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证一览表

合集下载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

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伤寒方证总结图表!(附送100条伤寒临证精华)附:100条伤寒临证精华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

《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3.《伤寒论》之用药来之《神农本草经》,有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

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6.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

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7.第54条,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

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

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

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

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8.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

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

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

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

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

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

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

《伤寒论》方证汇总大全集

《伤寒论》方证汇总大全集

《伤寒论》方证汇总大全集股骨头坏死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

(太阳)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

(太阳)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

(太阳阳明)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太阳)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

(太阳)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

(太阳阳明)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

(太阳阳明)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

(太阳阳明)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

(太阳)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

(太阳太阴)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

(太阳太阴)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太阳太阴)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太阳太阴)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

(太阳太阴)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1.汤证:桂枝汤(12)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枣4枚应用: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桂枝加附子汤(20)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治阳虚自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病机: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应用: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病机: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姜6g 大枣4枚炮附子3~4.5g应用: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伤寒论主要证治归纳表
温随解表
麻黄到H辛附子浸
表邪未解
水潟不化
中闽彝熟
74
化渥解表
五苓散
彝都汗出
244
痛凌熟
386
表邪未解邪熟令吉胸
痛彝熟、心下因鞭
134
潟结和表
大陷胸潟
赞熟
W
熟入血室
^得寒熟,鼓作有畤
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潟
熟郁表狸
幅而赞熟
379
清熟散邪
表邪入桂
⅛⅛滞中脱
^寒赞熟,汗出不解,心中痞粮
165
潟熟解表
大柴胡潟
麻黄溪
邪热郁阻
心烦喜幅,或胸中烦而不幅
96
疏利邪熟
小柴胡渴
邪热冬吉滞
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103
清下热邪
大柴胡潟
熟接心神
胸满娟鹫……艳^
107
清熟短釐
柴胡加⅛t骨牡蟠潟
随热内遏
往来寒熟,心烦者
147
疏解陶郁
柴胡桂枝乾其潟
熟接胸膈
心下痞鞭而满……,心烦不得安
158
消痞溺熟
甘草溺心渴
熟接胸膈
虚短不得眠
76
清热除烦
悯更益烦…急欲^水,反不解渴者
141
解娟彝水
文蛤散
水热内令吉
化水和表
五苓散
水欲内停
服浮,烦渴者
72
温化水混
五苓散
六七日不解而烦……名曰水逆
74
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
156
短熟IiE
桂都燃盛
大娟渴不解
26
清熟生津除
白虎加人梦渴
大渴,舌上乾燥而烦
168
口燥短,心烦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

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伤寒论六经病——辩证方剂表太阳病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杏仁3g)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

大青龙汤主(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石膏30g)。

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生姜4g 石膏9g)。

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主(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

五苓散(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甘草汤(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

(桃核承气汤: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抵当汤: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

《伤寒论》方证整理大全(推荐收藏)一、桂枝汤方证: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僵痛、汗出;太阳病,发热汗出;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衄;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常自汗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阳明病,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宜发汗;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宜桂枝汤和解其外)。

二、麻黄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喘;(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胸满;阳明病,脉浮、无汗、喘。

三、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无汗;(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

四、桂枝加葛根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项背强几几、汗出。

五、小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浑身疼(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咳。

六、大青龙汤方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

七、桃核承气汤方证: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八、抵当汤(丸)方证:脉沉、不结胸、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或身黄)。

九、桂枝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十、桂加白术汤方证:脉浮虚而涩、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

十一、甘草附子汤方证:脉浮虚而涩、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有微肿。

十二、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汗多、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十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汗出、喘、无大热;(桂枝证误下)汗出、喘、无大热。

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脉微弱、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十五、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桂枝汤证误大汗)形似疟一日再发。

十六、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伤寒若吐若下后)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热结在里)、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阳明病,口干舌燥渴欲饮水;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表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表
项次 46 方剂 麻杏甘石汤 组成 麻黄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石 膏45~100克 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 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 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 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白朮12克 麻黄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 枣5枚,生石膏45~100克,半夏15克 甘草6克,麻黄12克 麻黄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麻黄9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 寒热 发热,恶风(-) 汗 痛烦气 胃口 小便 大便 外在症状 妇女 口渴 口干(+) 体力精神 睡眠 脉象 其它
方证基础(仅供参考)
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 6克,蜀漆(去腥)9克,牡蛎15克,龙 发热,恶风 骨12克 桂枝36克,炙甘草18克 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 桂枝12克,炙甘草6克,龙骨6克,牡 蛎6克 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白朮9克,人 参9克,干姜9克 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朮9克,炙甘 草6克 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4枚,炙甘 草6克 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桂枝 6克 茯苓24克,泽泻12克,炙甘草6克,桂 枝6克,白朮9克,生姜12克 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 炙甘草9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细 辛9克,五味子14克 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细辛6克,干 姜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细辛9克,五 味子14克,干姜9克,半夏15克,杏仁 15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 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 15克,大黄6克 桂枝6克,泽泻15克,茯苓9克,猪苓9 克,白朮9克 桂枝10克 ,甘草6克,牡蛎6克 ,大 黄12克,干姜12克 ,龙骨12克, 寒 水石18克,滑石18克,赤石脂18克, 白石脂18克,紫石脂18克,石膏18克 生地黄100克,防己3克,桂枝10克, 防风10克,甘草6克 发热,恶风 发热,恶风

仲景 伤寒论 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

仲景 伤寒论 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

仲景伤寒论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仲景伤寒论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一、主题介绍仲景,古代医学家,他所著述的《伤寒论》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对中医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伤寒病病因、发病机理以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的专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教育领域。

在《伤寒论》中,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机,分类了多个病证,并据此给出相应的治疗方剂。

这些方剂是从古代医书中汇总而来,通过广泛的实践应用,被证实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按照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及的方证相应经方,进行详细的汇总和评述。

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1. 太阳证(表证)太阳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初期表现为寒邪束表、脉浮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太阳证包括伤寒初起、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喜温喜按等特点。

对于太阳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桂枝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

2. 阳明证(实证)阳明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实热、便秘、口干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阳明证主要包括伤寒二三日、口渴欲饮、大便秘结、腹胀疼痛、小便少等症状。

对于阳明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大承气汤、大黄甘遂汤等。

3. 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少阳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初期表现为半表半里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少阳证主要包括伤寒初起、寒热不食、苔黄、胁痛等症状。

对于少阳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柴胡汤。

4. 太阴证(寒证)太阴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寒邪郁于里、体寒、脉沉等寒证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太阴证主要包括伤寒三五日、脉沉紧、身寒而无汗、苔白等症状。

对于太阴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白通汤、大建中汤等。

5. 厥阴证(食证)厥阴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胃寒、腹胀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厥阴证主要包括伤寒五七日、脉微紧、下利清谷、口不渴、腹微满等症状。

对于厥阴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小建中汤。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中医爱好者,值得收藏)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各位中医爱好者,为了让归纳表⽅便交流学习,图表上传受限,只能如此。

如果看得不清楚,建议电脑浏览,或在⼿机上象保存相⽚⼀样存储,再从相册打开放⼤,即可看清)打开今⽇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伤寒论》讲解郝万⼭讲伤寒论70讲视频、⽂字版⼤全1、书的作者简介 /⽂字版2、成书背景和流传 /⽂字版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字版4、关于六经辨证的若⼲问题/ ⽂字版5、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1/⽂字版6、太阳病概说(1) /⽂字版7、太阳病概说及太阳病提纲 /⽂字版8、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字版9、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字版10、太阳中风论治/ ⽂字版11、桂枝汤的适应症⽂字版12、桂枝汤的禁忌症及加减应⽤ /⽂字版13、桂枝汤的加减应⽤2⽂字版14、太阳伤寒与⿇黄汤的适应症 /⽂字版15、桂枝汤禁忌证/⽂字版16、伤寒兼证(1) /⽂字版17、伤寒兼证(2)/⽂字版18、汉代度量衡制 /⽂字版19、表郁轻证太阳蓄⽔证(太阳腑证1)⽂字版20、太阳蓄⽔证(2)、太阳蓄⾎证概说⽂字版1⽂字版221、太阳蓄⾎症(1) /⽂字版22、太阳蓄⾎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字版23、表⾥先后法则虚烦证 /⽂字版24、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字版25、⼼阳虚证 /⽂字版26、⽔⽓病 /⽂字版27、脾虚证/ ⽂字版28、肾阳虚证/⽂字版29、阴阳两虚证 /⽂字版30、结胸证/⽂字版31、结胸证(2)/⽂字版32、结胸症(3),脏结症⽂字版33、⼼下痞证(1) /⽂字版34、⼼下痞证(2) /⽂字版35、痞证及其类证 /⽂字版36、痞证类证⽕逆证太阳病欲愈侯/ ⽂字版37、太阳病⼩结/ ⽂字版38、阳明病概说 /⽂字版39、阳明病纲要 /⽂字版40、阳明热证 /⽂字版41、阳明腑实证(1) /⽂字版42、阳明腑实证(2) /⽂字版43、脾约证 /⽂字版44、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 ⽂字版45、阳明湿热发黄证/ ⽂字版46、阳明病辨证/⽂字版47、少阳病概说 /⽂字版48、少阳病的纲要 /⽂字版49、⼩柴胡汤的适应证(2)/ ⽂字版50、⼩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字版51、少阳兼证(2) /⽂字版52、少阳兼证(3) /⽂字版53、热⼊⾎室证 /⽂字版54、辨太阴病证并治(1)/ ⽂字版55、太阴病证并治(2)/ ⽂字版56、少阴病概要和纲要/ ⽂字版57、少阴寒化证(1)/ ⽂字版58、少阴寒化证(2) /⽂字版59、少阴寒化证(3) /⽂字版60、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 /⽂字版61、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证/ ⽂字版62、少阴咽痛证(2) 少阴病篇⼩结/ ⽂字版63、厥阴病提纲 /⽂字版64、厥热胜复证 /⽂字版65、厥逆证 /⽂字版66、辨下利、辨呕吐/ ⽂字版67、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结/⽂字版68、辨霍乱病症并治/⽂字版69、辨阴阳易差后⽼复病证并治(1)⽂字版70、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 及总结/⽂字版《伤寒论》经典选讲1、中医经典——郝万⼭讲伤寒论70讲视频⼤全2、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整理(必背条⽂)3、中医经典——伤寒病六经辨证⽅法4、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5、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法《⾦匮要略》1、中医经典——《⾦匮要略》笔记要点2、中医经典——⾦匮要略名词解释3、中医经典——⾦匮要略经⽅199⾸4、中医经典——《⾦匮要略》经⽅⽅歌温馨提⽰:中药处⽅需在执业医师下使⽤。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全表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全表

白石脂18克,紫石脂18克,石膏18克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心下痞 气上冲,心悸,心下痞 满,头晕,短气 气上冲(++),心下脐下 悸动,腹挛急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心下痛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咳逆上气,眩晕 (++)
呕(+) 呕(++)
小便少 大便溏泻 小便不利
桂枝甘草汤证
失眠
桂枝甘草汤证
痰饮(++)
茯苓甘草汤证
寸沉,尺 微
外邪内饮
桂枝甘草汤证
痰饮,慢性咳喘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
痰饮(++),寒 (++)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证
慢性支气管炎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 汤证
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邪内饮
病如狂 状,妄 行,独语 不休
热证

无痛苦能自复之 疝气
里实(-)
浮紧 浮紧
麻黄汤证
胸满
19 桂枝附子汤
桂枝l2克,附子(炮)9克,生姜9 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关节痛
20
去桂加白朮汤
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 炙甘草6克,白朮12克
关节痛,气上冲(-)
21
桂枝去芍药加 茯苓白朮汤
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 6克,茯苓9克,白朮9克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身痛,胸 满
发热(-),恶寒 (-)
35
苓甘五味姜辛 夏汤
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细辛6克,干 姜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发热(-),恶寒 (-)

伤寒论辩证总结图表

伤寒论辩证总结图表

桂枝汤证中风表虚证 1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汤兼证 3 桂枝加附子汤 4桂枝去芍药汤经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6桂枝新加汤本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麻黄汤兼证 1葛根汤2大青龙汤证证 3小青龙汤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 3桂枝二越婢一汤腑蓄水证:五苓散证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 2抵当汤3抵当丸太枝子豉汤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变 1桂枝甘草汤 2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 3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4桂枝加桂汤1苓桂术甘汤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虚阳虚兼水气 3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脾虚: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小建中汤 3桂枝人参汤阳证肾阳虚: 1干姜附子汤 2茯苓四逆汤 3真武汤1甘草干姜汤2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3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结热实结胸 1 大陷胸汤 2大陷胸丸 3小陷胸汤寒实结胸:三物白散脏结证热痞: 1 大黄黄连泻心汤 2附子泻心汤痞寒热错杂: 1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证水痞:五苓散痞证误治后下利:赤石脂禹余粮汤上寒下热:黄连汤火逆证热 1 栀子豉汤 2 白虎汤本证:小柴胡汤本证 3白虎加人参汤 4猪苓汤桂枝加大黄汤证蓄血证:抵当汤证太阴发黄证:1 四逆汤2白通汤寒热 1乌梅丸 2麻黄升麻汤寒 3 通脉四逆汤本错杂 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4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当归四逆汤 2吴茱萸汤本化 5附子汤 6真武汤厥证寒证 3当归四逆家吴茱萸汤证7吴茱萸汤8桃花汤厥阴热证:白头翁汤9正气虚陷热厥轻证重证:白虎汤少热黄连阿胶汤厥寒厥:四逆汤化猪苓汤证逆痰逆:瓜蒂散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阴水厥茯苓甘草汤阴兼麻黄附子甘草汤阳虚阴盛四逆汤变少阴急下证:大承气汤(三急下)呕邪传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阳郁四逆:四逆散痈脓致呕证:热移膀胱证哕误治胃寒证伤血动津哕而腹满咽1猪肤汤 2 甘草汤3桔梗汤实热下利:1小承气汤 2栀子豉汤痛 4苦酒汤 5 半夏汤 6 半夏散下虚寒阳虚阴盛:通脉四逆汤1理中汤 2四逆汤利下虚寒下利兼表温里四逆汤霍乱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攻表:桂枝汤4四逆加人参汤 5桂枝汤阴 1枳实栀子汤小柴胡汤 3理中汤易 4牡蛎泽泻散 5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内容清晰)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内容清晰)

发热表症邪在肌表营卫不和翕翕发热12调和营卫桂枝汤头痛发热13时发热自汗出54发热汗出95寒邪束表头痛发热35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46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表邪未解郁热在里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卫阳受遏内停水饮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风寒束表心下有水发热而咳40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发热不渴41风寒束表热汗烦躁38 解表发越大青龙汤邪郁肌表身热恶风99 解肌清热小柴胡汤表邪未解发热微恶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阳虚感寒反发热、脉沉者301 温阳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表邪未解水湿不化中风发热74化湿解表五苓散发热汗出244头痛发热386表邪未解邪热结胸头痛发热、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发热里证热入血室续得寒热,发作有时144 清热化瘀小柴胡汤热郁表里呕而发热379 清热散邪表邪入里结滞中脘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泻热解表大柴胡汤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77 清热解郁栀子豉汤余热不清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228 清宣余热热郁胸膈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热除烦栀子干姜汤湿热瘀蒸发热汗出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236 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伤寒身黄发热261 消热利湿栀子柏皮汤血瘀在里发热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热抵当汤水热内蓄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热瘀下焦伤寒有热,少腹满126 下血退热抵当丸胃热炽盛主里俱热…欲饮水数升者168 清热生津白虎加人参汤此表有热176 辛寒清热发热实证胃肠结热不恶寒,但热者70清下荡热调胃承气汤蒸蒸发热者248邪结胃肠其后发热者209 泻结清热小承气汤大肠燥结但发热谵语者212攻下泻热大承气汤日晡所发热者240发热汗多者253发热虚证阳虚水泛虚阳浮越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82 温阳利水真武汤潮热表热未解里热化燥日晡所发潮热104 解表泻热先宜予小柴胡汤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里热化燥发潮热,脉滑而疾214 泻下清热小承气汤燥热成实谵语有潮热215攻下泻热大承气汤有潮热者208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209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220热郁在里发潮热…胸胁满不去者229小柴胡汤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231实热内结日晡所小有潮热137 泻下结热大陷胸汤往来寒热表邪未解邪热入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96清解表里小柴胡汤往来寒热,休作有时97胁下鞕满……往来寒热266表邪未解里有水饮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147 解表化饮柴胡桂枝干姜汤邪热结滞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136 清下邪热大柴胡汤恶寒表证风寒束表啬啬恶寒12解肌散邪桂枝汤恶寒者,表未解也164表邪未解微恶寒者,表未解也234 调和营卫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疏邪桂枝麻黄各半汤表邪未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风寒郁表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38 解表清热大青龙汤表邪未解恶风寒……而胁下满痛,目及身黄98 清热解郁小柴胡汤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148 解表和胃邪尚在表发热微恶寒146 解肌和表柴胡桂枝汤卫阳不足而复恶寒汗出者155 温阳泻痞附子泻心汤表邪未解而反恶寒者……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恶寒热证里热炽盛汗出表疏背微恶寒者169 清热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恶寒虚证汗后阳虚反恶寒者,虚故也68 敛汗温阳芍药甘草附子汤寒盛阳虚其背恶寒者304 温阳散寒附子汤阴盛亡阳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回阳救逆四逆汤阴盛阳浮发热恶寒……手足厥冷388阳虚阴脱恶寒,脉微数而复利385 回阳益阴四逆加人参汤恶风表证风邪外袭腠理疏松淅淅恶风12调和营卫桂枝汤汗出、恶风13风邪外袭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反汗恶风者14 疏风解肌桂枝加葛根汤汗多阳虚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20 温阳固表桂枝加附子汤风湿郁表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175 温经去湿甘草附子汤风寒束表经输不利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31 发汗解肌葛根汤风寒束表恶风,无汗而喘者35 发汗解表麻黄汤恶风热证里热炽盛汗出表疏时时恶风,大渴168 清热益气生津白虎加人参汤汗出表证营卫不和阴弱者汗自出12调和营卫桂枝汤发热汗出,恶风13热汗出者……故使汗出95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234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病常自汗出者53风邪在表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14 解肌和表桂枝加葛根汤表邪未解水停下焦伤寒,汗出而渴者73 化饮解表五苓散汗出热证邪热迫肺汗出而喘63宣肺清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若汗出而喘163热邪外蒸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34 清热解表葛根黄芩黄连汤里热炽盛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辛寒清热白虎汤三阳合病……若自汗出者219邪滞热蒸汗出不解,心下痞鞕165 泻下清热大柴胡汤燥结郁蒸阳明病其人多汗…胃中燥,大便必鞕213 攻下泻热小承气汤里热蒸腾阳明病,发热汗多者253攻下燥结大承气汤里热燥实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220汗出里证水邪外攻手足漐漐汗出……汗出不恶寒者152 逐水攻下十枣汤汗出虚证阴盛阳脱大汗出,热不去353回阳就逆四逆汤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内寒外热38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吐利汗出388真阳欲脱下利清谷,汗出而厥者370 温阳固脱通脉四逆汤阳脱阴竭汗出而厥,脉微欲绝390 回阳通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无汗表证风寒束表恶风,无汗而喘者35发汗解表麻黄汤脉浮紧,无汗发热46脉浮,无汗而喘者235邪郁肌表以其不得小汗出23 解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卫阳受遏水饮内停翕翕发热,无汗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白朮汤风寒束表太阳病……无汗恶风31 发汗解肌葛根汤无汗邪热内郁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231 清热解郁小柴胡汤无汗热证湿热内瘀但头汗,身无汗……身必发黄236 清热利湿茵陈蒿汤头汗出水热郁蒸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136 泻下热结大陷胸汤湿热上蒸但头汗出……身必发黄236 清利湿热茵陈蒿汤郁热上蒸心中懊憹……但头汗出者228 清宣郁热栀子鼓汤郁热上蒸头汗出……今头汗出148 清解郁热小柴胡汤阳郁上迫但头汗出,往来寒热147 疏邪解郁柴胡桂枝干姜汤头痛表证风寒在表太阳病,头痛,发热13 疏风解表桂枝汤表热不解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56 解表清热风寒束表太阳病,头痛发热35 发汗解表麻黄汤表邪外束里阴寒盛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当救其里92 温里救表四逆汤表邪不解霍乱,头痛发热386 救里和表热多:五茯散寒多:理中汤头痛里证水饮上攻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152 逐水泻下十枣汤寒证浊阴上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 温肝降浊吴茱萸汤脾虚脾虚水停仍头项强痛,小便利28 健脾利水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阳虚肾虚水泛心下悸,头眩82 温阳利水真武汤水停水气上犯起则头眩67 通阳行水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颈项强表证水停经输不利仍头项强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邪闭经输项背强几几31 解表散邪葛根汤邪郁不解颈项强98疏解清热小柴胡汤颈项强99里证邪结郁阻结胸者,项亦强131 攻下结热大陷胸丸身痛表证寒邪束表头痛发热,身疼腰痛35辛温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身疼痛46表邪未解身疼痛者……后身疼痛91解肌去邪桂枝汤身体疼痛者37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387寒邪束表发热恶寒,身疼痛38 发汗解表大青龙汤霍乱表邪头痛发热,身疼痛386 温里和表五苓散、理中丸表邪未解里寒又急脉反沉……身体疼痛92 温阳救里四逆汤身痛虚证汗后营虚身体痛,脉沉迟者62 温养血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阳虚湿搏身体痛……脉沉者305 温阳除湿附子汤肢节疼痛表证寒邪束表太阳病……骨节疼痛35 解表散邪麻黄汤表邪外束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146 疏解表邪柴胡桂枝汤风湿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174 温经祛湿桂枝附子汤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175 温经散邪甘草附子汤寒湿凝滞骨节痛,脉沉者305 温经散寒附子汤虚证阳虚不布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 回阳通脉四逆汤身重表证风寒在表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39 解表散邪大青龙汤热证热盛津伤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107 清热去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津液耗伤腹满身重,难于转测219 清热生津白虎汤邪热伤气不恶寒者,其身必重208 泻下热结大承气汤虚证阳虚水泛四肢沉重疼痛316 温阳利水真武汤。

伤寒论方证

伤寒论方证

伤寒论方证伤寒论方证六经病提辨证论治的原则辨病证之阴阳、转归与寒热真假辨表里先后六经病辨证选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阳明病外证与主脉少阳病主脉太阴病主脉、下利特点及用药少阴病可见脉象及治禁厥阴的表现及病机霍乱病辩证要点汤方证桂枝汤类方证①桂枝汤证外感风邪,卫强营弱②桂枝加葛根汤证风邪袭表,卫强营弱,兼太阳经气不舒,筋脉失养③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液损,兼表邪未解。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外邪内陷,胸阳被遏,兼全身性阳气不足。

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⑥桂枝二麻黄一汤证邪气轻微,表郁不解,较上更轻⑦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郁邪轻,兼有里热⑧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脾虚津伤,水气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失宣肃⑩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营卫部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11桂枝甘草汤证——心阳受损,心失所养1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心阳受损,水气上逆13 小建中汤证——中焦虚损,气血不足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兼痰浊内扰15 桂枝加桂汤证——心阳虚,气机逆乱,冲气上逆16 桂枝甘草牡蛎龙骨汤证——心阳虚,心神不宁17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18 甘草附子汤证——风寒湿邪侵袭肌肉关节,病邪更深重,兼阳气虚19 炙甘草汤证——外邪侵袭,心的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血不足为主。

20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27921 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麻黄汤类方证葛根汤类方证栀子汤类方证五苓散类方证泻心汤类方证陷胸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白虎汤类方证柴胡汤类方证11.理中汤类方证12. 四逆汤类方证13.白头翁汤类方证14.黄连阿胶汤证15.少阴咽痛类方证16.瓜蒂散证17.烧裈(kūn)散六经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类证

伤寒论类证

伤寒论类证
《伤寒论》四厥五泄四清四引两转代表方
1、四厥
热厥――白虎汤。

蛔厥――乌梅丸。

痰厥――瓜蒂散。

实厥――调味承气汤。

2、五泻
泻痰――大陷胸汤直接泻脾胃之痰饮,大陷胸丸含有葶苈子、杏仁宣肺利水,连同肺中痰饮并治,如肺中无痰则用大陷胸汤。

泻水――十枣汤,重在治胸腔积水。

泻血――较轻桃核承气汤。

辩证血症必须和水证相鉴别,其特点一是小便利,大便黑。

重抵当汤。

泻食――瓜蒂散,具有涌吐痰涎宿食之功效。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

泻热――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小承气汤清下热结适用于阳明腑实证轻证;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功效,主要用于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证等病证。

3、四清:
清热――方用白虎汤
清热滋阴――竹叶石膏汤
清火――栀子豉汤
清火滋阴――黄连阿胶汤
4、四引:
引火出表――葛根芩连汤
引火出里――大黄黄连泻心汤
引热出表――麻杏石甘汤
引热出里――调胃承气汤
5、两转:
热极转阴――白虎加人参汤火急欲转阴――附子泻心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方剂一览表
一、太阳病证定义:在表的阳证,人体患病后,机体反应出的症状特点:病位在表,其病情为阳热性一类的证(中风、伤寒),而不是经络脏腑概念。

治则: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实证,治需以发表剂,使人体达成发汗的机转,把病邪驱除体外。

治疗中风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为主,治疗伤寒证以麻黄汤辛温发热解表为主。

禁忌:太阳病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不可发大汗,尤其忌用用火泊汗,病在表不可下;合并里饮,不可单发汗。

太阳病方证
(一)、桂枝汤类方证
方证病机适应症及辨证要点治法方剂组成应用
1桂枝汤方证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
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
强”。

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
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证
鼻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缓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
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

桂枝9g白芍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
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
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
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
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桂枝加桂汤方证寒邪引发之奔豚气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
不能忍耐,脉沉迟
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
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者
散寒降逆
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
草6g 生姜10g 大枣4枚
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

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
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
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葛根12g 桂枝10g白芍
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
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
方。

4栝楼桂枝汤方证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至表虚肌不和头痛、身痛、汗出、恶风、低热、面赤、口
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脉
沉细
辨证要点:桂枝汤方证见身拘急者
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栝楼根12克桂枝10克
白芍10g 炙甘草6克生
姜10克大枣4枚
本方证也常见于急性病,不论是急慢性鼻炎、咽炎、风湿
病、骨质疏松症、钙缺乏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即可出现
本方证。

但要排除表实葛根汤及表虚桂枝加葛根汤证而确
认本证。

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祛风散黄、表卫阳虚的多汗不断汗出恶风,黄染,腰胯痛重,苔白腻,
脉沉细,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
肤、巩膜无黄染。

辨证要点:用于桂枝汤证更见表虚明显者
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桂枝10克,白芍10克,
生姜10克,大枣4枚,炙
甘草6克,生黄芪10克
桂枝加黄芪汤《金匮要略》用于治疗黄汉,但临床本方用
于表虚的痹痛更为常见。

凡不论风湿、类风湿病、产后风、
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等,但必见本方证者,方可用
之。

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方证
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更是黄汗的特
征。

由于其人渴,津液亡失已甚,故以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症见口渴,汗出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
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
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

辨证要点: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
方主之。

益气祛湿,和营泻热;主
治黄汗。

生黄芪15克,白芍10克,
桂枝10克,米醋30克
黄芪补虚实表。

另加苦酒敛汗救液,故治黄汗表虚汗多以
致于渴者。

不渴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渴者,宜本方。

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本方证适用荣卫外虚,风寒内侵而致的
血痹
本方证多见于慢性病,如风湿病等引起的神
经麻痹症,脑动脉硬化,脑栓塞后遗症。


无力,双手麻木不能紧握,口干不思饮。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黄芪15g,桂枝10g,白芍
10g,生姜10g,大枣4枚
脉弦数加生石膏30g
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

血痹病舌质紫
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

治疗
产后身痛可重用黄芪、桂枝,下肢痛加独活、牛膝、木瓜,
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断、狗脊、
肉桂等。

身体麻木不仁者。

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