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合集下载

6.马克思主义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概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概述:一、哲学的概念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三、马哲的基本特征一、哲学的概念(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题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应包括,物质和意识()A.谁具永恒性,谁具可变性B.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C.是否具有统一性D.是否具有相似性三、哲学的基本形态(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

如中国古代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气(阴阳、元气、精气),古希腊用原子、水、火,古印度用“四大”(地、水、火、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庸俗唯物主义(19世纪流行于德国的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思想观点。

代表人物有瑞士哲学家、博物学家K.福格特,德国哲学家、医生L.毕希纳,荷兰生理学家J.摩莱肖特。

他们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尖锐抨击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和宗教。

但他们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能力只不过是脑物质的分泌物,或认为思想就是脑髓质的位移。

他们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解释具有强烈的机械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创立的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政治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形成和提出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几春,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也即——本体论问题。

2、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

也即——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中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总之,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和认识论的意义两个基本的方面。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两大派别或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党派性)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是划分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在哲学史上有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体。

二元论试图调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结局。

1、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A: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时常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B: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中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机关工作常识

机关工作常识

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一)哲学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源谁是派生的问题;二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或根本依据。

3、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也是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7、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8、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9、意识的作用: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

10、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明确论述和提出了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12、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1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

14、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5、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二者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哲学填空题

哲学填空题

《生活与哲学》填空题班级 姓名 学号(哲学第一单元)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产生于 。

哲学源于人们在 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 。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 和 。

2.世界观 有,哲学是关于 的学说,哲学是 的世界观;哲学是 和 的统一。

世界观(即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即人们在世界观的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的总的和根本的方法),方法论 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 和 ,哲学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中抽象出来 的本质和 的规律。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和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问题,即 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 的问题,这是划分 和 的唯一标准。

二是 的问题,即 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是人们 和 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 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形态:凡认为 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 的,就是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当作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 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 ,是无产阶级的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和 的思想武器。

主观唯心主义:把当作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 (如上帝、神仙、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4.哲学的基本派别和阵营是 和 。

哲学的“两个对子”是、 。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构成上看,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辩证法、认识论三部分构成的;从认识过程上看,是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

传统观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体现在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和思维能否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问题,而忽略了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和实践论思想,因而是不完整的。

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全过程看,思维对存在是否有反作用也应属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和“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我认为这两个方面并没有穷尽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全部内容,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问题也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一个基本方面,因此,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也属哲学基本问题。

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第三个方面是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问题。

如果哲学基本问题中不加入第三个方面就必然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一、坚持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才能体现出辩证法思想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结起来,无非属于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等,就是对这两类现象最一般的概括。

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以及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成为任何哲学体系都必须进行研究并作出回答的基本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即在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中,思维对存在来说,处于何等地位,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还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这是哲学首先要研究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

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人,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归根到底谁先谁后、谁依赖谁、谁决定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一、主要概念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4)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辨析题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不正确)P572、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正确)P303、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P30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不正确)P5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不正确)P446、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正确)P417、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不正确)P43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发展。

(不正确)P439、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不正确)P57三、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答: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走进马克思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大连海洋大学

走进马克思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大连海洋大学

走进马克思大连海洋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B: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解放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答案:B2.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 )A:达尔文 B:爱因斯坦 C:牛顿 D:马克思答案:D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A: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B: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C: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D: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D4.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A: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B: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C: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D: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答案:BD5.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马克思主义哲学答案:ABD第二章测试1.“存在就是被感知”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答案:A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下列两个方面()A:思维和存在能否为人们所认识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C: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答案:CD3.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C: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答案:ABD4.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A:同一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B:斗争只能采取对抗的形式 C: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D:同一就是绝对的一致答案:BCD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答案:C第三章测试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 C:积极能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答案:C2.“学而不思则罔”,说明()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C:人们只要思维就能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D: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答案:B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马原简答题整理

华东理工大学马原简答题整理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2、人们应当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是前提。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

第二,实践是基本途径。

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第三,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3、如何理解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期末必背重点知识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期末必背重点知识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期末必背重点知识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辩证唯物论知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知识之一。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是辩证唯物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在思考问题和办事情时,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是辩证唯物论的又一重要内容。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因此,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原理: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方法论:①要从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事物,不能片面看待问题;②要注重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既要发挥部分的作用,又要服从整体的利益;③要认识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2简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种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注意。

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三种历史形态是现代的辨正唯物注意和历史唯物主义。

3简述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形态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源是精神一时;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第一种是主观唯心注意。

它的特点是把主管精神、主观意识当成世界的本源。

第二种是客观唯心注意。

它的特点是把某种脱离人的“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4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是什么?答:唯心主义哲学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有两个方面:认识论根源是指过程本身包含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

人的认识并不是一条直线,如果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绝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①为片面夸大精神、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条件。

②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唯心注意受到没落的、反动的阶级的支持和利用。

5马可是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意哲学的主要缺陷是什么?答:①具有机械性。

②具有形而上学性。

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③具有不彻底性。

6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的革命变革答:①在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同唯物论结合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②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③它把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精选文库7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答: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根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考点突破1.哲学的根本问题。

2.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二、重难点提示1.哲学根本问题的内容。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根本问题的依据。

要点1:哲学的根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即意识,存在即物质。

故也可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根本阵营。

【重要提示】认为物质与意识终究谁是世界的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二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划分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持可知论的观点,但也有个别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持不可知论的观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可以确定的!”)两人的辩论题小而旨大,辩题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能不能知道鱼儿是否快乐,如果认为因为我本身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则,我也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

由此推论下去,我不是除了我之外的任何事物,所以我除了我之外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不可能认识。

这显然是不可知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核心突破】【重要提示】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根本派别。

要点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也就是先有意识还是先有物质的问题,二是意识与物质的联系与作用。

哲学观念的一切重大差异皆有这两方面而产生或归结为这两方面。

所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与哲学发展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现象归结起来不外乎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揭示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必然要回答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关系问题。

事实上,历史上的所有哲学理论、哲学派别之间的斗争,都围绕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抓住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哲学发展的中心线索,也就能够把握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解决,是研究和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

比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问题、实践标准问题,等等,都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为出发点和基础的。

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人类的一切活动概括起来,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前者是主观反映客观,后者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二者都是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就是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常遇到并要处理的一个根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3.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决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野,因此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5.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原理的提出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原则,哲学的历史悠久,学派纷呈,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划分哲学上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第一性问题,同一性问题。

一:思考与存在是第一性的问题:将所有哲学派别分为物质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凡是认为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而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想,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二:思想与存在是否一致的问题:唯物主义哲学家普遍坚持世界是可知的。

理想主义哲学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对世界的认识,或者不能完全了解世界的本质。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圣才出品】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南开大学2015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物质还是精神。

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主要包括:①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②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是可知论。

而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2.意识(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研)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政治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政治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发展历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做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观点)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性质)(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内容)(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功能)(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