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2)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听听声音第2课时教科版
《听听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进行分类。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倾听物体发出的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不同,从而思考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
教学难点描述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教学方法借助各种声音的录像,知道声音是各种各样的并理解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声音特性。
课前准备多媒体资料:视频:各种各样的声音围栏、硬币、勺子、尺子、木块儿、橡皮等学生身边的物体大小不同的音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敲音叉,听声音。
你能描述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师: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声音吗?师:选取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
我们能描述这个音叉发出的不同声音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声音的不同(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1.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师:我们能描述音叉发出的声音吗?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师:介绍音叉以及音叉的作用,学生熟悉使用音叉,听大小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实验环节(每个学生都上前敲击两个音叉,仔细倾听,并进行记录)要求:请你们按照记录表上的要求使音叉发出声音并进行记录。
保持教室的安静,听声音时应将耳朵靠近音叉去听。
师: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问题导入小组交流环节,我们能描述音叉发出的声音吗?(师板书)3.师引导学生尝试用高、低、强、弱对这些声音进行描述和记录。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4.师:关于声音你还知道些什么?关于声音你都想了解哪些问题?请学生把他们想要了解的问题都记录下来。
三、结论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精品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精品}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关注声音的产生原理,并试图揭示其中的科学原理。
2.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并通过介质传播的。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观察中产生的疑问,寻找解决的办法。
【教学准备】1.小鼓、米粒、号筒、声波演示器。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大家常常见到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动物有动物的声音,乐器有乐器发出的声音,大自然也有大自然的声音。
声音是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
2.教师播放一些声音,如鸟叫声、汽车声、敲门声、流水声等等,让学生分辨这些声音是谁发出的?分别通过哪些器官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你觉得这些声音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是怎么产生的?请你说一说。
3.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引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4.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听听声音”。
板书课题:听听声音。
二、探索活动(一)观察小鼓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1.教师介绍小鼓和号筒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2.学生实验操作:敲击小鼓,观察米粒的变化。
(米粒在鼓面上跳动的现象)3.汇报交流:(预设)(1)米粒跳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你是怎么做的实验?得到什么结论?(2)你还发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发现的?通过这个现象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得出的结论?4.师生共同小结。
米粒的跳动是鼓面上下振动引起的,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5.谈话:我们用耳朵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你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吗?请同学们猜一猜。
6.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预设:空气、水可以传播声音;耳朵可以接收声音;一些动物可以听到一些特殊的声音。
)7.引导: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8.学生实验操作:把耳朵紧贴桌面,听到敲击的声音了吗?你能听到隔壁教室里发出的声音吗?你的发现是什么?你的推理对不对呢?和小组成员一起交流一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生活中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并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2.实验过程中对细节的观察和注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放大镜、记录纸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声音,如鸟叫、汽车鸣笛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它们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并记录物体的振动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声音的产生。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然后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呢?”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听听声音》教科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得非常热烈,每个小组都能够围绕声音的实际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评判者。这样,学生们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比如准备更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学习。同时,我也应该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仅仅追求答案的正确性。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传播、特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逻辑思维: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声音现象进行归纳、推理和解释,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探讨声音应用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提出创新性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声音保护,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环境,主动参与噪声防治,提高环保意识。
5.团队合作: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举例:通过敲击音叉产生声音,观察音叉振动;讨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掌握这三个基本概念,并能区分它们在声音中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效果,强调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1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有没有思考过他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为了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认识情况和引发学生关于声音问题的思考,教科书设计了“听听周围的声音”的活动。
本课为学生营造了氛围,并提供了讨论他们已有声音知识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产生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
【学生分析】学生对声音可以说是既熟悉乂陌生的。
熟悉是因为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自己也能制造出各种声音;陌生是因为他们很少去思考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也就是对声音产生的本质缺乏研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有机会探索和描述声音的特点,从而了解不同声音的本质。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也有自己的想法,教师梳理学生的想法,了解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将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知道音阶代表着声音高低不同的变化,也对不同节拍音乐的强弱变化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学生认识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学生对于声音的原有认识,关于声音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难点:把听到的声音尝试用高、低、强、弱来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课前打开教室的门窗,以便上课时学生能够听到教室外面的声音或者录有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等)、介质(如空气、水等)、录音机、音响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振动物体,如鼓、尺子等,并听取它们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发现振动物体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在真空中,声音能否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三个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兴趣,可以通过实验活动,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3.声音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生活实例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气球、尺子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教学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结果和学生讨论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
如:将扬声器放在气球上,气球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振动;用尺子敲击桌子,桌子会发出声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如:将音叉放在气球上,观察音叉振动时气球的运动;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桌子的振动情况。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说话时嘴唇会动?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 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 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听觉来感知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可能了解不多。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实验和实践活动充满兴趣,但对于理论知识可能会有抵触情绪。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2.培养学生通过听觉来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学生如何通过听觉来感知声音。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
3.交流探讨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扬声器、录音机、纸屑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声音。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来源,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归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电话通讯、语音识别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1《听听声音》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1《听听声音》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对声音的探究兴趣。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但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听觉能力和探究兴趣。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教学资料。
2.各种声音产生的物品(如锣鼓、铃铛等)。
3.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注意力集中,然后提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吗?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对声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声音产生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声音的哪些特性?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利用声音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材从生活中的声音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声音有所感知。
但他们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实验,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气球、尺子、玻璃杯等。
3.学习单:用于记录学生的实验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呈现(5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通过示例,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气球振动产生声音;实验二:尺子振动产生声音;实验三:玻璃杯振动产生声音。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观察结果。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扬声器、纸盆、尺子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实验记录、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5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让学生将纸盆放在扬声器上,观察纸盆的振动;实验二:让学生将尺子伸出桌外,拨动尺子,观察尺子的振动。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提问: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声音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样吗?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是,他们可能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揭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特征及其观察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的奥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振动的物体、声音源等)、幻灯片、录音机、音响设备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笔、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引入课题,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钟声、掌声、音乐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吹动不同长度的管子等,观察声音的特征。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5.拓展(5分钟)讲解声音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乐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征。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声音,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以及声音的特征。
8.板书(课后整理)整理实验结果,归纳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探究、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实验心得,共同探讨声音的特性。
3.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将音叉放在桌子上,用尺子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实验二:让一名学生发音,另一名学生观察其喉咙和嘴巴的振动,了解声音的产生。
实验三:两人相距一定距离,一方说话,另一方听,观察声音的传播。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相关问题。
同时,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023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1《听听声音》 (表格式教案)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起始课,本课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
活动1:倾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初步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的不同。
在活动1中,首先播放了鸟叫声,发现孩子们能够轻松辨别出“我听到的声音”、“声音由()发出的”,在描述“声音的特点”时,用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柔和”、“清脆悦耳”、“震耳欲聋”等,虽然词汇量丰富,在使用时不是太恰当,老师及时做了纠正,再播放其他声音的时候学生描述就更规范了。
活动2: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科学分类。
在活动2中,孩子们用了两种方法分类:
一种是根据声音强弱分类,把听到的机器轰鸣声归类到“强”,把流水声归类到“弱”。
另一种是根据声音来源分:
①把鸟叫声、鸡叫声、猫叫声归类为“家禽声”,后纠正鸟和猫不是家禽,但都属于动物,所以这类声音来源为“动物的叫声”。
②把流水声、风声归类为“野外的声音”,即“自然界的声音”。
③把人类使用工具发出的声音、生成建设发出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声音称为“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最后为了帮助学生识别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中的音符,并分辨它们的高低顺序,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我们分别向音乐老师王珊珊和赵安迪请教并使用了音乐课中常用的"柯达伊"手势,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 (2)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 (2)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探究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动手实验,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但在音调和响度的区分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了解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组合作,增强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盆子、毛巾等。
3.教学道具: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教师演示用尺子敲击桌子,让学生听声音,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声音的传播和接收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同时,让学生了解人的耳朵如何接收声音。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音叉、气球、尺子等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声音有哪些特性?引导学生回答:音调、响度和音色。
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影响这三个特性的因素。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回声、隔音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案2
《听听声音》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该课包括“倾听周围的声音”及“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两个活动。
教科书设计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是要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的不同。
从而思考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为本单元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
这对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学生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
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等等问题。
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障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评价任务1.仔细倾听周围的声音并描述记录。
2.敲击音叉,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
教学准备课前打开教室的门窗,以便上课时学生能够听到教室外面的声音。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科学笔记本。
为每个活动小组准备大小两个音叉或大小不同的铁钉(事先固定在纸制的鸡蛋盛放盒上)。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敲击音叉(铁钉)——我听到的”记录单。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使用音叉的建议”的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会倾听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休息一会,请同学们闭上小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看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学生:读书声、脚步声……教师总结: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倾听,用心倾听,你肯定会听到许多的声音,声音无处不在。
这个单元,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声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听、说、做等方法,感受声音的存在,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探究来进一步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倾听、观察、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器材、记录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声音,让学生倾听,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呈现(5分钟)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化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认识。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写成观察日记。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2)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新知探究探索一: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1、当我们听到声音时,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课件出示《云雀》、《蟋蟀》、《架子鼓》视频。
思考并讨论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2、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讲解: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声音有高有低,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刺耳难听,有的声音是嘈杂的声音,还有的声音是令我们感到不舒服的噪音。
3、描述声音的词汇。
4、描述声音课件分别出示:《夜莺》、《海豚音维塔斯》、《摩托车》视频1、观看视频,思考声音是如何发出的。
2、根据已有经验对声音进行描述。
3、学习了解描述声音的词汇。
4、根据已学对不同的声音进行描述。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新知探究探索二: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
讲解: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
回忆一下你知道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关于声音你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声音。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想知道哪些问题?把你知道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和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的问题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然后把你的记录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
新知探究探索三:听音乐辨高低听一段简单的乐曲,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
课件分别出示:《闪烁的小星星纯音乐版》和《闪烁的小星星演唱版》视频出示《闪烁的小星星》乐谱,讲解:在单音体系中,用七个音乐符号表示音级,即通常我们使用的“do、re、mi、fa、sol、la、si”七个读音,这七个音的高低不同,采取不同组合形式就构成了美妙的音符。
音级从“1”到“7”依次升高。
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声音的强弱变化。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拓展延伸动物的声音幻灯呈现拓宽领域探新知,知识运用巧迁移。
课堂练习幻灯呈现应用所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顾本课所学建立知识体系板书回顾本课所学建立知识体系(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2)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第一单元声音1.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引导学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声音。
3.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4.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重点会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难点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听到的声音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咳嗽声人的喉咙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雷声云层的碰撞产生响(强),低,比较刺耳溪水声溪水撞击物体比下雨声响,悦耳马蹄声马蹄撞击地面比较沉闷(低),有节奏敲门声手指撞击门比较响(比较刺耳)笛子声嘴巴吹,手指按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三、探索活动一: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汽车喇叭声——很响(强),比较刺耳汽车轰鸣声——响亮、刺耳车子刹车声——响亮、刺耳、尖锐活动二: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狗叫声——汪汪,比较响马蹄声——比较沉闷(低),节奏感强知了叫——响亮、刺耳、令人烦躁活动三: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球——咚咚咚活动四: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敲门声——比较响、刺耳闹铃声——很响、比较刺耳鼓声——很响、比较沉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词语进行描述。
研讨: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提出一些关于声音有价值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第一单元声音1.1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引导学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声音。
3.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4.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重点会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难点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听到的声音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咳嗽声人的喉咙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雷声云层的碰撞产生响(强),低,比较刺耳三、探索活动一: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汽车喇叭声——很响(强),比较刺耳汽车轰鸣声——响亮、刺耳车子刹车声——响亮、刺耳、尖锐活动二: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狗叫声——汪汪,比较响马蹄声——比较沉闷(低),节奏感强知了叫——响亮、刺耳、令人烦躁活动三: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球——咚咚咚活动四: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敲门声——比较响、刺耳闹铃声——很响、比较刺耳鼓声——很响、比较沉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词语进行描述。
研讨: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提出一些关于声音有价值的问题。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四、拓展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学生可以用手势来比划音乐的高低起伏。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别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乐于交流。
激发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亲临探究过程,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并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能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记录自然界声音的视频和音频课件,二枚钉子、一个乒乓球、小鼓等,每人一份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环节一:倾听声音活动一:听音辨物。
(1) 猜教师正在利用什么物体发出声音?(2) 听一段声音,找出里面有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活动二:给声音分类(1) 说说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写在活动练习册上并模仿。
(2) 你能给这些声音分成二类可三类吗?看课件之后让学生回答,并总结。
你能分辨哪是动物的叫声?哪是自然界的声音?哪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声音?活动三:综合练习(2) 汇报。
我听到的声音,注意对声音的描述要从高、低,轻、重,远、近等叙述。
能说出人对这种声音的感受是悦耳还是刺耳。
环节二:区分声音活动:闯三关第一关:声音有强弱之分。
你能做出一个轻音,一个重音吗?自选器具。
补充:教师做一个音,问:这是一个重音吗?第二关:声音有远近之分,这是一个从远到近的声音吗?第三关:声音有高低之分。
你能按从高音到低音的顺序给下面的杯子排排队吗?环节三:理解声音活动一:听一段简单的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1-do 5-suo 6-1a ……哪个音高?哪个音低?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相同吗?它们有什么区别?活动二:讨论噪声听一段乐曲,感受优美的旋律,或嘈杂的声音,理解噪声。
感受和谐的声音让人感觉动听悦耳;不和谐的声音让人感觉刺耳。
讨论:生活中我们应怎样避免噪音污染?[学案单]第1课听听声音[科学词汇]声音的高、低,强、弱,悦耳与刺耳。
学习过程:活动一:听音辨物。
(1)说说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2)根据老师播放的音频,填写记录表,注意对声音的描述要从高、活动二:区分声音1、你能做出一个轻音,一个重音吗?自选器具。
2、声音有远近之分,这是一个从远到近的声音吗?(是/否)3、声音有高低之分。
杯中装水少的音比较(高/低),杯中装水多的音比较(高/低)。
活动三:初步理解声音1、听一段简单的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1-do声音(高/低),6-la声音(高/低)。
2、听一段乐曲,感受优美的旋律,或嘈杂的声音,理解噪声。
我们能感到和谐的声音让人感觉(悦耳/刺耳);不和谐的声音让人感觉(悦耳/刺耳)。
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步骤:(2)将橡皮筋放在桌面上轻轻按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3)将橡皮筋放在手中轻轻揉搓,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4)把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或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当我们轻轻拉伸、按压或揉搓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当我们把橡皮筋拔动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了声音,轻轻拉动橡皮筋,橡皮筋没有发出声音。
实验记录:方式能否发出声音拉伸橡皮筋否按压橡皮筋否揉搓橡皮筋否弹拨橡皮筋能拉动橡皮筋否实验分析: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思考并回答。
猜测。
通过橡皮筋发出声音,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你有什么感觉?实验现象: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
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现象: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表发声物体 我看到的现象 我的想法 弹拨橡皮筋 橡皮筋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于物体的振动有关拨动钢尺 钢尺上下振动 敲击鼓面 鼓面产生振动 敲击音叉 音叉剧烈振动实验分析:(1)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根据它们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2)由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些情况分析,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却没有发出声音的事实,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分析:(3)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所以轻轻触摸会感觉到物体的振动。
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观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视频资料。
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如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振动和物体发声之间的关系。
通过总结,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体产生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习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导入课题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1、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明确目标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做”中学。
3、预期效果相信大家在自己观察和小组的讨论中能完成今天的目标。
自学指导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
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谈话:我们拿保鲜袋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开始!停!谁能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2)、刚才我们听了一些声音,也制造了一些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对物体施加外力就能产生声音呢?下面我们共同探究,请看实验记录表,第一部分是我的预测,把你们刚才预测的内容填上去。
第二部分是我的试验,请按照要求做试验并填写表格。
第三部分是我的结论,做完实验后,把你们组的结论写在上面。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1)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1)看谁的发现最多;(2)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3)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
]3、总结交流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