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合集下载

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探析

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探析

在 对 英 美 文 学 作 品翻 译 的过 程 中 ,除 了对 作 品 中 词 语 、句 子进 行准 确 的翻 译 外,还 要去 领会 原作 者所要 表 达 的真 情实 感 ,译 者 能否 深 刻领 会 到原 文 中 的思 想、 情感 , 评 价 一位译者 翻译 水平 的一个 重要标 准 。 同 时 ,在 某 些 英美 文 学 作 品 中,其 模 糊 性 翻 译 有 时 也是 译者对 原文 所要 表达 感情 理解 上 的模 糊性 ,不 同 的译 者 其 想 要 表达 的核 心 思 想 也不 同。 比如 对 “ My b o y k i t t y i s s t u d y i n g p h y s i c s a t H a r v a r d . H e i s j u s t l i k e y o u , a n a u g h t y b a b y  ̄ ”就 可 以有 不 同 的翻 译 。第 一种 译 法 可 以是 :我 的 儿子 在哈 佛攻读 物理 学 ,他和 你一模 一样 也 是个顽 皮 的小 娃娃 。第 二种 译法 :我 的儿子 在 哈佛攻 读物 理学 ,他 和你 模 一样 也 是 个 顽 皮 的孩 子 。其 中 原文 中之 所 以用 b a b y 而不是用 b o y ,表 达 对 儿 子 的疼 爱之 情 。 而 第 二 种 译 法 中 ,把 b a b y译为 “ 孩子” ,不 能表达 出那种 疼爱 之情 ,在 第 一种 译 法 中 的 “ 小 娃娃 ” ,则 可 以让 人 心生 疼 爱, 可 以 很好 地表 达 出作 者对 其儿子 的疼 爱之情 。 ( 二) 对原 文情感 的传递 对 文章感 情 的传 递 ,在 英美 文学 作 品翻译 的过程 中是 非 常重 要 的。对英 美 文学作 品翻 译 的过程 ,就 是译 者对作 品 中语 言、情 感 ,再 次进 行 艺 术性 、模 糊 化 的创 造 过程 。 译 者首 先 从原著 的表 面结 构入手 ,从外及 内,对文 章 的结 构 进行 深刻 的理 解 ,把对 文章深 层 结构 的理解 转变 成译 文 表 面思 想感 情 。在 这 一过 程 中,译 员首先 要对 原著 进行 模 糊 式 的理解 ,然 后再 深刻 其理解 的 原文本 义 ,之后 才 能对 原文 实现模 糊化 的创作 。 在 对 英美 文学作 品进 行翻 译时 ,译者 并不 是完 完全 全 地按 照原 文所提 供 的信 息进行 被动翻 译 的 ,他 们往 往会 根 据其 自身所特 有的气 质 、风格 、文 学修 养 、审美 观点 以及 知识 储存 等 因素进 行翻 译 的。在对 英美 文学 作 品进行 翻译 时 ,有些 译者 在翻 译时 ,善于 用朴 素 自然 的词句 ,这 样他 的 译文 就 比较 的 自然 清新 ; 有些 译 者善 于 用华 丽 的词 语 , 这样 的译 文读 起来 就如 古风 一般 ; 同时还 有 的译者 比较 具 有 想象 力,这 样 的译文 则会 更加 的与 众不 同 ,具有 丰富 的 创 新 力 。 由于 不 同 的译 者 , 对 其所 翻 译 的著 作 也 有所 不 同,所 以说 ,译 者 的翻译 风格 也具有 模糊性 。 三 、结 语 语 言文 学 的模 糊性 ,是英美 文学 的一 种客 观属 性 ,因 此 在进 行文 学作 品翻译 的过 程 中,我 们应 该在 遵循 该属 性 的基础 上 ,不 断地去 完善 、创 新 ,而 不 是去 改变或 者 说摒 弃其语 言的这 种模 糊属性 。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模糊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每一种文学语言中都有重要体现;另外,相对于其他语种,英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外明显,这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美文学独特的模糊性韵味。

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让译文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美感,就决不能只是将英语和中文或者其他语种之间进行简单的意思转化,更多的应该是在深刻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美学方面的特性,对原文中的模糊性进行适当的文学翻译上的艺术创作。

一、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分析的基础要想彻底搞定一个事物,首先要做的就必需是彻底搞清楚事物本身的特征;所以,要想真正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我们就必需先彻彻底底地了解好英美文学翻译。

另一方面,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化,在更大意义上,翻译应该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上,因此,除了了解英美文学翻译本身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美学方面有着深刻的把握。

一个提出了意义空白及意义未定性的理论,一个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论,同为美学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伊塞尔和姚斯二人虽然在对于美学的内在理解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细微区别,但是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总是为读者创作的这一问题上,两人却奇迹般的达成了共识;从这个角度进行剖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源于文本本身,更多的是来自读者的赋予。

然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不可缺失的桥梁,通过它,双方在意识上才能够引起共鸣,所以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在生活、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分析。

翻译是文学中重要的角色,英美文学翻译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其中包含着对原文作者的特殊情感。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绝对不能只是对词、对句形式上的完美对应,更多的是对原文中语意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引和再度创造。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1、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性。

基本上大多数读者都是通过在脑海里的再造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这种再造想象的特征之一就是模糊语言。

也正是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字的魅力。

典型的一段如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一句“to be,or not to be”短短几个词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解读,同时也让这句话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2、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翻译就好像婚姻一样,它是一种互相妥协的文字艺术。

同样的语言翻译也是拥有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优秀的语言翻译带来的是成功的交流,而劣质的翻译也会导致误解。

在这样重要的情况下,翻译就会显得异常重要,面对不同的语言,翻译者就需要采取恰如其分的翻译方式,以实现不同语言的信息成功传递。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文学翻译也是对原著作者精神的模糊转达。

、符合原文精神文章翻译的首要方法就是以对应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模糊语言美感。

比如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卷首引诗:let me live out my years in heat of blood/ let me lie drunken with the dreamer’s wine/ let me not see this soul-house built of mud/ go toppling to the dust a vacant shrine!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译文里面的语言就是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模糊思维互相交感的出品,翻译可谓是恰如其分,不但精确化,还模糊化,文章美感仍在。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当今社会,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十分普遍,是作品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也是翻译作品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有两种典型的模糊语言:第一种是歧义(ambiguity),歧义的出现十分普遍,例如:“The man ran.”该句话会使人反复思索:这里的“man”是指某一特定的人还是普通男性;“ran”是指逃跑还是跑步?这种无法确定其意义的句子,称之为歧义句。

另一种模糊语言是不清楚(unclear),诸如:“It was something.”此句无法明确其含义,既可以指物体,也可以是抽象概念,但无法从句子中明确推断其含义。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性,但也让翻译者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此,翻译者必须借助多种翻译策略,以保持作品的艺术性,但不会引起歧义或其他问题。

翻译策略可以分为四大类:语义模糊、代词模糊、句法模糊和语用模糊。

首先,语义模糊是采用双关语、比喻等,来表达内容的一种模糊方式,翻译者可以模仿原文句子的内容来实现此类模糊,但必须确保双关语不会导致歧义。

其次是代词模糊,无法确定代词指向的一种模糊方式,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预测原文中代词指向,以保持其原有的意思和语义。

紧接着,句法模糊是指文章使用异形句、分句表达等等,可以使文章有着更多的意象空间。

例如:“Goodbye, mylove.”翻译者可以采用作抒情的句式,表达某种文学情调。

最后,语用模糊是指句子中使用隐喻、暗示语等等,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例如:“He had been here for a long time, but he was still a stranger.”翻译者可以采用带有文化内涵的写法来呈现意义。

模糊语言的使用会使文学作品的翻译变得更加困难,但也给文学作品增添了艺术性。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摘要】分析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及特征,提出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模糊处理应坚持符合原文精神,做到模糊描述,重现作品的意象美,注意模糊语义的翻译。

【关键词】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模糊性表述方式文学色彩模糊性是人类的自然语言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属性,语言的这种属性也直接导致了文学翻译活动的模糊性。

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如果译者能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正确地处理和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译作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文学色彩,也使文学翻译的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

近年来,翻译理论中的“文化转向”思想对于国内的翻译界学者影响颇深,因此,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的翻译领域中的模糊现象的关注程度也逐渐加深,拓宽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这些模糊现象的范围都包括模糊对于跨文化交际以及交流的影响、模糊的处理、模糊与读者的期待、美学视野、社会评价以及模糊与译者主体性等一些关系。

模糊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交流的愿望和目的,同样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美学功能。

一、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及特征(一)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

文学,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以感性为出发点的艺术形式,它的本质就是通过形象化的以及具象化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作者是从主观出发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在所难免的。

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难以划清的界限,这种模糊的界限导致人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就大量地在使用着模糊语言,比如在形容好坏、大小和美丑的时候,因为缺少确定的而又统一的参照物,人与人的理解很难统一,因此也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并且明确的定义。

现在人类的语言虽然已经高度发达,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可以确切地描述客观存在着的世界的程度,这种思维上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就直接导致了语言使用上的模糊性,作家们受到主观上的限制以及创作需要,常常要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模糊语言。

现代文学中的模糊语言并不是指日常交际中人们所理解的“表述不清楚”或“表达含糊”的意思,而是指作者在构思和写作时所赋予语言的一种朦胧并且广阔的语义外延以及独特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内涵,它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更是整个人类语言系统中的财富以及不可或缺的极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英语教育论文: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英语教育论文: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语言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因此语言必然会具有模糊特性。

尤其在文学作品中, 模糊语言是作者表达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的最佳方法。

模糊语言的概念外延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艺术空白,更多不完全的"形",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在模糊语言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容易造成模糊美感的磨蚀。

本文试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做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分析模糊语言的模糊美感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缺失的原因,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的磨蚀成因1、英汉民族心理原型的差异在探讨因为语言差异导致的译文与原文信息和美学价值不等的问题时,人们对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即民族心理原型差异,注意的较少。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在不断构建异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心理模式和心理特征。

这种迥异的、甚至是相斥的差异在语际交流中很容易导致交流障碍和理解上的困难。

自然地理条件在民族文化涵养、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封闭式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滋养的农耕民族,不求空间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因此形成了一种固守本土、质朴厚重、崇尚和平的内倾性性格。

而英语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气候相对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这孕育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的民族精神。

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不同的是,西方人选择了一种"天人对立"的认知态度,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是分离对立的,他们是真正地把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性质与观点。

正是因为西方人认识到客体的独立性和主客体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们将主体悬置,以一种纯然外向的态度研究客体不变的属性,同时热衷于建立发展关于对象的知识体系。

文学模糊语言翻译方式

文学模糊语言翻译方式

文学模糊语言翻译方式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热门之一,而其中一个特别复杂的翻译问题是模糊语言,它在原文中所展示的内涵和意图只能通过理解原著中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才能真正理解。

模糊语言是指那些没有明确语言表达或者表述含糊的用语。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适度的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英文表达更生动,更具有文学性,但也会带来很多挑战,特别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视角。

本文将探讨文学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运用和应对。

一、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的挑战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让作品更具有韵味和美感,但是这也让翻译人员在翻译时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1.语言失真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充满了文学活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然而,这些语言的拉丁语和字词玩笑等构成,使它很难用英语直接翻译。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处理文学作品更深层意义的转化。

同时,一些漫画的笑话和词语游戏经常被视为无法直接翻译的难题,而将原本幽默的作品翻译为索然无味的作品,失去了原著的魅力。

2.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翻译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在翻译模糊语言时尤为严重。

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涵义,而这些文化差异会导致翻译的误解或错误。

举例而言,一些基于特殊文化历史情景的语言,仅可以通过生动的描绘来传达出来,而不力依靠直译或者寻找近义词来表达。

3. 文体问题不同的文学文体对模糊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诗歌和小说之间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对不同的翻译类型需要有相应的关注。

例如,将一个模糊语言的歌曲实际地翻译为歌词可能需要更多的创意和缜密的措辞来表达歌曲所包含的意义。

二、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的应对策略如何在面临如此多的文学翻译问题时克服挑战呢?以下是一些应对模糊语言翻译挑战的策略:1. 理解和寻找语境理解语境是理解模糊语言的关键。

翻译人员应该去理解原著的语言特色,在具体的语境下反复推敲判断,最终确定正确的翻译方法。

翻译者还应该注重原创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特色,从而确保翻译的工作准确严谨,预防误解和文化失误。

西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研究

西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研究

试论西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研究摘要语言模糊性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追溯其渊源可以到古希腊时期,并且模糊语在现代翻译界也是语言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语言模糊性属性不管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交流中,亦或是在文学创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过程中,因为多种文化因素,导致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精准地翻译出原作品的内涵主旨。

本文将探讨文学语言模糊的内涵,并对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翻译策略深入研究,进而达到语言模糊性与文学作品表达精准性的平衡效果。

关键词:语言模糊性西方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策略平衡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从古至今,语言模糊性特征一直存在着,并且也是现代语言研究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不管在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沟通中,亦或是文学作品创作中,模糊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英文文学作品过程中,难免会碰上由于语言模糊性而产生的反翻译障碍。

为了能够精确地翻译出原著作的主题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对原文合理调整,进而符合接受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方便读者理解。

一模糊性语言概述1 模糊语定义如前文所述,语言中的模糊性特征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着,历史上第一个对模糊语进行定义的是皮尔斯。

他提出,“当对于一件事物的理解会产生不同可能性时,即使交流者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依然难以确定这件事物的归属性,那么这件事物就是具有模糊性的。

”这种模糊性,在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中指的是不确定性,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与多种想法的可能性。

虽然语言中的模糊性存在着不确定性,但是由于我们长期使用,因此会潜意识接受这种想法,并且不会影响人们交流沟通的目的实现。

所以,我们可以将模糊语定义为,语言自身具有的属性,是人类长期使用语言交流形成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表达方式。

2 模糊语的属性与特征语言具有的模糊性是其自然属性,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或者含糊性。

例如在英语中一些词语,big与small,high与short就算是几种模糊形容词。

浅析英语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翻译

浅析英语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翻译
不 够 完 整 的可 能 ,这 种 无 法 确 定 的 可 能 正 是 事 物 的
模糊性 。所谓模糊 性 , 也 可以认为是不 确定性 , 因为 万事万物都不 是绝对的确定 的 ,虽然模糊 性的存在 是久远 的 ,但他 的存在并不 影响人们正 常的交流与
添了艺术效果 , 使整部作 品都表现得更真实生动 面
中西方文化差异 巨大 ,导致 了在 英语文学 作品
语言使原 本确定的事物 变得模糊 ,这也是 英语 中常 用 的一种模糊 性语言 。当然 , 在英语 中还 有许 多类似
的翻译过程 中,由于语 言的模糊 性而使原作 品的思 想内容与深刻 内涵 无法精确地表 现出原 文相
“ H e i s a n t e a c h e r . H e i s a b o u t a n t e a c h e r . ” ( 他 是 一 名
地 了解与研究语言 的模 糊性 ,是译 者应该掌握 的重
要的翻译 策略。


模糊 性语言综述
教 师 。他 可 能 是 一 名教 师 。 ) 句 子 中所 出现 的模 糊 性
们也对于这种 文学作品 中出现 的语 言形式进 行了研
1 3 3
作 为文学作品 中的一种 语言形式 ,模 糊性语言
也有 属于 自身 的不 同形式 , 包括词语 、 句子等等。
1 . 模糊语言导致词句内容的不确定性 语 言 的模 糊性 存在于各 种语 言与 文学作 品 中 , 这种 不确 定的语言形式 的运用也导致 了一些词语 与
( 一) 模 糊 性语 言 的 含 义
2 . 言外之意导致的语言模糊性 在中西方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 中 ,都会 出现词语 因特 定的使用环境而导 致出现其他 引申意思 ,也就 是所说 的言外 之意 。在英语文学作 品中, 也会 出现这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摘要: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能够将作者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更清楚,更加生动和形象,引导读者对事物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也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存在使得一些文学作品长期以来都具有非常大的语言魅力一直在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在对英美文学的翻译当中一定要找到其模糊语言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采取合理正确的技巧去翻译,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作者思想传达,才能够保证文学作品不失真。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美文学作品特色翻译一、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大家都知道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语言就是真个文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有学者认为文学与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是通过各种数字以及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的,而要想将文学表达清楚则需要有很高的语言艺术,通过这种语言上的艺术将作家头脑中的思维形象化具体化甚至是在脑海中形成图画,产生思维的共鸣。

艺术的表达正是通过模糊的语言形象,将生活中的场景形象化和动感化。

在文学作品作家根据自己的感情需要经常加入一些模糊语言,来达到一种意境高远的朦胧美使得整个语境向外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方式多以模糊词语、模糊句子段落以及各种模糊的修辞手法呈现出来。

通过这种模糊的表达给读者制造出一种模糊的意境,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作家行为过程中已经在模糊段落中做好的这个准备一旦读者计入这个段落的阅读,就会自然而然的激发起读者对上下文思考在脑海里形成各种联想。

这种模糊的修辞方法能够唤起读者的内心的想象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使得文字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使得寓意更加的深刻和丰富。

二、英美文学中的模糊性特点1、意象的模糊性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除了语义的模糊之外,还存在着意向模糊性的特点。

一篇文章想要将感情表达的到位,除了精美的文字描述外,还需要融人一些有助于感情表达的意象,这样才能使感情的表达更加的生动具体。

在将感情转化的过程中,意象的模糊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研究摘要:模糊语言是指语言表达中存在模糊、不确定或暧昧的部分,这种语言表达在文学作品中尤为常见。

本文将以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方式,并比较不同翻译方法对于原意再现的效果。

关键词:模糊语言、文学作品、翻译、原意再现1.研究背景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重要形式,其运用语言的技巧和特色尤为突出。

其中,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运用广泛的语言形式,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使用。

然而,模糊语言的存在也给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因为其不确定和暧昧的表达方式很难完全准确地再现原来的意思。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已经开始研究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处理方式,例如加强对原著的理解、引入解释性注释、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等。

然而,目前这些关于模糊语言翻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2.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表达方式及其所带来的翻译困难,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实现原意的再现。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翻译方法,探讨其对于原意再现的效果,为模糊语言翻译提供指导和借鉴。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增进对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理解,提高翻译工作者对其的处理能力,进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

3.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模糊语言的表达形式和特点,分析其所带来的翻译困难,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翻译处理方法和策略,并比较它们的效果,进一步论证可行性和有效性。

3.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探寻模糊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特点;(2)调研相关文献,总结已有的模糊语言翻译处理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3)自主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并比较其与原意的差异;(4)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读者的反应和意见,评价不同的翻译策略,探讨其实用性和有效性。

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

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

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汉诗中模糊语言的翻译论文摘要:语言高度模糊是诗歌作品的特质之一,在汉诗英译中恰当处理诗歌的模糊成分:可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准确语言;可将原文准确语译成模糊语言;可用译入语的模糊语译原语中的模糊语言,保持诗歌的模糊美。

关键词:汉诗;模糊;翻译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一种基本现象。

从语言产生的角度来看,语言必定是模糊的。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产生的,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

而世界上的许多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并不清晰,而是模糊的。

另一方面,出于语言表达的需要,人们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以模糊达到某种语用目的,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珍贵遗产,诗歌中大量朦胧的描写和意境的烘托正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模糊语。

通过对这些模糊语的分析,对翻译我国古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一、汉诗的模糊性诗歌长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

诗人习惯按个人感情选辞藻完成意象,主观色彩极浓,所用语言简隽空灵,具有一种朦胧的美。

诗歌是抒情的产物,而情感作为一种生理现象,缺乏明晰性,无法作量化的分析,更无法以可推论的形式描述,所以语言大师在诗歌面前常常感到困惑而笔拙词穷,唯有借用模糊词语表达感情。

此外诗歌的语言及表达特点决定了诗歌的模糊性,诗的语言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历代诗人都追求语言的凝练,以求“一语胜人千百”、“语不惊人死不休”,而高度凝练的语言,由于信息量大,外延包含广,最具模糊性。

因此诗歌可以唤起读者的无限来遐想。

但同时也给诗歌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二、汉诗英译的原则翻译一直以来是以“信”为要旨。

在翻译中,将原文的准确语言译为模糊语言或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为准确语言,似乎有不忠实之虞。

但实际翻译的情形往往复杂多变,如果不能灵活的运用语言作为翻译工具,而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忠实”或“相似”,而很可能会陷入“死译”的泥淖中。

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误译

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误译
在bynner的翻译里他使用了一个目的语数词threehundredmiles替代原语数词千层他只是简单的英里和华里换算后来翻译千里之意他希望以此来保留模糊的美感却没有理解原诗中千里是虚数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2 0 1 3年 3月
年就有人提 出了语 言模 糊性 的这 一说 法 。我 国 当代许
多学 者( 张红深 2 0 1 2 : 6 8 - 7 1 ) 。对语言 意义 的模糊 性进 行过研究 , 并且达 成 了共识 , 认 为语 言也 是一个 灰 色系 统, 有 已知因 素 , 也 有未 知 因素 。几乎 所有 的 自然语 言
第1 期
论 文 学作 品 中模 糊 语 言 的误 译
王友 良 ,贾云 鹏 , 牛 东 育
( 1 .广 州铁 路职业技术 学院 应用 外语系 广 州 广东 5 1 0 4 3 0; 2 .广东 外语 外贸大学 公开学院 广州 广东 5 1 43 0 0 )

要: 传统翻译理 论对翻译标准的厘定 总是 建立在“ 忠 实” 、 “ 对等” 之 上。模糊语 言 学理 论和 阐释 学理论表 明 , “ 忠
中图分 类号 : H 0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9 8 7 6 ( 2 0 1 3 ) 0 1 - 0 1 2 1 04 -
Ab s t r a c t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 c r i t e r i a f o c u s o n a b s o l u t e f a i t h f u l n e s s a n d e q u i v a l e n c e . Ho w e v e r ,b y u s i n g f u z z y l i n g u i s t i c s

谈文学翻译中的语义模糊

谈文学翻译中的语义模糊

242谈文学翻译中的语义模糊马舒 沈阳师范大学摘要:文学语言由于其在词汇构成、语句情境等方面的特征,使得文学作品存在诸多语义模糊,这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在翻译模糊词语时,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语言情境进行含义的概述与延伸。

关键词:文学语言;翻译;语义模糊一、形成模糊语义的过程从宏观角度来讲,语言是促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

由于客观事物极易随着环境的切换而转变,而人类的思维模式、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多语义无法直接去表述。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就语义模糊表达了个人看法,大致意思是说,某些词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语义模糊,而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也是多样的。

(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的是直接导致语义模糊的关键因素。

所谓语义的复杂性就是指一个表面上看似简单的词语却存在引申含义,在不同情境中蕴含不同的意义,要想深入理解就必须结合语境。

例如“girl ”,我们都知道其多用于形容年轻的女孩,但“girl of Mrs.Brown ”,就应当解释为女儿,该语义就存在明显差异。

另外,男士在称呼爱人的时候用“my girl ”,表达的是一种爱慕和亲密。

由此可见,语义模糊具有一定的鲜明特征。

(二)特殊词语没有明确的界定范围词语可以代表某一类事物,而并非个体,界定范围广泛。

词语概括了一类事物的主体特征,可以此为依据对事物进行分类,该界定范围没有明显限制。

例如“mountain ”和“sea ”代表两类不同的事物,很容易区分,完全不会造成语义模糊,但“mountain ”与“hill ”都可以翻译为山,这两个单词的类别界定就不是非常清晰。

(三)主观思维词语的含义是人类基于主观思想去授予的,由于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角度、理解层次及情感体会存在差异,因此,对语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例如,一个1.5米的人可能会描述身高1.9米的人为“he is tall ”,但反过来1.9米的人会描述“he is not so tall ”,由于“tall ”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极易造成读者的误解。

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

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

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中,语言模糊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种模糊性来自于汉字的多义性、句法的灵活性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

本文将通过解构一些经典的中国古典诗歌和它们的翻译,探讨这种语言模糊性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简洁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等原因,将这些诗歌准确地翻译成其他语言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其中一个主要的挑战就是语言模糊性。

首先,汉字的多义性是造成语言模糊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具有丰富的意义,一个字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里的“青天”可以理解为晴朗的天空,也可以理解为上天或者上帝。

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个词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意境进行判断和选择,以保持原诗的美感和意境。

其次,句法的灵活性也是导致语言模糊性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诗体和押韵方式而闻名,而这种诗体和押韵方式在其他语言中往往难以复制。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的“疑是地上霜”十分简洁,表达了作者对于月光的感受和想象,然而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往往需要重新构思句子的结构和押韵方式,以保持原诗的韵律和美感。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造成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古典诗歌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将登高望远与告别父母的思念之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孤立无援的情感。

然而,这种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其他文化中可能难以理解和传达。

因此,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以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义和情感。

针对这种语言模糊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

首先,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中文和目标语言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

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语义模糊问题研究

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语义模糊问题研究
3文学作品中模糊语义的翻译 在整个隐含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模糊语言是主要的翻译难 点之一。译者首先要读懂、读透作品,对原创者的心境、意图 进行全面准确把握。在翻译模糊语义内容时,要根据其具体语 境来判断是翻译成模糊还是精确词语,这对译者翻译素养提出 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显著特征, 作者在文章语境的营造过程中会借助一定的模糊词汇来进行表 达,为此,本文对散文中模糊语义的翻译进行讨论,并选取了 一篇汉语与英散文作为例子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郁达夫在其著作《江南的冬景》中,将“江南的地质丰腴 而润泽”通过英文翻译为 ”the soil in Jiangnan is rich and moist", 在这一句子的表达中"丰腴”就是一个模糊词语,在中文里有 丰满、富裕的意思,在文中则用来表示丰裕、富厚。对应成英 文便是是rich,形象的描述土壤沃;他将另一句”你不但感不 到岁时的肃杀”则翻译成为”you not only have no sense of blight and deadness",在这里,"肃杀"就是一个模糊词语,它用来 描述秋天的败落、寒冷,还可以理解为残酷无情,在这篇散文 中主要用来描述江南冬天的萧杀、寒冷,这对应英文的blight (枯萎)、deadness (凋落)。在英文作品中,这种极为常见, 例如在散文First Snow中有这样一句:"One evening I look out the window of my secluded cabin",理想的翻译就是"一天晚 上,我从自己居住的小木屋朝窗外望去”,这里cabin就是一个 模糊词语,意为小屋、船舱。在这里联合文章的情境与意境将 其翻译成小木屋;”the noises of the forest die away"翻译后表示 "森林的喧嚣逐渐消失”,这里die away是指声音慢慢减弱和渐 渐消失等多种意思,而结合文中的noises可以对其意思进行准确 理解,那就是声音逐渐减弱。在文章中引入这些多义词后产生 了模糊词语,要结合词语所在情境痕行翻译。 一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采用模糊语言来营造想象空间 和审美意境,但由于两种语言存在较大文化差异,这给模糊语 言翻译带来了较大困难。例如,在《FirstSnow》中,"By dawn, the whole world of stream and wood and mountain has been kindled to a white flame of beauty” ,其中的flame原本是指火焰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情况在语言中十分常见。从 段 ,例如 ,在中国画中,很多意蕴丰富的画作往
情感活动 。人类的情感 、潜意识等都是独立于发 是实现模糊性 的主要形式 ,也是审美功能得以实
声的语言之外 的, 一些与直觉有关的体验和情绪 ,
能表 达 出来 的远 不 及能 感受 到 的多 ,因此 ,人 类
( 二 )语 言模 糊性 的成 因
o d o u r v i n e g a r i n h i s i e lo a u s y . ” “ 醋 ”只是 一种做 上讲 ,模糊语言就是指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 t
菜 的调料 ,但在中国文化中,它被引申为嫉妒的
意 思 ,特别 是面对 情敌 时 的一种情 感 。 4 . 个体 审美 观 的差异
周志宇: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 误逄 象分
等重 要 的 ,模 糊 性 是语 言本 身 自有 的 属性 ,没 有
清晰 的指示 界 限 。
2 0 生箜 塑
成 的共 识 ,只有在 自己 的语 言 区 中才 能表 现 出独
有 的语 义 2 l ¨ 。例如 , 《 围城 》第三 回这样
译水平 。
关 键词 :文学翻 译 ;模糊语 言 ;误 译现 象 中图分 类号 :H3 1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2 0 9 5—4 7 3 5( 2 0 1 5) 0 4 —0 1 2 3— 0 6
模糊集合 》一 长期 以来 ,人们都有这样一种观点 2 0 1 5年 8月
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Qi l u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0 l _ 3 0 No . 4

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探讨

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探讨

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探讨一、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大家都知道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语言就是真个文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有学者认为文学与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是通过各种数字以及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的,而要想将文学表达清楚则需要有很高的语言艺术,通过这种语言上的艺术将作家头脑中的思维形象化具体化甚至是在脑海中形成图画,产生思维的共鸣。

艺术的表达正是通过模糊的语言形象,将生活中的场景形象化和动感化。

在文学作品作家根据自己的感情需要经常加入一些模糊语言,来达到一种意境高远的朦胧美使得整个语境向外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方式多以模糊词语、模糊句子段落以及各种模糊的修辞手法呈现出来。

通过这种模糊的表达给读者制造出一种模糊的意境,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作家行为过程中已经在模糊段落中做好的这个准备一旦读者计入这个段落的阅读,就会自然而然的激发起读者对上下文思考在脑海里形成各种联想。

这种模糊的修辞方法能够唤起读者的内心的想象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使得文字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使得寓意更加的深刻和丰富。

二、英美文学中的模糊性特点1、意象的模糊性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除了语义的模糊之外,还存在着意向模糊性的特点。

一篇文章想要将感情表达的到位,除了精美的文字描述外,还需要融人一些有助于感情表达的意象,这样才能使感情的表达更加的生动具体。

在将感情转化的过程中,意象的模糊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模糊的意象有助于其品味的真情实感。

2、意境的模糊性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很多会将对景色等自然事物的描寫加人感情的色彩,有的时候会采用不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这就构成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已经的模糊性。

模糊的意境其实是包含了的感情在其中的。

模糊的意境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不同的读者会看到不一样的美。

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技巧当去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这种异国读物时,因为不同国家语言背后深藏的思维方式不同,要想真正读懂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就存在很大的困难,而模糊性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就要尽可能地把语言的模糊性体现出来,而要想使语言的模糊性在翻译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保持英美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体现原著的总体风貌,就要特别讲究对作品中出现的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周志宇【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忠实”和“信”一直被奉为翻译的标准,但由于人类语言本身就存在着模糊性,加之翻译者在翻译时的主观介入和采取的不同策略,导致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

最终,“忠实”和“信”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理想。

本文本所要讨论的就是,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误译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并且提出一些相应的翻译对策,希望对文学作品的译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提高文学作品翻译水平。

%Loyalty has been long seen as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However,due to the fuzzification of human languages and subjectivity and different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 translators,the mistranslations of fuzzy language are inevitable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s. Finally,loyalty amounts to ideal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istranslations of fuzzy language and its root, thus propose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literature translators, aiming at promoting translation proficiency.【总页数】6页(P123-128)【作者】周志宇【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招生办公室,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相关文献】1.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分析 [J], 戚迪2.语域理论视角下《喜雨亭记》四个英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对比分析 [J], 李艳艳3.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J], 周志宇;4.语域理论视角下《喜雨亭记》四个英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对比分析 [J], 李艳艳5.藏译小说中的误译现象分析--以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藏译本为例 [J], 泽仁友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

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厘定总是建立在"忠实"、"对等"之上。


糊语言学理论和阐释学理论表明,"忠实"和"对等"只不过是一种理想。

在文学作
品中,自然语言本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译者对原文形象和情感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尽量
消除不正确、不合理的误译。

关键词:文本误读;模糊语言;变异;
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复制,不论形式
还是内容,译文都应该与原文等同,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如"信、达、雅"、"忠实"等,这些标准都是把原文作为绝对标准,却忽略了语言本身具
有模糊性和译者具有主体性的事实,这就容易导致文本的误译。

汉语与西方印欧
语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模糊性。

这就要求译者在英汉互译时,了解不同语
言的差异性,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

一、语言模糊性的成因
1.语言本身的局限性
不可言传性是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在语言
中十分常见。

从艺术方面说,语言很难准确地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情感活动。

人类
的情感、潜意识等都是独立于发声的语言之外的,一些与直觉有关的体验和情绪,是很难用语言来体现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能表达出来的远不及能感受到的多,因此,人类的语言是不能将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准确地传达出来的。

2.客观世界的无限性
与个体思维的有限性模糊性反映在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体思维的有限性,
换言之,现实中的事物具有无数种样式,且每种样式都是由无数更细小的部分组成,但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是无限的。

因此,人类只有通过最简单的语言
传递出最多的信息。

3.历史与文化对个体思维的影响
国家的历史由无数的历史事件组成,后代人用语言将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并
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这些历史事件不断地被后代人所引用,长此以往历史事件就
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书面表达中,人们就会引用这些典故的新意义——引申义。

即便后人已经忘记了历史事件原有的细节,可其引申义却被广为流传。

例如,说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只要熟悉相关故事的人听到这一典故,会自然而然
地想到美貌的女子,但由于个体的审美观不同,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规定到底多
美才能算得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另外,在语言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产
生了大量的文化术语,这是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达成的共识,只有在自己的语
言区中才能表现出独有的语义。

例如,《围城》第三回这样写道"赵辛嵋一肚皮
的酒,几乎全化成酸醋。

"译为英语
"ThewineinHsin-mei'sstomachturnedtodourvinegarinhisjealousy.""醋"
只是一种做菜的调料,但在中国文化中,它被引申为嫉妒的意思,特别是面对情
敌时的一种情感。

4.个体审美观的差异
留白或模糊表达是艺术家创作作品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中国画中,很多意
蕴丰富的画作往往只有寥寥数笔。

模糊表达以及模糊词语的运用是实现模糊性的
主要形式,也是审美功能得以实现的途径之一。

很多情况下,作者为了使得作品
具有更好的审美效果和更高的艺术价值,就将模糊性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也就是说,作者为了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他们会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如象征、省
略等,作者的创作动机对于作品模糊性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二、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征及误译
1.语言具有模糊性特征
所谓模糊,就是不分明、不清楚、不确定、模模糊糊、模棱两可。

客观外界
有许多事物在性态和类属方面具有亦此亦彼性,反映和表达事物的词语也就会具
有亦此亦彼性;再加上人们有时在认知精确的客观事物时,也会有一定的模糊性;
另外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这就使得模糊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

早在1902年就有人提出了语言模糊性的这一说法。

我国当代许多学者。

对语言
意义的模糊性进行过研究,并且达成了共识,认为语言也是一个灰色系统,有已
知因素,也有未知因素。

几乎所有的自然语言都具有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
种特性和规律,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一般认为,模糊语言有四个特征∶普遍性、
不确定性、相对性和双重性。

文学通过审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模糊性尤为显著,有人甚至把文学作品称之为"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

从语
言学和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的模糊性普遍反映在语义模糊、句法模糊、语用模糊和修辞模糊等方面。

特定文化环境产物的文学作品有着很多独到之处,
且大量运用模糊语言,给翻译实践带来很大难度,译者在阐释时难以达到原作之
视域,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译。

2.模糊词语的误译
模糊语言的普遍性可以反映在模糊表达方式、模糊词语和模糊修辞方式上,
而文学作品中模糊词语的模糊性多体现在颜色词、时间词、数字和感情色彩词的
模糊性方面;多数模糊语言学家都认为人类大多数谓词都是模糊的表达,模糊词
语主要表现在其外延的不确定上。

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一句著名的独白"Tobeornottobe"可以称为模糊语言的经典案例,它就有很多种译法,朱生豪译为∶生存还是毁灭;卞之琳译为∶活下去还是不活;梁实秋译为∶死后是存在,还
是不存在;张庆路译为∶妥协呢还是斗争;MartinStephen在《朗曼英国文学考试
指南》中理解为∶Isitbettertosubmitandlive,tofightanddie?
3.模糊语境的模糊语义之误译
对语境最简明的解释是"语言使用或交际的环境"。

语境是语言进行交际的依托,由客观世界、人的意识、语言系统本身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客观系统,小而言
之指具体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大而言之可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没有语境
就没有文本,没有语境就没有翻译,可见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翻译过
程中,在理解具体文本时,译者应充分考虑语境因素,既要考虑到上下文的意义(言内语境),又要照顾到原文本的社会文化环境(言外语境),在翻译中才能
认识、把握原语的意图,从而实现目的语话语的连贯。

而由词、句、段各级语音
单位的意义及组合是不变的,一旦放入一定的语境中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仿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对原文的理解一
旦出现语境模糊就会造成误译。

4.模糊颜色词引起的误译
颜色词不仅代表着一种客观的色彩,还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
文化的差异,模糊颜色词在翻译时往往会产生误译现象。

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
自身的主体性,深入了解模糊颜色词的内涵,以真正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文
学作品中,一些颜色模糊词常常被误译,例如,英国翻译家DavidHawkes在翻译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时,对"红"这个颜色做了多种理解,DavidHawkes把"红"译为"金黄色"(Golden),这是明显的误译,但译者认为,"红色"在西方意味
着流血、暴力,而金黄色才能与中国的红色相匹配,这算是一种有意误译。

颜色
词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对于那些富含特殊意象的颜色词,在翻
译时,如若按照颜色本身的意思翻译,那么受众往往理解不了其真实含义,因此,在翻译时要改变表达方式。

例如,"红白喜事"直译为"redandwhitehappyoccasions",西方人很难理解这个词组是喜事和丧事的意思,对于他们来说,"white"象征着美好,结婚时新娘要穿上洁白的婚纱,如果将"丧事"翻译为"whitehappyoccasions"(白喜事),西方人会无法理解。

在翻译时可
将颜色词省略掉,翻译为"weddingsandfunerals"就可以。

结束语
文学作品的模糊性使得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译而语言的模糊本质及译
者的主观介入使我们认识到不能对误译一概否定与责难,而要重新审视其价值。

合理的误译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产生过很多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招.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模糊问题研究[J].芒种:下半月,2014,(10).
[2]张翠波.试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