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最新)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04---官职及其变动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04---官职及其变动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专题4官职及其变动1.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A.“征”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守”是指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C.“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加”是指加封,是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齐衰:一种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和哀悼。

C.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

D.郎中:官职名。

始于战国,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与“察茂才”“举孝廉”不同。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六部”中的礼部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吏部则主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D.“除”“拜”均表示授予官职,“拔”“擢”均表示提拔,“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权”“署”则表示暂代官职。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导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5.下列各项的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与官职变动专题习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与官职变动专题习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同步练习姓名:班级:【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由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拜:。

如:。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或选拔任以官职。

如:选拔任以官职。

如:延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

如:。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授:、。

如:。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赏: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特赏侍郎。

《谭嗣同》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

如:。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

如:。

如:免官削爵。

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

如:。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

如:。

如:升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在提拔。

如: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的人。

如:的人。

如:山涛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

如:。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职官沿革宗法礼俗素材

高考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职官沿革宗法礼俗素材

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文化常识题:职官沿革·宗法礼俗(一)职官沿革一.官职设置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二.官名释义1.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3.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4.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5.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

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

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

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官职变化及典章制度类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官职变化及典章制度类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官职变化及典章制度类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封建时代由于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免罪的权利。

“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也可以泛指高级执政者。

C.右: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

右有“上”之意,如“位在廉颇之右”。

D.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凭信。

类似后代的委任状。

“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爵位。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

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

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文中指宫殿的台阶。

B.郎中,当时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也是对医生的称呼,文中指前者。

C.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亲王、公主等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

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迁:升职。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B.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D.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5.下列文化常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2022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练习及答案(中)

2022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练习及答案(中)

2022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练习及答案(中)(五)官职任免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7.“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点拨“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也指委任官职;“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一般专指官阶提升。

48.“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点拨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有时有贬官之意,“入”专指调入京师。

49.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的制度。

“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点拨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

加官,升官,于原有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职。

50.“罢、免、解、黜、夺、放、贬、谪、左迁”都是指官员的降级免职,其中“罢、免、解、黜、夺”指解除职务,“贬、谪、左迁”指降级。

(√)点拨左迁,降级使用,贬官。

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位置,故“左迁”为贬官降职;“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

“罢、免、解、黜、夺”指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

“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讲,是贬职。

褫夺chǐ duó:剥夺衣冠,革除功名。

5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任用,回到原职。

(×)点拨“起复”是指古时遭父母丧的官员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或是降职、革职及致仕之后被重新任用;“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期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或指朝廷要员经皇帝特准,不必去职在家守制,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高考语文中的官职制度

高考语文中的官职制度

文化常识题不会的点进来高考语文中的官职制度1.选官制度察举征辟制科举制知识点:(1)汉代选拔官吏制度有察举、征辟两种形式,后者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2)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察举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举荐。

(3)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主要是察举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洁正直的意思。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和举指的就是察举制。

(4)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分科考试制度称为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起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明清时达到兴盛,直至1905年才被废除。

(5)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清时规定的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限定。

文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也不得超出这个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不能自由发挥。

(6)古代为了取得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必须要通过童试,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童试通过之后取得生员资格,称为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

考试第一名叫案首。

(7)乡试在明清两代时,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因多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会发布正、副榜揭晓名次,称为桂榜。

乡试选中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参加的是乡试。

(8)明清两代每三年春季时,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称为会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故又称礼闱。

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者为贡土,第一名叫会元。

考后揭晓名次的布告,称为杏榜。

(9)最高级别的考试称为殿试,只考策问。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考核,以定甲第。

古代文化常识190题(学生版)

古代文化常识190题(学生版)

古代文化常识190题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202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官职沿革教育科举]

202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官职沿革教育科举]

2023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官职沿革1.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均是谏官。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 × )解析左、右拾遗是唐代官职。

2.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 √ )3.“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东汉时的“三公”,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

( × )解析宋代的“三司”指盐铁、度支、户部。

4.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

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官名,以节制兵马。

( √ )5.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屈原就曾任楚怀王左徒。

( √ )6.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 √ )7.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

( × )解析自秦朝开始,御史成为负责监察朝廷官吏、诸侯的官职,此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被朝廷派遣分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调动官职、审理大案等。

( × )解析巡按没有调动官职的权力。

巡按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9.主持进士考试的人被称为“知贡举”,就是“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从一、二品大臣中选派,满汉官员各一名,担负考场事务和阅卷取士之责。

( × )解析清代知贡举不担负阅卷取士之责。

10.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

宋代全称为廉访使者,元代全称为肃政廉访使。

主管监察事务。

( √ )11.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

南北朝时期,尚书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 × )解析“尚书”之上还有“宰相”一职,并非“最高行政长官”。

12.丞相,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用】古代文常——古代官职汇总(含虚衔、官爵)【带题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用】古代文常——古代官职汇总(含虚衔、官爵)【带题目】
设御史中丞;侍御史。
★宰相与丞相 (1)宰相: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 的官名。宰相制度起于春秋,完结于明代。 (2)丞相: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
1.三公九卿
【三公】 • 丞相:_____最__高__行___政__长__官______ • 太尉:_____最__高___军__事__长__官______ • 御史大夫:__管__理__图___籍__、__奏__章___,__监__察__文__武___百_,官相当于副丞相,下
设御史中丞;侍御史。
★宰相与丞相 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
(1)宰相: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 的官名。宰相制度起于春秋,完结于明代。 (2)丞相: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
1.三公九卿 【九卿】 • 奉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世改为“太常”; • 郎中令:____________,后改为_______,并逐渐总管宫殿内一切事
设御史中丞;侍御史。
1.三公九卿
【三公】 • 丞相:_____最__高__行___政__长__官______ • 太尉:_____最__高___军__事__长__官______ • 御史大夫:__管__理__图___籍__、__奏__章___,__监__察__文__武___百_,官相当于副丞相,下
古代常见官职汇总
(含爵位、虚衔等)
一、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 ★★★重要概念:五官、三司、三公、六部、有司等 二、古代常见学官 ★重要概念:国子监、祭酒、博士、学政等 三、古代爵位制度 四、文言传记常见虚衔 重要概念: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等 五、跟武官相关的将军等级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的变动1、授予、提升官职类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皇帝推荐,任以官职。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

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⑴推荐。

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

如“是进亦忧。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起用,出任,做官。

拜:任命、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除:任命、授职。

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擢:在原官的基础上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察:考察和推举。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授:授予官职。

如“故授洹水尉。

”(但“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升官。

服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2、调动官职类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再迁为太史令。

”转、徙、调:调动官职。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改:改任官职。

如“改盐铁判官。

”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3、降职、免职类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方去驻防。

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①京官外调。

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最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最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最新)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以下是判断题的解答: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XXX、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XXX。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XXX、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4.XXX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6.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XXX”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XXX。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XXX。

√以下是对每段话的改写:1.古代帝王将帝位禅让给贤能之人称为禅让,这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2.我国古代常采用爵位封赐大臣,分为“公、XXX、伯、子、男”五个等级,一直沿用到清代。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3.三省六部是指中书省、门下省、XXX三个省份,以及XXX、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门。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

这个六部制度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4.XXX是古代六部之一,负责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宜,其长官为吏部尚书。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5.礼部是六部之一,负责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务,部长官并不称为礼部尚书。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根据拓展内容,明代礼部设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与官职变动专题习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与官职变动专题习题(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与官职变动专题习题(含答案)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同步练在“三省六部”制度出现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掌管。

以下是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从社会知名人士中征聘充任官职。

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上级发现后向上荐举,任命为官。

例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荐、举:由下级向XXX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例如:前太守XXX察臣XXX,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拜:任命为官。

例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选拔任命为官。

例如:XXX、至治间……选丞相东XXX。

除:罢免官职。

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任命为官。

例如:XXX,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赏: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例如:八月初一,上召见XXX,特赏侍郎。

《谭嗣同》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除官职。

例如:XXX大怒,乃罢逐XXX、XXX 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罢免官职。

例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免除官职。

例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强制免除官职。

例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提升官职。

例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XXX:提拔。

例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的人。

例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

(《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调动官职。

例如:XXX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提升官职。

例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贬低官职或贬谪到边远地区。

例如:XXX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降低官职。

例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放:免除官职。

例如:XXX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XXX:降低官职并调往其他地区。

高考文言常识之文化:古代官职

高考文言常识之文化: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一、三省六部制①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②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③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电田水利等),各部长官歌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直延续到清末。

a.吏部中国古代官署。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b.户部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附经典选择练习题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附经典选择练习题


改任官职。
兼 兼任。
领 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兼 代 官 职
判 假 行 署 权
高位兼低职。 临时的,代理的。 代理官职。 代理、暂任。 暂代官职。
摄 暂代官职。
守 代理官职。
降调兼代常见考点清单: 1.“出”“入”相对是京城。 2.“领”兼任,“假”临时。 3、摄守行权署暂代
告老 官员年老。 解官 辞去官职。 请老 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辞 乞身 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官 移疾 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致政 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 乞骸骨 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 官职附经典选择练习题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之古代官职
隋唐时,
三省同为
三 最高政务
省 六
机构 六部制从 隋唐开始
部 实行,一
直延续到
清末。
中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 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
尚书省

官 尚书令
执行
↓ 宰 相
→ 左、右 仆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 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降放
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低窜
放逐,贬官。
官 左迁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职 左除/左降/左转 降职
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调 动 官 职
徙 调 转 出 补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讲 古代官职(原卷版)

第七板块  古代文化常识  第二讲   古代官职(原卷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第二讲古代官职【知识精讲】【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

再如宋代王安石封荆国公,明代刘基封诚意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追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篇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篇
升、擢、拔、迁、陟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小结:谪、贬、放、左迁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 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 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 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 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 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 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
• 2.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 是兵部。( )
• 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 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 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 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 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
[即时训练]
1.三十岁称____而__立________,四十岁称___不__惑_________,五十
岁称___知__天__命_______,六十岁称__耳__顺________,七十岁称 ____古__稀______,八九十岁称_耄__耋_________,一百岁称 ______期__颐____。女子十三四岁称___豆__蔻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20·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20·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
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拓展] “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20·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拓展] “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20·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20·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拓展]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2020·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17(2014·全国大纲卷)“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
18.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务。

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崔子称疾不视事”。

古代表示官员就职的词语还有“下车”。

(√)
19.(2020·全国卷Ⅱ)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
2020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两汉文学
2020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先秦文学
2020高考语文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