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重要概念解读(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1.白体:(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XXX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XXX称等先后研究XXX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
(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
(3)XXX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
XXX指玉山。
3.晚唐体:(1)指宋初模仿唐代XXX、XXX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XXX。
4.XXX:(1)即指XXX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
他的七绝清丽精美,XXX豪放。
(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具一格起了关键性作用。
5.XXX:(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施展阐发形式上极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
(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性。
6.半山诗:(1)半山,是XXX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
(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XXX,要以学问为诗。
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1)这是XXX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XXX,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煞费苦心之作,其锤炼辛劳处与XXX无异。
9.简斋体:(1)即指XXX的诗歌特征。
(2)XXX先后研究XXX、XXX及XXX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历史高一到高三知识点梳理
历史高一到高三知识点梳理高中历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本文将梳理高一到高三历史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历史知识。
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朝的历史进程。
在高一时段,学生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时期,例如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等。
在高二和高三时段,学生需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二、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是另一门重要的历史课程,它包括了埃及、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高一阶段,学生需要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高二和高三时段,学生要深入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其他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例如印度、中国、埃及等文明。
三、现代史现代史是指从近代到现代的历史进程,它涵盖了近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
在高一时段,学生需要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例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以及列强侵华的历史背景。
在高二和高三时段,学生要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轨迹。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
四、历史方法与思维除了以上的历史知识点,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需培养历史思维和方法。
历史思维包括史料批判、历史分析、历史比较等,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方法包括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图表、文献和其他资源进行历史研究和撰写历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589
宋元
907 1368
明清
1840
原始社会 221BC 220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远古时代-221BC) 时间线索 远古时代
2070BC
夏朝Leabharlann 商朝1600BC西周
1046BC
春秋
战国
770BC 475BC 221BC
第一阶段 阶段特点
远古时代(2070BC之前)
二者 关系 演变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 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 存。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成 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长期分裂割据的祸根,秦统一后被 郡县制全面代替;西汉初年出现“郡 国并行”局面,经“七国之乱”和“ 推恩令”分封制名存实亡,诸侯王只 是“衣食租税而不治民”,失去对封 地的实际管理权 政治·制度
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 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 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铁农具使用的历史: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战国时期:铁器使用范围扩大。
分封制与宗法制
7、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 “尊 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 也 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8、(2010· 上海卷)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 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中国历史时期的划分
第一部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一般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部分。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史不作为河北省考试范围,应用较少,所以在这里不细分。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也被称为民主革命时期。
(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时期按照领导阶级的不同及完成的任务不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注: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
在中国历史中一般指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但领导阶级不仅有资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的加入。
(这一概念了解即可,不必深究。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
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
这一时期是指1919-194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了解) 专题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了解) 1、概念:(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 概念:(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 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 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 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 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 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 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 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题一: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识记) 专题一: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识记) 1、大统一时期 1、从七年级课本中理顺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 西汉、东汉、 秦、西汉、东汉、西晋 2、 隋、唐、元、明、清 2、局部统一时期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 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北宋 统一的影响: 3、统一的影响: 有利于社会安定, 有利于经济发展, ①有利于社会安定, ②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④有利于民族融合,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⑤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分裂时期: 4、分裂时期: 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宋辽夏金蒙
1、秦:派蒙恬北击匈奴 西汉:汉初与匈奴和亲; 2、西汉:汉初与匈奴和亲; 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昭君出塞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60年设立西域都护 新疆) 年设立西域都护( 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新疆) 东汉:窦固、 3、东汉:窦固、窦宪大败匈奴 班超经营西域 五胡内迁 三两: 4、三两:吴国船队到达夷洲 匈奴灭西晋 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北魏统一北方及孝文帝改革
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传统。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三皇五帝到秦朝、汉朝、唐朝等各个历史时期,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
1. 远古时期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
根据传说,华夏族的始祖是黄帝、炎帝和蚩尤等“三皇五帝”,他们统治着古代华夏族的土地。
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较为有限,大多以口头传统和神话传说为主要来源。
2. 夏朝传说中的首个历史记载的朝代是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的夏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夏朝时期,王室统治下的政权开始形成,同时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制度和文化成就,比如象形文字的使用。
3.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大约从公元前16世纪持续到公元前11世纪。
商朝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了多个国家,商王朝逐渐崛起并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商朝时期也有较多的历史文献记录,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政治制度有重要意义。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起了周朝。
周朝采用了封建制度,国家的领域被划分为诸侯国,许多州县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规范。
周朝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包括《诗经》、《周礼》等文化经典的形成。
5.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国。
秦始皇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统一了法律制度。
秦朝的建立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权奠定了基础。
6.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帝国,被誉为古代中国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前漢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等统治者,后汉有光武、明、章等。
汉朝时期,科技、文化和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汉朝还进行了一系列对外的战争和征服,开拓了边疆地区。
7. 唐朝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
统编版 2023高老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历史概念解析 课件
古代城市的特点
● 城市的功能:唐以前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后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 城市的布局: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城市设计出现中轴线,体现
士族
●自魏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 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的特殊社会阶层。
●又称门第、门阀、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科举制
●形成:隋炀帝设进士科 ●发展: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
殿试(隋唐时期,世家大族依然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进一步完善:宋朝实行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考试程序更加
● 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一般方式: ● ①分割相权 ● ②转移相权 ● ③废除相权,设立秘书机构(内阁、军机处) ● ④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监察制度、密折制度) ● ⑤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中央集权制度
● 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严格服从 中央政府的命令。中国古代往往通过调整地方行政机构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严密,更加公开公正) ●衰亡: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科举
小农经济
● ——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 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 秋战国时期形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 自然经济——本质属性: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和交纳赋税,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相对商品经济而言)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行省制 废行省,设三司 (边疆)设理藩院、改土归 流
中国古代史分类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史分类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到清朝结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史按照时期、朝代、政治制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归纳。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分类总结,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上古时代上古时代,也称为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
上古时期的特点主要包括传说中的三代(夏、商、周)、礼乐文化的形成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等。
传说中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是按照世袭制度进行统治的。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此时,中国分裂成多个小国,争夺不断。
其中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这个时期的两个重要概念。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像孔子、老子和墨子等等,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兴起。
在秦朝的统治下,中国实行了各项变革,比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法律等。
而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此外,汉朝还开辟了对外贸易的丝绸之路,对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大约从公元220年持续到58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国家,其中魏、晋、南北朝是主要的政权。
这一时期文人墨客活跃,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尤以魏晋文化最为著名。
五、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581年开始,到公元907年结束。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状态,统一了中国。
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强盛的朝代之一,统治期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还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巅峰时期,诗歌、绘画和雕塑等方面都有很多杰出的作品。
六、宋代及明清时期宋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朝廷的政权大约从公元960年开始,到公元1279年被蒙古人所灭。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一、史前时代《名词解释》P2: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群、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皇、五帝、绝地天通、禅让制远古时代:一般指文献记载不清楚或没有记载,而后人知道不多或者无法了解的遥远历史时期。
中国的远古时代指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及更早的历史时期,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以前的史前时期。
中石器时代:介于旧石器时代与中石器时代之间,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但细石器开始盛行。
这时人类生活仍然依赖于采集和渔猎,农业和畜牧业还没有出现。
其年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的全新世时代,延续时间很长。
当黄河和长江流域已经进入新时期时期时,一些边缘的地方如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
目前这个时代的遗址发现的不多,陕西的沙苑文化、河南的灵景文化是其中的两个。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历史知识点高三网
历史知识点高三网历史是一门研究过去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学科,掌握历史知识点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变革,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且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眼界。
本文将从高三学生的视角出发,简要介绍几个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四大河流文明,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
这些文明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渐进入文明社会,同时也培育了许多伟大的古代文明古国。
了解这些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特点,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代帝国的兴衰古代帝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指的是统一的中央政权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国家机构。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过许多伟大的古代帝国,例如埃及帝国、罗马帝国、中国的秦汉唐宋等。
这些古代帝国的兴衰往往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冲突和文化传承等。
了解古代帝国的兴衰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格局,为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变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全球化是近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国际关系和经济合作的重要议题。
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国际格局的演变,理解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其中,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了解这些历史趋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全球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不仅仅是一堆过去的事件和事实的记录,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的事件和现象,更深入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判断事物的客观性和客观性。
历史知识点高三网,为高三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历史知识和扩展历史视野的平台。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的总称,礼乐、刑法、军政等典章制度无所不包,②甚至可 以说是某种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③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定、用法,如行政制度、值日制度、中 药的用法,也可称为制度。《西厢记》三本四折中红娘云: “用着几般儿生药,各有制度,我说与你。” ④制作、规 模、样式。 • 社会,也是包罗甚广的词。①古代社日、里社举行的赛会, 可以称是社会,亦称庙会,后泛指节日演艺集会。《东京梦 华录》八《秋社》载:“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 作社会。……看社重年、重九,亦是如此”。②有时指信仰 相同,志趣相投者结合的团体,也称为社会。如《醒世恒 言·郑使节乞功神臂弓》中有:“原来大张员外在日,起这个 社会,朋友十人,近来死了一两人,不成社会。” ③更多 的时候,将人类社会形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 建筑等的综合所构成的形态,称之为社会。如果从社会发展 史的角度来看,制度、社会有时相重合为一,如奴隶制度、 奴隶社会,有时也可以分离,如奴隶制度可以存在于奴隶社 会,也可以存在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美国的黑奴 制)。
第二节 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
• 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取 妃契《
. ……
• 1、玄鸟生商——商族的兴起
而 ,史 吞 母记
• •
商人的起源:书中认为是河南孟诸泽地 之
区。金景芳认为在北方辽河流域。徐中 舒认为起于东方,黄河中下游的齐鲁地
, 因 孕
区是商人的活动中心。生Fra bibliotek契玄鸟生商:说明①商族曾经以鸟作为氏 。 族的图腾,少昊以鸟名官,也就是图腾,’
82皇王部引《竹书纪年》。也有“继世十七王,四 百三十二岁”之说,见《汉书·律历志下》。又有 “夏代凡四百八十有三岁”之说,见《绎史·后记》 13等等,一般在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中叶之间。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一、历史必修二简介历史必修二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必修课之一,主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从秦朝到明朝的演变过程和相关知识点。
通过学习历史必修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了解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影响。
本文将从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五个时期的知识点进行介绍。
二、秦朝1. 统一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通过政策制定和军事征服,统一了六国,并建立了严密的行政管理体系。
2. 郡县制度秦朝实行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有县,实现了较为有效的地方管理体系。
3. 秦代法律制度秦朝实行法家思想,通过推行严格的法律制度,确立了以法为准,以法制约人的原则。
其中著名的法律是《秦律》。
三、汉朝1. 汉武帝的改革汉朝的显著特点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
汉武帝通过改革推动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和统治力。
2. 科举制度汉朝建立起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士人的参政。
3. 丝绸之路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唐朝1. 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实行皇帝统治制度,着重依靠宰相和才子来统治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时代之一。
2. 唐朝的文化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诗人杜甫、李白等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显著的发展和进步。
3. 唐朝的开放政策唐朝以开放政策著称,与外国交流频繁,促进了科技、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宋朝1. 宋朝的政治制度宋朝以文人治国著称,注重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发展,政府重视士人的参政与才子的选拔。
2. 科技和思想的进步宋朝是中国科技和思想进步的时期之一,科技领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包括火药、活字印刷术等。
3. 南宋的发展和北方的侵袭宋朝在南京设立南宋,北方则遭受金朝、蒙古等外族的侵袭,最终导致南宋的灭亡。
九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框架
九年级上历史知识点框架九年级上历史课程的知识点框架,囊括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以及现代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
本文将以一个相对宽泛的方式,探讨这些知识点框架,并展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一、中国古代史1.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贸易路线之一,将中国的丝绸和其他珍贵的商品运往西方国家。
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还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
2. 秦朝统一中国: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和标准货币制度。
秦始皇还修建了著名的长城并颁布了许多改革政策,但也存在许多苛刻和不合理的行政措施,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崩溃。
3. 汉朝的兴盛: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之一,刘邦建立了汉朝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汉朝的文化繁荣,铁炼农具和农田的改进使中国农业生产有了重大突破,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科学技术和文学作品。
二、世界古代史1.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古代文明的代表,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石。
古希腊人提出了民主政治、人权和理性思维等重要概念,罗马则以其强大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闻名。
2. 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罗马帝国的分裂导致了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罗马帝国逐渐衰落,而东罗马帝国则继续保持战争和文化的繁荣。
3. 印度古代文明:印度古代文明以其复杂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而闻名。
印度教、佛教和古印度历史上的一系列帝国都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史1. 英国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场革命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近代民主政治和人权概念的先驱。
封建制度的崩溃、君主专制的废除以及人权的普及,都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重要变革。
3. 二战与冷战: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中国古代史重要概念和问题
重要概念和问题1.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A.夏朝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设置了军队,制订了刑法,修造了监狱,建筑了城墙,所以说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从阶级关系上看,夏朝的主要阶级有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
奴隶阶级是统治阶级,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所以夏王朝的政权的性质是奴隶制的。
2.如何看待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都是由于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夏桀和商纣的暴虐无道引起的,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
同时也是奴隶主阶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所以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
(注意:课本上只讲了平民,没有奴隶。
)3.关于分封制问题A.性质: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B.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C.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D.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务,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E.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F.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G.崩溃: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①崩溃的原因: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②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4.关于井田制问题A.性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本质上的周王私有。
B.发展过程:开始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称为井田。
C.权利和义务: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D.所反映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本质上归奴隶主阶级所有,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初三历史知识点详解
初三历史知识点详解初三历史课程是国内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历史知识点的详细解释:1.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指在封建制度下的社会形态。
它包括了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方面。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统治着农民阶级,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官僚阶级管理着各级政府职务。
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它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朝,一直延续至清朝。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科举考试,人们可以通过取得功名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3.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与欧亚大陆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商业通道。
它起源于汉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繁荣。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交流的通道,还促进了文化、宗教和科技的交流。
4.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文明。
在古代,中国人民通过农业生产养活自己,并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和农耕文化。
农耕文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 中国古代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的是从907年到960年期间,中国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割据政权。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割据现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对后来的统一有着深远影响。
以上是初三历史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详细解释。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注:本文档所提供的内容是基于已知的历史知识点,确保准确性和客观性。
中国古代史中的概念
中国古代史中的概念中国古代史中的概念是指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人们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一些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通常具有普遍性和具体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并对今天的社会生活有所启示。
下面,我将围绕政治制度、社会阶层、经济模式和文化传统这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析和说明。
一、政治制度1. 君主制: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制度,君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既是国家的元首,又是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
2. 封建制:指政权分散,君主通过封建将统治权交给地方封建贵族,以维持统治稳定的政治制度。
3. 中央集权制:指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君主拥有全国范围内的绝对权力。
4. 禅让制:指君主在位时,自愿将权力让给继承人或其他合法继承人的制度。
5.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任命他们担任政府官员,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二、社会阶层1. 士农工商:古代中国的社会阶级划分,士为最高阶级,农为劳动者,工为手工业者,商为经商者。
2. 社会等级制度:指古代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地位和权力不同,上层贵族和士人地位高于下层的农民、工人和商人。
3. 三纲五常:儒家的道德概念,三纲指君臣之纲、父子之纲、夫妻之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道德要求。
三、经济模式1. 闭关锁国:指古代中国采取封闭政策,限制外来贸易,阻碍国家经济的发展。
2. 农耕经济: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模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3.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由农耕经济向商业经济转变的过程,商人通过贸易活动获取利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文化传统1.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儒家思想强调仁爱、道德、礼节和人际关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佛教文化: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提出了个人修行、超越世俗的观念。
中国古代史的概念
中国古代史的概念中国古代史,就像是一部超级长篇的传奇故事集,那里面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跨度可老长了。
从遥远的原始社会开始,那时候的人们啊,过得可简单了,就像一群刚刚学会生存技能的孩子。
大家穿着树叶或者兽皮做的衣服,住在山洞里,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找吃的,怎么不被野兽吃掉。
男人们出去打猎,女人们就在附近摘野果、照顾孩子。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文字,大家就靠一些简单的符号或者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就像小孩子玩游戏时的简单约定一样。
然后就到了夏商周时期。
这就好比一个小部落慢慢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开始有了一些简单的规矩。
夏朝就像这个大家庭里的第一个当家人,虽然关于夏朝还有很多神秘的地方,但它开启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序章。
商朝呢,那可是个很有特色的时期,甲骨文就像他们那个时候特有的神秘密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着他们的生活点滴,像祭祀啊、战争啊之类的。
周朝就更厉害了,建立了一套很完整的礼仪制度,就像给这个大家庭制定了一整套的家规,大家都要按照这个规矩来生活,从吃饭穿衣到祭祀打仗,都有明确的规定。
春秋战国时期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上的混乱表演。
各个诸侯国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谁都想当老大,于是就打来打去的。
不过也正是这个时候,出了好多了不起的人物,像孔子、老子这些大思想家。
孔子就像一个特别热心的老夫子,到处跑着跟大家说要讲仁义道德,怎么做人。
老子呢,就像是一个看透世事的智者,坐在那里跟你讲一些很深奥的哲学道理。
这时候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就像春天里的花朵一样,争奇斗艳。
秦朝就像是一个霸气的统一者。
秦始皇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把所有的诸侯国都统一了起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他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就像给大家制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大家交流起来更方便了。
不过他也有点像一个严厉的家长,有时候管得太严了,大家都有点怕他。
汉朝就像是一个稳定发展的长兄。
文景之治的时候,就像这个长兄把家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都能吃饱饭,还能做点小生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重要概念解读(二)1、中国古代选官制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大体经历了先秦的世官制(贵族世代继承)、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官吏察访推荐中央任命)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分科考试选官),反映选官由血缘到推荐德性才能再到公平考试选拔的标准变化,体现官吏的任免越来越集中到中央皇帝手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现,也体现统治集团治国理政水平素质的提高。
2、二府三司:宋代中央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合称“二府三司”。
宋代,增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增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政权,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通过机构分权,削弱了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3、防弊之政:北宋之时通过防微杜渐确保政治格局与统治秩序稳定的政治措施。
第一原则是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日中央,从制度上保证藩镇割据局面不再复现,包括“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第二原则是分权,即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令其互相牵制,防止专擅,包括分相权、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等;第三原则是重文轻武,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鼓励台谏言事,强化监察工作,逐渐形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传统“家法”。
4、分化事权:中国古代为加强集权而采取的措施。
唐沿袭和完善隋的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分权,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程序,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军权,设三司使分割财权。
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便于中央集权。
5、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秋,辽国君主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准的力劝至澶州督战。
宋真宗也赞同议和,于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在宋朝称澶渊部,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盟约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宋节省巨额战争开支,以较少的代价换取战争难以达到的效果,促进宋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6、偏安一隅: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苟且安于仅存的部分通统治地区。
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的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隅,史称“偏安江南”。
7、宋代商业革命:指宋代在商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如坊市制度被打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纸币和信用票据的出现与大量使用;围绕大城市的镇市大批出现,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水陆交通线为网络,以镇市、村市为网络交结点的多级市场结构。
8、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主要种植目的为赚取高回报,而不以提供粮食为其目标。
经济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棉花、油料、麻类、桑柞丝、茶叶、糖料、蔬菜、果品、药材等。
9、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
辽、宋、西夏、金等政权虽处于对峙状态,但因生活的需要各政权仍有商业往来。
设有官吏监督,商人在榷场交易需交纳商税和牙钱。
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地点也会变化。
有利于边境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10、经济重心南移:指中国古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南方经济优势逐渐凸显并最终超过北方。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隋唐,完成于南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是由于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一系列变化:南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南粮北运等。
11、元朝海运:元朝,经济重心在南方,政治中心在北方,将南方物资运至北方成为重要的任务,海运成本低,运输量大,改变了当时中国历史上用漕运来运粮的情况,是当时运粮的一种转折。
在当时海运开发了之后,南北的沟通就更加的频繁了,而且还非常的便捷,对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2、南北分卷: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对南方考生,不完全公平;体现了区域公平的原则,影响深远;有利于北方人参与政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
13、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
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14、猛安谋克:金朝管理女真民族的一套管理系统。
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
他们大批迁入中原,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15、元朝行省制:元代确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使中书省权力,受中央节制,重大民政呈报中书省,军政呈报枢密院。
行省是地方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没有中央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而且还有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此外中央通过御史台进行监督,通过省官互迁加以控制。
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设置,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16、三司(明朝):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权力较大,威胁中央集权。
明初,废行省,设13个布政使司,在地方上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在省一级设立三位长官,布政使:主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掌管司法;都指挥使:掌管军事,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于中央相关部门。
三司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造成地方权力过于分散,行政效率低,不利于地方建设。
明中后期,在三司之上设巡抚、总督,整合地方权力,提高行政效率,为清朝所沿用并称为定制。
17、内阁:明初,朱元璋为加强君主专制,废丞相,罢中书省,置大学士,为皇帝顾问。
明成祖即位后,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清朝,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内阁逐渐被架空。
18、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郑和下西洋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到了招徕各国朝贡使者,为之扫清海道的作用,标志着明初朝贡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
19、倭寇: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倭寇出没中国东部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戚继光等人平定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20、朝贡贸易:朝贡贸易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
宋代以后中国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进行的贸易。
明代实行贡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朝贡和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封贡体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产物,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21、自然经济: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是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典型的男耕女织,其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与商品经济对立,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逐步解体。
22、商帮: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需要,区域商人群体逐渐形成,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为场所的商人群体。
明清朝时以晋商,徽商等最为活跃,他们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海外,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23、清朝军机处:为了适应西北军务需要,清朝雍正开始设立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军务处理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该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主要中枢权力机构,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其特点是简、速、密。
军机大臣参与机要,无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秉承旨意,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4、奏折制度(密折制度):清朝部分官员可单独向皇帝呈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奏折制度。
这种官员与皇帝的联系方式,迅速、机密,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过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5、改土归流: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
土司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宣慰使、知府、知州等职务。
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有一定的割据性。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区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6、“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