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2014记叙文阅读20篇
2014中考记叙类精美文段阅读及答案1、山西《大师治学》阅读答案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
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
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
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
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
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
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
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 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
”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林语堂《工程与赈灾》阅读答案
林语堂《工程与赈灾》阅读答案林语堂《工程与赈灾》阅读答案林语堂苏东坡在元佑四年(一0八九)七月到达杭州,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
苏东坡全心全力从事工作。
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
杭州位于钱塘江口,海陆行旅辐臻云集,往往有病疫流行。
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众安桥,建立了一家公立医院。
据我所知,这个“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
三年之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
主办此医院的道士,由朝廷酬以紫袍和金钱。
不过苏东坡最关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还有清除杭州城的运河淤泥。
城内有两道运河,以南北方向穿过城市,直接在闸口连接钱塘湾,与钱塘湾的水相混合,所以有好多淤泥,每四五年,运河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
苏东坡向专家请教,把运河的高度测量过,拟好一项计划,以防淤泥沉淀,才能保持运河地区的清洁。
这是他在杭州第一次的工程,始于十月,那是他到任后三个月,次年四月竣工。
和运河交通同样重要的,则是供水问题。
城中有六个水库,分散在各处,但是淡水干线管道常常损坏。
苏东坡与曾经监督修理那些输水管的和尚商量,输水管是用大竹管子做成,经时不久,苏东坡乃用坚固的胶泥烧成的陶瓦管子代替,上下用石板保护。
据说,那些水库完工之后,杭州城中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
从六个小水库供给杭州用水的工程成功之后,苏东坡自然进而想整理一个大水库,那就是西湖。
苏东坡在湖上动工之前,西湖一直在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日形繁殖,野草已经将湖面遮盖了一半。
从工程方面看,只是件简单事,只在清除水草而已。
这种改善工程,岂不是轻而易举吗?但是以前的主政者都没想到去做。
此项计划蒙朝廷批准,苏东坡开始和数千工人和船夫一起活动起来,费时四个月,工程完毕。
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苏东坡计上心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
一条湖上的直堤,除去可以供人步行外,也可以增加湖面的美丽,亦大为缩短往返的距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湖中的恶草不再滋生。
做个好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做个好人阅读练习及答案即使我们不信上帝,我们还可以做好人,做善人呀,只因我们是人的缘故。
做好人正是人所当做的。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做个好人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做个好人》阅读材料因为林至诚(林语堂的父亲)的关系,和乐(林语堂的小名)很小就受洗,成了基督徒。
他那不经世事的脑袋充满了上帝的光辉。
每次吃饭前,和乐似模似样地学着牧师父亲,诚心地向上帝祷告,感谢上帝赐予他吃的食物。
晚上,他跟着牧师太太念闽南语拼音的圣经。
犯了错,他也会在教堂告解,请求上帝的原谅。
他没有任何疑虑地相信父母亲告诉他的一切。
祷告时,他比其他的兄弟姐妹都认真,因为头上三尺有神灵,上帝必定就在他头上听着呢。
略懂人事后,和乐思辨的天性开始活动。
他是农村的孩子。
他看见农人披星戴月,辛苦耕耘,才收获了粮食。
那为什么吃饭前要向上帝祷告呢?牧师父亲不能解答这个问题。
和乐自己找到了答案:也许是要感谢上帝赐予的风调雨顺吧!那上帝和永生又是怎么回事?……太多的问题,和乐思考不过来。
在寻源书院读书时,和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既然上帝是无所不在的,那他要考验考验上帝。
教会办的学校学费食宿全免,和乐每个星期只得一个铜板的理发钱。
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整天都觉得肚子空空,特别想吃。
虽说变着法子省下理发费,可一个铜板只能买一个芝麻饼和四粒糖果,塞牙缝都不够。
富人家的孩子吃着可口的面条,和乐眼馋得很,不停地咽口水。
可是,最便宜的素面也还需一个铜板。
和乐犯愁了。
他闭上双眼,默默地向上帝祈祷:仁慈的主啊,让我捡到一个铜板吧!睁开眼睛,和乐仔细地看看四周的地面,没有!和乐想,也许上帝没有听见,我再试试!他试了又试,始终没有拾到。
和乐对上帝很失望,____的信仰开始动摇。
17岁时,和乐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并更名林玉堂(林语堂是后来的笔名)。
按照父亲的意思,他就读于神学院。
经过系统的神学训练和大量阅读____典籍,玉堂越发地怀疑起来。
【记叙文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坐落于河畔,南部高山矗立,下存有深水急流,在城边穿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林语堂传高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林语堂传高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林语堂传高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在高考语文备考阶段,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林语堂传》高考阅读原文编一部好词典,是父亲林语堂数十年的心愿。
早在1930年...在高考语文备考阶段,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欢迎大家阅读练习。
《林语堂传》高考阅读原文编一部好词典,是父亲林语堂数十年的心愿。
早在1930年代,他便请三伯憾庐及张海戈编一部像《牛津简明字典》的中文词典,但是编成之后,由于中日战争,文稿毁于兵火,六十册的稿子,只剩下父亲带到美国的十三册。
对于编纂汉英词典,父亲说:"国语必有详确记载国语的词书,这个观念与字书完全不同。
中国字书,一概以字为本位,不以语文中之词为本位。
所以到现在,还没有由现代语言学观点编成的一本中国语文词典的专书。
西方的英文、法文字典,都是以那些的国语为本体,凡国语中的词的用法及文法词类,及其变化,都记载详尽。
我国的词书,如《辞源》、《辞海》,虽然以词为单位,内容却偏于百科全书性质,未能就词论词,研究其在句中之文法地位及变化,也不能于单音组及数音组缀合所成之词,加以整理反分析。
""中国向来无国语,因国语尚未统一。
经五十年来国语统一会诸公的高瞻远瞩,不断地讨论,始定北平话为国语。
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1947年《中华新韵》颁布出版,而后读音始有统一的标准。
又跟着1918年颁布的注音字母各处推行,始有今日普遍承认之国语注音法。
又自从文学革命以来,以白话为文学工具,教育部乃成立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经三十年之搜集材料始由汪怡主编《国语辞典》,在抗战期间由1937年出版第一册,至1945年出版第四册,而后我们可以说中国国语有一部详尽准确的词书。
对于已往的白话文学及现代北平国音所有的材料都已有系统的纪录。
林语堂散文《秋天的况味》阅读答案
林语堂散文《秋天的况味》阅读答案林语堂散文《秋天的况味》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4题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撩烟变成缕缕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地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黯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到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妖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中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
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林语堂《记鸟语》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林语堂《记鸟语》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林语堂《记鸟语》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林语堂《记鸟语》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
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
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
所以出得汗,就爽快。
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
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
(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
)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
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
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
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
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
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
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
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Theory。
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
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
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
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
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
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
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
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
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
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
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
《东坡居士(林语堂)》阅读答案
《东坡居士(林语堂)》阅读答案《东坡居士(林语堂)》阅读答案东坡居士(林语堂)①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
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②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③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
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④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
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⑤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
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⑥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
夜里像猪一般啼叫。
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
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
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
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
⑦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
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人之聪明林语堂①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
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
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
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
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②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
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
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
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
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
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③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
世上进化,诚不易言。
熙熙攘攘,果何为者。
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
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
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④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
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
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入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
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
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
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
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
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
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
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
⑤否所知者,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
宋阿芳的好父亲林语堂阅读理解
宋阿芳的好父亲林语堂阅读理解阅读理解《宋阿芳的好父亲林语堂》一文,完成(1)~(4)题。
(25分)宋阿芳好父亲林语堂我家里有个童仆,我们姑且叫他阿芳,因为阿芳,不是他的名字。
由某兑换铺雇来时,阿芳年仅十五,最多十六岁。
现在大约十八岁了,喉管已经增长,说话听来已略如小雄鸡喔喔啼的声调了。
但是骨子里还是一身小孩脾气,加上他的绝顶聪明,骂既不听,逐又不忍,闹得我们一家的规矩都没有,主人的身份也不易支撑了。
阿芳能为人所不能,有许多事的确非他不可,但是做起事来,又像诗人赋诗,全凭雅兴。
大约一星期间,阿芳打破的杯盘,总够其余佣人打破半年的全额。
然而他心地又是万分光明,你责备他,他只低头思过.而且在厨房里,他也是可以称雄称帝,不觉中几位长辈的佣人,也都屈服他的天才。
也许是因为大家感觉他天分之高,远在一班佣人之上。
你只消听他半夜在电话上骂误打电话的口气,便知道他生成是一副少爷的身份。
在阿芳未来的时候,修理电铃,接保险丝,悬挂镜箧,补抽水马桶的浮球,这些杂差,都是轮到我身上的。
现在一切有阿芳可以代拆代行了,我可以安然读柏拉图的《共和国》,不会奉旨释卷去修理自来水马桶,或是文章做得高兴不至于有人从厨房里喊着:“喂!水管漏了.”单单这一层的使我放心,已经足以抵补我受阿芳的损失而有余了。
他有特赋的天才,多能鄙事,什么家具坏了,会自出心裁,一补一塞,一拉一敲,登时可以使用起来;闲时也会在花园中同小孩讲其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到底不知道是讲的小孩有趣,还是听的小孩有趣.尤其是有一件事,使我佩服。
自从到我家之后,他早已看准了我的英文打字机,每晨我在床上,他总在书房里打扫两个钟头,其实正在玩弄那一部打字机。
有一天,打字机凭空坏了。
我花了两小时修理不好。
我骂他不该玩弄这个机器。
那天下午,我出去散步回来,阿芳对我说:“先生,机器修理好了。
”还有许多方面,确乎非有阿芳莫办。
他能在电话上用英语、国语、上海语、安徽语、厦门语骂人。
而且他哪里学来一口漂亮的英语,这只有赋予天才的上帝知道吧。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名人篇 林语堂(含答案)
材料作文训练------名人篇(林语堂)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
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
——林语堂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③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上述材料能给成长中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论语》骏马饱后仍回到木桩上,高空飞翔的鹰仍落在石崖上。
——柯尔克孜族俗语人生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在这人面前,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暴露弱点,可以是全身弱点,这是很大的解放。
有此解放,人可以在解放一阵子之后,重拾勇气,重披戏服,再次化妆,再次端架子,走到前台去扮演好须扮演的角色,做一个人模人样的人物,博得世俗的赞美。
——林语堂一旦我们在世界上吸引了足够的注意,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我们顿时就像一个球一样滚动起来,而且从此再不停歇。
——海涅请结合材料内容,以“人生角色”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席慕蓉《青春》)②“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学者易中天)③“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④“我们不必羡慕他人的才能,也不必悲哀自己的平庸,各人都有他的个性魅力。
”(日·松下幸之助)⑤“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美·塞缪尔)⑥“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枝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林语堂《做文与做人》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林语堂《做文与做人》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在中国,向来文人地位很高,但是高的都是死后,在生前并不高到怎样。
我们有句老话,叫做“词穷而后工”,好似不穷不能做文人。
所以文人向来是偃蹇不遂的。
偶尔生活较安闲,也是一桩罪过。
但我反对这文人应穷的遗说。
颜渊在陋巷固然不改其乐,然而颜渊居富第也未必便成坏蛋。
文人穷了,在他人看来很美,死后读其传略,缠绵凄恻,很有诗意,但假设身临其境,却不甚妙,这犹如我不主张红颜薄命,与其红颜而薄命,不如厚福而不红颜。
且文人穷了,每好卖弄其穷,一如其穷已极,故其文亦已工,接着来的就是一些什么浪漫派、怨天派。
我们想起文人,总是一副穷形极像。
文人多半是书呆,不治生产,不通世故,尤不肯屈身事仇,卖友求荣,所以偃蹇是文人自招的。
文人不大安分守己,每每是非辩得太明,泾渭分得太清。
人生在世,应当马马虎虎,糊糊涂涂,才会腾达,才有福气。
黛玉最大的罪过,就是她太聪明。
所以红颜每多薄命,文人亦多薄命。
再说,文人好相轻。
一个文人出一本书,便有另一文人处心积虑来指摘。
于是白话派骂文言派,大家争营对垒,互相臭骂,叫武人见了开心。
所以我向来不劝人做文人。
25、作者反对“文人应穷的遗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26、文人“总是一副穷形极像”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分)27、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同时可以做文人,也可以做人”?(5分)25、(4分)文人未必坚守清贫(文人穷变富未必变为坏人);文人穷多薄命不甚妙;文人好卖弄其穷。
(每点1分,答对3点给4分)26、(6分)不治生产,不通世故;不安分守己,太聪明;好相轻。
(每点2分)27、(5分)有胆量;讲真话;见识高;文笔美;不媚俗。
(每点1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师》附答案2(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师》(附答案)(2) 文学类文本阅读《大师》(附答案)(2)文章来自: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大师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
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
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
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
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
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
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
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
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
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
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
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
”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
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
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
林语堂散文《秋天的况味》阅读答案
林语堂散文《秋天的况味》阅读答案林语堂散文《秋天的况味》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4题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撩烟变成缕缕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地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黯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到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妖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中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
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师治学》中考阅读习题及答案
大师治学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
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
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
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
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
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
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大师》.doc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大师》上午九点钟,年届八旬的著名山水画家黄云山,正坐在画室的大画案前用紫砂壶啜着茶,目光落在一张铺好的四尺宣纸上,构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图》。
门铃小心翼翼地响了。
过了好一阵,门铃再一次响起,透出一种急迫的心情。
怎么没人去开门?小保姆呢?老妻呢?黄云山有些生气。
正要大声呼喊,猛然想起小保姆上街买菜去了,老妻替他上医院拿药去了,家里就只他一个人。
他本来不想理睬,但一想,倘若来的是一位老朋友岂不失礼?他重重地放下紫砂壶,急急地走出画室,穿过客厅,猛一下把门打开了。
站在门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陌生汉子,风尘仆仆,右手提着一个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折叠着的没有装裱的画。
黄云山问:“你找谁?”来人彬彬有礼地向他鞠了一躬,说:“您是笔樵先生吧?”黄云山很意外,来人居然知道他的字,便点了点头。
“笔樵先生,我叫秋小峦,从外省一个偏远小县来到北京,只为了了却父亲秋溪谷的一个心愿。
父亲也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在业余画了一辈子的山水画,对您极为倾服。
不久前因病辞世时嘱咐我:”无论如何要携画去京请笔樵先生法眼一鉴,看此生努力是否白费,回来后在坟前转告我,我也就可以闭目于九泉之下了。
‘“秋小峦说得很快,怕耽误了黄老先生的时间。
黄云山有些犹豫,像这样上门求教求画求鉴定的人太多了。
他年事已高,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笔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亲行将退休,县教育局组织老教师进京参观。
他多方打听到您的地址并找到这里来拜访,恰好您外出讲学,便留下一封信交给了尊夫人。
”黄云山“哦”了一声,似乎有点印象,又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
他用一只手习惯性地扶住门框,依旧没有请客人进屋的意思。
“我不进您的家,只想耽误先生几分钟,请您看一看这幅画,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亲作个交代了。
”秋小峦的眼圈红了,眼角有泪光闪烁。
“好吧。
”黄云山为秋小峦的孝心所感动,脸上有了笑意。
他接过那张折叠好的画,缓缓地打开,是一幅用积墨法画出的《楚山春寒图》,苍苍茫茫,云烟满纸,繁密处不能多添一笔,却能做到不板、不结、不死;在最浓墨处也能分辨出草、树、石的层次,称得上是大气磅礴。
《大师》阅读答案
《大师》阅读答案《大师》阅读答案【导语】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下面关于《大师》阅读答案,祝您生活愉快!①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
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②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
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
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
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③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
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
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④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
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⑤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
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
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
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
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
”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⑥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
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
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
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
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原文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
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
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
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
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
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
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
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
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
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
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唯一的官场生涯。
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
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
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
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
”
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
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
”
林语堂天性乐观,他说:“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
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
”
在上海居住时,幼女林相如七岁生日那天,林语堂一早起来就跑到厨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写上女儿的名字,高兴地像个小孩子。
大家唱“生日快乐”时,他为女儿们甜美的歌声感动不已,流下泪来,他不停地亲着相如,并送给她一元钱,林语堂一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个女儿学习中文,亲自为她们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
一次,林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
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
曾跟随林语堂编撰英汉词典的马骥伸说:“他从不矫饰,极少挑剔;对一切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纯真的好奇,但大都浅尝辄止,并不耽溺。
”
林语堂生活上不拘小节,在宴席上,他弄不清自己的酒杯和邻人的酒杯。
经常喝错,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
有一次,他和夫人应邀去一个美国朋友家中吃饭,结果弄错了日子,提前一个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错后还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马上准备饭食,胡乱给他们做了点吃的。
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
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
幽默文学。
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
他在《一夕话》中还写道:“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和鲁迅都加入其中。
后来林语堂办《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1934年,林语堂和同行意见不和,离开《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
《人间世》走的也是谈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击。
鲁迅也说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
林、鲁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发生争执,惹得鲁迅十分不快,林语堂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
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就再没有同鲁迅见过面。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
《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
题目
10.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作者是要用此事说明文人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B.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同警察搏斗,头部受伤也不在乎,可见林语堂性格中有好斗的天性。
C.林语堂偏好简朴,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
他在武汉做官六个月,由于受到别人的排挤,他便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D.林语堂天性乐观,偏好简朴,生活上不拘小节,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充满纯真好奇。
E.林语堂生活中不时表现得糊里糊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学问上,不关心生活中的小事。
11.林语堂为人正直耿介,请概括这种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2.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5分)
13.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7分)
《大师林语堂》记叙文阅读答案
10、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A项,林语堂研制打字机失败一事意在表明他的乐观。
B项,说林语堂天性好斗不妥。
C项,文中没提林语堂做官受到别人排挤。
11.答案①不写讨好当局的文章,不说讨好别人的话。
②为了正义同反动警察搏斗。
③不顾与胡适的私交,支持开除胡适。
④辞官结束官场生涯。
(每答一点给1分)
12.答案①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外闻名的学者。
②著作颇丰。
③曾编撰英汉词典。
④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幽默”,最终普及。
⑤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
(每答出一点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