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心安:虚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合集下载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虚云大师,俗姓于,字元智,福建南安人。

他的一生是跨越了清末、民国、抗战、新中国等历史时期的长寿禅师,被誉为“中国近现代著名高僧之一”,有着极高的禅宗地位。

他的开悟经历是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虚云大师在出家之前的人生非常坎坷。

他曾经迷恋于世俗的名利,曾经俯首称臣,仕途得意,权倾朝野。

可是,在离开官场之后,他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

他学了几年佛经,但始终不得其真谛。

他终于下定决心,亲自赴禅院讨教,在禅师的指导下接受了半年的严格修行,终于在一天晚上放下种种杂念,心灵得到彻底的净空,悟得了生死的真相,彻底开悟。

虚云大师回忆道:“那天晚上,我漫步在花园里,忽然听到一声猛响,如惊雷般大。

接着,我听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层的声音:‘生死有定,因果不虚。

’那一刻,所有的纷扰、所有的执念、所有的痴迷,在它的面前尽皆化为虚幻。

我当时有如洗礼一般的感觉,浑身畅快,欣喜若狂。

”虚云大师开悟后,寻找教义的经历并没有结束。

他一直担心自己没有完全悟透佛理,所以继续不断地提问诸如“菩提道相究竟如何?”,“何为佛法?”,“佛陀慈悲智慧何时常在?”等问题。

而他所寻的答案恰恰是佛学的根本要义,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脱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让他们也能实现自我解脱。

虚云大师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开悟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间,而是在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和充满挑战的修行中慢慢地逐渐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经历重重考验,学会战胜自己的贪婪、嫉妒、憎恨等各种执着,也要学会关注其他人的幸福,学会在无私的行为中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解放,成就自己的一生。

百年虚云观后感2000字

百年虚云观后感2000字

百年虚云观后感2000字百年虚云观后感虚云法师,一个伟大而充满智慧的佛教大师,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界。

虽然他在现实世界中已经离开我们已经有百年时间,但他的思想和教诲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们。

虚云法师的教诲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了人生中的许多重要的事情。

他教导我们要面对现实,要善待他人,要修炼心灵,要追求智慧,这些都成为了我生活的指南。

首先,虚云法师告诉我们要面对现实。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坦率的重要性。

虚云法师在他的讲座中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自己的错误、缺点和错误行为负责任。

我们不能逃避现实,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它。

只有当我们真正正视现实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改变它,才能够成为更好的人。

其次,虚云法师教导我们要善待他人。

虚云法师认为,所有的伦理准则都归结为慈悲、善良和仁慈。

他教导我们要关心他人,要尊重他人的权益,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是要考虑他人的利益。

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人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

同时,虚云法师教导我们修炼心灵,追求智慧。

虚云法师认为,只有通过修炼心灵,我们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他告诉我们,要通过冥想和观察思维来控制和理解我们的内心。

只有当我们能够温和地面对内心的声音时,我们才能够找到真正的智慧。

虚云法师的教诲启发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我意识到,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中,我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我还应该关心他人。

我应该善待他人,关心他们的需求和快乐。

只有当我们以同理心和善意对待他人时,我们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才能够在社会中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此外,虚云法师的教诲还让我明白了修炼心灵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社会中,常常忽视了自身的内心需求。

虚云法师教导我们要适时地停下来,静心思考,感受生活的美好。

只有当我们内心平静时,我们才能够找到真实的快乐和满足。

虚云法师的教诲不仅仅适用于佛教徒,它也适用于每一个追求心灵成长和幸福的人。

虚云和尚始终以了生脱死为首要任务

虚云和尚始终以了生脱死为首要任务

《心地观经》所云“若复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
即便是古代有些慧根甚厚,又得到名师指点的修持者,在修持历程中确实有费时不多而得到一些利益的。但是即便得到这些利益,只表明修持者进入了一定的境界,而并非真正是功德圆满了。“这只是初步功夫,烦恼无明尚未断除,”还须加功前进。由此可以说,佛法修持的历程并不是那样简单的,尤其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佛法修持者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就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还要继续努力。否则的话,稍有松懈,昔日埋没心性的我慢贡高等杂念难免会沉滓泛起,心田中的无明草又将萌生,前路复入茫茫之途。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应当说客尘烦恼五欲七情无时无刻不在紧紧缚人。在修持历程中妄想再现,以致过失犯戒等不良行为时有出现的可能。所以,时刻恒持惭愧心与忏悔心,就能使自己的修持持之以恒,最后真正明心见性,了生脱死。
从另一方面来说,每一个发心立志了生脱死的佛法修持者,从降生人世到其发心学佛时,其心所蒙受的客尘染污或多或少,或厚或薄,使自己的心性被妄想、烦恼等种种习气毛病所埋没。而佛法修持则是要把这些埋没心性的妄想、烦恼等习气毛病清扫掉,方能明心见性,看到自己本来面目。这于一般人来说,确非能在一朝一夕内实现的。所以,虚云和尚一贯教导学人要发长远心、坚固心。不过,从佛法修持实践看,仅仅有了长远心、坚固心还不够,因为对自己心性所受染污的清扫并非易事,只有一点一点地除去,有时还会此伏彼起,顽固得很。所以,虚云和尚教导学人还要发勇猛心、惭愧心,要求众人用“宗门下的法子,是如金刚王宝剑,遇物即斩,碰锋者亡”,来清除染污。同时,虚云和尚进一步教导众人,“要勇猛精进,要内外加修。”内修,就是参禅或念佛;外修,即是戒杀、放生,将十恶转为十善。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时深日久,水滴石穿,方得圆满利益。虚云和尚认为佛法修持者,“要努力精进,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时”,而“总要生死心切,具有长远、坚固向道之心。”矢志不改,“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虽未悟,来生再努力。”有这样的恒持精进,修持方能成功。

虚云老和尚最后遗言

虚云老和尚最后遗言

虛雲老和尚最後遺言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美女在前,則以為一枝花,其實,迷魂鬼子就是她.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

時光長短,唯心所造。

一切苦樂,隨境所遷。

時間是?那?那的過,?那?那的催人老。

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

精進勇猛,有大願力,難的會變為易。

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為難。

有憎愛心,就有煩惱;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於毫釐。

生日又雲母難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壽慶賀。

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

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

以持戒清淨自心,以佈施解脫自心。

坐禪要曉得調養身心。

若不善調養,小則害病,大則著魔。

用功的人要善於調和身心,務使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

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

如是十善老生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

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

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

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昔明代羅殿撰有醒世詩曰: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誰能脫離這詩的窠臼,誰就是大解脫人。

拾得大士傳的彌勒菩薩偈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

虚云大师名言名句

虚云大师名言名句

虚云大师名言名句
1. 莫忘初心,方得始终。

2. 信心即力量,怀疑只会使你软弱。

3. 出世间人最好重视内修,不要在外物中寻找快乐。

4. 就算别人骂你或伤害你,也不要报复,要保持慈悲心。

5. 修行的第一个要义是不杀生,不伤害任何一生命。

6. 要认真面对自己的过错,不要逃避,才能真正进步。

7. 不要沉迷于名利,那是一种虚幻的追求,只会让你愁苦不已。

8. 心中有佛,一切皆有佛;心中无佛,一切皆为凡人。

9. 学佛并非为了妄求利益,而是为了能够真正脱离苦难。

10. 人无慈悲心,等于无眼睛;弃慈悲心,等于失神明。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引言虚云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高僧,活动于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

他以开悟的智慧和卓越的教导能力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导对人们的影响。

虚云大师的早年生活虚云大师的本名叫杨温,他于1839年生于中国江苏省。

在年幼时,他丧失了双亲,被亲戚扶养长大。

杨温从小聪慧好学,渴望寻找人生的真谛。

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投身于修行事业。

初识禅宗杨温在20岁时,遇见一位禅师,他的生命因此发生了转折。

禅师教导他禅宗的基本教义,即通过打破妄念、专注于当下来实现开悟。

虚云大师被禅宗的智慧深深吸引,决定拜禅师为师,投入禅宗的修行。

禅宗的严苛修行禅宗修行注重静坐冥想,以观察自心为主要方法。

虚云大师每天需要进行多个小时的坐禅修行,他坚持不懈地进行观想和反省。

多年来,他经历了许多困境和痛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慢慢地,他逐渐领悟到禅宗的核心智慧。

开悟的关键时刻有一天,虚云大师正在坐禅修行,他突然觉悟到自我的空无和人生的无常。

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突破了思维的边界,体验到了无限的宇宙智慧。

这一体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修行方法。

马祖的教诲虚云大师的开悟之后,他前往拜访禅宗祖师马祖。

马祖指导他深化了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并鼓励他将智慧传授给更多的修行者。

虚云大师回到禅宗寺庙,开始传授禅修法门,并帮助众多修行者在人生中实现开悟。

虚云大师的教导虚云大师以其深刻的智慧和平易近人的方式在禅宗界享有盛名。

他强调人们要通过觉察当下,超越执著和欲望,实现心灵的真正自由。

观念的束缚虚云大师教导人们要觉察到观念的束缚,警惕自我陷入无谓的欲望和执著之中。

他指出,只有超越观念的限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心无所住虚云大师提倡“心无所住”的修行方法。

他鼓励修行者时刻注意观察自心,不要陷入过去和未来的思维中。

只有在当下的这一刻,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奇迹和自我解脱。

慈悲与智慧虚云大师强调慈悲和智慧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虚云大师是一位修行多年的道士,他能用心灵洞察一切,有曾经
说他是一位“外史内论”的先生。

他说有两种开悟:一种叫内在开悟,就是从心灵中理解世间存在、消逝和流动;另一种叫外在开悟,就是
不断研习佛法、理解宇宙之灵……这就是虚云大师开悟的故事。

回忆得更久之前,虚云大师便已开始他的求道之路,在深山湖泊
游玩,在乡间小道上行走,他想找到一些答案来解释自己身边的一切,自然界中的生老病死,以及这个世界的真相。

一路走来,他遇到了很
多对事物懂得更多的人,与他们交流切磋,领悟各种智慧,从中收获
良多。

慢慢地,虚云大师发现其实道家思想中有不少和他得心意的内容,他仔细研究这些思想,发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深入到佛法
的深处虚云大师也逐渐明白自己的视角变得更加清晰,他开始奋力寻
求真理,学习无穷的道德智慧,感悟太虚大道的真谛,慢慢地,他的
心灵也开始觉醒。

虚云大师将自己的心灵开悟凝练成一种思想,叫做“道心通达”。

他认为,只有将人的意志和宇宙间的真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
正的道德修行,这样才能彻底把握人生,圆满旷世。

从此,虚云大师把“道心通达”精神传播到了全世界,成为人们
领悟道理的指南,引领人们把握人生,体悟真理的宝贵财富,让人们
生活在宇宙之中,共同谱写人间佛道的美丽乐章。

百年虚云电视剧观后感

百年虚云电视剧观后感

百年虚云电视剧观后感百年虚云电视剧观后感二十集【百年虚云】我终于看完了,深深震撼,看到感触的地方不禁潸然泪下,虚云大师真是一个在人间的活菩萨,面对家庭亲情是那么的从容,化小爱为大爱,背负着世人的误解,两房妻子对他的爱恨情愁和老父亲对他的`绝望,毅然决然选择出家修道,其中经历九磨十难,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护佑苍生一生不倦.希望师兄们有空看一下这部电视剧,很有教育意义,能激励我们修行人,给我们正确的向导和无边的动力."历经四朝五帝,不觉沧桑几度,百年虚云。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百年虚云》是以中国近代禅门宗师虚云长老心坚行苦,慈悲济世的一生为蓝本而编剧的故事。

本剧通过富于禅机禅趣、曲折生动、真诚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示虚云长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法忘躯的一生。

通过离尘出家、觉悟之路、庚子西行、重振鸡山、藏汉弥兵、佛心护国、慧灯长明等七个部分,生动讲述了虚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弘扬佛法跋涉于纷繁尘世,忘记一切身躯之苦、世界之难的传奇经历。

虚云大师语录: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

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

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

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

断除妄想、执著、习气,即是菩萨,佛祖。

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的精神,度人度世。

人生如梦,一切皆幻;空中飞鸟,有何踪迹可寻?况学道人耶?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

深信因果,凛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

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

倘能了十界一心,便名曰佛。

附:虚云大师援引的语录达摩:"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为负重前行不负自己的文案

为负重前行不负自己的文案

为负重前行不负自己的文案负重前行的励志句子。

情绪很容易影响决定,而决定可以决定命运,所以只有掌握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命运!~~hi,你喜欢这样的短句吗?供您所需,小编特地编辑了“为负重前行不负自己的文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为负重前行不负自己的文案(篇一) 1.别把自己看成废物,你若肯奋斗,十年后你就是人物。

别总抱怨自己两手空空,你若能知足,时时刻刻全部都是幸福。

2.人生匆匆,勿忘心安。

3.阳光,是免费的,时光,是不能倒退的;感情,是免费的,婚姻,是不能凑合的;友情,是免费的,相遇,是很不容易的;梦想,是免费的,发奋,必须需要的。

其实完美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当你珍惜自我的过去,满意自我的此刻,乐观自我的未来,你是最幸福的。

4.你总是把梦想留在未来,旅行留在下一次,想做的事留在以后,然后本该是未来的时间点,你突然被没时间打败了,所有的理由不过是你给拖延和懒惰找的借口,世界上根本没有浪费时间这回事,你唯一浪费的不过是你自己!5.有时候,老天爷让你结束一段关系并不是没收你的幸福,而是心疼你,觉得ta不配,所以放你走。

只有你变好了,时间才不会亏待你。

6.人生的路,好与不好都要走过,无论坎坷,还是平坦,无论顺利,还是棘手,一些路,一些事,总得自己去面对。

7.你要坚信,这个世界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

8.你来到这个世上,注定会有一条不寻常的路。

9.感谢相遇,不问过去,放眼未来,一路前行,无所畏惧。

10.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假设,现实是一个又一个真实的耳光,打在你的脸上,喊疼毫无意义,唯有一往无前。

11.只是,生活中,拿得起放得下之人,能有多少。

12.我是自己的主人。

吉勒鲁普。

13.有些路看起来近,走起来远。

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14.如果如果你有一个梦想,你一定要经常问自己,你是不是在坚持,你是不是在行动。

15.你终究会成为你正在成为的人。

16.为了偿还那前世的债,又将遗憾留给今生。

虚云老和尚追思文选

虚云老和尚追思文选

虚云老和尚追思文选
我没有找到虚云老和尚追思文选的全文,但为你提供以下内容作为参考:
印顺法师在《怀念长老,想起佛教》一文中叙述道,虚云长老清苦淡泊,百年如一日。

他总是一笠、一拂、一铲、一背架、一衲随身,进山如此,退院也还如此,一切为了常住,不图自己,这是出家人的本色。

乐观法师在《虚云老和尚印象记》一文中回忆,1938年秋天,他去南华寺礼拜虚云老和尚,老和尚看到他后,立刻牵着他的手坐下,亲自倒了一杯茶给他,问他是来常住讨单住下还是路过。

当得知他只是路过时,老和尚很惋惜地说,希望他能多留住些日子,但又说常住上清淡,没有什么好的茶饭供养。

乐观法师本是新改革派太虚法师的学生,心里以为虚云老和尚是保守古板的老思想,未曾想到老和尚竟然如此开明豁达,不禁心生敬仰。

知人善任。

1942年,乐观法师因为长期奔波劳累,经屈映光居士资助前去南华寺静养,虚云老和尚十分客气地亲切款待,并破例请他出任寺院的班首堂主职事,随即又令他代表虚云老和尚去韶关筹备成立广东佛教会。

到了七月十五,老和尚又请他做南华寺的知客,负责接待外来僧俗人员,乐观法师嫌烦,不乐意任职,专门向老和尚请辞,但被老和尚数落一番后,只得承担。

虚云大师名言名句

虚云大师名言名句

虚云大师名言名句
虚云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禅宗高僧,以下是他的一些名言名句:
1.万般皆自心造,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2.禅心是自己的本源,不必追求外界的感受。

3.浮名与利益只是过眼云烟,不值一提。

4.世事变幻无常,应随缘而安然。

5.多愁多病皆由心起,慎思安忍若平常。

6.无过无失即为大智慧,凡事不要执着与纠结。

7.放下执念,心境豁然开朗。

8.平淡中求真,静默中生智。

9.心中无染,即自由自在。

10.修行净化心灵,亦是对世间最好的回报。

11.悟道无法言言尽,须要亲身体验才能领悟。

12.凡事只有亲自去做,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13.时光匆匆,莫舍本来之心。

14.观心最难修炼,需持之以恒。

15.无求即无失,不在期待过多。

16.凡事只要尽力而为,后果就无法左右。

17.人生苦短,何须为外物纠结。

18.心无边界,即可获得无尽的智慧。

19.觉悟即是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

20.循循善诱,可以让心智逐渐进化。

人生幸福课

人生幸福课

人生幸福课
人生幸福课可以涵盖各种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内容:
1.积极心态:学会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的生活,拥有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心态。

2.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学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3.健康生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均衡、适当运动、有足够的睡眠等。

4.成长发展:学会设定目标和计划,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追求更好的自我发展。

5.心理和情感健康: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建立健康的心理和情感生活。

6.社会责任:有意识地参与社会公益和义务,回馈社会,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7.生活重心: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8.感恩心态:学会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以及生命中出现过的各种人和事。

珍惜其所拥有的,学会善待别人,回馈社会。

9.人生价值观和信仰: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和方向。

10.幸福的家庭:学会建立和维护幸福的家庭,让亲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温馨。

先知足而后感恩_人生故事

先知足而后感恩_人生故事

先知足而后感恩
虚云禅师是民国时期有名的高僧。

他19岁时在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之后勤修苦行。

27岁,他离开鼓山,先后到各地参访朝礼佛迹。

有一次,行走在四川某地时,虚云禅师在一座小寺庙里暂住。

寺庙旁边有两户人家,一户人家家境殷實,另一户人家却很贫寒。

两户人家各有一个儿子,殷实者给儿子的都是最好的东西,儿子有任何要求,他都会尽力满足。

相比之下,贫寒者就寒酸得多,儿子能够勉强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福气了。

虚云禅师曾对家境殷实者说:“家虽有余,予子却不必多,否则如无底之洞,永无满足。

”殷实者颇为不屑,暗道:无底之洞又如何?儿子要再多我都能满足。

不久,当地暴发一场瘟疫。

殷实者患病卧床,儿子非但没有在床前伺候,反而责怨父亲再也无法如从前一样满足自己。

相反,贫寒者患病后,儿子伺候床前,端茶倒水,照顾得无微不至。

殷实者不解地问虚云禅师:“他提什么要求我都会满足,为何他却没有感恩?难道我付出的还不如贫寒者多?”
“付出不在多寡,而在于让孩子懂得知足。

知足则平和满足,一衣一饭都当欢喜;不知足则怨怼丛生,永远想要索取更多,又何来感恩呢?故先知足而后感恩呀!”虚云禅师叹了口气说道。

虚云老和尚节俭惜福感人事迹

虚云老和尚节俭惜福感人事迹
• 等吃完饭后,他才自己弯下腰来,一粒粒地把那些米饭从地上捡起来, 放进口里吃下去。使得那位张处长面红耳赤,很不自在。他一再劝老 和尚说:“老和尚,那些米饭已掉在地上弄脏了,不能吃了。”
• 老和尚说:“不要紧啊!这些都是粮食,一粒也不能糟蹋的。”
• 处长又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一下啊!”老和尚答:“就是这 样,我已经很好了。”
• 虚云老和尚一年到头只有两套衣服:身上穿一套,搁板上放一套,衣 服虽是补丁又补丁,但都干净整齐;除此之外也就只有一双鞋、两双 袜子,再无多余的东西。
• 虚云老和尚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 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 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 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 当时,山上的生活很艰苦,开发的田地不多,收成的谷子也很少。因 为红薯粗生,收成较多,每年七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的三月,都是 吃红薯的季节。而红薯的叶子和枝干,就是我们的小菜了,有时连蕃 薯根和叶也没有,就只有炒咸盐,加进稀饭里吃。每天过早堂吃的稀 饭,只是一点点的米,混了多多的红薯一起煮的。
• 中午吃饭呢?虽然当时师父们吃饭吃得很多,也只是随便弄一点小菜, 有青菜已算是很好的了。晚上,是没有饭或面的,只有煮一些蕃薯或 是马铃薯,放在斋堂里面,要吃药石的就自己去弄一点,但是吃的人 很少。
•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 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 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 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头。如果想参禅用功,但是路头 摸不清楚,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所以 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

又是一年清明节,追忆虚云老和尚

又是一年清明节,追忆虚云老和尚

又是一年清明节,追忆虚云老和尚昆明市海岚缘起于1918年,79岁的虚云法师在云南省督军兼省长唐继尧多次恳请下,离开了自己所在的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离开了自己奋力14年化缘在鸡足山所建的33座寺庵和14104亩耕地,启程来为昆明民众祈福消灾。

1919春,在虚老的四处奔走下,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在昆明忠烈祠建水陆大法会,超度护国将士及孤魂,施食饿鬼,祈福消灾。

法会开始,全堂各坛蜡烛尽开灯花,状如盛夏新荷、泠露绽放、和光同尘,如千万佛和光满聚,随缘信善顶礼聚观,昆明老幼法喜同沾,经七七四十九日,法会圆满,送圣时,天空现瑞幢幡宝盖,云出云荡,全城老少目睹,喜瑞吉祥,行跪于地,祈佛加持赐福消灾。

水陆法会圆满,上堂时虚老说法云:五云瑞景映城头,叠翠拖红掩画楼。

金马碧鸡悼忠节,昆明湖上月如钓。

此偈说尽,一切风月轮转,沧海幻化,唯心所造,克尽真诚,弘法利生,乃诸佛奥旨。

1920春,在弟子唐继尧及昆明民众的恳请下,虚老于圆通寺开讲《金刚经》,期间,听说昆明城西三十里的西山有座华亭寺,地方政府为了筹措锒两,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把华亭寺出售给了洋人建高尔夫俱乐部,老法师登山察看,环寺而观,只见前望五百里滇池水天一色,崖际无边,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背依山体,叠翠如屏,松涛阵阵,无村镇之喧嚣,寺隐藏在苍翠山腰之内,幽静清雅,是兴办丛林弘法利生的好地方,但无僧人进出,进内而看,断垣残壁,雨淋椽朽,一片衰败景象,询问看寺老人,老者半响而答,再过两天,外国人就来接管了,虚老听后,心里更感凄凉。

回来当晚,虚老便直问唐继尧,是否已把华亭寺卖给了外国人,唐省长顿时一脸尴尬,低下头低声说:“师父,是有这回事,将土们好长时间没有发军饷了,我内心也觉得心痛,实在是无奈之计啊!”虚老听后心情沉重悲凉,说道:“这仗打得民穷财尽,官困库空。

这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元朝玄峰禅师得法于西天目山中峰国师座下而来此所建,驻锡中兴佛法,这是贩卖如来家业,造业罪深无比啊!唐省长听后,说道:“师父卖都卖了,现在怎么办?”虚老心情沉重地说:如果你不想成为古今罪人的话,把寺院赎回来,唐省长听后,泪洗满面,赎回贩卖了的华亭寺。

星云大师讲演集

星云大师讲演集

《星云大师讲演集》-如何增进人生的幸福时间:公元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九日地点:屏东中正艺术馆对象:法师、护法居士(弟子依住记)一.不比较、不计较二.不怨天、不尤人三.不侵犯、不推诿四.不贪求、不才四.不贪求、不瞋怒人由于有私心,对于世间上的一切,总是贪得无餍,认为钱财我越多越好,名位我愈高愈得意,物质享受愈丰富愈舒适。

有的人贪求过多,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甚至铤而走险,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攫取,而误蹈法网。

虽然人要完全去除私心私慾是很困难的事,但是追求快乐,取之有道,要以合理的方法去追求,才不会自己灭亡。

传说道教的吕洞宾,有一次到人世间来游化,看到一个小孩子站立在路旁哭泣,吕仙祖于是上前问他说:“小朋友,你在哭什么呀?”小孩子伤心地回答说:“老公公,我母亲生病了,我没有钱替他买药,因此心里很难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吕洞宾一听,心想:这人间我几十年不曾来了,想不到这里的民风变得如此的敦厚纯朴,一个小小的儿童,就懂得要孝顺父母,要替母亲治病。

于是非常感动地对小孩子说:“让我来成全你的孝心吧!”说毕,立刻竖起手指头,点着路旁的一块石头。

说也奇怪,那块石头,经吕洞宾一指,马上变成闪亮发光的黄金。

吕洞宾拿起黄金送给小孩子,但是小孩子却摇头说:“我不要。

”吕洞宾听了,更加的惊呀,心想:这世间的人们实在太善良了,我给他黄金,竟然不要。

于是无限怜爱地问说:“小朋友,黄金你不要,那么,你究竟要什么呢?”“我要你那一根手指头。

”小孩子坚定地回答。

“你要手指头作什么用呢?”吕洞宾奇怪地反问。

“你送我一块黄金,虽然价值很高,但是总是有用完的时候,如果你把手指头送给我,没有钱时,我可以随时点石成金,花用无尽。

”吕洞宾一听,大失所望,觉得众生的贪心实在太大了,连稚童的纯洁心灵,都被财利薰染了。

贪欲牵引我们堕落的力量之大、缠盖我们清净本性之强,可见一斑。

有一位腰缠万贯的佛教徒,悭吝贪婪。

有一天请来一位师父,为他诵经消灾,以求得更多的钱财。

幸福人生第二十四讲慎思读后感

幸福人生第二十四讲慎思读后感

幸福人生第二十四讲慎思读后感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我真该感谢上苍,给了我这么一个好机缘,认识了这位朋友。

为什么呢?因为她推荐我在百度搜索一个叫《幸福人生讲座》的视频。

这个讲座共40集,是蔡礼旭老师讲授的。

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常常被感动得流泪。

听完讲座,我有一种深深的遗憾,那就是:我活到今天,快整整50年了,但我发现自己白活了!直恨不能从头再来啊!但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虽然我白活了这五十年,但我不能让我的女儿跟着白活,让我们下一代的下一代跟着白活!于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迫使我写下这篇观后感,与所有的有缘人分享!我出生的时候,正是“”将要开始的时候,小学接受的是批林批孔的教育,所有的圣贤都是封建迷信;中学接受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而以后的人生就进入了一个物欲横流的大染缸!脑海深处根本就不知道孔圣人,根本不知道《弟子规》,我们把圣人先贤的教诲都看成是批判的对象!直到今天,听了蔡老师的讲座,才如梦初醒,才知道原来我们已经失去了多少东西!做了多少错事,走了多少弯路啊!原来,我们的人生之所以不幸福,全都是自己招来的啊,因为我们的本没有立好!我们常常本末倒置啊!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人的命是天生的,没得改。

前几年学了一点八字命理的皮毛,也接触了李居明先生的饿命改运学和风水学、姓名学,知道一个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所谓命局天注定,命运自把握。

于是,拼命地在这方面努力,但发现效果甚微,原来这些东西也不能从根本上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么什么才是从根本上来改变命运,改写自己的人生呢?李居民先生说过,改运先改心!今天听了蔡老师的讲座,更是如醍壶灌顶,那就是抓住“心”,人心决定命运,因为一个人的命运是由性格决定的!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在蔡老师“人生怎样才能幸福”这节课的开头,蔡老师就讲了这么一段话:“人生应该怎么样才能幸福?幸福的人生一定有幸福的思想观念,你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有正确的行为才会有正确的习惯,有正确的习惯就会有正确的性格,有了正确的性格就会有好的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勿忘心安:虚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
『勿忘心安』是由虚云大师所创作出的人生幸福课,强调要在思想上维护心灵宁静。

它旨在教导人们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处理各种情绪,以及如何培养宽恕、包容心态,感恩他人,拥抱自我。

这门课的核心理念是,要学会接受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而不是去抗拒它们。

它主张要有一颗开放的心胸,让自己接纳一切,包括自己的错误与痛苦。

有时候,接受自己就是接纳别人,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家庭,我们都是相互依存的。

此外,它教导人们用“冷静”来处理情绪,以及用“慈悲”来处理痛苦。

它还教导人们要培养正念,即以慈悲心、宽容心来看待自己与他人,学会思考与观照,通过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清自己的行为模式,以此来改变自己的想法。

最后,还教导人们要学会放下,放下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放下对他人的预期和期望,让自己沉浸在一片平静与宁静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