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
析
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厘定总是建立在"忠实"、"对等"之上。模
糊语言学理论和阐释学理论表明,"忠实"和"对等"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文学作
品中,自然语言本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译者对原文形象和情感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尽量
消除不正确、不合理的误译。
关键词:文本误读;模糊语言;变异;
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复制,不论形式
还是内容,译文都应该与原文等同,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如"信、达、雅"、"忠实"等,这些标准都是把原文作为绝对标准,却忽略了语言本身具
有模糊性和译者具有主体性的事实,这就容易导致文本的误译。汉语与西方印欧
语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模糊性。这就要求译者在英汉互译时,了解不同语
言的差异性,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
一、语言模糊性的成因
1.语言本身的局限性
不可言传性是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在语言
中十分常见。从艺术方面说,语言很难准确地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情感活动。人类
的情感、潜意识等都是独立于发声的语言之外的,一些与直觉有关的体验和情绪,是很难用语言来体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能表达出来的远不及能感受到的多,因此,人类的语言是不能将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准确地传达出来的。
2.客观世界的无限性
与个体思维的有限性模糊性反映在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体思维的有限性,
换言之,现实中的事物具有无数种样式,且每种样式都是由无数更细小的部分组成,但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只有通过最简单的语言
传递出最多的信息。
3.历史与文化对个体思维的影响
国家的历史由无数的历史事件组成,后代人用语言将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并
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这些历史事件不断地被后代人所引用,长此以往历史事件就
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书面表达中,人们就会引用这些典故的新意义——引申义。即便后人已经忘记了历史事件原有的细节,可其引申义却被广为流传。例如,说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只要熟悉相关故事的人听到这一典故,会自然而然
地想到美貌的女子,但由于个体的审美观不同,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规定到底多
美才能算得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另外,在语言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产
生了大量的文化术语,这是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达成的共识,只有在自己的语
言区中才能表现出独有的语义。例如,《围城》第三回这样写道"赵辛嵋一肚皮
的酒,几乎全化成酸醋。"译为英语
"ThewineinHsin-mei'sstomachturnedtodourvinegarinhisjealousy.""醋"
只是一种做菜的调料,但在中国文化中,它被引申为嫉妒的意思,特别是面对情
敌时的一种情感。
4.个体审美观的差异
留白或模糊表达是艺术家创作作品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中国画中,很多意
蕴丰富的画作往往只有寥寥数笔。模糊表达以及模糊词语的运用是实现模糊性的
主要形式,也是审美功能得以实现的途径之一。很多情况下,作者为了使得作品
具有更好的审美效果和更高的艺术价值,就将模糊性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也就是说,作者为了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他们会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如象征、省
略等,作者的创作动机对于作品模糊性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二、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征及误译
1.语言具有模糊性特征
所谓模糊,就是不分明、不清楚、不确定、模模糊糊、模棱两可。客观外界
有许多事物在性态和类属方面具有亦此亦彼性,反映和表达事物的词语也就会具
有亦此亦彼性;再加上人们有时在认知精确的客观事物时,也会有一定的模糊性;
另外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这就使得模糊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
早在1902年就有人提出了语言模糊性的这一说法。我国当代许多学者。对语言
意义的模糊性进行过研究,并且达成了共识,认为语言也是一个灰色系统,有已
知因素,也有未知因素。几乎所有的自然语言都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是语言的一
种特性和规律,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一般认为,模糊语言有四个特征∶普遍性、
不确定性、相对性和双重性。文学通过审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模糊性尤为显著,有人甚至把文学作品称之为"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从语
言学和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的模糊性普遍反映在语义模糊、句法模糊、语用模糊和修辞模糊等方面。特定文化环境产物的文学作品有着很多独到之处,
且大量运用模糊语言,给翻译实践带来很大难度,译者在阐释时难以达到原作之
视域,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译。
2.模糊词语的误译
模糊语言的普遍性可以反映在模糊表达方式、模糊词语和模糊修辞方式上,
而文学作品中模糊词语的模糊性多体现在颜色词、时间词、数字和感情色彩词的
模糊性方面;多数模糊语言学家都认为人类大多数谓词都是模糊的表达,模糊词
语主要表现在其外延的不确定上。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一句著名的独白"Tobeornottobe"可以称为模糊语言的经典案例,它就有很多种译法,朱生豪译为∶生存还是毁灭;卞之琳译为∶活下去还是不活;梁实秋译为∶死后是存在,还
是不存在;张庆路译为∶妥协呢还是斗争;MartinStephen在《朗曼英国文学考试
指南》中理解为∶Isitbettertosubmitandlive,tofightanddie?
3.模糊语境的模糊语义之误译
对语境最简明的解释是"语言使用或交际的环境"。语境是语言进行交际的依托,由客观世界、人的意识、语言系统本身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客观系统,小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