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隐含观众_叙事学和接受美学照观_省略_影视作品解读_以_黎明之前_为例_陈莲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洞房昨夜停红烛, 支撑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 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 对于隐含作者预 设在文本中的信息, 现实读者有时解读不足, 不能 完全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电影版《白鹿原 》 之 于陈忠实的原著; 有时出现过度解读, 放大作者的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 》 预设 即是一个明证: 不 “隐含读者” , “现实读者 ” 论曹雪芹的 是何种形态 《红楼梦 》 之一的刘心武从 文本中解读出秦可卿、 林黛玉和史湘云的独特身份背景以及他们的生平 分别对应的清朝历史人物和事件, 甚至希望借此 , 衍生出独立于“红学 ” 的“秦学、 林学 ” 在学界引 [12 ] 。 发了激烈的争议 2. 解释学和接受美学
第 25 卷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5 No. 6 Dec. 2012
“ : 叙事学和 隐含观众 ” 接受美学照观下的影视作品解读
— — — 以《黎明 之 前 》 为例
关键词: 叙事学; 接受美学; 隐含作者; 隐含读者; 隐含观众 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2646 ( 2012 ) 06 - 0065 - 08
一、引 言
布思的叙事学和伊瑟尔、 姚斯的接受美学理 论从提出至今已有半个世纪, 关于它们的概念界 运作方式, 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也引发了 定、 激烈的争议。本文拟对叙事学的隐含作者和接受 美学的隐含读者、 视界融合等概念进行一次较为 完整的梳理。以电视连续剧《黎明之前 》 为例, 提 “隐含编、 出 导、 演” 和“隐含观众 ” 的理念, 将编、 导、 演的创作到观众欣赏视为一个从静态文本到 动态影视作品的连续过程, 考察传统的文艺批评 理论在现代影视传媒语境下的拓展和应用 。 同 时, 由于现实观众的异质性 ( heterogeneity ) , 其艺 术素养、 审美需求和移情程度各不相同, 与隐含编 导演的审美预设产生不同程度的偏转, 对同一作 品( 尤其是叙述模糊的情节 ) 的审美结果大相径

叙事文本 现实作者→ 隐含作者→( 叙述者) →( 受述者) →隐含读者 →现实读者 图1 2009 : 30 ) 叙事交流图( 申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简而言之, 叙事理论涉及到两个融合程度不 “人” : 作为社会人的“作家” 尽相同的 和戴着 “人 ( 不 再 是“道 德 面 具 ” ) 写 作 的“隐 含 作 格面 具 ” ; 和两个独立的叙事要素: 事件本身 ( 客观存 者” 在) , 和对事件的叙述 ( 明示或隐含了现实作家对 事件的态度和评价 ) 。 例如, 王朔因为他的“痞子 文学” 风格而招致“精英作家 ” 对他的作家身份、 创作理念和作品价值的普遍否定 。女作家六六的 《心术》 , 《蜗居 》 新作 语言风格比 更加大胆、 前卫, “桥段 ” : “你又睡谁了, 充斥着各种情色 还是谁把 ?” 、 “咱俩这叫没有奸情胜似有奸情” 、 “演 你睡了 , 员和导演 … 上床就跟上厕所一样 ” 而她本人的 公众形象却是温婉而知性( “我是贤良淑德的女 ) 。可见, 人” 要深刻而精确地了解某个作家在某 个特定作品中的形象, 就需要全面仔细地考察这 — 66 —
[6 - 8 ]
隐含作者 布斯阐述了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 和叙述者、 叙述者和受叙者的关系。 当作家本人 不是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时, 隐含作者和叙述 , “说话 也可能完全悖反 者的价值取向可能一致,
[4 ] 者只是 隐 含 作 者 塑 造 出 的 一 个 部 分 而 已 ” 。 《呼啸山庄 》 中作家艾米莉 · 勃朗特借女管家埃
[9 ] “读者中心 ” 范式 。 W. 布斯在《小 说 修 辞 学 》 中, 利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批评原理和方法论来分
析文学作品, 明确提出了“隐含作者 ” 和“隐含读 者” 的组概念, 实现了从“作者中心 ” 向 “读者中
心” 的文学批评转向。 沃尔夫冈 · 伊瑟尔在《隐 含读者》 和《阅读行为 》 中区分了“隐含读者 ” 和 “真实读者” 。“隐含作者 ” 两个概念 构建了文本 而“隐含读者 ” 存在于该文本的先结构、 的结构, 或者叫预设条件中。完美阅读就是把文本的预设 条件全部具体化, 对文本的召唤结构做出反应, 解 使得隐含作者和隐含 读出作者全部的预设信息, 读者这 两 个 被 创 作 出 来 的“自 我 ” 达到完全一 致
收稿日期: 2012 - 10 - 09 作者简介: 陈莲洁 ( 1965 —) ,女, 山西介休人,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 博士; 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 学、 语料库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 65 —
“隐含 ” 处于 状态, 表现出一种“上升或下降的虚 , 。 按照詹姆斯 伪” 或者说是“作者的第二自我 ” ·费伦的说法 。“隐含作者是 … 真实作者的一小 特点、 态度、 信念、 价值和其 套实际或传说的能力、 [1 - 4 ] 。 他特征” 《隐含读者的复活 》 ( 2005 ) 一文中, 布斯在 从 “ ” 。 四个方面重申了 隐含作者 的理论合理性 其 中第四点, 以女作家玛丽安 · 埃文斯创造出来的 阐述了真实作 男性隐含作者乔治 · 艾略特为例, , “作者以不同于日常生活 者和隐含作者的关系 掩盖自己更为复 中的状态做出特定的创作选择, 杂、 且较为低劣的自我, 表现为较为纯净的隐含作 。 布斯还列举了其他职 者, 自我扮相相当优雅 ” 服务员、 教员、 媒体主持人同样会 业的从业人员, [2 ] [5 ] “职业的伪装” 。 展示一种 “隐含作者” 从提出至今, 学界一直有激烈的 2000 年在网上还有一次国际大讨论。 国内 争论, “隐含作者 ” 也有学者对布斯 持完全的否定态度, “纯形式主义、 称它为一个 存在诸多含混、 因而效 , “其内涵界定笼统多余, 用不明的虚幻概念” 对 , ” 叙事流程的逻辑定位亦是自相矛盾 难以统一 , 建议将其从根本上清理出叙事学和文艺批评界 。 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可 “真实作者 ” 和“隐含 作者” 的差异, 二者难以互相涵盖, 互相取代 2. 作者 - 隐含作者 - 叙述者的关系
陈莲洁
( 南京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

《黎明之前》 为例, 将 布 斯叙 事学中的 隐 含 作 者 和 伊瑟 尔 接 受 美 学的 隐 含 读 要: 本文以
者概 念 联 系 起 来 , 把影视作品创作和欣赏视为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 以此考察文艺 批 评 理论 在 “隐含编剧 ” 、 “隐含导演” 、 “隐 含演员 和 现代影视传媒语境下的拓展和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 “隐含观众” 的理念, 以此揭示从静态文本到动态影视作 品 的形成过 程 中, 编 剧、 导 演、 演员“第 “第二自我 ” 一自我” 和 的 融 合 和分 离。 作 者 详细 分 析 了 由于 观 众 的 艺术 素 养 和 审美 需 求差 异, 尤其是受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影响, 以 及 他 们 在 影视 欣赏 中 不 同 的 移 情程度, 而导致的 “空白” 对影视作品中 的不同解读效果。
伦 · 迪安的口吻叙述了希斯克利夫的爱恨情仇, 而受叙者是佃农洛克伍德先生。 作家张天翼于 1938 年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 》 , 叙述者 ( 表哥 ) 用表面客观中性的言语, 描写“党国要员 ” 华威先 穿梭在各个会场发表 生忙于兼任各种社会职务, 宏大空泛的演说, 作者 ( 张天翼 ) 的情感态度留待 受叙者( 读者) 解读。 隐含作者究竟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发挥作用 的? 申丹坚持认为, 布斯的隐含作者, 不完全以作 者的真实存在或者史料为依据, 而是以文本为依 托, 通过选择文本语言、 总体布局、 写作风格、 叙事 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使读者通过阅读整个文本推 导建构出来真实的作者形象。 在叙事学领域, 查 特曼在 1978 年出版的《故事与话语 》 中, 把隐含 作者叙事的范式从布思的伦理道德的评判向度拓 较为明细地区分了隐含作者 展到文化符码向度, 和叙述者, 包括叙事视角和风格, 叙事态度, 美学 向度的选择( 图 1 , 框图为本文作者所加) 。
[10 ][11 ]
20 世纪德国的胡塞尔现象学和伽达默尔解 释学为接受美学的出现做好了哲学上的铺垫 。 胡 , “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 塞尔认为 而 。解释学的任务就是阐述 “历史 是人类理性本身” 四个要素相互之间关 语境 - 主体 - 客体 - 过程 ” 。 , 系 伽达默尔认为 文本作品不是语法学和语义 不是完成品, 仅仅是中间产品, 只 学意义的作品, 有通过正确阅读和理解, 才能完成它的意义建构。 《文本的召唤结构 》 伊瑟尔的 与姚斯的《文学史作 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 》 共同构成了接受美学的宣 《接受美学与文学交流 》 将文学史界 言。姚斯的 定为客观世界、 作者、 作品和读者四要素之间相互 作用、 合理游走的过程
从作者自己的文本选择中 ( 叙事方式、 叙 一作品, 事视角、 语言风格、 显性和隐含的伦理观念 ) 推导 [5 ][6 ] 。 出其隐含形象
三、 接受美学和隐含读者
1. 现象学和隐含读者 20 世纪 60 年代, 接受美学学派先后提出了 各种各样的读者模型来考察读者的审美过程和审 美感受。M. H. 艾布拉姆斯认为, 对应于文学活动 的四大要素: 世界 - 作家 - 作品 - 读者, 文学批评 、 “文本中心 ” 可划分为“作者中心 ” 范式 范式和
[5 ][7 ][11 ] 。 同理, 感反应 解读唐代诗人朱庆馀所 《 》 写 闺意 的真实含义需要足够的历史文化知识

, 接受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视野融合 ” “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 即 才 。姚斯认为, 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 文学创作和文 本解读由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构成: 读者和文本 之间不断出现作者的预设视界和读者期待视界的 顺向呼应和逆向受挫。 在阅读过程中, 一部分期 待得到满足 ( 融合 ) , 另一部分被修订或拓展, 也 、 。 有一 部 分 被 否 定 放 弃 二 者 的 视 界 经 历: 初步建立 打破 再建立 再打破 更高层面 建立的依次循环上升的过程。相对于作者的心理 2) 状态, 读者有五种心理交流模式: 1 ) 联想模式, 3 ) 怜悯模式, 4 ) 净化模式, 敬仰模式, 和 5 ) 反讽模 式。这是因为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意义多元的召 唤性结构, 好的文本往往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 , 以 [10 ][13 ][14 ] 。 出其不意的叙事风格和内容召唤读者 为了形象地展示从创作到作品欣赏的全过 程, 曹禧修将文学创作和文本解读建构成三个层 面的对话交流活动: 文本层面的叙述者和听叙者; 写作层面的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 写作和文本层 [14 ] 。 面之外的读者与作者( 图 2 )
庭。好的影视作品能出其不意地拓展观众的审美 视界, 引导他们对本民族政治、 历史和文化理念进 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 叙事学和隐含作者
1. 概念的提出 针对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批评主义强调对 作品本身的纯文本批评, 以及新亚里斯多德学派 美国学者韦恩 · 布斯从叙 偏重审视作者的立场, 在 1961 年出版的《小说修辞学 》 一 事学的角度, “隐含作者 ” 书中提出了 概念。 作家 ( 现实作者 ) 在写作时,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戴着一个“道德面 , 具” 他的性格特征、 道德原则、 审美心理不一定 能完全折射到作品中。 另外, 同一位作家在写作 生涯的不同阶段, 或者在创作不同作品时, 都会不 同程度地偏离其现实人格形象, 因此他在作品中
[9 ][10 ][13 ]

但是, 现实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宏观上取 意识形态、 价值观, 微观 决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上取决于他的教育背景、 艺术修养、 情感和精力的 投入程度( empathy) , 以及审美需求和审美偏好等 由于现实读者的语法 因素。所以有的学者认为, 能力、 语义能力、 文学能力的不同, 其审美过程具 有自主性、 革命性和异质性的特点。 布思以西尔 维娅·普拉斯自杀前的最后一首诗《边缘 》 为例, 说明由于对于原作者的写作状态和写作目的了解 , “布斯甲乙丙丁 ” 程度不同 做出来四种不同的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