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层学 第10章 中生代

古生物地层学 第10章 中生代
(4)阴山-燕山地层分区(V4),区内三叠系出露少,岩性为下红、 上灰的内陆干燥盆地至河、湖相及后期湖泊相沉积,含煤少。 (5)辽东—吉南地层分区(V5),出露少,以河流相为主,主要是下 红、上灰的粗碎屑沉积,夹煤线。 (6)冀鲁皖地层分区(V6),区内仅在钻孔中见到有争议的早三叠世 以紫红色为主的砂岩、泥岩。
2.其它脊椎动物
鸟类,包括Sinornis(中国鸟)、Cathayornis(华夏 鸟)、Boluochia(波罗赤鸟)及Chaoyangia(朝阳鸟) 等。侏罗纪晚期出现的始祖鸟、孔子鸟是早期代表。 原始哺乳类(古兽类)从侏罗纪中期开始分化, 辽西阜 新早白垩世发现Endotherium(远藤兽)
晚侏罗世 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兴起,这一植物群主 要分布在北方,其组成除苏铁、蕨类以外,尚有短叶的 松柏类。 在西北地区,中侏罗世晚期起出现红层,植物化石稀 少。
白垩纪
植物界变革时期
K1 与侏罗纪相似,裸子植物占主导地位,银杏类和 真蕨类仍很发育 早白垩世晚期被子植物已在全球广泛分布,晚白垩世 起就占统治地位,代替了裸子植物
4.塔里木地层区(Ⅳ)
本区可划分为5个地层分区:
(1)南天山地层分区(Ⅳ1 ),局部地区有下三叠统或中、上三 叠统,均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含较丰富的叶肢介,双壳类、古植物 及孢粉化石。 (2) 库车地层分区(Ⅳ2),分布广泛,沉积特征、含化石情况 与南天山地层分区相似。 (3)塔中地层分区(Ⅳ3),分布广泛,以湖泊沉积为主,地表无 出露。 (4)塔西南地层分区(Ⅳ4),和田地区存在下三叠统上部地层、 阿克陶地区有晚三叠世的沉积。 (5)塔东南地层分区(Ⅳ5),仅发现晚三叠世沉积。
第十章 中生代
(250Ma~65Ma) 中生代包括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第10章: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第10章: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天山山脉中段南北坡植物群落的CCA典范对应分析
通过对天山山脉中段南北坡植物群落与环境变量(土壤有机质 含量、土壤pH值大小和土壤中的C/N比)之间的CCA分析,发现植 物群落分布与上述3个土壤变量之间,有着很好的回归关系。 其群落排序轴与土壤pH值(pH)、土壤有机质含量(Y)和土壤中的 C/N比(C)的回归方程如下: 天山山脉中段北坡 Axis1=1.8075pH-1.365Y-0.0246C R2=0.9999 Axis2=0.9874pH+2.2308Y-1.7882C R2 =0.9999 天山山脉中段南坡 Axis1=1.6261pH-2.07Y-0.2073C R2 =0.9957 Axis2=-1.1369pH-0.9667Y+1.6647C R2=0.9999

排序的原理
通过降维,使原来 要用n 个原始数据描述的实体, 在尽量保留原数据特征的 条件下,利用最少数据 (排序坐标)来描述,有 利于揭示原始数据反映的 规律。
按属性排序实体称正分析, 或叫Q分析。 按实体去排序属性的叫逆 分析或叫R分析。
y e ●E ●A
a
●B
●D d
b ●C c
E A D C B
4.8 4 3.2 2.4 1.6 0.8 0 Euclidean
二、生物群落的排序
(一)排序的概念 1、定义:所谓排序,就是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 按照相似度 (similarity) 来排定位序, 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 及其与周围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类型: 1)直接排序,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即以群落生境或其 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序位,又称直接 梯度分析或者梯度分析。 2)间接排序,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 (如种的出现与否,种的频度、盖度等),又称间接梯度分 析或者组成分析。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态园林: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3.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当代园林生态的研究的具体体现?①园林生态学主要研究四方面问题:一、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城市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与机理。

三、与城市植被相关的群落生态学问题。

四、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②当代园林生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研究。

二、城市绿地布局和结构的研究。

三、城市绿地或植物群落的恢复建设研究;四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的生态管理。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1.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3.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4.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即为环境污染。

5.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

6.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

7.水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城市居民安全卫生使用城市水资源的前提下,城市区域水环境所能承纳的最大污染物质的负荷量。

8.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或负荷量。

9.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10.驯化:植物这种在自然条件下调整其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称为驯化。

11.生态型: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遗传分化后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世界植被的主要群落类型及分布专业资料世界主要植物群落类型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冻原冻原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草原荒漠荒漠专业资料亚马逊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热带雨林rainforest一般分布在赤道南北510左右的范围内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 纬度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 的更替。
•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
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
化。水热结合导致植被 呈地带性分布。
•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成带 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1 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 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种类组成没有热带雨林丰富, 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 科、金缕梅科为群落优势种。结 构比热带雨林简单,乔木层分 2~3层。 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各大洲均 有分布,并集中分布在我国亚热 带。
欧亚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落叶混 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 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 草原-季雨林-雨林。
北美大陆
• 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 •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 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 阔叶落叶混交林。
南美大陆
• 南美太平洋沿岸
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
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园林生态学(第十章-植物群落与园林绿化)2012

园林生态学(第十章-植物群落与园林绿化)2012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 是优势种中的最优者,是群落的创造者、建设者。对于森林植物群落而
言,建群种通常是乔木层的优势种。
如:白桦林的白桦即是乔木层的优势种也是群落的建群种。
群落的优势种
群落中的各物种对决定群落的性质有同等重要的作 用,但群落中的优势种决定群落的性质。 不同层次有不同的优势种。
三、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观点: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 机体与种群那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孤立的)
个体论观点: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 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连继的)
群落存在依赖于生境与物种的选择性,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同或 者相互密切关联的,环境变化引起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因此, 并不是一个个分离的实体,而是连续的系列。
往往是由于种群自身数量稀少的缘故。偶见种可能是偶然的机会由人带入、或伴随着 某种条件改变而侵入,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关键种(key species):在一个群落中与其他种相互影响、并决定其 他许多种生存的物种,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丰富度指数 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测度—丰富度指数
Gleason指数
群落中物种数目
D=(S-1)/lnA
Margalef指数
群落中总物种数目
单位面积
D=(S-1)/lnN
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物种多样测度—多样性指数
辛普生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

《园林生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B1011118适用专业:园林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学期:第5学期总学时:40学时教学时数:理论课40学时一、编写说明1、课程简介:主要授课内容是园林植物与城市环境及生态因子的关系;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生态系统概述;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生态;城市生态评价与管理。

2、地位和任务:课程从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出发,将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植被的特点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学生,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在园林生产实际中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生态园林、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服务。

3、总体要求: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对园林植物和各生态因子的关系有较深印象;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系统内能量的循环流动规律;掌握植物群落的类型、植物群落的演替成因和演替类型及群落分布规律;初步认识景观生态学中的各景观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在从事园林园艺工作中的生态意识,把生态学作为一个方面来考虑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相关课程有《森林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农田生态学》等。

5、修订依据:本教学大纲根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写。

二、教学大纲内容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对此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掌握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定义及其研究对象,介绍园林生态学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

2、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生态学分之(3)生态学几个发展时期(4)城市化与现代园林的发展(5)园林生态学概况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生态学几个基本概念及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态学的几个发展时期及现代园林的发展,初步认识园林生态学。

4、教学重点与难点:生态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安康学院
22
第4种方法:按生态分类
• 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分 • 表现了植物类型的生态本质 • 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中生植物 • 高温植物、低温植物、中温植物。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安康学院
23
第5种方法:按外貌 + 生态分类
• 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生态特征、生态 学指标分
• 避免单纯生态学、形态结构学原则的片面 • 客观反映各个分类等级内在本质 • 划分有7个群系纲: • 郁闭森林、疏林、密灌丛、矮灌丛 • 陆生草本、荒漠、水生植物。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安康学院
5
• 相当稠密 • 树高2-8m • 木本植物 • 小高位芽。
2. 矮疏林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安康学院
6
3. 密灌丛
• 相当稠密 • 树高低于2m • 木本植物 • 矮高位芽 • 地上芽植物。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安康学院
7
4. 草地
• 草本植物,禾草、苔草 • 偶尔有矮木本植物。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安康学院
42
行业标准CJJ/T85 – 2002
• 2002年,建设部组织制定、颁布行业标准 •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 • 有:大类、中类、小类 3 个层次 • 共有 5 大类、13 中类、11 小类。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安康学院
43
城市绿地的含义
• 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 市用地
• 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 (生长型)作为分类 • 分类的基本单位为:群丛 • 是世界上最早的分类,常用的分类之一 • 便于掌握,特征明显,分类简单 • 不足:与生态学的关系不密切 • 常把生态学上差异很大的植物,分在一起。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17
diagnostic species
• 鉴别种包括特征种、区别种和恒有伴生种. • 特征种是指其分布局限在一定的植物群落片段或样地的植
• 生态系统分类方向:力图将群落学特征和立地特征 结合起来更全面地反映植被各特点.
6
排序ordination
• 将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相似性来排定各 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间及其与生境间的相互 关系.此法称为群落的排序.
• 排序可有两个大的方面
– 1直接梯度分析:也可称为梯度分析或直接排序.是研究植 物种或植物群落沿着已被认识到、易于测定的环境梯度 的分布规律的方法.
第十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类
• 森林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 植被分布规律 • 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1
本章导读
• 识记:显域植被、隐域植被、泛域植被等概念; 主要的植被分类原则与系统;中国植被的分类 原则与系统;群落命名方法;植被分布的地带 性规律
• 领会: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特点;群落 的分类与排序
• 由此形成五大传统的分类地区:北欧或斯堪的纳维亚和 波罗的海;南欧;前苏联;英国;美国.
5
森林生态系统分类的三个方向
• 植物群落学的方向:以植被的类似性作为分类的基 础.排序方法来研究群落空间格局的途径.
• 森林立地学的方向:以立地性质的同质性作为分类 的框架.
– 植物群落方向和立地方向并不完全对立,很多立地分类亦 常依靠植被的某些组成和结构上的特征.
– 2排序:亦称为间接排序或间接梯度分析.是根据群落本身 的属性,如种的相关性,取样的相似性、种的盖度或频度导 出抽象的轴或群落变化的方向.
7
排序ordination
• 极点排序法 •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2025年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练习: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练习4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含解析)

2025年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练习:第十章 生物与环境 练习4 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含解析)

练习4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1.[2023重庆一中检测]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的外貌。

根据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等的差异,陆地的群落可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生物群落的动物主要是斑马、长颈鹿、鸟类等B.森林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态位不随季节更替而变动C.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植物很少D.草原生物群落的植物叶片巨大,能抵抗干旱2.[2024湖南部分学校检测]不同群落的外貌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群落中生物的不同特征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仙人掌的针状叶、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有利于适应荒漠干旱生境B.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灌木植物占优势,多数动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点C.森林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层现象明显,群落对光能、空间的利用率高D.冻原植被和动物的丰富度较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较低3.[2023海南]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4.[2024南宁检测]“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

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自然演替。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B.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上C.芭蕉园砍伐大部分芭蕉树后,芭蕉园的物种丰富度急剧下降D.与甲地相比,乙地演替的速度较慢、所经历的阶段也相对较多5.[2023北京]近期开始对京西地区多个停采煤矿的采矿废渣山进行生态修复。

为尽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从演替的角度分析,以下对废渣山治理建议中最合理的是()A.放养多种禽畜B.引入热带速生植物C.取周边地表土覆盖D.修筑混凝土护坡6.[2020全国Ⅱ]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第一节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

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 是有地带性的。

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 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 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 屿上,也都有出现。

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 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

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 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

树木的分枝少, 树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 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 大的树身。

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 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

成层结构很 发达,乔木层多至 4~5层,下面还有灌 木层和草本层。

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 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 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 物最为常见(图 10-1 )。

这些附生植物 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

除附生的藻类 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 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 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 花园。

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终年生长,轮流开花。

很多树木,例如 可可属 (Theobroma )、木波罗属(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 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 10-2)。

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

林内湿 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 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 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

广东分布于湛江、化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一、植物群落分类分类方法: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

植物地理群落分类

植物地理群落分类

群系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
羊草 + 大针茅 + 柴胡草原
羊草+大针茅草原 羊草+中生杂类草草原 羊草+丛生小禾草草原 羊草草原 羊草+丛生禾草草原 羊草+盐中生杂类草草原 大针茅草原 芨芨草草甸 兴安落叶松林 红沙荒漠 羊草 + 大针茅 + 寸草苔草草原
5、群系组 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可以根据 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生活型(三或四 级)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群系组。 6、植被亚型 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 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型。
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2、群丛组
凡是层片结构相似,而且优势层片 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标志 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组。
3、亚群系 在生态幅度比较广的群系内,根据
次优势层片及其所反映的生境条件的差
异而划分亚群系。
4、群系(植被分类的中级单位)
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标志种)相 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1.植物群落是各个种的有规律的结合,
3.各个具体的植物群落有自己明确的
边界,与其他群落在性质上和分布上都有 一定的间断性。
植物群落是一个确定的、具体的有机体 (1)组成群落的各个植物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 有机体的观点 (Clements 1905) 依存的,类似有机体的各个器官间一样。 (2)植物群落和有机体一样有其出生、生长、成 熟、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可以通过重复基本上是同 样形式的发展阶段而自行繁殖。
单优种群落
直接使用优势种命名 优势种名 加 单位名
Phragmites communis Association (芦苇群丛)
多优种群落
列出各层优势种的学名,共优种名之间用“+”号相连,各层 之间以“—”号相连 A1优势种名+ B1优势种名—C2优势种名+D2优势种名—E3优势 种名+F3优势种名„„加单位名

第十章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群落类型与分布

4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分布于中纬度地区。长江流域、秦岭淮河以南,南 至北回归线附近,共涉及18省。

为亚热带气候,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干燥寒冷,四季 分明,年均温在15~18℃,夏季最有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为红壤、黄红壤或山地红壤,偏酸性。
12 荒漠(desert)
分为干荒漠和冻荒漠。
干荒漠的生境十分极端,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 我国分布在西北各省区,沙漠和戈壁面积超过100万km2,表 现为干旱、风沙、盐碱、贫瘠、植被稀疏。
第二节 城市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 城市植被的概念: 城市范围内覆盖地面的生活植物,称为城市植被。 1 城市植被的特征: 人工化特征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 使城市植被组成、结构、功能等都受到城市建设的强烈影 响,明显不同于自然植被。 园林化特征 城市植被受人类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呈园林化的格局。 乔、灌、草、藤等各类植物的配臵(森林、树丛、绿篱、 草坪、花坛等)都是按照人的意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精心 镶嵌而成的。

良好的耐盐植物,也是一种奇特的“胎生植物”。
3 季雨林、稀树乔木林、多刺疏林:
季雨林 分布于东南亚一带,印度和缅甸中部为典型。该区域 降水较多,干湿季分明,每年有2~6个月的干旱期。植物 生长期集中在雨季,优势树种在旱季末期有落叶倾向。群 落内藤本和附生植物较少。 稀树乔木林 乔木稀疏、矮生,树冠不整齐,生长不茂盛,干旱落 叶。林下禾草类发达。 多刺疏林 由旱季落叶的乔木和灌木组成。叶片呈羽状,植株多 刺。如仙人掌、大戟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非洲、美洲和大 洋洲。
外貌暗绿,结构简单整齐,分层清晰。长江流域为 典型,以木荷、青冈、石栎、香樟、木兰等为优势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

广东分布于湛江、化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一、植物群落分类分类方法: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

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

其系统如下:植被型组:如草地植被型:如温带草原(植被亚型):如典型草原群系组:如根茎禾草草原群系:如羊草草原(亚群系):如羊草+丛生禾草草原群丛组:如羊草+大针茅草原群丛:如羊草+大针茅+柴胡草原亚群丛2.植被分类单位⏹植被型:最主要的高级分类单位。

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

如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植被型组:最高的分类单位。

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因而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

这里的生活型是指较高级的生活型。

如针叶林,阔叶林、草地,荒漠等。

⏹植被亚型:辅助单位。

根据优势层片或批示层片的差异划分。

这种层片结构的差异一般是由于气候亚带的差异或一定的地貌,基质条件的差异而引起。

例如温带草原可分为三个亚型:草甸草原(半湿润),典型草原(半干旱)和荒漠草原(干旱)。

⏹群系:主要的中级分类单位。

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如以大针茅为建群种的大针茅群系。

以落叶松为建群种的落叶松群系等。

如果群落具共建种,则称共建种群系,如落叶松、白桦混交林。

⏹群系组: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

如草甸草原亚型可分出:丛生禾草草甸草原,根茎禾草草甸草原和杂类草草甸草原。

⏹亚群系:辅助单位。

根据次优势层片及其所反映的生境条件而划分。

如羊草草原群系可划出:羊草+中生杂类萆草原(也叫羊草草甸草原),羊草+旱生丛生禾草草原(也叫羊草典型草原),羊草+盐中生杂类草草原(也叫羊草盐湿草原)。

⏹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如羊草+大针茅这一群丛组内,羊草+大针茅+黄囊苔草原和羊草+大针茅+柴胡草原都是不同的群丛。

⏹群丛组:片层结构相似,而且优势层片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工共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如在羊草+丛生禾草亚群系中,羊草+大针茅草草原和羊草+丛生小禾草就是两个不同的群丛组。

⏹亚群丛:反映群丛内部在区系成分、层片配置、动态变化等方面出现的若干微细变化。

亚群丛就是用来反映这种群丛内部的分化和差异的,是群丛内部的生态——动态变型。

⏹根据上述系统,中国生态学家于1980年完成了《中国植被》和中国植被图的制作。

中国植被分为10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60多个群系、群丛则不计其数。

二、地球上主要植被类型与分布(一)热带雨林:①分布与生境特点:赤道及其南北的热带湿润区域。

特点:高温、多雨、高湿、为赤道周日气候型②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丰富,垂直结构丰富、生长迅速。

群落内有丰富的粗大木质藤本、有花附生植物、板根现象、茎花现象、(半)纹杀植物等。

乔木层最高可达60~80m。

群落层次结构复杂,仅乔木层就可分3层以上。

以龙脑香科、梧桐科、大戟科、蝶形花科、茜草科、山榄科为主。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年平均气温26℃以上。

年降雨2500-4500毫米,全年均匀分布,无明显旱季。

这里也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热带雨林在地球上,除欧洲外,其他各洲均有分布。

而且在外貌结构上也都颇相似,但在种类组成上却不尽相同。

P.W.Richards(1952)将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分成三大群系类型,即印度马来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和美洲雨林群系。

⏹植被特点⏹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是高大乔木。

⏹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

在明亮地带草本较茂盛。

⏹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茎花现象(即花生在无叶木质茎上)很常见。

⏹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发育于乔木的根茎上。

⏹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

由于它们没有共同的休眠期,所以一年到都有植物开花结果。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

⏹⏹乔木叶子在大小、形状非常一致, 全缘,革质,中等大小。

⏹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河口和西双版纳地区。

此外,西藏自治墨脱县境内也有热带雨林的分布,这是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界。

(二)红树林⏹分布与生境特点:是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分布于热带亚、非洲及美洲。

⏹物种组成:我国有12科27种,为单优群落种混生树种。

⏹群落特征:胎生现象引人注目,红树有呼吸根、支柱根;具有据盐和泌盐适应,叶片具有旱生结构。

(三)季雨林、稀树乔木林和多刺疏林1.季雨林(seasonal rain forest):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有常绿季雨林和落叶季雨林。

是紫檀、黄檀、蔷薇林、黑木柿、柚木等名贵木材的原产地。

(四)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分布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区,我国在长江流域。

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林。

特征:种类组成没有热带雨林丰富,由樟科、木兰科等物种组成。

外貌暗绿,结构简单、整齐、似馒头状、分层清晰。

(五)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群落分为硬叶乔木、和硬叶灌木。

茎可代叶光合,环境不良时,群落变矮。

⏹我国的草原可分为4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

(九)稀树干草原是热带旱生草本植物群落。

特点是草本层构成了群落的背景,草本植物通常密实、生长在红壤土上,乔木的相思树为优势。

(十一)水生草本群落:⏹由水生植物组成。

环境特点:水分超饱和,以致多数水生植物沉没于水中生活,或根固着水底,仅花露出水面或浮于水面,有的甚至根部脱离土壤,漂浮水中生活。

⏹沉水植物群落以各种眼子菜为优势。

如莲花类、水葫芦,遍布全世界。

⏹由于水生生境的一致性,水生植物群落类型都非常相近。

(十二)荒漠( fellfield,desert):可以分为干荒漠和冻荒漠。

干荒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极端干旱条件下发育的植被类型。

以多汁肉质植物为主,百岁兰、仙人掌科、景天科、菊科、豆科、小檗科等。

表现为稀疏不连续的植被。

冻荒漠:分布于两极及极高山地带,在极端寒冷条件下发育起来的冻原或冻荒漠植被。

以地衣、苔藓为主,偶有蕨类与灌木。

我国主要是西北高山地区的荒漠植物群落。

第三节城市植被的群落类型一、城市植物概念⏹城市绿地:实质是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被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能的空间。

⏹城市植被:一方面侧重于植物群落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则侧重于绿地的功能,并分别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分类体系。

二、城市植被的群落分类⏹人工栽培群落⏹残存自然群落⏹城市杂草群落⏹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伴人植物群落:缝隙类、侵占废地类、裸地演替后期。

⏹人工植被:行道树、城市森林、公园和园林、街头绿地、强调外貌季相用于景观效果,也可反映园林绿地植被规划的理念与倾向,并强烈地制约着城市不同地段植被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三、城市绿地分类概述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

①按地形要素分②按形态分③按功能分绿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共5大类,13中类、11小类。

包含两层内容:①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②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③城市植被最为重要的是居住区的植被,再就是生态效应,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系。

第四节:城市植被恢复与重建一、城市植被的变化1.植被环境的变化:人为干扰加剧、热岛效应加剧、土壤有机质与肥力下降、水土污染严重,导致植被衰退。

2.植物区系成分的变化:乡土优势树种减少;乡土乡成分比例减少,外来物种比例增大;人布植物与归化植物对城市及周边植被的侵染干扰越来越严重。

3.群落类型的变化:自然植被破碎,从自然群落向半人工、人工群落发展,而且程度越来越强烈。

二、城市植被的现状1.自然植被破碎化:被建筑、道路等分隔破碎,只有少量的城市森林公园保留原生植被。

2.地域性群落杂灌化:年久的公园、建筑、无人管理的院落自然演化的小型群落。

3.群落的单一化:层次简单、物种少、优势种群类同现象。

4.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趋同化:环境趋同造成物种的不适应,导致能生存物种的减少,最终也导致植物景观的趋同。

三、城市植被恢复与重建城市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原则:⏹以群落为基本单位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营建适生群落。

⏹遵循地带性植被原则:群落优势种应以体现气候地带特点的物种为主,根据自然植被的结构特点,配以乔灌草层次变化来营建城市植物群落。

⏹遵循生态演替规律的原则:根据地域气候特点,选择中生树种,营建稳定的终极群落。

⏹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自然植被的保护与物种迁地保护相结合。

⏹符合景观多样性原则:植物景观与建筑、环境的协调性与多样性。

⏹符合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利用城市公共绿地的整体规划,系统地进行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