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期末总结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材料科学基础是各个工程领域的基本学科,是各个领域的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涵盖了材料的结构、物理与化学性质、制备工艺等方面内容,是材料科学领域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为帮助有需要的人顺利复习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本文整理了一些相关的复习资料。

一、材料基础知识1. 基本的物理性质:包括化学成分、密度、电导率、热导率等基本参数,通常在每种材料的材料数据表中都可查到。

2. 结构相关: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指材料中原子、离子、分子排布的类型和规律,常用的晶体结构有:立方晶系、四方晶系、六方晶系、等轴晶系、正交晶系、单斜晶系、三斜晶系等。

非晶态:非晶态作为一种新兴的材料类型,其分子呈无序排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拥有更好的性能。

3. 材料特性:热膨胀系数:在温度变化时,材料线膨胀的速度大小,通常用公式ΔL/L0 = αΔT 表示,其中α为热膨胀系数。

韧性:材料在受到剪切力或拉伸力时的弹性变形程度,是一种考量材料性能的指标,通常可以通过材料变形曲线进行查看。

4. 金属与合金相关: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等特性,同时在高温、高压等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合金则通常是由多个金属或者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其性质与材料组分、配比等有关。

二、材料治理、工艺及应用1. 材料的处理:常用材料的处理包括固化、焊接、框架处理、表面处理以及高压工艺等,其中固化的过程包括了煅烧、烧结等过程。

2. 材料配方:通常材料的配方根据材料的成分、目的等进行确定,其中分子键长、键能以及分子排列等指标都可能用来确定最终配方。

3. 材料的加工工序:通常材料加工工序包括切削、钣金、打压成形等过程,每个工序都会影响材料的性质和特性。

三、材料的主要分类1. 材料的物理分类:主要涉及到材料的形态、密度以及各种物理性质,通常有固体、液体、气体以及等离子体等分类方式。

2. 材料的化学分类:不同的元素应用于不同的方案分类,这种分类通常依据材料的化学成分。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复习总汇.doc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复习总汇.doc

1•空间点阵一把原子或原子团按某种规律抽象成三维空间排列的点,这些有规律排列的点称为空间点阵。

2.金属间化合物一由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亚金属组成的一类合金相,其点阵既不同于溶剂的点阵,也不同于溶质的点阵,而是属于一种新的点阵。

3.过冷度一理论熔点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值。

4.相一体系中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

5.上坡扩散一在化学位梯度的推动下,溶质由低浓度的地方向高浓度的地方扩散的现象。

1.原子配位数一晶体中与任何一原子最临近并且等距离的原子数,它表示晶体中原子的密堆程度以及原子的化学键数。

2.固溶体一在合金相中,组成合金的异类原子以不同比例均匀混合,混合后形成的合金相的点阵与组成合金的溶剂组元结构相同。

3.成分过冷一合金凝固时由于液固界面前沿溶质浓度分布不均匀,使其实际温度低于其理论熔点而所造成的一种特殊过冷现象。

4去应力退火一冷变形金属通过加热使内应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消除,同时又能保持冷变形强化状态的工艺。

5.柯肯达尔效应〜在置换固溶体中由于两组元的原子以不同速率相对扩散而引起标记面漂移的现象。

1. 晶体缺陷一晶体中原子排列的不完全区域,按几何特征分为点、线、面、体晶体缺陷。

2. 多滑移一晶体在外力的作用滑移时,由于晶体的转动,将使多个滑移系同时达到临界分切应力,从而使这些滑移系同时或交替进行滑移,多滑移也称复滑移。

3. 再结晶一冷变形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时,通过重新形核和长大的方式使变形晶粒转变为无畸变等轴晶粒,位错密度和空位浓度完全恢复到冷变形之前的状态,加工硬化也完全消失,这种转变过程称为再结晶。

再结晶过程不发生晶体结构的变化。

5.复合界面一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异形和异性的材料复合起来所形成的界面称为复合界面。

1. 同素异构体一相图成分相同的化学物质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形成的各种不同结构的物质。

2. 微观偏析一是在一个晶粒范围内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根据凝固时晶体生长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枝晶偏析、胞状偏析和晶界偏析。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

1、鲍林规则:鲍林根据已测定的晶体结构数据和晶格能公式所反映的关系,提出的判断离子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规则,共包含五条规则。

2、晶体:质点在三维空间作有序排列的固体晶胞:是晶体结构中的最小单元。

3、晶子学说:玻璃结构是一种不连续的原子集合体,即无数“微晶”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

无规则网络学说:玻璃的结构与相应的晶体结构相似,同样形成连续的三维空间网络结构。

但玻璃的网络与晶体的网络不同,玻璃的网络是不规则的、非周期性的4、扩散型相变:在相变时,依靠原子或离子的扩散来进行的相变。

非扩散型相变:相变过程不存在原子离子的扩散,或虽存在扩散但不是相变所必须的或不是主要过程的相变。

5、热缺陷:也称本征缺陷,指由热起伏的原因所产生的空位和间隙质点。

杂质缺陷:也称组成缺陷,是由外加杂质的引入所产生的缺陷。

6、点缺陷:亦称为零维缺陷,缺陷尺寸为原子大小数量级,包括空位、间隙原子、杂质原子和色心等。

线缺陷:亦称一维缺陷或位错,是指在一维方向上偏离理想晶体中的周期性、规则性排列所产生的缺陷,包括棱位错和螺形位错;7、烧结:一种或多种固体粉末经过成型,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开始收缩,在低于熔点温度下变成致密、坚硬的烧结体,这个过程叫烧结。

固相反应:固体直接参与反应并起化学变化,同时至少在固体内部或外部的一个过程中起控制作用。

8、肖特基缺陷:质点由表面位置迁移到新的表面位置,在晶体表面形成新的一层,同时在晶体内部留下空位,其特征是正负离子空位成比例出现。

弗伦克尔缺陷:质点离开正常格点后进入到晶格间隙位置,其特征是空位和间隙质点成对出现。

9、硼反常现象:当数量不多的碱金属氧化物同氧化硼一起熔融时,碱金属所提供的氧不象熔融玻璃中作为非桥氧出现在结构中,而是使硼氧三角体转变为桥氧组成的硼氧四面体,致使玻璃从原来两度空间的层状结构转变为三度空间的架状结构,从而加强了网络结构,并使玻璃的各种物理性能变好。

这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其性能随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加入量的变化规律相反,所以称之为硼反常现象10、均匀成核:晶核从均匀的单相熔体中产生的几率处处相同的成核过程。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
导论
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的科学,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学科。

它对于工程师和科学家在材料选择、设计和开发方面至关重要。

本篇文档将以复习资料的形式,对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第一章材料的结构与组成
1.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 元素周期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1.2 结晶与非晶结构
- 结晶的概念和特征
- 结晶的晶体结构: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金属晶体
- 非晶态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1.3 晶体缺陷
- 点缺陷:空位、间隙、杂质点等
- 线缺陷:位错、脆性断裂和塑性变形
- 面缺陷:晶界、孪晶和堆垛层错
第二章材料的物理性质
2.1 密度与晶体的结构密度
-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晶格常数与密度的关系
2.2 热膨胀与晶体的结构变化
- 热膨胀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晶体结构变化对热膨胀的影响
2.3 热导率与导热机制
- 热导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材料的导热机制:电子传导、晶格振动传导和辐射传导。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

一、填空

9.结合键分为化学键和物理键,化学键是,它包括金属键、离子键 和共价键。物理键是次价键,有范德华力、氢键。另外氢键介于 化学键和范德华力之间。金属键既无饱和性又无方向性,是金属 中的自由电子与正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键。绝大多数金属均以 金属键方式结合,其基本特点是电子的共有化。离子键是正负离 子的静电作用,这种结合的基本特点是以离子而不是原子为结合 单元。由于在离子晶体中很难产生自由运动的电子,因此离子晶 体都是良好的电绝缘体。共价键是由两个或多个电负性相差不大 的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在形成共价键时,为 使电子云达到最大限度的重叠,共价键就有方向性;当一个电子 与另一个电子配对以后,就不再和第三个电子配对,成键的共用 电子对数目是一定的,因而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共价键之间都有 确定的的方位,配位数比较小,共价键的结合比较牢固,因而具 有结构稳定、熔点高、质硬脆的特点。由于束缚在相邻原子间的 共用电子对不能自由地运动,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材料一般是绝缘 体,其导电能力差。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范德华力没有方 向性和饱和性。


39、一些原子克服束缚迁移,产生空位。又可 分为 肖脱基空位和 弗伦克尔空位空位 。 40、利用相图,我们可以知道在热力学平衡条 件下,各种成分的物质在不同 温度 、压力 下的相组成、各种相的成分、相的相对量。 41、铁碳相图中的包晶点、共析点、共晶点的 温度分别应为 1495℃ 727℃ 和 1148℃。 42、铁碳相图中的包晶点、共晶点、共析点的 含碳量分别应为 、 0.77% 和 4.30% 。
一、填空


11.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原子(分子或离子)在 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即存在长程有序。与非 晶体物质在性能上存在的主要区别是a.晶体熔化时有 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却无固定的熔点,存在一个软 化温度范围;b.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非晶体却为各 向同性。 12.晶体结构: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重 复排列构成。 空间点阵(空间格子):从理想晶体结构中抽象出来, 相当于晶体结构中结构基元的结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 性重复排列的几何图形 晶胞:能反映整个晶体结构全部特征的最小单位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总结1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总结1

第一章材料的结构一、概念晶体:物质的质点(分子、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空间点阵:把质点看成空间的几何点,点所形成的空间阵列。

晶格:用假想的空间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三维空间格架。

晶胞:从晶格中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最小几何单元。

配位数:指晶格中任一原子周围所具有的最近且等距的原子数。

致密度:合金: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固溶体:指溶质组元溶于溶剂晶格中,并保持溶剂组元晶格类型而形成的均匀固体。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而形成的固溶体。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

间隙相:当r非/r金<0.59时,形成具有简单晶格的化合物,称为间隙相。

二、思考题1.在单位立方晶胞中画出(112)和(110)晶面,并求出两晶面交线的晶向指数。

2.已知铜的原子半径为0.127nm,求其晶格常数和致密度各为多少?3.在立方晶胞中画出(112) 晶面和[221],晶向。

第2章晶体缺陷一、概念肖特基缺陷:原子由于热振动脱离正常结点后,跑到晶体表面构成新的一层,这种缺陷称为肖特基缺陷。

弗仑克尔缺陷:原子由于热振动脱离正常结点后,跑到间隙处即产生一个空位的同时,出现一个间隙原子,这种缺陷称为弗仑克尔缺陷。

刃型位错:晶体中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边界线(即位错线)若垂直于滑移方向,则会存在一多余半排原子面,它象一把刀刃插入晶体中,使此处上下两部分晶体产生原子错排,这种晶体缺陷称为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晶体中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边界线(即位错线)若平行于滑移方向,则在该处附近原子平面已扭曲为螺旋面,即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是按螺旋形式排列的,这种晶体缺陷称为螺型位错位错的滑移: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通过位错中心附近的原子沿柏氏矢量方向在滑移面上不断地作少量位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而逐步实现的。

位错的攀移:构成刃型位错的多余半原子面的扩大或缩小,它是通过物质迁移即原子或空位的扩散来实现的。

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绪论高分子材料:指由许许多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质4量很高(10~107)的化合物.均聚物:由一种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称为均聚物。

共聚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共聚而成的聚合物称为共聚物。

高分子材料分类:按用途分类---塑料、橡胶、纤维、粘合剂、涂料按主链的元素组成分类---碳链、杂链、元素有机和无机高分子按聚合物受热时的不同行为分类---热塑性和热固性聚合物英文缩写PE 聚乙烯 PP 聚丙烯PS 聚苯乙烯 PTFE 聚四氟乙烯PVC 聚氯乙烯 ABS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PA 聚酰胺 POM 聚甲醛PAN 聚丙烯腈 PC 聚碳酸酯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CPE 氯化聚乙烯PF 酚醛树脂 EP 环氧树脂BR 聚丁二烯橡胶 PU 聚氨酯SBR 丁苯橡胶 NBR 丁腈橡胶CR 氯丁橡胶 NR 天然橡胶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第二章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聚合物分子量有两个基本特点:(1)分子量大:一般而言,聚合物的力学性能随分子量的增大而提高。

①如玻璃化温度,拉伸强度,密度,比热容等,刚开始时,随分子量增大而上升,最后达到一极限值。

②如粘度,弯度强度等,随分子量增大而不断提高,不存在极限值。

(2)分子量具有多分散性:①塑料:分子量分布窄时对加工和性能有利;②橡胶:分子量分布宽一些好,可以改善流动性而有利于加工;③薄膜及纤维:分子量分布窄时对加工和性能有利。

聚集态结构:是指在分子间力的作用下,大分子相互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组织结构。

晶态结构:结构规则、简单的以及分子间作用力强的大分子易于形成晶态结构。

非晶态(无定形)结构:结构比较复杂、不规则的大分子则往往形成无定形即非晶态结构。

结晶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晶使高分子链规整排列,堆砌紧密,因而增强了分子链间的作用力,使聚合物的密度、强度、硬度、耐热性、耐溶剂性、耐化学腐蚀性等性能得以提高,从而改善塑料的使用性能。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要点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要点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要点第一章工程材料中的原子排列1、晶体中的原子键合方式?各种原子结合键的特点2、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排列?遵循的规律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的各向异性及各向同性4、晶体结构和空间点阵的联系及区别5、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的确定及表示方法,重点为面心立方晶体和体心立方晶体中密排面和密排方向的指数及其表示6、三种常见的晶体结构的特点,包括晶胞中的原子数、点阵常数与原子半径的关系、致密度、配位数、晶体中的间隙、原子堆垛方式、密堆程度、晶体的多晶型性7、铁的三种同素异构体的晶体结构类型8、空位的类型:肖脱基空位、弗兰克尔空位,空位浓度对晶体物理性能的影响9、位错的类型,刃位错、螺位错位错线与柏氏矢量间的关系,画图表示,位错密度对材料强度的影响10、位错环中位错类型的确定(如课本27页,图1-38,33页,图1-47)11、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柏氏回路与柏氏矢量的关系12、柏氏矢量的表示方法、柏氏矢量的模的计算13、柏氏矢量的守恒性及其推论14、作用在位错上的力的大小及方向15、位错的运动方式?刃、螺位错分别能如何运动,运动方向与位错线、柏氏矢量间的关系16、刃、螺位错应力场的特点?应变能与柏氏矢量的关系,不同类型位错应变的大小比较17、平行同号位错间的相互作用18、常见金属晶体中的位错:全位错、不全位错,位错稳定性的判定19、位错反应的判定20、晶界的类型及其位错模型,界面能与晶界位向差间的关系21、相界面的类型22、课后作业51页习题1、3、11,复习思考题1、2、9、10、12第二章固体中的相结构1、相的定义2、固溶体的晶体结构特点、分类及影响固溶体固溶度的因素3、金属原子间形成无限固溶体的条件4、间隙固溶体和间隙化合物的区别5、固溶体的性能特点6、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7、课后习题79页1、复习思考题1、2第三章凝固1、金属凝固的微观过程及宏观现象2、过冷现象与过冷度3、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驱动力及其与过冷度间的关系4、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5、晶核的形成方式6、均匀形核过程中系统能量的变化、临界晶核半径、形核功、临界晶核表面积、临界晶核体积间的关系推导7、均匀形核的条件8、均匀形核的形核率的受控因数、有效过冷度及其与熔点间的关系9、非均匀形核的形核功与均匀形核功间的比较10、晶体长大的条件、动态过冷度11、液固界面的微观结构及其宏观表象、常见金属的界面结构12、不同界面结构下晶体的长大方式13、液固界面的温度梯度与晶体长大形态间的关系14、铸态晶粒大小的控制措施15、课后习题109页1、6,复习思考题第四章相图1、相平衡及相律,相平衡的热力学条件,相率的表达式及其应用2、杠杆定律的计算3、固溶体非平衡凝固中固相、液相的成分变化规律,晶内偏析及其消除方法4、成分过冷的定义、表达式含义及成分过冷对固溶体生长形态及组织的影响5、典型二元共晶相图的分析,如Pb-Sn相图,包括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室温下组成相及组织组成的分析、相的相对含量、组织相对含量的计算(室温下)、非平衡凝固组织组成的分析6、伪共晶、离异共晶的定义,组织特征7、铁碳合金相图的基本相组成及其结构、性能特点8、铁碳合金相图中重要的点、线的含义、3个典型转变的方程式及其转变产物的相组成、组织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复习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复习

总复习
本章区别概念:
晶体与非晶体 • 空间点阵和晶体结构
相和组织
• 固溶体和中间相 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 • 间隙固溶体和间隙化合物 间隙相和间隙化合物
• 电子化合物和正常价化合物
总复习
第三章 晶体缺陷
1、各类缺陷的认识(点、线、面缺陷定义和特征)。
2、点缺陷、Schottky空位、Frankel空位、间隙原子、置 换原子。点缺陷的特征、平衡浓度公式及应用。 3、线缺陷、位错、位错线、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 型位错、柏氏矢量、位错运动、滑移、交滑移、双交滑移、 多滑移、攀移、交割、割价、扭折、塞积。 • 位错类型(刃型、螺型、混合型位错)的判断及其特征。 • 柏氏矢量的确定方法、特征及表示法。 • 位错线、柏氏矢量、位错运动与作用在位错上的力之间 的关系。
总复习
本章区别概念:
• 滑移、孪生 软位向,硬位向 • 几何硬化和几何软化 沉淀强化、弥散强化 • 纤维组织与带状组织 第一类残余应力 、第二类残余应力 、第三类残余应力 • 静态回复与动态回复 静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 • 正常长大、异常长大 冷加工、热加工 • 重结晶、再结晶、二次再结晶
总复习
3、晶界与相界的类型、晶界的特性和作用(对材料性能的
影响)。
总复习
本章区别概念: • 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交滑移和多滑移
• 滑移和攀移
割价、扭折
• 晶界、相界、孪晶界
小角度晶界、大角度晶界 • 共格相界、非共格相界、半共格相界
总复习
第四章 固体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1、固态金属扩散的条件及影响扩散的因素; 2、扩散定律(Fick第一、二定律)的方程、稳态扩散、非稳态扩散、 扩散通量。 扩散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物理意义、适应条件。扩散定律的解及 应用,如:渗碳等; 3、迁移率、柯肯达尔效应、扩散激活能。 4、固相中原子扩散的各种机制(空位机制、间隙机制、换位机制、 晶界扩散机制。扩散的驱动力并用扩散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5、扩散的分类、名称(区别,);扩散、自扩散、互(异)扩散、 上坡扩散、下坡扩散;原子扩散、反应扩散;空位扩散、间隙扩散、换 位扩散、晶界扩散、表面扩散、短路扩散。 6、扩散系数及表达式(阿累尼乌斯方程)、影响扩散的因素。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要点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要点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主要内容1. 工程材料中的原子排列(1)原子键合,工程材料种类;(2)原子的规则排列:晶体结构与空间点阵,晶向及晶面的特点及表示,金属的晶体结构,陶瓷的晶体结构。

(3)原子的不规则排列:点、线、面缺陷的类型及特征,位错的弹性性质,实际晶体中的位错。

2. 固体中的相结构(1)固溶体:分类、性能及影响固溶度的因素;(2)金属间化合物:分类、性能及特征;(3)陶瓷晶体相:分类、结构、性能及特征;(4)玻璃相:性能、特征及形成条件。

3. 凝固与结晶(1)结晶的基本规律;(2)结晶的基本条件;(3)晶核的形成:形核能量变化,临界晶核,形核功,形核率;(4)晶体的长大:长大条件,液固界面结构,长大机制,温度梯度,晶体形态;(5)凝固理论的应用。

4. 二元相图:(1)相图的基本知识;(2)二元匀晶相图、共晶相图及包晶相图:二元合金的平衡凝固及非平衡凝固,凝固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及偏析,成分过冷与固溶体组织,共晶体形成机理及其形态,杠杆定律;(3)二元相图的分析方法,其他类型二元相图及其应用;(4)Fe-C相图分析及平衡凝固;(5)铸锭组织与偏析。

5. 材料中的扩散:(1)扩散定律及其应用;(2)扩散的微观机理,影响扩散的因素;(3)扩散的热力学理论;(4)反应扩散。

6. 塑性变形:(1)单晶体的塑性变形;(2)多晶体的塑性变形;(3)合金的塑性变形;(4)冷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7. 回复与与结晶:(1)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变化;(2)回复:机制,热力学,动力学,应用,影响因素;(3)再结晶:机制,热力学,动力学,应用,影响因素;(4)再结晶后晶粒长大:机制,热力学,动力学,应用及组织控制,影响因素;(5)金属的热变形,超塑性。

二、参考书目1. 《材料科学基础》,胡庚祥,蔡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 《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刘智恩,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3. 《材料科学基础》,石德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4. 《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仝健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材料科学基础》复习纲要重要概念-键合、工程材料-晶体、非晶体、各向异性-点阵、晶体结构、晶胞、晶系、布拉菲点阵、晶面指数、晶向指数、晶面族、晶向族-晶格常数、晶胞原子数、配位数、致密度、间隙-堆垛、密排面、密排方向、堆垛次序、堆垛方向-缺陷、点缺陷、刃位错、螺位错、混合位错-柏氏矢量、滑移矢量-位错密度-滑移、攀移、交滑移、交割、割阶、扭折、塞积-位错应力场、应变能、线张力、位错线上的力-位错增殖、位错源-全位错、不全位错、堆垛层错、位错反应-晶界、相界、界面能、大角度晶界、小角度晶界、孪晶界-相、固溶体、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玻璃相-凝固、结晶、短程有序、长程有序-结构起伏(相起伏)、能量起伏、成分起伏-过冷度、形核过冷度、动态过冷度、临界过冷度、有效形核过冷度-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晶核、临界晶核、临界形核功、形核率-光滑界面、粗糙界面、垂直长大、横向长大、温度梯度、树枝状-平衡转变(结晶)、非平衡转变(结晶)、正常凝固-匀晶、共晶、包晶、共析、包析、脱溶转变-平衡分配系数、有效分配系数-微观偏析(枝晶偏析)、宏观偏析-亚共晶、共晶、过共晶、伪共晶、离异共晶、非平衡共晶、包晶转变不完全性-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莱氏体、渗碳体、工业纯铁、钢、铸铁-液相线、固相线、液相面、固相面、中间面、液相平均成分线、固相平均成分线-浓度三角形-垂直截面、水平界面、投影图-扩散、空位扩散、间隙扩散、稳态扩散、非稳态扩散-扩散系数、扩散激活能、扩散通量、迁移率-上坡扩散、反应扩散-滑移、滑移线、滑移带、滑移方向、滑移面、滑移系、临界分切应力、取向因子、吕德斯带-柯氏气团、屈服、应变时效-细晶强化、固溶强化、复相强化、弥散强化、加工硬化-纤维组织、带状组织、流线、位错胞、变形亚结构、织构-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低、中、高温回复,多边化,去应力退火-再结晶温度、再结晶退火-临界变形度、热蚀沟、再结晶图-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热变形-复合材料、基体、增强体、界面各章知识要点一、工程材料中的原子排列§1.1 原子键合• 原子键合的种类、特点、典型例子• 工程材料的分类及其主要键合类型• 键合的多重性§1.2 原子的规则排列• 晶体的特点、晶体结构、点阵• 晶系、布拉菲点阵• 晶面指数、晶向指数(标定和作图)及其特点,晶面族、晶向族• 晶面间距• 典型金属结构(fcc、bcc、hcp)(晶胞原子数、点阵常数、配位数、致密度)(间隙种类及其特点)(堆垛方式)• 多晶型性、同素异晶转变• 陶瓷晶体结构(离子键晶体、共价键晶体)(结构规则、不等径刚球密堆原理)§1.3 原子的不规则排列• 缺陷的种类• 点缺陷的种类• 空位的平衡浓度• 点缺陷对晶体性能的影响• 位错的类型、特点• 柏氏矢量(柏氏回路)• 位错的运动方式、特点• 位错的力学性能(应力场、畸变能、位错线上的力、线张力)• 位错的交互作用(位错与点、线、面缺陷的交互作用)• 位错增殖• 实际晶体中的位错(全位错、不全位错、单位位错、部分位错、堆垛层错、弗兰克位错、肖克来位错)• 位错反应• 面缺陷(类型及其结构模型、界面能、界面的特点)二、固体中的相结构§ 2.1 固溶体-固溶体的概念、分类-影响固溶度的因素-固溶体的均匀性-固溶体的性能§ 2.2 金属间化合物-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化合物的性能§ 2.3 陶瓷晶体相-陶瓷的概念、特征§ 2.4 玻璃相-陶瓷的概念、形成条件三、凝固§ 3.1 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微观规律(形核、长大、)-宏观规律(过冷)§ 3.2 金属结晶的基本条件-热力学条件(ΔG < 0、ΔT )-动力学条件(形核:结构条件、能量条件、成分条件)(长大:速度条件)§ 3.3 晶核的形成-形核的方式(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结晶时的体系能量变化-形核的驱动力和阻力-临界晶核的概念-临界晶核半径及其计算-临界形核功及其计算-形核率(概念、影响因素、特点)-两种形核方式的比较§3.4 晶体的长大-液固界面的微观结构-晶体的长大机制-温度梯度-晶体长大的形态§3.6 凝固理论的应用-铸锭晶粒组织及其控制-单晶体的制备-定向凝固-非晶合金的制备-微晶合金的制备四、相图§ 4.1 相、相平衡及相图制作-相的定义-相平衡的定义-成分的表示方法(质量分数、摩尔分数)-相图的制作方法§ 4.2 匀晶相图-相图分析-成分变化(平衡、非平衡)(微观偏析、宏观偏析)-成分过冷(概念、形成原因)-固溶体形貌§ 4.3 共晶相图-相图分析-共晶转变特点-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平衡、非平衡)-成分变化(平衡、非平衡)-共晶形成机理(形核机理、长大机理)-共晶体形貌特征(平衡、非平衡)-杠杆定律计算(相组成、组织组成)§ 4.4 包晶相图-相图分析-包晶转变特点-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平衡、非平衡)-成分变化(平衡、非平衡)-包晶形成机理-杠杆定律计算(相组成、组织组成)§ 4.5 其它相图-相图分析方法、步骤-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平衡、非平衡)-成分变化(平衡、非平衡)-杠杆定律计算(相组成、组织组成)§ 4.6 Fe-C相图-相图分析-典型合金的平衡结晶过程-成分变化-典型合金的名称-杠杆定律计算(相组成、组织组成)§ 4.8 铸锭组织与偏析-偏析的类型§ 4.9 三元合金相图-成分表示法(浓度三角形)-三元匀晶相图(立体图、投影图)-三元匀晶相图(垂直截面、水平截面)-三元匀晶相图平衡结晶过程-简单三元共晶相图(立体图、投影图)-简单三元共晶相图(垂直截面、水平截面)-简单三元共晶相图平衡结晶过程五、材料中的扩散§5.1 扩散定律及其应用-扩散第一定律及其应用条件-扩散第二定律及其应用条件§ 5.2 扩散的微观机理-扩散的微观机理-原子热运动对扩散的影响-晶态、非晶态化合物中的扩散§ 5.3 扩散的热力学理论-扩散的驱动力-上坡扩散(概念、诱因)-扩散系数§ 5.4 反应扩散-反应扩散(概念、特点)陶瓷的概念、特征§ 5.5 扩散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及其机理六、塑性变形§ 6.1 应力-应变曲线-工程应力应变曲线、真应力应变曲线及二者差别-强度及塑性指标,硬化系数§ 6.2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滑移现象(滑移线、滑移带、滑移特征)-滑移系-临界分切应力-滑移的微观机理-晶体的转动、多滑移、交滑移及滑移线形貌-孪生的概念、特点§ 6.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位向差及晶界对塑变的影响-细晶强化机理、特征-霍尔-配奇公式§6.4 合金的塑性变形-固溶强化机理-屈服及应变时效-复相强化机理及特征-弥散强化机理§ 6.5 冷变形金属的组织和性能-组织变化(显微组织、变形亚结构、变形织构)-能量变化(内应力、畸变能)-力学性能(加工硬化)-物理、化学性能变化七、回复与再结晶§ 7.1 加热时的变化-显微组织变化-能量变化-力学性能变化-物理、化学性能变化§ 7.2 回复-回复机制-回复热力学-回复动力学-回复应用§ 7.3 再结晶-再结晶机制(形核机制、长大机制)-再结晶热力学-再结晶动力学-再结晶温度及其影响因素-再结晶组织及其影响因素§ 7.4 再结晶后晶粒长大-长大方式-晶粒长大(特征、热力学、动力学)-晶粒长大影响因素-再结晶应用八、固态相变-固态相变的分类九、复合效应与界面-复合材料定义、分类-复合材料的构成、各部分的作用-复合效应-界面结合种类热处理改变钢的性能的原因是因为采用不同的加热、保温、冷却方式使钢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所需性能。

胡赓祥第三版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总结与复习答案

胡赓祥第三版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总结与复习答案

胡赓祥第三版材料科学基础知识总结与复习答案1. 金属的结构和性质金属的结构由晶格和晶界组成。

晶格是由金属原子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形成的三维结构,晶界是相邻晶粒之间的边界。

金属的性质受晶格结构和晶界的影响。

2. 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的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退火可改善金属的塑性和韧性,正火可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淬火可使金属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回火可降低金属的脆性。

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金属在环境中容易发生腐蚀,腐蚀会导致金属的性能下降。

常见的金属腐蚀方式包括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和物理腐蚀。

为了防止金属腐蚀,可以采取防护措施,如涂层保护、金属合金化等。

4. 金属的力学性能金属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韧性、硬度和塑性等。

强度指金属抵抗外力的能力,韧性指金属在受力下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硬度指金属抵抗划伤的能力,塑性指金属在受力下发生永久形变的能力。

5. 金属的疲劳与断裂金属在长期受到交变载荷作用下容易发生疲劳破坏,疲劳破坏是由于金属内部微小缺陷的逐渐扩展导致的。

金属的断裂是指在受到过大载荷作用下金属突然破裂。

为了预防金属的疲劳与断裂,可以采取措施如降低应力集中、提高材料的强度等。

6. 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陶瓷材料是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晶体结构,其特点是硬度高、耐磨损、耐高温等。

陶瓷材料的性能受晶体结构和晶界的影响。

7.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高分子材料是由大量重复单元组成的聚合物,其特点是轻质、柔软、绝缘等。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受分子结构和分子链的影响。

8. 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成,通过界面连接形成整体性能。

复合材料的性能受组分材料、界面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影响。

9. 材料的选型与设计材料的选型与设计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用途要求、成本等因素。

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设计和优化。

10.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包括原材料的提取、合成和加工成形等过程。

不同材料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备和加工方法。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材料科学基础复习资料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材料的性质、结构、制备和应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等。

材料科学的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复习一些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

1. 材料的分类材料可以根据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

常见的材料分类包括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和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用于制造工具和机械部件。

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常用于制作陶瓷器皿和瓷砖。

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绝缘性能,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和纤维材料。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材料组成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特殊的功能。

2. 材料的结构材料的结构对其性质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材料的结构可以分为原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非晶态结构。

原子结构是材料中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决定了材料的化学性质。

晶体结构是由原子或离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具有明确的晶格和晶面。

非晶态结构是指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无序排列的结构,常见于玻璃等非晶体材料。

3. 材料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材料在外界条件下的响应和行为,如硬度、弹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是指材料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如腐蚀性、氧化性等。

材料的性质与其组成、结构和制备方法密切相关。

4. 材料的制备材料的制备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将原材料转变为所需的成品材料。

常见的材料制备方法包括熔融法、溶液法、沉积法和固相反应法等。

熔融法是将原材料加热至熔点后冷却固化,常用于金属和玻璃材料的制备。

溶液法是将原材料溶解在溶剂中,然后通过蒸发或沉淀得到所需的材料。

沉积法是将原材料沉积在基底上,常用于薄膜和涂层的制备。

固相反应法是将原材料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所需的材料。

5. 材料的应用材料的应用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如电子、能源、医疗、航空航天等。

电子材料用于制造电子器件和电路,如半导体材料和导电材料。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复习知识点(可缩印)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复习知识点(可缩印)

1、菲克第一定律:当系统中物质的扩散达到稳定状态时(即物质在各处的质量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扩散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单位横截面的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浓度梯度(扩散方向上单位距离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2、菲克第二定律:描述了非稳态扩散系统中扩散原子的分布与时间及所处位置的相互关系,根据应用条件的不同,对此偏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可得到一定条件下不同时刻、不同位置处的扩散原子的浓度分布状况。

3、柯肯达尔效应:多元系统中由于各组元扩散速率不同而引起的扩散偶原始界面向扩散速率快的一侧移动的现象称为柯肯达尔效应。

说明在扩散系统中每一种组元都有自己的扩散系数。

4、反应扩散:当某种元素通过扩散自金属表面向内部渗透时,该元素含量超过基体金属的溶解度以后会在金属表层形成新相(中间相或固溶体)的现象。

N元反应扩散的渗层组织中只有N-1相能够共存,并且相界面浓度是突变的。

5、高分子构象:由于单键内旋导致原子排布方式的不断变换,使分子在空间呈现的不同形态。

6、高分子链的柔顺性:链段长度和整个分子长度的比值。

7、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此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合起来称为一个滑移系。

8、取向因子(软取向和硬取向):分切应力与轴向正应力的比值,可表示为取向因子越大,分切应力越大,越接近临界分切应力,容易使金属滑移,称为软取向。

9、加工硬化:金属材料经冷变形后,强硬度显著提高,塑性很快下降的现象。

10、固溶强化:随着溶质原子固溶度的增加,基体金属的变形抗力随之提高的现象。

11、柯氏气团: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溶质原子更倾向于聚集在位错的周围,使位错可动性下降,类似形成了一个溶质原子气团。

12、应变时效:将经过少量变形的试样放置一段时间,或经过短时间低温热处理后再进行拉伸,则屈服点又重新出现,且屈服应力提高的现象。

13、Hall-petch定律:多晶体的强度随着晶粒的细化(晶界面积增大)而增加,屈服强度与晶粒尺寸d-12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复习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复习

材料科学基础复习1、正尖晶⽯,反尖晶⽯;萤⽯结构,反萤⽯结构;位移型转变,重建型转变;⼆⼋⾯体,三⼋⾯体;同质多晶,异质同晶。

正尖晶⽯答:在尖晶⽯AB2O4型结构中,如果A离⼦占据四⾯体空隙,B离⼦占据⼋⾯体空隙,则称为正尖晶⽯。

(A)[B2]O4反尖晶⽯型结构答:如果半数的B离⼦占据四⾯体空隙,A离⼦和另外半数的B离⼦占据⼋⾯体空隙,则称为反尖晶⽯。

(B)[AB]O4萤⽯结构:答:Ca2+作⽴⽅紧密堆积,F-充填于全部的四⾯体空隙,⼋⾯体空隙全部空着,因此在⼋个F-之间存在有较⼤的空洞,为阴离⼦F-的扩散提供条件反萤⽯结构:答:晶体结构与萤⽯完全相同,只是阴、阳离⼦的位置完全互换。

如:Li2O、Na2O、K2O 等。

其中Li+、Na+、K+离⼦占有结构中F-离⼦的位置,⽽O2-或其它离⼦占有Ca2+离⼦的位置。

叫做反同形体。

位移型转变:答:同⼀系列(即纵向)之间的转变不涉及晶体结构中键的破裂和重建,仅是键长和键⾓的调整,转变迅速且可逆重建型转变:答:不同系列(即横向)之间的转变,如α-⽯英和α-磷⽯英,α-磷⽯英和α-⽅⽯英之间的转变都涉及键的破裂和重建,转变速度缓慢⼆⼋⾯体:答:⼋⾯体以共棱⽅式相连,但⼋⾯体中的O2-离⼦只被两个其它阳离⼦所共⽤,这种⼋⾯体称为⼆⼋⾯体。

三⼋⾯体:答:⼋⾯体仍共棱⽅式相连,但⼋⾯体中的O2-离⼦被其它三个阳离所共⽤,称为三⼋⾯体。

同质多晶:答: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热⼒学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异质同晶:答:化学组成相似或相近,在相同的热⼒学条件下,形成的晶体具有相同的结构,这种现象称为类质同晶现象。

2、架状结构,层状结构,岛状结构。

岛状结构: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硅氧四⾯体以孤⽴状态存在,它们之间通过其它正离⼦的配位多⾯体连结。

层状结构:硅氧四⾯体通过三个共同氧连接,在⼆维平⾯内延伸成⼀个硅氧四⾯体层。

架状结构:架状结构硅酸盐晶体其结构特征是每个硅氧四⾯体的四个⾓顶都与相邻的硅氧四⾯体共顶3、解释在AX型晶体结构中,NaCl型结构最多?答:在AX型晶体结构中,⼀般阴离⼦X的半径较⼤,⽽阳离⼦A的半径较⼩,所以阴离⼦做紧密堆积,阳离⼦填充在其空隙中。

大学期末总复习——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大学期末总复习——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大学期末总复习——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汇总一、名词解释1、空间点阵:表示晶体中原子规则排列的抽象质点。

2、配位数:直接与中心原子连接的配体的原子数目或基团数目。

3、对称:物体经过一系列操作后,空间性质复原;这种操作称为对称操作。

4、超结构:长程有序固溶体的通称。

5、固溶体:一种元素进入到另一种元素的晶格结构形成的结晶,其结构一般保持和母相一致。

6、致密度:晶体结构中原子的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

7、正吸附:材料表面原子处于结合键不饱和状态,以吸附介质中原子或晶体内部溶质原子达到平衡状态,当溶质原子或杂质原子在表面浓度大于在其在晶体内部的浓度时称为正吸附。

8、晶界能:晶界上原子从晶格中正常结点位置脱离出来,引起晶界附近区域内晶格发生畸变,与晶内相比,界面的单位面积自由能升高,升高部分的能量为晶界能。

9、小角度晶界:多晶体材料中,每个晶粒之间的位向不同,晶粒与晶粒之间存在界面,若相邻晶粒之间的位向差在10°~2°之间,称为小角度晶界。

10、晶界偏聚:溶质原子或杂质原子在晶界或相界上的富集,也称内吸附,有因为尺寸因素造成的平衡偏聚和空位造成的非平衡偏聚。

11、肖脱基空位:脱位原子进入其他空位或者迁移至晶界或表面而形成的空位。

12、弗兰克耳空位:晶体中原子进入空隙形而形成的一对由空位和间隙原子组成的缺陷。

13、刃型位错: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的位错。

螺型位错: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平行的位错。

14、柏氏矢量:用来表征晶体中位错区中原子的畸变程度和畸变方向的物理量。

15、单位位错:柏氏矢量等于单位点阵矢量的位错。

16、派—纳力:位错滑动时需要克服的周围原子的阻力。

17、过冷:凝固过程开始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

18、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和理论结晶温度之间的差值。

19、均匀形核:在过冷的液态金属中,依靠金属本身的能量起伏获得成核驱动力的形核过程。

20、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和理论结晶温度之间的差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总结复习资料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总结复习资料
1、名词解释
(1)匀晶转变:由液相结晶出单相固溶体的过程称为匀晶转变。

(2)共晶转变:合金系中某一定化学成分的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由液相中结晶出两种不同成分和不同晶体结构的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晶转变。

(3)包晶转变:成分为H点的δ固相,与它周围成分为B点的液相L,在一定的温度时,δ固相与L液相相互作用转变成成分是J点的另一新相γ固溶体,这一转变叫包晶转变或包晶反应。

即HJB---包晶转变线,LB+δH→rJ
(4)枝晶偏析:合金以树枝状凝固时,枝晶干中心部位与枝晶间的溶质浓度明显不同的成分不均匀现象。

(5)晶界偏析:晶粒内杂质原子周围形成一个很强的弹性应变场,相应的化学势较高,而晶界处结构疏松,应变场弱,化学势低,所以晶粒内杂质会在晶界聚集,这种使得溶质在表面或界面上聚集的现象称为晶界偏析
(6)亚共晶合金:溶质含量低于共晶成分,凝固时初生相为基体相的共晶系合金。

(7)伪共晶:非平衡凝固时,共晶合金可能获得亚(或过)共晶组织,非共晶合金也可能获得全部共晶组织,这种由非共晶合金所获得的全部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组织。

(8)离异共晶:在共晶转变时,共晶中与初晶相同的那个相即附着在初晶相之上,而剩下的另一相则单独存在于初晶晶粒的晶界处,从而失去共晶组织的特征,这种被分离开来的共晶组织称为离异共晶。

(9)纤维组织:当变形量很大时,晶粒变得模糊不清,晶粒已难以分辨而呈现出一片如纤维状的条纹,这称为纤维组织。

(10)胞状亚结构:经一定量的塑性变形后,晶体中的位错线通过运动与交互作用,开始呈现纷乱的不均匀分布,并形成位错缠结,
进一步增加变形度时,大量位错发生聚集,并由缠结的位错组成胞状亚结构。

(11)加工硬化:随着冷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材料强度和硬度指标都有所提高,但塑性、韧性有所下降。

(12)结构起伏:液态结构的最重要特征是原子排列为长程无序、短程有序,并且短程有序原子集团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种此消彼长、瞬息万变、尺寸不稳定的结构,这种现象称为结构起伏。

(13)能量起伏:能量起伏是指体系中每个微小体积所实际具有的能量,会偏离体系平均能量水平而瞬时涨落的现象。

(14)垂直长大:对于粗糙界面,由于界面上约有一半的原子位置空着,故液相的原子可以进入这些位置与晶体结合起来,晶体便连续地向液相中生长,故这种长大方式为垂直生长。

(15)滑移临界分切应力:晶体的滑移是在切应力作用下进行的,但其中许多滑移系并非同时参与滑移,而只有当外力在某一滑移系中的分切应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该滑移系方可以首先发生滑移,该分切应力称为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

(16)树枝状长大:当相界面处的温度由于结晶潜热的.释放而升高,使液相处于过冷条件时,则可能产生负的温度梯度。

此时,相界面上产生的结晶潜热即可通过固相也可通过液相而散失。

相界面的推移不只由固相的传热速度所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部分的相界面生长凸出到前面的液相中,则能处于温度最低(即过冷度最大)的液相中,使凸出部分的生长速度增大而进一步伸向液相中。

在这种情况下,液-固界面就不可能保持平面状而会形成许多伸向液体的分枝(沿一定的晶向轴),同时在这些
晶枝上又有可能会长出二次晶枝,在二次晶枝上再长出三次晶枝,晶体的这种生长方式称为树枝生长或树枝状结晶。

2、是弹性形变?并用双原子分子模型来解释其物理本质。

【答】弹性变形是指外力去除后能够完全恢复的那部分变形,可从原子间结合力的角度来了解它的物理本质。

原子处于平衡时,其原子间距为r0,势能U处于最低位置,相互
作用力为零,这是最稳定的状态。

当原子受力后将偏离其平衡位置,原子间距增大时将产生引力;原子间距减小时将产生斥力。

这样,外力去除后,原子都会恢复其原来的平衡位置,所产生的变形便完全消失,这就是弹性变形。

3、为什么滑移面和滑移方向往往是金属晶体中原子排列最密的晶面和晶向?
【答】这是因为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其面间距最大,点阵阻力最小,因而容易沿着这些面发生滑移;滑移方向为原子密度最大的方向是由于最密排方向上的原子间距最短,即位错b最小。

4、简述不可形变第二相弥散强化机制。

【答】位错绕过机制是不可变形第二相弥散颗粒的强化机制,即由于不可变形颗粒对位错的斥力足够大,位错运动受阻,以弯曲形式向前移动,异号位错相互抵消,留下围绕颗粒的位错环后,位错继续向前滑移。

颗粒半径或颗粒间距越小,不可形变第二相弥散强化效果越明显;当颗粒尺寸一定时,体积分数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2简述可形变第二相弥散强化机制。


【答】当第二相为可变形微粒时,滑移位错将切过粒子,并使之随同基体一起变形,即所谓切过强化机制。

第二相粒子与基体保持共格或半共格、弹性模量的差异、晶体结构差异等均造成位错运动受阻。

此外,增加可变形粒子的尺寸和体积分数,有利于提高强度。

5、分析纯金属生长形态与温度梯度的关系。

【答】纯金属生长形态是指晶体宏观长大时界面的形貌。

界面形貌取决于界面前沿液体的温度分布。

(1) 平面状长大:当液体具有正温度梯度时,晶体以平直界面方式推移长大。

此时,界面上任何偶然的、小的凸起伸入液体时,都会使其过冷度减小,长大速率降低或停止长大,而被周围部分赶上,因而能保持平直界面的推移。

长大中晶体沿平行温度梯度的方向生长,或沿散热的反方向生长,而方向的生长则受到抑制。

(2) 树枝状长大:当液体具有负温度梯度时,在界面上若形成偶然的凸起伸入前沿液体时,由于前方液体有更大的过冷度,有利于晶体
长大和凝固潜热的散失,从而形成枝晶的一次轴。

一个枝晶的形成,其潜热使邻近液体温度升高,过冷度降低,因此,类似的枝晶只在相邻一定间距的界面上形成,相互平行分布。

在一次枝晶处的温度比枝晶间温度要高,这种负温度梯度使一次轴上又长出二次轴分枝。

同样,还会产生多次分枝。

枝晶生长的最后阶段,由于凝固潜热放出,使枝晶周围的液体温度升高至熔点以上,液体中出现正温度梯度,此时晶体长大依靠平界面方式推进,直至枝晶间隙全部被填满为止。

6、分析加工硬化、细晶强化、固溶强化与第二相强化在本质上有什么异同?(讨论)
【答】相同点:都是位错运动受阻,增加了位错滑动的阻力,即提高了塑性变形的阻力,使得材料得到强化。

不同点:①加工硬化:位错密度增大,位错阻力和形成割阶消耗外力所做的功;②细晶强化:增加了晶界,增加了位错塞积的范围;③固溶强化:溶质原子沿位错聚集并钉扎位错;④第二相强化:分散的强化相颗粒迫使位错切过或绕过强化相颗粒而额外做功
7、纯金属凝固时,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形核功大小是否相同?一般情况下两者哪一个大?为什么?什么情况下两者相同?
【答】两者不相同,一般情况下,非均匀形核的形核功小。

这是因为非均匀形核时,形核是在一定形核位置(如模壁、形核剂颗粒等)上进行的,其形核功的大小取决于晶核和形核位置之间的界面能和接触角,设晶胚的形状为球冠,则非均匀形核功与均匀形核功之比为*3G非23coscosf()*G均4一般情况下,所以非均匀形核的形核功小于均匀形核的形核功。

只有在形核位置与金属完全不润湿的情况下,此时,即非均形核功的形核功才和均匀形核的形核功相等。

8、什么叫临界晶核?它的物理意义及与过冷度的定量关系如何?
根据自由能与晶坯半径的变化关系,可以知道rr*的晶胚才有可能成核;而r=r*的晶胚既可能消失,也可能稳定长大。

因此,半径为r*的晶胚称为临界晶核。

其物理意义是,过冷液体中涌现出来的短程有序的原子团,当其尺寸r>r*时,这样的原子团便可成为晶核而长大。

临界晶核半径r*,其大小与过冷度有关。

r*2Tm
9、胞状亚结构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答】经一定塑性变形后,变形晶体中位错线通过运动交互作用,形成位错缠结,进一步增加变形量,大量位错发生聚集,并由缠结的位错组成胞状亚结构。

变形度越大,胞状亚结构数量越多,尺寸越小。

10、根据凝固理论,试述细化晶粒的基本途径。

【答】由凝固理论可知,结晶时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目Z取决于形核率N和晶体长大速率Vg两个因素,即即Z∝N/Vg 。

基本途径:(1)增加过冷度△T。

△T增加,N和Vg随之增加.但是N的增长率大于Vg的增长率。

因而,N/Vg的值增加,即Z增多。

(2)加入形核质,即变质处理。

加入形核质后,可以促使过冷液体发生非均匀形核。

即不但使非均匀形核所需要的基底增多,而且使临界晶核体积减小,这都将使品核数目增加,从而细化晶粒。

(3)振动结晶。

振动,一方面提供了形核所需要的能量,另一方面可以使正在生长的晶体破断,可增加更多的结晶核心,从而使晶粒细化。

Lm1T
11、二元合金相图分析:
1会画相图○2会标组织组成物○3会分析凝固过程○4会画冷却曲线○5会求解合金成分○
以及两相的相对含量。

【材料科学基础期末总结复习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