霉坏。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适时性:测土推荐施肥采样一定要在施肥前进行,一般 选择春季或秋季采样;植物营养诊断一般在植物生长 期根据不同生长发育情况定期采样;对于某些农产品 品质分析,特别是那些随时间推移会发生明显变化的 成分,采样和分析必须适时进行。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防止污染:采样过程中要防止样品之间及包装容 器对样品的污染,特别是要注意影响分析成分 的污染物质。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对应性:土壤和植株营养诊断及毒害诊断的采样要有对 应性,即在发生缺素症或中毒症的植株附近采集土壤 和植株样品,同时还要选择在正常生长的植株附近采 集土壤和植株样品,这样才能根据分析结果作出正确 结论。在同一地块里,发生症状的植株分布不均 匀.一般不能采集混合样,而是有针对性地把有病植 株和对应土壤分别采集混合。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采样质量保证与控制
采样误差一般有两种 ➢ 使用不恰当的采样方法所产生的固定偏差,可
以通过正确的采样方法来尽量避免 ➢ 随机误差是土壤特性不均一所造成的,无法通
过采样方法来消除,但可通过增加样点数量、 加大样品量和制备混合样等手段来减少误差, 提高采样的精密度。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为保证采样的代表性,可采取以下两点技术措施来控制 采样误差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 风干:将采集的土样,放在木盘中或塑料布上,摊成 薄薄的一层,置于室内通凤阴干。在土样半干时.须 将大土块捏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完全干后结成 硬块,难以磨细。风干场所力求干燥通凤,并要防止 酸蒸气、氨气和灰尘的污染。
➢ 样品凤干后,应拣去动植物残体如根、茎、叶、虫体 等和石块、结核)石灰、铁、锰)。如果石子过多, 应当将拣出的石子称重,记下所占的百分数。
等 ➢ 采样方案的修订: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修正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采样密度的确定
一个采样区需要采多少个点,取决于土壤中某些污染物 在空间上的均质化程度和所要达到的精度,采样点一 般可用下式确定
n=t2s2/D2 n为采样点个数;t在设定的自由度和概率时的t值(由t
值表查得);s2方差 从其它研究中预先得之;D为期 望的围绕平均值的变异范围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样品的采集
➢ 采集0-15cm的表土层,一般不超过20cm ➢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采样,应从下而上 ➢ 区域土壤质量调查时,表层土壤要为混合样,一般由
相邻的10-25个样点混合组成。样品量多时,混匀后, 采用四分法取舍。 ➢ 所采集的土样必需包括样品编号、采样地点、GPS定位 坐标、土壤名称、采样点土地利用和植被等情况以及 采样时间、采样深度、采样人姓名等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采样点的布置
➢ 一般有随机布点法、分区随机布点法、系统(网格)布点法以及 单一优先系统采样(网格采样)和多层采样布点法
➢ 混合样点一般采用之字形 ➢ 区域性土壤环境质量本底调查一般采用随机布点法、规则系统等
距法或规则网格内的随机采样布点法,如果调查区域有明显的亚 区差异时,可采用分区随机布点法,分区可根据土壤类型、土地 利用类型、地形地貌等。单一优先网格采样可应用于污灌土壤环 境调查或污水引起的土壤污染事故的调查。对于工厂废气和烟尘 排放造成的土壤污染调查一般采用多层采样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全程质量控制
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
土壤植物样品重金属总量的分析步骤
土壤样品处理
1、土壤风干—过100目筛(孔径0.149毫米)—称量(一般 1克左右)
2、土壤消解: ➢ 土壤消解液:王水(盐酸:硝酸=3:1)+高氯酸;硝
酸-前要进行现场勘察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根据土壤 类型、肥力等级和地形等因素将研究范围划分为若干 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 要保证有足够多的采样点,使之能充分代表采样单元 的土壤特性。采样点的多少,取决于研究范围的大小, 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和调查研究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 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