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合集下载

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

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
双特异性抗体
具有同时结合两个不同靶点能力的抗体,可实现 对肝细胞癌的精准治疗,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 。
精准医学在肝细胞癌中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
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深入了解肝细胞癌的基因突变谱和分子亚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
分析肝细胞癌患者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特征,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
免疫治疗原理
免疫治疗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 异性抗原,通过激活T细胞等免疫 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从而清除肿瘤细胞。
肝细胞癌免疫治疗靶点选择
靶点选择原则
选择具有高表达、高特异性、高敏感 性的靶点,同时考虑靶点的可及性和 安全性。
常见靶点
PD-1/PD-L1、CTLA-4等免疫检查点 抑制剂,以及CAR-T细胞疗法等。
不良事件(AE)监测
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包括其类型、严重程度、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处 理措施及结果等。
严重不良事件(SAE)报告
对于可能导致死亡、危及生命、需要住院治疗或延长现有住院治疗时间的不良事件,应 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风险评估
根据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对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定期评估,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 调整治疗方案。
病情评估与监测
肿瘤内科医生需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监测治疗反应和副作用,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治疗方案、预期效果及可能的风险,提供必要 的心理支持。
外科医生在联合治疗中地位
手术治疗
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肝细胞癌患者,外科医生负责进行手 术切除肿瘤,为后续免疫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免疫联合治疗方案设计
联合治疗方案

2021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摘要:中国肝癌病人总体生存较差,主要原因是首诊时中晚期肝癌病人比例高。

随着系统治疗的进步,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已显著改善,多模式综合治疗已成为中晚期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途径。

本文总结了中国专家在肝癌转化治疗领域的经验,提出了转化治疗的策略和实施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推动该领域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肝癌治疗现状和问题: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肝癌病人的总体生存较差,主要原因是首诊时中晚期肝癌病人比例高。

虽然早期肝癌适合于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但大多数中国肝癌病人在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需要接受以非手术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为主的治疗。

虽然少数中晚期病人接受手术切除可能超过非手术治疗,但总体而言,术后短期复发率较高,多数病人术后生存不理想。

肝癌转化治疗的意义:国内许多中心已积累了肝癌转化治疗经验,初步结果显示转化治疗是提高中晚期肝癌病人生存的重要途径。

多模式综合治疗已成为中晚期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途径。

转化治疗的策略和实施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推动该领域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

肝癌转化治疗的共识:由XXX肝癌专业委员会转化治疗协作组发起,制订了《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该共识凝聚了中国专家在肝癌转化治疗领域的经验,结合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转化治疗的策略和实施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推动该领域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药物治疗,特别是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用于晚期或不可切除肝癌的治疗,可获得30%左右的客观缓解率,病人中位生存期也提高到20个月左右。

国内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治疗费用较前大幅度下降,部分药物已纳入医保支付。

预期这类治疗将很快在中晚期肝癌中得以广泛使用。

另一方面,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和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也通过技术和药物的改进以及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不仅在缩小肿瘤、控制癌栓方面获得较以往更好的效果,病人生存也得以改善。

2023年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年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年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摘要为了规范我国CT引导下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精准医学〃概念和适应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GTA)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肝癌治疗指南和消融治疗的进展,讨论制订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家共识,以便为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前言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5位常见恶性W瘤及第2位W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11u1ar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Cho1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hepatoce11u1ar-cho1angiocarcinoma)三种病理学类型,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4],本专家共识中的〃肝癌〃仅指HCC o肝癌患者如果能获得治愈性治疗,术后预期生存期›5年,肝癌治愈性治疗技术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和肝癌消融术[1,5]O肝癌消融治疗的主要影像引导方式有CT引导、超声引导、MR1引导等,为了规范我国CT引导下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精准医学"概念和适应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mage-guidedtherma1ab1ationJGTA)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肝癌治疗指南和消融治疗的进展,讨论制订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家共识,以便为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版)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版)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版)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排第6位,每年新发的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1]。

我国有肿瘤登记地区的最新数据表明,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2]。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肝癌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

因早期肝癌临床症状并不明显,70%~80%患者就诊时病情已为进展期。

目前,肝癌治疗的总体预后仍不理想。

由于肝癌的生物学特性和肝脏解剖学特点,肝癌细胞易侵犯肝内的脉管系统尤其是门静脉系统,形成门静脉癌栓(PVTT),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44.0%~62.2%[3]。

肝癌患者一旦出现PVTT,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即可发生肝内外转移、门静脉高压、黄疸、腹水,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7个月[4]。

PVTT是肝癌预后的主要不良因素之一,在肝癌的临床分期系统中占有重要的权重影响[5,6]。

目前,国际上对于肝癌合并PVTT的诊治标准仍未达成共识,欧美肝癌指南以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为标准,将肝癌合并PVTT归入进展期(BCLC C期),此期患者推荐分子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Sorafenib)和仑伐替尼(Lenvatinib)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和方法[7]。

对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专家尚存不同意见,认为外科手术、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放疗以及联合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可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2016年5月,全国肝癌合并癌栓诊治研究协作组基于当时的循证医学证据推出了《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8],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两年来,随着肝癌合并PVTT诊治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特别是新型靶向药物的问世使得PVTT的治疗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了适应肝癌合并PVTT临床诊疗的发展变化,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9月启动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专家共识(2016年版)》的修订工作,旨在为我国肝癌合并PVTT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最新的指导性建议。

最新:肝细胞癌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

最新:肝细胞癌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

最新:肝细胞癌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肝癌的发生与肝内癌前病变的形成密切相关,肝癌癌前病变的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发展较快,诊断和治疗的理念和具体技术方法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和进展。

《肝细胞癌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版)》是在2020年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的更新,主要提出了以下推荐意见。

肝细胞癌(HCC)癌前病变的定义推荐意见1:HCC癌前病变通常发生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临床病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建议将低度异型增生结节(LGDN)>高度异型增生结节(HGDN)和B-连环蛋白(β∙catenin)高表达的肝细胞腺瘤(HCA)定义为HCC的癌前病变(专家共识度:87.38%)oHCC癌前病变的筛查推荐意见2:对于HCC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包括各种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所致的肝硬化患者、β-catenin高表达的HCA,以及HBV和/或HCV慢性感染且年龄》40岁者,应该进行常规影像学随访和联合肿瘤标志物AFP、PlVKA-II及AFP-L3筛查;筛查间隔时间建议为3〜6个月(专家共识度:97.09%)o 推荐意见3:HBV/HCV合并肝硬化患者,不管有无经过抗病毒治疗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均应按高危人群定期随访进行HCC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专家共识度:99.82%)o推荐意见4: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B〜C级)发生HCC的风险更大。

由于这些患者存在肝功能衰竭或难以控制的并发症,不能接受根治性治疗,但从这部分患者早诊早治的获益上看,尽管成本较高,仍需按风险人群进行动态监测(专家共识度:96.11%)oHCC癌前病变的诊断推荐意见5:病理学检查是诊断HCC癌前病变的金标准。

为提高肝内结节病变性质诊断的准确性,对需行肝活检的患者,建议行粗针穿刺,应包括病变区域和与周围肝组织交界区域,尤其是对HGDN和早期HCC(eHCC)的诊断,需要经验丰富的病理学专家谨慎判断。

肝细胞癌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肝细胞癌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影像学新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对肝脏影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诊 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影像组学
通过提取和分析肝脏影像的定量特征,揭示病变组织的生物学行为 和预后信息,为精准治疗提供决策支持。
功能成像技术
包括波谱成像、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等,提供肝脏代谢、生化及分 子水平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病变机制和评估治疗效果。
对于具有明确肝细胞癌癌前病变,如肝 硬化、肝纤维化等,且病变局限、肝功 能代偿良好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 疗。此外,对于无法排除恶性病变的肝 脏结节,也需通过手术进行活检或切除 。
VS
手术禁忌证
对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凝血功能明显障碍 、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以及病变广 泛或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不宜进行外 科手术治疗。
灰阶超声
01
显示肝脏实质回声、肝内管道结构及其走行,观察肝内占位性
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界及内部回声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
02
观察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血流分布、血流速度和频谱特征,有助
于判断病变性质。
超声造影
03
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观察肝脏占位性病变在不同时相的
增强表现,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肝细胞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和病理学检 查。其中,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可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等方式获取组织 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同时,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
判断,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03
肝细胞癌癌前病变的影像学评估
超声检查
推动多学科协作和远程医疗在肝细胞 癌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提 高医疗效率和质量。

指南与共识肝细胞癌合并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完整版

指南与共识肝细胞癌合并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完整版

指南与共识I肝细胞癌合并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完整11亡关键词肝肿瘤;肝静脉癌栓;下腔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断;治疗;共识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全世界第六大常见恶性肿瘤,每年约有74 万新发病例,其中一半发生在中国。

在我国肝癌相关病死率仅次于肺癌, 位居策3位〔2]。

临床上肝癌多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其亦可侵犯流出道形成肝静脉癌栓(hepatic vein tumor thrombus , HVTT)、下腔静脉癌栓(inferior vena cava tumor thrombus , IVCTT)甚至右心房癌栓,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4% ~ 4.9%〔3七]。

肝癌合并H VTT/IVCTT 患者预后极差,多在短时间内出现肝衰竭或癌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心脏填塞等,若不进行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3个月〔7-8]。

目前,国际上对于肝癌合并HVTT/IVCTT的诊断与治疗标准仍未达成共识,欧美国家肝癌指南以巴塞罗那肝癌(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分期为标准,将肝癌合并HVTT/IVCTT归入进展期(BCLC C期),此期患者推荐采用分子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和仑伐替尼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和方法[9】。

对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专家尚存不同意见,认为外科手术、TACE、放射治疗以及联合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可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因此,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我国学者针对肝癌合并HVTT/IVCTT取得的临床研究成果,经共识修订委员会成员反复讨论及修订,形成《肝细胞癌合并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以下简称本共识)。

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出现,该共识仍有待全国同行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共识中的推荐意见共分5个级别,分别基于6个证据等级。

见表1 , 2。

1肝癌合并HVTT/IVCTT的诊断与分型HVTT/IVCTT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之一,对HVTT/IVCTT 的诊断必须结合肝癌的诊断。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登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新发肺癌人数约为78.7万例,发病率高达57.26/10万,每年因肺癌死亡人数约为63.1万例,死亡率为45.87/10万。

肺癌导致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日趋严重,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主要病因。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发展、医疗水平极大提升,临床上肺癌患者的预后包括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明显改善,长期生存的肺癌患者基数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对更长的生存预期、更高的QoL诉求迫切,临床上对肺癌患者个性化、精准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势在必行。

对肺癌患者实施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诊疗模式,能充分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肿瘤的异质性,不仅能保证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同时能确保治疗方案实施的完整性、公允性、实用性、可追溯性和时效性,从而有效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预期和QoL。

肺癌从诊断到治疗需综合临床分期、个体差异、病理结果、肿瘤异质性、疾病发展趋势,通过综合多学科包括肿瘤内科、胸外科、呼吸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内镜中心支气管镜室等科室的意见,来确立肺癌患者MDT诊疗方案,以平衡肺癌患者的治疗获益和风险。

临床对肺癌患者分期诊断存在分歧时,需通过MDT诊疗模式提高肿瘤临床分期的准确性。

除了肺癌疑难病例,Ⅲ期肺癌和寡转移肺癌等因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在制定初始治疗方案前,发起MDT评估并制定诊疗方案至关重要。

肺癌MDT诊疗模式不仅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同时也适用于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患者,并贯穿于肺癌全病程管理流程中。

基于肺癌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指南给出明确的推荐意见:在肺癌患者从诊断到治疗的全病程管理中,以MDT诊疗模式为中心、结合最佳的循证证据和个体数据,能为肺癌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肺癌患者治疗获益、降低并发症和疾病进展风险。

2020版: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0版: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0版: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摘要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是肝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为0.5%~2.5%,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的诊断与治疗共识,造成该疾病的治疗极不规范。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基于国内外本领域研究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订《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该共识针对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分型、外科治疗、辅助治疗以及其他局部、区域性和系统性治疗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规范、普及和提高对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和多学科治疗水平,改善该疾病总体预后。

关键词肝肿瘤;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断;治疗;共识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常见恶性肿瘤中位居第6位,每年新发病例约74万,近一半在中国。

我国肝癌相关病死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位居第3位[1-2]。

肝癌多侵犯血管形成血管癌栓,或侵犯胆管形成胆管癌栓,胆管癌栓发生率为0.5%~2.5%[3-5]。

胆管癌栓可沿肝内胆管向肝门部胆管延伸,甚至阻塞胆总管导致黄疸、胆道出血等,自然病程为1~3个月[6-7]。

目前,国际上对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较少且未达成共识。

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肝癌分期中均未阐述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专家提出了关于肝癌外科手术、TACE、放射治疗及联合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8]。

因此,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基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我国学者针对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研究成果,经编写组专家反复讨论及修订,形成《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以下简称本共识),旨在规范、普及和提高对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和多学科治疗水平,改善该疾病总体预后。

本共识证据等级分为6级,基于此的推荐意见共分5个级别[9-10]。

肝癌MDT团队建立和多学科联合治疗的专家共识

肝癌MDT团队建立和多学科联合治疗的专家共识

肝癌MDT团队建立和多学科联合治疗的专家共识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2014年8月16日第三次修订)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009(2014)03-0004-171 前言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男性的肝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列第5位,女性第7位,死亡率分别列所有恶性肿瘤男性第2位和女性第6位,每年新发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中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1]。

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道,肝癌已居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4位,发病率为28.71/10万(男性:41.99/10万,第3位;女性:15.11/10万,第5位),肝癌位列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第2位,死亡率为26.04/10万(男性:37.96/10万,第2位;女性:13.84/10万,第3位)[2]。

肝癌的高发性与高致死性对我国人民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有多种手段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如手术切除、肝脏移植、介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生物治疗等。

超过90%的肝细胞癌患者有肝炎、肝硬化的背景,肝癌具有极易出现肝内外转移的特性,肝癌手术后有很高的复发率,这些多因素的制约使肝癌的治疗高度复杂化[3]。

目前,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已成为国内外临床肿瘤治疗的模式和发展方向,建立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有助于实现肝癌患者最优的个体化治疗。

1.1 肝细胞癌的治疗现状1.1.1 外科治疗1.1.1.1 手术切除以肝切除术为代表的外科治疗仍是肝癌首选治疗方法,多项大型回顾性研究及荟萃分析显示,行部分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40%[4-6];对于肝功能较好及早期肝癌患者,肝切除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60%[6-8]。

然而,患者手术切除后5年的复发率也超过70%[5,10],而且目前国际上仍没有得到公认的能够有效地预防术后复发的治疗方案。

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肝细胞癌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获批用于临床,为肝细胞癌患者提 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多学科协作重要性凸显
肝细胞癌治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肿瘤内科、肝胆外科、介入治疗等。多学科协作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 活质量,因此制定多学科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规范化治疗和提高认知水平
出血
由于肝功能受损和凝血机制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鼻出血等症状。预防策略包 括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及时处理出血事件。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肝细胞癌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预防策略包括限 制蛋白质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
支持性治疗措施推荐
免疫治疗疗效因人而异
虽然免疫治疗在部分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免疫治 疗不敏感或出现耐药现象,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指 标和个性化治疗方案。
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
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一些特殊的不良反应,如免疫相关性肺炎、肝炎等 。这些不良反应的管理需要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和及时处理,以保障患 者安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应对策略探讨
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未来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将更加 精准和个性化,需要关注新技术的研 究和应用。
未来需要关注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 的耐药性和安全性问题,加强相关研 究和监管,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
针对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将面临更多 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 交流,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针对免疫治疗可能引起的特殊 不良反应,提供处理建议和预 防措施,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 管理患者的不良反应。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结合当前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的 研究进展和存在的挑战,展望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为肝 细胞癌免疫治疗领域的持续发 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肝癌MDT解读

肝癌MDT解读

术等均有改善,但患者的生存率却未有明显进步
1998-2008 1988-1997 1978-1987 1968-1977
48 60 72 84 96 108 120
生存时间(月)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数据
尽管小肝癌切除例数增加10+倍 但近20年的5年生存率已不再提高
60 50 40 30 20 10 0
制订多学科团队建立的指南
肝癌MDT团队建立和多学科联合治疗的专家建议(草稿)
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2013年11月10日第一次修订)
第一节
前言
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男性的肝癌发病率在恶 性肿瘤发病率中占第5位,女性占第7位,而死亡率分别为所有恶性肿瘤引起死亡 的第2位(男性)和第6位(女性),全球每年新发肝癌病例和死亡病例中超过一半均 发生在中国[1]。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报道:肝癌已居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 肿瘤发病第4位,发病率为28.71/10万(男性:41.99/10万,第3位;女性: 15.11/10万,第5位);肝癌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第2位,死亡率为 26.04/10万(男性:37.96/10万,第2位;女性:13.84/10万,第3位) [2]。肝癌的 高发性与高致死性给我国人民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虽然目前肝癌的治疗手 段有很多种,如手术切除、肝脏移植、介入、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生物 治疗等等,但是由于超过90%的肝细胞癌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炎、肝硬化, 以及肝癌极易复发和转移的特性,使得肝癌治疗高度复杂[3]。
一、单一手段的反复治疗:各自为政、手段单一。 二、适应症过松。 三、难以癌更加需要MDT
1、肝癌以手术切除疗效最好,但疗效已经进入平 台期,非常需要联合其它方法来提升疗效。 2、肝癌的治疗方法众多,涉及的科室最多,极需 要相互的合作与联合。 3、肝癌治疗尚缺乏统一的临床分期与指南。 4、肝癌的适应症存在较多的重叠,争议最多

《原发性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

《原发性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

《原发性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一、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现状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原发性肝癌中75%~85%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

外科根治性治疗仍是肝癌实现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早期肝癌[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a期、Ⅰb期和Ⅱa期]首选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可>5年。

然而,肝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转移率高达70%。

约64%的中国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CNLCⅡb期、Ⅲa期和Ⅲb期)。

此类患者预后差,虽有部分患者仍能从手术切除中获益,但绝大多数患者已不适合首选手术切除,需通过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方式,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生存率。

近年来,肝癌的非手术治疗取得显著进展。

系统抗肿瘤治疗,特别是靶向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联合应用,如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IMbrave 150研究)、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类似物(IBI305)(ORIENT32研究)、曲美木单抗联合度伐利尤单抗(HIMALAYA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CARES310研究)等用于晚期或不可切除肝癌可获得20%~30%(基于RECIST 1.1)的客观缓解率(ORR),中位生存时间提高至约20个月。

另一方面,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和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也通过技术和药物的改进、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在缩小肿瘤、控制癌栓、改善预后等方面较以往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相关定义的再认识共识1:转化治疗指不适合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经过干预后获得适合手术切除机会,干预手段主要包括有功能的FLR转化和肿瘤学转化。

共识2:围手术期治疗指围绕肝癌手术全过程的治疗,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手术切除术后的复发转移率、提高远期生存率,主要包括新辅助治疗、术中相关治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等。

2022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介入诊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2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介入诊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2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介入诊疗专家共识(最全版)原发性肝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2018年,全球肝癌新发841080例(中国占48.4%),死亡781 631例(中国占57.3%),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1-2]。

其病理类型主要是肝细胞癌(91.5%)、胆管细胞癌(5.5%)、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3%),三者在发病机制、分子特征、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

本共识所讲的“肝癌”特指肝细胞癌。

中医古籍中虽无“原发性肝癌”或“肝癌”的病名,但肝癌可归属于中医学中“肥气”、“积聚”、“肝积”、“癖黄”、“鼓胀”、“癥瘕”、“痞气”、“胁痛”等范畴[3]。

目前,肝癌的根治性方法有3种:肝移植、手术切除和消融治疗,3种治疗方法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6%、53%和52%[4]。

微创消融手术是在CT、MRI或者超声的引导下,以热消融为主,通过加热、冷冻或不可逆电穿孔技术毁损肿瘤病灶的治疗方法。

肝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是将传统的中医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微创治疗的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制并获得新认识的方法。

本共识由介入、中医、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药学、医保、护理等多个学科的全国40余名专家,针对我国肝癌治疗现状,充分发挥中医诊疗优势和肝癌微创介入诊疗技术特点,同时经过对相关领域内文献深入而广泛的研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数易其稿最终达成。

1 适用范围本共识以成人肝癌患者为对象,依托2019年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能力建设项目制定。

从临床诊疗的实际出发,详细介绍了西医筛查和诊断、消融和介入治疗、中医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等,力求突出“微创介入消融+中医整体调治”的中西医协作治疗肝癌的特色。

肝癌中西医临床协作专家委员会最终形成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介入诊疗专家共识,推荐给临床和科研中的广大中、西医肝癌工作者。

2 发病因素与病因病机肝癌的产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显示,HBV和HCV感染、黄曲霉素、饮水污染、酒精滥用、肝硬化以及亚硝胺类物质等都与肝癌的发病有关。

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的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的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的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摘要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ICIs)的肝癌免疫联合治疗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在临床推广普及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共同研讨,《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的HCC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主要聚焦于ICIs疗法临床应用的原则与方法,包括适应证选择、药物处方、治疗方式选择、疗程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和疗效的评估等方面。

共识旨在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专家经验总结归纳出翔实的临床应用细则,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免疫节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又称免疫节点阻断剂(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近年来,其临床应用开辟了肿瘤治疗的新局面。

同样,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治疗领域以ICIs为基础的综合治疗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多项研究表明基于ICIs的联合治疗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可达30%左右[1-6]。

我国HCC的发病总病例数约占全球的一半,且在临床确诊时大部分病例已处于病程晚期,导致5年总生存率仅12.1%。

少部分可得到外科根治的病例,其术后5年复发率也高达70%左右[7-11]。

因此,对于占HCC总病例数绝大多数的晚期病人,系统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在延长HCC病人总生存期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ORR较低,总疗效仍不尽如人意[12-17]。

随着国内外多种ICIs剂型的逐渐上市,ICIs疗法近来在国内三级以上的医院已广泛开展,但因临床使用时间尚短,经验不足,对临床新进展了解不够等诸多因素,出现了盲目使用和不会使用两种现象。

其结果是导致临床疗效不佳、耽误病情、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中央型肝癌三维可视化精准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完整版

中央型肝癌三维可视化精准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完整版

中央型肝癌三维可视化精准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完整版中央型肝癌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传统手术方式是行左、右半肝或左、右三肝切除,常须切除60%~80%的肝脏,术中发生大出血及严重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均非常高。

目前,对肝功能良好、无肝硬化的中央型肝癌病人常推荐行肝中区切除术。

肝中区切除多属于复杂性肝脏外科手术,手术风险较高。

同时,肝中区切除术后两个肝脏断面贴近血管和胆管的主干,术后发生胆漏、出血的风险高。

在我国,80%~90%的肝癌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因而个体化手术规划对手术的安全实施、保留更多的肝实质非常重要。

近年来,三维可视化(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技术应用于中央型肝癌的术前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术前规划准确性和手术安全性。

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fusion 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imaging,FIGFI)等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丰富了术中评估的手段,并可指导手术实施。

为规范和标准化上述技术在中央型肝癌诊治中的应用,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制定本共识。

1 中央型肝癌的定义肝中央区主要包括左半肝的4段和右半肝的5、8段,其上界为第二肝门,下界为肝前缘的中间部分,左缘为肝镰状韧带,右缘为右叶间裂,背面贴邻第二肝门、下腔静脉和第一肝门,并与肝尾状叶相连。

因此,与肝静脉、门静脉、胆管系统等肝内主干分支或肝后下腔静脉黏附,或距离<1 cm的肝癌,均可定义为中央型肝癌[1-3]。

1、4、5、8段的肝癌属于中央型肝癌;2、3、6、7段的肝癌亦可侵入肝门区成为中央型肝癌。

由于中央型肝癌的空间位置较特殊,且涉及肝脏重要管道结构,故其手术极其复杂,难度大、风险高。

建议:中央型肝癌的定义不应局限于肝左内区、右前区和尾状叶,凡是与肝内主要脉管系统黏连或距离较近的肝癌,均可定义为中央型肝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景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2018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为84.1万例,我国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病例的46.7%。

不同于西方国家和地区,我国肝癌患者多数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由此引起的肝硬化背景,且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属中晚期,病情复杂,预后差,目前我国肝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不足15%[4]。

近年来肝癌的外科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单一的治疗方法已出现“天花板效应”,难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疗效,亟需联合和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

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系统性药物治疗对肝癌各种传统的局部治疗手段及其联合治疗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肝癌综合治疗新策略的涌现,也要求不同学科的医务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肝癌综合诊疗的新动态、新模式。

自2011年以来,原卫生部组织全国专家编写并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并及时根据国内外肝癌领域的研究进展,分别于2017年、2019年对该规范进行了更新。

此外,国内多个学术机构和团体也相继编写了多部肝癌诊疗相关指南或共识,这些规范、指南或共识对我国原发性肝癌的规范化诊治和综合治疗模式的推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这些规范、指南或共识往往更侧重从单一治疗角度展开阐述,对于诊疗路径中各分期推荐的不同治疗方法如何选择最佳适应人群未做具体阐释,对于何种情况的患者更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以及如何组织和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叙述较少,难以为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提供简便和全面的指导。

基于以上状况,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肝癌领域不同专业的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本共识),本共识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的基本框架下,旨在整合其他共识、指南在肝癌联合治疗策略中的最新进展,重点在于如何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MDT)和对不同分期肝癌如何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操作进行细化、更新和补充,为临床一线提供一部更全面、实操性强、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共识。

期望本共识的推广应用能够对规范我国肝癌诊疗的临床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优化医疗资源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2肝癌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构建2.1 建立肝癌MDT的必要性恶性肿瘤的MDT模式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国际标准,不少国家将MDT模式作为医院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不少肿瘤医院也将MDT模式作为医疗常规,列入医疗制度和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

建立肝癌MDT是执行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根本保证。

由于以下原因,相对于其他恶性肿瘤,肝癌的治疗更加需要MDT模式。

2.1.1 肝癌本身的复杂性在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经历了由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直至肝癌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协同的复杂过程。

肝癌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病情进展迅速。

肝炎、肝硬化背景下的多中心起源,血供丰富、易形成癌栓并引起转移和肿瘤高度异质性等恶性生物学行为,造成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早期根治机会。

除肿瘤因素外,肝炎和肝硬化程度、肝功能代偿情况和门静脉高压症等因素也限制了肝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而影响疗效。

面对肝癌复杂的致病因素、不典型的临床特征、高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慢性肝损伤和肝硬化的疾病背景以及众多的预后影响因素,简单化的单一治疗手段显然难以满足进一步提升肝癌临床治疗效果的需求,不断探索肝癌的最佳治疗方案和策略显得尤为迫切。

2.1.2 肝癌治疗方法的多样化目前肝癌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包括肝脏切除和肝脏移植)、血管性介入治疗、消融治疗[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化疗、放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

不同治疗方法存在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且适应证有重叠,因此,需要通过MDT模式在多个学科、多种治疗方法中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突破现有肝癌治疗的瓶颈,进一步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2.1.3 肝癌治疗体制现状肝癌的多种治疗方法并存分布于不同临床科室,不同医院的科室设置和学科重点不尽相同,不同学科掌握的适应证存在偏差,多数医院尚未能建立有效的不同学科合作渠道和管理模式。

目前,能够收治肝癌患者的临床科室包括肝胆外科、肿瘤外科、普通外科、移植科、介入放射科、介入超声科、肿瘤内科、肝病内科、消化内科、传染科、放疗科、生物治疗科和中医科等。

肝癌的治疗个体差异大,在单一学科独立治疗的模式下,肝癌的总体疗效很难达到最佳。

2.1.4 我国肝癌MDT发展现状2014年我国第一部肝癌MDT专家共识发表,之后《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0》均对肝癌MDT模式加以强调。

但我国各地区间医疗资源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客观上造成肝癌MDT仍存在发展不均衡、规范化程度和规模建设滞后等不足。

2.2 肝癌MDT的建立与运行2.2.1 参加科室、人员组成及运行方式参加肝癌MDT的科室主要包括:影像诊断科、肝胆外科、介入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包括分子病理检测)、肝病内科等。

必要时邀请其他相关学科以及麻醉、营养、护理方面的专家参与。

MDT成员由相关科室具有一定临床经验、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方面的相关问题、了解专业相关前沿知识的人员组成。

肝癌MDT应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的多学科会诊模式进行,会诊地点配备教学演示系统。

2.2.2 主要服务对象难以明确诊断或病情复杂的初诊肝癌患者,或经过治疗后病情变化、需要更改治疗方案的肝癌患者均需进入MDT讨论,建议下述患者优先进入MDT讨论:规范、指南所推荐的首选治疗效果不佳或不适宜执行者;前期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继续者;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者;潜在可转化手术病例的阶段性评估后;主管医生认为需要MDT讨论的患者。

2.2.3 MDT具体实施流程与运行管理参加MDT的各科室指定一位临床秘书负责协调MDT的工作,临床秘书负责收集拟讨论患者的资料并提前发给讨论专家。

由主管医生汇报患者的病史和讨论目的,影像诊断科专家解读患者影像学资料;病理科专家解读患者病理资料,确定临床分期;各学科专家围绕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形成建议的治疗方案,由主管医生在病历中做好记录,并落实患者至相应专科实施治疗。

MDT应由各医院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和指定的MDT负责人共同管理,建议列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定期对MDT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改进。

基层医院如因条件所限难以实施MDT,建议通过“医联体”或者“远程医疗”等方式实施。

MDT的建立和MDT会诊制度的实施形成了肝癌多学科联合治疗体系,从而避免肝癌单一学科治疗的局限性。

MDT的运行过程应遵从“三要三不要”原则。

三要:要以患者为中心;要以疗效为目的;要以循证医学为依据。

三不要:不要以自己一技之长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不要过多的单一治疗;不要以经济利益来决定治疗方案。

通过MDT为肝癌患者提供多学科一站式的医疗服务,实现“以患者为中心”,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2.3 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原则肝癌的总体治疗目标是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并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临床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3.1 分期治疗的原则《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国肝癌分期(CNLC)将肝癌分为7个期别。

不同分期的患者预后存在差异,应根据肝癌的不同分期来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2.3.2 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并重的原则手术、消融、血管性介入治疗、放疗是肝癌常用的局部治疗手段,肝癌系统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化疗等。

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方案的合理序贯及联合。

对于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抗病毒和护肝治疗。

2.3.3 循证医学的原则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的临床应用都有其适应证,对肝癌患者的治疗决策应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

近年来,肝癌创新药物的研发如火如荼,建议通过开展规范的临床研究对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新模式和新方案进行探索,避免“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应用的盲目性。

2.3.4 遵循规范和个体化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指南和规范制订治疗方案,能有机综合不同学科治疗手段的优势。

然而,肝癌异质性强,通过对肝癌患者个体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基于肿瘤异质性差异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未来研究的方向。

2.3.5 兼顾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原则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的制订应在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尽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晚期肝癌患者需要重视姑息和对症支持治疗,避免过度追求肿瘤治疗效果而损害患者生存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关注并积极处理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耐受性。

2.3.6 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中医中药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缓解其他治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各临床分期肝细胞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CNLC包括CNLC Ⅰa期、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Ⅳ期。

该方案结合了中国国情及实践积累,依据患者一般情况、肝肿瘤情况及肝功能情况制定(图1)。

与巴塞罗那分期等相比,CNLC更加细化、所提供的治疗策略及选择的先后顺序不同,充分体现了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的多样化。

本共识提出以CNLC为基础的肝癌MDT治疗推荐,为执行规范和系统的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提供有效的科学指引。

注:HCC为肝细胞癌;PS为体力活动状态;CNLC为中国肝癌分期;TACE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FOLFOX4为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亚叶酸钙;UCSF为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图1 中国肝癌临床分期及治疗路线图3.1 CNLC Ⅰa期肝癌3.1.1 CNLC Ⅰa期的定义体力活动状态(PS)评分0~2分,肝功能Child-Pugh A/B级,单个肿瘤、直径≤5 cm,无血管侵犯和肝外转移。

3.1.2 规范治疗推荐手术切除、消融治疗、肝移植。

3.1.3 治疗选择(1)手术切除:无明显禁忌证的CNLC Ⅰa期肝癌患者均应考虑手术切除作为其治疗选择;特别是以下情况应作为首选,①外周型肝癌;②肿瘤直径≥3 cm。

(2)消融治疗:对于不选择手术切除的CNLC Ⅰa期肝癌患者,如果符合消融条件,可考虑行消融治疗。

对于中央型小肝癌、肿瘤直径≤2 cm、等待肝移植时的桥接治疗等可优先选择。

(3)肝移植:不宜手术切除,且消融治疗预计疗效不佳的CNLC Ⅰa 期肝癌患者,建议肝移植。

3.1.4 CNLC Ⅰa期肝癌的MDT治疗推荐(1)CNLC Ⅰa期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不推荐常规的术后辅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