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及综合配套措施

合集下载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70DOI:10.16815/ki.11-5436/s.2021.11.043保小麦根系能够向着纵深方向生长,预防后期出现倒伏。

结合麦田的实际生产能力确定最佳施肥量。

亩产550~600 kg 的高产田,需亩施完全腐熟的有机肥1200 kg,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硫酸锌、硼肥分别为13 kg、10 kg、7 kg、1 kg 和1 kg,这些肥料施入1年能够供给2年种植。

小麦进入拔节期后,结合田间小麦苗生长情况科学追肥,群体叶片淡黄的麦田每亩追施尿素15 kg [2]。

三、科学播种结合淮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小麦品种的生产特性,最佳播种日期在10月中上旬,具体的播种日期根据田间的墒情综合确定,确保足墒播种,播种出全苗,实现全苗、齐苗、均苗、壮苗,为小麦安全越冬奠定坚实基础。

为获得550~600 kg/亩的高产目标,半冬性小麦品种播种量控制在10~12 kg/亩,保苗量控制在70~80万/亩;小麦进入拔节期后,每亩田间分蘖量控制在100万以下。

播种量应按照“四增四减”原则灵活掌握。

规定时间内播种应减少小麦播种量;推迟播种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播种量需结合土壤肥力综合确定,土壤贫瘠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整地质量较高、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种植地,适当减少播种量。

土壤墒情较好可适当减少播种量,土壤墒情较差应增加播种量。

小麦播种时选择使用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工作,宽行行距控制在23 cm,窄行行距控制在20 cm,以提高田间通风透光率,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率,机械化播种深度控制在3~5 cm。

小麦播种前1周选择晴朗天气连续晒种2~3天,利用阳光杀灭种子表面的致病微生物,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

结合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使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 mL/亩,加20%三唑酮乳油50 mL,兑水1.5 kg,均匀喷洒到小麦种子表面进行药剂拌种[3]。

四、田间管理1、入冬前划锄小麦播种后应做好田间巡视检查工作,进入出苗期后密切观察出苗情况,缺苗较严重地区应选择同一品种催芽后播种,或从稠密地区移栽小麦苗。

浅谈小麦新品种扬富麦101选育与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浅谈小麦新品种扬富麦101选育与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浅谈小麦新品种扬富麦101选育与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摘要扬富麦101(参试代号富F101)是扬州长富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丰产性好、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淮南麦区种植。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794.85kg/h㎡,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038.9kg/h㎡。

在推广过程中应当做到良种良法配套、适期播种、优化群体起点、合理肥料运筹、及时收获等配套关键栽培技术。

关键词新品种;选育;栽培1 品种选育经过扬富麦101(参试代号富F101)是扬州长富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从镇麦4号变异株,经连续优中选优育成的优质、高产、半矮秆常规小麦新品种。

镇麦4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高抗黄花叶病、植株较高、株型紧凑、成熟较迟、籽粒偏小的中筋红皮小麦品种。

2006年6月,扬州长富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镇麦4号稀播繁殖田发现植株较矮、株型较松散、分蘖强成穗多、成熟明显早的变异单株,经室内考种,其株高78cm,单株有效穗5个,平均每穗结实小穗16排、退化1排,平均穗粒数48粒,千粒重43g。

2006年11月,进行单粒稀播,生长期间严格观察记载,2007年6月在近200株中决选优株60株,并在下年度种成株系;2008年6月38个株系的株高、株型、穗型、壳色、熟期等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一致,提升2009年度小区鉴定,其中,F101表现产量高、植株矮且松散、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籽粒大、熟期早、抗性好;2010年度进入大区比较试验,表现高产且增产显著、主要农艺性状好且一致,暂定名富F101。

2010-2011年度申请并参加江苏省淮南小麦预试,在省预试中产量高、增产显著、综合性状良好,晋升2011-2012年度江苏省淮南小麦区域试验,续试2012-2013年度江苏省区域试验,2013-2014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小麦生产试验。

2014年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2 品种产量表现2011-2012年度扬富麦101参加江苏省淮南区试,9个试点均比对照品种扬麦11增产,增产点次率100%,平均产量达6494.1kg/h㎡,比扬麦11增产8.4%,居12个参试品种首位;2012-2013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区试,9个试点均比对照品种扬麦11增产,增产点次率100%,平均产量达7059.6kg/h㎡,比扬麦11增产8.6%,居13个参试品种首位;2013-2014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生产试验,9个试点均比对照品种扬麦11增产,增产点次率100%,平均产量达7038.9 kg/h ㎡,比扬麦11增产6.7%,居2个参试品种第一位。

驻马店小麦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驻马店小麦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河南农业2017年第5期(上)LIANG ZHONG LIANG FA良种良法三、科学施肥(一)施肥原则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提倡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合理分配氮肥的基追比例(高肥力麦田6:4、中高肥力麦田7:3),推广“前氮后移”技术。

(二)施肥指标每667 m 2产量600 kg 以上的麦田,每667 m 2底施纯氮8~9 kg、五氧化二磷7.5~8.0 kg、氧化钾7.0~7.5 kg、硫酸锌1.5~2 kg,拔节期追施纯氮5~6 kg; 每667 m 2产量550~600 kg 的麦田,每667 m 2纯氮稳定在8~9 kg、五氧化二磷7~8 kg、氧化钾7~8 kg、硫酸锌1~1.5在犁地前根腐病、10万~12.5万株。

(三)足墒匀播适播期内,要足墒下种,墒情不足的地块,及时造墒播种;播种时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种机械行进速度5 km/h,播种深度为3~5 cm。

(四)优化种植模式推广宽窄行种植和小麦宽幅匀播等先进播种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小麦机械整地、施肥与播种一体化轻减栽培技术。

六、加强田间管理(一) 播种期至出苗期1.及时浇水。

播种后土壤口墒较差的麦田,要及时浇好蒙头水,保证出苗整齐、苗全、苗匀。

2. 查苗补种。

播种后5~7 d 查看田间出苗情况,对缺苗断垄的地块要及时补种同样的品种。

(二)出苗期至越冬期1.浅耕划锄。

麦苗分蘖后,根据土壤墒情进行麦田中耕划锄,破除土壤板结,提墒增温,消灭杂草,促进根系和大分蘖的形成。

2.化学除草。

杂草发生量大的麦田,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针对杂草类别选用除草剂进行化除。

防除猪秧秧、繁缕等阔叶性杂草可选用苄嘧磺隆、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等除草剂;防除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可选用精恶唑禾草灵(严禁用于大麦田);阔叶杂草与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田,可用精恶唑禾草灵+苯磺隆进行防除。

每667 m 2用水量为 40~50 kg,按照除草剂用量说明配制适宜浓度,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使用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使用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稻麦两熟制种植结构下的小麦栽培易受适播期和生长周期适应性而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栽培的难点在于精准把握播期、播量,合理密植,科学化水肥管理及病虫害绿色化防治,尽可能的减少干预小麦生长发育因素及制约产量、质量的因素,创建适宜稻茬小麦生长的环境,保证小麦充足的生长周期,以提高小麦栽培的产量。

本文以安徽凤阳县为例,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旨在为小麦高产栽培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安徽凤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9℃,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7.9℃,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0.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发量1609.7毫米。

其地貌为北部平原、中部高岗丘陵、南部浅山三种类型。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比较合适小麦的种植。

此外,安徽省是小麦种植的主要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小麦种植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小麦种植产量以及质量均有所上升。

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对小麦种植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管理,为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提供更加合适的环境,促进小麦生长速度的加快,可以改善传统栽培技术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小麦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出现减产的问题,在现代化小麦管理过程中开始重视小麦病虫害的防治,预防病虫害的出现,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投入。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使用要点,并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稻麦两熟制是在传统的稻麦轮作生产制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耕作方式,也是我国历史上南方地区主要的耕制形式。

随着早稻品种出现,水稻种植范围逐渐向北扩展到黄淮河流域,黄淮河流域也开始了稻麦轮作的耕作方式,农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转为一年两熟。

黄淮河流域纬度偏高,日照时间要比我国南方地区断,稻茬小麦栽培的时间紧,播种期易受高温影响,后期易受冻害影响,加之受病虫害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多因素的限制表现较低。

我国安徽、江苏、山东南部等地采用周年稻麦两熟制的地区较多,产量低影响着稻麦两熟地区小麦栽培的效益。

作物栽培学(小麦)

作物栽培学(小麦)

作物栽培学(小麦)小麦栽培技术一.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一)实现高产的土壤指标小麦适应性广,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但要达到高产、稳产,必须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高产麦田的耕作层深度一般为20cm以上,土壤容重1.2g/cm3左右,孔隙度为50-55%(其中非毛管孔隙:15-20%),水气比例:1.0:0.9—1.0 ,有机质含量:砂壤土1.2%以上;粘土2.5%左右,其中易分解的有机质要占50%以上,土壤含氮量0.1%以上,小麦生长期间水解N70mg/kg左右,速效P含量> 15mg/kg,速效K含量大于120mg/kg,土地平整,地面坡降小于0.1%-0.3%,有利灌排,土壤PH6.8-7.0左右。

(二)麦田整地方法整地质量直接影响到播种质量,麦田整地质量要求达到深、透、细、平和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整地方法因地而异,有的地区冬春干旱,要注意抗旱保墒;有的地区雨水多,要防止烂耕烂种。

1、稻茬麦田整地稻茬田含水高,质地粘重,宜耕期短,耕整难度大,必须在水稻生育中后期,加强水分管理,在稻田四周开挖排水沟。

在水稻收获前适时干田,一般在水稻收割前10天左右停止上水,收稻时土壤表土发白,脚踩不下陷,耕出的土块易散碎时为宜耕期,立即进行随耕随耙随播种。

早中稻收后距小麦播种有较充裕时间,应进行耕翻晒垡,使土壤风化,改善理化性状,播种前,应再浅耕,耙碎作畦。

机耕整地可采用旋─耕─旋的方法,先旋耕灭茬,后用铧犁耕翻,再用旋耕犁碎垡。

晚茬稻收割迟,种麦季节紧,必须边收割边耕边耙,边播种。

南方麦区稻茬麦面积大,为克服稻田整地费工、缓解稻麦两熟季节紧、劳力紧张的矛盾,近年来发展了稻茬少、免耕种麦技术和反旋灭茬秸秆还田技术。

少免耕种麦减少了耕作程序,比耕翻种麦省工节本,有利于适时播种。

免耕麦田表土平整,播种深度一致,小麦出苗快而整齐,出苗率高,有利苗期早发,前期干物质积累较快。

但少,免耕种麦杂草较严重,肥料施得浅,易流失,根系在土壤0-10cm分布比例大,在土壤下层根量比例小,在生长中后期,易出现早衰现象。

郑麦583 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郑麦583 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郑麦583 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作者:李昕伟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7期上蔡县种子管理站李昕伟一、特征特性(一)农艺性状郑麦583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平均生育期224.2d,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早熟0.3d。

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长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春季返青晚,起身慢,抗倒春寒能力强,成穗率一般,穗层整齐;成株期株型偏紧凑,穗下节偏短,旗叶偏长半披,平均株高79cm,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一般。

中短芒,穗偏大、均匀,结实性好;籽粒角质,饱满度好。

根系活力强,落黄好。

2010—2011年度产量构成三要素为:平均成穗数44.6万/667m2,穗粒数31.9粒,千粒重45.5g。

2011—2012年度产量构成三要素:平均成穗数40.1万/667m2,穗粒数33.3粒,千粒重44.0g。

(二)抗病性该品种中抗叶枯病,中感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二、产量表现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Ⅰ组生产试验,11点汇总,10 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产量为518.0kg/667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3.8%,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

2010—2012年上蔡县种子管理站3年品种展示示范,平均产量为527.9kg/667m2,适宜上蔡县中高水肥力地种植。

三、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一)配方施肥在施优质有机肥4m3/667m2的基础上施足底肥。

施用底肥时可根据当地群众的施肥习惯选用以下两个配方:1、每667m2施用15-15-15复合肥(含N、P、K各15%)50~60kg、尿素15~19kg、硫酸锌0.5kg。

2、每667m2施用磷酸一铵20kg、尿素23~28kg、硫酸钾或氯化钾8~9kg、硫酸锌0.5kg。

(二)深耕整地,秸秆还田1、土壤处理。

地下害虫虫口密度大的田块,应在整地前进行土壤处理。

用2%辛硫磷颗粒剂3~4kg/667m2,整地前均匀撒施。

晚播麦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晚播麦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

穗数及成穗率的比较 。晚播麦起点苗高、 高峰苗多、 单株分 蘖
比较 。晚播麦熟相好看 、 农产 品质量高 。晚播麦 到灌浆期 间 仍有 4— 5张绿叶 , 光能利用率较 高, 籽粒灌浆速度快 , 充实度
高, 饱满度好 , 粒型整齐 成熟一致 , 容重较高 , 外观色泽 好看 , 粒重基本同于适播麦 。
晚播 麦苗期病 害轻、 杂草少。实践 证 明, 晚播 小 ( ) 大 麦 苗期病害和杂 草与播期 、 气温 以及是否 催芽播种有 关。 ( ) 1
料时 , 应选择单二或其他饲麦 品种 ; 就小麦而 言, 应选用适应
性强的扬麦 18品种等。 5 大麦黄化叶病 的主要传播介体是 土壤 中的禾谷 多粘菌 , 病 2. 确 定 适 宜起 点 苗 感 2 期主要是播后 3 4 O一 0d的幼苗期 , 期越早 , 温越适宜病 播 土
本着“ 适宜” 的原则确定起 点苗。试验证 明 , 晚播 大麦产 量为 6 0 0—6 70 k/ m 0 5 g h 时 , 宜 起 点 苗 一 般 控 制 在 适 2 5万 ~ O万/ m ; 3 h 晚播小麦产量为 670— 0 g h 时 , 5 750k /m
毒侵染 , 其发病机率就愈大 。调 查结果表 明,0月 2 1 O日左右
播种的 田块 , 土温约 1 , O℃ 加之干旱少雨 , 导致大麦黄化叶病 发生较轻 。( ) 麦黄矮病 主要与播 期、 2小 温度 及蚜虫 传毒有 关, 播期早 、 温度高有利 于蚜虫迁 飞传 毒 , 易导致小麦 黄矮病
生育 期 短 。
表 2 晚 播 麦 和适 播 麦 主 茎 总 叶 片 数 、 长节 间数 、 龄 期 伸 叶
晚播麦花前物质积 累少 , 花后物质积累多 , 谷草 比和经济系数 较高 。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浅析[摘要] 面粉是我国北方居民的主要口粮,而面粉来源于小麦,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备受人们关注。

为保障人民生活的正常所需,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选择合适的品种,挑选均一饱满的种子,精整耕地,合理灌溉施肥,及时防病治虫,适时收获等都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

[关键词]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作为我国北方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小麦是北方居民的主要口粮,它的产量直接关系民计民生、农业经济发展建设,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是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行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遵循技术路线、围绕技术核心,应用合理的高产栽培技术才能实现小麦的高产增收。

根据相关经验,可以总结出:品种优良、精挑种子、精整耕地、足墒足肥、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抢收是小麦高产的保障。

一、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天气情况不同,所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也不相同。

根据当地具体土壤、天气等自然因素,选择适应性强、耐性高的优良品种种植,是实现小麦高产的根本和主体。

因为后期各种优化技术都必须围绕所选品种的特性开展实施,都必须是为了激发该品种的生长和生产潜能而服务,所以选择合适的种子是提高产量的根本保障。

二、做好种子的前期处理工作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直接影响幼苗的生长情况,决定小麦本身生长发育的基础条件,要想培育出壮硕的幼苗,就必须做好种子的播种前准备工作。

摒弃瘪粒、坏损粒,选择饱满均一的种子并分级播种,可以保障苗匀、苗齐。

此外,为有效防治地下病虫害,提高种子的生长发芽率,种子播种前进行适宜的农药拌药或包衣处理十分必要。

种子农药或包衣剂中,含有防病虫害的药剂、微肥及生物调节剂,对综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十分有利。

三、精整耕地,合理种植土地精细耕整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还能提高土地保水保肥的能力,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保障。

选择前茬作物不是小麦的田地,进行平整规划,使灌溉排水便利。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小麦高产创建暨小麦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测产验收和总结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小麦高产创建暨小麦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测产验收和总结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小麦高产创建暨小麦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测产验收和总结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09.05.19•【字号】鲁农技字[2009]4号•【施行日期】2009.05.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小麦高产创建暨小麦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测产验收和总结工作的通知(鲁农技字〔2009〕4号)各市农业局(农委)、有关县(市、区)农业局:今年我省有50个县(市、区)承担了农业部安排的小麦高产创建示范任务,其中12个县(市、区)同时承担实施了省小麦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

为科学评估各地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成效,总结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实现高产更高产的好的经验和做法。

根据有关要求,省厅拟在小麦收获前,对小麦高产创建和小麦超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进行集中测产验收。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做好项目区技术考察工作。

各地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对“十、百、万”小麦高产示范田进行技术考察。

重点包括:推广的主要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异常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田间管理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不同产量水平、不同栽培类型示范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十亩高产攻关田的生长动态以及详细的全程田间管理记载等。

二、搞好项目区测产验收工作。

各项目县(市、区)要按照《小麦高产创建暨小麦超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田间测产验收办法》(见附件1)的要求,组织人员认真搞好项目区测产工作,于5月25日前将测产结果报送市农业局(农委)生产科(处)和市农技站,同时上报省厅生产指导处和省农技总站。

在县级自测的基础上,各市农业局(农委)要及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到项目县(市、区)进行复测,于5月30日前将复测结果及预计收获时间报送省厅生产指导处和省农技总站。

省厅将择优选择1-3个高产示范县上报农业部,由农业部组织专家进行实打验收。

沭阳县粮食种植存在的问题及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

沭阳县粮食种植存在的问题及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

沭阳县粮食种植存在的问题及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沭阳县位于江苏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

粮食种植一直以来都是沭阳县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沭阳县粮食种植存在的问题:1. 土壤质量下降:由于长期的过度耕种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中养分严重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水资源短缺:沭阳县地处江淮平原,水资源相对较少,而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供应更加紧张,粮食作物存在灌溉不足的问题。

3. 病虫害严重:由于单一种植结构以及不合理的农业管理,粮食作物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农民的收入受到影响。

4. 种植技术滞后:沭阳县农民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粮食种植方式上,缺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产量低,质量不稳定。

5. 市场营销不畅:粮食生产后的销售问题也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问题,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价格波动大,农民往往难以获取合理的销售价格,导致粮食销售收入不稳定。

二、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1. 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有机物质的施入和土壤改良剂的使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合理配置水资源,保证粮食作物的生长需求。

3.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生态防治等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残留,提高粮食品质。

4. 精准施肥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施肥技术,进行土壤养分测试和精准施肥,确保粮食作物的养分供应,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提高产量和品质。

5. 现代化种植技术: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包括精细播种、覆膜栽培、智能调控等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生长环境和管理水平,提高产量和质量。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联创麦11的选育及高产栽培要点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联创麦11的选育及高产栽培要点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联创麦11的选育及高产栽培要点联创麦11是一种高产、稳产的小麦新品种,其选育历程和高产栽培要点备受关注。

选育过程中,遵循了“绿色、可持续”的原则,采用了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技术手段。

同时,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的要求,联创麦11还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品质好等特点。

在高产栽培方面,联创麦11需要注意以下要点:首先是土壤的选择和管理,要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并进行合理施肥和灌溉管理;其次是品种的选用和配套措施,要选择高产、适应性好的品种,并采用合理的密度和种植方式;最后是病虫害的防治,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总之,联创麦11的选育和栽培要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有助于提高我国小麦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 1 -。

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摘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烟农1212是一种新品种,通过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首先介绍了烟农1212的研究背景和选育目的,然后详细描述了选育方法和选育过程。

烟农1212具有优良的性状特点,同时栽培技术要点和产量提升技术也被探讨。

结论部分分析了烟农1212在实际种植中的应用情况,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麦种植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为小麦产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背景、选育目的、选育方法、选育过程、性状特点、栽培技术要点、产量提升技术、实际种植、应用情况、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烟农1212的研究背景烟农1212是一种新品种的小麦,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选育而成。

其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对小麦品种改良的需求。

传统小麦品种在抗病性、产量和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小麦的生产效益和抗逆能力,科研人员开始进行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烟农1212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对小麦种植现状的调查分析,对小麦生长环境的研究以及对小麦品种的分析比较。

通过对传统小麦种植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总结,科研人员确定了烟农1212选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选育目的选育目的是为了培育出一种更适合当前烟农种植需求的小麦新品种。

烟农1212的选育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选育出具有较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新品种,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增强小麦的抗逆性。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各种灾害和病虫害常常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选育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和环境要求。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烟农种植的环境条件也在不断变化。

选育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小麦新品种是当前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

潍坊市小麦玉米两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潍坊市小麦玉米两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至现 花 期 重 施 花 铃 肥 , 般 每 公 顷 可追 施 尿 素 一 10— 2 g 5 25k 。遇 旱及 时 浇水 , 下旬 打 顶 。麦 7月
铃虫视发生轻重, 一般防治 1 2 ~ 次即可。应及时 防治棉蚜 、 棉红 蜘蛛 、 盲椿象 等非鳞翅 目害虫 。
参 考 文 献:
套棉田, 麦收后应立即浇水 、 灭茬、 追肥、 治虫, 促 苗早发 , 搭好丰产架子。特早熟棉区应适当增加 化控次数 和用 药量 。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0 , 13—15 094:1 1
Sadn gcl rl c ne hn ogA r uta Si cs i u e
潍坊市小麦玉米两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高继月 , 李宝军, 汪世锋
( 潍坊市种子管理站 , 山东 潍坊 2 14 ) 6 0 1

要: 为解决小麦玉米周年光热资源利用率较低等 问题 , 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作 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统
科 4号等 。
适当晚收、 小麦适当晚播、 改革种植方式、 增加玉 米密度及合理水肥管理” 为核心的高产高效栽培 技术。
收稿 日期 :09 O 一O 20 一 1 l 基金项 目:十一五” “ 国家粮食 丰产科 技工程“ 黄淮海东部 小麦玉米两熟 丰产 高效技术 集成研究 与示范” 目( 06 A 0 A 9一 项 20B D2 0 ro ) s 2 作者筒介 : 高继月(9 9 ) 男,潍坊市种子管理站站长、 16 一 , 高级农艺师。
潍 坊市是全 国著名 的粮食生产基 地 , 小麦 、 玉 米 常年播 种 面 积分 别 为 4 0×1 h 和 3. 0 m 47× 1 h 具有发展粮 食生 产 的优势 和条 件。本 站 0 m, 于 20 承担 了“ 一 五粮 食 丰 产科 技 工 程 ” 06年 十 , 在项 目实 施过程 中 , 对生 产 上存在 的套种 玉 米 针

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不断进行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本文将介绍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选育过程中,首先选择了抗倒伏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高、适应性广的优良材料作为亲本,进行了亲本杂交。

通过对杂交后代的表型观察和综合评价,筛选出了表现优良的杂交后代。

在继续选择和杂交的过程中,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杂交后代进行了更加精确的选育。

经过多年的选育和观察,最终确定了烟农1212这一品种。

该品种具有矮秆、抗倒伏能力强的特点,能够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烟农1212还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耐栽培型好等优点。

在产量方面,烟农1212具有高产稳产的特点,可以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

在栽培技术方面,烟农1212的栽培过程与传统小麦品种相似,但也有一些特殊要求。

在品种选择上,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是关键。

烟农1212适应性广,但也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品种。

在土壤准备方面,要注意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湿度,适时施肥补充养分。

适当运用化学控制除草剂,保持田间整洁,但要注意合理使用,防止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影响。

在播种选择方面,要注意保证播种时间适宜,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进行。

对于春季播种,适宜播种时间是在气温回升、土壤湿度适宜的时候。

对于秋季播种,适宜选择在气温适宜且降雨量较多的时候进行。

播种量方面,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的不同,选择适量的播种量。

在施肥方面,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

在生育期间,适时追肥补充养分,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机。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烟农1212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但仍需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

根据当地的病虫害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

对于常见的小麦病害,采用农药防治,注意合理使用,并根据病害的防治周期进行喷药。

对于主要的虫害,采用生物防治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虫害发生。

豫东地区小麦配套综合增产技术

豫东地区小麦配套综合增产技术

播种期准备1.精选良种选择适合豫东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倒伏、抗寒、综合性状好的小麦品种。

如百农207、百农4199、商麦167为主推品种,搭配周麦32、新麦36等品种。

2.深耕整地深耕整地总的原则是以机耕深翻为基础。

正确掌握深耕时机,做到合理耕作,保证整地质量。

对于连年旋耕的地块,应使用大机器深翻耕,深耕深度达40厘米,破除犁地层。

对于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应将玉米秸秆尽量粉碎,进行深翻、旋耕。

对于墒情较差的土壤,耕地前或播种前应造墒,或播种后浇蒙头水。

3.配方施肥配方施肥以“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为目标,以“有机肥替代化肥,调整施肥结构,实施精准施肥”为手段,以“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肥、钾肥依据土壤养分的丰缺合理施用”为原则。

一般每667平方米产量在600千克以上的高产田块,每667平方米总施肥量纯N为15-18千克、P2O5为6-8千克、K2O为3-5千克,其中,氮肥40%底施,60%在拔节期施用。

每667平方米产量500千克左右的田块,每667平方米总施肥量纯N为13-15千克、P2O5为6-8千克、K2O为3-5千克,其中,氮肥50%作底肥,50%在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

每667平方米产量400千克以下的田块,提倡氮磷并重,适当补豫东地区小麦配套综合增产技术近年,我省配方施肥项目的深入实施给小麦单产带来了很大提高,但普遍存在着小麦品种更新缓慢、栽培管理简单粗放等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豫东地区小麦高产优质品种的覆盖率,有效提高小麦单产,实现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达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目的,笔者将一套小麦配套综合增产技术介绍如下。

 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 张志梅充钾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纯N为8-10千克、P2O5为4-5千克,其中,氮肥70%底施,30%在返青起身期追肥。

旱地麦田一次性施足底肥,春季趁墒追肥。

播种1.药剂拌种精选种子后,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加上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剂,按种子质量的0.2%拌种,预防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病害,并兼治蚜虫、飞虱和地下害虫。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应用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应用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应用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作为粮食和饲料的重要来源,对世界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气候变化、种植技术落后等原因,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运而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目标的栽培方法。

其主要包括合理的灌溉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适时的田间管理等几个方面。

合理的灌溉管理是小麦高产的关键。

小麦是一种喜水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较大。

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采取科学的灌溉方法。

在播种期和幼苗期,要补充足够的水分,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

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要及时进行中耕深松,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并合理掌握灌溉的时机和用量,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科学施肥是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

小麦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合理的施肥能够为小麦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在施肥上,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调配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供给,掌握施肥的时机和用量。

还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等多种方式,增加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病虫害防治也是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

小麦常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症状,并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程度,选择适当的药剂进行防治。

还可以通过良好的耕作管理和合理的品种选择,提高小麦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适时的田间管理也是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

要根据小麦的生长特点和生态环境,合理安排田间的农事操作,包括及时的松土、间套作物、适时的插秧和摘心等。

还要注意田间环境的卫生和整洁,保持病虫害的流行季节,及时清除病虫害的源头,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粮食供应,改善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麦22高产的基础条件及关键配套栽培技术

周麦22高产的基础条件及关键配套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4,20(05)周麦22高产的基础条件及关键配套栽培技术高秀云1李从勇2曹军3(1太和县大新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太和236600;2太和县科学技术局,安徽太和236600;3太和县农业委员会,安徽太和236600)摘要:周麦22系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质、抗病、中筋高产小麦新品种,2009年在太和县6.67hm2超高产攻关中,经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专家组实产验收,获得平均667m2产718.2kg超高产,在大新镇万亩高产示范中,连续3a平均667m2产量突破600kg,高产达619.69kg。

该文主要介绍了周麦22高产基础条件,关键配套技术。

关键词:周麦22;高产基础条件;配套技术;太和县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731(2014)05-28-03太和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以粮食生产为主,小麦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

常年小麦种植面积为10万hm2左右。

自2006年以来,太和县在小麦生产上实施了国家“十一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淮北地区(太和)小麦优质丰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国家“十二五”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淮北地区(太和)小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实施为太和县小麦持续增产丰收、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使全县小麦平均667m2产量由项目实施前2006年的398kg,持续增产到2013年的503.4kg,增产26.48%。

2007年以来,太和县连续6a被评为全国小麦生产先进县,2013年全县小麦平均667m2产量首次突破千斤大关,进入全国小麦667m2产量千斤县行列。

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期间,自2009年以来太和县大新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相应承担了“万亩小麦高产核心技术示范”项目,为保持小麦持续增产高效,做好技术支撑储备工作,在项目实施期间,开展了周麦22高产的基础条件及关键配套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围绕高产试验研究,连续4a获得了周麦22平均667m2产量分别为595.0kg、618.60kg、619.69kg和615.83kg高产。

淮麦40小麦高产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

淮麦40小麦高产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

D O I:10.19904/14-1160/s.2021.22.022淮麦40小麦高产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王健(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综合服务中心,江苏淮安223229)摘要:我国作为世界级人口大国,粮食是维持人们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

小麦作为主食之一,国家十分重视小麦的高产规律与栽培技术。

在保证淮麦的标准及产量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穗的饱满程度,提高生产质量,提升品质。

基于此,针对淮麦40作为研究,对这一全新品种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对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在追求质量的同时,还能帮助幼苗茁壮生长;同时提高分蘖中所含比例,依靠分蘖中增加的苗数,保证后期对穗数的预期值,最后建立高产群体,保证充足的通风和光源条件,保证每一株苗的质量,选取合适的施肥方案,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关键词:淮麦40;小麦;高产规律;配套栽培技术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2-0047-02中国图书分类号:S512.1文献标志码:B淮麦40是江淮地区的研究产物,通过近一年的时间判定其为半冬偏春性,具有抗倒性好的特点。

在培育淮麦40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通过逐渐摸索才培育出新的品种,每一个品种的小麦从前期准备工作、到中期播种过程、到最后播种后的施肥以及对病虫害的防治等都与其他品种的小麦有所不同。

在培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观察生态环境与淮麦40小麦的特点,以绿色、增产、效益为发展理念,更改并创新配套栽培技术,通过水肥化管理、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从而切实提高小麦的生产效率,达到对小麦高产的预期值,并且显著增长经济效益。

1基本情况1.1竞赛田的基本情况淮麦40作为一项全新的竞赛品种,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高坝桥村设置为竞赛田。

地质条件为水稻田,土地的酸碱值呈弱碱性,有机质的含量约50g/kg,氮气含量约3g/kg,含磷量约15mg/kg,可以快速反应的钾含量为140mg/kg。

淮麦40对土壤养分有较高的要求,营养均衡是培育淮麦40的基本前提,这片竞赛田最初是作为培育水稻的存在,现在作为淮麦40参赛小麦品种的竞赛田,全局面积大于6.5hm2,播种时间为11月中旬,播种量为225kg/hm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及综合配套措施作者:魏惊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期
禹州市农业林业局魏倞
一、引言
小麦生产是禹州市粮食作物的一大优势,常年种植面积在5 300hm2左右,总产量2.6亿
kg左右,均占全市粮食作物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0%。

因此,小麦生产的丰欠,直接关系到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社会的稳定。

由于受长期中产阶段传统栽培技术的影响,致使禹州市小麦生产连续多年产量徘徊在350~380kg/667m2。

在这徘徊的过程中,广大农业科
技人员没有等闲视之,而是自加压力,积极主动下乡调查、分析症结、试验示范、狠抓典型、
研究技术。

在强化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的基础上,推广了“小麦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简易高产栽培法”、“T粮开发技术”、“一优双高技术”、“旱地小麦高产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科学灌水技术”和“典型示范工程”等。

在不同类型的高产开发中,狠
抓了新品种更换、调整了施肥配方、提高了耕作水平、配套组装了实用技术,并在不同生育时
期抓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油水技术)、实用技术、应变技术及基础技术,从而涌现出了一批
产量在500kg/667m2以上的高产方、高产村。

这为实现全市高产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易推广的宝贵经验措施和技术上行得通的可靠依据,换句话说,全市实现高产再高产的物
质基础和技术基础已经具备。

二、实现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
过去,产量在350kg/667m2的麦田,土、肥、水3项基本条件已有所改善,在这一基础上,多数乡、村、户仍采用传统的“三大”栽培技术夺高产(即大肥、大水、大播量),往往是麦
田前期长势喜死人,一类苗或旺苗越冬;中期急死人,氮肥多、群体大、通风透光差、个体发
育不良、病虫害严重发生;后期愁死人,时常发生倒伏和青枯,穗小粒少籽秕,结果是
400kg/667m2的长相,200kg/667m2的产量,增支不增收,望麦兴叹,这就是禹州市小麦达中产后徘徊不前的症结所在。

也就是说,小麦中产变高产的主要矛盾是群体生长与个体发育之间的
矛盾,不再是群体不足的问题。

所以,要使中产区的小麦生产稳步进入高产行列,就必须抛弃
老一套栽培技术,既要获得较多的穗数,又使个体发育良好,最终实现穗足、粒多、籽饱、高
产不倒之目的。

从连续3年的高产超高产示范中,我们认为:在高肥水条件下,只有实行“精
播量、适群体、壮个体”的技术路线,走主茎和分蘖成穗并重或更多依靠分蘖成穗的路子,采
取“三促两控两防,借天时应变管理”的综合健身高产栽培管理法(即冬前促壮苗、抓穗数;
拔节促粒数;开花后促粒重;返青后控群体防倒伏;灌浆后控肥水防贪青),才能实现小麦高
产再高产。

三、实现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及综合配套措施
(一)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
总结我们多年的典型示范及高产开发经验,其核心技术可用20个字概括,即:足墒足肥、冬前促壮、春管后移、浆水提前、综防病虫。

(二)高产栽培的综合配套措施
遵循技术路线、围绕核心技术、实现健身栽培是小麦中产变高产总的指导思想,据此推出
以下主要配套技术措施。

1、加深耕层,促根下扎。

加深耕层,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保肥保水能力,促使根系下扎,增强抗倒抗旱性能。

高产区要采用大拖拉机耕地,耕深不少于25cm,并精细整地,上
虚下实,保证播种质量。

2、足墒足肥。

足墒足肥播种是实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的高产基础。

据试验,高产区足墒足肥播种比欠墒欠肥播种一般每667m2可增产小麦产量100~200kg。

俗话说:“麦收胎里富,种好是基础”,所以,在高肥水条件下,宁可晚播10d,也要做到足墒足肥下种,坚决制
止欠墒欠肥播种,以免造成中后期投资大、管理被动、效益不高的不良后果。

一般
500kg/667m2的地块,化肥每667m2用尿素40kg,一铵或二铵35kg就可以了。

3、选用良种。

优良品种是实现高产的主体,是高产之本,其他一切技术与措施都必须无条件为品种保驾护航,为品种充分发挥内在生产潜力而服务。

据连续3年的试验示范,适合禹州
市高产区的主要品种有:周麦16、周麦22、郑麦9694、豫麦416、矮抗58、衡观35、周麦24等。

4、有机为主,配方施肥。

高产田要保证施有机肥4m3/667m2以上或连年秸秆还田,化肥要按照“稳氮增磷配钾”的原则,采取“测配同步、三元协调、补充微肥、全层深入”的方法,
使小麦各个生育时期都能源源不断地获得不同的养分供应,稳健生长。

高产田底肥化肥的施用
量不能低于全生育期施肥总量的65%,否则,中后期投资增大,管理被动,产量不稳。

5、适期适量精播。

适期播种可有效地利用冬前积温实现壮苗越冬。

高肥水地精量半精量播种,可奠定管理主动、群体合理、个体健壮、减轻病虫、抗倒高产的基础。

在禹州市,高产区
适宜的播种期是10月5—15日,播量也要因地力、气候品种及整地质量的不同灵活掌握,高产田播量以8~10kg/667m2为宜。

6、科学管理,健身栽培
(1)冬前促壮。

俗话说:“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关键在冬前”,冬前实现壮苗是小麦高产的重要关键,这是小麦栽培学上的定论。

所以要依据壮苗标准,看天看地看苗适时冬灌,追施冬肥,中耕松土,防病治虫,促弱控旺转壮,力争壮苗越冬。

对足墒足肥的壮苗麦田,不浇冬水,不施冬肥,保稳促壮;对足墒缺肥的二类苗情也不浇冬水,以10kg/667m2尿素追肥促发促壮;对三类麦田的管理重点在11月上中旬,根据土壤墒情采取肥水齐功,力争冬前快发快长成壮苗。

(2)春管后移。

春管后移主要是指春季追施氮肥的后移。

在高产条件下,冬前壮苗已奠定了成穗数量和整体质量的基础,而春季分蘖多数是无效的。

过多的分蘖不但易造成管理被动,
浪费地力,且又降低了群体的质量,给中后期生长发育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也是倒伏和青枯
的主要根源。

所以,对长势好的壮苗在3月1日前以控为主,抑制春季分蘖滋生,待拔节初期
再普遍追肥浇水,促穗增粒,壮秆大穗。

以3月1日左右为分界对弱苗要提前管、旺苗延迟管、壮苗适时管,实现均衡增产。

(3)浆水提前。

灌浆有墒,籽饱穗方。

经验表明,灌浆水过早不但不能起到促进灌浆作用,还易造成病虫害严重发生,影响产量;过晚起不到灌浆作用,又易造成贪青晚熟。

适宜的灌浆
水应在扬花后进行,即以5月1日前后为宜。

(4)借天时应变管理。

在高产栽培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农谚“麦收八、十、三场雨”、“农历”的科学性,它的实质是指底墒水、分蘖水(接近冬水)和拔节水,这与自然降水规律
相一致,与高产栽培技术正巧合。

历年气象资料表明,多数年份的9月中旬都降中雨以上(底
墒水),11月上中旬都降中雨以上(分蘖水),4月上旬都降中雨(拔节孕穗水),5月1日
前后都降中雨以上(灌浆水)。

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在技术措施的实际操作中,应尽量减少这
4个时期不必要的人为灌溉,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作用(自然降水的作用是综合性的),以减
少投工投资,达到增产增效增收之目的。

但这并不排除特殊年份的人为补水措施。

而返青水、
麦黄水在多数情况下不利于创高产,一般不必进行。

总而言之,高产区小麦在足墒足肥壮苗的
基础上,冬春不宜浇水,只需在4月25日—5月5日期间浇1次水即可(灌浆水)。

若此期天
气预报有降雨过程,千万不能再浇水,这是高产区实现高产防倒的关键时期,也是核心技术,
否则,换来的将是瞎麦、秕麦、劣质麦。

(5)综防病虫。

高产田首先要把好播种期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及部分病害这一关。

其次是由于高产田肥力水平高、群体大、通风透光较差,极易引发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及蚜虫的
大发生,尤其是纹枯病要早防。

因为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近几年该病呈上升蔓延趋势,而且
发病越来越早,加上群众认识不足、前期不防、见到危害症状时才施药,延误了防治时期,药
打了、钱花了、工费了,病也没防好,一遇风吹草动就倒伏。

另外,随着肥水条件的改善及耕
作制度的单一,近几年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越来越重,务必要引起足够关注。

耕地时每
667m2用5%神农丹颗粒剂3kg撒于犁垡上,或在小麦播种时每667m2用10%克线灵颗粒剂400g
沟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危害。

总之,要加强预测预报,对病要及早防御,对虫要及时防治,真正起到保护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