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临界胶束浓度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前言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子式:C18H29NaO3S,固体,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溶解性,易溶于水,易吸潮结块,无毒,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烷基苯磺酸钠是黄色油状体,经纯化可以形成六角形或斜方形强片状结晶.具有微毒性,已被国际安全组织认定为安全化工原料,可在水果和餐具清洗中应用,价格低廉。
在洗涤剂中使用的烷基苯磺酸钠有支链结构(ABS)和直链结构(LAS)两种,支链结构生物降解性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对环境污染程度小。
【1】烷基苯磺酸钠是中性的,对水硬度较敏感,不易氧化,起泡力强,去污力高,易与各种助剂复配,成本较低,合成工艺成熟,应用领域广泛,是非常出色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烷基苯磺酸纳对颗粒污垢,蛋白污垢和油性污垢有显著的去污效果,对天然纤维上颗粒污垢的洗涤作用尤佳,去污力随洗涤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对蛋白污垢的作用高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且泡沫丰富。
但烷基苯磺酸钠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耐硬水较差,去污性能可随水的硬度而降低,因此以其为主活性剂的洗涤剂必须与适量螯合剂配用。
二是脱脂力较强,手洗时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洗后衣服手感较差,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柔软剂漂洗。
本实验采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2.实验内容2.1实验原理由具有明显“两亲”性质的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这一类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 个碳原子)烷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离子化的)。
表面活性剂溶入水中后,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互相把亲油基团聚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一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
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表示。
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当表面活性剂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除溶液的表面张力外,溶液的多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摩尔电导、粘度、渗透压、密度、光散射等也发生急剧变化。
利用这些性质与表面活性剂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测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但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得到的临界胶束浓度在数值上可能会有所差别。
而且其数值也受温度、浓度、电解质、pH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表2—14列出了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电导率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实验一、实验目的用电导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及胶束形成原理;掌握DDS-308型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有些物质当它们以极低的浓度存在于某体系中时,可被吸附于该体系的表面上,使表面自由能明显降低,这样的一类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具有特殊的结构,即分子是由亲水的极性端和亲油的非极性端组成,通常分为三大类: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若不另加说明,一般的表面活性剂都是水溶性的。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单个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
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剂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 表示。
胶束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18-1 胶束形成过程示意图Figure 18-1 Schematic diagram of micelle formation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结构的改变,导致其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同浓度关系的曲线也出现明显的转折,如下图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
利用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测定表面活性剂的CMC值。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导率值,绘制电导率与浓度关系曲线,由曲线的转折点,来确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值。
图18-2 表面活性剂的物理性质与浓度的关系Figure 18-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urface active agent三、仪器和试剂仪器:DDS-308型电导率仪,超级恒温水浴。
药品:0.02 mol·dm-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事先配制)。
材料:容量瓶(100 mL)移液管、洗耳球、锥形瓶。
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当表面活性剂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除溶液的表面张力外,溶液的多种物理化学性质,如摩尔电导、粘度、渗透压、密度、光散射等也发生急剧变化。
利用这些性质与表面活性剂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测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但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得到的临界胶束浓度在数值上可能会有所差别。
而且其数值也受温度、浓度、电解质、pH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表2 —14列出了一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表2-14 一些常用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表2—16临界胶束浓度与碳氢链结构的关系。
SDS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十二烷基硫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设计性实验: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一前言1.1 CMC表面活性剂分子是由具有亲水性的极性基团和具有憎水性的非极性基团所组成的有机物。
它的非极性憎水基团一般是8到18碳的直链烃,因此表面活性剂都是两亲分子(amphiphilic molecule)。
吸附在水表面时采用极性基团向着水,非极性基团脱离水的表面定向。
这种排列,使表面上不饱和的力场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平衡,从而降低了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
某些物质当它们以低浓度存在于一体系时,可被吸附在该体系的表面(界面)上,使这些表面的表面自由能发生明显降低的现象,这些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现在广泛应用于石油、纺织、农药、采矿、食品、民用洗涤剂等各个领域。
由于工农业生产中主要是应用于水溶液,以改变水的表面活性,所以若不加以说明,就是指降低水的表面自由能的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有广泛的应用,主要有:(1) 润湿作用(wetting action)(渗透作用):用作润湿剂、渗透剂。
(2) 乳化作用(emulsification)、分散作用(dispersed action)、增溶作用(solubilization):用作乳化剂、分散剂、增溶剂。
(3) 发泡作用(foaming action)、消泡作用(do any with foam):用作起泡剂、消泡剂。
(4) 洗涤作用(washing action):用作洗涤剂[1]。
随着科学的发展,表面活性剂已经深入到生命起源以及膜材料、纳米材料、对映体选择性的反应等各个领域中。
虽然表面活性剂领域现在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但设计新的有特殊用途和应用价值的便面活性剂与附加的官能基团的性质和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对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修饰会导致其结构行态很大的变化。
总之表面活性剂在化学领域的应用还是待于开发和改善,能够将现有的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实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2]。
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1.电导法。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值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值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常用于各种工业和科学研究领域。
它在溶液中的最低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衡量其表面活性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SDBS的CMC值以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降低液体表面张力的化合物。
它们在溶液中能够形成胶束结构,将疏水基团聚集在一起,同时将亲水基团暴露在溶液表面。
SDB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十二烷基链和苯磺酸基团。
这些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的组合使得SDBS 在水中能够形成胶束结构。
CMC值是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结构所需要达到的最低浓度。
在CMC以下的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分子散布在溶液中,而在CMC以上的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分子就会聚集形成胶束结构。
CMC值的测定可以通过各种实验方法来进行,例如表面张力测定、光散射、电导率等。
SDBS的CMC值通常在数十毫摩尔/升的范围内,具体数值取决于实验条件和纯度。
较低的CMC值意味着该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更容易形成胶束结构,表明其表面活性能力较强。
SDBS作为一种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较低的CMC值,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表面活性性能。
SDBS在溶液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常用作清洗剂和去污剂。
由于其良好的表面活性性能,SDBS能够有效地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污垢和油脂分散在溶液中,从而起到清洁的作用。
其次,SDBS还可以用作分散剂和乳化剂。
在颜料、涂料和油墨等工业制品中,SDBS能够将固体颗粒或液滴分散均匀,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均一性。
此外,SDBS还可以用于药物输送系统的制备、纳米材料的合成等领域。
除了以上应用,SDBS的CMC值还与其在溶液中的聚集形态和稳定性有关。
在CMC以下的浓度下,SDBS分子单独存在,而在CMC以上的浓度下,SDBS分子开始聚集形成胶束结构。
这些胶束结构的大小和形态可以受到温度、pH值、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了解SDBS 的CMC值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溶液行为和性质。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李佳 金自然 郑炳指导老师:余逸男摘要: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依数性质,随着胶束的形成,有理想状态变为非理想状态,发生突然的变化。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在形成胶束的狭窄的浓度范围内发生显著改变。
因此临界交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应用性能中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
本文通过不同方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电导法,染料法),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十二烷基硫酸钠在CMC时溶液性质的突变。
关键词:十二烷基硫酸钠 (C12H25SO4Na)临界胶束浓度(CMC) 电导法 染料滴定法 引言在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与其浓度的对数关系线上有一个拐点,这个拐点:称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CMC的存在表明其表面活性的变化和其溶液的内部性质的变化有关。
CMC是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分子顺向排列的单分子膜。
实际一直以低分子状态存在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急剧变成大的胶团,并作为一个大的整体在溶液中运动,因此,它产生了大分子——水溶性高分子的效果。
此时,表面活性剂才开始显示出其真正的重要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以其临界胶束浓度为转折点,许多物理性质发生急剧变化,包括表面张力、界面张力、清洗去污能力、可溶性、渗透压、冰点降低、蒸气压、粘度、密度、光散性、颜色变化等。
反之,通过测定这些性质的骤变点,也能测定临界胶束浓度。
本文介绍两种测量表面活性剂CMC的方法,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例,通过电导法和染料滴定法测量其CMC,并且以表面张力仪测量表面张力得到的CMC为标准,做简单讨论。
1 实验部分1.1仪器与试剂DDS-ⅡA电导率仪1台;铂黑电导电极一支;带有磨口的锥形瓶 (250ml) 11只;50ml 酸式滴定管一支;5ml、10ml移液管各一支;超级恒温槽,罗丹明6G,十二烷基硫酸钠 (分析纯);电导水。
1.2 C12H25SO4Na的CMC的测定1.2.1电导法及实验步骤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即指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K12 化学式:C12H25―OSO3Na 分子量:平均M=288别名:椰油醇(或月桂醇)硫酸钠、K12、发泡剂等。
性能:白色或淡黄色粉状,溶于水,对碱和硬水不敏感。
具有去污、乳化和优异的发泡力。
是一种无毒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其生物降解度>90%。
用途:用作乳化剂、灭火剂、发泡剂及纺织助剂。
也用作牙膏和膏状、粉状、洗发香波的发泡剂。
作用原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合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比肥皂更易溶于水,是一种黄色油状液体。
易起泡由于它的泡沫粘度低所以泡沫易于消失。
它有很好的脱脂能力并有很好的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和润湿、渗透和乳化的性能。
它的化学性质稳定,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以及加热条件下都不会分解。
与次氯酸钠过氧化物等氧化剂混合使用也不会分解。
它可以用烷基苯经过磺化反应制备,原料来源充足,成本低,制造工艺成熟,产品纯度高。
因此自1936年由美国国家苯胺公司开始生产烷基苯磺酸钠以来,迄今历经60多年一直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和生产者的重视,成为消费量最大的民用洗涤剂,在工业清洗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其不足之处是用它洗过的纤维手感不好。
皮肤与它长时间接触会受到刺激。
它易在洗涤物体表面形成吸附膜残留在物体上,这种吸附膜在低温下不易被水冲洗去除。
它起泡性好,因此在不希望产生泡沫的情况下又是不受欢迎的。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特别容易与其他物质产生协同作用(把两种物质混合后能产生比原来各自性能更好的使用效果叫协同作用),因此它常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无机助洗剂复配使用,以提高去污效果。
它在硬水中不会像肥皂那样生成钙皂沉淀,但生成的烷基苯磺酸钙不易溶于水,只能分散在水中使它的洗涤能力降低。
使用时如果与三聚磷酸钠等络合剂复配,把钙、镁离子络合,就可以在硬水中使用而不影响它的洗涤效果。
支链结构的烷基苯磺酸钠由于难被微生物降解,对环境污染严重,所以从60年代中期,逐渐被直链烷基苯磺酸钠代替。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温度、乙醇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mc的影响
摘要:表面活性剂是指只要很少量地加入到溶剂中就能能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的物质。
当表面活性剂溶入极性很强的水中时,在低浓度是成分散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集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部分分子定向排列于液体表面,产生表面吸附现象。
当溶液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进一步增加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会立刻自相缔合,即疏水亲油的集团相互靠拢,而亲水的极性基团与水接触,这样形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这种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采用电导法测定SDBS在25℃、35℃、45℃,以及25℃下,加入不同乙醇量的电导率变化,从而得到温度、乙醇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对有关实验结果作了探讨。
关键词:临界胶束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电导率法;温度;无水乙醇。
引言 ............................................................................................................................................. - 3 - 1实验部分 .................................................................................................................................. - 4 -1.1仪器与试剂................................................................................................................... - 4 -1.2 实验方法...................................................................................................................... - 4 -1.2.1 电导法测定不同温度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CMC值 ...................... - 4 -1.2.2 电导法测定加入乙醇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CMC值 .................................. - 5 - 2结果与讨论 .............................................................................................................................. - 6 -2.1温度对SDBS的CMC的影响......................................................................................... - 6 -2.1.2实验数据的处理................................................................................................. - 7 -2.2 乙醇对溶液的CMC影响.............................................................................................. - 7 -2.2.2实验数据的处理................................................................................................. - 8 -2.2.3结果与讨论......................................................................................................... - 8 - 3结论 .......................................................................................................................................... - 9 - 参考文献 ................................................................................................................................... - 10 -引言表面活性剂是只要少量地加到溶剂中即可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电导法测临界教书浓度cmc的值
摘要本文采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实验中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以电导率对浓度作曲线图,在临界胶束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 1.6mol•m-3和8.2 mol•m-3)附近,曲线有明显的转折点,从而得到在实验条件下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即CMC值。
并且根据所做的电导率-浓度曲线图分析得到温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临界胶束浓度(CMC)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关键词电导法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临界胶束浓度温度目录1.实验内容................................................................................................................................................ - 5 -1.1仪器和试剂................................................................................................................................. - 5 -1.2实验步骤..................................................................................................................................... - 5 -1.2.1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CMC的测定 ............................................................................... - 5 -1.2.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CMC的测定 ........................................................................... - 6 -1.3数据记录..................................................................................................................................... - 7 -2.结果与讨论............................................................................................................................................ - 8 -2.1数据的处理................................................................................................................................. - 8 -2.2讨论............................................................................................................................................. - 9 -2.2.1误差分析........................................................................................................................... - 9 -2.2.2温度对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CMC的影响 ................................................................. - 10 -2.2.3温度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CMC的影响 ............................................................. - 10 -3.结论.......................................................................................................................................................- 11 -参考文献.................................................................................................................................................. - 12 -引言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一些性质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物理性质
分子式:C18H29NaO3S
分子量:348.48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10.638
分解温度为450℃,失重率达60%。
性状:固体,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溶解性:易溶于水,易吸潮结块
临界胶束浓度(CMC值):1.2mmol·L-1
化学性质
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碱,稀酸,硬水化学性质稳定
2、能与强酸建立平衡体系:
3、磺基中的羟基也可被氯原子取代,生成磺酰氯:
4、水解反应是磺化反应的逆反应。
在强酸催化下,十二烷基硫酸钠与水共热,可脱去磺基,反应的实质是H+作为亲电试剂进攻芳环的亲电取代反应。
作用
1.洗涤作用
2.乳化分散机
3.抗静电剂
4.工业上的金属脱脂剂;树脂分散剂;毛毡洗涤剂等。
增溶作用法和浊点法测临界胶束浓度
增溶作用法和浊点法测临界胶束浓度胶体是一种介于分子和宏观物体之间的物质,具有高度分散性、稳定性和表面活性等特性。
其中,胶束是一种由表面活性剂分子组成的小球形集合体,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功能。
临界胶束浓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增溶作用法和浊点法是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增溶作用法增溶作用法是通过添加不同量的增溶剂来观察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透明度变化,从而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增溶剂是指能够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作用,使其分子间距增大,从而破坏胶束结构的物质。
增溶剂的种类和浓度对于测定临界胶束浓度具有重要影响。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例,其在水中的临界胶束浓度为8.2 mmol/L。
在增溶作用法中,可以添加丙酮、异丙醇等增溶剂,观察其对SDS溶液的透明度变化。
当增溶剂浓度较低时,SDS溶液仍呈现透明状态,说明胶束结构未被破坏。
随着增溶剂浓度的增加,SDS 溶液开始出现混浊,且混浊度随着增溶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增溶剂浓度达到一定值时,SDS溶液完全变为混浊状态,此时的增溶剂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二、浊点法浊点法是通过观察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浊点温度变化来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浊点是指溶液中胶束的数量和大小达到一定程度,使得光线被散射,从而使溶液呈现混浊状态的温度。
浊点温度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临界胶束浓度处呈现最低值。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例,其在水中的临界胶束浓度为8.2 mmol/L。
在浊点法中,可以通过加热SDBS溶液,观察其浊点温度的变化。
当SDBS溶液温度较低时,呈现透明状态;随着温度的升高,SDBS溶液开始出现混浊,且混浊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当S DBS溶液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混浊度达到最大值,此时的温度即为浊点温度。
通过绘制SD BS溶液浊点温度和浓度的关系曲线,可以确定其临界胶束浓度。
总之,增溶作用法和浊点法是测定临界胶束浓度常用的方法。
电导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电导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摘要】:通过使用DDS-11A型电导率仪和TU-1810型紫外分光光计分别测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实验中利用电导法在25℃测量一系列不同浓度的SDBS 水溶液的电导率值,确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CMC;在分光光度法中,利用紫外分光光度剂选N ,N - 二乙基苯胺做探针测定不同浓度SDBS溶液在25℃下的吸光度,根据吸光度随浓度的变化情况确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此温度下的CMC值。
经过比较,在误差范围内25℃时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电导法;表面张力法【实验原理】能使水的表面张力明显降低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这类物质含有亲水(极性)基团和亲油(非极性)基团。
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一下三类:⑴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
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双亲结构,分子有自水中逃离水相而吸附于界面上的趋势,但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浓度再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无法再在表面上进一步吸附,这时为了降低体系的能量,活性剂分子会相互聚集,形成胶束,开始明显形成胶束的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表示,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如图1所示。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的为分子式:C18H29NaO3S,是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临界胶束浓度为1.6*10-3mol/L,因生产成本低、性能好,因而用途广泛,是家用洗涤剂用量最大的合成表面活性剂,也生产一部分镁、钙等无机盐及三乙醇胺等有机胺盐。
电导法:利用DDS-11A型电导率仪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溶液的电导率(也可换算成摩尔电导率),并作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图,从图中的转折点即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如图2):图2 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分光光度法:利用UT-1810型紫外分光光计测定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N ,N - 二乙基苯胺的混合水溶液的紫外吸收波长λ及吸光度A,作出A-c曲线,曲线的转折点处的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染料滴定...
物理化学设计性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染料滴定法测定及盐和醇对其影响实验报告人吴慧敏学号 29 班级 090211同组人王郅祥实验日期2010 年 5 月 3.4 日室温21.8℃大气压指导教师评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染料滴定法测定及盐和醇对其影响<一>前言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作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是其溶液性质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一些理化性质在胶束形成前后会发生突变,因而,可借助此类变化来表征表面活性剂的CMC。
在药学领域中。
表面活性剂的大量研究工作都与各种体系的CMC测定有关。
1临界胶束浓度的形成机制进入水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随着其碳氢链逐渐增长,它在水中达到一定浓度时.溶液表面张力不再下降。
为了使整个溶液体系的能量趋于最低,在溶液内部的双亲分子会自动形成极性基向水碳氢链向内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称为胶束或胶团,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表示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化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表面和内部的分布情况。
度很稀时,若稍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表面活性剂的一部分很快地聚集在水面,使水和空气的接触面减小,从而使表面张力急剧下降,增大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饱状态时,液面上刚刚排满一层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如图l(b);若再增加度,则只能使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分子开始以几十或几百个聚集在一起,排列成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的胶柬,。
说明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时,液面上早成紧密、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达到饱和状态。
若再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只能增加胶束的个数。
由于胶束是亲水的,不具有表面活性,不能使表面张力进一步降低。
在CMC附近,由于胶束形成前后,水中的双亲分子排布情况以及粒子数目都发生了变化,变化,反映在宏观上,就会出现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响测定结果。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认识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认识级:化工四班姓名:徐晶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表面活性剂中发展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一类产品,其特点是溶于水后能离解出具有表面活性的带负电荷的基团,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价格低廉、性能优异,用途广泛,因此在整个表面活性剂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烷基苯磺酸盐是烷基芳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使用最广泛的。
它最早是由石油馏分经过硫酸处理后作为产品并得到应有的。
人们将石油、煤焦油等馏分中比较复杂的烷基芳烃或其他天然烃类经磺化制得的产物称为“天然磺酸盐”,随着这些粗产品应用的不断扩大,合成产品便得到很好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末期,人们将苯与氯化石油进行烷基化,然后将生成的烷基苯进行磺化制得烷基苯磺酸盐。
这便是烷基芳磺酸盐的第一批工业产品,当时绝大多数产品用于纺织工业,随后家用配方便很快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十二烷基苯磺酸盐,它是石油催化裂化的副产品四聚丙烯作为烷基化试剂与苯反应,再经磺化制得的,由于石油化学品公司能够将大量的四聚丙烯转化为十二烷基苯,产品质量高,价格低廉,因此以十二烷基苯为原料的洗涤剂迅速的取代了肥皂,而且十二烷基苯磺酸盐很快便成为美国用量最大的有机表面活性剂,此时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品种虽然应用性能良好,但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缺点,便是它们在污水处理装置中的生物降解速度很低,而且降解不完全,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为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60年代早期,洗涤剂工业便开始由支链烷基苯磺酸盐的生产转向直链烷基苯酸盐。
由于直链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解决了50年代洗涤剂行业的焦点问题,即洗涤剂泡沫造成的污染问题。
在此之后,烷基芳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额不断提高烷基苯磺酸钠是目前生产和销售量最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之一。
烷基苯磺酸钠类表面活性剂主要有俩类产品,其中一类烷基上带有分支,通常用ABS表示,也有人称之为分支ABS或硬ABS,这类表面活性剂不容易生物降解,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具有一定的公害,目前很多品种已经被禁止使用和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临界胶束浓度
在化学领域中,研究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
表面活性剂。
而临界胶束浓度(CMC)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概念,尤其
是在表面活性剂和胶体溶液领域。
它是浓度的一个临界值,当它达到
了这个值,表面活性剂或胶体溶液中的粒子就会聚集形成微小胶团,
也就是胶束。
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临界胶束浓度”这一话题中,我
们将会结合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性质,探究其临界胶束浓度的研究进展。
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性质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白色、微溶于水的粉末,常见于日常生
活的洗涤剂、口腔清洁产品和肥皂等洗涤用品中。
它的分子式为
C18H29NaO3S,其中12烷基代表其分子结构中的一个碳链,苯环则代
表着一个芳香基团,而磺酸钠则是一种有着负电荷的离子(NaSO3-)。
这种离子在水溶液中,通常会吸附在水分子的表面,形成了一层“亲
水层”。
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当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浓度低于其临界胶束浓度时,水分子会更
容易吸附在分子上,形成更大的聚集体,但并不足以形成胶束。
而当
其浓度逐渐升高时,亲水层和疏水层的失衡会引起分子尝试重新排列,以使水分子减少与疏水分子的接触,从而形成了化学领域中所称的胶束。
实验数据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在75-85mg/L
之间。
3. 重要性
研究表明,了解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在农药、纺织品工业、食品制造业、石油勘探和科研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药物制剂中,临界胶束浓度的了解是很有必要,因为药物的疏水性常常需要一
个可控的载体,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可利用性。
在纺织
工业中,胶束作为一种表面剂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染料的转移和处理。
在食品工业上,临界胶束浓度的了解可以帮助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配方,以提高产品品质和稳定性。
在科研方面,胶束作为一种基础的体系,可以被用作阐述分子胶束,微胶团,神经元,膜脂质体的构建原理等技术性问题的研究。
总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临界胶束浓度”这个话题,是一个涉及到十分广泛的化学领域知识。
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临界胶束浓度对于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性,并掌握如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那么我们必定可以在更广范围内应用它,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