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李福岩袁浩来源:《前线》2015年第06期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建设中的一个前沿性重要热点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关乎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提性问题,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中的诸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而起作用,是系统的本质特征。
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个理论内容、方法与实践发展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曾在1865年7月31日致恩格斯的信中说,他的著作固然细节上的缺点在所难免,但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为此,就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即整体性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与方法、实践发展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思想观点与学说体系,是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潮与运动。
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高度浓缩与精神实质,就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以确凿的感性事实、雄辩的大写逻辑,把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紧密结合起来,对现代性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展开了全面的、无情的、彻底的理论批判与现实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科学规律,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行了科学的构想与预测。
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优秀文化遗产,创立了一个博大精深、高度完整的科学理论内容体系。
不同于书斋中具体研究某一学科专业方向的学者,在首先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浑然一体的。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家列宁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写下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同时,列宁同志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由一块整钢铸成的”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其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通过对这些基本范畴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世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意味着物质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无论是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风雨雷电,还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我们不能凭主观想象去创造或消灭物质,而只能在尊重物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物质。
意识范畴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重要概念。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的意识的漫长过程。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世界,还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限度的,它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着其他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通过实践,人类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我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认识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联系范畴反映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哲学上整体的概念
哲学上整体的概念整体的概念在哲学上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宇宙、生命、社会等广泛范畴,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整体被理解为一个包括一切存在的总体或整体性的实在。
本文将从不同的哲学流派和观点出发,介绍和讨论整体的概念。
整体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指的是将事物或现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部分的集合。
整体主义主张真实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的存在和活动都依赖于整体。
比如,生态学家认为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整体。
而周易哲学则认为宇宙是一个包含了万物的整体,万物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另一方面,唯物主义的观点也给出了对整体的解释。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现实的基础。
整体在这个观点下被解释为一个物质的集合。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的各个方面和部分都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唯物主义者通过研究和分析社会的整体来理解和改变社会。
在东方哲学中,整体的概念也被广泛探讨。
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和宇宙是一个整体。
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违背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身的完美。
佛教哲学中,无我思想强调认识整体的重要性。
佛教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短暂和虚幻的,而真正的存在是整体,只有通过放弃私我观念,超越个体,才能认识到真实的整体。
整体的概念还与伦理学、价值观等相关。
伦理学家强调整体性伦理的重要性,即我们的行为应该考虑到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利益,并追求整体的幸福和公正。
这与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整体的美学观念也在艺术领域中有所体现,比如中国传统绘画中注重意境和整体的和谐,以及现代艺术中关注观众与环境的互动。
总的来说,整体的概念在哲学上具有广泛的意义和涵义。
它被用来理解宇宙、生命、社会等复杂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整体不是简单的部分的集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存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摘要: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才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在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发现、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更好地更加一贯地坚持实践标准,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实践观的哲学研究,更加科学地理解实践标准。
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
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一〉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
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二〉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
本文从现实的视角去阅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分析近代社会的片面性和近代科学的抽象性所造成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向哲学总体观念提出的要求,探讨了总体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作为方法论的科学性以及作为世界观的归属和载体。
近年来,关于人的行为的片面功能的自觉,对自然界向人类发起报复的忧虑,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短期效应”、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开始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哲学的总体性范畴。
因而,介绍卢卡奇的总体观念的文章不断增多,但这种介绍总是试图按照某种哲学模式对卢卡奇进行剪裁,使人很难搞清楚卢卡奇究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者。
本文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总体思想作以客观叙述,笔者力求摒除自己已有的哲学知识的干扰,目的在于以这种形式引出真正对卢卡奇的总体思想作出认真研究的文章,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对于思考“全球问题”、“人类的困境”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问题都有启发意义的因素。
一. 总体范畴的提出历史研究是指向未来的,人们希望通过研究历史去找到解决那些人们将要遇到的问题的方法。
然而,研究历史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透过历史的表层抓住其本质,然后,基于对这种本质的认识,展开对社会历史总体的把握;另一条是经验主义的或实证主义的对历史表象的热恋。
卢卡奇主张走第一条道路,他说,马克思的名言:“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钥匙。
在卢卡奇看来,从整体出发,还是从单独孤立的部分出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不同的出发点完全可以形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结论。
从单独的孤立的部分出发,其结论必然是抽象的;而从整体出发才是认识具体性的保证。
一切以追求真理为宗旨的科学,都必须清楚地和准确地掌握对象的实际存在同它们的内部核心之间、它们的表象和关于它们的概念之间的区别。
这种区别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因为只有认识到了这种区别才能去把握其联系。
浅析卢卡奇的总体范畴
定 国 才 能 的 文 臣 。 在 宋 初 表 现 的 尤 为 突 出 。宋 代 的 开 困 皇 帝 是 武 将 出 身 ,但 为 了长 治 久安 的统 治 , 在 建 国 之初 他 即有 “ 酒 释 兵 权 ” 杯 之 举 。 随 着 中央 集 权 的 强 化 , 文 官 政 治 逐 渐 定 型 ,军 事 将 领 的分 权 皆 受 文 官 的节 制 , “ 相 须 用 宰 读 书 人 ”遂 成定 制 :
学教育
囡圜圆 圆
浅 析卢 卡 奇 的 总体 范 畴
圃 顾 博
( 哈尔 滨 师 范 大 学 ,黑 龙 江 哈 尔 滨 1 0 2 ) 0 5 5
【 摘 要】 本 文 从 现 实 的视 角 去 阅读 卢 卡 奇 的 《 史 与 阶 级意 识》 一 书 ,分 析 近 代社 会 的 片面 性 和 近 代 历
素 质 要 求 的 主 要 方 面 。 这 两 个方 面 有 时 互相 补 充 ,有 时 瓦 相 矛 盾 : 如 ,庸 玄 宗 爱 好 音 律 ,就设 立 音 乐 学 院 号称 “ 同 ” 梨 ,这 虽 然 是 统 治 者 的 “ 观需 求 ” 主 ,但 也是 当时 太 平 盛 世 中 人们 的 “ 观 需 求 ” 客 , 这 两 类 需 求 得 到 凋 和 ,客 观 促 : 进 了音 乐 的 发 展 :可 以说 ,在 整 个 封 建 幸 会 ,对 人 的素 质 的 要 求 _ 卜 大 致 一样 ,住 “ 世 ” 与 “ 治 乱世 ” 略 有不 同 。存所 渭的 “ 世 ” 乱 ,如 南 北 朝 、五 代 时 期 , 由 于政 局 比 较 复 杂 ,统 治 者 的 要 求 也 千 差 万 别 但 正 是 冈 为 这 种 差 别 ,使 当 时 人 才 的需 求 出 现 了血 彩缤 纷 的 局 面 。从 南 』 朝 和 五 代 的教 育 可 七 以 看 出 这 一 点 据 《 国教 育 发 中 展 史》 介 绍 ,魏 晋 偏 重 文学 知识 , 前 秦 重 律 学 知 识 、刘 宋 重 史 学 知 识 、北 周 重 校 书修 书 知 识 。 在 所 谓 的 “ 世 ” 也 就 是 全 围一 统 的 治 情 况 下 ,对 人 的 素 质 的 要 求 大 致 相 同 。 一 般 来 讲 ,在 开 围 初 年 , 比较 偏 向 于 能 冲 锋 陷 阵 的 武 将 , 取 得 天 下 后 又 比 较 偏 向 于有 安 邦
论述卢卡奇的总体辩证法
论述卢卡奇的总体辩证法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体性辩证法是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精心论述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他一生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
关于“总体性”的含义,卢卡奇在批判经济决定论时作了简单的规定,认为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思想的决定性差别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总体性”,“总体性”是指把部分或局部看成是总体的一部分,总体对各个部分有绝对的、全面的统治地位.并且总体处于历史生成的过程中.也就是把历史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出暂时的性质。
在卢卡奇看来,“总体范畴,即整体完全优于各部分,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曾多次谈及总体性范畴和总体性原则,他认为总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他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总体性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总体性的辨证法是一种方法在卢卡奇那里,总体性的辩证法首先是一种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他高度评价总体性的方法在哲学中的地位,他说“毫无疑问,《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伟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的‘科学性’打入冷宫的总体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向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卢卡奇认为,哲学只有用总体性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才能有批判和超越的纬度,才能有超越物化的现实力量。
卢卡奇指出:“如果哲学能够彻底改变其研究方法,集中注意那些能够并且应该知道的具体的物质整体的东西的话,那么哲学才会有可能做出这样的综合。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打破由退化为一种完全破裂状态的形式主义所设立的障碍。
”卢卡奇认为,只有用整体性的方法来观察社会和历史,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所以,卢卡奇断言:“这种辩证法的整体概念似乎已经远离现实,似乎很‘不科学’地塑造现实。
但是,它是能够理解和再造现实的唯一方法。
”二、总体性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核心卢卡奇认为,总体性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总体性原则应当高于经济原则。
试析马克思对范畴概念的理解
试析马克思对范畴概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者马克思(KarlMarx)对范畴概念的理解一直受到了普遍关注。
在他创立的哲学体系中,范畴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来解释他的经济思想和更广泛的社会理论。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介绍马克思的范畴概念,以及他对它的理解。
马克思研究范畴概念的基础是他对物质世界的观察。
他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基本范畴组成的,每个范畴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
比如,假设我们研究一块铁矿,它可以反映出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等范畴的属性。
因此,范畴概念是一种有力的工具,用于解释物质世界的复杂关系。
范畴理论也为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和社会理论提供了依据。
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经济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指出,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特质。
这就是他用范畴理论解释社会经济,并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结合在一起的原因。
马克思也指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连接在一起的。
精神世界是人们感知自然事物、社会规范和文化观念的方式,这些都是由其所处的范畴决定的。
比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非常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
因此,范畴理论可以用于探讨社会的结构,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以及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范畴理论对于理解及分析人们在共同体中的职责也很重要。
他主张,每个人都要参与讨论,以及分析社会和社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他希望人们能敏锐地感受到范畴间的关联,并按照范畴的属性确定行动的方向。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范畴理论对于建立理解物质世界、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综合观点非常重要。
他的理论和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甚至在现代也依然受到引用。
因此,本文考虑了马克思对范畴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世界是社会理论的灵魂所在。
他认为,掌握范畴概念是理解物质世界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
他的范畴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完整的方法,用于理解物质世界和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指导人们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履行职责。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48)
社会共同体:亦称“人群共同体”。
一定的人群在共同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由某种纽带联结起来的稳定的社会群体。
所指的内容很广泛,有阶级、政党、民族、国家、企业、社区、学校、家庭,还有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等。
社会共同体与人类个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共同体是由个人组成的集合体,每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个人力量弱小或无能时,就更加依赖社会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的发展也为个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没有个体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共同体的发展。
社会共同体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
社会共同体的特征和形式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共同体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诸多因素制约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类不得不结成群体而共同从事劳动,形成氏族部落生产力和与此相适应的氏族部落交往形式。
历史表明,原始人只有隶属于部落才能有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以两性共同生活和婚姻关系为特征的作为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的家庭。
氏族、部落和家庭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
阶级产生以后,氏族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即使是最严重的坏事在它眼前发生,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铲除了。
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然经济的解体,形成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民族、现代国家。
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不再是血缘关系,而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现代民族的形成,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出现相互联系的。
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受着社会共同体的影响和制约。
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既要求各民族共同体发展,同时又要求形成超民族共同体界限的更为广泛的人群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可以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来回答。
2、[无]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此题可从四个方面分析:①从研究对象上分析②从哲学史上分析③从哲学理论本身来分析④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分析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答:先简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①物质运动是永恒、无条件、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相对的。
②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意义:要求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物质的运动,反对形而上学地理解它们。
5、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重要意义?答: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6、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答:①“联系”这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③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每一事物通过其自身体现其他与之相联系的事物。
7、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及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复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四、简答题:1、简述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答:①哲学和具体科学都以世界为研究对象,所不同的是,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主要研究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它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具体科学则主要研究世界的某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
②哲学发展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总是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答:①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的基本特点是: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不仅是人们的认识的基础,即物质和意识关系的现实基础,而且也是人所处的周围自然界变化的现实基础,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还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以,实践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总体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答:对立和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务本质的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因;②辩证法的其他基本规律和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因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基本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是否承认事物的矛盾性或对立统一规律,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分歧实质所在。
4、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①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
②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无同一性则无斗争性;同一性包含着斗争性,它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并受斗争性制约。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逻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引入了大量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和思潮的代表著作,而且出现了一批具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这对促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把福特主义的合理化进程被看作是物化的过程,激进的策略只能求助于美学的批判锋芒,形成的是大拒绝意识。
这是目前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已被较多关注的一条逻辑线索。
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兴起,与这个问题对接的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批判思路以及由此生发出来并在民主政治框架中对革命道路的重新思考,在这一条思想中,其核心概念是公民社会(公共领域)以及文化政治学批判。
如果说从卢卡奇到法兰克福学派早中期的革命策略是对启蒙传统的“大拒绝”和美学救赎论的话,那么从葛兰西的“阵地战”到哈贝马斯的“第三条民主”道路,则更多地是继承了启蒙以来欧洲政治哲学传统。
这使得他们的研讨不约而同地共同关注政治哲学的重要领域——公民社会,并由此形成了与卢卡奇传统不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理论,且开启出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潮,由此占据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70年代逻辑终结之后的理论空场,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哲学与此有不解之缘。
由于目前国内学界出于各学科视野的局限性,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把握不免陷入到碎片化的境地之中,本文将从一个总体性的视域,以公民社会概念为核心来考察其历史逻辑。
一、发达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文化意识形态斗争的显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对外则是资本输出与垄断,这导致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垄断资产阶级在利益国际交换中获得超额利润收买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得以缓和。
垄断资产阶级用从殖民地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收买本国工人阶级,这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弱化。
卢卡奇的_总体性_范畴探讨
第28卷第4期2010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HENAN UN I V ER SITY OF S C IENCE AND TEC HNOLOGY (S OCIAL S C IENCE)Vol 28 N o 4Aug 2010思想发见卢卡奇的 总体性 范畴探讨潘宜协(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 总体性 范畴是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范畴。
卢卡奇把这个范畴贯穿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当中,认为它是马克思方法的本质。
卢卡奇的 总体性 范畴主要具有整体性、现实性、具体性以及历史性等特点。
卢卡奇的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恢复了 总体性 的重要地位,重新引起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背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关键词: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10)04-0036-04收稿日期: 2010-03-25作者简介: 潘宜协(1983-),男,福建晋江人,博士生,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
当卢卡奇说 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决定性的区别 [1]76时,这种判断式的语气令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总体性 这个范畴在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作出这个判断时的青年卢卡奇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后来他自己也承认的错误,但他对 总体性 范畴之重要性的坚持是始终不变的。
他在1967年版的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中再次确认了这一点: 历史与阶级意识 的重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的 科学性 打入冷宫的总体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一向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1]15在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书中,卢卡奇力图把 总体性 范畴运用到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有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 C )A.科学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各门科学的总汇2.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C )A.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起源问题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C.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A. 无限与有限的关系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D. 一般同个别的关系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A.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看法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D. 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发展5.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 D )A. 世界统一于物质B. 世界统一于精神C.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D.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6.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是( D )A. 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B. 辩证法和唯物论相分裂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裂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中世纪经院哲学C. 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A.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 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多项选择题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是( BDE )A.主观性B.机械性C.片面性D.形而上学性E.不彻底性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BDE )A.思维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3、哲学是(ACD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C.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D.对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E )A.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B.思维能否掌握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E.能否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5、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 )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宇宙6、下列各项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E.休谟和康德哲学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BCE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E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B.理在事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E.现实的国家是国家观念的外化9、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有(BDE )A.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B.确立了科学的是实践观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是(ABE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C.创立了唯物主义D.创立了辩证法E.科学地确定了实践范畴在哲学理论中的地位1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他们分别是( CD )A. 本体论B. 认识论C. 人本主义D. 科学主义E. 理性主义12.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DE )A. 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C. 李大钊的唯物史观D. 毛泽东思想E.邓小平理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二、单项选择题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是因为( C )A. 物质和运动都是客观的B. 物质和运动只同一个东西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础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的本质和结构【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的本质和结构8.1复习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地解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揭示了社会结构的本来面貌。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和解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关键。
1.唯心主义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和自然主义历史观任何一个社会从结构来说,都包括物质的方面和精神的方面。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其根本内容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既包括意识形态,也包括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本质上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1)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共同本质,就是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它或者用神灵的意志来说明人类社会的产生,或者主张精神或观念是历史的本质。
(2)人本主义历史观人本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性决定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人类历史是人的本性-人性异化-人性复归的历史。
人本主义历史观实际上是一种用抽象的人性解释历史,以人性作为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最高标准的历史观。
(3)自然主义历史观①自然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条件,即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认为社会与自然、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自然主义历史观看到了自然条件对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它又夸大了这种作用,夸大了社会与自然的同一性。
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以上三种历史观之所以没有正确理解社会的本质,没有正确解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把人类社会神化、精神化、抽象人性化或自然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或者“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社会的实践本质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对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评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
评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赵桂琴总体性是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论述的核心范畴之一。
在1967年《历史和阶级意识》再版序言中,卢卡奇对该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作了自我批判,但对总体性范畴却进一步加以肯定。
他说:‚毫无疑问,《历史和阶级意识》的伟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者们的‘科学主义’打入冷宫的总体性范畴重新恢复了客观存在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所占的核心地位。
‛如果说,总体性范畴是卢卡奇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质的重要结论,那么,它也是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真髓。
因此,总体性范畴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我们把握卢卡奇辩证法思想的枢纽之所在。
那么,如何评价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呢?这就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首先,总体性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之前质仅仅是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是生活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的卢卡奇长期苦苦探索的问题,针对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如伯恩斯坦之流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卢卡奇严肃地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产东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的各种研究成果,他不是对这一个或那一个命题的信仰,也不是对‘圣书’的注释,恰恰相反,正统仅仅是指方法,‛显然,卢卡奇认为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而不是某个现成的理论结论和对‚经典著作‛的注释,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即使新的考察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个个别命题,而每个严肃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仍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现代所有科学的新发现,放弃马克思的全部命题,而无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谓‚马克思主义正统‛,即马克思主义仅仅是指方法。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呢?卢卡奇认为就是总体性方法。
他说:‚构成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决定性区别的,不是历史解释中经济动机的优先性,而是总体性的观点,整体性范畴,整体对部分的优先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实质呢?……总体性范畴的首要地位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体现‛那么总体性为什么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实质呢?卢卡奇认为这是由总体性范畴的特征和本质决定的。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述评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述评提要:《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始的卢卡奇所有哲学著作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论最多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在书中,卢卡奇通过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本质来反对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总体性范畴,试图恢复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哲学历史观。
总体性范畴来源于黑格尔哲学,这个过程也带有明显的黑格尔主义色彩,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被逐渐黑格尔化。
目前学界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的论述已达成基本一致,即认为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原则,总体之于部分在方法论上具有优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总体性;述评《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界许多关注和争议,了解青年卢卡奇的思想也主要是从此著作入手。
通过《历史与阶级意识》,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年卢卡奇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一步地了解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
青年卢卡奇的思想是从反对第二国际将马克思主义机会主义化和教条主义化而开始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也基本体现了这一特征。
这个进程是采取黑格尔主义的进路的,选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总体性范畴来阐释,因而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可以看出青年卢卡奇思想中的黑格尔主义色彩。
在马克思主义真正本质的问题上,卢卡奇坚决反对第二国际对于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式的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辩证法”,认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能将其单纯地当作一个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适用于一切场合的公式来对待,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方法,不仅着眼于解释世界,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方法论来改造世界。
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卢卡奇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马克思主义重点,必考!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总述: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分述: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大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三、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基本内核。
四、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哲学)和剩余价值学说(政治经济学)。
五、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六、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七、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八、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九、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十、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十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十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是什么,是一个经常引发思考和争论的问题,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大范围的胜利之时,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也从未止息过,当无产阶级革命受到挫折和面临失败的时候,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就尤其显得重要。
80年代以来,随着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开放,特别是“苏东剧变”这一重大事件的出现,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两种前途:一是被人冷淡,直至被人忘却;二是对它重新加以思考,真正把握其本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其定位。
我们当前的理论任务正是需要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思考其本质。
然而,这方面的工作却很少有人认真去做,致使理论界陷入纷繁的现象之中,对枝节问题作以实证的考察,真正紧迫的重大理论问题却受到了忽视,或者说,理论界陷入了理论虚无主义的误区。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发表于1923年,这时,欧洲各国于1918年开始蓬勃兴起的一场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卢卡奇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从理论上探讨这场革命失败的原因。
他思考的结果是:这场革命的失败是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破产。
因而,卢卡奇提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
卢卡奇的观点可能是值得怀疑的,但他理论探索的勇气是应当得到肯定的。
因此,我们今天对卢卡奇的思考作以考察并不是无益的。
一. 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历史与阶级意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卢卡奇指出,在当时,无论是资产阶级学术界,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于“哪些论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存在着颇大的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者如果具体地提出捍卫某些论点,并以此表明自己属于“马克思主义正统”,那只能陷入永无终期的争论,甚至会在争论中完全丧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使之庸俗化为一种与马克思主义毫不相干的东西。
在卢卡奇看来,能够超脱这种争论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要被马克思已经做出的结论束缚住。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不要停留在坚持和捍卫马克思的一些具体论点上;(2)不要受一些科学名义下的学术研究对马克思的一些具体论点的否定所影响。
卢卡奇说:“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一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所有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
” (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第47-48页。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本质就是它的辩证法,作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首先要理解、把握和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
他说,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它不是对这个或那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
”( 同上,第48页)《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附标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这在当时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
因为,由于当时普遍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冷淡,完全割断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联系,使马克思主义倒退到了旧唯物主义的水平。
卢卡奇指出,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即以为“对马克思说来,辩证法只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修辞装饰,为了‘科学的精确性’,应该尽可能坚决地把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中彻底清除出去。
” (同上,第43页)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说,辩证法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恰恰是由于继承了哲学史的遗产并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作了双向的改造,使之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科学体系。
正是马克思的辩证法成了正确地研究社会历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方法,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行动来说,“辩证法是能够给行动指明方向的认识现实的唯一方法。
”(同上,第74页)卢卡奇努力揭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
认为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诞生出来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改变了黑格尔不能深入地理解历史的真正动力的状况,发现了“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这就把头脚倒置的黑格尔哲学重新颠倒了过来,也正是由于这种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原则获得了实质性的意义。
卢卡奇说:“只有在马克思那里,黑格尔的辩证法才真正变成了赫尔岑所说的‘革命的代数学’。
”(第77页) 卢卡奇强调辩证法的目的正在于把革命原则提到理论的显著地位上。
卢卡奇指出:“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
这个定义是如此重要,对于理解它的本质如此带有决定意义,以致为了对这个问题有个正确概念,就必须在讨论辩证方法本身之前,先掌握这个定义。
”(同上,第48页)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革命的理论,就在于这个理论是以唯物辩证法为骨胳的,唯物辩证法不仅处于这个理论的核心地位,而且构成了它的全部本质。
唯物辩证法是对社会现实总体的把握,所以它能够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及其精神结构的所有形式进行革命的社会批判。
因此,唯物辩证法的全部内容都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的一切现实的要求都反映在唯物辩证法彻底变革现实社会的理论证明中。
二. 总体范畴与唯物辩证法卢卡奇正是从理论自身中来寻找其革命性的根据的。
他思考的结果是“无产阶级科学的彻底革命性不仅仅在于它的革命的内容同资产阶级社会相对立,而且首先在于方法本身的革命本质。
总体范畴的统治地位,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支柱。
”(同上,第76页)一切旨在为现实作论证的学说,都必然要从孤立的事实中寻找现实社会抽象的永恒的证据。
对于批判现实的理论来说,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揭露现实的丑恶面也是非常省力的,但这只会流于空泛,不可能产生积极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彻底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把一切局部的东西看作为整体的部分,从而把历史理解为一个统一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辩证过程中,所有现存的事物都必然表现出暂时的性质,因而,革命的合理性就是不言自明的了。
所以,总体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科学之间决定性的区别所在,正是根据总体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论断才成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结论。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范畴,“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
”(同上) 在黑格尔那里,总体范畴是绝对精神的别称,绝对精神是普遍的、统一的、完整的总体,世界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既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又是其本质的表现,绝对精神之外无物存在,它就是世界的总体本身。
因而总体就是实体,是作为万事万物本质的精神实体。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总体观作了“独创性地改造”。
也就是说,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总体观,但不是把总体理解为精神实体。
马克思的总体范畴是根源于经济分析的对人与人关系的总体把握。
就把历史看作统一的辩证过程这一点而言,马克思和黑格尔是一致的。
再进一步,人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从经济范畴出发去把握人与人的关系的总体,这是完全不同于黑格尔独断论的绝对精神总体的。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抛弃了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的神秘主义成分,正确地指出了,历史无非是人与人的关系发展的历史,社会的发展的根源都只有到人身上去寻找,一切社会关系都象麻布、亚麻一样,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理解,这种理解不能从单纯的自然因素出发,而应根据人与人的关系,把主体和客体的全部社会运动作为历史的基础,突出人的物质存在活动的实践性、社会性。
如果我们需要理解某一特别的历史事件或过程,我们就必须把它看作一个具体的整体的一个方面。
比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都是人的关系的具体体现,它们都可以归结到人的关系的总体中,作为总体的环节和不同要素,它们之间的不同是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基础。
辩证的总体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真实状况。
在人类的前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存在的本来状况一般说来是直接统一的,是能够以总体的特征展示于人们面前。
而资本主义把社会二重化为本然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本然的世界被表象的世界的假象所遮蔽,使人无从得知它的真实面目。
卢卡奇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的拜物教性质”,“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不顾直接生产者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而对生产过程作抽象的合理的分解的分工”等等,把这个社会变成了“孤立的事实”、“孤立的事实群”。
然而,对于这个社会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是表露于外的假象而已,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本然的真实存在。
与其它的社会形态相比,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片面的社会。
这不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在整体上丧失了总体性,它的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各个因素都是完全孤立的,由一堆散乱孤立的因素集合成了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说资本主义社会把那些作为表象的假象制度化,把一切片面性的因素误认为这个社会的本然存在而加以维护和发展。
资产阶级科学耽迷于这些假象,而庸俗马克思主义也被这些现象所蒙蔽。
辩证的总体观透过了这些假象,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总体。
当然,辩证的总体观并没有忽视对资本主义社会表象的研究,不过,与以往一切抨击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学说不同的是,辩证总体观要求清楚地、准确地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存在与概念之间的区别,把握它们之间联系的中介。
由于找到了这个中介,资本主义社会的假象也就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质中得到了理解。
也就是说,这些假象也是滋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壤中的,因而是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构成部分。
卢卡奇说,“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
”(同上,第56页)“对现实的认识”赋予了总体观以现实性。
虽然,在从直接的“事实”出发的资产阶级科学氛围中,辩证法显得似乎是一种纯粹反思的联系和任意的结构。
其实,唯物辩证法是最现实的科学,它所反映的是事实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结构的真正本质。
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是能够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尽管思维的行程使这种总体观看上去远离现实,而实际上它是最接近现实的,是与现实相符合、相一致的。
比如,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不停留在表面的批判,而是深入到这个社会的深层,揭示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对抗性,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矛盾性质。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总体观所追求的是对世界的完整的把握,即通过总体范畴赋予一切各别的认识以现实性。
因此,卢卡奇断定,对于马克思来说,不是经济原则的优先性,而是总体范畴,具有根本性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辩证总体观的现实性也表现在自身的理论总体上。
辩证法的一切概念都不可能被明确严格地界定,任何对辩证法的概念作出界定的努力都将失败。
因为,辩证法的本质就在于扬弃,辩证法的一切概念都只有作为在总体中被扬弃的环节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