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法西斯比较
德日二战情报工作异同略论
和 日本在二战中的情报工作既有相 同处, 也有不同点。本文指出深入研究比较上述两国在战争中情报工作的异 同, 有利于 从 情报 角度 揭 示法 西斯 国 家在 二 战 中失败 的部 分深层原 因。
关键 词 二 战 德 国 日本 情报 工作 异同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90 9(0 90.l-1 10.5220 )93 5 O 创造 了必 要 条件 。与 间谍 侦 察相 比 , 日本 通信 侦察 能力 较弱 , 这 直接 导致 中途 岛海 战的 失败及 三本 五十 六 的丧生0 。 中图 分类 号 :2 5 E 9
一
德 日法 西斯 国家 情报 工作 共 同特征 ( ) 一 两国 均投 入 大量人 力 、 力用 于情报 工作 物 自上世 纪 2 年 代开始 , 日法西 斯势力 各 自 本 国上台后 , O 德 在 两 国即开始 着手 加大 对情 报工 作 的人 力、 力投入 。在 德 国, 物 纳 粹 党在 战前及 战争期 间 , 建 了包括武 装部 队最 高统帅 部军事情 组 报局、 外交 部湖 滨楼 特别 监 听所在 内的大大 小 小 1 0余个专 业性 情 报机 构 , 别是 还组 建 了具有 部 级地位 的情 报机 构一 研究 部 。 特 同时研 制 了各式 各样 、 门类 齐 全 的情报 装备0 在 日本 , 。 政府 亦在 陆 军和 海军 中遍 设情 报部 门 , 括 陆军参 谋本 部第 二部 、 军军 包 海 令 部第三 部及 关东军 情报部 、 北、 中、 南派遣 军参谋 部情报 华 华 华 课 , 别是还 成 立 了满 铁 调查 部 、星机 关 ” “ 特 “ 及 南机 关” 等多 个特 别 情报单 位 。服 务于 上述机 构 的人 员达 1 余 万 人之 多 O ( ) 二 两国均 十分 强调 情报 资料 的后 期整 编 与处理 工作 两 国情报 机构再 加强前 端情 报搜 集 的同时 , 均投 入较大 精力 于情 报材料 的后 期整编 与处 理工 作 , 图在综 合原有 情报 的基础 力 上 生产 出新 的有用 情报 。 如 德军 在与 苏军 交战 期 间, 例 几乎每 半 年 要综 合航 空侦 察 、 间谍 侦 察 、 审俘 等 各种 手段 获取 的情报 资料 编 印一本 苏 军最 新战 斗序列 手册 0 该 手册对 指 导德军 作战 发挥 。 了巨大作 用 。 日本 情报 机构 在 战争 期 间, 通过 深入 研究 美军 当前 行动 中部 队动 向、 军对 日军 要冲 侦察 攻击 实施 状况 、 国首脑 美 盟 会议 与下 次作 战关 系 、 军潜 艇部 署 、 念 日与作 战关 系等各 类 美 纪 情报 材料 , 为准 确地 预测 了美 军 反攻 的时 间、 向和兵 力0 较 方 。 ( ) 国均缺 乏一 个有 效 的 中央情报 协 调机构 三 两 德 国和 日本在 二战 期 间, 自均组 建 了 1 余 个专 业性情 报 各 0 机构 , 图通 过 竞争来 提 高情报 质 量 , 力 并实现对 各 类情报 机 构的 有效 控制 。 是 , 国均 未 能建 立一 个有 效 的中 央情报 机构来 统 但 两 指 挥协调 情报 系统工 作 , 在一 定程度 上 导致 情报 质量下 降和 这
经济危机与法西斯
经济危机与法西斯
5。
1929·10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发生,特点a涉及范围特别广,b持续时间比较长,c 破坏性特别大。
①美国对策:1933年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前提: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新政作用: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②德日应对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6德日意法西斯比较:①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1933年希特勒上台。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1926·2·26兵变后由军部建立。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最早1922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前)②德意法西斯专政由法西斯政党建立(德国是纳粹党),都有核心人物(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而日本由军部建立,无法西斯政党与核心人物。
二战以后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比较中的思考
二战以后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比较中的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就是使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势力遭到打击,为战后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但是具体情况在不同地区却有相当不同,比如在欧洲和亚洲,具体地说是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就有相当的不同。
中国和法国同属法西斯侵略的受害国,又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战胜国,而德国和日本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和战败国。
另一方面,法德都属于基督教文化的国家,而中国和日本则素有“同种同文”之称。
但战后法国与德国实现了和解与合作,并共同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
而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则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先是长期不能关系正常化,直到1972年实现关系正常化后,也没有发展出法德那样密切的合作关系。
近些年来再次麻烦丛生。
这种情况使人们思考:这种情况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就德法关系而言,法国在战后初期本来曾坚持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的对德强硬路线。
但不久还是另一派主张占了上风,总结了历史经验,改变对德国问题的政策,实行法德和解与合作,在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解决德国问题的方针。
但是法国对德政策的变化之得以实现,仅仅从法国方面解释是不够的。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就法国而言,其法德和解合作的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其他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外因,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战后总的国际大环境之外,还应特别强调指出两点。
第一,以阿登纳为代表的联邦德国政治家在战后的环境下,认真进行了历史反思,正确总结了教训,承担历史责任,认识到决不能再走德国的“特殊道路”,决心克服极端的、灾难性的旧式民族主义这种“欧洲的痼疾”。
他主张德国人要培养健康的民族感情,把民族感情引导到欧洲的广阔天地,即德国人必须既要做“好的德国人”,也要做“好的欧洲人”,坚持和平的发展方向,走在西方体系和欧洲联合之中复兴德国的道路。
阿登纳强调欧洲联合是绝对必要的,而实现与法国的和解与合作,则是这一政策中的关键环节。
浅析德意日法西斯的异同点
浅析德意⽇法西斯的异同点2019-10-01摘要:纵观发起⼆战的德意⽇法西斯,他们有着很多相同点,同样也有很多不⼀样的地⽅,研究分析德意⽇法西斯的异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总结战争,了解战争,吸取⼆战经验,为以后的战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更好的防⽌法西斯以及军国主义的复辟。
同时作为⼀名军⼈,研究战争不仅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任务,可以更好预防战争,更加有效的保家卫国,保障国家经济这条⼤船平稳前进。
关键词:德意⽇;法西斯;异同;军⼈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德意⽇法西斯发起世界⼤战,给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当然也包括中国在内⼈民深受法西斯的毒害,⾄今⼈们对法西斯仍然骇⼈听闻,⽑⾻悚然。
所以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德意⽇等国家的法西斯以及军国主义。
他⼭之⽯可以攻⽟。
我们要去了解法西斯主义,要去预防法西斯主义,更重要的是要去预防法西斯主义,坚决打击法西斯主义,打击军国主义。
绝不让悲剧重演,绝不让⼈民受苦。
我们作为新⼀代⾰命军⼈,要不辜负这个时代,承担起属于我们的历史使命,实现强军梦、强国梦。
⼀、什么是法西斯主义对于法西斯的最通俗、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疯狂地侵略其他国家,残害别族⼈的⽣命的思想。
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主义。
法西斯主义在20世纪⼆⼗年代⾄四⼗年代初,曾经风⾏⼀时,与美英法的民主⾃由主义。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并⽴,形成当时世界三⼤主要思潮。
这说明法西斯主义具有很⼤的欺骗性和蛊惑性,否则不会有那么多⼈迷信它,追随它,为它牺牲性命。
⾸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是意⼤利的墨索⾥尼。
“法西斯”⼀词来⾃拉丁⽂fasces,原指中间插着⼀把斧头的“束棒”(古罗马使⽤的权⼒标志棒),象征暴⼒和强权⾼于⼀切。
第⼀次世界⼤战结束后,墨索⾥尼在意⼤利建⽴了法西斯党,⿎吹和推⾏法西斯主义,党徒⾝穿⿊⾊制服,故⼜称“⿊衫党”。
1922年,墨索⾥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利建⽴了世界上第⼀个法西斯专政。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杭外一、相同点:第一,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
第二,战争的结果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二、不同点:第一,大战前人类对战争的认识程度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对别国进行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权利,反战的声音非常微弱,战争爆发后,所有参战国的民众都卷入了对战争的支持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现了和平民主运动,反战呼声较高,主要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惨遭战祸的世界人民普遍渴望和平,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也希望维持有利于自己的和平的世界秩序,避免再次发生战争动荡。
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尽管长期被少数大国操纵,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以维持和平、反对战争为宗旨的国际组织,还是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呼声。
第二,大战爆发的目的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双方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与之相反,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以打败法西斯,争取人类安全、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第三,大战爆发的背景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不断制造战争危机;双方争夺巴尔干地区的焦点成为战争的火药库。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一战”的战胜国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具有极大的掠夺性,成为产生新的战争的温床;它所定下的敌视苏联的基调阻碍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日本在华盛顿会议后受到压抑,加上它军事封建性的急剧膨胀,它也走上法西斯道路,德日法西斯和英法美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德日意打着反布尔什维主义的旗号,取得了英法美对它们的侵略扩张的纵容和让步,做好了全面战争的准备。
第5课_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查一查:德、意、日的法西斯的暴行 (3)参照范例,分别在“德国的暴行”和“日本的暴行”中填写一个相关历 史事件,条目自定,简介在100字以内, 例:意大利的暴行:条目: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简介:1935年意大利屠杀 埃塞俄比亚人民,对没有设防的城市、乡村、医院进行狂轰乱炸;大量施放 毒气,致使数十万人被毒气熏死。
2、反犹暴行
(1)通过立法禁止犹太人任国家机关职员、教师 和军人,限制犹太人从事自由职业。
(2)剥夺犹太人的公民平等权利,取消了犹太人 的德国国籍,禁止犹太人同雅利安人通婚。
(3)使用暴力逼迫犹太人移居国外。 (4)二战爆发后,约有 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
“焚书”
反犹暴行
犹太人只能乘坐特定的有轨电车
• 24页思考与讨论:德、意、日法西斯分别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建立起法西斯独 裁政权?为什么会在德、意、日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 答:德:希特勒操纵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合法夺取;意 :统治阶级向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势力交出政权; 日:军部法西斯化和支配地位确立。
•
徳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根本原因是社 会生活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季米特洛夫在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说:“法西斯 主义是拥护极端帝国主义者的利益的,可是它在群众面前却假装是被凌辱民 族的保护者,利用民众的爱国雪耻心理,例如德国法西斯主义,就是利用反 对凡尔赛制度的口号,来欺骗群众的。”联系史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尝试应用
1.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是( B ) A.德国 B.意大利 C.日本 D.西班牙 2.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的时间是( C ) A.1919 年 B.1929 年 C.1933 年 D.1936 年 3.以军部为核心的日本天皇制法西斯体制基本形成的标志是( D )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B.日本发动七七事变 C.日本一批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二· 二六兵变” D.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4.1933 年,德国纳粹党徒纵火焚烧国会大厦。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 B A.让希特勒掌握政权 B.镇压德国共产党 C.推翻德国魏玛政府 D.借口迫害犹太人
中西近代化比较
中西近代化比较一、相同点:1、本质一样:所谓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2、手段有相似:都采用两种方法,即改革和革命;二、不同点:1、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变革是自发的,由生产力发展后自然而然产生了改革社会制度的需要;而中国的改革是外力推动的;中国由外国入侵导致社会危机,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2、而西方国家近代化变革中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革命,如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乃至美国的独立战争都是如此,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革命之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中国在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主要是由统治者清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然后才有限地接受外国的社会制度;3、西方的近代化有各种因素促进;而中国的近代化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发展艰难;4、西方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交织进行,思想为首;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层递进,思想最末;5、西方近代化是一重任务,即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务,既要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有实现国家独立;三、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3.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4.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②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背景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①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②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4.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①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②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④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⑤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⑥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一先天的不利条件: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A、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①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②帝国主义还和中国封建主义结合起来,支持反动派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支柱B、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的政治制度特别完善,封建的意识形态特别顽强;当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过来,反而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白白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在中国资本中,官僚资本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日益萎缩;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①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②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③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社会环境长期动荡;中国近代化的启示一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二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逐渐更新;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四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一开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界",确立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日本的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大的动力;而在中国,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新中国建立前,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一个和现代知识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四、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1、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阶段概况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革命的过程导火线、议会斗争、光荣革命;革命的意义和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与发展;②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革命过程导火线、爆发、独立宣言、转折、胜利,美国联邦政府成立的内容,独立战争的意义,比较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的异同点,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地位③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背景,革命过程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推翻君主制度、成立共和国、抵抗外敌、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拿破仑帝国;革命意义,英法革命的异同点;⑵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①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掌握改革内容农奴人身自由、农奴与份地,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地位,改革后俄国政治的特征及影响②美国内战:美国1861内战的背景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和矛盾焦点,内战的过程导火线、爆发、扭转、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转折、结束,内战的意义和影响③德意志的统一:1870统一的背景,统一的过程俾斯麦政策、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统一的意义;德国统一后的政治特征及影响④日本明治维新:1871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倒幕运动,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的作用,改革后日本政治的特征及影响⑶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①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其中,英国以自由主义改革着称;法国以共和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突出表现;美国则典型地体现了两党政治的制衡作用;②以俄、日、德为代表的专制主义道路封建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的德、俄、日等国,这些国家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革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统治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旧传统根深蒂固;其中,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对内专制主义和对外扩张主义;日本呈现出垄断、专制、侵略三位一体的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控制垄断组织的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政治,归纳其政治民主道路与专制主义道路的典型国家,分析其选择不同政治道路的原因⑷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危机与调整①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美国的政治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巩固的作用②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前的政治危机,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出任总理并成为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内、外政策,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的影响③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前的背景,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及特点军部势力,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内、外政策,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点⑸“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改革与“问题”①战后对德、日法西斯势力的惩治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对纳粹党战犯与日本法西斯战犯的审判及惩处的力度,比较德日法西斯受惩治的不同点②战后德国、日本社会民主改革:“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实行政治改革、实行非军事化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仍然存在、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如麦卡锡主义、黑人民权运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种族歧视现象难以消除、极右势力沉渣泛起2、资本主义政治思潮⑴文艺复兴运动:①时间:14—16世纪;②主要社会思潮:人文主义;③性质: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④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莫尔等;⑵启蒙运动:①时间:18世纪;②主要观点:批判专制王权和封建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③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百科全书派等;⑶自由主义思潮: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社会革命,主张改良;如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革命和改革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⑷社会主义思潮: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⑸民族主义:主张建立各民族统一的主权国家;其一是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范围的运动,就是争取民族自强与振兴,加强民族凝聚力的运动;如德意志的统一;其二是反对外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即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一种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独立运动,如波兰反抗俄国统治的民族起义,另一种是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以19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为典型;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⑴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⑵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⑶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⑷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⑸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⑹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⑺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⑻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4、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建设⑴英国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故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⑵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雅各宾派法令和拿破仑法典等:法国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和特权;1791年宪法确立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雅各宾派专政法令和拿破仑法典对法国及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⑶美国独立宣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787年宪法1933年工业复兴法等美国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也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如联邦制、共和制、三权分立等,是对启蒙思想的首次实践,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其中体现的民主思想对美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933年工业复兴法5、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⑴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①工场手工业时期:主要殖民国家:较早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后是英、法、荷等西欧国家;殖民区域:主要是在大洋沿岸;殖民特征:海盗式的掠夺;②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全球扩张,主要殖民国家:除老牌殖民国家外,俄、日、德、美等国也加入殖民行列;殖民区域:遍布世界各地;殖民特征:殖民扩张以争夺殖民地、抢占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为目的;殖民国家间不断爆发争霸战争;③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瓜分世界,主要殖民国家: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参加了殖民扩张;殖民区域:非洲几乎被瓜分完毕,拉丁美洲成为实际上的半殖民地,亚洲除日本外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殖民特征: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企图从政治上瓜分殖民地;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①内容: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②形成过程:a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的西、葡殖民扩张,以及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欧美先进国家确立;b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变本加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c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6、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1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式强大的国家,但由于其制度是封建的君主制,所以很快衰落; 217世纪初,荷兰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等国仍然是封建国家;⑶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大陆以封建制度为主体;这一阶段世界政治重心在欧洲;⑷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日虽然势力大增,但欧洲政治重心地位不动;⑸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美日日渐强大,向欧洲政治重心地位提出挑战;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最终反法西斯联盟战胜法西斯集团;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大改组,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820世纪90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二、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化历程1、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7世纪:重大事件: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后电气化时代1917~1945年:①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③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④二战时期1939--1945,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1945年~初:①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②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③1973-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④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7共同发展——后信息时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2、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主要经济思想⑴重商主义略⑵自由主义:19世纪以后与工业革命密切联系欧洲的主要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德、意、日法西斯反人类的暴行》课件1
日本明治维新后,中 下级武士充斥着明治政府, 日本还建立了不受政府控 制的军部。 日本军部是法西斯势 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沈阳。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占领卢沟桥。
第一个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
意大利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时 间、建立者、标志性事件
国别
背景
建立 标志
建立 时间
内外政 策
影响
意大利
德国
日本
国别
背景
建立标 建立 内外政 志 时间 策
进军罗 马
影响
意大利
德国
日本
经济危 机导致 资本主 义社会 政治危 机,国 内阶级 矛盾激 化。
希特勒 任国家 元首
广田弘 毅内阁 成立
1922 年 对内实 行法西 1934 斯恐怖 对世界和 年 专政, 平和安全 对外竭 带来严重 力推行 威胁。 1936 侵略扩 张。 年
3、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具体表现
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具体表现
• 1.希特勒独裁专权。 • 2.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 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 3.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 的所有政党。 • 4.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 5.掀起反犹狂潮。
德国国会纵火事件
“水晶之夜”
受到迫害的犹太人
三.日本军部的法西斯独裁统治
1、背景: 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军部势力抬头
卐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
2、建立过程: (2)二二六兵变 (1936年) (3)广田弘毅内阁的建立标志着军事法 西斯专政在日本的建立起来 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4)七七事变 (1937年)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两次世界大战比较表
《联合国家宣言》时间:1942年1月 地点: 华盛顿 签署国:中、苏、美、英等26国 内容:各国保证以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
意义: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决定性作用) 认识:(1)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共同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
(2)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雅尔塔会议: (奠定了二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 时间、地点:1945年2月、苏联雅尔塔 参与者:斯大林(苏联)、罗斯福(美)、丘吉尔(英)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有条件对日作战。
影响:协调了盟国行动,为最终战胜德日法西斯及战后建立联合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扩展延伸1、 一战爆发后,有人赞赏普林西波勇敢爱国,有人埋怨他不该捅了马蜂窝,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就不会爆发,你有何看法? 明确: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但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所以不管有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都会爆发,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2、 你如何看待普林西波的这种行为?明确:普林西波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但刺杀行为属于恐怖主义,其结果是点燃战火,造成灾难,这说明个人恐怖主义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因此我们要反对恐怖主义。
3、 凡尔登战役和一战给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我们要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应积极发挥联合国作用,维护和平。
4、 威胁世界和平的行为有哪些?明确: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邪教组织、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贩毒走私、有组织犯罪等。
比较德意志和日本法西斯专政
•不同点:
①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纳粹党 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使 势力大增。然后通过合法的形式,竞选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日本不是 依靠法西斯党自下而上地掌握政权后,立即建立法西斯专政,而是依靠现有的天皇 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 恐怖事件,以及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自上而下建立军事法西 斯专政。 ②日本法西斯势力军部内部存在着派系斗争,故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较德国 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长。 日本法西斯从一开始就暴露出赤裸裸的对外侵略扩张的 欲望。如1927年田中义一上台,即制造“皇姑屯事件”,妄图占领中国东北。接着, 制定《对华政策纲领》,确定了日本分离满蒙、侵略中国、称霸东亚的方针。而广 田宏毅内阁通过的《基本国策纲要》则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 区的侵略方案。 ③突出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是没有政党形式的法西斯政权。日本法西斯体制是天皇 制法西斯极权主义体制。日本法西斯体制的建立,没有经过政权的更迭。德国法西 斯专政是通过建立法西斯政党,经过宣传、竞选,在国会选举中获取胜利后建立起 来的。
• 相同点:
①历史原因相同。两国长期以来是君主专制的国家,都具有 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一战 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 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亦受到压制。 ②利用时机相同。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两国法西斯势力扩 张提供了条件。两国法西斯都利用经济、政治危机,乘机 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③法西斯专政的本质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恐 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使世界大战的欧、亚 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把世界引向战争。 ④两国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⑤两国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第5课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卐
3、下列国家中,没有建立法西斯统治的是: A德国 B日本 C意大利 D美国 D 4、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A纳粹党建立 B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C纳粹党制造“国会纵火案” D D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
5、德国纳粹势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不包括 A.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B.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C.迫害犹太人 D.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和种族狂热 C
《我的奋斗》——希特勒
希特勒入狱期间,由自 己口述、他人笔录,完成了 《我的奋斗》一书,这是一 本极力宣扬种族主义理论和 建立大帝国梦想的著述,希 特勒上台后,这本书的发行 量达到600多万册,或者出 售,或者发送,盒面上雕刻 的“ss”标记闪闪发光,这 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党卫 队的徽标。
演讲中的希特勒
第 5课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对德意日的影响
项目 国名
德国
工业生产 对外贸 下降 易缩减 40% 70%
工人失 业人数 800万
日本
意大利
32.5%
331%
50%
300万
100万
工人罢 工次数 1931— 1934年 1000多次 1931年 2415次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纳粹党臂带
1933年1月希特 勒出任德国总理。
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 希特勒为总理后,接见希 特勒的合影。
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图为兴登堡逝世。此后,希特勒集总统、总理 大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建立法西斯恐怖独 裁统治。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 地的形成。
国 的 最希 高特 统勒 治走 宝上 座纳 。粹 德
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①历史原因: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 反犹一直是罗马教廷的宗教职责,世俗的 传统势力也往往把对犹太人的宗教迫害与 经济掠夺结合起来。
德日比较
德日比较德日都是二战后迅速崛起的两个国家,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共同点。
1. 思想根源的比较德国:纳粹,即文化民族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2.整体观念的比较德国: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讲究清洁和整齐,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日本:爱自然、喜哀婉、性柔婉、快节奏、重现实、轻理论、悲剧情节、集体主义。
3.质量意识的比较德国:“德国制造”几乎已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究其根源,德意志一直处于因对外边界缺乏稳定性或领土分裂带来的战争状态中。
即使在他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之后,战争仍然是这个民族为建立中央集权政府、突破内陆发展瓶颈而选择的一种方式。
战争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存亡,迫使人们高度注重武器等产品的质量,注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
当陆陆续续持续二三百年的战争终于在二十世纪中期停歇下来的时候,质量意识早已渗透到了德意志人的血液之中,高效率、高质量的传统得以传承。
日本:同样以高品质而闻名于世的民族,追求完美、一丝不苟、认真严谨,高度自治,其根源与日本在天皇体制下有一定联系,日本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形成了它的一些服从意识、它的规则意识、忠诚意识。
4.为什么德国和日本会走向二战?经济危机导致国家间争夺激烈是二战爆发的社会根源,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开始向外扩张和发动局部战争,争夺英法美等国殖民地国家的势力范围和地区霸权,终于成为亚洲和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5.德意志与日本意志德国:源于“帝国崇拜”极端民族主义和“领袖崇拜”,具有近现代气息的狂热日本:源于神道崇拜以及武士道精神教育,更凶狠更顽强6.足球德国: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比赛心态,与超强的适应能力,这与德国人做事严谨讲究高效率,高品质等的作风不无干系,德国一直强调快速的传递进攻,同时对对方加以紧逼防守的战术,加上德国人硬朗却又不失弹性与技术的打法,使得比赛观赏性很强日本:拼抢狠,动作快,技术精,传接准,配合熟,出脚果断,有极强的观赏性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日本足球将执着的民族血质和高效的敬业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代表了世界足球的发展趋势。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一)、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答:原因相同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都与帝国主义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有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40多年时间刚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发生到完成。
美、德、日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得到迅速发展,国力大幅度提升,反观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后劲不足,发展速度逐渐减缓。
垄断基础,上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重新瓜分世界。
但此时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后起的国家要求获得与之地位相配的殖民地,老牌强国又不愿减少自己的殖民地盘,因此世界大战是解决殖民地问题最直接的方法。
1900年任德国宰相的皮洛夫曾在议会中宣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只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这就是赤裸裸的战争宣言。
一战使欧洲大国元气大伤,战后英美出于各自利益和私心并没有对德国做出毁灭性的惩罚。
美国的资本和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向德国,使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
到1928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仅次于美国而占到世界工业总量的12%,超过英法而位居世界第二。
钢铁产量到1938年已经超过英法的总和,日本已经超过法国。
日本也是战争的赢家,趁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之机,大力扩张其在东方的势力范围。
正是由于德日法西斯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它们的政治野心也急剧膨胀。
德国要求废除凡尔赛条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希望从英法美等战胜国中重新夺取殖民地和市场, 在希特勒上台后表现得更加明显,积极扩张军备和疯狂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日本帝国主义力图打破华盛顿会议所造成的远东均势,极力排挤英美在远东的势力,妄想独占中国,在亚洲和太平洋霸权。
意大利也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已分赃太少,所以力图夺取英法在北非的属地,在地中海建立一个“大罗马帝国”。
因此,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相同之处都是帝国主义的争霸引起的。
原因不同点:1、不同的历史背景。
一次世界大战发生20世纪2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形成。
中西近代化比较
中西近代化比较一、相同点:1、本质一样:所谓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2、手段有相似:都采用两种方法,即改革和革命。
二、不同点:1、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变革是自发的,由生产力发展后自然而然产生了改革社会制度的需要。
而中国的改革是外力推动的。
中国由外国入侵导致社会危机,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
2、而西方国家近代化变革中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革命,如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乃至美国的独立战争都是如此,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
革命之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
中国在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主要是由统治者(清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然后才有限地接受外国的社会制度。
3、西方的近代化有各种因素促进。
而中国的近代化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发展艰难。
4、西方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交织进行,思想为首。
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层递进,思想最末。
5、西方近代化是一重任务,即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务,既要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有实现国家独立。
三、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东、西方法西斯主义评述——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比较
作者: 李宗耀
出版物刊名: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5-116页
主题词: 法西斯主义者;民族社会主义;日本法西斯;墨索里尼;民族主义;意大利;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
摘要: <正> 意大利、德国、日本是本世纪三十年代三个法西斯主义运动的典型国家。
这三个国家曾签订条约成为世界推行法西斯主义的、野蛮的对内镇压、对外侵略的轴心。
并在各个地区挑起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历史在前进,法西斯主义己成为历史的拉圾。
但,在历史发展的一定气候下,法西斯主义思想往往沉渣泛起。
特别目前德国又出现了“新纳粹”。
……本文主要对三个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兴起与特点及精神支柱,即所谓其思想、理论作一对比与分析、评介,使人们再次看看法西斯主义的本来面目,为维护世界和平、加强认识与警惕。
可谓“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
二战后德日认罪态度不同之探源
二战后德日认罪态度不同之探源推荐二战后德日认罪态度不同之探源二战中法西斯的罪行罄竹难书,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精神伤痛。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德国和日本作为二战的罪魁祸首,对所犯罪行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德国对侵略罪行不断真诚地反省谢罪,日本却矢口否认战争罪行。
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战后盟国对两国法西斯根除的程度不同战后,盟军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在德国开展了广泛的“非纳粹化”的政治清洗运动。
纽伦堡审判不仅惩办了德国法西斯战犯,而且宣布纳粹党为非法组织,同时强调全体德国人都应对纳粹暴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盟军通过举办集中营惨状的图片展览,组织报道纽伦堡审判的详细情况等活动,使德国人民深切地感受到纳粹法西斯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美军单独占领下,惩治日本战犯工作极不彻底,许多战犯免于起诉,而且保留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根源——天皇制。
这使得日本人对军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大罪的认识,远未像德国人民那样深切。
随着冷战的展开,美国为了将日本变成反苏反共的堡垒,更是极力扶植日本的保守势力,对日本法西斯战犯采取了“宽大”处理,许多战犯竟然得以重返政治舞台,这就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德日两国的理性化程度不同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理性的民族,曾出现过康德、黑格尔等伟大的哲学家,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善于思辩和反思。
在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后,他们能够深刻反思,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智慧、复苏人性,摆脱法西斯主义的毒害。
而且基督教的信仰要求认罪者必须真诚地“谢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赎罪”。
因此才会出现勃兰特总理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的非常一跪。
而日本的理性思辩能力较弱,缺乏深厚的哲学文化传统,皇国史观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认为国家与政府是难以分割的,自古以来就是天皇一家“万世一系”,国民必须绝对效忠国家和天皇。
如果否定了历史,也就是否定了国家和天皇,乃至否定了整个日本。
而神道教的信仰更是视“认罪”、“谢罪”为可耻,这是日本拒不认罪的深层原因。
日本侵略战争的战略失误
日本侵略战争的战略失误一、德国和日本的战略对比二战期间,德日两个法西斯都曾疯狂一时。
相比之下,德国控制的范围、面积却远大于日本。
日本仅仅控制了中国1/3的国土,以及东南亚、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而德国在鼎盛时期(1942年夏)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还有北非大片领土。
不可否认,德国在经济、科技、军事、军队素质等方面都强于日本,不过更重要的是整个战争的战略问题。
德国人制定了正确合理的战略,而日本人在战略上却是最大的输家。
德国人在整个侵略战争过程中采取了先东、再西、再东的战略,即先控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然后再攻打西欧,之后再把侵略矛头指向苏联。
这是比较合理的战略。
德国人十分清楚,整个欧洲最有实力、最难对付的国家是苏联,而对付苏联之前就要解除后顾之忧,则必须先打败英法。
德国的东临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都是英法的盟友,为避免攻打英法时两线作战,就必须先控制这三个国家,而这可以充分利用英法的畏战心理以及“丢卒保车、祸水东引”的战略。
为此,德国人还运用“闪电战”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尽量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从而取得辉煌的战绩。
日本人在整个侵略战争中采取了先攻占中国,再以中国为基地与英美展开持久战的战略。
这一战略乍一看似乎无懈可击,却经不起实践的考验,最终致使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主力深陷中国而不能自拔。
之后又发动太平洋战争,攻打英美,这使得日本法西斯在战略上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
由于其主力深陷中国,给英美以喘息机会,导致日本侵略战争的最后失败。
二、日本战略的致命问题日本与英美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一战后,为争夺亚太地区霸权,日本与英美之间展开了激烈的造舰竞赛,矛盾逐步激化,最终导致了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五国海军军备条约»的签订使日本的海军地位次于英美,降到了二等国地位;«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会后,在英美的支持下,中国收回了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山东的权利。
高中历史三第三单元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案
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案【课程标准】熟知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识记: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欧亚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2、理解: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原因以及德日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1、比较归纳:通过德日法西斯专政形成的过程,比较两国法西斯势力上台的不同特点。
2、问题探究:通过对德日法西斯势力建立过程,探究其各自形成的历史根源以及各自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不同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其中的德国和日本等走上了扩军备战、对外扩张的道路。
世界大战的两个策源地由此形成.2、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思想与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德国、日本法西斯势力掌握政权的原因。
难点: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导入:“自美国建国以来,历届国会审度国势,但莫有本届所见之兴旺繁荣,……但观今日生存之必要条件,已由生活所需,进入美衣美食豪奢之境地。
……我国今日之成就,实足快慰.我国未来之前途,实很乐观。
”这段话是美国总统柯立芝于1928年发表的国情咨文。
20世纪2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经济相对稳定繁荣的“黄金时代"。
正因为如此,柯立芝才能如此自信和乐观。
然而,仅仅一年后,当美国人民重温这段话语时,却彷如隔世,完全没有了这种“美妙”的感觉……。
问: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使美国人民“完全没有了这种‘美妙’的感觉”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1、、1929年10月从美国开始大危机由1929年10月美国股票行情猛跌而引发,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黑暗的十月”,由此导致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股市作为国民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带动了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
第5课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1929—1933年危机中的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1/3 进出口贸易下降50% 失业工人达300万人 在业工人工资下降1/3以上 1/3的农民失去土地 工人农民斗争不断
什么是军部?
日本军部建于明治维新后,不受政府 控制,是当时日本庞大的军事官僚机 构,包括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 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军 令部等。日本军部是法西斯势力的支 持者和集中地。
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③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 对纳粹退立、姑息,使纳粹 对犹太迫害不断升级。
自由论坛
证据 批驳德国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诬蔑
世界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15%是犹太 人,美国的亿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了20%. 美国的主要投资银行几乎都是犹太人... 相对论的创始人爱恩斯坦,原子弹之父奥 本海默,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绘画大师毕加 索,音乐巨匠门德尔松。
“三国准备实现他们的权利和确保他们的生死利益”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7年)
影响:
严重威胁世界的大三角!”
讨论 为什么能形成轴心国集团?
共同的性质: 都是法西斯政权。 共同的敌人: 矛头都指向当时的社会主义 国家苏联,企图抵制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意大利法西斯暴行
日本法西斯暴行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沈阳。
日本法西斯暴行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占领卢沟桥。
日 本 人 砍 杀 中 国 人
合作讨论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1.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恐怖专政;
2.对外: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希特勒与匆匆来访的墨索里尼握手
最希 高特 统勒 治走 宝上 座纳 。粹 德 国 的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日法西斯比较
相同点:二者都有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思想;政治经济危机都是德日法西斯专政确立的推动因素;都有垄断资本家和权势集团的支持;都是从封建主义转化来的资本主义国家。
它之所以出现了法西斯运动并且走上了执政的道路,是同封建性的遗留分不开的;反对所谓“共产主义思想”的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第一个胜利的无产阶级政权苏俄的出现,在国际资产阶级当中,掀起一片对“共产主义“革命的恐怖浪潮;都对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不满;两国法西斯势力的上台,使二者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疯狂地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两国法西斯上台之时,二者国内的无产阶级力量都较弱小;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煽动对外的侵略战争。
德日法西斯势力的发展,都经过了“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从法西斯政权开始建立,到法西斯独裁统治全面确立,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夺取政权过程中都使用暴力恐怖手段,打击排除政治上的异己努力,加紧制订实施独裁统治的政策措施。
它们不仅镇压工人阶级政党和一切民主进步力量,还要取谛传统资产阶级政党,迫害所有不甘心驯顺听命于它的政界人物。
它们强迫制订一系列立法,从而彻底埋葬民主制,实现全面的法西斯恐怖专政。
不同点:日本方面,日本法西斯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的结合。
“军部势力”是指以参谋本部为一首,包括海军军令部、陆军省、海军省、天皇侍从武官、军事参议院等一股军人政怡力量。
“民间势力”指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形形色色的民间法西斯政治力量。
“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是日本法西斯力量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发展。
日本法西斯在形成过程中,也表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日本法西斯走的是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的发展道路。
在日本法西斯形成过程中,“下层”法西斯活动十分猖狂。
“下层”法西斯的猖狂活动是与“上层”法西斯的支持分不开的。
“上层”法西斯分子利用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庇护、纵容“下层”法西斯分子肆意妄为。
法西斯“上层”和“下层”就是这样一唱一和,推动法西斯运动不断发展。
在日本法西斯形成过程中,对外表现为疯狂的侵略战争。
它不是先建立法西斯政权,然后发动侵略战争,而是先发动侵略战争,在战争中推进法西斯化。
日本法西斯的形成,是在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较量中,把法西斯主义注入现存政体之中,通过统治阶级内部的相互斗争,逐渐法西斯化的。
特别是军部势力和其他政治力量的对比,军部内各派的斗争成为左右日本法西斯形成的关键。
在思想上,“民间势力”为法西斯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日本法西斯思想最早出现于民间,形成许多流派。
如“国本主义”、“日本主义”、“农本主义”等等。
影响最大的是北一辉的“超国家主义”。
他写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主张对内动用“天皇大权”,凭借军事力量,实现“国家改造”,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对外以武力扩张,争得亚洲和世界的霸权地位。
被称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圣经”。
在组织上,最早的法西斯主义者北一辉、大川周明等人,对战争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军部势力在近代天皇制中的特殊地位是十分清楚的。
因此,法西斯分子一开始就注意在军部中发展势力,企图首先实现军部法西斯化,然后完成全面法西斯化。
在行动上,“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联合行动。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与对外侵略扩张紧密联系的。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日本军国主义得到长足发展,军部势力表现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军国主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就是法西斯主义。
对外侵略正是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共性所在。
当日本法西斯出现后,便迫不急待地进行侵略,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
华北事变”等,企图通过战争建立法西斯专政。
首先,发动侵略战争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有力手段。
其次,战争是冲击“政党政治”,促进统治阶级上层法西斯化的有效武器。
再次,对外侵略是促进“军财抱合”的最好粘合剂。
最后,战争是推动国内法西斯运动的兴奋剂。
战争使法西斯神经更加兴奋,他们借战争煽动民众情绪,促进法西斯运动高涨。
综上所述,日本法西斯的形成过程,伴随着对内恐怖的暗杀、政变,对外疯狂的侵略战争。
这一过程的特点可以根本归结为,军部是日本法西斯的核心力量,军部势力贯穿于法西斯形成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日本法西斯的形成过程,就是军部势力不断发展,取得支配地位的过程。
所以,可以说日本法西斯主义是军部法西斯主义。
在德国方面,在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上,德国法西斯主义表现为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反动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也是希特勒侵略扩张和一切法西斯暴行的理论依据。
1871年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及其后继者威廉二世、俾斯麦等极力推崇以军国主义、强权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普鲁士精神”,他们宣扬说正因为日耳曼民族是“上帝选中”的最纯粹的最有天赋的民族,它不能生在“生存空间”不足的条件下,它应该统治世界,占有地球上的一切财富。
反动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也是希特勒侵略扩张和一切法西斯暴行的理论依据。
德国纳粹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思潮、极端民族主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等。
就德国法西斯运动发端的原因来看,与凡尔赛和约有着直接的关系,政治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专政确立的直接刺激因素,德国纳粹党则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的严重后果中走上政治舞台的;德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极度不满,力图冲破和撕毁《凡尔赛和约》,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凡尔赛和约的签定对它的打击比日本更甚。
和约使德国失去了1/8的国土、1/10人口,德国的全部殖民地和国外投资场所均被战胜国所瓜分,这使颇为自负的德意志民族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一度十分高涨。
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希特勒竭尽所能,大力进行民族复仇主义的煽动.也可以说,引导希特勒走上政治舞台的,正是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凡尔赛和约激起的民族复仇主义思想,纳粹党是凡尔赛和约播下的复仇的种子。
就德国法西斯发展的结果来看,德国取消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改变了原有的政治体制,建立了法西斯极权统治。
就德国法西斯上台的过程来看,德国建立在议会选举的基础上,纳粹党从发展壮大到上台执政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从1919年—1933年,纳粹党经过长达14年的曲折发展后,玩弄种种政治阴谋和欺骗手段,通过议会选举的道路走上了德国的政治舞台.
就德国法西斯主义上台的原因来看,纳粹党采用了高明的宣传鼓动手段。
德国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够上台,是有可观的群众基础和较为高明的动员群众的手段的。
从群众基础来看,德国法西斯主义是一个“下中层阶级的运动”。
法西斯主义采取了种种手段,其中主要有:
(l)用纳粹党鲜明的外在标志和风格去吸引群众.
(2)利用人们的民族主义感情进行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煽动,唤起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主义狂热.
(3)迎合群众的心理需求,“向每一个人许诺一切’,以点得更加广泛的群众的支持.
(4)创建冲锋队,把宣传和鼓动变为直接的政治行动,、感染广大的民众和瘫痪对手的意志。
德国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把广大的群众动员起来,这与其一整套的纲领和理论是分不开的.纳粹早期的纲领是“二十五点纲领”,它是在一战前后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动荡和危机之
中,从德国社会中下层泛起的民族主义和反资本主义倾向的背景下产生的,主要反映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政治主张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改革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大德意志“民族国家”;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实行对外扩张;反对垄断资本和大地主,但同时要求保存私有制。
以及希特勒的小册子《重新崛起之路》和其他几次演说,使纳粹赢得了垄断资产阶级和高层领导的支持,为纳粹的上台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德国法西斯主义不仅有明确的纲领,而且还有自成体系的理论和思想,它们充分体现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和罗森贝格的《20世纪的神话》中.这些理论和思想概括起来说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以种族理论为枢纽的极端民族主义、极权主义、“生存空间”论、反犹太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
关于独裁领袖。
独裁领袖既是所有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又是其得以上台的最关键的因素,这在德国法西斯主义那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可以说,如果没有希特勒,就没有纳悴党;没有希特勒.也就不会有纳悴的上台。
综上所述,德国法西斯化的过程,法西斯势力出现在社会基层,走的是“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逐步确立起法西斯体制的。
德国法西斯化的程序与日本不同。
德国的法西斯化具有“先内后外”的特点。
先建立法西斯政权,然后发动侵略战争又是德国法西斯化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