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思想及创作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791fa65011ca300a6c390b4.png)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711075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1.png)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范文一:鲁迅,1901年9月25日出生,19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叫周扬,母亲叫吕红兴,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医生。
父母双亡后,他被送到母亲的故乡浙江绍兴市,由外婆和舅舅抚养长大。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曾在《悲痛的代价》、《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中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卑微和忧郁,为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也得到了世界文学界的普遍认可。
鲁迅先生在其一生中饱尝人生的苦痛。
他17岁时,家庭财产毁于战火,他被迫辍学。
后来他曾到日本留学,但在留学期间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精神困扰。
虽然他的家庭境况非常艰难,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到死都没有放弃。
鲁迅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在中国国内外遭受侵略时,他不断发表声明和文章,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势力。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仍然在国内外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写作重点:文章主体为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内容条理清晰,逐步展示了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贡献。
可以看出,本文主要的重点在于对鲁迅先生故事的叙述,关注点在于写作背后的意义和深度。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准确、清新,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生活和心灵中最深的内涵。
通过对这位伟人的生平简介的描写,揭示了他的艰苦奋斗、高度的人格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范文二: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化界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在他的文学经历中,经常是危险和不顺利相伴的,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于文学和人民事业的信仰。
鲁迅先生于190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市,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女子。
他的文学成就得益于深刻的阅读经历和丰富的家庭背景。
他的创作思想和视野远超其他作家,以至于他所写的很多作品均得到了全世界文学家的赞誉和认可。
鲁迅生平思想及创作
![鲁迅生平思想及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8a30281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0.png)
二、鲁迅创作情况概要 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 彷徨?;
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 编?;
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 拾??两地书?
第18页,共37页。
?呐喊?出版于1923年。收录了1918 年至1922年的小说共14篇:包括?狂人 日记?〔第一篇,作于1918年,也是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 白话小说。〕?孔乙己?、?药?〔五四 前写〕以及?明天?、?一件小事?、? 风波?、?故土?、?头发的故事?、?阿 Q正传?、?端午节?、?白光?、?鸭的 喜剧?、?兔和猫?、?社戏?末一篇, 作于1922年。
2、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 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鲁迅在散 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 派〞的坛主。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 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1936年10月19日,这位本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 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顿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 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 字:“民族魂〞
第28页,共37页。
❖ ?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补天??奔 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剑?原名?眉 间尺?,作品中的人物“黑色人〞名叫“晏之敖者 〞,而“晏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 16部杂文集:?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 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 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 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1936〕、?且介 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 〔1937〕、?集外集拾遗?。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https://img.taocdn.com/s3/m/335a020c6c85ec3a87c2c568.png)
鲁迅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一、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有四个因素对于少年鲁迅的成长及思想基础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一、宏观上,在帝国主义“坚甲利炮”的进逼下,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中国现实;二、诗书经传的教育和对民间艺术的爱好;三、外祖母的纽带作用使之能接近农村社会;四、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
(见《呐喊·自序》、《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集外集》第七卷第81页)二、从科学救国向“改治文艺”的改变一八九八年鲁迅离开家乡赴南京求学,从此初步接触进化论思想。
一九○二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决心以身许国。
一九○三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在《自题小像》中写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在科学方面,除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1903年6月发表于《浙江潮》)外,主要是翻译、介绍科学知识。
仙台学医时,一次涉及到麻木的中国人的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了鲁迅的感情,从而决心改治文艺。
鲁迅改治文艺,是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的。
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
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的时候,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使文艺活动结合政治的要求,将文学艺术的任务自觉地和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联系起来,并且愿意尽毕生之力为之服务,在鲁迅的整个生涯里,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
三、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准备时期一九○六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并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准备将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思想介绍到国内,因而其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特别喜欢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较深地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
同时,又引“叫喊和反抗的作家为同调”,竭力推崇浪漫主义作家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鲁迅《伤逝》(精)
![鲁迅《伤逝》(精)](https://img.taocdn.com/s3/m/dcb762544431b90d6c85c7f6.png)
〈彷徨〉的历史地位》
——严家炎《〈呐喊〉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和《彷徨》收入了鲁迅 一生所作的全部现实题材的白话短篇 小说,不论就其思想意义之丰厚,还 是就其艺术价值之崇高来,它们在中 国现代小说史上都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 作。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上海十年(1927年底-1936)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 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实 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民 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明 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东京
创办《新生》 出版《域外小说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绍兴杭州 入苦闷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
由失望转
北京 喊
抄古碑 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
上海 直面革命的残酷现实 接受阶级论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先生的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5bc2d74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f.png)
鲁迅先生的创作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字和直接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涉及的主题广泛,包括社会问题、人性的扭曲、民族矛盾等,对于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背景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人,出生于1881年。
他在青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鲁迅先生曾在日本留学,学习医学并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思想基础。
二、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独特,他以简约明快、寓言式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与个人的冲突。
他的作品通常直接批判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并以讽刺和讥讽的手法让读者产生共鸣。
鲁迅先生的文字力量强大,常常让人读后感受到思想的冲击与震撼。
三、鲁迅先生代表作品赏析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秦太虚的叙述,揭示了传统封建社会中个人生存的困境和社会制度的荒谬。
通过疏离的叙述视角和夸张的形象,鲁迅先生以一种讽刺的方式让人们思考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
2. 《阿Q正传》《阿Q正传》通过塑造阿Q这个形象,刻画了一个软弱但自欺欺人的平民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苟且和人性的阳暗两面。
鲁迅先生通过对阿Q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虚伪和道德的虚幻,引发了读者对自身行为和思想的反思。
3. 《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狗》、《野草》等作品以真实而残酷的笔触,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局势及人性的深刻触动。
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直戳人心,让人对社会现实的冷漠与残酷产生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四、鲁迅先生的影响及意义鲁迅先生的创作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观察力,激发了许多后来者的激情和灵感,推动了中国文学向现代化的转型。
鲁迅先生的作品也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鲁迅生平经历
![鲁迅生平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e86c4a5f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1.png)
鲁迅生平经历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以下是他的生平经历的简要概述:
早年生活
- 鲁迅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浙江绍兴。
- 他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的成员。
父亲是一位士绅,母
亲是一位贤淑的主妇。
- 鲁迅在中学时期开始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经常投稿各类刊物。
留学日本
- 鲁迅于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医学院。
- 在日本期间,他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文学观念和革命理念。
- 鲁迅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对中国社会的不公平和封建传
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
- 鲁迅的第一篇重要作品是《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
- 他以小说和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评和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 鲁迅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落后现象,并呼吁人们进行革命和改革。
革命活动
- 鲁迅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和民主进程。
- 他成立了许多进步刊物和组织,发表了大量文章和演讲,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鲁迅通过文学和言论,激发了人们的觉醒,促使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和平等。
后年与影响
-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过世,享年55岁。
- 他的离世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哀悼,人们纷纷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
- 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公认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以上是对鲁迅生平经历的简要介绍,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影响力延续至今。
鲁迅的故事与思想
![鲁迅的故事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ff8783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1.png)
随笔
《热风》
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评论,体现了鲁迅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华盖集》
以杂文形式,讽刺时弊,批判社会不公,如《论辩的魂灵》、《牺牲谟》等。
翻译与长篇小说
翻译
鲁迅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如俄国作家 果戈理的《死魂灵》等。
长篇小说
鲁迅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狂人日记》,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揭示社会矛盾
鲁迅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 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官僚腐败等。
关注底层人民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他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揭示人性的弱点
鲁迅认为人性的弱点是导致社会问题的重要 原因之一,因此他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人性 的弱点。
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CHAPTER 02
鲁迅的作品
小说
《呐喊》
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 公和人民的苦难,如《狂人日记》、 《阿Q正传》等。
《彷徨》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反映了社会 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如《伤逝》、 《孤独者》等。
散文
《朝花夕拾》
回忆童年和家乡的生活,表达了对亲人和乡土的眷恋。
《野草》
以象征主义手法,描绘了人生和社会的荒诞与虚无,如《秋夜》、《过客》等。
关注个体命运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他通过描写人物 的生活和命运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鲁迅认为人性的复杂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 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倡导人性解放
鲁迅认为人性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他倡导人性解 放,呼吁人们摆脱束缚和限制。
【作者信息拓展】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作者信息拓展】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7d3a4b73650e52ea551898ed.png)
【作者信息拓展】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一、鲁迅生平、思想、创作1.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途中,他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2.1898年,他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学堂。
接触到了《时务报》和当时翻译过来的科学和文艺的书籍,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激发了变革图强的热情。
3.1902年3月鲁迅考取官费到日本留学,其时鲁迅比较关注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1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
同年9月,他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医专学医。
鲁迅之所以选择学医,是“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2]。
4.1906年弃医从文鲁迅深深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3]。
1906年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
他先后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重要论文。
从1908年起,鲁迅和周作人翻译了许多外国短篇小说,合编为《域外小说集》(二册),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得以出版问世。
1909年鲁迅离开日本返回祖国。
5.革命前后回国后鲁迅曾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912年,他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部迁到北京。
辛亥革命的失败,引起了鲁迅极大的愤怒和痛苦。
他一度沉默,一直埋头抄古书,校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会和历史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鲁迅ppt
![鲁迅ppt](https://img.taocdn.com/s3/m/671b6dceb8f67c1cfbd6b812.png)
二、《呐喊》与《彷徨》:
题目的由来: • 《呐喊》(1923年):“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 们不惮于前趋。” • 《彷徨》(1926年):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1、思想内容:Biblioteka ①抨击了封建主义的罪恶。 • 更多的指向封建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精神的迫 害。 例:《狂人日记》《祝福》 • 封建科举制度吃人。 例:《孔乙己》《白光》“陈士成” • 抨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一群封建卫道士。 例:《肥皂》“四铭”
②反映了下层劳动群众的痛苦生活与精神状态。 取材:把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作为主 要描写对象。 例:《阿Q正传》“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 人的魂灵来。” “精神胜利法”:是指人们在遇到失败 或处于不利的情况下,用自我安慰、自我解 嘲、自我欺骗等手段来换取精神上的胜利, 掩盖实质上的失败。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 把失败反而说成胜利,对失败作出可以使自 己心安理得的解释。——主观唯心主义,自 暴自弃的人生哲学。
篇目导读:《风波》
• 以 张勋复辟为背景,勾画差距了辛亥革 命后农村社会和农民思想的真实面貌。 • 说明辛亥革命没有给农村带来大的变动, 农民群众的思想仍处于落后、麻木状态。
③描写了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和思想弱点。 例:《在酒楼上》吕纬甫——辛亥革 命以后成了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 时代落伍者。 《孤独者》魏连殳——独自咀嚼 孤独和寂寞,在胜利的喧闹声中自我感 受失败悲哀的孤独者。 《伤逝》子君和涓生——冲出牢 笼后但不知新的人生要义的时代彷徨者。
2、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特色:
①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 • 典型化手法:“杂取种种,合成一人” • “画眼睛”的手法:塑造人物时,最好 是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点,挑选具有 典型性的细节和场面,以十分简练的笔 墨来刻画人物的灵魂。
鲁迅资料
![鲁迅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a99182aed630b1c59eeb57c.png)
1、鲁迅生活在什么时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鲁迅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在南京路矿学堂求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日本就是通过西方的医学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强大起来,但日本军国主义的势力也在同时发展着。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
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
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当时,他和他的二弟周作人共同翻译了两册《域外小说集》,他个人单独发表了《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重要论文。
在这些论文中,他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重要思想,并热情地呼唤“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7e36927e87101f69e3195c2.png)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1.生平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
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
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
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
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
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
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
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
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
鲁迅的故事简单概括字左右
![鲁迅的故事简单概括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283192f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3.png)
鲁迅的故事简单概括字左右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而且批判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风气,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鲁迅的生平和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
鲁迅,原名周樟寿,生于1881年,祖籍浙江绍兴,出生
于山东曲阜。
他自幼聪明,爱读书,十分重视学习。
1902年,他考入了江南制造局的机器班。
在工厂工作期间,他与一些革命活动分子接触,并开始接触东西方文化。
1903年,他考取
了万国公立医学堂,开始学习医学。
在医学院学习期间,他也积极参加进步学生团体,关心民生社会问题。
1906年,他因
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抗议活动而被捕入狱,两年后被释放。
此后,他开始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并活跃于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中。
鲁迅的创作题材广泛,既有对旧社会黑暗的刻画,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也有对人性的探索,如《孔乙己》、《药》等。
其中,代表着鲁迅反对落后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思想和立场的作品包括《中国小说史略》、《华盖集》等。
这些作品表达了鲁迅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对改革进步的追求,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先驱和代表人物,他的生平和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代文人的艰难历程,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他坚持“不以人言
加我,亦不以人言去我”的思想和行动,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1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
![1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99b3d3e7941ea76e58fa046c.png)
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一、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早期(1881——1899)家庭生活的“由小康坠入困顿,饱尝了人生间的冷眼”,养成了他恨世与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基础.中期(1900——1917)经历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曾在日本留学,接受了进化论的影响,确立了“立人”的思想,完成“弃医从文”的转变.中后期(1918——1927)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后期(1928——1936)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二、前后两期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冷静执着的现实主义精神.2、区别:前期的思想基础是进化论,革命民主主义者,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由个人主义者称为集体主义者.三、鲁迅的文学史地位: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由早期的肠道呐喊与反抗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向深广的现实主义的“遵命文学”,启蒙文学,最后自觉地确认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鲁迅思想上的转变与其创作上的发展步伐是一致的,而对中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及其解放道路的探索则贯穿始终而且是其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动力.鲁迅的一生中经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他的文学创作也伴随着这一革命进程,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像鲁迅这样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和中国现实人生,并进行了真实有力反映和勇敢深入探索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首屈一指的,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和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无愧于中国新文学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都需要巨人.它需要巨人来参与和鼎助自己的转折,也需要巨人来思考和记录自己的转折.鲁迅,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鲁迅所走过的道路——从封建阶级逆子发展为民主主义、爱国主义者,最后成为共产主义者,鲁迅所坚持的方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在现代中国都具有典范意义.“鲁迅精神”对于我们的民族,对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他思想艺术的某些特质,是在现代文学整体面貌上打下鲜明的印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正如郭沫若说:“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这个赞词正确地反映鲁迅在中国革命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伟大影响.毛泽东同志对鲁迅一生的非凡业绩和战斗精神作了最充分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斗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国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毛选》第二卷)1938年:鲁迅“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论鲁迅》)毛泽东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来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第二节《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篇之作——《狂人日记》一、创作动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总“序言”.二、忧愤深广的思想内容:第一大段(1——6)写狂人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发现.第一节是全篇的总冒,写狂人的猛醒.三个自然段之间无内在联系,表现了狂人特有的错乱思维.然而,寥寥数笔便清晰地勾画了他活生生的狂人形象: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他怀着紧张而恐惧的心情,十分敏感的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小心翼翼得提防着别人对他的迫害.他认真思索三十年来的生活道路,已经恍然大悟:过去三十年“全是发昏”.第二大段(7——10)写狂人企图以“劝转”的办法改造吃人的社会终于失败的过程.第三大段(11——13)写狂人“劝转”失败后寄希望于将来.三、奇特而真实的艺术形象:作者运用独特的心理描写方法,塑造了狂人这个奇特而真实的富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四、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1、《狂人日记》是一篇日记体小说.这种格式不便于作者铺叙故事和刻画人物肖象,其优点是便于作者充分刨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此,逼真而深刻的绝妙的心理描写是其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2、《狂人日记》是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小说的语言新鲜活泼而富有表现力.3、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第二节《呐喊》与《彷徨》一、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其中的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好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清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出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1、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2、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3、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与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4、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二、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一: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艺术特色之二:艺术多姿多彩.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之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之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之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三、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1、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2、《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第四节《阿Q正传》一、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一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二、阿Q形象分析1、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不觉悟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2、性格特征:基本特征:既沾有油手之徒的狡猾,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突出特征: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三、作品的艺术成就: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第五节《野草》与《朝花夕拾》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一、《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二、《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三、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艺术特色: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文体不很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一、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尤其是写人散文.人物性格鲜明,如长妈妈的朴质、愚昧,范爱农耿直古怪,藤野先生严谨认真.二、刻画人物方法有: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等.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三、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家长制迫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青年等.既具有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我”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7e36927e87101f69e3195c2.png)
鲁迅的生平、创作及对其评价1.生平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
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
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
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
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
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
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
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
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
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7e6de590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5.png)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鲁迅的生平创作思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一、启蒙期(1881-1918):在这个阶段,鲁迅主要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他的早年经历包括观察和反思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这一时期,鲁迅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和进步,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同时,他也接触了一些西方文化思想,开始关注人性和个人自由等课题。
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一些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例如《狂人日记》、《呐喊》等,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的麻木不仁。
二、成长期(1919-1926):在这个阶段,鲁迅逐渐从封建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
五四运动期间,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
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开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他的作品开始以更加鲜明的形象和更为深刻的社会批评为特点。
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阿Q正传》、《祝福》、《药》等,这些作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三、成熟期(1927-1936):在这个阶段,鲁迅的思想更为成熟和深刻。
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张。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言论和文章,号召民众为民族生存而斗争。
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更加深入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表现出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对民族未来的信心。
他的作品开始注重揭示人性的复杂性,通过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故事新编》等。
鲁迅的创作思想发展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
从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启蒙,再到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参与,鲁迅的思想不断成长和发展。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深关怀和对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
鲁迅的创作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读者,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4eabe329ccbff121dd36831f.png)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之后父亲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家里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到药店到当铺去变卖。
在过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这个小“公子哥”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
但现在他家穷了下来周围人的态度就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用“势利眼”看待人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
,。
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背景
![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a46ca46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d.png)
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背景1. 早年经历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苦的士人家庭。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古代文化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2. 留学日本鲁迅在清朝末年考入了江宁法政学堂预备科,后又考入了同治大学医学堂。
在此期间,他广泛涉猎中外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1902年,鲁迅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前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
3. 文学创作鲁迅在日本期间,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以笔名鲁迅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揭示和抨击。
他的作品犀利、直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政治活动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家。
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重要的宣传工作。
他的文章和演讲为革命事业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支持。
5. 教育事业除了文学和政治活动,鲁迅还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曾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担任教职,为培养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影响了许多学生。
6. 鲁迅的影响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直接、犀利,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他的思想启示了许多人,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7. 逝世和纪念鲁迅先生于1936年逝世,终年55岁。
他的离世对中国文学界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哀悼。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中国成立了鲁迅文学奖,用以表彰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和学者。
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背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多重身份。
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 落 知 识 分 子 《 孔 乙 己 》 )
城 镇 贫 民 (
《 药 》
饱 受 凌 辱 的 农 民 ( 《 故 乡 ) 等
。
❖ 《彷徨》出版于1926年,将1924年至1925年间所作 的小说11篇收入。包括《祝福》(1924年)、《在酒楼 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
《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 (鲁迅惟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弟兄》、《离婚》(1925年,也是鲁迅最后一篇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
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
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
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
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 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 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 “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 火 》) ; “狗 ” 追 着 “ 人 ” , 大 声 质 问 , “ 人 ” 拼 命 “ 逃 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 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 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 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鲁迅其人
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一、鲁迅的生平 (1881~1936)
❖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 豫才。
❖ 鲁迅生平大体分为三个阶 段:早期、中期、晚期。
(一)早期(1881-1917)
❖ 接触了各种民间文艺:如民间故事、传 说、民间戏曲等,尤其喜欢知识类书籍, 如野史、杂记 等。
2、1898-1917年是第二阶段
❖ 鲁迅走出家门,走 出国门,广泛接触 了西方各种新思想, 对进化论产生浓厚 的兴趣。
(二)中期(1918-1927)
鲁迅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以小说 《呐喊》来表明自己的战斗精神。 在反封建的文化斗争中,他仍然是 以人的个性解放和立人作为变革社 会的主要途径。
的小说《阿Q正传》,举一反三。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在20世纪的作家之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鲁迅是影响最大的一位。“鲁迅文化”已经 成为中国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学中一种“经典”。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 迅这样,在生前生后获得如此多的花环和掌声,当 然也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迅这样,在生前生后 遭受如此的亵渎和谩骂。他的最大魅力就是对人 心灵的征服。如果没有鲁迅,中国二十世纪的文 化将会黯然失色。
早期的心路历程
❖ 绍兴 为父病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四处忙
❖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 东京 搞文艺
唤民众
❖ 北京 抄古碑
泄忧闷
❖ 北京 应索稿
挥战笔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苦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鲁迅于1909年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 将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在朋友的鼓 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 杂志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揭露中国 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 “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 极大震动,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 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 1923年和1926年出版。
❖ 1925年、新文化队伍分裂,左翼向共产主义迈进, 右翼向资产阶级靠拢,处在“五四”的“退潮期”, 革命的中心也由北京转向广州,北京便显得寂寞。鲁 迅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感到很苦闷,很寂寞,产生 了孤军奋战的寂寞之感,正如他在《题〈彷徨〉诗》 中所说的:“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所以,他以“彷徨”为小说名。同时 也表现了鲁迅不倦探索的精神。
早期又分为两个时期: 1、1881-1898年是第一阶段,
为成长时期。
(1)家庭变故
❖ 家庭的败落,世态的炎 凉,给涉世未深的鲁迅 心灵以重创,看到了 “世人的真面目”,即 社会的冷酷、世人的虚 伪。
(2)与农民子女的接触 ❖ 发现了农民的不幸,也拓展了他的经验,
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3)民间文艺的熏陶
(三)后期(1927-1936)
1、促使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和转变 的第一个巨大推动力是中国社会的 现实变动。
2、促使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变化的 第二个巨大推动力是1928年的革命 文学论争。
二、鲁迅创作情况概要 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 《呐喊》《彷徨》;
一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 事新编》;
3部散文集。《野草》《朝 花夕拾》《两地书》
❖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 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 1924-1926年,1927年出版)。《朝花夕拾》是对生命的童 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民间传说中的“无常”,20年代小说(一) —— 鲁 迅及其小说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 的奠基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特色 3、让学生了解鲁迅对我国现代文学所做的杰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思想的转变过程 2、《阿Q正传》的思想内容、阿Q悲剧的深刻意义 3、如何理解精神胜利法 【教学方法】讲授与看录相片相结合;借阅《鲁迅全集》;重点解剖鲁迅
《呐喊》出版于1923年。收录了 1918年至1922年的小说共14篇:包 括《狂人日记》(第一篇,作于1918 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 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孔乙己》、 《药》(五四前写)以及《明天》、 《一件小事》、《风波》、《故乡》、 《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 《端午节》、《白光》、《鸭的喜 剧》、《兔和猫》、《社戏》末一篇, 作于19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