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实习教案
地质认识实习野外实习指导书
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一、前言野外实习是对地质学所学理论的验证和加深,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通过野外实地认识各种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的基本工作方法及对野外基本地质现象的观察与描述等基本训练。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习内容1.学会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地质图;2.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断层产状、节理产状的方法;3.观察地层接触关系,学会野外地质剖面素描;4.认识常见的造岩矿物,认识常见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注意它们的外貌区别,观察它们野外的产状,认识常见的古生物化石;5.观察内、外力地质作用现象。
三、实习安排:(一)指导教师:何保、禚喜准等。
(二)时间安排:一周,其中野外三天(2012年6月,实习动员及实习准备一天,写实习报告一天。
(三)实习路线及内容:本次实习地点选在:(1)义县杨彪沟—大柳河沟一带;(2)北砖城子—坟茔沟一带;(3)阜新海州露天矿。
1、义县杨彪沟—大柳河沟实习路线(1)本区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本区位于义县境内。
地理坐标在东经121º16′至121º22′,北纬41º42′至41º46′。
2) 交通实习地点交通较为便利,自阜新可乘车至清河门再向西12公里即到实习区。
(2)地质概况1)地层本区位于阜新盆地北部边缘、大柳河沟背斜核部—东翼。
本区出露的地层综合划分如下:A. 新生界第四系(Q ): 河床泥、沙、砾石堆积,黄土覆盖B.中生界白垩系(K):a.孙家湾组(K1s):浅紫色砾岩为主,夹砂岩、泥岩,角度不整合于阜新组之上,地层厚度450m左右。
b.阜新组(K1f):岩性以褐灰色紫色砾岩为主,夹有灰色、灰黑色砂岩、泥岩。
局部含薄煤层和炭质泥岩。
c.沙海组(K1s):四段:深灰、暗灰绿、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厚层状,局部夹厚层砾岩。
三段:深黑色、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夹可采煤层0.7-13m,四层细砂岩夹薄层河流相砾岩,含软体动物和叶支介化石。
地质学野外考察教案
地质学野外考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质学野外考察的意义和目的。
2. 掌握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熟悉地质学野外考察中常见的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野外考察的意义和目的介绍1.1 地质学野外考察的定义1.2 野外考察的意义和目的1.3 野外考察的优点和局限性2. 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1 前期准备工作2.2 野外导航和定位技巧2.3 野外观察和记录方法2.4 野外数据采集和样品收集技巧3. 地质学野外考察中常见的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3.1 地层学3.2 构造地质学3.3 古生物学3.4 矿床地质学4. 野外考察案例分析4.1 案例一:地层岩性考察4.2 案例二:构造地质调查4.3 案例三:古生物学野外考察4.4 案例四:矿床地质勘查5. 野外考察后的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5.1 野外数据处理方法5.2 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1 激发学生学习地质学野外考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理论讲解2.1 介绍地质学野外考察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质学野外考察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性。
2.2 介绍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野外考察的流程和操作步骤。
2.3 介绍地质学野外考察中常见的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3.1 分组进行案例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野外考察问题。
3.2 展示和交流各组的解决方案,共同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野外考察实践4.1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野外考察,实践所学知识和技能。
4.2 指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观察、记录和采集数据,并引导他们解读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
5. 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5.1 教授学生野外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清楚如何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
5.2 指导学生撰写野外考察报告,要求他们将观察、记录和解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阐述。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 内容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 内容目录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2 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3 三、野外实习路线 (21)四、实习安排与要求 (26)1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一)实习目的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一下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 1、矿物与岩石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
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野外实习中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
认识明显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特别是断层证据。
结合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理解构造运动概念。
4、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
认识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重力堆积物。
5、简单的工程问题建筑物区域、场地地质状况,斜坡地质状况,隧道工程地质状况等。
2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引言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少数山峰超过300~400米,如钟山、孔山、九华山、华仑山、栖霞山、宝华山等。
这里地层山露齐全,不仅对于下扬子,而且在华南均具代表性;构造变形程度中常,构造形象清楚、典型;火成岩类多而且出露广泛;有各种内生及外生矿床,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方便,观察容易,其中许多地点已成为地质旅行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使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工程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实践目的、内容、方法及效果等方面对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二、实践目的1. 加深对工程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认识。
2.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野外调查、取样、测试等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奠定基础。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野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增强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现状,增强环保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践内容1. 野外地质调查:了解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分布等,掌握区域地质背景。
2. 地质素描与剖面测量: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水准仪等工具,进行地质素描和剖面测量。
3. 地质取样与实验:掌握取样方法,进行土工、岩土等实验,分析地质参数。
4. 地下水调查:了解地下水分布、水质、水位等,分析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5. 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分析工程地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实践方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赴野外,实地观察地质现象,进行地质素描和剖面测量。
2. 实验室分析:将野外采集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土工、岩土等实验。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野外调查成果,共同分析工程地质问题。
4. 指导教学:教师根据实践内容,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实践效果1.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野外实践教学,学生掌握了野外调查、取样、测试等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2. 深化理论知识: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了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认识。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野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一、实习目的和要求工程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直接面向大自然的学科。
要改造和利用自然,首先必须了解和认识自然。
实习的目的就是巩固和深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使之尽可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综合能力。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要求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野外工作之中,对工程地质的常规工作方法、步骤,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等,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二、 实习时间及地点本课程讲授及考试结束后即可进行野外实习,时间一周。
实习地点为陆水水利枢纽(湖北省赤壁市)。
三、 实习内容⒈枢纽附近自然经济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所在位置;⒉主坝坝址区地层岩性、河谷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⒊8号副坝地层岩性、河谷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⒋野外地质工作方法⑴地质测绘观察路线、地质点的布置,地质、地貌点的描述、水文地质点的描述、地质点的填图和编绘。
⑵裂隙统计裂隙统计面积的选择、裂隙产状的测量、裂隙统计的野外记录和描述。
⑶风化岩石的垂直分带风化岩石外表特征的观察描述、风化岩石的分带。
⑷边坡稳定性观察边坡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岩性、风化情况、结构面发育情况、水文地质特征、滑动面、切割面的分析判断、结构面产状要素的测量。
⑸实测地质剖面图剖面线及测点的布置、剖面地形的测量、地质条件的观测记录。
⒌内业整理外业资料的整编方法与要求、图件的编绘、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方法。
四、 实习路线⒈自凤凰山北端起,经铁路采石场剖面到龟山,往上至凤凰山西南,经麻土坡到京广铁路。
⒉自107国道铁山起,经赤壁一中,过陆水二桥,沿河岸至市血防医院,止于陆水一桥。
⒊自茶庵岭起,经啤酒厂到陆水风景区管理局,过8号副坝、油脂厂止于竹山程家附近。
⒋主坝、3号副坝至2号副坝(非常溢洪道),止于建行干休所。
⒌自1号副坝北干渠渠首,经清泉村沿北干渠至京广线渡槽处。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自然地理学野外教学实习指导(南京地区)姓名时间第一章南京市自然地理概况第二章地质地貌野外实习野外调查是地貌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地貌学理论应用的实际资料,绝大部分是由野外获得的。
地貌野外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
地表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了解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及现代地貌过程,确定地貌成因类型和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
通过地貌野外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印证学过的地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准备一、实习地区和路线选择1、选择地质地貌实习地区的主要原则是在较小的范围内,能观察到多种成因的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类型。
应选择地质、地貌类型及其组成物质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
使学生既能看到丰富的地貌现象又容易掌握各种地貌现象的典型特征。
2、选择观测路线的主要原则是较短的距离内,既观察到较多和较全的地质、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现象。
二、资料的搜集1.搜集实习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地貌,地质和第四纪的研究文献和有关图件。
2.搜集有关实习地区的航空相片,卫星相片和大比例尺(如1:100000或1:500000)地形图。
以便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貌特征。
3.搜集实习地区的地质图和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图表。
三、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和分析地质地貌的野外实习大多是通过路线观察和观测点上的观测来完成的。
在观测点上要对观测的内容记录下来。
地貌观测的内容一般包括地貌形态的量测与描述,地貌物质结构的量测和描述,地貌成因类型的确定等。
(一)地貌形态的测量与描述确定地貌形态特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
既包括形态的测量,又包括形态的描述。
定性描述由大到小,先叙述大的地貌形态特征,如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再叙述低一级地貌形态特征,如山岭、河谷、洪积扇等。
接着描述阶地、倒石堆、沙丘、沟谷等更小的形态类型。
最后还要描述组成地貌的各个形态要素的形态特征,如山峰、山脊、山坡、坡折线、阶地面、阶地陡坎等。
定量描述包括其几何轮廓特征,如扇形、锥形、阶梯形、三角形等;分布位置,如平面相对位置;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等;形体或面积的大小,如长度、宽度、高度;表面起伏的变化,如坡形、坡度、坡长、切割深度、切割密度等内容,其中许多数据可根据地形图测出。
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
本文以某高校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为例,探讨其组织、实施及成效。
二、活动目的1. 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内容1. 活动前期准备(1)确定实践地点: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区域地理特点的实践地点。
(2)制定活动方案:包括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分组安排、安全措施等。
(3)准备实践物资:地图、笔记本、相机、记录工具等。
2. 活动实施(1)实践过程:按照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
(2)现场教学:教师现场讲解,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地理现象。
(3)讨论交流:各小组分享实践成果,进行讨论交流。
(4)总结反思:教师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
3. 活动后期(1)整理实践成果:各小组整理实践资料,撰写实践报告。
(2)成果展示:举办实践成果展,展示学生实践成果。
四、活动成效1.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2. 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 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得到增强。
4. 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
五、活动总结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继续加强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具体案例:某高校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以“探究区域地理特点”为主题,组织学生前往我国某著名景区进行实地考察。
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活动前期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实践地点的地理背景和特点,讲解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教案
第 4 页 共 16 页
① 辉绿岩: 颜色:黑色\灰绿色; 构造:块状; 结构:细粒\辉绿结构(辉石充填斜长石); 矿物:辉石、斜长石、黄铁矿(愚人金,粒状,十二面体); 成因:玄武质岩浆浅部结晶; 用途:铸石、接口、石材。 ②条带状混合岩 25 亿年 颜色:黑白相间; 构造:片麻状; 结构:鳞片状变晶; 矿物:黑云母、斜长石(基体),石英(脉体); 成因:花岗岩变质; 用途:石材、观赏石。 (3)岩墙与岩体区别 岩墙:深成,温度高,压力大,自形晶; 岩体:浅成,温度低,压力小,半自形。 三组原生节理,一平行南壁,两垂直; 岩体破碎,有利于风化,形成负地形。 (4)接触带:烘烤现象,冷凝边细粒; 岩枝:辉绿岩; NE85,岩墙长 300m,宽 8m,高 30m; 环境:十几亿年前,炽热岩浆侵入运动; 意义:建材,观赏石。 采样、信手剖面图
二、路线讲授
地质三宝使用方法
第 2 页 共 16 页
(1)放大镜:左手岩石、右手放大镜、贴标本、由标本至眼睛,能看清岩石结构为准 【(罐头底,烧纸片)可点火】; (2)地质锤:(见过这种榔头尖?)大头砸,尖头撬;右手持锤、劈开正面、侧面猛击 【(那头重?)倒置可坐、记录脚踩】; (3)地质罗盘
① 走向:岩层层面与任一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称岩层 的走向,岩层的走向也有两个方向,彼此相差 180°。 ②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线,它表示岩层的最大 坡度;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示的方向称岩层的倾向,与走向垂直。 ③ 倾角:层面上的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地质采样:新鲜、标准(369)、安全。
野外实践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野外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体验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以一次野外实践教学为例,探讨其设计及反思。
二、实践教学背景本次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以地理学科为例,针对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与遥感技术进行设计。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遥感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设计1. 实践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2)让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提高学生在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实践教学内容(1)地理信息系统(GIS)简介;(2)遥感技术原理及应用;(3)地理信息采集与处理;(4)野外实地考察与数据分析。
3. 实践教学过程(1)理论教学:讲解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相关理论知识;(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3)野外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理现象,采集地理信息;(4)数据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对采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实践成果。
四、实践教学反思1. 实践教学效果通过本次野外实践教学,学生普遍认为收获颇丰。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反馈:(1)对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学会了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实践教学不足(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野外实地考察时间较长,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充分展开;(2)实践环节过于依赖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教师不断指导;(3)团队协作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影响实践效果。
巢湖地质实习课程设计
巢湖地质实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巢湖地区地质特点,掌握有关沉积岩、湖泊地貌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描述巢湖形成的过程,了解地质作用对湖泊形成与演变的影响。
3. 学生能够掌握地质实习的基本方法,如地质图件的阅读、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巢湖地区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
2.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图件,进行实地地质考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增强对地质学科的兴趣。
2.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地质环境和湖泊资源的重要性。
3. 学生通过实地实习,培养勇于实践、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对国家地质资源的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通过巢湖地质实习,使学生在掌握地质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地质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
课程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为后续地质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巢湖地区地质背景:介绍巢湖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等基本概况。
教材章节:《地质学基础》第二章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件2. 沉积岩特征与识别:讲解沉积岩的分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特征等。
教材章节:《地质学基础》第四章 沉积岩与沉积作用3. 湖泊地貌形成与演变:分析巢湖地貌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地貌学》第三章 湖泊地貌与沉积环境4. 地质实习方法与技巧:教授地质图件阅读、地质现象观察、采样方法等实践技能。
教材章节:《地质学基础》附录 实习指导书5. 巢湖地质实习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巢湖地质现象。
教材章节:《地质学基础》附录 实习指导书教学内容按照上述安排进行,共计10个课时。
其中,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6课时。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应用,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
秭归野外地址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秭归野外地址实践教学活动。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详细记录。
二、活动背景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中上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这里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通过本次野外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地质现象,掌握地理调查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1. 了解地质构造、地貌类型等地质知识;2. 学会野外调查方法,掌握地图阅读技巧;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践能力;4.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活动内容1. 野外地质考察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秭归县的一个地质公园。
这里地质遗迹丰富,包括溶洞、石林、峡谷等。
同学们分组进行考察,观察地质现象,记录相关信息。
2. 地貌识别与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学习识别不同的地貌类型,如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通过观察、分析,描述地貌特征,如河流的侵蚀、沉积作用,海岸的侵蚀、堆积作用等。
3. 地质构造与断层同学们了解到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观察断层、褶皱等地质现象。
通过实地观察,学习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如断层的形成、活动等。
4. 地质图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习制作地质图。
通过实地测量,掌握地图比例尺、方向、坐标等基本知识,提高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5. 地质调查报告撰写同学们根据考察结果,撰写地质调查报告。
在报告中,阐述地质现象、地貌类型、地质构造等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五、活动总结通过本次野外实践教学,同学们收获颇丰。
以下为部分同学的心得体会:1. 小明:这次野外实践教学让我对地质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断层、褶皱等地质现象,让我明白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2. 小红:通过实地考察,我学会了野外调查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和重要性;2.熟悉野外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掌握野外实习方法;3.学习野外实习的基本技能,能够使用野外实习的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1.熟悉野外实习前的准备工作;2.掌握野外实习方法;3.学习野外实习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和重要性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它使我们能够亲身体验自然地理环境,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野外实习能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惊喜和发现,让我们更深地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2. 野外实习前的准备工作野外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实习的成功与否。
在实习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1.了解实习的目的和内容,确定实习时间和地点;2.确认实习人数和人员分工,做好人员安排;3.对实习地点进行考察,熟悉周边环境和地理条件;4.准备必要的实习工具和装备,包括测量工具、野外生存用品、相机和手提电脑等。
3. 野外实习方法野外实习方法可以根据实习的目的和内容,分为以下几种:1.野外实地考察法:走进实习地点,观察测量地貌、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地理现象,进行资料收集和数据测量。
2.野外立体感知法:通过双眼观察、双耳聆听、手触示、嗅闻等多种感官途径来感知野外地理环境,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3.野外体验法:通过实际参与、亲身感受、身体力行等方式来体验野外地理环境,深入了解地理现象和生态环境。
4. 野外实习基本技能野外实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野外实习技能:1.使用测量工具:如测量尺、经纬仪、笛卡尔仪等,进行数据测量和记录;2.使用野外生存用品:如睡袋、帐篷、炉具等,保障生存和安全;3.摄影和录像技能:使用相机和手提电脑进行影像资料的采集和整理;4.健康保护技能:如野外供水、防晒、防蚊等。
四、教学反思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学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教案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姓名:黄晨璐班级:地理信息系统11级4班学号:11009210028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导师:江富建蒋国富罗勇岳紫龙日期:2012年5月10日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一节实习目的 (1)第二节嵩山历史文化 (1)第三节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2)第四节实习路线 (3)第二章嵩山地区地理概况 (4)第一节位置和交通 (4)第二节地形 (5)第三节气候 (5)第四节水文 (6)第三章嵩山地区地质特征 (6)第一节区域地质背景 (6)第三节岩石 (7)第四节构造 (10)第五节矿产 (14)第六节地史 (15)第四章嵩山地区典型地貌 (16)第一节构造地貌 (16)第二节流水地貌 (17)第三节黄土地貌 (19)第五章总结 (20)第一章前言第一节实习目的掌握常规的野外教学环节及地质调查和研究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矿物、岩石,学会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地质现象示意平面图、剖面图,掌握地址观察点的记录和描述方法以及每天的地址路线小结,培养良好的野外工作素质,增强身体,磨练意志。
第二节嵩山历史文化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中的中岳。
1982年,嵩山以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
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南靠颍水。
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最高峰(峻极峰)1491.7米。
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
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
五代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
地理探险开展户外地理实践的教案
地理探险开展户外地理实践的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地理探险的户外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地理探险开展的具体步骤和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1. 地理探险活动的目的地和路线规划。
2. 学生需要准备的装备和物品清单。
3. 教师对目的地的了解和相关知识准备。
教学步骤:1. 导入(100字)地理探险是一种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户外地理实践活动来开展地理探险,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
2. 活动规划(150字)首先,我们需要对地理探险的活动进行规划。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理目的地,例如国家公园、地理景点等,制定一条合理的路线,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接触和了解地理环境。
3. 装备准备(150字)在地理探险活动中,学生需要携带适当的装备。
例如,帽子、太阳镜、防晒霜、合适的鞋子等,确保学生能够在户外环境下保持舒适和安全。
4. 目的地了解(200字)在进行地理探险前,教师需要对目的地进行充分了解和准备。
包括了解该地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背景知识,以增加他们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5. 实地考察(200字)地理探险的核心环节是实地考察。
学生将亲身体验目的地的地理环境,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6. 后续活动(200字)地理探险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交流。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地理探险中的发现和体验,通过小组讨论或展示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 拓展延伸(100字)为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安排与地理相关的学科活动。
例如,邀请地理学者做专题讲座,组织地理相关的团队活动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和知识面。
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一、活动目的1.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4.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活动内容1. 地形测量与制图- 使用测绘仪器测量地形- 绘制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图2. 土壤剖面观察与分析- 挖掘土壤剖面- 观察并记录土壤层次和特征- 分析土壤类型和成因3. 植被调查- 设置样方- 记录物种名称、数量和生长状况- 分析植被与环境因素的关系4. 水文观测- 测量河流流速、流量和水质- 观察河床冲刷和沉积作用5. 人文景观考察- 观察当地农业、工业和城镇发展- 了解人地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三、活动时间和地点时间:2天1夜地点:附近山区或郊野四、活动准备1. 测绘仪器:罗盘、卷尺、水准仪等2. 土壤取样工具:锹、铲子、塑料袋等3. 植被调查用具:样方框、记录本等4. 水文观测设备:流速计、水质测试盒等5. 野外作业用品:野外手册、笔记本、相机等6. 个人装备:户外服装、雨具、背包等五、活动安排第一天:上午 - 出发,前往目的地下午 - 地形测量与制图、土壤剖面观察与分析晚上 - 营地活动,讨论当天收获第二天:上午 - 植被调查、水文观测下午 - 人文景观考察,返回六、注意事项1. 遵守野外安全规则,保持队形有序2. 尊重当地居民,不破坏自然环境3. 带足个人用品,注意防晒和补给水分4. 及时记录观察数据,认真完成实践任务通过这次野外实践活动,学生将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奥妙,领略地理学科的魅力,从而提高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地质野外实践教学教程(3篇)
第1篇一、引言地质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野外工作技能。
本教程旨在为地质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的野外实践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野外实习任务。
二、野外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1. 目的(1)使学生掌握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工作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 意义(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野外实践教学的内容1. 野外地质调查(1)地质罗盘的使用: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进行地层、岩性、构造等方面的调查;(2)地质剖面测量:学习地质剖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绘制地质剖面图;(3)地层、岩性识别:熟悉不同地层、岩性的特征,进行实地识别;(4)地质构造分析:观察地质构造现象,分析构造类型、成因及演化过程;(5)地质事件记录:记录地质事件、地层接触关系、岩浆活动等。
2. 野外岩矿鉴定(1)岩石鉴定:学习岩石的类型、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进行岩石鉴定;(2)矿物鉴定:掌握矿物光学、力学、化学等鉴定方法,进行矿物鉴定;(3)岩石、矿物标本采集:学习岩石、矿物标本的采集、保存方法。
3. 野外工程地质调查(1)工程地质测绘:学习工程地质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工程地质测绘;(2)岩土工程试验:掌握岩土工程试验方法,进行岩土工程试验;(3)工程地质评价: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四、野外实践教学的步骤1. 实践教学前的准备工作(1)熟悉野外实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2)了解实习地点的地质背景和实习线路;(3)准备实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2. 野外实习过程(1)分组进行野外调查,明确各自任务;(2)按计划开展各项实践活动;(3)及时记录实习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4)进行野外调查成果的整理和分析。
第一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实习目的通过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基本概念,起伏起伏的山峦、风吹雨打的河流、苍茫浩瀚的海洋以及多姿多彩的地貌景观等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实习方法2.1人员组成1.实习队长:负责组织、统筹、指导并督促组员落实实习内容和安排。
2.实习队员:在实习期间积极参与、合理分工、负责执行。
2.2实习内容1.实习前准备:实习计划、实习手册、实习装备、实习地点、实习时间等等。
2.实地踏勘:实地进行地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理情况等的观察和记录,注意记录过程中的气候地理要素、地貌信息、生态数据、地理环境等既定要素与变化要素。
3.实习报告:详细记录实习过程,对实习期间的探究和收获进行简单分析和总结。
2.3实习技巧1.收集资料:在实习前了解实习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实习期间适时收集案例材料,带动实习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2.理性观察: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地理要素等进行理性、科学的观察记录,做到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3.走近自然:在实习前能够了解实习地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特色等情况,接触并感受自然风光,增加自然情感。
1.做好实习前的准备。
了解实习内容、时间、地点和相关资料,制定并严格执行实习计划。
2.严谨态度,做到实地认真观察、严谨记录、科学分析。
3.团队协作。
按照计划合理分工,团队协作,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4.自我总结。
实习结束后,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实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出建议。
5.安全第一。
在实习中,要保持高度警惕,既要注意到身体安全,又要注意到队友安全。
四、教材对接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作为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紧密对接。
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书中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现象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提高看图能力、阅读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析因简过程的进行高效自主学习和探究。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2、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观察、测量、采样和记录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自然地理野外观察的方法和要点。
(2)常见地理要素的测量和采样技术。
(3)数据记录和整理的规范。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野外观察和分析中。
(2)如何培养学生在野外复杂环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注意事项。
2、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地理要素的测量和采样方法,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3、实践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野外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4、讨论法在实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准备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相关教材、讲义、图片、视频等资料。
2、实验器材准备罗盘、GPS 定位仪、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土壤采样器、水样采集器等实验器材。
3、安全保障准备急救药品、防护用品等,确保学生的安全。
4、联系实习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域作为实习地点,并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五、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地理景观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这些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引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主题。
2、知识讲解(1)介绍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明白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自然地理环境,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讲解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器材准备、安全注意事项等。
(3)详细介绍自然地理野外观察的方法,如定点观察、线路观察、对比观察等,以及观察的内容,如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土壤植被、水文地质等。
(4)讲解常见地理要素的测量和采样方法,如地形高度的测量、土壤剖面的采样、水样的采集和分析等,并强调测量和采样的精度要求和操作规范。
中国地质大学户外教案设计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培养学生野外地质考察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野外地质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野外地质考察的实践操作;2. 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地质考察工具(如地质锤、放大镜、记录本等);3. 地质考察路线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地质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二、讲授新课1. 介绍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讲解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3. 介绍野外地质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野外地质考察的注意事项;2. 学生模拟野外地质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质现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2. 引导学生思考野外地质考察的实际操作。
二、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名指导老师;2. 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地质考察;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记录地质现象;4.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观察心得。
三、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组汇报野外地质考察的成果;2. 指导老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总结野外地质考察的收获;3. 学生反思自己在野外地质考察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2. 野外地质考察成果:评价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3. 反思与改进:评价学生对野外地质考察的反思和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发展历程;2. 开展地质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3. 鼓励学生参加地质实践活动,提高野外地质考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外地质实习教案第一天室内准备目的要求明确本次野外实习的目的、任务及其重要意义并对各条实习路线的地质概况有初步了解。
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要注意安全,加强纪律性。
方法利用多媒体课堂讲授,学院领导讲话,辅导员分实习小组。
课时:8学时重点介绍各条实习路线地质特征。
内容及安排一、学院领导动员讲话(10~15分钟)㈠强调本次野外实习的重要意义㈡介绍实习队队长及各位指导教师㈢提出实习应注意事项①要重视野外教学实习工作;②要注意安全;③要加强组织纪律性。
二、实习队长或指导教师用多媒体讲授各实习路线的地质概况和主要实习内容(1.5)学时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村实习路线㈡蓝田县公王岭—灞源实习路线㈢蓝田县汤峪实习路线㈣长安区沣峪实习路线㈤长安区杨虎城烈士陵园(双竹)实习路线三、播放《漫话秦川山水》光盘(112分钟)四、实习分组(辅导员、辅导教师和班长、学习委员共同协商)(20分钟)①.每15人为一实习小组,配备一位指导教师;②.每个小组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组长;③.小组长将各组实习名单提交指导教师。
五、指导教师安排学生预习实习指导书内容(2学时)六、其它方面准备1.实习车辆2.教学实习用品罗盘、地质锤、放大镜、野外记录本、三角板、橡皮、小刀、铅笔等等。
第二天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村实习目的要求使学生认识沉积岩区地质、构造、岩石、矿物的基本特征,学习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要素的基本方法。
要求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并学习画素描图。
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实际观察测量后,教师总结。
时间:1天(早晨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重点沉积岩区地层、构造和岩石。
难点学会使用罗盘和画素描图,教师在示范讲授后,以单独指导,手把手教为主。
内容及安排每班分两个组:一组从口镇向北观测;另一组从花园村向南观测。
一、学习罗盘的使用方法在第一个教学点讲授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各种地质面产状的测量,方位角和坡度角的测量。
二、圣人桥北侧观测点㈠圣人桥断层观测1.断层面特征2.牵引褶皱观测3.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q)与下—中三叠统纸坊组(T1+2Z)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4.画圣人桥断层和牵引褶皱素描图㈡第四系更新统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角度不整合关系1.石千峰组岩性及产状2.第四系更新统(Q p)岩性及产状3.二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4.画素描图(要求有图名、比例尺、方位、图例、产状要素等)三、圣人桥北—赛古桥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上部—石千峰组(P2Sq)地质路线观测与描述1.作信手剖面一条(要求内容齐全)2.描述常见的几种沉积岩①采集标本(3cm×6cm×9cm);②颜色;③主要矿物;④结构构造;⑤胶结物;⑥命名。
3.波痕、层理等沉积构造观测描述4.硅化木化石观测描述四、圣人桥南300m处正断层观测描述①教师指导学生用地质罗盘实测断层面产状;②教师在露头旁讲解,该断层为什么是正断层?③教师指导学生画素描图。
五、枣园村南断层及牵引褶皱观测描述①教师指导学生用地质罗盘测量断层面产状;②教师在露头旁讲解,该断层为什么是逆断层?说明用牵引褶皱轴面与断层面锐夹角判定断层两侧岩块相对运动的方法;③教师指导学生画素描图。
六、响洛潭上石炭统太原组岩性及响洛潭形成原因观测描述教师根据典型地质特征说明响洛潭形成与瀑布有关,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地层,出露的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和页岩。
七、江水管北侧宽缓向斜观测描述1.观看向斜形态2.实测两翼产状3.学生画信手剖面图八、江水管逆断层及江水管成因观察描述1.观察在冶峪河河谷中直接出露的断层面,测量断层面产状2.观察描述断层面两侧的岩性,并测量岩层产状3.观察描述断层带中因挤压形成的断层泥和构造透镜体4.在上述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分析断层的性质,对断层命名,作素描图5.分析江水管形成的地质条件或成因九、口镇—关山大断层观测描述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断层角砾岩特征;②学生实测断层面产状;③学生观察断层面北侧岩石和南侧黄土的特征;④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断层性质。
十、口镇沟口河流地质作用观察以口镇—关山断层为界,两侧河流侵蚀作用有别:北侧以下蚀为主,出现谷中谷,南侧以侧蚀为主,“U”型谷和蛇曲发育。
为什么(让学生讨论)。
十一、指导教师小结之后乘车返校。
第三天蓝田县公王岭—灞源地质路线目的要求了解蓝田人动物群的组成、特点及古地理环境;观测秦岭北坡山前断裂的特征,燕山期蓝田花岗岩、武陵期张家坪花岗岩以及太古宇太华群、下元古界铁铜沟组和中元古界熊耳群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
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本次实习与口镇—花园村地质上的差别。
方法公王岭以参观为主(每人门票约5元),其余观测点教师指导学生观测,记录后教师总结。
时间:1天(早晨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重点山前断裂、蓝田花岗岩、太华群褶皱和铁铜沟组及熊耳群岩石。
难点山前断裂的多期(次)活动。
内容及安排每班分两个小组,各组在各观测点不同地段观测后调换。
一、蓝田猿人遗址㈠参观蓝田猿人遗址陈列馆(分两组听讲解员讲解)1.了解蓝田人动物群的组成及特点2.推断蓝田人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3.体会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㈡参观蓝田人头盖骨化石出土地点泻湖组剖面①通过教师讲解,了解该剖面组成、分层;②分析此剖面反映的古地理环境;③分析古土壤层及结核层形成条件;④分析土状堆积层形成过程;⑤教师指导学生画信手剖面图。
二、冯家湾地质观测点㈠山前断裂特征1.参观吊庄山前断裂剖面2.在河道实测山前断裂面产状3.观测构造角砾岩特征4.学生素描石香肠构造㈡、冯家湾桥西南燕山期蓝田花岗岩1.花岗岩特征及与太华群侵入接触关系2.区分不同期(次)的花岗岩及它们生成早晚关系3.画不同岩脉切穿关系示意图4.了解花岗岩蚀变特征5.观察石英脉和方解石脉特征三、南石门地质观测点㈠、南石门桥南侧1.太华群不同形态的褶皱1 早期同斜褶皱;2 中期倒转褶皱;3 实测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4 画褶皱素描图。
2.B轴线理观察测量㈡、南石门桥北侧①晚期直立水平褶皱观察测量;②画褶皱素描图;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说明为什么其形成晚?四、北川地质剖面㈠太华群中小型韧性剪切带观测㈡太华群与铁铜沟组角度不整合1.实测太华群产状2.观测太华群变质岩和铁铜沟组变质岩的区别3.测量铁铜沟组地层产状4.画角度不整合素描图㈢铁铜沟组地质剖面观测1.下部含砾石英片岩2.中部石榴子石云母片岩3.上部石英片岩4.剖面中出露断层及牵引褶皱测量及素描5.变余波痕、递变层理的观测6.画信手剖面图㈣铁铜沟组与熊耳群接触关系1.总结铁铜沟组副变质岩及其产状2.观测熊耳群正变质岩及其产状3.观测熊耳群气孔、杏仁构造4.二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教师根据两套地层出露的岩石、产状、形成环境等的差别说明二者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五、灞源含矿控矿构造带观测1.观测张家坪花岗岩的特征2.观测控矿构造带产状变化3.观测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矿物;4.观测石英脉的特征六、指导教师当日小结后返校。
第四天蓝田县汤峪地质路线目的要求观测秦岭北坡山前断裂在东汤峪的出露特征及其对温泉的控制作用。
要求学生认识宽坪群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的主要区别和其中不同形态的褶皱,观测花岗岩、辉长岩(基性岩)和辉石岩(超基性岩)的颜色、结构、构造等。
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观察、测量,画素描图和作信手剖面图。
时间:1天(早晨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重点山前断裂对温泉的控制作用以及辉长岩和辉石岩的主要特征。
难点叠加褶皱(教师在露头旁侧讲述晚期褶皱是由早期褶皱的轴面或枢纽进一步弯曲行成的)。
内容及安排每班分两个小组,一组在河东观测山前断裂,另一组观测第四系中的断裂,然后沿公路至水库大坝处,再乘车到刘秀桥各组依次向南观测、测量、记录、素描(进入水库旅游区,每张门票5元)。
一、秦岭北坡山前断裂观测点㈠东汤峪河东山前断裂特征断层面走向时而北东,时而北西。
教师指导学生实测断层面产状,测量构造透镜体、构造角砾的大小;观察断层内出露的辉长岩强烈破碎带;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画断层素描图。
㈡汤峪河东第四系中断裂①观察测量断裂中构造角砾岩、构造透镜体的成分以及大小;②测量黑色含碳片岩的产状;③分析该断裂的性质及成因;④在教师指导下画信手剖面图。
二、参观汤峪温泉和河流阶地了解温泉的特征、形成条件以及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
认识汤峪口河流堆积阶地并分析其成因。
三、山前断裂—汤峪水库大坝路线观测㈠宽坪群变质岩及原岩恢复①首先让同学们观察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片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然后教师讲解副变质岩概念,使学生认识副变质岩的主要特征;②同学们观察绿片岩、角闪石片岩、斜长角闪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等,教师讲解正变质岩概念后使学生认识正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㈡宽坪群中不同形态的褶皱以及轴面、枢纽的测量方法四、刘秀桥剖面1.宽坪群中叠加褶皱观察、测量和素描①早期为同斜紧闭褶皱;②晚期的石英脉弯曲呈背形、向形特点。
2.库岭口—何家山断层产状测量,构造角砾岩素描3.认识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蚀变4.认识辉长岩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及其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5.认识辉石岩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6.观测花岗岩的主要特征7.将花岗岩、辉长岩、辉石岩进行对比,使学生熟悉它们的主要区别五、指导教师进行当日实习小结后,让学生参观水库风景区六、乘车返回学校。
第五天长安区沣峪地质路线目的要求观测翠华山花岗岩体和石羊关花岗岩体和韧性剪切带以及秦岭群区域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区分不同成因的花岗岩,认识韧性剪切带,掌握河流向源侵蚀,下蚀形成的“V”型谷,瀑布的形成,局部侵蚀基准面等外动力地质作用。
方法在教师带领下,通过观察、讲解、实际测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时间:1天(早晨7时在雁塔校区东门口集合乘车出发,下午乘车返校)重点韧性剪切带和瀑布的形成。
难点重熔型花岗岩和混合岩化型花岗岩(教师在不同成因花岗岩露头上通过地质现象说明)。
内容及安排一、沣峪口翠华山花岗岩观测①花岗岩的主要矿物、结构、构造等;②花岗岩中不同岩脉的相互交切关系及生成早晚;③山前断裂对花岗岩的改造作用;④根据岩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呈侵入关系,并使围岩生成烘烤边等现象说明其为重熔型花岗岩。
二、喂子坪—九龙潭地质教学点㈠翠华山花岗岩体与石羊关花岗岩体之间的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可在喂子坪桥下进行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学习观察、测量旋转碎斑系,确定剪切指向,说明剪切带经历了多期(次)活动。
㈡石羊关花岗岩体观测石羊关花岗岩体局部具片麻状构造,保留较多片麻岩夹层或残留体以及无根褶皱,混合岩化明显。
教师在露头旁根据实际观察说明该岩体属混合岩化型花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