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气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气候分析
摘要:降水和气温是影响区域自然及经济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泉州近年来的气温和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分析了泉州近年来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统计特征。通过数据的比较,更好的掌握泉州本地气候的特点,更好为经济建设和人民服务。
关键词:泉州、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
泉州市地处低纬度,东临台湾海峡,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正文
一、泉州市气候基本特征:
1、气温高、光热丰富。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9.5-21.0℃(仅西北部的山区低于18℃),最热月平均气温达26-29℃,最冷月也有9-13℃。全年无霜期长,沿海地区基本无霜。≥10℃的有效积温为5610-7250℃。年日照时数为1800-2200小时。
2、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
全市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干、湿季甚为分明:3-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为湿季;10-2月仅占全年的20%,为干季。降水量年际间变化大,少雨年份降水量不及多雨年份的一半。
3、季风气候显著。
冬半年主要受蒙古冷高压楔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干燥少雨;夏半年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气温高,湿润多雨。冬、夏半年的气候特征截然不同。由于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造成各种气候要素年际间变化大,也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四季的划分
以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为依据,结合农事活动特点,用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相似性划分四季:3-6月为春季,7-9月为夏季,10-11月为秋季,12月-2月为冬季。春季暖和湿润多雨,夏季炎热,多热带气旋(以下通称为台风)影响,秋冬季干旱少雨,沿海风大。
三、具体气候状况
1、气温
(1)平均气温时空分布
泉州市年平均气温的高值区在安溪县东部、南安县西部的低丘陵地带。由该区向东南部沿海缓降,与滨海地区相差约1℃;向西北部地区递降,幅度较大,与德化县城关相差约3℃。低值区在德化县西北部的高海拨山区。
春季,气温变化基本趋势是升温,但升中有降,过程性频繁,幅度也大,有时一天升降可
达10℃以上,有的年份3月下旬后仍会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倒春寒”天气。
夏季炎热,但真正的酷暑天气不多,高海拔地区和滨海地区相对温低,台风和雷阵雨则是缓解高温的两种主要天气过程。
秋季气温迅速下降,连续3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20℃的“秋寒”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半山区)至11月上旬(沿海),但仍常出现小阳春天气,日较差也增大。
冬季大部分地区仍较暖和,比较寒冷的是高海拔山区。
泉州市大部分地区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滨海地区受海洋调节,气温变化滞后,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2月。由冷变热的过程中,3、4月上升幅度最大,两个月累计升温8℃。由热变冷的过程中,由秋入冬的11、12月降幅最大,两个月累计下降8.5℃。2、8月升降幅度最小,在0.5℃以内。由冷变暖和由暖变冷的过程都是从内陆首先开始,沿海滞后。春温低于秋温,是泉州市气温季节差异的一个重要特征。以3、4、5三个月的平均气温代表春温,10、11两个月平均气温代表秋温,则春、秋温差分别为:崇武-3.3℃,晋江-2.3℃、鲤城-2.2℃、南安-1.6℃、安溪-1.2℃、永春-0.6℃,德化则是春温略高于秋温(春、秋温差+0.3℃)。1950-1990年,泉州市各地年平均气温变化平缓,平均变化值为0.2-0.3℃,最高值与最低值变化幅度在1.3℃以内。主要高值年是1964年、1966年、1977年和1990年,主要低值年是1962年、1976年和1984年。月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幅度大,且内陆地区略大沿海地区,冬半年略大于夏半年。1962年7月、1979年7月安溪县29.8℃和1963年1月德化5.2℃,分别是泉州市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2)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泉州市月平均最高气温分布基本与月平均气温一致,中部低丘陵地带高,滨海地区与西北部高海拔地区较低。“热都”在安溪城厢一带,月、旬平均气温,日极端最高气温的“冠军”均出现于该地。崇武各月平均气温高于德化,而1至8月平均最高气温均比德化低,反映出该地日较差较小的海洋性气候特征。6月下旬梅雨季结束后,受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泉州市进入晴热少雨的盛夏期,并先后达到全年的最热期。日极端最高气温≥30℃的天数,大部分地区全年有100天以上,出现在4-10月,以6-8月最为集中。日极端最高气温≥35℃的酷暑日子,除安溪外,其余地区不足20天,但活动期长,5-9月均有机会,体现泉州市炎热时段虽长,但酷暑不多的气侯特点。泉州市极端最高气温的高值主要出现于两种天气背景下,一是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福建省或江西东部较为常见;缓慢北上的台风位于闽北浙南沿海时,强大下沉气流造成增温(焚风效应),较为少见,但不少测站的多年极值出现于此。1969年6月29日和1973年8月15日,安溪最高气温39.3℃。
泉州市月平均最低气温的分布亦同月平均气温分布基本一致。崇武12月和1月的平均气温高于其他地区,也是该地海洋性气候的确良特征之一。极端最低气温的低值出现在两种天
气背景下:一是寒潮,降温突然,幅度大;一是强冷空气连续南下影响,持续降温。泉州市寒潮出现机会不多,最早的月份是11月,最迟是2月。极端最低气温的极值出现在德化县,海拔1548米的九仙山曾经有-12.6℃的最低记录。泉州市冬季低温时间不长,霜甚少见,霜期很短。海拨500米以上的地区(如德化县城关)平均霜期约100天,平均初日是11月19日(最早10月29日),平均终日是2月26日(最迟4月10日)。海拨300米的地区(如安溪芦田)霜期约90天,海拔最低的丘陵地区仅为30天,泉州平原和滨海地区则基本无霜。(3)年较差和日较差
泉州市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小。各地年较差相当均匀,崇武16.1℃和德化16.8℃分别是最小值与最大值,两者仅相差0.7℃。年平均日较差在5.3℃(崇武)至9.6℃(德化)之间,月平均日较差在4.3℃(崇武,6月)至11.2℃(德化,12月)之间,分布特点是山区大于沿海,秋冬季大于春夏季。
二、降水
1、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泉州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滨海地区有一个年降水量最小区,从滨海向内陆递增,等雨量线与海岸线基本平行。两个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的多雨中心分别在安溪、南安与同安县交界的山区和德化中部山区,并都在山脉的近南风坡。
泉州市山区与沿海之间降水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4-9月。以永春和崇武比较,10-3月两地相差105.8℃毫米,占年差异量的16%;4-9月相差557.2毫米,占年差异量的84%。年降水量的年际间变化很大,正距平的年份较少,平均正距平量较大,负距平的年份较多,平均负距平量较小。相对变率沿海大于山区,其范围在11%-20%。自1957年以来,山区片(以永春为代表)主要高值年是1957年、1958年、1959年、1961年和1990年,主要低值年是1967年、1971年和1982年,沿海片(以鲤城为代表)主要高值年是1959年、1961年、1983年和1990年,主要低值年是1957年、1967年。
2、四季降水主要特点
泉州市季风气候降水的基本特征是:3-4月多雨一前汛期(5-6月)多雨一伏旱一台风降水集中一秋冬少雨。年内月降水量分布呈双峰型,降水量从1月开始增加,3月份各地(除崇武外)月雨量已增至100毫米以上,湿季开始;6月份达最高值,是主高峰;7月有明显的减少,8月再现另一个高峰(次高峰);9月起逐渐减少,10月份减少量最大(约60-100毫米),干季开始,12月达全年最低值。升降趋势的特点是从干到湿为缓升,从湿到干为急降。
春季,3-4月的降水称为“春雨”,5-6月因雨日多称“雨季”(或梅雨季节),又因暴雨可集中出现造成洪涝而称“前汛期”。春雨一般从2月后期始发,3月中旬起密度和强度均相应增加。降水以过程性为主,当降水过程首尾相接时,即出现长时间的连续阴雨,俗称“四十九天乌”。有的年份则因暖空气或冷空气特别强盛,单一气团控制,持续无雨,形成春头旱或春旱。4月中旬以后,降水明显增多,很少出现干旱。雨季一般从5月上旬中后期开始(山区片略早于沿海),6月下旬中期结束,历时约50天,雨量约占全年的31%。5-6月各地≥0.1毫米的雨日全年最多达28(崇武)-40(德化)天,大雨和暴雨集中出现的雨季高峰期,大都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该季已有早台风影响的可能,大都是南海台风登陆广东后,向东北方向移经福建省而影响泉州市,过程雨量常可达100毫米以上。1990年6月下旬,泉州连续受两个早台风影响,出现洪涝。
夏季因降水量受台风影响很大,称台风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35%,是泉州市的主汛期,其降水量多寡对全年降水总量和秋冬季生产、生活用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台风是夏季最重要的降水系统,它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常造成重大的直接经济损失,但大量降水既缓解夏旱、又调节酷暑。泉州市是东南沿海最容易受台风影响和袭击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