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本质上是身份的认同文学的身份认同:民族的还是国家的

合集下载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民族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构成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认同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民族认同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族认同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而民族认同可以激发个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就是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通过春节这一民族节日,中国人能够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民族认同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时,就会更加愿意为民族的利益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会更加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

这有利于减少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比如,加拿大作家迈克尔·奥恩在其著作《民族认同》中指出,“民族认同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通过加强民族认同,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

综上所述,民族认同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强化民族认同,让每个人都能够对自己所属民族感到自豪和认同。

反方辩手观点:民族认同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分强调民族认同容易导致排他和歧视。

当个体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认同时,就会产生排他性和歧视性的观念,从而导致对其他民族的偏见和歧视。

比如,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过分强调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最终导致了种族灭绝的悲剧。

其次,民族认同也容易导致民族主义情绪的膨胀。

当个体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认同时,就容易产生民族主义情绪,从而导致对其他民族的敌视和对立。

比如,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浪潮就是由于各国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认同,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综上所述,民族认同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容易导致排他和歧视,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膨胀。

因此,我们应该在强调民族认同的同时,也要克制民族情绪,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

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与身份认同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与身份认同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民族与身份认同研究文学作品是我们表达和探究民族与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媒介。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历史背景以及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经典文学作品来探讨民族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和表达方式。

一、《红楼梦》中的身份认同与家族观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通过对贾府家族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观念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在这个小宇宙般的贾府中,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地位和角色,这决定了他们的身份认同。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子孙,他的身份认同就与贾府紧密相连,他对家族的情感和责任感是他身份认同的核心。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民族认同与阶级观念《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家族的阶级观念描写,展示了英国社会对于身份认同的重视。

小说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通过对达西先生的认识和了解,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于上层社会的偏见,最终实现了民族认同的转变。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打破了一些框架下的固定观念,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创作。

三、《骆驼祥子》中的身份认同与社会阶层《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于骆驼祥子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这部小说中,骆驼祥子这个普通人物通过努力和奋斗,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实现身份认同的提升。

小说中对于社会阶层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身份认同的困境。

通过以上几部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民族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通过身份认同的塑造,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同时,文学作品也给予了人们对于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思索,引发了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民族与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有些作品通过对于家族观念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家族和血脉对于身份认同的影响。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正方辩手:民族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豪感,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发展方向。

首先,民族认同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一个国家的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历史和传统,通过对这些共同点的认同,可以凝聚人民的力量,使整个国家更加团结。

其次,民族认同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只有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有认同感,才会积极传承和发展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民族认同也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认同感,会更加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在历史上,许多国家因为民族认同的问题而出现了分裂和动乱,比如前南斯拉夫的解体、苏联的解体等。

这些都是因为国家内部的民族认同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所导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认同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反方辩手:民族认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民族认同也容易导致排斥和歧视。

首先,过分强调民族认同容易导致排斥。

当一个国家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认同,就容易排斥其他民族的存在,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其次,过分强调民族认同容易导致歧视。

在一些国家,因为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认同,就会对其他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这样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

同时,民族认同也容易成为一些政治势力利用的工具,导致国家的动荡和不稳定。

比如,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会利用民族认同来煽动民众的情绪,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

因此,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民族认同,而应该以包容和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民族,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总结:从以上的观点来看,民族认同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是有一定影响的。

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民族认同,而应该以包容和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民族,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毕竟,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是需要不同民族的共同努力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引用毛泽东的名言,“一切属于我们,一切属于人民。

民族理论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名词解释民族理论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学科领域。

它探讨了民族的起源、发展、性质和特征等问题,旨在理解不同民族在共同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以下是对民族理论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民族:民族是指一群人在共同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并且自认为拥有共同身份和历史的群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多元性的基本单元,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

2. 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认同和情感投入。

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共同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的,使个体和群体感到归属感,并与民族其他成员形成共同认同。

3. 民族特征:民族特征是指在一定历史和地理环境下,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和独特性。

民族特征包括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语言表达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4. 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特定民族独有的艺术、习俗、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它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书籍、艺术品、音乐、舞蹈等方式传承和表达。

5.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依据的国家形式。

它是一个由共同民族组成的政治实体,具有独立的政府、领土和主权。

民族国家的建立通常追求民族自决和民族自主,使民族成为国家的主体和权力的归属者。

6.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追求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它强调民族的独特性、优越性和相互竞争关系,并主张民族利益高于其他利益。

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民族冲突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 民族冲突:民族冲突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因为权益、历史、文化等问题而导致的敌对、对抗和暴力行为。

民族冲突可能包括民族矛盾的加剧、民族分离主义的抬头和民族仇恨的升级等情况。

8. 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和政策倡导,强调尊重和保护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它认为多元文化是社会的财富,提倡实行平等待遇、包容性和多元审美的社会制度。

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关系

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关系

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是紧密相关的,两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民族认同是个体对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所属文化的认同和接受。

首先,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是相互影响的。

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往往是通过对该民族文化的认同来体现的。

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渠道接触和接受民族文化,从而塑造了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比如,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得他们更加坚定地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其次,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相互支持。

人们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会推动他们更加积极地接受、传承和发展自己所属的文化。

而文化认同则是人们表达对自己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

一个人通过坚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习俗、语言、音乐、服饰等,展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例如,许多美国华裔人士保留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口音和传统食物,以此表达对自己中国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进一步说,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相互促进。

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身份认同和认同感,而文化认同是这种身份认同感的重要表现。

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会促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和接受自己民族的文化,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又会进一步强化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使个体在巩固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总的来说,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民族认同推动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文化产生认同感,而文化认同又加强个体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加了解和接受自己民族的文化,逐渐形成并巩固起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从而塑造自己的文化认同。

这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为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由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是近年来文艺学研究领域的走向,而身份与认同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汉语语境里,需要对“身份”、“认同”和“同一性”几个词语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研究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产生它们的不同语境,以及与各种不同语境相联系的具体复杂的问题。身份研究和认同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具有鲜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与立场。三、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文化研究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会集中于不同人群在特定社会中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简单地说,人们试图在理论上追问自己在社会和文化上是“谁”(身份),以及如何和为什么要追问“谁”(寻求“认同”)的问题。就确认人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而言,在理论上大体有民族(nation)、族群(ethnicity)、种族(race)、阶级(class)、性别(gender)、宗教(religion)、职业(profession)、语言(language)等依据或尺度。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必定会涉及到特定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国家、意识形态、殖民和殖民地、文化和亚文化、通俗艺术等复杂的领域,加之研究者自身在理论上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必定会影响到他们如何看待上述复杂的问题。很明显的是,当代文化研究对身份问题和认同问题的关注,往往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倾向;而政治维度和意识形态维度,确实也是文化研究意图的一个指向,正如英国学者亚当·库珀在《文化,差异,身份》一文中所说:“文化身份与文化政治学密不可分。”[8](P379)因此,身份问题和认同问题研究,始终都无法回避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例如,女性主义和有色人种的身份问题研究,通常都与压迫、阶级、权力、解放等问题有关,具有非常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和倾向性,与一般的纯理论研究很不相同。按照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一文中的看法,我们或者可以把“文化身份”界定为“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它反映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为我们提供了变幻的历史经验之下稳定不变和具有连续性的意义框架。[9](P209-211)按这种界定,文化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这种“隐藏着的”文化身份以及“隐蔽的历史”。对“文化身份”的第二种理解更加强调“真正的现在”(与“真正的过去”相比)在塑造文化身份中的作用,认为文化身份既是一种“存在”,又是一种“变化”,它在连续性中有着差异,而在差异中又伴随着连续性持续的存在。这种看法实际上强调的是从现实状况出发去理解“文化身份”,而“过去”始终都是一种“想象”,它无法确保我们正确地定位“真正的现在”。有关身份与认同的最有争议、最重要的问题确实是:人们的社会身份或文化身份到底是固定不变的、普遍的、本质论的,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历史过程中被人为地建构起来的,并且是为了某些特定目的和利益(政治的、民族的、意识形态的利益等)而人为地建构起来的。今天,大多数有影响的文化研究者都赞同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是流动的、是在历史和现实语境中不断变迁的观点。例如,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提出,欧洲小说中“想象的地理和历史”(例如殖民探险者和小说家们讲述的故事)有助于“通过把附近和遥远地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自身的感觉”[10](P1),“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自己历史存在的方式”[10](P2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则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认为“想象的共同体”构成了我们对身份、家园之想象的必要组成部分。[11](P223)克里斯蒂娃详细研究过语言在塑造民族身份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对语言之意义的意识,必定存在着一个明确的言说主体,而言说主体又受到立场的支配,因而言说活动(意指活动)总与相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及其危机有关。[12](P326-345)霍尔则认为:“……我们先不要把身份看作已经完成的、然后由新的文化实践加以再现的事实,而应该把身份视做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在外部构成的再现。”[9](P208)可见,把身份看成是流动的、建构的和不断形成的,重视差异、杂交、迁移和流离,挑战和解构本质论的、普遍化的身份观,已经成了当代文化研究的主潮。与身份和认同研究有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我”(“自我”,“我们”,“主体”)与“他”(“他者”,“他们”,“客体”)的关系问题。文化身份的建构,始终都与建构者(作为叙述者的“我”)和被建构者(被叙述的“他”)密切相关。在后现代的语境里,关注“我”与“他”的问题,通常都是在一种二元对立的框架中去展开讨论的,如男人与女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黑人与白人,等等。因此,身份与认同问题往往成为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一些后现代的文化研究者通过追溯“我”与“他”的关系,实际上是试图通过文化研究来进行社会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并通过批判去颠覆和解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某些既定的理论、陈规与偏见。例如,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里提出了一种类似于音乐中的“对位法”的“对位研究”的方式,认为“在一种重要的意义上,我们正在讨论的文化属性之构成不是由于它的本质特性……而是要把它作为一个有对位形式的整体。因为,没有对立面和负面的属性是不能存在的:就像野蛮人之于希腊人;非洲人、东方人之于欧洲人,等等。反之亦然。”[3](P69)萨义德非常强调把这种对位性的二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大框架体系”,必须在其中去考察殖民与被殖民、“我”与“他”的相互建构、相互塑造的关系。霍米·芭芭在研究“他者”问题时提出,“在他性的意识形态建构中,殖民话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对‘固定性’概念的依赖。”[13](P319)“为了理解殖民权力的生产力,必须建构起它的‘真理’王国,而不是使它的表现服从于一种规范化的判断。只有这样,才可能理解殖民话语客体‘生产性的’矛盾心理,即‘他性’:既是一种欲望的客体,又是一种被贬低的客体,是在对起源和身份的幻想限度内对差异的一种表达。”[13](P320)可见,强调二元而非一元,强调形成而非本质,强调变化着的参照系而非固定不变的陈规,已经成了当今身份与认同问题研究的主导趋势。在这些社会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之中,经常成为其讨论的核心问题的是“权力”与“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或者说,这类批判始终是围绕着“权力”与“话语”这样一个中心展开的。[参考文献][1]廖炳惠.关键词200[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2]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J].赵国新译.外国文学,2000,(5).[3]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4]Andrew Edgar and Peter Sedgwick eds., Key Concepts in CulturalTheo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5]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M].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2.[6]苏德西·米什拉.流散者批评[A].阎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托尼·贝内特.走向文化研究的语用学[A].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王晓路.当代西方文化批评读本[C].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9]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A].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前言[M].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11]罗刚、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克里斯蒂娃.从同一性到他者[A].阎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霍米·芭芭.他者问题:陈规与殖民话语[A].阎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探讨

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探讨

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探讨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文化多样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重视,但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却让人们感到疑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尝试探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联系和共同点。

一、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定义民族认同是指个人或集体意识到自己所属的民族(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并认同自己是该民族的一员的程度。

民族认同具有一定的个人化因素和集体化因素,它既是个人主体的自我认同,也是制度性和文化性上的群体认同。

文化认同则是指个人和集体以某种文化为核心,承认并认同某个群体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传统、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情感心态和行为表现。

不同文化的认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中具有显著的差异。

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1. 彼此相互依存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

民族是从人类共同生活和相互影响中形成的一种共同族群,而文化则是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的精神表现和文化价值。

两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民族认同作为一个文化类别,是文化认同的核心,而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也是民族认同的表现。

2. 影响个人与集体行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对个人和集体的行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能够共同塑造他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态度。

而对于集体而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共同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核心,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3. 互相促进和融合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促进和融合彼此之间的优势,使得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人们能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谐共处和互相尊重的方式,实现文化交流和民族交流。

同时,这种融合也能够使得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三、文化认同在民族认同中扮演的角色文化认同在民族认同中扮演了一定的重要角色。

民族认同既包括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识和认同,也包括人们对其他民族的认识和认同。

文化认同则是民族认同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

论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

论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和文化基础。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文化成为了他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一种方式。

因此,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紧密关联。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对身份认同的影响民族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认同的来源。

它是集体无意识的形成,是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传承,是民族意识形态的表现。

民族文化对于身份认同的结构和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不同人群根据他们的历史、文化和语言背景认同不同的社群,形成他们的身份认同。

首先,民族文化是人们身份认同的首要标志。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而每个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不同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考方式。

例如,中国文化注重和谐、家庭、孝道、崇尚高尚的道德准则等。

这些文化元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形成了偏好和行为的基础。

因此,人们通常通过内心的情感对来自其他社区的人进行区别,这种情感联系形成了身份认同。

这些文化对民族的意识和民族性的认同形成了基础。

其次,不同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保持民族认同。

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往往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比如以中国的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风情万种的服饰和瑰丽多姿的文艺表现,各种节庆活动都有其独特的标志和意义。

这些文化代表了一种传统和文化的积淀,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也有着巨大的意义。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对于维护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新兴的国家,特别重要。

最后,民族文化是以民族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是对其他社群的文化模式产生不同情感的基础。

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对其他社群进行区别,这种情感联系和内部分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峙现象”,使得不同社群在认知和情感层面难以沟通。

因此,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应尽可能增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减少各个文化之间的冲突。

文学与身份认同

文学与身份认同

文学与身份认同文学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思想和理念的媒介,它承载着作者的个体经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而身份认同则是个体对于自我的认同和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

本文将探讨文学如何与身份认同紧密相连,并对个体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身份认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往往会从自身的经验出发,通过书写个体生活、家庭背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来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这些元素与作家个体的身份认同密不可分,成为作品的核心。

以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亲爱的》为例,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在美国南方的非裔美国人家庭的生活。

莫里森通过对家庭成员的细致刻画,展现出非裔美国人在白人主导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莫里森自己作为一个非裔美国人,通过小说表达了自己对于种族身份认同的思考和呼吁。

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身份认同的抒发,也是社会群体身份认同的代表。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身份认同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常常会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建立起一种身份认同的纽带。

作品中的角色可能与读者有着相似的经历、困境或者情感体验,这种连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探索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同。

以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为例,小说中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遭遇,通过一系列的苦难,主角福贵最终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这个故事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并引发了对于生活意义、社会制度等众多问题的思考。

读者可以从小说中感受到自身的弱小和社会的复杂,从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深刻的思考。

三、文学作品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塑造文学作品不仅对于读者的身份认同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对作家自身的身份认同产生重要的塑造作用。

作家通过创作,能够不断地反思自我,审视个体的经历、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以中国作家鲁迅为例,他的作品几乎贯穿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民族的担忧。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他通过写作不断地追寻自己的身份认同,不仅深受当时社会的关注,也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民族与身份小说中的认同问题

民族与身份小说中的认同问题

民族与身份小说中的认同问题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常常探讨和引发读者对于身份认同的思考。

民族与身份成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作家们通过书写不同的故事、人物和情节,展现了个体在民族和身份认同中的探索与困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讨论民族与身份小说中的认同问题,探索其中的深意和意义。

第一部分:背景与定义民族与身份是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概念,它们与一个人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在小说中,作家通常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和身世背景,展现他们与特定民族和身份之间的联系与冲突。

这种叙事手法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主人公在认同问题上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第二部分:民族认同的描绘在民族与身份小说中,作家常常以不同的方式描绘和展示主人公的民族认同。

有些作家通过描述主人公在文化传统和习俗中的参与,来强调他们对民族认同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同时,一些作家也描绘了主人公对于自身民族身份的疑问和怀疑,使读者思考民族认同并非单一且固定的。

第三部分:身份认同的探索除了民族认同外,小说还常常涉及到身份的多层面探索。

作家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社会身份、性别身份、职业身份等,引发读者对于身份认同的思考。

有些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不同身份中的选择和挣扎,展示了个体在多元化身份中寻找自我的过程。

第四部分:认同问题的内外因素在民族与身份小说中,认同问题往往不仅仅由个体内心的思考而产生,也深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作家常常通过描绘社会和历史背景,展示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对于认同的塑造和影响。

这些外部因素使得主人公在认同问题上经历更多的考验和挑战。

第五部分:小说的启示与反思通过阅读民族与身份小说,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入的人物刻画,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获得对于认同问题的启示与反思。

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引导读者审视和思考自身的认同困惑,引发对于民族、身份和多元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结论部分民族与身份小说中的认同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

民族理论的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的名词解释

民族理论的名词解释民族理论是社会科学中研究民族问题的理论体系。

它试图从历史、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角度提供解释民族的形成、发展、演变与关系的理论框架。

民族理论的名词解释如下。

1. 民族:民族是指具有相同历史、语言、文化、宗教、传统习俗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人群的集合体。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2. 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即认为自己是某一特定民族的成员,并具有相应的文化认同、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

3.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指一种强调民族利益、民族自主和民族优越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认为民族应该优先于其他群体的利益。

4.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以某一特定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型态,国家政权和控制力的行使主要以满足这一民族的利益为目标。

5. 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指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异、冲突和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关系、民族冲突、少数民族权益、多民族国家治理等问题。

6. 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自觉和认同,即一个人对自己是某一特定民族的成员有明确的意识,并具有相应的情感和价值观。

7. 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特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是民族认同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民族身份:民族身份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基本身份认同,是个体与其所属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认同感。

9. 民族冲突:民族冲突是指由于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价值观念的差异、历史仇恨等原因导致的冲突和暴力行为。

民族冲突可能包括民族歧视、仇恨犯罪、民族骚乱等形式。

10. 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是指给予少数民族在一定地区内享有权力和自治权,保护和维护他们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权益。

民族自治是解决多民族国家治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以上是对民族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名词的解释。

民族理论的研究旨在探讨民族之间的关系、冲突和如何构建和谐的多民族社会。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作者:孙睿擎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当文学向着现代发展的时候,我国社会也正处于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变时期,同时也处于对各类身份认同的危机时期,急需对性别进行调整来对抗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通过现代性别意识方式来缓解他们因中国现代性转变的身份危机和其他问题。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现代性;叙事;性别性别是可以进行建构的,而主要的构建是来自于文学,从本质上来说它属于自我身份、文化身份的认可,性别与国家、民族等身份的认可交汇在一起[1]。

若是处于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环境中,有關文化身份的问题就不会出现。

导致身份出现问题,通常都是处于较为动荡和混乱的环境中,对当前的模式造成一定威胁。

通常这种动荡和混乱的环境大多都是来自于其他文学的模式的形成,或者是与其他文学有着直接的联系。

无论是当时的文学还是处于发展变化的中国都处于东西方文明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从而造成了当时动荡和混乱的环境。

在我国关于自身身份认可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开始于19世纪末期。

在古代,由于封建宗教思想制约,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权利和性别秩序,即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当时男子身兼多职,不仅要修身、齐家,同时还要求男子能够治国平天下,就是在这种逻辑下,建立男性的性别和角色意义,同时男子在稳定的家国天下的社会链条中确立了自身的政治和文化身份[2]。

一、当代文学中男性的的构建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到了19世纪末,我国一直延续的家国天下的认知方式,成为了我国的危机,男子必须面对自身国家和民族的身份。

随着国家体制和历史的出现的重大变革,造成了男子对传统身份认可的阻碍,导致男性对身份自我认识的危机。

由于封建帝王制度的解体,我国传统社会中原来被确认为‘官僚备用队’的知识分子阶级,在当代社会的构造变动中,却变为了职业不定向、社会工作身份不能划一、价值观念逐渐崩溃的‘ 游民’阶层,无可避免地游走到社会的边缘,我国知识分子又面对着一个无法规避的阶级认可的问题。

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界限分析

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界限分析

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界限分析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是社会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也是社会生活中经常被提及的两个概念。

它们虽然有区别,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又有交叉。

本文将从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概念入手,进一步探讨两者的联系和差异,并阐述它们可能存在的交错点。

一、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概念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属的文化群体所形成的认同感,在这个群体中,个体认可、接受、信奉和传承一定范围内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同时认为这些因素是所在文化群体的特征。

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个体在这个民族群体中认为自己具有该民族群体的血缘、文化、历史和地缘等因素,同时接受、信奉、传承并强调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历史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都涉及到个体与一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

不同的是,文化认同更强调个体对于该群体的文化传承和认同,而民族认同则更强调个体对于该群体的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

二、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联系和差异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在某些方面联系紧密,例如,一个文化群体可以构成一定的民族群体。

在中国,东北的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就是通过文化传承而构建出来的民族群体。

同时,在某些情况下,民族认同也依赖于文化认同。

一个民族群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都离不开其所具有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等。

不过,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也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文化认同强调的是文化因素,而民族认同则强调的是族群因素。

举个例子,一个人在海外留学或工作,认可科学、人权、民主等西方文化,但仍然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就是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在这个例子中的区别。

其次,文化认同是涉及到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民族认同除此之外,还具有更深层次的血缘、地缘和历史因素。

所以,即使个体认为自己并不完全认同该民族的文化,但是由于血缘等因素的影响,仍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该民族建立起某种联系和情感认同。

民族认同理论概述

民族认同理论概述

一.民族认同理论概述1、民族认同的界定“认同”(identit妇原本是一个哲学的研究范畴。

根据西语词源学的资料,“认同”一词在历史上的意义较完整地保留在其衍生的释义词组“the same”之中,它最初来自拉丁词ide。

当它转变为英语的Identity时,常用于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z}。

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曲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3]。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

后来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一步对认同进行了解释和阐述,并且进一步将同一性分成“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两种[[4]a 按照弗洛伊德的提法,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看,弗洛伊德更加看重认同的心理防御和进化作用。

有些社会心理学家,像Helms等在解释民族认同时虽然也强调民族认同的个体防御功能,但是,大多数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解释认同时却更看重民族认同的情感功能和由此衍生的行为后果。

这种强调重心的转移可以从他们对民族认同的界定看出来:Phinne尹}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入情况等。

而Carla J等则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6]。

当然,他们所提出的民族认同只是一种狭义的民族认同。

其实,广义的民族认同不仅包括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而且还包括个体对他民族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情况[7]a客观地说,目前还没有一个有关民族认同的定义被广大的心理学研究者所广泛地接受。

Phinney对自1972年以来有关民族认同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后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研究并没有对民族认同进行确切的界定。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学院:音乐学院班级:文硕音乐学班姓名:冯娜学号:2012211088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摘要】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

在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进程【英文翻译】Human is a kind of historic exists, so that people's identity problems must be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ra, personnel, information and goods transnational flow, make people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must always thinking and make the problem of choice, people will meet cultur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problems. In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ethnic,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relationship, 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dimensi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we must put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higher than national, ethnic identity status, that is to say, ethnic identity can't transcend or outmatch above national identity, the state's cultural identity must be more than ethnic cultural identity, shoul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on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cultural symbol reconstruction, increase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overlap content, in order to form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Must take economic and social area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ork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position, and through the population flow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cultural fusion,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must also have policie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support, in short,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cess, we must put national identity in cultural identity above, with citizens' national identity promote cultural identity.【key words】National,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history process.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自身认同和集体认同问题都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所有的认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系统中人们历史活动的过程和产物。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

民族认同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民族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构成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

民族认同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族认同可以促进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越强,就越能够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其次,民族认同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有强烈的认同感,就会更加努力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从而推动国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民族认同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就会更加努力地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名人名句,毛泽东曾说过,“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文化范畴,是一个政治范畴,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个心理范畴。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民族认同的重要性,以及民族认同对于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案例,中国的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他们对自己的民族都有着深厚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和睦,也促进了中国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民族认同对于一个国家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反方辩手观点:民族认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家的团结和稳定,但是过分强调民族认同也容易导致排他性和狭隘性。

首先,过分强调民族认同容易导致排他性。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认同,就会对其他民族产生排斥和歧视,从而导致国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过分强调民族认同容易导致狭隘性。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认同,就会对其他文化产生排斥和歧视,从而限制了国家文化的多元发展。

最后,过分强调民族认同也容易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矛盾。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认同,就会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产生威胁,从而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

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说过,“民族主义是一种孩子气的病态。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过分强调民族认同容易导致狭隘性和排他性,从而对国家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及其基本结构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涵盖了个体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的认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崇敬,以及对共同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的认同。

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民族身份认同:民族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群体的认同,是个体所感知的自我身份的一部分。

这种认同可以通过个体的姓氏、祖籍、语言、肤色、风土人情等多个方面来表达,并且通常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 文化传统认同:民族文化传统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认同。

这包括对民族的历史、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的认同,个体通过参与并传承民族的文化活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来表达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

3. 共同价值观认同:共同价值观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民族的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这些共同价值观可能是通过宗教信仰、历史经验、集体记忆等方式形成的,个体通过接受和遵循这些共同价值观,表达对所属民族的认同。

4. 文化习俗认同:文化习俗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规范的认同。

这些习俗和规范可以涵盖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社交礼仪、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方面,并通过个体的遵从和传承来表达对所属民族的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认同本质上是身份的认同文学的身份认同:民
族的还是国家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界定“海外华文文学”概念时,人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或处理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尤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当时还就这一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①虽然当时并未达成共识,但随着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逐渐成熟,人们似乎对这一问题失去了兴趣。

最近几年,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崛起,引发包括海外华文作家在内的一些人,呼吁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主流文学史。

②而陈国恩教授在新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文章,以大约五千字篇幅,阐述了“海外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若干理由。

③此前,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海外华文文学,不能当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来研究”,“我们只能写出我们各自所理解的华文文学史,不可能代替世界各地的同胞写他们心目中的华文文学史。

”④陈教授如此肯定海外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先是使我讶异,继而深思其理由,颇觉有商榷的必要。

兹列出我的思考,以请教于陈国恩教授和诸位方家。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中国”是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而非国家身份认同
陈国恩教授指出,海外华文文学能否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实际上却牵涉到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别主体的确定”,⑤这是很到位的认识,可惜陈教授并未就此从理论上展开论述。

而且他在文章中也没有区分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身份认同。

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身份认同,是两个有区别也有联系的概念。

前者依据文学活动主体的种族认同来确定文学的身份,而后者依据文学活动主体的国籍认同。

当种族认同与国籍认同相同或相似时,文学的民族身份可视为国家身份。

例如:大和族约占日本总数的99.9%,
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日本”国,因此日本文学既是大和族的文学,也是“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学。

当种族认同与国籍认同不同或基本不同时,不能把文学的民族身份认同与国家身份认同混为一谈。

中国文学属于后一种情况。

首先,中国文学的“中国”,既不专指某个封建王朝,也不专指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它不是文学的国家身份。

“中国”一词,在清末才开始成为我们祖国作为世界上主权国家之一的简称。

⑥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和形态,与现代世界的主权国家和民族观念,不可同言而语。

在古代中国,尽管“中国”很早就成为一种“通称”,却罕见有哪朝哪代把它作为正式的国名,“中国”只是作为一种观念存于在人们的思想和话语中。

1902年,梁启超曾感叹,当时之人“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指出,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此皆朝名也,而非国名也”。

⑦事实也如此,上溯古代,从来都是直接称周、秦、汉、唐、元、宋、明、清文学,不曾有“中国文学”的说法。

同样,它也不专指中华民国文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否则,中国文学何以包容古代文学?由此可见,“中国”不是中国文学的国家身份,尽管在现当代中国,人们的看法往往相反。

其次,中国文学的“中国”,是文学的民族身份。

“中国”最早出现于《诗经》,周代以后使用较频繁。

《左传·庄公三十一年》载:“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

《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

”《公羊传·禧公四年》亦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可以注意到,此时“中国”总是与蛮、夷、戎、狄等民族同时出现,这种有意对举的行为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标识的是民族身份,而非国家身份。

更有力的证据,是此后用“华夏族”指称“中国”。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载:“《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诸夏”即“华夏族”的总称,实指“中国”。

周代以后,由于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华夏族开始形成,人们用华
夏族指称“中国”,而民族成为认同“中国”身份的依据。

进入现代后,由于现代民族和国家观念形成,开始注意“中国”与华夏族之间的区别,但流传下来的对“中国”的民族身份认同的思想,却一直没有消失。

比如,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称“中国人”为“华人”,把汉语叫作“华语”,而用汉语的文学作品,就叫“华文文学”。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只有中国文学的“中国”是文学的民族身份,中国文学才能够涵盖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

相应地,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其中的“中国”也是文学的民族身份,而非国家身份。

中国文学又称为中华民族文学,⑧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可称作中华民族现当代文学。

在此意义上,我们来看“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容易明白,既然海外华文文学属于中华民族文学的一部分,那么,至少海外华文文学里面的现当代部分,应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

我们所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并非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它不涉及到国家身份认同,因而陈国恩教授不必担心,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可能会引发国家间的政治和文化冲突”。

二、“海外华文文学”概念的界定以民族语言认同为依据,而非国家主体意识
陈国恩教授之所以担心,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可能会引发国家间的政治和文化冲突”,主要因为他以国家身份认同作为界定“海外华文文学”概念的依据。

关于界定“海外华文文学”概念的依据,上世纪90年代有三种代表性意见:第一种是国籍说。

陈贤茂认为:“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海外华文文学。

”⑨第二种是国家领土说。

王晋民说:“海外华文文学,是指中国本土之外,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之外,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与非华人的作家,用中文反映华人与非华人心态和生活的文学作品,它包括亚洲华文文学、美洲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澳洲华文文学、非洲华文文学等中国本土以外的华文文学。

”⑩第三种是华文说。

1986年
前,尽管我国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关注已有近二十年历史,却长期把它归入“港台文学”“台港文学”。

1986年国内多所大学在深圳举办第三届“台港文学讨论会”。

当时在美国加州大学任教的陈幼石教授对研讨会原来的名称提出质疑,会议遂更名为“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讨论会”,从此,“海外华文文学”得以命名。

现在重述这段“海外华文文学”命名历史,是想强调两点:(一)这个概念“在大陆学界的兴起和命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台港文学这一‘引桥’引发出来的,后来作为一个新的文学领域,进人学界的研究视野。

”{11}也就是说,“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初是从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一部分的台港文学中独立出来的。

(二)这个概念最后确定以华文作为界定标准,是学术界放弃国籍说、国家领土说的结果。

由此我们注意到产生这一概念的“三重”背景:一是海外华文文学背景,二是以台港文学为“引桥”的学术背景,三是中国大陆文学及其学术背景。

这“三重”背景对“海外华文文学”产生制约作用,不能抛开它们谈“海外华文文学”概念的形成。

我们据此来看1986年学界对“海外华文文学”概念的界定,以华文而不是其它作为界定的标准,是慎重考虑的结果。

这种考虑,便是放弃国籍说、国家领土说对国家身份的认同,选择华文说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凸显。

定居新加坡的华裔诗人陈松沾认为:“华文,就像世界其他优越的语言一样,是人类精神的结晶,作为华族的民族特定文化形式,它代表着华族的魂灵所在”。

{12}选择华文,不单是因为“汉语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无形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也是因为,民族语言更能体现海外华文作家的整体精神特征。

海外华文作家高行健说:“当其他的外加因素都不在时,你只面对你的语言。

……一个作家只对他的语言负责,……我的中国意识在哪儿呢?就在我自己身上。

这就是对汉语、汉语的背景、中国文化的态度——它自然就在你身上。

”{13}也许,在流动性特别明显、异域感格外强烈的海外华文作家那里,只有维系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语言,才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