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掌握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分析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和成果;(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2)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观;(3)增强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具体实践和成果;(2)新中国外交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3)新中国外交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纪录片《开创外交新局面》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性;(2)简要介绍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意义;(3)提出探究问题: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和特点;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中国外交政策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2)分析新中国外交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作用;(3)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新中国外交事件,如“乒乓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2)让学生深入了解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3)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在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和成果。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究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3)鼓励学生关注当今世界外交动态,思考新中国外交对现代外交的启示。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我国的历史,对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在地理、政治等学科中也学习了一些关于国际关系和外交的知识。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于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外交政策具有较强的兴趣,尤其是对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就和地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大多数学生具备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部分学生需要在学习中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方式进行学习。
在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学习了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日建交等重要事件。这些事件标志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堂检测:
1. 请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特点。
2. 请列举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 请简述我国参加万隆会议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开创外交新局面”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开创外交新出“开创外交新局面”重点,强调“开创外交新局面”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11.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2.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3. 访问印度和缅甸: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之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含答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含答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目标】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课前知识梳理】一、打开外交新外局面(20世纪70年代)(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集团所非法占据;(2)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地位日益提高;(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缓和的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的共同要求。

2、中美建交过程(1)1971基辛格秘密访华(2)1972年访华,并签署(3)年,中美建交(三)中日关系正常化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注: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 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目标:反对,维护2、新时期外交成就(1)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成功举办会议(3)中国积极发展与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成立组织。

【课堂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原因;2. 掌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3. 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对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确立的过程;2.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3. 采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2. 引导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树立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观念;3.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际形势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1. 国内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2. 国际背景:冷战格局的形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3. 外交政策的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一边倒。

第二课时: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1. 1954年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2. 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3. 1957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第三课时: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1. 提升国际地位:从无到有,由弱变强;2. 促进国家发展:引进外资、技术,开展国际合作;3. 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第三世界国家。

第四课时:新中国外交中的重大事件1.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的缓和;3. 1979年中美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

第五课时:新中国外交的启示1. 坚定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2. 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的核心;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原因;2. 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3.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

难点:1.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2. 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分析;3. 新中国外交政策对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2)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和成果;(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新中国外交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特点;(2)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和成就;(3)新中国外交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和贡献。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和原因;(2)新中国外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应对策略;(3)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深远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历程;(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新中国外交为何能取得辉煌成就?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和成就;(3)分析新中国外交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和贡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中国外交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应对策略;(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外交案例,如“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等;(2)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新中国外交的成功经验和启示;(3)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为今后我国外交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总结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梳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3. 思考未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2024年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的重要事件和时期,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评价不同历史阶段的外交政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事件,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外交战略布局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外交政策背后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外交历史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中国外交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前知水平。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外交的起源与发展,如“丝绸之路”等。

讲述近代中国外交的曲折历程,包括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外交困境。

重点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如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多边外交的开展等。

3. 案例分析选取改革开放以来的典型外交事件,如香港回归、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进行深入分析。

引导学生从国家利益、国际环境、外交策略等角度分析这些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中国外交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 总结提升总结中国历史上开创外交新局面的重要性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外交作用,促进国家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外交新局面的短论文,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人教版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人教版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历史编写人:吕本龙审稿人:王明强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教材分析《开创外交新局面》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的对外关系》的内容。

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的建树。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在新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础上,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的国际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了解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

探究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3、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

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奋点多集中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历史事件上,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教材解析——必修1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材解析——必修1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材解析: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材解析:必修1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学法指导1.结合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改善,掌握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角度考虑外交政策。

认识到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策略。

2.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改善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确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对中国和世界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3.本课的重点内容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在联合国框架内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要对基本的历史史实准确分析和理解。

4.通过学习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成就,明确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会用分析的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并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概况。

5.通过学习,掌握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增强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状意识。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第一、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

第二、它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普遍认同。

第三、它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第四、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

从此,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参与联合国重要会议,广泛接触各国领导人,宣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鲜明地阐述我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得到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赞同。

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六次特别会议,阐述了中国对世界局势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受到热烈欢迎。

中国在联合国组织内,坚定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共同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

2.70年代为什么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从美国方面来看,当时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和不利地位,需要找到一个足够强大的伙伴来对抗苏联,而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可以增加对付苏联的力量。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节课讲述了中国在近代历史中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在近代前期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策略以及涉及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了解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与原因,以及中国如何迎接外来文明的挑战和如何应对列强意图的变化。

同时,也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外交政策所面临的双重压力:国内与国外。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2.理解中国在近代前期与列强的斗争中采取的外交策略,并体会这些策略的历史意义;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理解中国在与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策略。

难点1.深刻理解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双重压力;2.理解中国复杂的外交政策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诱发学生对近代中国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2. 基础知识梳理利用工具书,重温中国在近代前期与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外交策略及其历史意义。

3. 深入课文结合课本,展开深度分析,了解中国复杂的外交政策形成过程,并理解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4. 课堂互动集体探讨:是否存在中国在与列强的斗争中所采取的一些不当或者错误的外交策略?5. 课堂小结总结全文,澄清内容和思路,强化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1.合作式学习法;2.竞争式学习法;3.讨论式学习法;4.课堂辩论式学习法。

六、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教学文本及工具书等。

七、教学评估1.教师巡视;2.学生互评;3.小组评测;4.个人总结。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历史事件掌握的不是很熟练,对理解教学内容有一定阻碍。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在介绍外交政策的基础上,多给学生一些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交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而理解外交政策的执行。

人教版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必修①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案例一团中学何亿军一、教学目标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建树。

【难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背景;新时期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导入,然后展标——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新课讲解】【屏幕显示】一、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首先播放视频:“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权利恢复”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段视频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件?(学生回答,教师投影展示)(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师:请同学们思考: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何意义?(学生结合课本根据自查的资料展开介绍并作出回答,教师略作点评利用投影进行总结)1、 恢复的原因:未恢复的原因:美国阻挠 台湾占据 。

2、意义【过渡】那么20世纪70年代中国还取得了那些外交成就?【屏幕显示】(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中美关系正常的原因及意义?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第三世界人民的支持。

③美国霸权地位逐渐的衰落。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结合课本阅读第113页的「学思之窗 」 ,加以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回答,教师点拨小结)【屏幕显示】 1、原因师:总之,中美双方都出于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走上了恢复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道路。

【过渡】那么,中美关系是如何实现正常化的呢?【屏幕显示】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及意义?(请学生结合自查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后回答,教师投影展示相关内容略做点评)【屏幕显示】时间、 事件(1)1971.4 乒乓外交(2)1971.7 基辛格秘密访华(3)1972.2 尼克松访华(4)1979 中美两国建交3.意义:(教师点评总结不用投影展示)【过渡】中美关系的改善对长期以来一直惟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反思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反思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反思一、反思教学收获1、导入比较引人入胜,“语不惊人誓不休”,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为了使陌生的学生愉快而主动地接受我,为了在陌生的学情环境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更为了减少历史课枯燥和抽象的说教,增强历史课的趣味性和课堂实效性。

因此本堂课的导入我另辟蹊径,大胆创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有效提取材料信息等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我提供大量材料,创设相关学习情境,并提出探究问题。

比如提供材料,探究“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3、始终贯彻三维教学目标。

重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和情感价值观教育。

比如在学习“中日关系正常化”时,抒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何等的宽容;这是何等的魄力,这就是中日两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等。

4、教学重点明确,难点突破有效。

“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开始改善的原因”“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是本课重点,“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影响外交的因素”确定为本课难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通过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探究问题。

5、选材多样,角度新颖,密切联系现实热点。

比如在学习“新时期的外交建树”时,密切联系当前时政热点,展示“亚丁湾护航”图片,展示“哥本哈根会议”图片和资料、展示“2009年新加坡APEC领导人‘全家福’”图片等。

二、反思教学不足:板书不太规范。

没有能够把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日后必须加强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训练。

说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

说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

我 国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我 国 第 一 颗 氢 弹
东 方 红 一 号
南 京 长 江 大 桥
探究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使美国不得不重 新审视对华政策。在国际社会中“没有永远的朋 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尼 克松总统在位其间,两国开始改善关系。中美有 哪些共同利益推动他们结束以前的对抗关系呢?
2、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自学辅导法、自由讨论、情境诱思法、 问题诱思法、分析讲述。
课前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 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思考: 3、提前布置学生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 中搜集整理资料。 4、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报名参加历史剧、情景剧 表演,并和学生一起编剧本。
乒乓 外交
基辛格 访华
尼克松 访华
苏攻美守的地位; 霸权地位的衰落
应对苏联的威胁
材料一:20世纪60 年代后期,世界战 略格局发生重大变 化,苏联军事力量、 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长期的越南战争导 致美国经济衰退;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美国的霸权地位日 趋衰落。
材料二:1969年3月, 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 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 珍宝岛,中苏军队发 生激烈交火,珍宝岛 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 苏关系降到了冰点, 中苏边境地区剑拔弩 张,大规模军事冲突 有一触即发之势。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LOGO
教材简析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法简介

Company Logo
一、教材简析
1、教材内容:《开创外交新局面》是人教版新 课标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 系》的第二课,介绍了四部分的内容——在联 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 关系正常化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主要向学生 介绍了我国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 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建树。

高一历史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案

高一历史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7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以及基本史实2、探讨取得外交成就产生的重大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2、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对基本事实已有基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三张图片:乔冠华的笑、跨越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要求学生观察图片。

通过图片,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

问:图片反映70年代中国外交的哪三件大事?学生回答——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总结提问:大家知道,我国现在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美、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可是,你知道中国是如何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吗?你知道中美、中日是怎样确立外交关系的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取得了哪些新成就呢?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观看视频,结合课文第一目内容思考:1、为什么使用“恢复”而不用“加入’?(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2)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致使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动动脑:阅读课文112页历史纵横思考:假如你是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对于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你作何回应?2、我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情境设置:毛泽东曾风趣地说:这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中小国家用轿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推荐五篇]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推荐五篇]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推荐五篇]第一篇: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

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中国新时期外交建树的具体活动,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过程和方法运用历史资料和历史照片,创设和再现历史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情境之中,体验与感悟历史。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等教学方式,对相关的史实进行梳理和归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历史线索和基础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局面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局势,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重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首先先来见证中国外交的两件大事:2014年11月联合国通过朝鲜人权决议案,中国等投反对票;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今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那么我们不仅要思考:新中国是何时能在联合国合法的行使自己的表决权,中美两国又是何时能进行这种友好的国事访问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今天的内容。

(过渡)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比较严峻,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下中国的外交陷入困局,那么我们又是如何打破困局实现拨云见日呢?(多媒体展示):第一篇章:拨云见日教师: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首先拨云见日打破困局的是我们恢复在一个国际组织的合法席位,即联合国。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设计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设计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事业是如何发展的?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成就。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新中国外交成就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意义。

4. 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教师总结: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成就。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2)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分析;(3)新中国外交对世界的影响。

2. 教学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分析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认识新中国外交对世界的影响。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外交政策是如何确立的?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新中国外交成就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意义。

4. 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教师总结: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确立过程和外交成就的意义。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教材分析《开创外交新局面》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内容。

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建树。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在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础上,中国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得到提高。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

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3、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

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进入到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个时期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怎样取得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优秀教学案例1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过程和成果,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
2.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主要外交活动和成就。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关键历史事件,评价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案例中,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过程和成果,通过分析关键历史事件,使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则。同时,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讨论、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此外,通过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教师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巩固记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5.教学方法多样化:本节课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它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本节课中,我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同时,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反馈,关注他们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总之,我将竭尽全力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新时代青年。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

《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其特点;2. 掌握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3. 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历史背景;2. 分析相关历史事件,探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调整过程;3.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新中国外交成就感到自豪的情感;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认识外交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其特点;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背景,引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关注。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其特点。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过程及其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中国外交的成就和影响。

6. 拓展延伸: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前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

7. 布置作业:8.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的了解程度、对外交政策调整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七、教学拓展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如《新中国外交纪实》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反思
《开创外交新局面》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二课,内容和时间维度上紧密联系上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内容,在结构设置上比较清晰,学生在学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以后,对于新课内容理解的没有太大问题,学习难度适当。

在课堂活动中整体效果良好,学生紧跟课堂,师生共同合作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作业反馈情况也比较理想。

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后,结合课前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总结如下:
课前和以往的每节课一样,从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媒体课件设计到课堂扩展内容补充,练习题目选择和课后作业布置都做了充分准备,确保学生良好完成基础知识学习,自学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教学活动设计也较合理,切合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课本内容为依托,环环紧扣,使学生能紧跟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方面做了较为合理的设计,并且在其中穿插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图片,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然而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记忆情况不太理想。

在课前设置了上节课知识回顾,有针对性的提问,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对上节课的内容没有记忆清楚,在做选择题时不知道该选什么。

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确实认真听讲,讨论了,但是动手能力欠缺,没有在课本上标注知识性的问题的习惯,没有及时的将知识巩固记忆,下课以后复习,就不能将完整的课堂学习内容梳理清楚,这样就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旧知识的记忆情况。

为了使学生能将这一节内容和上一节联系起来,在练习题目的同时又将上节内容简单串讲了一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进度,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本章小结的内容没有进行完全,最终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二、探究学习阶段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设置的两个探究问题是:“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以及“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其中第一个问题需要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中国与联合国的渊源)来解答,大部分同学忘记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在参考课本后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另一方面因为有老师听课,学生整体都比较紧张,气氛不如以往活跃,平时比较喜欢发言的同学也没有表现出该有的积极性,导致讨论的情况不太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整节课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师出示基本框架,主要内容由学生填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在实际上课中还是出现了直接灌输的情况,对于一些需要学生理解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深入研究,而是直接出示,比如影响中美关系最大的障碍——台湾问题,在出示材料以后直接进行了讲述,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但是在最后的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中,又只是简单地出示了三个方面的表现,对于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没有做更加详细的介绍,学生对这两个组织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概念的阶段,不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外交活动。

三、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情况。

一方面没有能够考察到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在有些问题上只提问了一两个同学。

另一方面学生回答的时候,对于回答的情况的评价不太完
整,在学生回答出现了困难的时候没有及时引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比如果小艳同学在回答“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时,本来基本意思她自己理解,但就是说不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及时的引导她,应该就能顺利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一方面帮助她纠正口头表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节约课堂时间。

综合这节课,由于本身经验和课堂出现的情况,虽然是完成了教学知识目标,但是在学生积极性调动,参与探究方面和教学评价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应注意这几点,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知识储备,合理安排课堂讨论的探究题目,力求探究题目适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并适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信息,设计可行的活动方案,使课堂不枯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把握整个课堂,使学生不管是在听课还是讨论,都能紧紧围绕课堂。

并及时提醒他们注意重点内容或者需要记忆归纳的问题,不光在课件上展示,而是反映到学生的课本和笔记中,做到知识的有效接收和巩固。

最后应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合理应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适当的纠正和引导,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他们出现的问题能得到良好解决。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学生一起进入课堂,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