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方
案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方案一、课题背景
语文作业贯穿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研究活动,是学生研究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研究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必须富有人文色彩,同样也要求我们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富有人文色彩。农村小学语文作业还是传统的一本课本、一套辅助题,课外是配套的同步练,强调知识的巩固,这种作业方式给学生带来的是低效的、低层次的研究,不利于学生研究的深入。不做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这种现象是非常司空见惯的,经过问卷调查:语文作业在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阶段,程度不等地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质量问题:
一是目标不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业设计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是体系不全,作业设计中知识、技能训练点的排布相当零散和重复,不少训练点的挑选和时序安排缺乏科学性三是渗透不广,将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割裂开来,放着无比厚实的语言矿藏不去采掘,就语文练语文,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四是层级不高,在知识、技能、智力三个训练层次中,第一层次耗时过多,二、三层次相对薄弱,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科学、系统的训练
五是对象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是方式不活,抄词、组词、造句、填空、问答、作文,老面孔唱配角,千题一面,缺乏创新,如此单调的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现在农村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评价单一,作业量与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负面效应,它挫伤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
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语文研究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研究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研究语文,并把语文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树立大语文研究观,帮助学生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基于此,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我提出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作业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研究的主动性,提高作业的实效性,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二、课题界定
作业设计包括作业内容、作业的形式、作业的评价三个方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就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作业的设计,通过对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价方式的研究,教师努力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本课题研究将作业定义为:为了改革传统的“题海战”方式,减少目前普遍存在的“高
耗低效”的作业现象,实现课程目标而由教师根据教学过程要求指定由学生去完成的课内外练和综合实践活动作业。
三、理论依据
1、新课程关于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主动进行探究性研究,要在实践中研究、运用语文;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我在实践中设计作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新课程关于练评价的理论依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有如下表述:评价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教师凭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下结论;评价的结论不是唯一的,学生的概念只要有理有据就应勉励;评价应以目标为依据,以发展为根本,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应当勉励。这为我在实践中对作业的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地发展”的人,认为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根本属性,其中主体性是人的素质的最高表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条理,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彼此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经由过程内因起作用。强调人的认识的能动性,认为主动性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教学中,学生是研究的主体,是内因,教学只有经由过程主动研究的方式,将知识内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求得主动发展。
4、素质教育的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根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研究其它各门学科,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造就当代
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5、关于“优化”的理论依据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将系统论、控制论的根本准绳和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讨,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这就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详细的教学任务,考虑教师和学生的详细条件来制定一个最好的教学计划,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计划,以期在划定限度的时间和精神内获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并从当代哲学关于联系的学说出发,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多种因素之间的联系,认为在整个活动中,彼此影响的联系有着决意的作用。他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体现了整体性的概念、彼此联系的概念和动态的概念。设计(包孕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优化特指“从肯定的作业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优化”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肯定条件下的最优。
四、预期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