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名词解释(4)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
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图案写实,简明生动。
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
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
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文字等。
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
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
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
取名“瓦舍”,是勾画其特征,与建筑无关。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
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改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印色印在书牍上,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建筑古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都料: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是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
,22,无梁殿:是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
3,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4,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
殿本:武英殿原是召见大臣议事之处,但实际应用很少,到清康熙时,在此刻印书籍,使用铜版活字印刷,称为“殿本5,平身科:在有斗拱的建筑中,置于柱间额枋上部的斗拱,宋代称为‘补间铺作”。
6,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
7,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填空选择:1,唐长安大明宫外朝三殿:含元殿,宜政殿,紫宸殿。
2,北京天坛是三重檐的圆攒尖顶。
3,知鱼槛在江苏无锡寄畅园。
4,清代称斗栱为平身科。
5,宋代称平板枋为普拍枋。
6,第一次在城市建设中使用南北中轴线的是曹魏邺城。
7,北京的都城是汴梁,现又称为开封。
8,唐朝的陪都是洛阳。
9,唐代的宫殿格局为三朝五门。
10,颐和园的一个景点是苏州街。
11,古代园林中的一个造景手法叫借景。
12,斗拱是宋代的一个基本模数单位。
13,庑殿顶又称为四阿顶。
14,开间又称面阔。
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
15,中国在唐代有两个著名的塔:大雁塔,小雁塔。
16,李渔写了一本书叫《家言》。
17,左祖右社:宫城前面的左侧为祖庙,右侧为社稷坛。
18,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山门中的柱子采用分心槽形式。
19,坛庙属于礼制建筑。
20,天坛祈年殿是三重檐的圆攒尖顶。
21,三清殿为单檐四阿顶22,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属于楼阁式塔。
天花的做法:平闇,平棋。
23,山墙的立面可分为裙肩,上身,山尖三部。
24,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面阔七间。
25,琼华岛位于北京北海中。
26,唐乾陵是惟一一座2个皇帝(李治与武则天)共用的墓,位于乾县以北,依梁山而建。
27,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即清代模数制.简答题:1,造园六法:立意构思——形体布局泽山理水——骨骼血脉亭台楼阁——五官眉目植花栽木——服饰毛发提名点景——美容化妆诗情画意——精灵神采,2,明建筑的特点:一;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二;玻璃面砖,玻璃瓦的质量提高了三;木结构定型化四;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五;私家园林兴盛六;装饰定型化3,天坛的环境艺术设计:4,文华殿的作用:在明代是太子读书,举行经筵讲学典礼和召见学士的地方,清代在此增建文渊阁,庋藏四库全书。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古建筑名词解释
门窗雕饰:门窗雕饰是美和实用的统一,显示主人的财力和审美修养。
雕花窗在木板墙中起着显著的装饰作用,使民居建筑在简朴中显露出几分华丽,虽没有宫殿建筑的壮丽与浓重,但却蕴含特有的乡土之美。
门窗雕饰,多见于门之锁腰板,窗之裙板,天头,门窗格扇之花心,还有漏窗上。
隔扇广泛用于厅堂两侧的壁面,图案有六角、八角、一根藤、卍字、十字、水纹、长方格、格中起堂等几十种拼花。
格扇心、花板雕刻有民间传说、戏曲人物、山水风景、花鸟禽兽、十二生肖等纹样。
各地建筑上也不少用龙纹作装饰,不过这里的龙纹并不象征帝王,只是借此以求神佑。
很多龙被简化了,仅龙头保持原形,龙身、龙尾都变为植物草叶纹或者拐子纹了。
1、格扇:原称隔扇,是指带木格门扇的一种门。
隔扇的基本形状是用木材制成木框,木框内分作三部分,上部分为格心,下部分为裙板,二者之间为绦环板。
三部分的中心以格心为主,如果格扇要加高,在格心之上和裙板之下还可以加设绦环板,成为上、中、下三块绦环板的格扇。
格扇既可是门,也可是窗——格扇门、隔扇窗。
格心是格扇门窗装饰的中心部位,有透空木格网加小块的雕花,也有用透空的回纹、冰纹等图案环绕构成2、扎牵:是两柱之间辅助构件,有的呈龙形,有的呈凤形,有的饰以花草,是梁柱之间体积较大的装饰性很强的雕刻件。
3、瓜柱:是位于梁上的一段矮的立柱。
形状矮胖如瓜果,故称为瓜柱。
有的柱脚跨立于梁上,下端雕刻有花瓣、叶片,或制成瓜果状,也有以一对狮子左右相拥。
(长大于宽的柁墩。
)4、斗拱:是由块木和曲木组成,是立柱与屋檐之间的过渡,也是形象上的“关节”。
5、牛腿:是为了支撑外挑的檐口而设置的一种承重构件,起到斜撑的作用,呈三角形块状。
6、挑头:是位于牛腿之上的方木,为牛腿上部收头7、雀替:分上下两部分,上段是一条替木,下段为从柱中外挑出的装饰斗拱构件承托着替木。
8、阳文: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9、浅浮雕:浮雕中凸出部分跟周围平面差距不大,并无挖空部分10、浮雕:一种雕塑式样,其形象(以软材料塑成、以薄展延性材料敲成或在硬材料表面雕刻而成)突出于周围平坦的表面。
中建名词解释
一、大木结构:1、大木形制:大木是指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总称。
大式:有斗拱的。
小式:没有斗拱的。
2、大木结构:竖的支重的部分k k柱。
横的被支的部分k k梁桁椽。
两者过渡部分k k 斗拱。
3、大木造型: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但无论如何造型都离不开檩数,檩数越多房间越大,一根檩为一架,它们有加架、五架、六架、七架、XXXXX架。
二、柱和梁的功能1、柱:有五种位置檐柱:凡是檐下最外一列的柱子都叫檐柱。
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除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都是。
里外金柱:金柱有里外之列,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远的叫里金柱。
重檐金柱:重檐大殿里,在普通金柱的地位上,支着上檐的柱子叫重檐金柱。
童柱: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能和位置与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叫童柱。
2、柁梁:面宽进深是根据柱了的地位而定。
柱子的位置是按柁梁之长短及重量而定。
(1)额枋:柁梁:柱子的下端立在地上,上端顶着柁梁或垫着斗拱顶着柁梁。
额枋:在每个柱头与另一个柱头之间,有连贯两柱间的横木叫额枋或檐枋,其长度扫面宽。
大额枋:在较大的建筑物上,有上下两层额枋的,上叫大额枋,下叫小额枋。
垫板:大小额枋之间有立着的板叫做由额垫板。
平板枋:大额枋的上层与柱头平,其上再加上一层平板枋。
桁檩:枋上排列斗拱,斗拱上放梁,梁上放桁,大式称桁,小式称檩。
檐垫板:较小的建筑物叫小式大木,不用斗拱,梁头直接放在柱上。
梁头上放檐檩,柱头间则用檐枋连贯,檐檩与枋。
上额枋:若建筑物是重檐的,金柱须加高以支上檐。
其柱头之间也有两层的额枋和垫板,不过大额枋改叫上额枋。
承椽枋:小额术上又加许多的洞以随下檐的檐椽,叫做承椽枋。
(2)梁的功能: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转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转到柱上,然后下到地上去。
挑尖梁:这短梁并不承受上面的重量,功能是将金柱与檐柱前后勾搭住。
双步梁:在有廊子太宽时,桃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一条梁和一条桁。
在这种情况下,下层的叫双步梁,上层的叫单步梁。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建筑的名词解释,供你参考:
1. 台基:台基又称基座,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等作用。
2. 开间:指中国古建筑中两根相邻柱子之间的距离,是衡量建筑规模的重要指标。
3.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由斗、拱、昂等部件组成,主要用于支撑屋檐和承接梁架。
4. 榫卯: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通过将榫头插入卯口中来实现连接。
5. 雀替:雀替是中国古建筑中置于梁枋与柱子之间的支撑结构,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6. 脊兽:脊兽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物,通常由琉璃或陶土制成,具有辟邪、镇宅等象征意义。
7. 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性结构,多呈穹窿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8. 分心斗:分心斗是斗拱组合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在柱头枋上放置的斗拱,用于承托撩檐枋。
9. 重檐:重檐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屋顶形式,指的是在屋顶上重叠两层或以上的屋檐。
10. 垂脊:垂脊是中国古建筑屋脊的一种形式,指的是沿着山墙的屋脊,常用于硬山顶和悬山顶建筑。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
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1、升:古建筑墙面向内或向外倾斜的做法,或柱子向室内方向倾斜的做法。
2、掰升:为使柱倾斜而将柱顶石连同基础向轴线外移动的做法。
3、收分:古建筑墙体下宽上窄,或柱子下粗上细,逐渐收进的做法。
4、丈杆:木构架制作和安装的传统度量工具,用木材制成。
分总丈杆和分丈杆两种。
总丈杆用于制作、验核分丈杆,分丈杆用于制作和安装各种或各类构件。
5、侧脚:古建筑的柱脚向外移动,使柱子向内倾斜的做法。
6、槛框:古建木装修中横槛与立框的总称。
7、飞椽:飞椽即飞檐椽。
在大式建筑中,每根圆断面的檐椽之上,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飞椽,以增加挑出的深度,挑出的部份叫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乘举架系数(通常按三五举)。
后尾钉附在檐椽之上,成楔形,头、尾之比为1:2.5。
8、金盘:金盘又称脊面。
在桁檩的底面或背面,凡与其它构件如:垫板、檩枋、扶脊木、按枋等相叠,都须砍刨出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叫“金盘”。
金盘的目的在于使叠置构件稳定。
若檩子的上面或下面无构件相叠,则可不做金盘。
但对金檩,可做出下金盘,脊檩则必须同时做出上下金盘。
9、腰枋:腰枋是在门框与抱框之间,时常安装的两根短横槛。
腰枋的作用在于稳定门框。
10、门栊:门栊亦称门笼,也是安在中槛上用于开关门扇的构件。
11、门簪:安放在街门的中槛上,将连楹系于槛上之材称门簪。
门簪有用两个或四个的。
其形式有圆形、六角形等多种形式,但一般多用六角形。
12、地脚枋:地脚枋是门窗枋框构件之一。
门窗枋框下的横柱脚枋称地脚枋,地脚枋又称下落檐、下槛。
13、照面枋:照面枋是门窗枋框构件之一。
门窗枋框上的横枋称照面枋,照面枋又称上落檐,上槛。
14、镜面:镜面是门窗板壁加工方法。
屏门板壁等装修在其平面上刨平如镜看不出缝纹痕迹的细加工作法称镜面。
房建技术部2013年10月8日。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古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丰富内涵。
它们凝聚着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建筑美学的追求。
以下是对古建筑常见名词的解释,带你深入了解这一千年古老的建筑艺术。
1. 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亭台是指建在水面上的小型建筑物,常用于赏景或休憩。
楼阁则是高耸入云的建筑,除了供人休息观赏外,也常用于仪式和娱乐活动。
2. 角楼:角楼是古代城墙或城门中的一种建筑物。
它位于城墙或城门的拐角处,通常用作防守和瞭望。
角楼形式多样,既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圆形、六角形甚至多边形的。
3. 台基:台基是支撑古建筑主体的基座。
它通常是石砌的,用于提高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
台基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建筑的规模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4. 梁柱:梁柱是古代建筑中承担荷载的结构构件。
梁是横向承载力的主要构件,通常横跨在柱子之间,起到支撑和分布力量的作用。
柱子则是直立的纵向承重结构,起到支撑梁和屋顶的作用。
5. 彩绘:彩绘是古建筑装饰中常见的一种技法。
通过将颜料涂在墙面、梁柱等建筑元素上,使建筑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彩绘可以表达建筑物所代表的题材、历史故事和宗教信仰等,是古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6. 青砖:青砖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
它由粘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呈现出青灰色的外观。
青砖既坚固耐用,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广泛应用于屋顶、墙壁和地面的建造。
7.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拱形结构。
它由多个拱石构成,形成一个类似梯形的结构。
斗拱不仅可以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强建筑的美观度,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寺庙、宫殿和园林建筑中。
8. 花样木构:花样木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传统的木结构形式。
它采用木材进行雕刻和拼接,形成具有装饰性和结构性的木构件。
花样木构常用于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造型,展示了古代木工的高超技艺。
9. 石雕:石雕是利用石材进行雕刻艺术的一种形式。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名词解释[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般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多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二画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三画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
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
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一般用作殿门。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
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
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
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L一整两破:旋子彩画中藻头部分的图案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整圆和两个半圆,以抽象的牡丹花――旋子为母题.是旋子彩画的基本形式,藻头由短至长形式为①勾丝绕(3份)②喜相逢(4份)③一整两破(6份)④一整两破加一路(7份)⑤一整两破加金道冠(7.5份)⑥一整两破加二路(8份)⑦一整两破加勾丝绕(9份)⑧一整两破加喜相逢(10份)
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
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华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栌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
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
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
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
9,L>:”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26,j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
27,L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
28,j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
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j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更多精品试题
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17,L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18,j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19,L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
20,j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
平棊枋:最内部令拱上的枋.(井口枋――清)
罗汉枋:在内外跳慢拱上者.(拽枋――清)宋用来表示斗拱出跳.
古建筑名词解释(4)提要: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凉亭:位于观景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
更多精品试题
铺作: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
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
榭:凉亭或轩。
墩:长方形的基础;柱子或墙基部的支撑。
德:儒家的理想品行。
椁:石造外棺,通常装饰精美。
梁:如梁柱结构中的水平构件。
梁柱结构:依靠直线条的柱与梁支撑的结构。
闾里: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
壁缘:古典柱式建筑的中间构件,位于阑额之上,檐口之下。
①,L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1,L檐不过步:指从挑檐檩到檐端的距离小于一步架(22斗口).
22,j举折法:宋代建筑屋顶构架的做法,求得的屋面由若干折线构成.
23,L举架法:清代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殿.有单檐,重檐两种,单檐又称五脊殿.
25,L歇山: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仅次于庑殿的屋顶样式,形式上看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宋称九脊殿,有单檐,重檐,卷棚等形式.
②,j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③,L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④,j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L: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菩萨:佛的前身,有悲悯之心的灵体。
开间:量度中国建筑内部空间的标准单位。
园:花园或庭院。
冢:古代埋葬用的土丘。
暗层:夹层,通常位于一楼与二楼之间。
殿:高大的厅堂,用于举行庆典或宗教仪式。
碑:直立石造标记,以墓碑最常见,呈柱状或板状,上有雕饰或题字。
经:佛教神圣文字。
道:自然隐藏的力量。
椽:屋顶的木件,通常由屋檐边缘斜铺而下,支撑表层屋顶。
42,j楣子:苏式彩画中,撩檐枋下部的透构件.花牙子:位于楣子下部,代替雀替的透空构件.
43,L礓嚓(应为足字旁):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挂侧砌,可以防滑,用于室外,66,j雀替:位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连接体之间的短木,减少梁枋净跨.作用:增加挤压面,减小净距,艺术上的过渡.
44,L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
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
凉亭:位于观景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
清真寺:回教寺院,为回教意识型态的具体呈现。
喇嘛:藏传佛教的宗师或僧侣。
喇嘛寺:藏传佛教寺院的俗称。
喇嘛塔:藏传佛教墓塔.通常为瓶状。
棋盘花纹:以小块个体镶嵌成的棋盘状表面,如马赛克。
并计心――用计心作法,每一跳都有横拱.偷心作法――每出一跳缺少横拱.清代每一轴线为一"跴",例宋代出两跳的,清代为五跴<跴即踩,足践也>)
37,L双杪双下昂:双杪即出两个华拱,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柱头铺作不用真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丧失殆尽).
38,j平水:是指未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先决定一个高度标准,然后根据这个高度标准决定所有建筑物的标高.这样一个高度标准就是古建施工中的"平水".平水不但决定整个建筑群的高度,也决定着台基的实际高度.
10,j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
11,L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12,j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柱身:柱子圆柱状,从柱础到柱头间的部分。
柱廊:建筑有列柱的门廊。
柱头:柱子顶端部分,支撑古典柱式结构比柱身宽,通常会刻意加以修饰或装饰。
相轮:伞状穹顶或亭,有时作为佛塔顶端的塔刹。
祗:天意,自然的精灵。
风水:与自然的调和,进而有让建筑趋于调和的体系。
浮雕:有凹凸的雕刻,依凿除部分多寡,分深刻与浅刻。
39,L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③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⑤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⑥装饰作用。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⑧模数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
粉饰灰泥:灰泥的一种,专用于施加装饰处。
脊饰:装饰用的尖顶饰,通常位于墩、三角墙顶端或侧面。
轩:消暑的小屋,或是作为书房用的凉亭。
问廊:半圆形或多边形的拱廊或走道。
马赛克:以小片彩色瓦片或玻璃镶嵌成的装饰。
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
密教:与神秘仪式有关的佛教宗派。
密道:地下通道,通常位于柱廊下方。
13,L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j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15,L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6,j象眼石:清
古建筑名词解释(4)提要: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凉亭:位于观景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
古建筑名词解释(4)
古建筑名词解释(4)提要:斜截头屋顶:由两个倾斜平面构成的屋顶。接合部分为屋脊或是建筑最高的线条。凉亭:位于观景点的开放式建筑,位于园林或是屋顶上
更多精品试题
古建筑名词解释(4)
拱廊:一连串由柱子支撑的拱形结构,有时成对,上有遮盖,形成走道。
柱:梁柱结构中的垂直构件。
柱子:建筑垂直构件,通常横切面为圆形,功能为结构支撑或装饰,或兼而有之,包括柱础、柱身和柱头。
交互斗: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
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