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作业和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作业(一)
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在地表的差异,导致了热量带的产生;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的差异,引致了大气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辐合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东南信风带。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怎样维持其稳定性的。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机制是维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原因。如在植物——兔子——狼组成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增加——兔子数量增加——植物减少——兔子数量减少;植物增加——兔子数量增加——狼的数量增加——兔子数量减少——狼的数量减少。这两种负反馈作用使得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缘,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由于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而气候湿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气候干燥。另外,受海陆位置与季风、洋流的影响,存在着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气候逐渐变干燥的规律。
自然地理学作业(二)
为什么自然界食物链通常一般不超过五个环节?
由于物质与能量在沿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不断地消耗减少,通常从一个环节传递给下一个环节的物质与能量只有前面的10%。经过五个环节的传递,物质与能量几乎全部消耗光了。故一般难以超过五个环节
自然地理学作业(三)
一内陆封闭湖泊,面积为100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0000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20毫米(以毛毛雨形式降落),平均年蒸发量为2100毫米,土壤下渗水量相当于20毫米的降水,假定流域降水全部流入湖泊(没有外流),不考虑人类用水,那么湖泊水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幅度大约有多大?假如以暴雨形式降落,湖泊水位又会怎么变化?大致变化幅度为多少?(假设忽略湖泊的水平扩张)毛毛雨的情况:降水全部被蒸发和下渗吸收,没有径流入湖。湖泊水位将由于蒸发而下降。下降速度为:2100-(120-20)mm/yr = 2m/yr
暴雨情况:降水除下渗消耗掉20mm外,流域的100mm降水基本上都转化为径流流入湖泊,从而使湖泊水位上升。如果不考虑湖泊的水平扩张,湖泊水位上升速度为:(120-20)*10000/100 = 10000 mm /yr= 10m/yr
自然地理作业(四)
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
大气环流的变化——洋流变化——海面温度的变化——大气降水的变化
自然地理作业(五)
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1)大小——质量——引力——大气组成与密度——温度、水的相态、水的保存
(2)日地距离——太阳辐射——地表温度——人与生物的生存
(3)形状——热量分配——地表温度的分布——地带性
(4)运动——昼夜变化、季节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对温度及变差的调节
自然地理作业(六)
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谈谈如何防治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防治措施
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的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有:第一,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第二,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
泥石流防治措施
在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固体物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当弃土、弃渣量很大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发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
自然地理作业(七)
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三大区的环境格局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地带性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环境景观,西北地区的干旱有所缓和、长江中下游将会变得干燥,亚洲季风减弱,季节变差减小。与上述变化相应的土壤、植被、水分循环方面的变化。
复习题
一、问答题
1.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太阳辐射能: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风、洋流、波浪、水分循环的驱动力。可以说太阳辐射能是地表环境形成、维持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地热能:是地幔对流的驱动力,是火山、地震、断裂、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也是地面起伏、地表轮廓和地貌塑造的主要应力。
地球自转动能:是潮汐产生的原因,是地震、火山活动以及板块运动、大陆漂移的触发因素,也是地表运动物体偏转的动力。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地表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季风减弱或者消失,亚洲季风区降水减少,季节变差也可能减小;水汽来源远离亚洲大陆,亚洲的大陆度加强,也将变得干燥,可能相当大的地区将变为荒漠。由于季风的减弱,温度年较差将会减小,而由于大陆度的增加,温度日较差将会增大。由此,使得森林面积将会减小,而草原荒漠面积增大;土壤也会由森林土向草原土、荒漠土转变。
3.假如没有大气环流,地表的环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假如没有大气环流,将不会有径向热输送,低纬地区的温度要升高,高纬地区的温度要下降,低纬与高纬之间的温度差异将会增大;也不会有水分循环,陆地上将没有河流,没有湖泊,没有沼泽,陆地将变得非常干燥;地表的湿度分带将会消失,洋流也会变弱,陆地生物多样性减弱,土壤的种类也会变得很单调。
4. 地表系统(环境)调控的可能途径有那些?
物质流的调控、能量流的调控、信息流的调控
5. 岩石圈变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岩石圈变动将导致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变化,导致火山活动的加强。海陆分布的变化将导致温度、湿度区域分异的变化。地形起伏的变化,一方面可以由于海拔高度变化导致温度的变化,还会导致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的差异,也会通过改变物理风化的强度而引起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
6.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地表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地球表面不再具有昼夜变化、不再具有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向阳面与背阳面的温差要急剧增大,纬向环流将会加强,地带性规律将会局限于向阳面。
7. 假如大气组分90%为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汽,那么地表环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温室效应将会使得地面温度大大提高,空气湿度大大增大,也许地表的水将会转变为水蒸汽,地面热得大多数生物无法生存,人类也不复存在
8.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由于海陆热容量差异所导致的海陆热力差异,夏季大陆地面升温快于海洋,大陆温度高于海洋,从而导致了大陆上气流上升,海洋上气流下沉,近地面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而冬季正好相反,由于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形成了海洋上气流上升,而陆地上气流下沉,近地面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