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维定势的危害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思维定势的危害与对策

思维定势,直接影响学生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的判断;阻碍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不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因而克服思维定势对物理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思维定势使学生错误理解物理现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粗浅的表面现象容易造成认知上的错误,在应用知识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例如,在认识“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在空气中哪个下落得快些?”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究其原因就是生活中的错误经验使然。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实验来体会:用一个铁球和一张纸作道具,先从高处同时落下,观察到铁球先落地;再将纸张捏成纸团做一次,结果同时落地,从中分析得出哪个物体先落地并不是取决于物体的重,而是由于存在阻力的原因,再用其它的器材多做几次比较,让学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消除思维定势带来自g负面影响,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看上去的表面现象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第二,思维定势使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物理规律。定势思维会给学生造成思维上的混乱,会干扰判断。例如,对惯性总有这样一个观点;速度大的物体比速度小的物体的惯性大。究其原因,学生往往是根据“速度大的汽车不能及时刹住”的生活经验来做出判断的。回答此类题目时。许多学生还没有从根本上来分析影响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这说明正确的物理知识还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分析物理概念的内涵,强化思维训练,使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再如,摩擦力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吗?热是从热量多的物体向热量少的物体传递的吗?解决这样的问题都需要在讲解基本概念时,一定要将概念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在一开始时就有较正确的认识,也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防止产生片面的错误观点,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问题。

第三,思维定势使学生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在认知中,思维是从一个中心的问题开始的,思维没有了中心,就好比行驶中的轮船没有的桨一样,遇到问题就无法解决,这也是造成思维障碍的常见原因。如在回答一辆正在匀速行驶的洒水车,它的动能如何变化?好多学生都认为动能不变的。在解答题目“现有质量相同的水和铁块,让他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接触,则热由哪个物体传出来?”时学生回答几乎都是热由铁块传给水;细分析,学生认为车子的速度不变,其动能就保持不变而忽视了物体的质量这一因素;学生认为由于铁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铁的温度升得高,因而铁块终温比水的终温高,所以热由铁传给水,学生理由看起来很充分,却忽视了两者的初温并不知道,因而并不能确定传热。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思考问题的不全面性,在教学中应加强训练,通过习题的比较增强解题的灵活性。

第四,思维定势使学生在学习相近或相似知识时产生错误。学生在学习时,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头脑中已存在的知识相对比,机械模仿,造成错误;如在学习

压力时,最初认识压力是从重力开始的,就将压力与重力混为一谈了:将数学上的方法应用到物理上,不注重物理概念的意义。如在学习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得到公式I=U/R,变形后得到R=U/I后,于是模仿认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而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这种思维的错误,是由于思维的惰性所造成的,在解决问题时,缺少深入思考,不弄清问题的实质,而将已有的数学关系搬到物理上来用,认为有雷同之处,简单套用同一方式,结果产生了错误。因此,平时应要求学生不仅加强对物理知识知识概念的理解,应该在最初讲解基本概念时,从一些简单现象着手,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摒弃非本质的因素,另外,事例的列举也应是多元化的,清除学生头脑中的模糊认识,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奠定基础,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五,思维定势使学生在解题时顾此失彼。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根据平时的经验来解题,不注意题目中条件的变化或公式适用的范围,不去分析题设中问题的差别,机械地套用旧的模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带来认知上的错误。如在标准大气压下,2Kg20℃的水吸收7.56×105焦的热量,水温升高到多少℃?教学中发现不少同学最终运用公式计算出来答案是110℃(20℃+90℃)(错误答案),究其原因,学生忽视了水在100℃时继续吸热会沸腾,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再如,一个重力为0.784N、体积为100cm3的物体放入水中,静止时浮力为多大?错解:F=p波gV排=1×9.8×t00×10-6N=9.8N。

正解:∵p物=G/Vg=0.784/100×10-6×9/8=0.8×103Kg/m3<p木

∴物体最后静止时漂浮在水面上,F=G=0.784N。因而教学中应教育学生,要弄清物理问题的过程,挖掘题中可能隐含的条件,对计算出的答案要进行论证,避免发生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