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反思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反思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e1e1f21de80d4d8d15a4f74.png)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反思一、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反思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就是使学生重点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如何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突发事件,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对教学环节上的反思1.新课导入用图片形式以“乐山大佛腐蚀”引入新课,紧紧围绕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现实中生活事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课。
2.实验探究这节课总共设计了三个实验探究:①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②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③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验证。
探究活动过程中,既有视频播放实验又有演示实验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实验的神奇与魅力,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树立了学生“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的思想。
在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实验中,通过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后,再对溶液进行加热,品红溶液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这一实验现象的变化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二氧化硫漂白的不稳定性,并能激发学生质疑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学中,从理论上运用SO中S元素的化合价既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再从演示实验和可以升高又可以降低,推测出SO2化学原理上进行验证,培养学生先预言物质性质,再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物质性质的能力。
3.解疑答惑因SO既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又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预测学生会有疑问,2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的形式从化学反应原理不同的角度上揭示了同一现象不同本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课堂练习一道综合性的SO二氧化硫性质探究练习题,使学生更能系统地理解和运用所2学知识。
高中化学《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化学《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7bea25bb7360b4c2e3f648a.png)
高中化学《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设计思想: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课时二氧化硫的学习既能体现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又能体现应用的广泛性和时代性,既有亲近感又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师辅以引导、归纳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自学的,兴趣实验、课题探究等形式,更多地参与教学,使本节教学从准备到实施直至课后延续,都尽最大程度的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技巧,通过本专题学习后,将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和类比迁移能力,能够通过物质分类理论知识,来推导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学生也能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分析出二氧化硫中硫的+4价属于中间价态,从而推出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另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实验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为实验探索做好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硫的性质以及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教学难点是二氧化硫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防治。
具体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与能力掌握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解二氧化硫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办法。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生活→理论分析→实验探究→回归生活为主线,训练综合分析能力、设计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培养科学的探索方法与科学品质,开发多元智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体验如何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高中化学_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38ea4b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c.png)
⾼中化学_⼆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结合⼈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进⼀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观念;结合学⽣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活实际,帮助学⽣认识化学与⼈类⽣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关注⼈类⾯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逐步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学习⽅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利⽤学⽣⽇常⽣活中经常使⽤的筷⼦作为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关注⼆氧化硫在筷⼦制作过程中的⽤途,预测并设计实验探究⼆氧化硫的性质,利⽤⼆氧化硫的性质理解酸⾬的形成及防治,体会所学知识的应⽤价值,关注⽣活中⼆氧化硫合理使⽤和减少⼀次性筷⼦消耗等问题,从⽽进⼀步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标1.类⽐CO2、Cl2的性质,预测⼆氧化硫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学习SO2的性质。
2.通过对SO2性质的学习,形成物质性质的研究⽅法。
3.能应⽤SO2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全⾯的观点看待问题。
四、教学重点⼆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难点⼆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的形成及防治六、实验准备:酸性KMnO4溶液、紫⾊⽯蕊试液、酚酞溶液、NaOH溶液、品红溶液、充满SO2的塑料瓶、装有适量SO2⽔溶液的注射瓶、注射器、酒精灯、试管铗、⽓球等七、教学⽅式:结合电脑多媒体进⾏教学在⼆氧化硫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可以从类别的⾓度利⽤同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氧化碳的性质来类⽐学习⼆氧化硫,同时可以类⽐Cl2从化合价⾓度分析并预测⼆氧化硫的氧还性。
针对学⽣“可逆反应”的学习难点,可引导学⽣从字⾯⾓度加以分析,从⽽加深概念的理解。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418ad8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5.png)
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第1篇: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质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质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质四、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质五、教学过程[新课的引入]:由新、旧报纸的颜*对比引出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硫(一)二氧化硫的物理*质[教师]:展示集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并演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现象。
[小结]:二氧化硫的物理*质{屏幕展示}[过渡]:以上是二氧化硫的物理*质,下面我们来认识和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质。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质(投影展示)[演示实验]:把溶有二氧化硫的试管滴加紫*石蕊试液;[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溶液的颜*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变红)为什么变红?(学生回答:说明溶液显**)[教师]:由此看出二氧化硫除了能溶于水,而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属于**氧化物,具有**氧化物的*质。
[投影展示]1、二氧化硫具有**氧化物的*质[教师]**氧化物有哪些*质呢?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学生]能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氧化物反应[教师]请同学们书写出二氧化硫与水、与*氧化*、与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与水反应:so2+h2oh2so3与碱反应:so2+2naoh=na2so3+h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初中化学教材二氧化硫教学案例反思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质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质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质四、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质五、教学过程[新课的引入]:由新、旧报纸的颜*对比引出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硫(一)二氧化硫的物理*质[教师]:展示集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并演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现象。
[小结]:二氧化硫的物理*质{屏幕展示}[过渡]:以上是二氧化硫的物理*质,下面我们来认识和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质。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反思性说课稿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反思性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016d2a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b.png)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反思性说课稿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反思性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反思性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课堂中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由生活中的“酸雨”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分析、学习,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1、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在目标教学实践中,不应为全体学生设置同一个目标,而应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智力特点、学习成就以及个性、需要的不同,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整体性及突出重点目标。
有目标地进行教学,可以规范教学行为,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失控现象,所以,在未上课之前,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的`方法;②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技能;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绿色化学的思想并用辨证的眼光看待SO2。
2、教学方法的反思。
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是具有重大意义。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氧化硫性质探究》的教学反思
![《二氧化硫性质探究》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d1cc6a84693daef5ff73d14.png)
《二氧化硫性质探究》的教学反思一、精心创设求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有关酸雨的录像,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渴望,亲切的是日常生活所能碰到的问题,渴望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这时我再顺水推舟引出课题: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欲知酸雨如何形成,得先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就能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
我做到了这一点。
二、内容重组,过渡自然秉着新课程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对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内容做了重新的安排:硫单质及其燃烧后的产物已在初中时接触过,我不再作为上课时的讲解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我将其进行补充改进:首先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教材上是往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滴加品红溶液来说明二氧化硫漂白作用,这样的说服力不强,学生会认为会不会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后得到的亚硫酸具有漂白作用而不是二氧化硫。
在教研室陈主任的帮助下我把其改成了往二氧化硫气体中伸入品红试纸来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
这样既避免想到亚硫酸的影响,又在加热时不会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分解出来。
实验简单易行,又能避免学生在认知上的歧义。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
接着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最后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
这样既过渡自然又环环紧扣。
三、问题驱动,激发兴趣与动力二氧化硫性质学习整个过程中,我都以问题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如在学习其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了解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点考虑?2、如何知道一种气体物质的水溶性?方案设计?几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实验探究。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我不是直接引入漂白实验而是,而是先创设情景:古时利用燃烧硫的方法漂白布料,你能说说其可能原理吗?引入可能的性质漂白作用,再进行实验探究验证。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其它两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及氧化还原性时也都是精心的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我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直接填鸭式的告知方式的枯燥无味,激起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及兴趣,上课时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高中化学_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76ec7bb6294dd88d1d26b08.png)
教学设计二氧化硫的性质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筷子作为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关注二氧化硫在筷子制作过程中的用途,预测并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及防治,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关注生活中二氧化硫合理使用和减少一次性筷子消耗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1.类比CO2、Cl2的性质,预测二氧化硫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学习SO2的性质。
2.通过对SO2性质的学习,形成物质性质的研究方法。
3.能应用SO2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四、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雨的形成及防治六、实验准备:酸性KMnO4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溶液、NaOH溶液、品红溶液、充满SO2的塑料瓶、装有适量SO2水溶液的注射瓶、注射器、酒精灯、试管铗、气球等七、教学方式:结合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可以从类别的角度利用同属于酸性氧化物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来类比学习二氧化硫,同时可以类比Cl2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并预测二氧化硫的氧还性。
针对学生“可逆反应”的学习难点,可引导学生从字面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加深概念的理解。
创设筷子制作过程的引入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二氧化硫在其中的用途,从而帮助学生能更全面的认识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反思07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反思07](https://img.taocdn.com/s3/m/f39336354b73f242326c5f0e.png)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模式:结构→性质→用途,而是从现实实际和观察到的现象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测性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
2、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课前循环播放的优美风景图片与一组环境污染图片的对比,视觉冲击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课堂创设“模拟酸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并由此引出相关问题,设计展开四个探究活动。
①二氧化硫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产生明显现象说明SO2可溶于水,溶液显酸性表明SO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分析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可能途径,推测SO2具有还原性。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SO2的还原性。
③探究二氧化硫的氧化产物。
④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并分析其漂白原理。
通过一些场景的创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知识问题化,通过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原理、类比迁移等化学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使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3、设计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将以往采用SO2气体进行的实验,在可能的情况下改为SO2水溶液进行实验(如验证二氧化硫漂白性实验中用SO2水溶液代替SO2气体与品红溶液反应),并且尽可能在密封的环境下进行(如针筒实验、使用矿泉水瓶代替试管等),以防止或降低污染。
4、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知识侧重不同,SO2的氧化性以及空气中SO2的来源和防治酸雨的办法等内容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没有呈现,而是将其作为课外探究问题提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课外自主探究,也使知识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二氧化硫教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二氧化硫教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f1657b8f7ec4afe05a1dfc2.png)
教学目标
②掌握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还原性和漂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二氧化硫的溶解实验,体会二氧化硫的
溶解性;通过类比的方法,递推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
物的通性;通过小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漂 白性等,提高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 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②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 来探究二氧化硫的溶解性、还原性、漂白性等,体验科 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
备哪些条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内
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课例研究综 必要条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
述
度才引起质变。通过 STS(科学、技术、社会)和化学
知识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注重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
发展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科一:二氧化硫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二:验证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探究三: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
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
验,使他们形成服务社会的情感、意志和性格。通过实
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的发生应具
学价值观等一系列情意品质。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良
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分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
神,难度适中的化学实验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挫
高中化学_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化学_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b114fe5227916888586d7c0.png)
【板书】易溶于水,1: 40o作,观察现象)回答:现象:试管内上升一段水柱。
结论:说明易溶于水。
设计和动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引导】从哪里入手研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怎么分析?怎样用实验证明?【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设问】1.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吗?怎样证明?2.根据硫元素的化合价,试判断二氧化硫具有怎样的氧化还原性?【评价】对学生讨论的结果给予正确评价,并重复正确结论。
【板书】1.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提问】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有哪些?(1)二氧化硫跟水的反应SO2+H2O=H2SO3(亚硫酸,不稳定,易分解)H2SO3=H2O+SO2【提问】观察上述两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何特点?【评价】总结得非常好。
正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正反应;逆反应:向反应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强调】注意条件:在同一条件下。
【提问】怎样表示可逆反应呢?【讲解】可逆反应表示在SO2水溶液中SO2不可能完全和水反应都生成H2SO3即是部分反应,SO2和H2SO3是共存的。
【思考】(1)CO2和水反应是可逆反应吗?(2)H2燃烧生成水,水电解生成H2和02,是可逆反应吗?为什么?【板书】(2)二氧化硫和碱的反应SO2+2NaOH=Na2SO3+H2O 回答:从二氧化硫的组成和结构入手。
讨论:每4人一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1.SO2是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
看其水溶液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用pH试纸测水溶液酸碱性)。
2.SO?中S为+4价,中间价,所以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实验:取少量的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记录现象:紫色石蕊变红。
结论:SO2是酸性氧化物。
(或用pH试纸测水溶液酸碱性)学生回答:(1)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总结概括:SO2和H2O是第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又是第二个反应的生成物;H2SO3是第二个反应的反应物,又是第一个反应的生成物。
《二氧化硫性质》教学反设计及反思
![《二氧化硫性质》教学反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d6b1148284ac850ac024290.png)
《二氧化硫性质》教学反设计及反思《二氧化硫性质》教学反设计及反思知识目标: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二、能力目标:培养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四、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五、教学过程[引入]:由当前环保问题——酸雨的形成,引出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硫(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师]:展示充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并做二氧化硫溶于水的演示实验。
[生]:观察现象并解释现象。
[小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多媒体展示)[过渡]:以上是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来认识和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向溶有二氧化硫的试管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师]请同学们观察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生]: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师]:由此看出二氧化硫除了能溶于水,而且还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投影展示]1、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师]酸性氧化物有哪些性质呢?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生]能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师]请同学们书写出二氧化硫与水、与氢氧化钠、与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练习与水反应: SO 2 +H 2 O==H 2 SO 3与碱反应: SO 2 +2NaOH==Na 2 SO 3 +H 2 O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O 2 +Na 2 O=Na 2 SO 3[过渡]:二氧化硫除了以上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
[师]:介绍装置中的试剂,当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溴水、KMnO 4 溶液、品红溶液时,观察它们溶液的变化情况。
[生]:观察现象并回答[师]:是什么性质导致了上述溶液颜色的变化呢?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溴单质和高锰酸钾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二氧化硫分别同入到它们的溶液中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呢?如果是,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检验它的变化?[生]向褪色的溶液里面加入可溶性钡盐,再加稀盐酸,如果有不溶于酸的沉淀产生,说明生成的硫酸钡,进一步证明二氧化硫中+4价的硫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_微型实验初探—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微型实验初探—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a0efe6b89eb172ded63b7d5.png)
微型实验初探——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鲁科版化学Ⅰ的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三节《硫的转化》的第二部分。
本节内容是利用物质类别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在第一课时了解了含硫物质在自然界中转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在实验室如何实现不同价态硫的转化。
由于硫元素有非金属元素的多种变价,性质上有很多的特殊性,学好本节内容,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研究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对后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系统掌握极其重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环境保护等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从物质分类与氧化还原两个角度推测SO2的化学性质,并通过分组实验验证,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微型实验的实践,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1、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2、通过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能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四、教学方法:微型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五、教学过程【学习难点】通过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能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学过程】微型实验初探——二氧化硫的性质学情分析硫及其化合物既是本节教材的核心知识之一,也是高中化学重要的考点,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分析如下:知识认知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酸性氧化物的物质分类的知识,掌握了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的化学理论知识,通过生活常识和课前预习初步了解了有关二氧化硫、酸雨的知识,基础铺垫充分,从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角度展开本节重点内容的学习,思路清晰,脉络条理。
学科素养与能力方面: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
但由于学生是在高中阶段刚开始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学习方法不完善,尚不能认识到物质性质的多样性:既有一般规律又有特殊性,实验设计、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有待于提高。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与反思.doc](https://img.taocdn.com/s3/m/951a880027d3240c8447efd0.png)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1 .本节在教材屮的地位和作用木节课学习内容是苏教版高屮化学必修1屮《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通过木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硫酸型酸南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让学生认识S0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木节在教材屮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习了氯、澳、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是对高屮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后续章节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血性,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不可多得的一节课。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2)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0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2)了解S0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3)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片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02的化学性质。
【教学思路】木节课是在教师质疑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得出结论,练习提高。
在探究活动屮,学生Z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现彖分析得出化学木质,再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屮的一些白然现象,即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8e23ed26f1aff00bed51efc.png)
“二氧化硫”一课的教学反思102中学赵红丽《硫和二氧化硫》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充满着大量的与现实生活相关信息,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又从课堂走向社会。
故2013年3月20日下午第六节课我在高一(4)班上了《二氧化硫》一节课。
从教学中我感受最深的有:1、以图片形式用乐山大佛腐蚀事件引入新课,紧紧围绕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现实生活中事件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新课。
2、关注学生主体。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知识的传授,我都不是直接给出或介绍,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慢慢地引导学生探究、总结。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体系。
在问题解答方面,产生的疑惑方面,我会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集思广益。
结果这个做法在课堂上看到学生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比较激烈与频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采用观看实验录像、比较、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自我表现法等综合启发式教学法学习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漂白性(设计意图是突破本节的难点)。
3、联系生活实际。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在讲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我从“150万双一次性筷子=66平方”材料信息入手,让学生从有关一次性筷子的材料中获得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并能从根本抵制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并告知食用含二氧化硫超标的食品会对人的肝和肾等有严重的损害,甚至有致癌作用,同时介绍三种方法鉴别熏蒸的一次性筷子;在讲完二氧化硫与碱反应后,提出生产生活和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尾气应如何处理等等。
总之在进行二氧化硫的教学中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所引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都能充分的利用。
在整节课中,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不仅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程的理念,而且学生不断的动脑思考更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69afbe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1.png)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硫》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氧化硫》教学反思1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对这节内容进行反思:一、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反思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就是使学生重点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如何利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突发事件,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对教学环节上的反思1.新课导入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视频资料,有关工业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酸雨的危害的,使学生感到震惊和渴望,震惊的是酸雨的危害太严重,渴望的是急切想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这时,顺理成章的引出课题: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欲知酸雨如何形成,得先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
通过创设求知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视频文件播放时,由于教师没有及时提示学生应该透过现象看物质的化学性质,很多学生过渡关注酸雨危害的严重后果,甚至有些学生在议论今后下雨时,被雨水浇后会不会掉头发等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有些偏离课题的中心。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为完成本课题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
2.内容重组新课程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由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借二氧化碳的水溶性和水溶液的酸性,与二氧化碳相比,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吗?其水溶液是否显酸性呢?哪一个的酸性强呢?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相似,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但是也有不同的性质,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硫还有漂白性,再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反思
一、精心创设求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以全球瞩目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为切入口,播放一段有关酸雨的录像,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渴望,亲切的是日常生活所能碰到的问题,渴望了解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这时我再顺水推舟引出课题: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欲知酸雨如何形成,得先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就能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
我做到了这一点。
二、内容重组,过渡自然
秉着新课程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对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内容做了重新的安排:硫单质及其燃烧后的产物已在初中时接触过,我不再作为上课时的讲解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及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我将其进行补充改进:首先介绍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教材上是往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中滴加品红溶液来说明二氧化硫漂白作用,这样的说服力不强,学生会认为会不会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后得到的亚硫酸具有漂白作用而不是二氧化硫。
在教研室陈主任的帮助下我把其改成了往二氧化硫气体中伸入品红试纸来验证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
这样既避免想到亚硫酸的影响,又在加热时不会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从溶液中分解出来。
实验简单易行,又能避免学生在认知上的歧义。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
接着从组成上分析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最后从化合价分析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性。
这样既过渡自然又环环紧扣。
三、问题驱动,激发兴趣与动力
二氧化硫性质学习整个过程中,我都以问题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如在学习其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了解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点考虑?2、如何知道一种气体物质的水溶性?方案设计?几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实验探究。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我不是直接引入漂白实验而是,而是先创设情景:古时利用燃烧硫的方法漂白布料,你能说说其可能原理吗?引入可能的性质漂白作用,再进行实验探究验证。
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其它两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及氧化还原性时也都是精心的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我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直接填鸭式的告知方式的枯燥无味,激起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及兴趣,上课时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四、创设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
在验证二氧化硫能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提出方案通过颜色变化观察(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后,质疑能否说明就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
溶液反应使溶液褪色还是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使溶液褪色?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强烈矛盾,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及积极思维。
正如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上课时也确实激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学生探究实验的高潮。
五、关注学生主体,教师起引导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所有知识的传授,我都不是直接给出或介绍,而是通过一定的情景,慢慢地引导学生探究、总结。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体系。
在问题解答方面,产生的疑惑方面,我会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参与,集思广益。
结果这个做法在课堂上看到学生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比较激烈与频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联系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在讲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我引入二氧化硫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一些不法厂商利用这一性质漂白食品以达到色泽鲜艳招引人们眼球的目的,但食用含二氧化硫超标的食品会对人的肝和肾等有严重的损害,甚至有致癌作用。
如果买到这类食品该如何处理;在讲完二氧化硫与碱反应后,提出生产生活和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尾气应如何处理等等。
七、重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这节课我总共设计了四个实验探究:1、二氧化硫的水溶性实验;2、二氧化硫的漂白实验;3、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的验证实验;4、二氧化硫与滴有酚酞的碱溶液反应实验。
两个问题探究:1、二氧化硫水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2、二氧化硫与水生成酸的验证方案设计。
探究活动过程中,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感受其乐趣、培养了协作、动手能力。
在探究中感受思维的乐趣及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口头表达能力,自信心,树立环保意识。
这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没有转变观念,不够充分信任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怕学生自己学不懂,学不透,导致有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表现在有些问题总是我提出。
要是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提出质疑→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
这样做能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
学越能找到感觉有时出现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在语言上,还应再精练而富于感染力,尽量少讲,多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发表意见;要营造生生互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得到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