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背诵条文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3220f78bd63186bdebbc2c.png)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d045a7bd64783e08122b05.png)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纯条文-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af50c1bcd126fff6050b06.png)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假设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假设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假设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假设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假设被火者微发黄色,剧那么如惊痫,时瘈疭;假设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假设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那么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假设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假设吐假设下假设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假设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假设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那么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假设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https://img.taocdn.com/s3/m/980b083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3.png)
伤寒论条文(全398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痪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必背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d96fb07c1cfad6195fa77d.png)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作者:————————————————————————————————日期: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52f9f6a300a6c30d229f20.png)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之宇文皓月创作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成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成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克不及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成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背诵条文 98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 98条](https://img.taocdn.com/s3/m/b21baffe04a1b0717fd5ddfd.png)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
用前第一方。
[13]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五。
[16]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方七。
[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十。
[23]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
一目了然学伤寒要求背诵的25条
![一目了然学伤寒要求背诵的25条](https://img.taocdn.com/s3/m/ae1f085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1.png)
一目了然学伤寒要求背诵的25条学习《伤寒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25条要求背诵的内容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伤寒论》的核心理论和临床应用。
以下是《伤寒论》要求背诵的25条内容:1. 伤寒者,发热汗出,恶寒,头痛,身痛,疝痛,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口不渴,舌苔薄白者,名为伤寒。
2. 太阳病,发热恶寒,汗出而解,自利则愈,若发汗不解,小便不利,大便不通,微恶风者,为病不解。
3. 发汗解者,不可复发汗,复发汗则亡阳。
4. 发汗多,亡阳,不可愈。
5. 发汗多,汗出不解,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微恶风者,为病不解。
6. 发汗多,亡阴,不可愈。
7. 发汗多,大便不通,小便不利,为病不解。
8. 发汗多,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微恶风,为病不解。
9. 发汗多,亡阳,不可愈。
10. 发汗多,亡阴,不可愈。
11. 发汗多,汗出不解,大便不通,小便不利,为病不解。
12. 发汗多,汗出不解,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微恶风者,为病不解。
13. 发汗多,亡阳,不可愈。
14. 发汗多,亡阴,不可愈。
15. 发汗多,大便不通,小便不利,为病不解。
16. 发汗多,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微恶风者,为病不解。
17. 发汗多,亡阳,不可愈。
18. 发汗多,亡阴,不可愈。
19. 发汗多,汗出不解,大便不通,小便不利,为病不解。
20. 发汗多,汗出不解,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微恶风者,为病不解。
21. 发汗多,亡阳,不可愈。
22. 发汗多,亡阴,不可愈。
23. 发汗多,大便不通,小便不利,为病不解。
24. 发汗多,大便不通,小便不利,微恶风者,为病不解。
25. 发汗多,亡阳,不可愈。
这些25条内容主要涉及太阳病的发病特点、发汗的原则以及发汗后的病情变化等方面。
背诵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伤寒论》的核心观点,对于学习和应用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cec9d2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72.png)
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1.【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桂枝汤】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坏病】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桂枝加附子汤】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其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桂枝二越碑一汤】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葛根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葛芩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伤寒论必背条文
![伤寒论必背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2005e2aeaad1f346933ffa.png)
伤寒必背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就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其汗则愈,宜桂枝汤。
16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着,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30ba690b9d528ea81c77951.png)
《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伤寒论必背112条文整理版
![伤寒论必背112条文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e2bf199b6648d7c1c746b5.png)
《伤寒论》背诵条文112条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耳。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三、表郁轻证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条背诵条文
![伤寒论条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0a9cb1f8c75fbfc77db273.png)
伤寒论108 条背诵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cd473efab069dc51220162.png)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望大家能熟記的金匮要略原文辑录(原文版本:邓珍本):
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1)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15)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18)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21)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22)
百合狐蜮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
(1)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5)
狐蜮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蜮,蝕於明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蝕於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
(10)中風歷病脈證並治第五: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8)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10)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2)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8)
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13)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15)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17)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緩中補虛,大黃蟅蟲丸主之。
(18)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七: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
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姜湯以溫之。
(5)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6)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10)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13)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14)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九: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3)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4)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5)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9)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10)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14)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
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
(17)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裏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18)
五臓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一: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7)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裏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16)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2)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15)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16)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17)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18)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
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24)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25)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26)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已椒藶黃丸主之。
(29)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2)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3)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10)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
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1)
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18)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22)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23)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已茯苓湯主之。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