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doc
有效观课议课
![有效观课议课](https://img.taocdn.com/s3/m/0a64444efe4733687e21aa78.png)
认识“观课”、“议课”——有效观课议课之一一、当前评课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这种研究和改进主要在教育现场进行,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自己的课进行实践反思,二是对同事和校外其他老师的课进行观摩和研究。
布鲁纳说:“自我可以——实际上是必须——从…他人‟的角度予以界定。
”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课进行实践反思和改进也往往离不开观摩学习其他老师的课。
也就是说,教师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改进教学的策略和风格,对于课堂教学,教师从同伴身上学得更多,从他人身上学的更多。
这样,观摩课堂就成了教师研究课堂的主要方式。
可以说,教研是我们一项必做的功课,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会花去我们很多宝贵的时间。
我曾经在中学担任了几年教研组长,回忆组织听课评课活动的过程和现象,透视教研工作实际效果与应有效益的差距。
我意识到以下现象和问题需要反省和改进:听课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不理解听课的目的,不分析听课的内容,不清楚要研究的问题。
评课讨论要么只听课、不评议,屁股一拍,万事大吉;要么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要么表扬奉承,你好我好;要么领导权威拍板,其余噤若寒蝉;评课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四化”现象:评课过程形式化。
我们经常看到或参与这样的评课活动:评议会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由于发言面不广,且大多属于被动发言,因此评课场面冷冷清清,被动发言的教师更是不痛不痒地说几句敷衍了事。
最后,主持人或权威人士做一下总结性的发言,大致的内容也无非是先说几句好话,然后提一下希望。
这种评课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工作,留下一次活动记录,徒有过程和形式。
评课内容表面化。
在评课交流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这位老师板书工整,条理清楚”、“某某老师课堂语言清晰,教态自然”等等。
眼光依然死死地盯住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还有一些教师虽提了不少意见,但只是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就事论事,不能对这些课堂现象深入透视,不能触动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当然,也欣赏不了课堂中真正的精彩。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https://img.taocdn.com/s3/m/f3f1441b14791711cc7917f4.png)
2014-9-18
25
维度一:学生学习
• 视角——达成 • 观察点举例
•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 板演、演示)? • 有多少人达成? •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2014-9-18
26
维度二:教师教学
• 视角——环节 • 观察点举例
2014-9-18
8
评课与议课的适用范围
提出议课,并不是就否定评课。评课 是水平性的评价和选拔性评价(如赛课), 而议课属于发展性评价。因此,观课议课 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
2014-9-18
9
有效教研呼唤观课、议课也必须具备有效性
课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场所。如果没有明确的观察 点,听评课行为将会陷入一种粗糙的、评主观印象甚至 评个人好恶的判断,所得的一些结论也将因是是而非而 降低诊断价值。 所以,我们必须对课堂观察提出一些明确的、可观 察的、可记录的、可解释的观察点,作为我们分析的支 点。 要寻找这些支点,就必须对课堂进行解构,从源头 上把握课堂的观察点。
2014-9-18
2
课堂的有效性呼唤听评课也必须具备有效性和诊断性
现行听评课制度存在的问题: (1)听课者自己事先没有充分准备,也没与 上课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2)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面的行 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引起足够的关注; (3)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无法解释 的分数;
2014-9-18
•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 否有效? • 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 评价信息(回 答、作业、表情)? •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 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 建议)?
2014-9-18
从听课评课走向观摩课
![从听课评课走向观摩课](https://img.taocdn.com/s3/m/ba6d2f0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3.png)
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一、教师不喜欢别人听课的原因无论是新老教师,都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同伴听课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每次听完一节课,在评课环节中不是表彰会就是批判会。
表彰会结束授课教师固然沾沾自喜,可是未来自己的授课水平会有多少提高?不得而知;批判会结束授课教师一肚子不高兴:“自己精心准备的课,有那么糟糕吗?”下一步怎样提高,自己仍然会很迷茫。
这么来说对老师的发展作用不大。
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参与者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目的,没有“同在共行”的合作观。
既然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作用不大,老师们当然不欢迎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转变理念,应该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
二、教师应该怎样观课议课1、首先转变观念“以人为本”,优先关注人的发展。
观课议课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参与者以现实的课堂教学为基础,研究和讨论未来的可能教学。
在观课议课中着眼点在于培养教师的选择意识,发展教师的选择能力,激励教师在选择中创新和超越,而不是为教师提供一套成熟的实践方案。
授人以渔才能让人获得幸福感。
“同在共行”。
简单说就是设身处地理解对方,对对方的处境、立场和心情感同身受。
参与者要善于激励、启发他人,让他人在自我发现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其赢得自尊和自信。
2、用心观察在这里暂且不说观察自己的课,谈谈观察他人的课。
要做到用心观察就必须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具有“飞鸟之眼,蜻蜓之眼,蚂蚁之眼。
”(佐藤学)观察得够远、够多、够细。
用心还体现在:运用多种感官,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体验感悟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3、观察什么?观课时需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中的变化作为观察的现象,要“察”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否有关联,有怎样的关联;要“察”教学活动的即时效果,以及对未来教学、对学生未来人生可能产生的影响。
“察”教师的教学选择和依据。
《听课(观课)与评课(议课》见习教师培训课件
![《听课(观课)与评课(议课》见习教师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799e2e76c66137ee0619ae.png)
(四)议教学程序 首先是教学思路:层次、脉络是否清晰;是 否符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整体上 是否既注重双基夯实,又重能力培养。 其次是课堂结构安排:新课导入是否有趣, 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教学过程的安排是 否符合认知规律;各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否 依据知识和思维线索自然过渡;教学难度、 密度的安排是否科学;学生是否有独立思 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时间的分配是否合 理。
果农的动机:葡萄大丰收了,心里很 高兴,想让大家分享他的成功,分享 他的快乐!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华师大教授 叶 澜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
一、观课议课活Leabharlann 具体操作流程 2)组织教学活动 A 教学程序安排科学合理,衔接自然,符 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节奏科学协调 ; B 课内活动新颖实用,形式多样,重视学 生经历探究过程,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 C 教法及教学手段运用自如,教学有特色; D 多媒体运用恰当、注重实效 对比因素: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时间安 排不恰当;内容空、难度过大或过小、节 奏不协调;课内活动单调或只追求表现形 式,学生不能积极展开思维、无实效
3、处理好听课者与被听课者的关系 抱着谦虚的心理、学习的态度。听课前 尽量与老师有沟通,听课过程中要认真听、 仔细看,勤记录、多思考,不能漫不经心, 甚至干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手机调到 震动状态)
4、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结合 听什么?怎样听?(1)教师如何(是否)体现 了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教师的教学理 念);(2)教师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 何将知识点落到实处的;(3)语言的停顿、抑 扬顿挫;(4)如何过渡的 看什么,怎样看?(1)教师是如何发挥主导作 用的。如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板书是否规范合理, 教具运用是否熟练,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处 理课堂偶发问题是否灵活巧妙。(2)看学生主 体作用的发挥。如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 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积极性是否得到调动,学生 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否得到培养。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https://img.taocdn.com/s3/m/1e30bd4ea8114431b90dd895.png)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作者:许贵祥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1期摘要:介绍了“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话题的背景、区别。
介绍了小学英语课例研究中,“观课、议课”的研究类别及同事互助“观课、议课”模式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观课;议课;听课;评课一、问题的提出在传统的小学英语课例研究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研究方式。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传播,“听课”逐渐地演变成“观课”,“评课”亦由“议课”所取代。
“听课、观课”到“评课、议课”,体现了新课程观和课例研究观的根本性转变,体现出平等、发展观的落实与进步。
因为正如列奥·施皮泽所言:“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
”二、问题的阐述1.听课与观课比较(1)“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收集课堂信息。
包括师生的语言和行为、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
(2)“听”往往是一般性了解,而非用于研究的目的;而“观”的目的却指向一定的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的。
(3)“听”往往是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而“观”是针对研究问题收集相关的课堂信息,针对性强。
(4)“听”往往是凭借经验进行;而“观”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借助观察记录表等。
2.评课与议课比较(1)“评”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
(2)“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
(3)“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
(4)“评课”需要在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https://img.taocdn.com/s3/m/250686e019e8b8f67c1cb98e.png)
二、怎样进行观课议课
(一)观课议课活动操作流程
3. 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二、怎样进行观课议课
(一)观课议课活动操作流程
3. 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一是介绍教学背景。
二、怎样进行观课议课
(一)观课议课活动操作流程
3. 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一是介绍教学背景。
二是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 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
一、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差别 (二)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
1. 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
一、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差别 (二)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
2. 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一、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差别 (二)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
2. 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第一 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 教育追求
4. 有效议课要致力推进有效教学
“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 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 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 果”
一、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差别 (三)议课与评课差别 议课致力理解教学
4. 有效课要致力推进有效教学
逆向路线: 从学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学 生应有的学习行为;
一、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差别 (三)议课与评课差别 议课致力理解教学
3. 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共行”的 立场和方式
一、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差别 (三)议课与评课差别 议课致力理解教学
3. 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共行”的 立场和方式 “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 人
一、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区别 (三)议课与评课差别 议课致力理解教学
3. 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共行”的 立场和方式 “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 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https://img.taocdn.com/s3/m/349ff26d58fafab069dc0281.png)
昨天天下午学习陈大伟教授的“听课议课”让我收获很多。
我感悟最深的是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意味着什么?首先: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两个字的调整体现出平等、发展观的落实与进步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观课与听课比较,“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
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课与议课比较,“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其次: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更多的是一种新文化的建构。
观课议课要促进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观课议课强调以课堂为平台检视自己,反省自己,改进自己。
课是平常的、普通的课,针对习以为常的行为,它追求对这些行为和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和反思,它强调透过表面行为直抵内心的价值观念和教育假设,通过深度挖掘使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深度对话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假设,更新教育观念。
那么如何观课呢?陈教授告诉我们:观课时,至少有这样一些事情必须做: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
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
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
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这就是我的收获。
《有效观课议课》学习收获广鹿小学王俊今天,我认真学习了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
在学习中不知不觉成为了思想的参与者,边听边思考,边听边感悟,真是受益匪浅。
一、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https://img.taocdn.com/s3/m/b7219b8384868762caaed561.png)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听了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系列视频讲座,自觉获益匪浅,领悟到很多非常新颖的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实用的东西。
特别是陈教授对听课、评课和观课、议课的解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们平常都说听课,现在想来好像不太准确。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听课除了需要听,主要还是要观察、要思考。
要读懂课堂,需要用观的方式,因此,观课提法更为妥切。
再者,观课提法让人觉得更舒服、更平等、更亲切,因为听课好像就是你听他讲,好像是你去监督他;而观课更像是互动,是你去他的课堂上听、看、想、学,是交流。
“观课不是千方百计地发现和批评别人的优点和问题,而是把自己投放进去,千方百计地寻找对自己有价值有帮助的思路和做法”。
无论自助还是帮助,它都需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而是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积极而有效地思考。
观课的“观”不仅要用耳朵,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观课追求的是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再说评课和议课。
我们平常说的评课,就是要给一节课作一个总体上的评价,指出它的优缺点,也就是要给这节课下一个结论(好还是差)。
有时候,我们会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努力去找出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以示我们会听课和负责任,并按部就班地从该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个性特点等诸多方面去一一考察。
而议课是平等的交流,是讨论,是探究,是在平等的对话中理解感悟教学,是共同改进和提高。
评常用句号,而议常用问号。
句号的作用在于结束,评课中的句号是对课做出判断,下一个评语和结论,而议课中的问号致力促进对话和思想,它追求参与者在相互尊重中了解和感悟,在共同的商议中探寻和创造共同的未来。
议课是充分听取上课教师的意见,不把授课教师置于被评价的定位,不让授课教师在议课中“失语”。
议课是分享,不仅分享行为,而且分享彼此的思想、分享议课中所产生的新思想。
转变角色--转变观念--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转变角色--转变观念--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https://img.taocdn.com/s3/m/928e8b220066f5335a812166.png)
术
从具体研究 的问题来看 ,各种 观课活动都会有 不 同的侧重点 、 不 同的主题 , 诸如 : 阅读教学 中如何 解 决费时低效 的问题 , 长文 短教 , 浅文 深教 , 作 文教 学中如何让学生把话写具体 、 写生动等等。
程。
2 . 观 课 议 课 的 界 定
f 2 、 总 结观 课 的 感 受 或体 会 f 3 、 必要 时 可 先 跟授 课 教 师作 私 下 交 流 三、 议 课 中我 们 应该 做 什 么 1 . 根据观 课 宗 旨. 把 握 议 课 方 向 — — 议 课 的 主
题
无论是主持人 , 还是其他参与者 , 在议课之前都 要清楚地知道观课 的主题 ,明确教研活动要解决的 主要问题。 这样在议课中就有 了中心话题 , 围绕 中心 话题展开交流研究 , 议课就有 了明确的 目标 , 就能改 变议课 中或漫无 目标 , 或求全责备 的现象。
( 3 ) 要 认 真 研 读教 材
( 1 ) 抓 纲及 目. 有 理 有 据
在议课前要做好充 分准备 , 把 观课 的感受 、 体会
或建议 进行归纳 , 发言时做到 以纲带 目、 纲 目并举 、 有理有据 , 才能收到要言不烦 , 省时高效之效果。
( 2 ) 理性思考 , 透 视 分 析
一
4 . 针 对活动 主题 . 开 展 平 等 对 话 — — 议 课 的 态
度
“ 听 课评 课 ” 向“ 观课议课” 变 化 不 只 是 一 种 词 义 上 的变 化 , 而 是一 种 文 化 的变 化 、 观 念 的变 化 。没 有 文 化和观念 的变化 , 就没有必要进行“ 慨念的变化” , 做 空洞 的文字游戏。
传统评课与新理念
![传统评课与新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b4770ad06f1aff00bed51e75.png)
传统评课与新理念下议课的区别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每个人都听过别人的课,评过别人的课,也都接受过别人的听课和评课。
按说对如何评好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方法,再进行这样的继续教育还有必要吗?连我都产生过这样的怀疑。
其实你、我、我们大家都错了。
以往我们的评课随意性太强了,不科学、不全面,缺乏理论依据,大多是过往的经验之谈。
而且立足点首先就不对,以往我们的评课常常只是对教师这堂课的教学进行评价,侧重的是对教师的体育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评价,很少顾及到学生的的学习情况,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究竟如何,已经不用多说了。
那么,传统评课与新理念下的议课,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以下,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1、由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首先需要了解一个新的概念,即“观课”。
过去我们常说的听课,现在有了一个新的概念来取代它叫做“观课”。
两者之间仅仅就是名称上的改变吗?肯定不是。
两者的区别在于,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传统评课更多的是评价教师的讲授,而观课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眼睛观察,课堂的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与精神状态,都将成为观察的对象。
传统的“评课”是对课的好坏作出判断,大多是就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浅、材料占有的多寡、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多媒体用的是否恰当、充足、必要等进行评议,“评”往往也就是听课者对执教者的一节课所做的终结性评价,或少数权威对一节课作出的结论性的评述。
而新理念下的评课则是围绕观课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是在回顾所上的一节课后进行集体反思(注意,这是教评双方对一节课的集体反思),授课者本人与观课者一起对体育教学艺术进行探讨和切磋,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传统评课活动的主要作用是“表现”和“展示”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更多的是表演;而新理念下的评课活动的目的则是以“改进”、“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不怕出现问题,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努力求新求实。
打开一个敞亮的教研窗口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
![打开一个敞亮的教研窗口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fa2f9da43323968001c9245.png)
打开一个敞亮的教研窗口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打开一个敞亮的教研窗口—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打开一个敞亮的教研窗口—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打开一个敞亮的教研窗口—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一、传统的“听课评课”及其弊端传统的听课评课,“听”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
“评”有“被评”和下结论的对象。
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
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它蕴藏了我们习焉不察的文化假定。
传统的听课评课,目标指向为献课者。
有时,献课教师在听课评课中得不到尊重。
更有甚者,在大型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参与面广,耗时多,效益不高,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包括宝贵的热情和积极性。
因此,看听课评课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教师是否用于实践,并不取决于评课者说了什么,而取决于他们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
这样,用他们接受的方式,围绕他们更容易认同的内容和话题,讨论一堂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观课议课”新文化及其实质学的方法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通过学生的学来讨论教师的教。
以学论教要求把观课中心放在学生上,,重心放在学习状态上,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中的种种生成。
这就要求观课者要坐在学生中间,以获得学生学习的大量信息,要深入学习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切感受和体验。
这样,在议课时才会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提出更有利于教师改进和发展的对话话题,真正达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二)正视问题正视问题,要求教师具有自我批评和反思的精神。
因此,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便是问题。
我们要充分尊重教师所存在的问题,议课时更要与人为善,坦诚相待。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学习体会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学习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d36b3fbd15abe23482f4ddc.png)
《“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学习体会从教十几年,我一直都认认真真的备课上课,也喜欢听课,却唯独不喜欢评课,每次外派听课都巴不得不用评课,曾深刻的反思,症结所在是因为不会评。
今天看了张小海老师的《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专题讲座后,茅塞顿开,犹如沐浴春风之感,受益匪浅!我们之前的只能算得上是听课而谈不上观课,每次都是一帮老师坐在教室的后边,观察教师的言行,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炼,教态是否自然,多媒体运用是否恰当等等。
内容太具体、呆板,反成了泛泛空谈。
导致教师往往是点到为止,没有重点,缺少深层次的剖析。
我们评也是往这些方面评,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到底能有多少收获?能促进教师的多少发展?尤其是张老师讲到确定观课点时,他说道可以从观察者自身、被观察者要求和合作体三个途径去确定观课点,这让我印象深刻。
而且结合我这几年的工作来谈,我也觉得为何我们在平时的教研中不采取多种途径去观课呢?我们平时只注重了合作体,却没有考虑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这一点忽略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感受,所以才导致教研活动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发生。
今天看了专题讲座后,我大概知道了如何观课、议课。
首先,听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
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意图可以阐述,我们的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其次要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看教师是否想尽办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探究、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还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https://img.taocdn.com/s3/m/6c69b937580216fc700afdf3.png)
触, 这不仅仅是换了一个词语 , 更多的是一种新文化的建构 。为什 设学生产生的思考方式等等 , 各抒 己见 。 听了各位教师的建议 和意
么我一下子 就喜欢上 了观课议课呢?因为观课议课让 我成了真正 见 , 我重新修整 了教 学设计 , 全体数学老师 同我一起走进 了课堂 。 的主角 , 让我感受到了合作 的愉快 , 让我体验 到了成长 的幸福… … 整堂课 中 , 有 的教师认 真地记 录着我 的上课 环节 , 每一个 提问 、 每
与者l 学生 、 执教老师 、 观课老师 ) 都有各 自的收获 。 使教研更加深入 怎 么 考 虑 的 … … ” 流 的学校必然有一流 的教 师队伍 , 要 想促 使教师队伍快 速 由于工作变 动我到 了一所新的学校。 在一次教研活动上 , 我提
一
学校改革教学和教研制度势在必行 。 教研活动 以“ 观课议课” 出了所 带科 目苏教版数学第五册{ 2 4时计时法》 教学 时的困惑 : 为 成长 , 促使每位教师不断进步成长 , 让每位 教师都感受 到共 同工 什 么一个 问题反复地讲解 , 学生 当时会 了, 第 二天又出现同样的错 为契机 , 体验成长的幸福。 误? 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 难 以忘i E ? 问题一 提出来 , 大家你 作的快乐 ,
评课时 , 多数教师只煞费苦心地 找闪光点夸奖我 , 重复再重复 。虽
个全新的认识 , 更加 明白了如何挖 掘教材 , 如何从 学生的角度 出
发上好一堂课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激 发
然校领导提出了课 堂的缺点与不足 ,可是并 没有具体谈到解决的 方法与途径 。我 向向各位老师讨教 , 要么沉默不语 , 要么说 自己也 把握不好 。我心里忧愁万分 , 一再请教 , 但 大家仍 然不肯与我探讨 如何 驾驭课堂 , 如何让 课堂更精彩 ……评课之后让我焦急万分 , 茫
传统听评课的问题以及新课程需要哪些更新
![传统听评课的问题以及新课程需要哪些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ba7bdd7a1711cc7931b71675.png)
话题一:传统听评课的问题以及新课程需要哪些更新各位老师,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将去反思,在传统的听课、评课中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思考新课程中关于听评课的观念需要哪些更新。
我们首先来看一些听课、评课的现象。
比如说,有的老师是抱着学生的作业本进教室听课的。
我们问他:“你批改着作业怎么听课呀?”他说:“没关系,只要记下主要环节就可以了。
”坐在教室里,老师们常常是不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课堂教学上,而是交流讨论。
比如说,大家会议论这样的话,“昨天开会的时候校长讲了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听说是搞什么盗学案。
”“就知道卡老师。
”“我下面还有两节课,这两天累死了。
”等等。
在听课过程中,大家就是没有集中注意力,没有明确的任务,而在集体评课的时候,往往是教研组长唱着独角戏,其他的老师,有的没精打采,有的交头接耳。
那么,出现这些现象,问题出哪里?怎么样去改变呢?我们总说,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新的教研文化,那么“文”是怎么回事呢?我去查了一下古汉字,发现“文”这样写的,这是一个人,是一个壮汉,壮汉胸口化出了一些东西,这是“问”。
“化”是什么意思?“化”,这是向左边睡的人,然后变成了向右边睡,这个就叫“化”。
什么叫“文化”?我体会,就是用一个比较美好的东西,比如人心中、胸膛这个好看的东西,去影响人,去改变人。
那么我们的观课、议课文化,就是参与者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共同认同一种价值,追求并且表现出一种行为模式。
我们建设观课、议课文化,就是想用一种共同的东西,去促进参与人员认同观课、议课的价值追求,并且在其中采取彼此理解和接纳的共同方式。
目前,关于观课、议课的文化观,我们有这样的一些观念——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理解的对话观,境脉特征的真理观,等等。
在这一讲里,我们将围绕“改善生活的实践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这三方面和各位老师进行交流。
第一,我们说一说改善生活的实践观。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https://img.taocdn.com/s3/m/ca9b0418a76e58fafab0036c.png)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读《怎样观课议课》有感在一次在外的教研会议上听到一个新的名词叫“观课议课”。
好奇心驱动之下,我询问教研员:何为“观课议课”?任何开展“观课议课”?“观课议课”校本教研有何益处?金老师于是给我推荐了这一部书。
教育类的书店实在难买,于是诚惶诚恐地向他借阅。
拿到该书略翻阅,感觉它有神气的魔力,使人难以释手。
因为书中的校本教研的观点很新颖,运用了很多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叙文方式口语化,似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家同一线教师平等地交流教学心得。
没有教育研究学者理论说教式的盛气凌人。
更得我喜爱的是作者思考的问题与我平时在组织校本教研活动面临的困惑一致,更有相见恨晚之感。
《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作者是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的陈大伟教授。
本书推出的背景是: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不仅仅是从实验走向推广,从先行者走向全员参与,从义务教育走向高中阶段。
更重要的是它从会场走向课堂,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效益预测走向效果评价。
在2005年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急诊和关于素质教育的再讨论中,大家审视种种困难和矛盾,最后都急切地将目光转向教师,转向课堂教学。
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客观现实,对教师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比如,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如何变革和改进教师教育模式?如何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中小学教师走上“反思型成长”道路奠定基础?这些问题相互交织。
最后的结也在“课堂教学”上。
同此得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课堂发展教师?如何通过发展了的教师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如何使教师在自身发展和创造性教学的活动中体验职业尊严和个人幸福?针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存在的弊端,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的方式,即“观课议课”。
全书编写从以下方面来阐述他的教育观点:第一章:观课议课的背景与基础;第二章:观课议课的理念与策略;第三章:观课议课的环节与流程;第四章:观课议课的视角与方法;第五章:观课议课的准备和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
一、传统的“听课评课”及其弊端
传统的听课评课,“听”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
来;“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
“评”有“被评”和下结论的对象。
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
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
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
待帮助的客体,它蕴藏了我们习焉不察的文化假定。
传统的听课评课,目标指向为献课者。
有时,献课教师在听
课评课中得不到尊重。
更有甚者,在大型教研活动中,听课
评课参与面广,耗时多,效益不高,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
包括宝贵的热情和积极性。
因此,看听课评课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
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教师是否用于实践,并不取决于评课
者说了什么,而取决于他们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
这样,用他们接受的方式,围绕他们更容易认同的内容和话题,讨论一堂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观课议课”新文化及其实质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一
种说法,实际上“词的变化就是文化和灵魂的变化”。
( 列奥 · 施皮泽语 )
所谓“观”,强调用人的多种感官以及一定的观察工具,收
集课堂信息,特别是透过眼睛的观察,师生的语言和行动、
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会成为感受的对
象。
它更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味课堂。
所谓“议”,是围绕观课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是一个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议”要改变教师在评
课中的“被评”地位,以“改进、发展”为献课取向,鼓励
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改进,求得发展,强调集中
话题,深入对话,目的是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
者和行动者。
可见,“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
和感悟课堂信息,围绕共同话题进行对话和反思的活动,目
的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观课议课的目的,
是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具体联系,拓展更多的可能性空间。
促进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发展自己。
三、“观课议课”的具体方法
( 一) 以学论教
观课议课时,应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状态作为焦点,以
学的方法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
质量讨教的水平,通过学生的学来讨论教师的教。
以学论教
要求把观课中心放在学生上,,重心放在学习状态上,提倡
和追求有效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中的种种生成。
这就要求观课者要坐在学生中间,以获得学生学习的大量信
息,要深入学习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切感受和体验。
这样,在议课时才会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提出更有利于教师改进和发展的对话话题,真正达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 二) 正视问题
正视问题,要求教师具有自我批评和反思的精神。
因此,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便是问题。
我们要充分尊重教师所存在的问题,议课时更要与人为善,坦诚相待。
( 三) 平等对话
观课是捕捉话题,议课是进行对话。
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与此同时,必须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同情、倾听、理解。
应把平等的对话关系纳入观课议课。
总之,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新时代的“观课议课”,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为我们教育人的教研教改,打开了一个敞亮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