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

直到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

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字。这些记载已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因而可以被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则担当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家。

《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稚、颂三个部分。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继代史的出现。

《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概括了 3 000 年历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史记》的“成一家之言”标志着史学已卓然成为一家。

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由此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荀悦的《汉记》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

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就史学门类言,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三、古代史学的发展与完善

隋唐五代时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二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便是一个例证当然,设馆修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抑制。

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此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刘知几的《

史通》、杜佑的《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在通史撰述、当代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方面都有巨大成就,在民族史、域外史、学术史和史学批评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这一时期,史体广泛,应有尽有。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袁枢新创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还有郑樵的《通志》、马瑞临的《文献通考》。

方志在两宋特别是南宋大量涌现。金石学是宋代学者开辟的新园地。官修实录、国史、会要等书,皆较前代为详。

明代史学同此前不同的是方志撰述的兴盛和稗史的空前增多,经济史撰述的繁富,以及史学的通俗化和历史教育的广泛展开,显示出明代史学进一步走向社会深层的趋势和特点。

清代学风,以考据为盛,乾嘉时期是其黄金时代。乾嘉学者对中国有史以来的全部学术文化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清理与总结,反映在史学方面,著述甚丰,学者如林。

清代官修的正史是《明史》共 332 卷,由张廷玉等人撰写。清代的编年史有《续资治通鉴》220 卷,由毕沅主编。它是宋、元两代的编年史,历时 2O 年编成。

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开拓了新史学的格局,主张学必本源于经而证明于史。黄宗羲、全祖望共同完成的《宋元学案》,成为研究宋元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史学理论的又一代表作。此外还有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史评著作。

史学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地位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此说符合历史实际。

《隋志》著录文化成果,四部分书,确定经、史、子、集的顺序,由此直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总目》,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这一点足可看到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流传至今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诸如廿四史、正续通鉴、十通等,可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海,大都是古代史家的杰作。这说明一个事实: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

态,即“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经史关系、文史关系甚至子史关系都是中国史家向来就十分关注的课题。对这些学问的把握以及它们彼此关系的了解,乃是中国学人最基本的文化素养。老一辈史学家,于经、于史、于子,皆功底深厚,故而在史学研究中,便能视野开阔,左右逢源,于学术的普遍联系中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籍分类的体制在《隋书 · 经籍志》里大致确定下来。《隋志》把史书为13 类。这说明,在初唐时期,中国史书的积累已极繁富,分类亦相当细致。

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总目》,其史部分类,较之《隋志》更为细致。《总目》史部分为 15 类,即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二十四史是一部珍贵的历史巨著,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朝末年长达 4 000余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氏族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几个历史阶段。

一、贯通古今的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它以时间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这种体裁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容易明了史事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因果关系。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它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是鲁人系统叙述春秋时期历史的著作。

《春秋》原出于鲁国史官之手,后来经过孔子整理。孔子修《春秋》,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这就是“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相传为左丘明,全书 18 万字,用编年体的形式,比较详实地记载了上自鲁隐公元年(前公元 722 年),下迄鲁悼公四年(前 464 年)共 259 年的历史,是一部相当完备的编年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东汉末年,荀悦的《汉纪》问世。《汉纪》是关于西汉一朝的编年体断代史。荀悦在编年体的写法上有所创新,在叙事时能突破时间界限,根据需要补叙前因或备述后果,且兼及同类人和事。

袁宏的《后汉纪》也是一部断代编年史。袁宏博取众家之长,且治学严谨,在《汉纪》的基础上,采取叙事方法,扩大了编年史的容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