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最新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最新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是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包括天体和空间。
天体是宇宙中存在的物体,是不断演化着的。
天体系统是由于天体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的一种形式,其他恒星系也是如此。
天体系统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行星系、恒星系和星系团。
太阳系是行星系中的一种,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分为类型行星、类地行星、金性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和冥王星。
地球是类地行星,有适宜的物理条件和安全的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内部物质运动液态,自西向东,偏心率小,倾角小,小高无。
地球的公转方向、公转轨道、公转轨道面、体积质量和温度等物理特征都适宜生命的存在。
此外,地球还有光环和卫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需要具备适宜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
外部条件包括适宜的距离、适宜的辐射、适宜的大气和适宜的水资源等。
自身条件包括适宜的物理条件、适宜的化学条件和适宜的生物条件等。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根本能源,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太阳辐射还能产生大气运动、海水运动、风能、波浪能、太阳光合作用、地质作用、生物能和矿物燃料等能源。
2.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等方面。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与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以波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现象。
地球内部也能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1
化
判定地质年代
石
研究古地理环境
例如
珊瑚化石境(陆生环境)
含石油地层
石灰岩 比喻:
温暖的浅海环境 浅海环境
沉积岩——地球历史书
地层 —— ‘书页’
化石 —— ‘文字’
贰
地球的演化史
宙
显生宙
元古宙 太古宙 冥古宙
代
新生代
中生代
晚 古 生 古代 生 代早 古 生 代
无宽广的大陆, 岩浆活动剧烈
无氧
方法技巧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 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 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 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 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纪
第四纪 新近纪 古近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前寒武 纪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
植物
人类 哺乳动物
被子 植物
爬行动物
裸子 植物
两栖动物 鱼类时代
蕨类 植物
藻类 无脊椎动物
多细胞生物, 真核生物
藻类
最原始的生物
(细菌蓝藻时代)
初生地球阶段
大气 环境
形成矿产
地壳运动 (海陆分布)
1、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 或近似的化石。 2、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 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引入新课)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D.自转周期相近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2.下列关于地球生物出现、进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存在大气,地球上必然存在生物 B.日地距离对地球表面温度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影响 C.地球体积和质量对地球大气层的形成没有作用 D.比较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为生命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时 空条件
外部条件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运行轨道安全
互不干扰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有适宜的 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表平
温度 均气温为 15 ℃左右
有适合生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
物呼吸的 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
自身条件 大气 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层次 天体系统
组成
由大量恒星和星云组成,具有“铁
低
银
银河系与
饼”状的扁平外形,直径约 10 万~
↓
河
河外星系
12 万光年,中心厚度约 1.2 万光年,
高
系
太阳距离银心约 3 万光年
栏目 导引
层次
低 ↓ 高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天体系统
组成
银河系与 河外星系
与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系统。目前 河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二、选择题 6.有关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行星属于天体,而卫星不属于天体 B.河外星系是与太阳系属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 C.在各天体中,太阳是唯一能炽热燃烧的固体球 D.太阳是银河系中极普通的一颗恒星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最新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与地球自然界中大多数运动和变化就是太阳能如何分配和转移 (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根本能源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2.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活动周期:________年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类型行星 运动特征物理特征公转方向公转轨道公转轨道面体积质量温度光环卫星 类地行星水星自西向东(同向性)偏心率小(近圆性)倾角小 (共面性)小高无无 金性 无 地球 一颗 火星两颗巨行星 木星 大 中 有 有 土星 有 远日行星天王星 较大低有有 海王星有宇宙: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 天体:宇宙间________的存在形式,是不断________着的 宇宙与天体地球 ________ ________太阳其他行星系 ________ 其他恒星系 ________系河外星系 天体系统层次:________系 天体系统:________间因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 天体系统及层次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________ 体积质量适中——适宜的________ 内部物质运动——液态的________ 自身条件 适宜的________条件 安全的________外部条件条件 大气运动 风能 太阳 能 海水运动波浪能等 光合作用 生物能 地质作用 矿物燃料水循环 水能 人类开发 水电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 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 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4.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图文版)
可观测宇宙⎩⎪⎨⎪⎧(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地月系⎩⎪⎨⎪⎧地球月球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老孟图文版)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 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4、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
地震
震级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一般来说,5级经 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 度的破坏,7级以上的 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烈度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 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 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 个烈度。震级、距震中远 近、震源深度、建筑物坚 固程度等都影响烈度。
地震
将烈度相同的点连 成封闭的曲线,称 为等震线。
合作探究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一 侧,假如它成功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穿越地 心,请你结合下图,帮助它记录其沿线地球的内部特点。
思考:1. 喜羊羊发现,地球内部两个深度上 下的物质成分和形态有明显不同,请你分别 说出这两个深度及其存在的不连续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深度处,存在莫霍面; 地下约2 900千米深度处,存在古登堡面。
合作探究
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想“遁地”前往地球另一 侧,假如它成功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穿越地 心,请你结合下图,帮助它记录其沿线地球的内部特点。
思考:2.按照两个不连续界面,可以把地球 自外向内划分为哪些圈层?请你分别写出各 个圈层的物质形态特征。 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由坚硬的固体岩石组成;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上地幔的顶部为坚硬的 岩石,上部存在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 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 直距离,称为震源 深度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 断裂引起震动的地 方,称为震源。
震中 震源
从观测点(如地震 台)到震中的直线 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 直投影,即地面正 对着震源那一点, 称为震中。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
贰 地球的演化史
显生宙:
地质 年代
新 生 代
地球表面环境变化
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 山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 多高山是在这次运动中造 成的,由此形成现代地貌 格局及海陆分布。第四纪 进入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 次大冰期,称为第四纪大 冰期。
贰 地球的演化史
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 地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 代→被子植物时代
贰 地球的演化史
地质年代口诀:
地球历史宙代纪 宙有冥太元显生 前寒武纪冥太元 显生宙分古中新 古生代中有六纪 寒武奥陶与志留 泥盆石炭加二叠 中生代有三叠纪 再加侏罗与白垩 新生代有古新近 末尾就是第四纪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
元古 现在陆地的位置仍大部被 宙 海洋所占据。那时地壳运
动剧烈,晚期出现若干大 片陆地
生物演化
无生命
早期地球上还 没有生命现象, 中期地球上出 现最原始的生 物。 海水中除单细 胞生物外,还 出现了藻类、 海绵等低等的 多细胞生物
贰 地球的演化史
显生宙:
地质 年代
古 生 代
地球表面环境变化
地壳发生剧烈变动, 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 下沉。到了中后期, 陆地面积大大增加, 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 的雏形基本形成,我 国东北、华北抬升成 陆地。
D. 通过化石可以确定地质年代
3. 读右图从红色岩层可推知沉积时的地理环境是( A )
A.氧化环境
B.还原环境
C.浅海环境
D.滨海环境
读地质年代示意图,成下列小题。
4. 甲、乙、丙、丁依次为( C )
A.显生宙、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是指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包括天体和空间。
天体是宇宙中存在的物体,是不断演化着的。
天体系统是由于天体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的一种形式,其他恒星系也是如此。
天体系统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行星系、恒星系和星系团。
太阳系是行星系中的一种,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分为类型行星、类地行星、金性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和冥王星。
地球是类地行星,有适宜的物理条件和安全的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内部物质运动液态,自西向东,偏心率小,倾角小,小高无。
地球的公转方向、公转轨道、公转轨道面、体积质量和温度等物理特征都适宜生命的存在。
此外,地球还有光环和卫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需要具备适宜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
外部条件包括适宜的距离、适宜的辐射、适宜的大气和适宜的水资源等。
自身条件包括适宜的物理条件、适宜的化学条件和适宜的生物条件等。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根本能源,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
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太阳辐射还能产生大气运动、海水运动、风能、波浪能、太阳光合作用、地质作用、生物能和矿物燃料等能源。
2.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扰动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等方面。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震与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以波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现象。
地球内部也能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能量波和弹性波两种,弹性波又分为横波(S波)和纵波(P 波),它们的波动方向不同。
特性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三种态中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
两种波都能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这些特点对于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以及划分内部圈层和地震的能量和划分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内部圈层和地震,地球还有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中氧气和氮气占据绝大部分,而水圈则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而生物圈则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研究这些圈层的意义在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和环境。
地层和化石是研究地球演化的重要方法。
地层是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岩石或堆积物,而化石则包括古生物的遗骸和痕迹。
三叶虫只存在于特定地层,而恐龙化石则存在于另一种地层。
通过化石的种类和分布,可以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
地球的演化史可以分为不同的地质年代。
前寒武纪是地球形成后的早期时期,地球上海洋广阔,无宽广的大陆,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是形成地球初生环境的重要时期。
XXX和XXX则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地壳运动和生命演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显生宙则是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的时期,陆地面积扩大,动植物种类繁多,也是造煤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恐龙盛行,但最终突然灭绝。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中生代时期,发生规模巨大的地质运动,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题目1要求判断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的特征,正确答案是D,即具有从高到低的包含关系。
题目2要求根据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判断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正确答案是A,即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题目3要求判断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正确答案是C,即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题目4要求判断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的特殊行星的原因,正确答案是D,即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题目5要求判断地球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正确答案是D,即生物圈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题目6要求联系图中四大圈层,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正确答案是C,即水循环。
地震发生时,当地地震台网通过“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为当地居民紧急避险赢得的时间约为2秒。
当地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先颠后晃。
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
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长期遭受小行星撞击,形成了各种大小不一的陨石坑,同时,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和水体,表面的物质没有被风化和侵蚀,因此堆积了大量的月壤。
10.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四号飞船,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
然而,飞船在月球表面会受到来自宇宙空间的多种威胁,其中一些威胁难以预测,可能包括空气稀薄、宇宙辐射强、陨石撞击频繁和昼夜温差过大等问题。
11.在我国古代的“牛郎织女”和“XXX奔月”故事中,涉及的天体分别是恒星和卫星。
12.下图展示了不同天体和天体系统。
正确的说法是,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图中包括三级天体系统,而“嫦娥三号”与地球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13.地球上生机勃勃,而月球上却寂静荒凉的主要原因是月球的体积和质量太小。
14.探测器在飞行中要对抗宇宙中高真空、超重、强辐射等环境。
彗星质量较小,一般围绕行星运转。
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可借助太阳系中天体的引力进行加速和变轨。
着陆器是降落在彗星长长的彗尾上的。
15.经历10年的飞行,“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目前位于太阳系。
16.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甲地的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而甲地的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
乙地的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而丙地的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17.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18.受到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的影响,位于XXX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出现了极光现象。
这次带电粒子流主要来自图中的处B。
19.太阳耀斑强烈爆发,对地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干扰某些人造卫星的正常工作和电网的正常输电,而不是导致全球变暖。
下列问题。
21.图中所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亚洲和欧洲。
22.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均降水量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23.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描述,正确的是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4.下列关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描述,正确的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占总能量的50%,其主要波长范围为0.15~0.76微米。
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2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上、下地幔之间。
27.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层的个数是4个。
28.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生物圈。
29.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树木、花草。
30.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对地球气候有明显的影响,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的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
测站分布主要在亚洲和欧洲,观测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活动增强会导致该地区年均降水量减小。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大部分辐射到达地球,主要波长范围为0.15~0.76微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占总能量的50%。
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组成,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景观图中的主体要素属于生物圈,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树木、花草。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这充分说明了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XXX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3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C.上地幔顶部。
32.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C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
3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B。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34.图中新德里与拉萨之间地壳厚度的最大差值范围可能是B。
26~34千米。
35.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千米处可以表示B。
XXX。
36.水平地层的生成顺序是B。
下老上新。
37.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A。
新老关系。
38.确定某地层形成时间依据C。
岩石的绝对年龄。
39.该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B。
古生代。
40.当时山东沂蒙山区的地质环境是D。
第四纪。
41.图示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B。
冰期Ⅱ。
42.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B。
山地雪线上升。
43.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A。
寒武纪。
44.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D。
盆地。
45.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C。
③。
46.无对应题目。
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
第一次大冰期发生在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的震旦纪冰期。
第二次大冰期始于石炭纪末期,止于二叠纪中期,大约延续了一亿年。
这次大冰期主要影响南半球,被称为“南半球的冰期”。
第三次大冰期发生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的第四纪冰期。
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
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面上升。
根据动植物化石和冰碛层的分析,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大冰期时期,由于气温下降、海面降低、陆地被冰雪覆盖,许多生物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灭绝。
而在间冰期时期,气候转暖,许多生物得到了更好的生存条件,物种数量逐渐增加。
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时期。
这些寒冷时期主要是由于太阳活动减弱、地球轨道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这些寒冷时期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