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其中,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中子数量则决定了同一元素不同核素的存在,而电子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
电子按照能量最低的原则排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中,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将元素按照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不同排列而成的表格。
周期数等于元素最外层电子层数,主族序数等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共有7个主族和7个副族,以及三个Ⅷ族和一个零族。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能够显示出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而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电负性等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而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则相反,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同一周期内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掌握元素周期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这些性质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这种周期性变化实际上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同一周期内的元素性质也存在递变规律。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它们的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而主要化合价则依次为+1、+2、+3、-4、+5、-3、+6、-2、+7和-1.此外,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单质与水或酸置换、氢化物的化学式、与H2化合的难易、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酸碱性以及变化规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汇总1. 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物质最小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 原子核包含了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 电子带负电荷,围绕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
2. 原子尺寸- 原子的尺寸非常小,一般以皮米(pm)为单位来表示。
- 原子的尺寸可以通过原子的半径来表示,常用皮米或安格斯特罗姆(Å)作为单位。
3. 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可以通过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总和来表示。
- 原子的质量一般以原子质量单位(amu)来表示。
4.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或原子数)排列而成的表格。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电子结构进行分组和分类。
- 元素周期表包含了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质量等。
5. 原子的能级和电子排布- 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在不同能级上,能级从内到外依次增加。
- 每个能级最多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第一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以此类推。
- 电子的排布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如填充顺序、分区原则等。
6. 原子的离子与化合价- 原子可以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离子。
- 失去电子的原子形成正离子(阳离子),获得电子的原子形成负离子(阴离子)。
- 原子的化合价是指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化合物时发生电荷转移的能力。
7. 同位素- 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类原子。
-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和放射性性质可能会有所不同。
- 同位素常用质量数来表示,即中子数加上质子数的总和。
以上是高中化学中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点的汇总。
希望对你有帮助!。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汇总
1. 原子的组成: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带有正电荷。
- 中子也位于原子核中,没有电荷。
-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带有负电荷。
2. 原子的基本性质:
-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 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减去电子数。
3. 原子的核结构: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 原子中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
4. 原子的电子结构:
- 电子以壳层的方式分布在原子周围。
- 第一壳层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 第二壳层最多可容纳8个电子。
- 第三壳层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
-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外层电子的数量和分布。
5. 原子的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分类的表格。
-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
6. 原子的同位素:
-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元素。
- 同位素的质量数不同,但化学性质相似。
以上是高中化学中关于原子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化学原子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原子知识点总结一、原子基本结构1. 原子定义: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荷。
3. 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存在于不同的能级和轨道上。
4. 质子:带有正电荷的粒子,存在于原子核中,决定原子的核电荷数。
5. 中子:不带电荷的粒子,存在于原子核中,影响原子的质量和同位素的类型。
6. 电子云:电子在原子周围的概率分布区域,反映了电子出现的可能性。
二、原子性质1. 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核外电子排布:电子按照能级和轨道填充,遵循奥布定律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3. 电子亲和能:原子吸引一个电子的能力,与元素的电负性有关。
4. 电负性:原子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影响化合物中键的性质。
5. 离子化能:移除原子中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与元素的活泼性有关。
三、原子间的相互作用1. 化学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离子键:由电荷相反的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力形成的键。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4.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电子海”。
5. 键能:形成或断裂一个摩尔化学键所需的能量。
四、同位素与放射性1.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质量数的原子,即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2. 放射性同位素:不稳定的同位素,会通过放射性衰变转变为其他元素或同位素。
3. 衰变:原子核自发放出粒子或能量,转变为新原子核的过程。
4. 半衰期:放射性物质衰变到其原始量一半所需的时间。
五、原子的表示方法1.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缩写,如H代表氢,O代表氧。
2. 原子表示式:用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原子的组成,如H2表示氢分子。
3. 电子排布式:表示原子中电子的能级和轨道分布,如1s2表示氦原子的电子排布。
4. 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如2H2 + O2 → 2H2O表示水的合成。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原子结构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物质的微观世界,为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原子结构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下面就来系统地总结一下高中化学中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点。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荷。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负电子的电荷数目与正电子的电荷数目相等,因此原子是电中性的。
二、质子数与电子数在稳定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即原子序数(Z)等于电子数,也等于质子数。
例如,氢的原子序数为1,氢原子中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氦的原子序数为2,氦原子中有两个质子和两个电子。
三、原子的量子结构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是不连续的,称为能级或壳层。
能级的内层能量较低,外层能量较高。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四、原子序数和周期表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它代表了元素中质子的数目。
根据原子序数的增加规律,元素的性质也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结构排列的,它反映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
五、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即相同的质子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在化学性质上基本相同,在物理性质上有些微差异。
同位素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比如放射性同位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稳定同位素用于示踪和标记等。
六、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总和称为质子数。
核外电子对核的作用力是库仑引力,核内质子之间的排斥力来自短程作用力。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小部分,但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占据了整个原子质量。
七、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比例,质子数和中子数适当平衡时,原子核更加稳定。
如果原子核过于不稳定,可能发生放射性衰变,放出辐射而转变为其他核。
沪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原子与分子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2. 原子序数与质量数: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3.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的表格,分为周期和族。
4. 化学键:原子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5. 分子结构: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分子的几何形状对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氧化反应等。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物质的量关系。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受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
4. 化学平衡:可逆反应达到一定条件下,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
5. 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三、溶液与电解质1. 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溶质未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3.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和盐。
4.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log[H+],其中[H+]表示氢离子浓度。
5. 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外界条件变化,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溶液。
四、酸碱与盐1. 酸: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化合物。
2. 碱:能够接受氢离子或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
3.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4. 盐:由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和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5. 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五、有机化学1.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
高中化学 原子结构 化学键
课时24原子结构化学键知识点一原子结构【考必备·清单】1.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作用(2)微粒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名师点拨]①原子中不一定都含有中子,如11H中没有中子。
②电子排布完全相同的原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原子,如互为同位素的各原子。
(3)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①原子中:质子数(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②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③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所带电荷数;④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
(4)两种相对原子质量①原子(即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即核素)的质量与12C质量的112的比值。
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有几种不同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如A r(Cl)=A r(35Cl)×a%+A r(37Cl)×b%。
2.元素、核素、同位素(1)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2)同位素的特征①相同存在形态的同位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②天然存在的同一元素的各核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数一般不变。
[名师点拨]①由于同位素的存在,核素的种数远大于元素的种类。
②不同核素可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如21H和31H;也可能具有相同的中子数,如146C和168O;也可能具有相同的质量数,如146C和147N。
(3)常见的重要核素及其应用核素235 92U14 6C21H(D)31H(T)18 8O用途核燃料用于考古断代制氢弹示踪原子【夯基础·小题】1.在当前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的健康受到来自空气威胁的情况下,“空气罐头”应运而生。
16O和18O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6O2与18O2互为同素异形体B.16O与18O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D.16O与18O互为同位素解析:选D同素异形体是指同一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A错误;16O和18O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相同,所以两者的核外电子排布方式相同,但两种核素的中子数不同,则16O和18O互为同位素,B错误;D正确;16O 和18O都是氧原子,而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所以化学变化不能实现16O与18O间的转化,C错误。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品文档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原子结构A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质子(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Z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 号元素,熟悉1~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 个),次外层不超过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元(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素(7 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 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 种元素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 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 共7 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 个副族(18 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16 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梳理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梳理原子结构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了解原子结构对于理解化学现象和掌握化学方程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是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核运动。
其中,质子带正电荷,质量约为1.6726219×10^-27千克;中子不带电荷,质量约为1.674927471×10^-27千克;电子带负电荷,质量约为9.10938356×10^-31千克。
二、原子的能级和电子排布原子中的电子存在于不同能级中,能级越高,能量越大。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阿贝尔定律和洪特定律,原子中的电子填充顺序遵循以下规则:1.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
2. 阿贝尔定律在原子中的能量越低的轨道上优先填充电子。
3. 洪特定律当填充一个能级时,先填充同一轨道上的电子,如果轨道间有多个选择,则按能量从低到高的顺序填充。
根据这些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电子的填充顺序和轨道的能级顺序。
其中,s轨道最低,p轨道次之,d轨道再次,f轨道最高。
每个轨道又可分为不同的子壳,子壳的能级从下往上依次增高。
电子填充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等。
三、原子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
根据原子的电子排布,我们可以将元素周期表分为主体部分和过渡元素部分。
1. 主体部分主体部分包括1至7周期和1至6族。
其中,周期决定了原子中的主能级数,族决定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周期数递增时,原子中的主能级数也递增;族数递增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递增。
2. 过渡元素部分过渡元素部分包括3至7周期和1至12族,主要特点是d轨道开始填充电子。
这些元素的电子排布较复杂,需要注意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结构。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解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解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本文将从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两个方面,解析高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原子结构对于理解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非常重要。
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中子是中性的。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并具有负电荷。
2. 原子的主要特征原子的主要特征包括原子序数(用Z表示),原子量(用A表示),以及电子分布。
(1)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序数,表示原子中质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特征之一。
(2)原子量:原子量是一个元素中质子和中子的总和,近似等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
(3)电子分布:根据原子的能级结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
最内层能级次为K层,依次为L、M、N等层。
每个层次上能容纳的电子数目有限。
3. 元素的同位素同一个元素中,质子数目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上可能有细微差别。
同位素的存在对原子核的研究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且实用的工具,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研究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由一系列元素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而成。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数、主族和周期。
(1)周期数: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电子层数分为不同的周期数,第一周期只有两个元素,第二周期有八个元素,以此类推。
(2)主族:元素周期表的垂直列称为主族,主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例如,第一主族(IA族)中的元素都是碱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3)周期: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称为周期,周期数决定了周期表中的行数。
2. 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符合元素的一些周期性规律,如原子半径、电子亲合能、电离能等。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难点重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难点重点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而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电子排布规律:电子按照能量层和亚层排布,遵循奥布定律和保尔利排斥原理。
3.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具有周期性和族性。
4.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等)呈现周期性变化。
二、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的形成: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等方式结合形成分子或晶体。
2. 共价键的性质:共价键具有方向性、饱和性和强度。
3. 分子的几何形状:分子的形状由原子间的键角和键长决定,如VSEPR理论所述。
4. 分子间力: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氢键等非共价相互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
三、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氧化反应等。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3. 化学计量: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
4.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化学平衡描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
四、酸碱与盐1. 酸碱的定义:根据质子理论,酸是质子供体,碱是质子受体。
2. pH值:表示溶液的酸碱性,pH=-log[H+]。
3.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
4. 盐的水解:盐在水中溶解后,离子与水发生反应,引起溶液酸碱性变化。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物质间发生电子转移,表现为氧化数的变化。
2. 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获得电子被还原,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
3. 电化学系列:金属元素按照还原能力排列,非金属元素按照氧化能力排列。
4. 电化学电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包括伏打电堆和伽伐尼电池。
六、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重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重点一、原子与分子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电子云由围绕核的负电荷电子组成。
2.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分为周期(行)和族(列),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位于同一族。
3. 化学键:原子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由电荷吸引形成,共价键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金属键则存在于金属原子间。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氧化反应等。
2.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和物质的量关系。
3. 化学计量: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通过摩尔概念和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三、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相体系。
2.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特定溶剂中能溶解特定量溶质的最大量。
3.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含量,通常用摩尔浓度(mol/L)表示。
四、酸碱与盐1. 酸碱理论:包括阿伦尼乌斯理论、布朗斯特-劳里理论和路易斯理论,描述了酸和碱的性质及其反应。
2.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log[H+],其中[H+]表示氢离子浓度。
3. 盐:酸与碱反应生成的物质,通常为金属阳离子和非金属阴离子的化合物。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化学反应,其中电子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
2. 电化学系列:金属按照其标准电极电势排列的序列,用于预测氧化还原反应的可能性。
3. 电池和腐蚀:氧化还原反应在电化学电池中的应用,以及金属腐蚀的机理。
六、化学能与热力学1. 化学能:化学反应中储存或释放的能量。
2.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3.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表明自然过程倾向于向熵增加的方向发展。
七、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可逆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
高中化学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选修3
化学选修3《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规则。
比如,p 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 0、d 0、f 0、p 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7N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 22p 6、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n 3d 104s 2、36Kr 4s 24p 6。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1.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原子核: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荷。
3. 质子:原子核中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决定元素的种类。
4. 中子:原子核中的不带电荷的粒子,对原子质量有影响。
5. 电子:原子核外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绕核运动,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 电子层: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区域,分为K、L、M、N等层。
2. 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分布的形象化模型。
3. 能级: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时具有的能量状态。
4. 电子排布原则:电子在原子核外按能量最低原则依次填充各个能级。
5. 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6. 洪特规则:在等价轨道上,电子尽可能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三、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的表格。
2. 周期: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表示电子层数相同。
3. 族:元素周期表中的纵行,表示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4.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1A至8A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
5. 副族元素:周期表中1B至8B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不等于族序数。
6. 稀有气体:周期表中0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化学性质稳定。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2.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3.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形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
4.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通过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形成的物质为金属晶体。
5. 分子结构: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化学键的排列。
6. 分子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产生偶极矩,导致分子具有极性。
五、原子结构与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分为s、p、d、f区。
-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和族分别代表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
- 共价键由原子间共享电子对形成,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 金属键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和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形成。
3.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变。
- 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包括系数和化学式。
- 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
4. 化学计量学-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的数量。
- 摩尔质量是一摩尔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摩尔。
-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和浓度之间有换算关系。
5. 溶液与溶解度- 溶液是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 饱和溶液是指溶质达到最大溶解量的状态,不饱和溶液则未达到。
6. 酸碱与pH值- 酸碱是能够释放或接受质子(H+)的物质。
- pH值是溶液酸碱性的度量,范围从0到14,7为中性。
- 强酸和强碱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而弱酸和弱碱则部分电离。
7.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释放电子。
- 氧化数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电荷状态,用于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可以通过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来预测。
8.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和氢组成,可能包含氧、氮、硫等元素。
- 有机分子的命名遵循IUPAC规则,包括主链选择、取代基命名和编号。
- 有机反应类型包括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和重排反应。
9. 化学实验与安全- 实验室安全包括个人防护、化学品处理和紧急情况应对。
高中化学必修一4.2原子结构-知识点
小初高个性化辅导,助你提升学习力! 1 高中化学必修一4.2原子结构-知识点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内是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核外是带负电荷的电子,对一个原子而言,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显电中性。
2、电子的相对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中质子数(Z )和中子数(N )之和,等于质量数。
3、原子理论的发展:①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成“原子”,②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③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④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α粒子的偏转,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⑤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进一步提出了波尔模型。
4、α射线: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
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原子核能级跃迁退激时放射出的一种电磁波。
5、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许多元素都有同位素,例如氕H 11、氘H 21、氚H 31互为同位素。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中子数决定核素种类。
6、同位素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在很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可用于金属制品缺陷探测、辐射育种、肿瘤诊断治疗等方面。
同一元素的各种核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各种核素所占的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核素的丰度指某特定核素的原子数与该元素的总原子数之比。
7、以一个C 126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与这个标准之间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它的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按各种核素的丰度而取的平均值。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围绕原子核运动。
二、原子的电子排布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遵循能级原理,即电子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能级,再依次占据能量较高的能级。
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不超过该能级的最大容纳电子数,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三、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数目和排布决定。
原子的化学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
这些性质影响着原子的化学活性和化合物的形成。
四、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在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元素的原子质量呈现一定的范围。
五、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可以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阴离子带负电荷。
离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如酸碱反应、沉淀反应等。
六、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使原子结合成分子或离子化合物。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自由电子形成的。
七、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分子结构包括分子的形状、键长、键角等。
分子的形状和键角决定了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能力。
八、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酸碱反应等。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九、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物的化学式要平衡,反应物和物的系数要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十、实验技能实验技能是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技能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 带电特点:
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带电特点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5.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
二、核素
1. 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质子数)的同一类原
子的总称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
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
核素。
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同一种元素的不同
核素间互称为同位
素
相同元素组成,
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质子数(核电荷数)相
同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的一类
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
不同的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的不
同单质
范畴同类原子,存在游离
态、化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原子单质
特性只有种类,没有个数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物理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相同
一种元素组成,
独立存在
决定质子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组成元素、结构
举例H、C、N是三种元素1
1H、2
1
H、3
1
H是三种核素234
92
U、235
92
U、238
92
U O2与O3
2. 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 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Z个
中子N个=(A-Z)个
核外电子Z个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然
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占原子
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加和得来。
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1. 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 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三、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
Mg2+Cl-
元素
结构与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8(He为2) 一般小于4 一般大于或等于4 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得失电子能力既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易失电子易得电子化合价0 只显正价即显正价又显负价
五、质子数为1~20的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特点
1. 核电荷数为1~20的原子的结构特点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H;
(2)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原子:H、Li、Na、K;
(3)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Be、Mg、Ca、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Be、Ar;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C;
(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O;(7)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一半的原子:Li、P;(8)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H、Be、Al;(9)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Li、Si;(10)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Ne;(11)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