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时间计算》教案
《时间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教案:《时间的计算》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包括时、分、秒,并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实际计算的能力,包括加减乘除运算。
3.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2.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4. 实际问题解决教学重点:1.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教学难点:1. 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2. 时间加减乘除运算的熟练运用教学准备:1. 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2. 教学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时间知识,如时钟的认读、时间的表达等。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时间是如何计算的么?”引起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思考。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通过实例,讲解时间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3. 引导学生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时间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实际应用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时间计算知识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通过时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所学的时间计算知识进行总结。
2. 强调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时间计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了时间计算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时间的计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重点关注的细节: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教授孩子时间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教授孩子时间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认识时、分、秒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时间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时间单位:时、分、秒2. 时间计算:加减法、乘除法3. 实际应用:制定时间表、计时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 难点:灵活运用时间单位进行复杂的时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时间计算。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时间计算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面积单位,为新课学习时间单位做铺垫。
2. 讲解时间单位:介绍时、分、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等。
3. 演示时间计算:用直观的方式展示时间单位的加减法、乘除法计算,如已知某节课时长为40分钟,求下一节课开始的时间。
4. 实践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时间计算练习,如制定一份课程表。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的准确性、速度和灵活性。
3. 收集学生制定的课程表和计时活动报告,评价其应用时间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时间单位换算表2. 计时工具(如沙漏、电子钟)3. 课程表模板4. 计时活动场景图5. 练习题和答案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认识时间单位,学习时间单位的换算2. 第3-4课时:学习时间加减法计算3. 第5-6课时:学习时间乘除法计算4. 第7-8课时:应用时间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计算家庭作业的时间,并制定一份合理的作业时间表。
《时间的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时间的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在教学《时间的计算》这一课时,我选择了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时、分、秒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换算。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时、分、秒的认识;2. 时、分、秒之间的进率;3. 时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认识时、分、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 能够进行时间换算;3.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换算。
教学重点:时、分、秒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钟表模型、计时器、卡片等。
学具:学生手表、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手表,引导学生发现手表上有时、分、秒的标记,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标记是什么意思吗?”2. 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理解时、分、秒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教师讲解:通过钟表模型和计时器,讲解时、分、秒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如: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将1小时换算成分钟,将1分钟换算成秒等。
5.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小明看了45分钟的新闻,问小明看了多少秒的新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时分秒60分 60秒1分 = 60秒1小时 = 60分钟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时间,尝试进行时间换算,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手表、动手操作、例题讲解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时、分、秒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时间,尝试进行时间换算,如:看电视、上网的时间等。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钟表,学会读写时间。
3.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认识钟表,学会读写时间。
3. 时间的计算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认识钟表,学会读写时间。
2. 教学难点: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应用,以及时间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观看钟表模型,加深对钟表的认识。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时间计算。
3.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时间管理游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现象,引发学生对时间的关注,导入新课《时间的计算》。
2. 教学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讲解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3. 认识钟表:讲解钟表的构成,让学生学会读写时间。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时间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时、分钟、秒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钟表的认识。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时间计算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及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小时、分钟、秒之间换算关系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对钟表的认识程度,以及能否正确读写时间。
3. 评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时间计算的能力,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时间管理,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
2. 开展时间管理主题活动,如制作时间管理手抄报、分享时间管理心得等。
3.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时间管理的书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八、教学资源1. 钟表模型:用于直观演示钟表的构成和时间的流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
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时间感知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时间知识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
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时间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钟表、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实物钟表,引导学生回顾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在生活中对时间的长短的认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时间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比较时间长短的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时间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巩固时间计算方法。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时间计算方法。
2. 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时间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培养时间感知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时间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时间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七、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如安排一天的时间表。
2. 学生分析案例中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提出改进意见。
八、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学会计算时间,如换算时间、推算时间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养成守时、合理规划时间的好习惯。
第一章:认识时间单位1.1 教学内容:1. 学习小时、分钟、秒钟的概念。
2.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1.2 教学活动:1. 观看时间单位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时间单位。
2. 进行时间单位换算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时间单位换算的掌握。
第二章:学习时间的读写2.1 教学内容:1. 学习小时的读写方法:上午、下午、晚上。
2. 学习分钟的读写方法:00-59。
2.2 教学活动:1. 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时间,如闹钟、电视、手机等,让学生掌握时间的读写方法。
2. 进行时间读写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章:学习时间的计算3.1 教学内容:1. 学习时间的加减法计算。
2. 学习时间的推算,如已知开始时间和经过时间,求结束时间等。
3.2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 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四章:学习时间管理4.1 教学内容:1. 学习制定时间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4.2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制定时间计划。
2. 进行时间管理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教学内容:1. 进行时间的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时间的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2 教学活动:1. 设计时间相关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时间主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第六章:学习定时器的使用6.1 教学内容:1. 学习定时器的功能和基本操作。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学会用秒表测量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学会用秒表测量时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时间的基本单位,学会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教学重点:1. 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
2. 学会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1. 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熟练使用秒表进行时间测量。
教学准备:1. 秒表若干个。
2. 计时任务卡片。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互动,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时间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顾时间的基本单位(秒、分钟、小时)。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使用秒表来测量时间。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秒表的使用方法,包括开始、停止和清零等功能。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秒表,熟悉其功能。
三、实例演示(10分钟)1. 教师出示计时任务卡片,演示如何使用秒表测量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每组选择一个任务,使用秒表测量完成时间,并记录在表格中。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2. 学生完成练习题,并将结果填写在练习本上。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时间的基本单位和秒表的使用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反思时间测量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生活中需要测量时间的情境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需要测量时间的情境,如做饭、跑步等。
七、互动游戏(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时间测量互动游戏,如“猜猜看”、“时间接力”等。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时间单位小时、分钟、秒的意义,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比较,判断时间的长短。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时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时间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时间单位小时、分钟、秒的意义及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比较,判断时间的长短。
难点:1. 学生理解并运用时间单位换算关系。
2. 学生准确判断时间的长短。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如钟表、计时器等)。
3. 练习题。
学生准备:1. 课本。
2. 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实物(如钟表)引导学生回顾时间单位小时、分钟、秒的意义。
2. 学生分享生活中关于时间的故事,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环节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2. 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体验时间单位换算的过程。
3.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实物比较时间的长短。
环节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时间单位换算和比较时间的技巧。
2.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及时纠正错误。
环节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物,如计时器。
2. 学生通过实物比较,练习判断时间的长短。
3. 每组派代表分享活动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环节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时间单位换算和比较时间的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比较时间的方法。
3. 教师给出拓展题目,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练习。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时间单位换算关系,完成课后练习题。
《时间的计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时间的计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时间的概念:时、分、秒的认识。
2. 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1时=60分,1分=60秒。
3. 时间计算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时间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谜语、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时间,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认识时、分、秒,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换算教学:通过讲解、举例,让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
4. 实践环节:设计时间计算题目,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环节:讲解时间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的时间计算题目,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2. 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时间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3. 定期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时间计算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时间的概念,熟练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换算教学”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换算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换算教学换算教学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时间的本质和时间的精确度量。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学会用秒表测量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学会用秒表测量时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秒表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用秒表测量时间的意识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会用秒表测量时间。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秒表测量时间。
教学难点:掌握秒表的启动、停止和清零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足够的秒表供学生使用。
准备一些关于时间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秒表的功能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测量时间的重要性。
二、学习秒表的使用方法(10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秒表,包括启动、停止和清零。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用秒表测量时间(5分钟)1. 教师提出测量任务,例如测量跑100米所需的时间。
2. 学生使用秒表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 教师给出一些关于时间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反馈。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时间接龙游戏,使用秒表进行测量。
2. 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让学生在家里尝试使用秒表测量不同活动的时间,如洗澡、吃饭等。
引导学生思考秒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实验等。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秒表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学习时间的单位换算(10分钟)1. 教师介绍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之间的关系。
2. 学生通过练习题,掌握秒、分钟、小时之间的换算方法。
七、用秒表进行时间换算练习(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时间换算的练习题,学生使用秒表进行测量和换算。
2. 学生记录自己的测量和换算结果,教师进行反馈。
2. 教师给出一些关于时间换算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反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时间的计算》人教新课标(2023秋)
在本次《时间的计算》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间计算的知识。从教学过程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反思:
1.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好。但在问题的设计上,我发现还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同学们感受到时间计算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时间的计算》(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_《时间的计算》人教新课标(2023秋))
1.教学重点
(1)时、分、秒的认识及其换算:使学生掌握60秒=1分,60分=1时的换算关系,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
举例:讲解秒针走一圈,分针移动一格,时针移动1/60圈的关系。
(2)时钟读取与计算:培养学生读取时钟时间的能力,并进行简单的时间加减法运算。
-学习时、分、秒的换算关系,掌握60秒=1分,60分=1时的转换;
-学会读取时钟上显示的时间,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加减法运算;
-通过实例分析,了解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起床、上学、放学等时间安排。
二、核心素养目标
《时间的计算》(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_《时间的计算》人教新课标(2023秋))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4.学生小组讨论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部分学生对于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仍然存在困惑。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在课后,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消化吸收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课后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根据指针读取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根据指针读取时间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时钟的构成,包括小时刻度、分钟刻度和指针。
2. 学生能够识别时针和分针,并理解它们分别代表小时和分钟。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时钟指针的位置来读取时间。
4.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钟计算,例如推算出几小时后或几分钟后的时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认识时钟的各个部分及功能。
2. 学会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取时间。
难点:1. 理解时针与分针的移动规律。
2. 进行简单的时钟计算。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带有数字和指针的时钟模型或图片。
2. 准备计时器或其他时间显示工具。
3. 准备练习题或活动用的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时钟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时钟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时钟的各个部分名称,如时针、分针、小时刻度、分钟刻度等。
二、探究时钟的读取(15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读取时间。
2. 学生尝试自己读取几个指定的时间,如3:15、4:45等。
3.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读取时间,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学习推算时间四、新课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如:“如果现在是3点,5分钟后是几点?”来引导学生思考。
五、学习推算时间(15分钟)1. 教师讲解如何根据已知时间推算出几小时后或几分钟后的时间。
2. 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算练习,如推算出4点15分是几小时后,或推算出20分钟后是几点等。
3.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推算时间,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第三课时:巩固练习七、巩固练习(2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如读取时间、推算时间等,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出题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八、课堂小结(5分钟)第四课时:综合应用九、综合应用(20分钟)1. 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如:“小明下午2点钟有舞蹈课,他需要提前15分钟到达教室,他什么时候应该出发?”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时间计算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计算小学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 能够理解和运用时间单位:秒、分、时
2. 能够进行时间的加减法运算
3.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教学材料:
1. 黑板/白板
2. 游戏卡片或数字卡片
3.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具体的时间,比如“10:30”,让学生说出这个时间是上午还是下午,让学生想一想这个时间离现在还有多久。
资料分析:
让学生观察一个数字卡片,上面写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比如“9:45”),让学生说出这个时
间是几点几分,然后让学生用另外一个数字卡片表达这个时间之后的时间,比如“在这个
时间之后再过15分钟,是几点几分?”
案例分析:
请学生观察黑板上写的两个时间(比如“8:20”和“9:45”),让学生计算这两个时间之间相
隔多久,然后让学生表达一个新的时间,比如“在8:20的基础上再过1小时10分钟,是
几点几分?”
游戏互动:
教师出示一些游戏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事件(比如“7:30”、“10:15”、“1:40”等),让学
生从这些时间卡片中挑选一个时间,并在黑板上计算这个时间之后几点几分是什么时候。
练习巩固:
让学生打开练习册,完成书上关于时间的练习,包括时间单位转换、时间的加减法运算等。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时间的计算,可以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从家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学校放学后再过半小时是几点几分?”等。
小结:
时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学习时间的计算,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时间计算的知识。
独家合集: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三篇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学习中,时间的计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设计一份科学有效的《时间的计算》教案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必要的任务。
今天,我将为大家推荐三份《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这些教案均来自于独家合集,它们在教学方法、学情分析以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均有着独到之处,相信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教案模板一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概念以及相互转换的方法;(2)学习如何对时间进行加减法计算;(3)能够灵活运用时间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 教学重难点:(1)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之间的相互转换;(2)时间的加减法计算。
3.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详细讲解时间的计算方法和24小时制、12小时制的概念,并配合实际案例讲解。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对时间的计算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3)游戏教学法:通过时间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时间的计算。
4. 学情分析:该部分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对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的概念不够清晰,不会相互转换;(2)计算加减法时,出现混淆秒、分和时的情况;(3)缺乏实践经验,在生活中无法很好地解决时间问题。
5. 教学过程:(1)前置听说法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关于时间的问题,来引起学生兴趣,如:“如果你是一只蚂蚁,你觉得1个小时是多长时间?”(2)新知呈现:讲解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概念,如何相互转换,时间加减法计算的方法等。
(3)实际应用:通过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教学评估:(1)教师课后考试:辅助教师考察学生时间计算水平。
(2)掌握情况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掌握情况。
《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
《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时间的计算》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加深学生的时间观念。
2.在时间单位换算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用具:演示钟、钟面模型,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钟。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答:1时=(60)分,1分=(60)秒。
2.5时=(300)分120分=(2)时3分=(180)秒180秒=(3)分。
3.(1)教师报时间,学生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间。
9时48分12时25分11时5分23时00分(2)在11时5分的基础上,再加15分,分针应拨到什么地方?二、揭示课题这节课学习“时间的简单计算”。
(板书课题:时间的简单计算)三、教授新课1.教学例1。
(1)提问:1时等于多少(60)分?2时就是几(2)个1时?是多少(120)分?(2)2时是120分,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说出: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相加,60加60就是120分。
(3)试一试:3分=(180)秒,你是怎样想的?2.练习:教材第62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题目要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出示第一、二个钟面图。
①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②讨论:你是怎么想出来的?(6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③教师重点讲解数大格的方法。
分针从7时30分开始走到7时45分,一共走了3个大格,一个大格是5分,3个大格是15分。
4.练习: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2题。
出示图片第2题,学生思考后口答。
课堂练习1.填空:(1)50分比1时少(10)分,1时比45分多(15)分。
(2)一节课是(40)分,课间休息(10)分,再加上(10)分,就是1时。
时间的计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时间的计算年级:数学三年级教材: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1. 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时间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时、分、秒的换算。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时钟模型或实物。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时钟,让他们说出时钟的三个指针分别代表什么。
2. 提问:我们知道一天有24个小时,那么一个小时有多少分钟呢?一分钟有多少秒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通过课件或黑板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3. 举例说明时间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一部电影播放时间为1小时50分钟,那么这部电影播放了多少秒呢?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计算自己每天上学、放学所需的时间,并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
2. 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计算一部喜欢的电影或动画片的总播放时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时、分、秒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时间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应尽量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时间的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时间的计算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时间的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小时与分钟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时间。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时间,理解整点和半点的概念。
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用一个问题来引入本堂课的话题:“小明从家里出发,步行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引发学生思考关于时间的概念。
2. 学习整点和半点(10分钟)老师通过图片或者物品展示,向学生介绍整点和半点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指针所指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刻度。
3. 学习小时和分钟之间的换算(15分钟)老师给学生出示一个钟面图,指着一个小时的位置,然后问学生这个时间对应多少分钟。
通过多个例子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小时和分钟之间的换算关系。
4.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老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早上7点起床、上下午课间休息时间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具体的时间段。
5. 自主学习时间的计算方法(15分钟)老师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计算时间的方法。
例如:“假设你需要在下午3点去市场,花费1小时买菜,你几点可以回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6. 巩固练习(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完成一些时间计算的练习题,可以设计多个难度级别的题目,以巩固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掌握程度。
7. 总结与反思(10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总结,梳理出时间计算的要点,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感想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小时和分钟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时间的计算。
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学会用秒表测量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教案:学会用秒表测量时间一、教学目标及要求1.知道秒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2.能够用秒表准确测量生活中常见的时间,如烹调时间、体育比赛时间等;3.能够根据给定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并计算出时间差;4.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解决有效地运用秒表测量时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秒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难点:计算时间差的方法及较为复杂的时间顺序的排列。
三、教学设备和环境1.教室中要安装有秒表墙钟或家庭闹钟;2.准备秒表、闹钟、计时器等实物。
四、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1.宣布教学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常用的时间计量单位,如秒、分、时、日、周、月和年等;3.对于学生来说,熟悉秒表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和操作让学生对秒表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第二部分:学习1.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秒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秒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2.教师通过实物示范和操作,让学生自行操作秒表,感受真实的测量过程;3.针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场景,如烹调时间、体育比赛时间等,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操作。
第三部分:巩固1.组织学生根据给定的时间顺序排序,对时间概念进行巩固;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计算出不同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差,进一步巩固时间的加减运算;3.通过答题和做题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第四部分:拓展1.将时间测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中,如烹调时间、体育比赛时间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时间测量的理解;2.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测量的相关问题,如什么情况下用秒表,什么情况下用闹钟,学习如何合理使用时间。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式教学法、示范法、练习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每个学生以观察、操作、思考为基础,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并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重点观察学生的操作和表现,并通过分析和评价反馈结果,来确定教学成效。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通用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通用8篇〕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通用8篇〕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
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1、我们学习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
(板书:8时、8小时)(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老师要在学生说的根底上加以标准: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
出示钟面(画一画)……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
(板书:钟面时间—时)而8小时,是从8:00开场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详细的时刻。
)(板书:经过时间—小时)(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场到另一个时间完毕,它是一个经过时间。
(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3、提醒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2)学生计算。
(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拟好?(实物投影反应)板书:11-7=4(小时)11:00-7:00=4(小时)讨论:4的单位是时?还是小时?可以写成4:00吗,为什么?(4)结:像这样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几时减前面的几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时间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闰年、平年方面的知识,知道平年、闰年以及各个月多少天,根据这些知识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闰年、平年方面的知识,知道平年、闰年以及各个月多少天。
根据这些知识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闰年、平年方面的知识,知道平年、闰年以及各个月多少天。
根据这些知识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课采用讲授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占小部分,主要是通过练习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数学的重视和兴趣。
教学手段的利用:
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通过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理解。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的目标:(1)学生讲授关于简单时间问题计算的知识,让学生能自主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生活问题。
(3)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多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展示ppt)
庄严立墙壁,
每天换新衣,
旧的随手扔,
叫人争朝夕。
师生互动:学生猜,老师最终揭晓谜底。
由此进入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
1、大月和小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月多少天吗?
生:……
师:有时一个月30 天,有时一个月31天,有时候一个月29天,有时候一个月28天。
师:哪几个月30天?
生:……
师:4月、6月、9月、11月
师:哪几个月31天?
生:……
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一个月31天的是大月,
一个月30天或28天、29天是小月。
记忆歌诀:
七个大月心中装,
七前单数七后双。
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
(这里“腊”就是我们平时说的12月)
2、平年和闰年
师:哪几个月29天?
生:……
师:闰年2月。
哪几个月28天?
生:……
师:平年2月。
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是闰年。
闰年一年366天。
平年一年365天。
3、知识运用
(1)今年是2012年,小明的妈妈今年32岁,过的是第8个生日,你知道小明的妈妈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吗?
分析:
今年是2012年,小明的妈妈32岁,用2012减去32就是她出生的年份,即1980年出生的,根据条件知道小明的妈妈在今年32岁时过的是第8个生日,说明她是每32÷8=4年过一个生日,这种现象只有闰年的2月29日每4年才出现一次。
所以小明的妈妈是1980年2月29日出生的。
解答:
小明的妈妈是1980年2月29日出生的。
(2)今年是2012年,今年的第一季度有多少天?
分析:
第一季度就是指1月、2月和3月。
求第一季度的天数,就是求1月、2月和3月的总天数,这里边有一个特殊月份2月,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要知道2012年的2月份有多少天,就要先判断出2012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012÷4=503,因为2012是4的倍数,并且不能被100整出,所以2012年是闰年,该年的2月份是29天,而1月和3月都是大月,都是31天,三个月份的天数相加即可求出第一季度天数。
解答:
31+29+31=91(天)
答:今年的第一季度91天。
4、动脑筋
一个坏人私自开了一张介绍信,日期是1999年2月29日,立即给机智的警察发现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三、巩固加强
1、小华今年12岁了,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吗?
2、明年的第一季度是多少天?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练习看统计图,提取信息,回答问题,老师做一个更正和补充。
)
四、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生:……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表扬,再次重复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作业布置
六、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