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标题: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能够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投影仪。

2. 直角三角形模型或图片。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幅直角三角形的图片或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直角三角形吗?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简洁明了地讲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并解释勾股定理的表达式。

三、例题演示(2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给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例题。

2. 详细讲解如何应用勾股定理求解该例题。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解题思路,解决其他类似的例题。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个体或小组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一步练习和应用勾股定理,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册和作业本的成果。

3. 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2. 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个别或集体的辅导和讲解。

(最新)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数学⼋年级下册第⼗七章《勾股定理》省优质课⼀等奖教案《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课时⼀、教学⽬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的思维,锻炼学⽣的动⼿实践能⼒;这个古⽼的精彩的证法,出⾃我国古代⽆名数学家之⼿.激发学⽣的民族⾃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使学⽣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积不会改变.进⼀步让学⽣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四、课堂引⼊⽬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类的语⾔、⾳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是“⽂明⼈”,那么他们⼀定会识别这种语⾔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常了不起的成就.让学⽣画⼀个直⾓边为3cm和4cm的直⾓△ABC,⽤刻度尺量出AB的长.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的⼈发现的,他说:“把⼀根直尺折成直⾓,两段连结得⼀直⾓三⾓形,勾⼴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个直⾓三⾓形较短直⾓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个两直⾓边为5和12的直⾓△ABC ,⽤刻度尺量AB 的长.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三⾓形也有这个性质吗?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已知:在△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分析:(1)让学⽣准备多个三⾓形模型,最好是有颜⾊的吹塑纸,让学⽣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积相等进⾏证明.(2)拼成如图所⽰,其等量关系为:4S △+S ⼩正=S ⼤正 4×21ab +(b -a )2=c 2,化简可证.(3)发挥学⽣的想象能⼒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证明.(4)勾股定理的证明⽅法,达300余种.这个古⽼的精彩的证法,出⾃我国古代⽆名数学家之⼿.激发学⽣的民族⾃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已知:在△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AB求证:a 2+b 2=c 2.分析:左右两边的正⽅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形的⾯积相等. 左边S =4×21ab +c 2 右边S =(a +b )2 左边和右边⾯积相等,即 4×21ab +c 2=(a +b )2 化简可证. 六、课堂练习 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2.如图,直⾓△ABC 的主要性质是:∠C =90°.(⽤⼏何语⾔表⽰)(1)两锐⾓之间的关系:;(2)若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3)若∠B =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4)三边之间的关系: .bbbaAB3.△ABC 的三边a 、b 、c ,若满⾜b 2= a 2+c 2,则 =90°;若满⾜b 2>c 2+a 2,则∠B 是⾓;若满⾜b 2<c 2+a 2,则∠B 是⾓. 4.根据如图所⽰,利⽤⾯积法证明勾股定理.七、课后练习1.已知在Rt △ABC 中,∠B =90°,a 、b 、c 是△ABC 的三边,则(1)c = .(已知a 、b ,求c )(2)a = .(已知b 、c ,求a )(3)b = .(已知a 、c ,求b )2.如下表,表中所给的每⾏的三个数a 、b 、c ,有a <b <c ,试根据表中已有数的规律,写出当a =19时,b ,c 的值,并把b 、c ⽤含a 的代数式表⽰出来.3.在△从B 向C 以每秒2cm 的速度移动,问当P 点移动多少秒时,PA 与腰垂直. 4.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D 在CB 的延长线上.b EB求证:(1)AD 2-AB 2=BD ·CD(2)若D 在CB 上,结论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第⼆课时⼀、教学⽬标1.会⽤勾股定理进⾏简单的计算. 2.树⽴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使学⽣熟悉定理的使⽤,刚开始使⽤定理,让学⽣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让学⽣明确在直⾓三⾓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并学会利⽤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例2(补充)让学⽣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范围是在直⾓三⾓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三⾓形,作⾼是常⽤的创造直⾓三⾓形的辅助线做法.让学⽣把前⾯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提⾼综合能⼒. 四、课堂引⼊复习勾股定理的⽂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及变形.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 五、例习题分析DCB例1(补充)在Rt △ABC ,∠C =90°. (1)已知a =b =5,求c . (2)已知a =1,c =2, 求b . (3)已知c =17,b =8, 求a . (4)已知a :b =1:2,c =5, 求a . (5)已知b =15,∠A =30°,求a ,c .分析:刚开始使⽤定理,让学⽣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1)已知两直⾓边,求斜边直接⽤勾股定理.(2)已知斜边和⼀直⾓边,求另⼀直⾓边,⽤勾股定理的简便形式.(3)已知⼀边和两边⽐,求未知边.通过前三题让学⽣明确在直⾓三⾓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后两题让学⽣明确已知⼀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设参的数学⽅法,体会由⾓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例2(补充)已知直⾓三⾓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分析:已知两边中较⼤边12可能是直⾓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计算.让学⽣知道考虑问题要全⾯,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是6cm .DBA(1)求等边△ABC 的⾼. (2)求S △ABC .分析:勾股定理的使⽤范围是在直⾓三⾓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三⾓形,作⾼是常⽤的创造直⾓三⾓形的辅助线做法.欲求⾼CD ,可将其置⾝于Rt △ADC 或Rt △BDC 中,但只有⼀边已知,根据等腰三⾓形三线合⼀性质,可求AD =CD =21AB =3cm ,则此题可解.六、课堂练习 1.填空题(1)在Rt △ABC ,∠C =90°,a =8,b =15,则c = . (2)在Rt △ABC ,∠B =90°,a =3,b =4,则c = .(3)在Rt △ABC ,∠C =90°,c =10,a :b =3:4,则a = ,b = . (4)⼀个直⾓三⾓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5)已知直⾓三⾓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5cm ,则第三边长为 . (6)已知等边三⾓形的边长为2cm ,则它的⾼为,⾯积为 . 2.已知:如图,在△ABC 中,∠C =60°,AB =34,AC =4,AD 是BC 边上的⾼,求BC 的长.3.已知等腰三⾓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形的⾯积. 七、课后练习 1.填空题.在Rt △ABC ,∠C =90°,(1)如果a =7,c =25,则b = . (2)如果∠A =30°,a =4,则b = . (3)如果∠A =45°,a =3,则c = . (4)如果c =10,a -b =2,则b = .(5)如果a 、b 、c 是连续整数,则a +b +c = .AB(6)如果b =8,a :c =3:5,则c =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DC ,AB ⊥AC ,∠B =60°,CD =1cm ,求BC 的长.第三课时⼀、教学⽬标1.会⽤勾股定理解决较综合的问题. 2.树⽴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 2.难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熟练掌握“双垂图”的图形结构和图形性质,通过讨论、计算等使学⽣能够灵活应⽤.⽬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三⾓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 2-BD 2=AC 2-AD 2,两对相等锐⾓,四对互余⾓,及30°或45°特殊⾓的特殊性质等.例2(补充)让学⽣注意所求结论的开放性,根据已知条件,作适当辅助线求出三⾓形中的边和⾓.让学⽣掌握解⼀般三⾓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转化为直⾓三⾓形的问题.使学⽣清楚作辅助线不能破坏已知⾓.例3(补充)让学⽣掌握不规则图形的⾯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三⾓形的⽅法,把四边形⾯积转化为三⾓形⾯积之差.在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条件的合理运⽤.让学⽣把前⾯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提⾼解题的综合能⼒.B例4(教材P 76页探究3)让学⽣利⽤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理数点,进⼀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对应的理论. 四、课堂引⼊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本节课探究勾股定理的综合应⽤. 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1.已知:在Rt △ABC 中,∠C =90°,CD ⊥BC 于D ,∠A =60°,CD =3,求线段AB 的长.分析:本题是“双垂图”的计算题,“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所以要求学⽣对图形及性质掌握⾮常熟练,能够灵活应⽤.⽬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三⾓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 2-BD 2=AC 2-AD 2,两对相等锐⾓,四对互余⾓,及30°或45°特殊⾓的特殊性质等.要求学⽣能够⾃⼰画图,并正确标图.引导学⽣分析:欲求AB ,可由AB =BD +CD ,分别在两个三⾓形中利⽤勾股定理和特殊⾓,求出BD =3和AD =1.或欲求AB ,可由22BC AC AB +=,分别在两个三⾓形中利⽤勾股定理和特殊⾓,求出AC =2和BC =6.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 中,AC =4,∠B =45°,∠A =60°,根据题设可知什么?分析:由于本题中的△ABC 不是直⾓三⾓形,所以根据题设只能直接求得∠CDDACB =75°.在学⽣充分思考和讨论后,发现添置AB 边上的⾼这条辅助线,就可以求得AD ,CD ,BD ,AB ,BC 及S △ABC .让学⽣充分讨论还可以作其它辅助线吗?为什么?⼩结:可见解⼀般三⾓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转化为直⾓三⾓形的问题.并指出如何作辅助线?解略.例3(补充)已知:如图,∠B =∠D =90°,∠A =60°,AB =4,CD =2.求:四边形ABCD 的⾯积.分析:如何构造直⾓三⾓形是解本题的关键,可以连结AC ,或延长AB 、DC 交于F ,或延长AD 、BC 交于E ,根据本题给定的⾓应选后两种,进⼀步根据本题给定的边选第三种较为简单.教学中要逐层展⽰给学⽣,让学⽣深⼊体会. 解:延长AD 、BC 交于E .∵∠A =∠60°,∠B =90°,∴∠E =30°. ∴AE =2AB =8,CE =2CD =4,∴BE 2=AE 2-AB 2=82-42=48,BE =48=34. ∵DE 2= CE 2-CD 2=42-22=12,∴DE =12=32. ∴S 四边形ABCD =S △ABE -S△CDE =21AB ·BE -21CD ·DE =36.⼩结:不规则图形的⾯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三⾓形的⽅法,把四边形⾯积转化为三⾓形⾯积之差. 例4(教材P 76页探究3).分析:利⽤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理数点,进⼀步体会数轴上的点BC与实数⼀⼀对应的理论. 六、课堂练习1.△ABC 中,AB =AC =25cm ,⾼AD =20cm ,则BC = ,S △ABC = . 2.△ABC 中,若∠A =2∠B =3∠C ,AC =32cm ,则∠A = 度,∠B = 度,∠C = 度,BC = ,S △ABC = .3.△ABC 中,∠C =90°,AB =4,BC =32,CD ⊥AB 于D ,则AC = ,CD = ,BD = ,AD = ,S △ABC = .4.已知:如图,△ABC 中,AB =26,BC =25,AC =17,求S △ABC .七、课后练习.1.在Rt △ABC 中,∠C =90°,CD ⊥BC 于D ,∠A =60°,CD =3,AB = . 2.在Rt △ABC 中,∠C =90°,S △ABC =30,c =13,且a <b ,则a = ,b = . 3.已知:如图,在△ABC 中,∠B =30°,∠C =45°,AC =22,求(1)AB 的长;(2)S△ABC .C C。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第1节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第1节勾股定理教案
-理解并应用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拼图法、代数法等。
举例解释: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从观察特殊直角三角形(如3:4:5)的性质,到推导出一般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帮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过程。
-在解决综合应用题时,指导学生先识别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再应用勾股定理,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逐步拆解复杂图形。
-在证明勾股定理时,提供多种证明方法,如拼图法、代数法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定理的成立,并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理解和记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它在几何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等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展示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实际案例来解释勾股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明白这个定理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公式,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解决与勾股定理相关的综合应用题时还是觉得有难度。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安排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和解决这类问题。
-设计实际情境题,如测量距离、计算房屋面积等,让学生练习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能够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勾股定理的结果,并能运用于解题。

教学难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三角尺、图片、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出示了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

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XXX的人发现的。

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讨论:32+42与52有何关系?52+122和132有何关系?通过计算得到32+42=52,52+122=132,于是有勾2+股2=弦2.那么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即4×ab+(b-a)2=c2,化简可得a2+b2=c2.三、证明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

下面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

已知:如图,在△ABC 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理解无理数的基础,充分表达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使用勾股定理实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使用.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水平;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内容: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图形,即著名的“赵爽弦图”(板书课题)意图:紧扣课题,自然引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二、师生合作,探索发现勾股定理1.探究活动一: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内容:①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22②PPT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③问题1:三个正方形的面积S1、S2、S3有什么关系?④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⑤教师总结得出:结论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意图: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板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1,为探究活动二作铺垫.2.探究活动二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思考:其他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①PPT 出示图1-2、图1-3及需要填写的表格②学生观察两图,完成填表:③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④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度析数据,归纳出:命题1 假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222c b a =+意图: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因为正方形C 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3.探究活动三内容:问题3:赵爽弦图是如何证明命题1的?①学生自主研读课本P 23—P 24②学生用所发教具,分小组按课本要求拼出“赵爽弦图”③完成PPT 给出的导学内容④学生通过小组拼图,自主填空,证明得出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假设用a ,b ,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222c b a =+.意图:探究三意在让学生在命题1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体会数形结合,进一步通过“赵爽弦图”,证明得到勾股定理.三、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1.应用的条件:(1)直角三角形.(2)知二求一:知道其中的两条边求另一条边.2.结论变形的介绍3.习题巩固:(1)基础巩固练习:协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学会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2)强化训练:防止学生死记公式222c b a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会如何知一求二 四、课堂小结内容:教师提问:1. 勾股定理总结的是什么数量关系?2. 勾股定理有哪些应用?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知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假设用a ,b ,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222c b a =+.方法: (1) 观察—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应用;(2)“割、补、拼、接”法.思想: (1) 特殊—一般—特殊;(2) 数形结合思想.意图:通过畅谈收获和体会,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水平,增强持续反思总结的意识.五、布置作业内容:布置作业:1.教科书练习题 2.长江作业本。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注重课后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古代建筑、现代桥梁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在数学中有什么特殊性质?”
2.学生观察后,教师总结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措施:
a.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进行详细讲解,通过画图、举例等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证明的严密性。
b.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列举并分析勾股数的特点,总结规律,以便更好地辨识和应用勾股数。
c.结合实际情境,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5.掌握勾股数的特点,能够辨识和列举出一组勾股数。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式来达成目标:
1.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性,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
4.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理解抽象的数学公式,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5.通过分析勾股数的特点,让学生总结规律,增强数学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8.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优质课评选教案

18.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优质课评选教案

课题:18.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授课教师:刘健芬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并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学具准备】三角尺、剪刀和边长分别为a、b的两个连体正方形纸片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活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会徽的图案. 它象一个转动的风车,挥舞着手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们.(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会徽教师出示照片及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见解.教师作补充说明: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加工而来,展现了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赵爽弦图”及勾股定理的历史是否感兴趣;(2)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了解程度.通过欣赏图片,了解历史,介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板书课题)活动2 观察特例→发现新知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1)同学们,请你也来观察下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些什么?地面图18.1-1(2)你能找出图18.1-1中正方形A、B、C面积之间的关系吗?(3)图中正方形A、B、C所围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教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观察图形,分析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学生通过直接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或者用割补的方法将正方形A、B中小等腰直角三角形补成一个大正方形得到:正方形A、B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C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由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通过讲传说故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并且让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勾股定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勾股定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的内容。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

它解释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与运用难点:用面积法和拼图法等方法证明勾股定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数学思考:经历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情感态度: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有关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策略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

学生对从一般直角三角形中找出存在的面积关系可能有难点,让学生充分交流,结合课件展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在拼图游戏和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这两个环节存在学习困难,因此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节课学习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结合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能够达到学习目标。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课件-视频图像)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应邀参加一位朋友的餐会,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磁砖,但他不只是欣赏磁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

《第1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 (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数学

《第1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 (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数学

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难点)一、情境导入如以下图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假设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根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如图,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CD⊥AB于D,求:(1)AC的长;(2)S△ABC;(3)CD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解:(1)∵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AC=AB2-BC2=12cm;(2)S△ABC=12CB·AC=12×5×12=30(cm2);(3)∵S△ABC=12AC·BC=12CD·AB,∴CD=AC·BCAB=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的周长.解析:此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ACD中,CD=AC2-AD2=132-122=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ACD中,CD=AC2-AD2=132-122=5,∴BC=9-5=4,∴△ABC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类型三】勾股定理的证明探索与研究:方法1:如图: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所以∠BAE=90°,且四边形ACFD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的面积等于Rt△BAE和Rt△BFE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方法2:如图: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BEA和Rt△ACD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面积等于Rt△BAE和Rt△BFE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和Rt△ACD的面积之和等于Rt△ABD和△BCD的面积之和解答.解:方法1:S正方形ACFD=S四边形ABFE=S△BAE+S△BFE,即b2=12c2+12(b+a)(b-a),整理得2b2=c2+b2-a2,∴a2+b2=c2;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BEA绕其直角顶点E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四边形ABCD=S△ABC+S△ACD,S四边形ABCD =S△ABD+S△BCD,∴S△ABC+S△ACD=S△ABD+S△BCD,即12b2+12ab=12c2+12a(b-a),整理得b2+ab=c2+a(b-a),b2+ab=c2+ab-a2,∴a2+b2=c2.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那么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假设正方形A、B、C、DE的面积是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正方形A、B的面积和为S1,正方形C、D 的面积和为S2,S1+S2=S3,即S3=2+5+1+2=10.故答案为10.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B、C、D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三、板书设计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3.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4.5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1.根据问题条件找出能反映出实际问题的函数;(重点)2.能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开展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 3.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联通公司话费收费有A套餐(月租费15元,通话费每分钟0.1元)和B套餐(月租费0元,通话费每分钟0.15元)两种.设A 套餐每月话费为y1(元),B套餐每月话费为y2(元),月通话时间为x分钟.(1)分别表示出y1与x,y2与x的函数关系式;(2)月通话时间为多长时,A、B两种套餐收费一样?(3)什么情况下A套餐更省钱?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增强居民节水意识,某市自来水公司对居民用水采用以户为单位分段计费的方法收费:月用水10t以内(包括10t)的用户,每吨收水费a元;月用水超过10t的用户,10t水仍按每吨a元收费,超过10t的局部,按每吨b元(b>a)收费.设某户居民月用水x t,应收水费y元,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以下图.(1)求a的值,并求出该户居民上月用水8t应收的水费;(2)求b的值,并写出当x>10时,y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3)上月居民甲比居民乙多用4t水,两家共收水费46元,他们上月分别用水多少吨?解析:(1)用水量不超过10t时,设其函数表达式为y=ax,由上图可知图象经过点(10,15),从而求得a的值;再将x=8代入即可求得应收的水费;(2)可知图象过点(10,15)和(20,35),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b的值和函数表达式;(3)分别判断居民甲和居民乙用水比10t多还是比10t少,然后用相对应的表达式分别求出甲、乙上月用水量.解:(1)当0≤x≤10时,图象过原点,所以设y=ax.把(10,15)代入,解得ayx(0≤x≤10).当x=8时,y×8=12,即该户居民的水费为12元;(2)当x>10时,设y=bx+m(b≠0).把(10,15)和(20,35)代入,得⎩⎪⎨⎪⎧10b+m=15,20b+m=35,解得⎩⎪⎨⎪⎧b=2,m=-5,即超过10t的局部按每吨2元收费,此时函数表达式为y=2x-5(x>10);(3)因为10×1.5+10×1.5+4×2=38<46,所以居民乙用水比10t多.设居民乙上月用水x t,那么居民甲上月用水(x+4)t.y甲=2(x+4)-5,y乙=2x,得[2(x+4)-5]+(2x-5)=46,解得x t,居民乙用水12t.方法总结: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出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再得出相关结论.广安某水果店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这两种水果的进价、售价如表所示:元,那么这两种水果各购进多少千克?(2)假设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应怎样安排进货才能使水果店在销售完这批水果时获利最多?此时利润为多少元?解析:(1)根据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进而利用该水果店预计进货款为1000元,得出等式求出即可;(2)利用两种水果每千克的利润表示出总利润,再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最大值即可.解:(1)设购进甲种水果x千克,那么购进乙种水果(140-x)千克,根据题意可得5x +9(140-x)=1000,解得x=65,∴140-x =75(千克).答:购进甲种水果65千克,乙种水果75千克;(2)由图表可得甲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3元,乙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4元.设总利润为W,由题意可得W=3x+4(140-x)=-x+560,故W随x的增大而减小,那么x 越小,W越大.∵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140-x≤3x,解得x≥35,∴当x=35时,W最大=-35+560=525(元),故140-35=105(千克).答:当购进甲种水果35千克,购进乙种水果105千克时,此时利润最大为525元.方法总结: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函数最值是解题关键.如图①,底面积为30cm2的空圆柱形容器内水平放置着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现向容器内匀速注水,注满为止,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圆柱形容器的高为多少?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单位:cm3/s)为多少?(2)假设“几何体〞的下方圆柱的底面积为15cm2,求“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和底面积.解析:(1)根据图象,分三个局部:注满“几何体〞下方圆柱需18s;注满“几何体〞上方圆柱需24-18=6(s);注满“几何体〞上面的空圆柱形容器需42-24=18(s),再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列方程,再解方程;(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a·(30-15)=18×5,解得a=6,于是得到“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5×(30-S)=5×(24-18),再解方程即可.解:(1)根据函数图象得到圆柱形容器的高为14cm,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的高度为11cm,水从刚满过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到注满用了42-24=18(s),这段高度为14-11=3(cm).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那么18·x=30×3,解得x=5,即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5cm3/s;(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那么a·(30-15)=18×5,解得a=6,所以“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11-6=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题意得5×(30-S)=5×(24-18),解得S=24,即“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24cm2.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把分段函数图象中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转化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类型二】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某商场欲购进A、B两种品牌的饮料共500箱,两种饮料每箱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所示.设购进A种饮料x箱,且所购进的两种饮料能全部卖出,获得的总利润为y元.(1)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2)如果购进两种饮料的总费用不超过20000元,那么该商场如何进货才能获利最多?并求出最大利润.(注:利润=售价-本钱)解析:由表格中的信息可得到A、B两种品牌每箱的利润,再根据它们的数量求出利润,进而利用函数的图象性质求出最大利润.解:(1)由题意,知B种饮料有(500-x)箱,那么y=(63-55)x+(40-35)(500-x)=3xy=3x+2500(0≤x≤500);(2)由题意,得55x+35(500-x)≤x≤125.∴当x=125时,y最大值=3×125+2500=2875.∴该商场购进A、B两种品牌的饮料分别为125箱、375箱时,能获得最大利润2875元.方法总结:此类题型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通过分析、整理表格中的信息,得到函数表达式,并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的要求和表格中的数据,注意思考的层次性及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类型三】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的问题为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某自行车俱乐部利用周末组织“远游骑行〞活动.自行车队从甲地出发,途经乙地短暂休息完成补给后,继续骑行至目的地丙地,自行车队出发1小时后,恰有一辆邮政车从甲地出发,沿自行车队行进路线前往丙地,在丙地完成2小时装卸工作后按原路返回甲地,自行车队与邮政车行驶速度均保持不变,,如图表示自行车队、邮政车离甲地的路程y(km)与自行车队离开甲地时间x(h)的函数关系图象,请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各题:(1)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km/h;(2)邮政车出发多少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多远?解析:(1)由速度=路程÷时间就可以求出结论;(2)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求出邮政车的速度,再由追击问题设邮政车出发a小时两车相遇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3)由邮政车的速度可以求出B的坐标和C的坐标,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D的坐标,由待定系数法就可以求出BC,ED的解析式就可以求出结论.解:(1)由题意得,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72÷3=24km/h.(2)由题意得,邮政车的速度为24×2.5=60(km/h).设邮政车出发a小时两车相遇,由题意得24(a+1)=60a,解得a=23.答:邮政车出发23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由题意,得邮政车到达丙地所需的时间为135÷60=94(h),∴邮政车从丙地出发的时间为94+2+1=214(h),∴B(214,135),C,0).自行车队到达丙地的时间为:135÷24+0.5=458+0.5=498(h),∴D(498,135).设BC 的解析式为y1=k1x+b1,由题意得⎩⎪⎨⎪⎧135=214k1+b1,0k1+b1,∴⎩⎪⎨⎪⎧k1=-60,b1=450,∴y1=-60x+450,设ED的解析式为y2=k2x+b2,由题意得⎩⎪⎨⎪⎧72k 2+b 2,135=498k 2+b 2,解得⎩⎪⎨⎪⎧k 2=24,b 2=-12,∴y 2=24xy 1=y 2时,-60x +450=24x -12,解得x =5.5.y 1=-60×5.5+450=120.答: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120km.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运用,解答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是关键.三、板书设计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1.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 2.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中,学生往往无视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同时解决有交点的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大训练,力争逐步提高.。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17.1.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上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对勾股定理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验证。

四、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相传2500年前,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地砖铺成的地面上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问: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2.探求新知证明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222c b a =+(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222c b a =+即: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所以在我国人们就把这个定理叫作 “商高定理”。

“勾股定理”在国外,尤其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或“百牛定理”.相传这个定理是公元前500多年时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的。

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例题讲解,巩固练习1.在Rt △ABC 中,∠B=90°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222222222222222,,,,,AC AB BC BC AB AC BC AC AB BC AC AB AC BC AB AB BC AC -=-=+==+=-=+22222222222AB AC AB D AC AB BC C BC AB AC B BC AC AB A +=+=+=+=、、、、练习2.求下列图中表示边的未知数x 、y 的值.例、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和b ,斜边长为c 。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勾股定理 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勾股定理 第一课时教案--

《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勾股定理》教案第1课时 1.1勾股定理(1)【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 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教学工具】:1.学生准备方格纸.2.多媒体课件,易折的小木棍◆教学情景导入王大妈家的天线杆在一次大风中被刮成了两节,成了如图所示的样子,(出示动画课件)rew天线杆高24米,在离地面9米处断裂,杆顶落地点离线杆底的距离在什么范围内?生:这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范围,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可求出杆顶落地点离线杆底的距离在大于7米且小于24米之间。

师:好!如果线杆底部仍和地面垂直,顶部到底部的距离唯一吗?如何解决?(用小木棍演示三角形三边的变化过程。

)将这个图形抽象成数学图形,这是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教学过程设计1.活动与探究[师](出示课件)观察右图,并回答问题:图中的三个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恰好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

[师]好!那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有无联系呢?我们先来看看方个格中的图形:bca(1)观察方格中的图1.正方形A 中含有_________个小方格,即A 的面积是_________; 正方形B 中含有_________个小方格,即B 的面积是_________ 正方形C 中含有_________个小方格,即C 的面积是_________.(2)在图2、图3中,正方形A 、B 、C 中各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上述结果的?(与同伴交流.)A 的面积(单位面积)B 的面积(单位面积) C 的面积(单位面积) 图1 图2 图3([生1]在图1中,正方形A 含1个小方格,所以它的面积是1个单位面积;正方形B 含1个小方格,所以B 的面积也是1个单位面积;正方形C 含2个小方格,所以C 的面积是2个单位面积.[师]如何求得正方形C 的面积呢?[生2]正方形C 可划分为四个直角边长都为1个单位的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C 的面积为4×(21×1×1)=2个单位面积. [生3]我们观察可发现,这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重新拼摆,刚好可拼摆成2个小方格,所以C 的面积为2个单位面积.[生4]正方形C 还可以看成边长为2个单位的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即C 的面积为21×22=2个单位面积.)[师]同学们能够不拘一格地积极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求得图1中C 的面积,图2,图3中的A ,B ,C 的面积是否可借鉴图1中的A ,B ,C 的求法获得呢?请小组讨论、交流。

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2.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3.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难点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对勾股定理文化背景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

活动2:观察特例,发现新知观察、分析瓷砖图案,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活动3:深入探究,交流归纳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4:拼图验证,加深理解通过割补图形的方法,剪拼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索精神.活动5:实践应用,拓展提高通过例题和练习,初步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

活动6:回顾小结,整体感知回顾、反思、交流,总结。

活动7:布置作业,加深巩固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发展提高.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你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吗?近年来,随着不断出现的UFO事件,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

很多人对于确定外星人存在的方法提出建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多年前也曾对此提出看法。

他建议,要探知其他星球上有没有“人”,我们可以向太空发射一种图形,因为这种图形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人类所认识,如果他们是“文明人”,也必定认识这种图形.你知道这个图案的作用吗?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教师出示图片.教师结合图片说明这个图形是几千年前人类发现和探索勾股定理时用到的图形。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简单而美妙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1节《勾股定理》主要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基础知识。

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演示教学法:通过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地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深入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勾股定理的课件,包括证明过程的动画演示。

2.几何画板:用于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勾股定理的应用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篮球架、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是否存在勾股定理的应用。

让学生感受到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首先,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动态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存在的关系。

最后,给出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教案标题: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3. 学生能够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勾股定理相关问题。

教学资源:1. 教材:包含勾股定理相关内容的数学教材。

2. 幻灯片:用于展示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白板和标记笔:用于解题演示和学生互动。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直角三角形图片,引起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好奇心。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如何求出斜边的长度?探究(15分钟):1. 概念讲解:使用幻灯片或白板,简明扼要地解释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即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解题演示:选择一个简单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例如已知直角边长度分别为3和4,让学生观察解题过程并思考如何应用勾股定理求解斜边长度。

3. 学生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予每组一些直角三角形问题,让他们尝试应用勾股定理求解。

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总结(10分钟):1. 回顾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确保学生对其有清晰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3. 强调勾股定理在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中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应用该定理。

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练习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并在下节课前完成。

教学扩展:1. 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探究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深入了解其数学原理。

2. 对于学习较慢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并提供辅助材料,如图形边长比较表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勾股定理。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收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总结归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勾股定理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通过总结归纳,教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教师设计具体情境,如测量未知边长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引出勾股定理的学习需求。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勾股定理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思考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的规律。
2.教师给出勾股定理的定义,解释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并通过几何图形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2.教师设计合作任务,如共同制作勾股定理的演示道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3.教师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等。
2.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
3.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勾股定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理解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归纳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各种证明方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思路,以及如何将定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介绍中国的“勾三股四弦五”经典证明方法,让学生了解定理的历史渊源。

2. 新授:通过图示和证明方法的逐步演示,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思路。

利用数学模型和实际例子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测量、计算机图形处理等。

3. 练习:提供一些与勾股定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发现新的证明方法和应用实例。

4. 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5. 作业:布置一些与勾股定理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他们在下一节课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探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展示证明过程和实际应用例子。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掌握定理及其应用。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提供一些与勾股定理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两种类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基础题,并尝试解决提高题。

2. 作业:布置一些与勾股定理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应涉及定理的各个方面和应用领域,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股定理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知道勾股定理的定义。

2. 能够熟练地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定义与运用。

2.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运用与解释。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
a. 讲解勾股定理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勾股定理。

b.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

c.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

3.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有足够的课堂参与度等,都是需要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