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不深刻,难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正确识别这两种立体图形。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
2.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练习本、直尺、圆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种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模型,提问:“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2.学生观察并回答:长方体的面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3.教师继续提问:“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4.学生观察并回答:长方体的棱有4条长边和4条短边,相对的两条边长度相等。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模型,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2.学生观察并回答:正方体的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边长都相等。
3.教师继续提问:“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4.学生观察并回答:正方体的棱有12条,每条边长度相等。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教师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讲解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五)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反馈。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后观察家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家长签字确认,明天交给老师。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点汇总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个长方体至少可以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最多可以有6各面是正方形,但不会存在3个、4个、5个面是正方形!练习:(1)判断并改正: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 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7、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8、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9、有三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11、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另外四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 )12、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
( )13、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的面积也都相等。
( )14、长方体(不包括正方体)除了相对的面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
( )15、一个长方体中最少有4条棱长度相等,最多有8条棱长度相等。
( )(2)填空:\1、一个长方体最多有( )个面是正方形,最多有( )条棱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则它的4个侧面是( )形。
3、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 ),它的六个面都是相等的( )形。
4、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可以看到( )个面。
最少可以看到( )个面。
【知识点2】棱长和公式:长方体棱长和=(长+宽+高)×4 长+宽+高=棱长和÷4)正方体棱长和=棱长×12 棱长=棱长和÷12棱长和的变形:例如:有一个礼盒需要用彩带捆扎,捆扎效果如图,打结部分需要10厘米彩带,一共需要多长的彩带分析:本题虽然并未直接提出求棱长和,但由于彩带的捆扎是和棱相互平行的,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首先确定每部分彩带与那条棱平行,从而间接去求棱长和。
前和后面的彩带长度=高的长度;左和右面的彩带长度=高的长度;上和下面的彩带长度=长的长度。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立体图形知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不够深入,难以灵活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直观演示、操作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牙膏盒、魔方等。
2.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操作。
3.准备课件,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动画等,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长、宽、高、面、棱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点汇总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面是正方形!练习:(1)判断并改正: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 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7、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8、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9、有三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11、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另外四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 )12、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
( )13、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的面积也都相等。
( )14、长方体(不包括正方体)除了相对的面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
( )15、一个长方体中最少有4条棱长度相等,最多有8条棱长度相等。
( )(2)填空:1、一个长方体最多有( )个面是正方形,最多有( )条棱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则它的4个侧面是( )形。
3、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 ),它的六个面都是相等的( )形。
4、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可以看到( )个面。
最少可以看到( )个面。
【知识点2】棱长和公式:长方体棱长和=(长+宽+高)×4 长+宽+高=棱长和÷4正方体棱长和=棱长×12 棱长=棱长和÷12棱长和的变形:例如:有一个礼盒需要用彩带捆扎,捆扎效果如图,打结部分需要10厘米彩带,一共需要多长的彩带?分析:本题虽然并未直接提出求棱长和,但由于彩带的捆扎是和棱相互平行的,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首先确定每部分彩带与那条棱平行,从而间接去求棱长和。
前和后面的彩带长度=高的长度;左和右面的彩带长度=高的长度;上和下面的彩带长度=长的长度。
需要彩带的长度=高×4+长×2+宽×2+打结部分长度20×4+30×2+10=150cm练习:(1)有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长50厘米,宽30厘米,高30厘米,需要在用铝合金包裹玻璃连接处,需要( )米的铝合金。
正方体与长方体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点正方体和长方体是几何学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它们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正方体的认识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立方体,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相邻的两个面之间的夹角相等。
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
正方体与立方体的区别在于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而立方体的六个面可以是任意形状的正多边形。
正方体可以看作是立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
正方体的特点有:1.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具有相等的边长。
2. 所有的面都平行于对立面。
3. 相邻的三个面的交线都是直角。
4. 所有的棱都相等。
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骰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正方体。
人们通过掷色子来进行游戏和抽奖,利用正方体的随机性为娱乐带来乐趣。
二、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是一种立方体,它的六个面是长方形。
长方体的相邻两个面之间的夹角不一定相等。
一个长方体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在于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六个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特点有:1. 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具有不同的长和宽。
2. 所有的面都平行于对立面。
3. 相邻的三个面的交线都是直角。
4. 对立面的长和宽相等。
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书、电视、冰箱等家具和电器的外形大多采用长方体的形状,这是因为长方体可以提供更多的储存空间和良好的稳定性。
三、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应用正方体和长方体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应用,还被广泛应用于科学领域。
在数学中,正方体和长方体是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它们的性质和运算规律是研究几何学和立体几何的基础。
在物理学中,正方体和长方体被用来描述和计算物体的体积、表面积以及各种力学性质。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性,发展出了各种应用于工程建筑、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总之,正方体和长方体是几何学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它们在定义、特点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与性质总结与解析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与性质总结与解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在几何学中经常遇到的两种三维几何体。
它们在形状和性质上有着一些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认识与性质的总结与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几何体的特点。
一、长方体长方体是一种具有六个矩形面的几何体。
它的六个面可以被划分为两组相等的平行面,每组有三个面。
其中,相对的面是相等的,并且每个面都是矩形。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面,并且相邻的面之间的角度是直角。
这使得长方体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
1.1 面的性质长方体的面积可以通过计算各面的面积之和得出。
具体地说,长方体的总表面积等于6个面的面积之和。
另外,如果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分别为L、W和H,则长方体的体积等于L×W×H。
1.2 对角线的性质长方体的对角线是连接相对顶点的线段。
根据长方体的性质,长方体的对角线可以划分为两组相等的对角线,每组有四条对角线。
其中,相对的对角线相等。
此外,长方体的对角线还满足勾股定理,即任意两条相交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相交对角线的平方和。
二、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六个完全相等的正方形面。
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面,并且相邻的面之间的角度是直角。
正方体的性质与长方体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2.1 面的性质正方体的面积可以通过计算一个面的面积,然后乘以6得出。
具体来说,正方体的总表面积等于一个面的面积乘以6。
正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计算一个面的面积,然后再乘以正方体的边长得出。
2.2 对角线的性质正方体的对角线是连接相对顶点的线段。
与长方体类似,正方体的对角线可以划分为两组相等的对角线,每组有四条对角线。
相对的对角线相等,并且任意两条相交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相交对角线的平方和。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差异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形状和性质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首先,长方体的六个面可以是不相等的矩形,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相等的正方形。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知识,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认识不全面,难以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幻灯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题、卡片等。
3.教室环境:布置成数学实验室,准备操作桌和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几何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及展开图(课件)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课堂检测
【答案】 (1)
(2)3,2,4
课堂检测
4.用铁丝焊一个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高是8厘米的长方体框 架,至少需要多少的铁丝?
课堂检测
4.用铁丝焊一个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高是8厘米的长方体框 架,至少需要多少的铁丝?
【答案】 (20+10+8)×4=152(厘米) 答:至少需要152厘米的铁丝。
知识小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共有6个面, 12条棱和8个顶点;在同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 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பைடு நூலகம்方体
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正方体呢?它 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 有什么特点?
正方体
下图中,哪个是正方体,哪个是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是多 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
知识讲解
长方体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 看到几个面?
长方体
观察长方体物体和长方体的直观图,都可以 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长方体,最多 同时只能看到3个面
长方体
围成长方体的每一个长方形叫作长方体的面,两个面相 交的线叫作长方体的棱,3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长方体的 顶点。那么,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呢?
实战演练
课堂检测
1.看图填空。
(1)这是一个(
)体。
(2)它的棱长是( )厘米。
(3)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的长度和是(
(4)它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厘米。
课堂检测
【答案】 (1) 正方 (2) 5 (3) 15 (4) 60
课堂检测
2.选择题
(1)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求用多少铁丝,是求长方体的( )。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公开课)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初步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说出它们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感知它们的特征。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4.想象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想象,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六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评析优秀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教案、评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两个几何体吗?它们有什么区别?”(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4.老师引导学生用长方体模型验证特征。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1.老师拿出一个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正方体有什么特征?”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4.老师引导学生用正方体模型验证特征。
(四)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老师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相同点: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长方体的面是长方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的面都是正方形。
(五)巩固练习1.老师出示一些几何体模型,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六)课堂小结1.老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认识?”2.学生回答问题。
四、课后作业1.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判断下列几何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3.请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评析本节课是一节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颖,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堂上,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课本P1~2的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的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1、师:(出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认识这些图形吗?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说说分类的依据。
(课件演示)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二、自主探索、初步感知(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学生举例。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小组观察长方体和自学例1,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3、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问题提示: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你怎么知道的?②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以及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但是,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复杂,学生可能会对它们的特征理解不深,容易混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面、角、棱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特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来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小结,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六年级数学上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点汇总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正方形!练习:(一)判断并改正: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 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7、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8、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9、有三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11、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另外四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 )12、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
( )14、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的面积也都相等。
( )15、长方体(不包括正方体)除了相对的面相等,也可能有两个相邻的面相等。
( )16、一个长方体中最少有4条棱长度相等,最多有8条棱长度相等。
( )(二)填空:1、一个长方体最多有( )个面是正方形,最多有( )条棱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则它的4个侧面是( )形。
3、 正方体不仅相对的面相等,而且所有相邻的面( ),它的六个面都是相等的( )形。
4、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可以看到( )个面。
最少可以看到( )个面。
【知识点2】棱长和公式:长方体棱长和=(长+宽+高)×4 长+宽+高=棱长和÷4长方体棱长和=下面周长×2+高×4长方体棱长和=右面周长×2+长×4长方体棱长和=前面周长×2+宽×4正方体棱长和=棱长× 棱长=棱长和÷12例如:有一个礼盒需要用彩带捆扎,捆扎效果如图,打结部分需要10厘米彩带,一共需要多长的彩带?练习:(1)看图2-6,并填空 单位:厘米这个长方体长(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
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的长度和是( )厘米。
棱长总和是( )厘米。
上下两个面是( )形。
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生在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得长、宽的联系。
教学具准备:教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实物、土豆、小棒、橡皮泥()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机器人)它是由什么形状的物体组成的?(长方体)以前咱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认识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意图:机器人取材于学生手工课上的作品,既贴近生活激趣,有很好的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学生说教师评价)(意图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操作实验,感知面、棱、顶点(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品。
(2)师:老师没有忘记找长方体物品了,所以就带来了一个土豆,现在要把它变成长方体。
①(切一刀)出现了面,请学生上来摸一摸,感觉平平的。
(板书:面)②(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两个面相交于一条边)师: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板书:棱)③(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在切一刀)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板书:顶点)(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经历动手、观察、思考这一过程,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也可以这样快乐学会。
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知识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2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可用下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3、棱长和长方体棱长和=长×4+宽×4+高×4=(长+宽+高)×4正方体棱长和=棱长×124、正方体的展开图(见第2页)长正方体的展开图都有六个面;判断一个展开图能不能折叠成长正方体,关键是看看每个面有没有相对的面。
5、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长方体的表面积(有六个面)=长×宽×2+长×高×2+宽×高×2=(长×宽+长×高+宽×高)×2(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2)正方体的表面积(有六个面)=棱长×棱长×6(因为正方体的六个面完全相同) 在解决一些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想清楚要算几个面。
在解答时,可以把这几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再相加,也可以先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再减去不需要的那个(些)面。
一个抽屉有5个面,分别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底面。
所以做这样一个抽屉所需要的木板,只要算出这5个面的面积就可以了。
通风管顾名思义是通风用的,没有上面和底面。
所以只要算四个侧面就可以了。
(1)具有六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油箱、罐头盒、纸箱子等;(2)具有五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水池、鱼缸等;(3)具有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水管、烟囱等。
一、填空1、长方体有( )个顶点,有( )条棱,有( )个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体积计算和表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它们的特点和区分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区分它们。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如何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观察比较法: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牙膏盒、魔方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品的特征。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它们的形状。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长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正方体三条边相等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PPT课件
包装设计应用
包装容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常见的 包装容器形状,如纸箱、 木箱等,用于装载和保护 物品。
节约空间
在物流运输和仓储过程中 ,使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形 状的包装可以更有效地利 用空间,降低成本。
美观实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包装设 计可以实现美观与实用的 平衡,提升产品的整体形 象和市场竞争力。
其他领域应用
02
长方体和正方体性质探究
长方体性质
01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 都是矩形,相对的两个 面完全相同。
02
长方体有12条棱,其中 4条长、4条宽、4条高 ,分别对应三组相对的 面。
03
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 顶点由3条棱相交而成。
04
长方体的对角线相等, 且互相平分。
正方体性质
01
02
03
04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 6个面都是正方形,且每个面
正方体表面积公式推导
正方体表面积 = 6 × 边长^2
公式推导: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面积都是边长×边长。因为正方体所有面都 相等,所以表面积计算公式为上述公式。
实例分析与计算
实例1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5cm、 3cm、2cm,求其表面积。
实例2
一个正方体的边长为4cm,求其表面积。
计算
根据长方体表面积公式,表面积 = 2 × (5cm × 3cm + 5cm × 2cm + 3cm × 2cm) = 2 × (15cm^2 + 10cm^2 + 6cm^2) = 2 × 31cm^2 = 62cm^2。
计算
根据正方体表面积公式,表面积 = 6 × 4cm^2 = 96cm^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活动意图说明: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在总结长方体特征后,教师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然后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环节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3
1、基本练习:P3练习一第2题“观察图例,回答问题”
(1)哪个是正方体,哪个是长方体?(2)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完全相同?
(3)长方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有几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几个面完全相同
吗?
2、课件出示:练习一第3题
3、课件出示:
如果这是一个长方体礼品盒,营业员准备用红丝带包扎一下(如图),打结处用去了20厘米红丝带。
请问一共用去了多少红丝带?
4、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说说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有什么体会?学生活动3
学生回答,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7.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课件;(学具)正方体、长方体的物体各一个、土豆和小刀、若干小棒和三通接头。
教学过程:一、切物成形,导入新课。
学生动手切土豆,认识“面”、“棱”、“顶点”。
先切一刀。
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
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
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
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继而通过屏幕演示,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
二、循序渐进,探究特征。
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
(1)独立数一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
(2)交流结果和数法。
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交流:长方体面的个数你们是怎么数的?长方体棱的条数你们又是怎么数的?(3)提出研究角度:这堂课将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继续研究长方体。
2.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
以高楼大厦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引入,提出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来制作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
①活动提示。
●材料说明: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
●学会合作: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
●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②动手操作。
③汇报交流。
搭一个长方体框架一共使用了几根小棒?这些小棒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每种颜色的各几根?这些小棒在搭的时候有什么规律?从而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直觉判断,认识直观图。
①初步认识。
相机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面”和“棱”。
②直觉判断。
寻找看不见的棱,知道在直观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看不见的棱。
③形成表象。
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
(3)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
①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
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
再擦去三条,继续想象。
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
相机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②辨认长、宽、高。
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
(4)展开想象,探究“面”的特征。
①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
②交流演示,引导发现面的特征: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③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
动态演示变化过程。
观察发现: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完全相同。
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
3.自主探究,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1)继续变化棱长,得到正方体。
(2)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自主探究正方体。
(3)讨论交流正方体的特征:6个面,都是正方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
相机揭示棱长的定义。
(4)比较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并说一说理由。
相机出示集合图。
4. 概括总结,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能力。
1.链接生活,运用新知。
出示冰箱的外形尺寸(cm):70×60×180。
思考:看到这组数据,你知道这台冰箱的哪些信息?你还知道这台冰箱哪些面的面积呢?2.展开想象,正确选择。
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对应物体。
(1)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2)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3)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4)当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四、畅谈收获,总结课堂。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收获吗?现在,如果请你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你有什么话想说呢?小结:本节课同学们经过自主探索,在操作中探究了棱的特征,又由棱联想到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并独立探究出正方体的特征。
情境让“探索特征”和“发展空间观念”比翼齐飞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我觉得,从学科内容上考量,相对于“复式统计表”来说,知识点多未尝不是它的优点,可深度挖掘的空间更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更丰富;相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来说,受到学生前期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的限制相对较小,在选择教学年段时更自由些。
而选择了这个课题,沿袭照搬原有的设计只能重复昨天的故事,我必须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新路来。
一、课前慎思——1.特征教学如何探索出一条新路?特征认识是本节课的主体内容,如何组织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执教本节课首要思考的问题。
广泛收集资料后,我发现特征教学的思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先从实物入手,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认识面的特征;接着借助长方体框架,通过量或推理等方式认识棱的特征;最后认识顶点的特征。
第二种,结合准备的长、正方体自主探索,然后汇报交流面、棱、顶点的特征,形成共识。
第三种,结合用物体切、用长方形纸围、用小棒搭等动手操作,在汇报交流中逐步构建,不断完善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
其中,第一种方式是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逐个展开的,后面两种面、棱、顶点的特征是同步进行的。
我思考,空间建构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
面和棱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何一定是先研究面后研究棱,而不先研究棱后研究面呢?我思考,长方体的“面”与“顶点”特征的认识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为这两者在长方体中相对于棱而言属于强刺激,而且学生在第一学段中已经初步接触。
长方体特征的认知难点在于棱的特征的认识,因为如果让学生根据现成的长方体物体总结棱的特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存在困难的。
创设怎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探究棱的特征,使得棱的特征成为一个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呢?发现面的特征除了以直观观察为基础,还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去发现,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考,增进空间观念呢?受到以上思考的触动,我尝试着突破特征教学的传统设计,通过先发现棱的特征,然后由棱及面,发现面的特征,体现由“线——面——体”螺旋上升的认识。
这样的认知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建构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认知。
在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小建筑师”的操作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小棒去搭建长方体框架,在做中观察、做中探索、做中发现。
在面的特征的处理上,有了对棱认识的基础,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我设计了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面这样一个想象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想象、推理,从而寻找到长方体的6个面,继而观察这6个面,理性地思考总结长方体面的特征。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思维的层次性,由直观走向抽象,由实物操作过渡到表象操作,从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分析,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考,增进空间观念。
2.发展空间观念如何从“附属”走向“核心”?相对于几何知识的习得而言,空间观念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由二维向三维发展的转折阶段,这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如何引导学生由原有的面的认识过渡到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而在传统的长、正方体教学中,我们过多地还是把它当成了“附属产品”,把“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我认真地思考:如何把培养空间观念和发展数学思考由“附带产品”转变成“核心目标”呢?如何实现“基础知识”和“发展空间观念”的比翼齐飞呢?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学,才能使空间观念建立得更好呢?空间观念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在积累丰富的几何知识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在观察中积累感性知觉,在操作建构空间观念,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对比转化中深化空间观念,在综合运用中提升空间观念,根据“感知———表象———思维”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中,想象是空间观念培养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本节课的着力点。
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展开想象的机会,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
我从“长方体的大小是由长、宽、高决定的”这个数学常识中汲取到灵感,在教学长、宽、高的概念时我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如果擦去一条棱,你也能够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吗?”“再擦去三条呢?”“至少保留几条棱,你就能够想象出这个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这个情境充满了挑战性,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最终引导学生发现至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可以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水到渠成地抽象出长、宽、高的定义。
将一个原本“人为规定”的数学知识演绎成为了一次富有挑战的想象过程,不仅使知识获得了更为鲜活的意义,更使得想象力和空间观念都在其间得以有效发展。
由棱到面的特征认识也为展开想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在认识面的特征时,我创设了又一个想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促使学生将眼前简约的三条棱和已经获得的相关表象结合、重组,然后在脑海里从已有的三条棱出发,依次描画出其它的看不见的棱,进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长方体。
这个想象的过程不仅顺利引出了面的特征,也进一步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再比如巩固练习中,“根据所给长、宽、高的数据想想是什么物体?”“联系储物柜的前面,观察想象,应用新知根据前面选择其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