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翻译思想
论严复其“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严复其“信、达、雅”翻译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8090ee2aeaad1f346933fe3.png)
论严复及其“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的翻译家,其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理论经过广大学者的层层解读和分析,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
但有的解读较为片面,甚至是对原观点的曲解和误读。
严复对“信、达、雅”的原始表达精明扼要,从其原始表达入手,我们可以摒弃学术界对“信、达、雅”片面的认识,对这一翻译理论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作为近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严复不仅翻译了一大批重要的西方学术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对翻译工作有巨大启迪意义的翻译主张,其中尤以“信、达、雅”备受推崇,对翻译界乃至整个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严复的生平以及他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原始表达,以期对翻译实践能有建设性的指导作用。
一、个人简介严复(1854-1921),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西学大师、翻译家、教育家、诗人。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福建南台苍霞州。
7岁时,严复被父亲送到外地读书,两年后回故乡随其五叔祖严奎昌学习《大学》《中庸》之类的儒家经典,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后远赴英国留学,进入英国格林里治大学海军学院深造。
两年后回国,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让严复深受刺激,满怀爱国热情的他将眼光投向西方,开始了他翻译和介绍西方知识的重要工作。
历史上对严复也有很高的评价。
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与张之洞书》)。
蔡元培也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几道为第一。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四个字,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辗转于京、津、沪、皖等地,既执教讲学又专心著述,并首次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开创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新纪元。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f823b8f6e87101f69f319552.png)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
![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bbf18f1c8d376eeaeaa3192.png)
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中西翻译简史》课程论文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姓名: 童唯年级: 2011级班级: 10班学号: 20110512106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 年12 月21 日从“信、达、雅”看严复的翻译思想摘要:“信、达、雅”是严复译书的三条标准,也是翻译的三件难事,“信”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到了“信”,才能谈“达”,做到了“信与达”,才能追求“雅”。
这三条理论是中国翻译理论的起点,在中国近代翻译理论中占据的主流地位。
关键词:翻译思想,信,达,雅1.引言提到严复这个人,可能许多人都会想到他所翻译著作的《天演论》以及进化论的思想。
其实除了《天演论》这部著作,他还翻译了很多作品,比如《原富》、《群己权界论》等。
他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天演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其中,他翻译书籍时遵循了三字标准——“信、达、雅”。
现在,我就以他的三条标准来分析他的翻译思想。
2. 严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我认为严复在翻译中所遵循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为中国的翻译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严复在《译〈天演论〉·例言》里就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有三件很难的事情,就是“信、达、雅”。
首先要做到“信”就已经非常难了,没有“信”也就不可能做到“达”,做到了“信和达”,才能去追求“雅”这个标准。
那么对于这三条标准,严复是怎么做到的呢?2.1.严复翻译思想中的“信”“信”在三字标准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其意思是是没有背离原文,准确地翻译出文章的意思,不去歪曲事实和漏掉其中的意思,当然也不能随意去增减文章的内容。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https://img.taocdn.com/s3/m/2fdc67de76a20029bd642d6c.png)
浅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任何时代,任何大师的翻译都离不开社会背景,个人经历,自身修养,因此我们在谈及严复的翻译原则时需要对他的教育经历,所处时代进行略析。
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就是严复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所谓“信”,即是忠实、准确、无误;“达”,即是达意、通顺、流畅。
而对“雅”却是众说纷纭,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共识。
有人将其理解为“典雅”、“高雅”;有人理解为“文采”、“雅致”;有人理解为“风格”、“韵味”。
所以在具体讨论“雅”字之前,需要了解“雅”在中国古语中的含义。
雅者,古正也。
是正确,合乎规范的一种标准。
我认为这三原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翻译时,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能够切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主旨要点,具有可信度,当然,要语意通顺,流畅顺达,能够使读者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丰富情感,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思想的表达,这就需要一种标准,一种规范。
因此,后来的翻译家们都一直遵循翻译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力图使自己的翻译符合标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严复这三原则的影响。
现今,对于翻译的准则和规范是数代人经过不断改进和学习总结出来的,但是依然沿袭了严复的“雅”的思想内涵,即在“信”、“达”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遵循着一种准则与规范,当然也会结合时代的特色,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我们在关注和研究某位思想家,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时除了要知道是否做到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流畅,也要了解翻译家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这样才能评价翻译家是否遵循一种准则与规范,翻译的作品是否是经典。
严复翻译思想讲解
![严复翻译思想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589b52f25c52cc58ad6be3f.png)
2019/6/6
1850 — 1900
•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 候官县盖山镇 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应开平矿务局总办张冀邀请赴天 津主开平矿务局事,后任该局总办。
•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北京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 总办。
•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该校第二任 校长;被安 徽巡抚恩铭聘去任安庆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 1909年5月(宣统元年四月)被派充为宪政编查馆二等咨 议官、福建省顾问官。
严复避祸于天津。
•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关于严复的评价: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严复不赞成赫胥黎的“自然界没什么道德标准 ,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人类是高于 动物的,人性本善,能做到相亲相爱,不同 于自然竞争,所以社会伦理学不同于自然进 化论”。
(三)《天演论》的传播与影响: 1、它成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它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原动力
总之,严复为近代西学的传播,开启了一 代学风,影响了一代学人,为革命提供了理论 依据。
《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 《欧战源起》
此时,其译作“更 为随便”。
严复译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学 ”作较量,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的陈词滥调,意在向国人证明学习“ 西学”不能只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船坚 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方法 和民主政治制度。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640900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f.png)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但并非严复翻译思想的全部。
比如,在《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的“严复的翻译思想”一节中,除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外,王秉钦教授(2004:52-72)还提到,严复是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翻译家;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从根本上彻底改造中国,是严复翻译思想的灵魂;“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复的翻译理论不仅反映在他为多种译作所写的“译例言”、“译凡例”或者“译序”中,也体现在他的部分书信和有关翻译的几篇专文中。
除了“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刚刚提到的内容以外,严复的翻译思想至少还应包括他对可译性、翻译版权和翻译管理等方面的认识。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bfbc6f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2.png)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严复的翻译思想
![严复的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7d046968762caaedd33d46c.png)
严复信奉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的庸俗进化论。这 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 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 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 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 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严。 严复要求维新变法,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 现,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 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
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译书动机指导下的翻译态度及方法
• 严复意识到自己的时代责任,非常自信, “有数部要书,非仆为之,可绝三十年 中无人此为者” • 克蒙化顽。重铸中国人灵魂,使他精神 完全集中专注译书 • 翻译态度谨慎,不像林纾“耳受手追声 以笔止”而是“字字由戥子称出”译品 的选择,都是精心研究、针对性极强的。
?所谓达旨不是达原作之旨而是达严复之旨即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目的所以严复的译文多有改动为了更达旨严复加了大量的按语八大译共所谓达旨不是达原作之旨而是达严复之旨即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目的所以严复的译文多有改动为了更达旨严复加了大量的按语八大译共110万字按语约万字按语约11万字占十分之一多针对中国实际或抨击时政或批判旧学
严复与《天演论》
• 1898年严复首译《天演论》,这是影响最大,是 他最富盛名的译著。 • “人物有别” ,“与天争胜”:赫胥黎忠实地宣 传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自然界生物进化的 原因是“物竞天择”。而社会不同与自然界,人有 理智,不是被动的接受自然进化,而可以奋发自强。 • “人物无别”“任天为治”:同时代的英国社会 学家斯宾塞确认为人类社会也是弱肉强食,适者生 存。但他又认为,人不能改变规律只能听任规律摆 布。 • 站在救亡图存立场上的严复,既不能同意赫胥黎的 “人物有别”也不能同意斯宾塞的“任天为治”, 所以他分别采取了“人物无别”“与天争胜”指出 中国只要发愤图强,鼓民力、开民智、鲜民德、就 可以变弱为强,挽救危亡,自立于世界。
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探析
![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db65767fd5360cba1adb87.png)
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探析口程平[摘要』自严复提出“信达稚”翻译标准以来,翻译界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肯定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甚至有人提出,严复在翻译实践中,并没有遵循自己提出的翻译标准。
其实,严复的翻译思想有其深刻的合理因素,其翻译实践大体上也是遵循其自己提出的“信达稚”标准的。
〔关键词」严复;翻译思想;翻译实践;探析自十九世纪末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首倡“信、达、雅”以来,引起了几代人不断地思索和探讨,其影响之极几乎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被奉为中国翻译界的金科玉律,译书者的唯一指南。
同时,这三个字简洁、凝炼,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
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为什么严氏在其翻译实践中并没有完全依照他本人提出的三字原则来进行翻译?本文试图通过对严复翻译思想和实践的探析,来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对严复的经历有一个大致地了解。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字又陵,又字几道,十四岁进人左宗棠办的船政学堂,毕业后到英国海军学校留学三年。
这时他为了深人了解西方社会和仔细探讨西人成功的秘决,开始接触当时西方世界的重要典籍,如亚当·斯密、孟德斯鸡、边沁、达尔文、赫胃黎等人的著作,对西方文化有了直接的了解,为后期的翻译作了前期准备工作。
1879年自英国学成回国后,他先后任职于福州船政学堂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严复以极大的打击,也激起了他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他开始领悟到中国的失败不只是军事的落后,而有更深一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因此必须要师法西方,才能突破困境,为此,他发表了四篇影响深远的文章,围绕中西文化的对比,探讨中国积弱的根源。
他希望以译介西书作为一种手段来开民智,实现救国的愿望。
在这一时期,他先后翻译《天演论》、《原富》、《群己权界论》、《群学肄言》、《法意》、《社会通论》、《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西方重要典籍,介绍了进化论、阶段性的进步史观、资本主义经济学、英国自由民主学说、社会学、逻辑学等,反映出严复效法西学精神,实行资产阶级改良的国家主义思想。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638aa2a2af90242a895e53b.png)
1. 张谷若翻译思想关于翻译的理论,张先生是不大发表的,他认为“理论人人可有,而且对于同一内容(甚而对于同一名词),见解可以各人不同。
”从这句话笔者体会到三种意味:第一,他看到翻译理论具多样性,因人而异。
第二,他对于80年代的翻译理论不十分感兴趣,还没有看到一种自己愿意信奉的理论。
对于理论高明,而译技蹩脚的空头理论家,他向来颇为不屑,认为“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
”(王寿兰,1989:450)第三,他点出意义常具不确定性,这和当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高明的翻译具有了艺术的特征。
如果所有意义都是确凿无疑的,翻译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张谷若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著文,曰“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明明白白地说:“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其实,这个原则,早在30年代始译哈代时,他就明确提出了。
1934年12月,他在《德伯家的苔丝》译者序中说:“我译这本书的理想,是要用道地的中文,译原来道地的英文。
”孙致礼评价道,“从30年代到80年代,张谷若的‘地道的译文’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主导思想。
跟张谷若一样,朱生豪、傅东华、杨必等翻译家都力求以‘地道的译文’为翻译目标,他们的译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在中国普及英美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见孙迎春,2004:序二)可见,“地道”是一种朴素而实用的理论原则,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具有一语中的的科学品格。
如果话说了一箩筐,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即便是特别系统,也不能认为具有科学性特征。
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beyon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 ( Hardy, 1996: 25 )他们那时正达到了欢畅的阶段,所以都觉得神舒心畅,超脱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
严复翻译理论
![严复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fd77d627e21af45b307a89f.png)
•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 雅—雅言(语出《论语· 述而》)
• 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法句 法”,他认为: 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 微言”表现出来,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 才能“雅”。
• • • • • • • •
• 宣统三年(1911)10月4日 正式将典礼院选定的《巩 金瓯ōu》定为国乐 。这 首国乐严复作词,溥pǔ侗 dò ng编曲,旋律来自康熙、 乾隆年间的宫廷曲调,由 溥侗改写为新式乐谱。清 廷仅称呼为“国乐”,无 另作歌名,但一般用首句 “巩金瓯”当作歌名。歌 词为文言文,用工尺谱记 谱。歌词句句押韵,每句 字数前后对称
• 严复译: • 赫胥xū黎独处一室之 中,在英伦之南,背 山而面野,槛外诸景, 历历如在几下。乃悬 想二千年前,当罗马 大将恺撒未到时,此 间有何景物
• 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本: •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当凯撒到 达不列颠南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 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是一种所谓 “自然状态”。
• 严复的生平简介 • 信达雅三原则及其翻译作品 • 严复的其他翻译理论
• 人们对严复的评价
严复的生平简介
• 严复(1854-1921) 初名体乾、传初,改名宗光,字又 陵,后又易名复,字几道,福建福州人。特赐文科进士出 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甲 午战败后严复感于时事弥艰,开始致力译著,力主变法图 强,以西方科学取代八股文章。 二十四年九月,又撰 《上光绪皇帝万言书》,极力倡导维新变法;但辛亥革命 后,严复思想日趋保守。1912年袁世凯参与发起孔教会, 极力主张尊孔读经。1915年列名于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 筹安会,为该会理事。“五四”时期又反对学生运动。晚 年他主要靠译书为生
严复翻译思想
![严复翻译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edd2eb7c77da26925c5b026.png)
信 达 雅
严 复 │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 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 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 三也。”——《天演论▪译利言》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 在《天演论· 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 《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 “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 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 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至于翻译中的具体语言转化 方法,我们则可以运用各式 的理论,大可不必死守“信 达雅”一隅不放。因为翻译 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但 并不是全部,它起指南针的 作用,怎样到达目的地,是跑 步抑或坐车。就要看译者的 选择了。
“信达雅”研究的误区
• 一、偷换概念与自相矛盾的论证过程。 • 二、牵强附会与“罢黜百家”的论证 手段。 • 三、盲目夸大的结论。 • 四、对时代背景异同的忽略。
• “信”为忠实,就是忠实于 原文的内容。 • 讲到信的方面,严复第一 期的译品,似乎偏重意 译,· 赂亏于信;第二期的 译品则略近直译,少可讥 议。第三期所译《名学浅 说》,《中国教育议》, 不甚重要,且所用译法也 与前两期不同,我们可以 不必深究。
“达”,即通达。在“达”上严复提 出“达为尚焉”。提出了翻译标准 中"信"与"达"的关系,指出"达" 是"信"的保障,"信"是"达"的最 终目的。翻译中译文的通达、流畅是 译文赢取读者、获取社会效益的标尺。
我们对雅的看法
“雅”不仅是风格的对等而已,还要兼顾 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否则就像玄奘大师的 经文翻译一样,虽精而不得流传甚久。而 且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的加快,通俗易 懂的文学作品显然更受人们的青睐;很少 有人能够静下心来细细揣摩译文是否古雅, 只需明白意思即可。所以,我认为翻译作 品时应在雅的指导下满足大众通俗易懂的 要求,笔译作品可重点突出雅,但口译以 通俗易懂为主。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6024366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e.png)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严复(1894-1956)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一、严复翻译原则的背景与特点严复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的翻译原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严复的翻译思想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意译为主:严复提倡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递原文的意思和思想,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翻译。
他认为翻译应该致力于表达原文的内涵和精神,而非逐字逐句地转换词语,这种翻译方式能更好地使译文与读者产生共鸣。
2. 文化因素的考虑:严复注重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目标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更好地沟通和理解的效果。
他认为翻译者不仅要具备优秀的语言学习能力,还要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3. 借鉴西方语言学研究成果:严复的翻译原则受到了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尤其是他引入和应用了西方的功能翻译学和等值翻译理论。
他强调了语言表达的功能和效果,并试图通过翻译实践来达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传递。
二、严复翻译原则的应用与实践严复提出的翻译原则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也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他的翻译作品涉及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他的《红楼梦英译》。
在《红楼梦英译》中,严复秉持着自己的翻译原则,努力将原作中的情感、意境和文化内涵传达给英语读者。
他运用了大量的意译手法,灵活运用英语表达方式,使得译文在保持原作风貌的同时,也具有了独特的英语特色。
他的翻译工作不仅展现了他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也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红楼梦英译》外,严复还翻译了许多其他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为中国现代翻译事业奠定了基础。
他的翻译作品多才多艺,而且准确传达了原著的风格和特点,使得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原著的魅力。
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影响与启示严复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影响深远,不仅为后来的翻译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为翻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复的翻译理论
![严复的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551fb57be23482fb4da4c93.png)
严复的翻译理论霍家晖陈学瑜20111204102袁雅汶20111204082鲁迪飞20111204080背景简介翻译理念“信,达,雅”&其他主要翻译作品不同时期理念及举例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参考:《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沈苏儒著严复在翻译理论上的最伟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信达雅”学说,把“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信达雅”说由来—《天演论·译例言》)。
严复的“信达雅”说再我国文化界翻译界流传至今,无处不在,可以说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种有关翻译的学说(不论是本国的还是外国的)能够具有如此持久、广泛的影响力。
“信达雅”要旨(一)翻译要做到“信”“达”“雅”。
(“求其信“求达”“求其尔雅”)这是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二)“信”是最重要的。
(“求其信已大难矣”“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用这个字显然就是着重在忠实于原文的意思。
由于用中文来表达西文的意义有时候会很困难,所以译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信”,目的是为了表达原文的意义。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12332c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b.png)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摘要:严复在少年时代有一段留学经历,这让其对英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其后来进行翻译工作。
不仅如此,由于其自身对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造诣,将这些因素运用到翻译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参考和指导。
本文从“信雅达”的具体理论出发,在辩证地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信雅达”理论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严复;“信雅达”翻译理论;辩证分析;历史价值一、“信达雅”的提出在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翻译活动,但大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翻译,尚未出现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很难对一定的翻译工作进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
为了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在近代社会出现了一种“预备规范体系”,但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弊端,其中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较为明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绝对优势。
而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一经问世,对后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整个翻译史的研究,“信达雅”的思想最早在中国佛经翻译家的理论中出现,随后严复在结合自己翻译经验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总结,在经过从提出到发展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了“信达雅”翻译思想。
既为翻译家进行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准则,也为人们对翻译作品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
二、“信达雅”翻译思想的具体内容翻译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既然如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作品传递一定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单单是译者的个人行为。
为此,严复根据自身实践以及留学经历,形成了“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具体内容如下:信,就是忠实可信。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对原文内容有具体且细致是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内容的翻译,尽量保证不增加新内容、不删减以及不随意更改原有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形式上还应该与原文特定的语言风格保持大体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所翻译的内容能够做到可信,能够传递原有作者的价值理念[2]。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d040e5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8.png)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严复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其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不仅在文学翻译界有着重要地位,在整个中国近代文学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严复的翻译思想充满了辩证哲学的影响。
他强调翻译中要坚守原著,对原著的译文不可随意润色、删节、改变。
但是,他对翻译“信”和“达”的关系的认识更为深刻。
他认为,翻译应该既忠实于原著,又能传达出其在另一个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这种对翻译的双重承担,使其翻译工作超越了语言的难度,更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多重复杂性。
严复在翻译工作中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强调阅读原著的重要性。
他认为,阅读原著是向外传达信、达的必要条件。
只有将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与原著对话,充分理解原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严复的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在翻译领域的,更重要的是在文学创作领域。
他的翻译方法带给了中国作家新的启示:借鉴外国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开拓文学的视野和形式空间。
例如,严复的译介目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发源。
严复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翻译成中文,将原著的叙述方式和表达风格带回到中国,推动了中国当时小说的创新和变革。
类似地,严复介绍的字母体系和标点符号,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新时代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事实上,严复的翻译方法、翻译理念和创作启示都超越了他本人的时代和身份,对中国近代文学起到了沉淀性的影响。
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历史中的地位,不亚于鲁迅、郁达夫等文学巨匠,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功不可没。
lecture 8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二
![lecture 8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二](https://img.taocdn.com/s3/m/f5c392a30029bd64783e2c16.png)
《穆勒名学》A System of Logic 穆勒名学》
Written by British J.S. Mill “此书一出,其力能使中国旧理什九尽 此书一出, 此书一出 而人心得所用力之端。 废,而人心得所用力之端。” “得转汉文,死不朽矣” 得转汉文,死不朽矣”
《社会通诠》 社会通诠》 History of Poliics Written by British E. Jenks 讨论人类社会的发 展演变
《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天演论》
It was written by British biologist T.H.Huxley.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揭示生物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 劣汰”的客观规律, 劣汰”的客观规律,是维新派的重要理论基 础。 近代引进的第一部哲学理论著作, 近代引进的第一部哲学理论著作,改变了中 国古代“天不变,道亦不变” 国古代“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哲学观 念。 “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康有为 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康有为
《天演论》首段译文对比 天演论》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an Fu ( 8 January 1854 — 27 October 1921) was a Chinese scholar and translator, most famous for introducing western ideas, including Darwin's ''natural selection", to China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译文欣赏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 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 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 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有天照草昧,人工 未施。
其实并不是翻译,而是根据原书的意思重写一 遍。文字的详略轻重之间大有不同,而且严复 还有他自己的按语,发挥他自己的看法。所以 严复的《天演论》并不就是赫胥黎的《进化与 伦理》。”
《天演论》
(一)背景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接连失败的刺激下,以“公 车上书”为开端的救亡运动迅速开展,严复也积极投 身其中。1895年2-5月,严复先后在天津《直报》发表 《论世变之亟》《原强》《辟寒》《救亡决论》等一 批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中 西社会的差异,分析了西方列强 的全方位优势以及中 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 德”的应变策略。特别是他所译述的《天演论》产生 巨大的影响。
1、早期(1896-1902) 2、中期(1902-1909) 3、晚期(1914-1921)
1.早期 (1896《天演论》-1902年《穆勒名学》)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是《天演 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比句次”,”时有 所颠倒附益”,就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法 ”:《天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 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主张( “取便发挥”),适应当时维新变法、救国图 存的需要,这是当时的爱国者责无旁贷的。
关于严复的评价: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严 复 的 翻 译 原 则
信
达
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 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3.The ideas of "natural selection" and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ere introduced to Chinese readers through Huxley's work. The former idea was famously rendered by Yan Fu into Chinese as tiānzé (天擇). 4.He became a respected scholar for his translations, and became politically active.
1911 — 1921
• 1911年(宣统三年)创作大清国歌《巩金瓯》。 •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 辞去校长职务。 •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 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 帝制。 • 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要求惩办祸首及筹安会六君子, 严复避祸于天津。 •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二)《天演论》的主要内容: 从总体上看,《天演论》主要脱胎于赫胥黎的 《进化与伦理》,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物尽天择,适者生存 2、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3、合群保种,与天争胜 4、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5、旁征博引,黜旧迎新
严复的《天演论》是一部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的 著作
例如: 严复赞成赫胥黎的“生物自古以来是不变的, 生物发展的基本现象是不断变化的,进化的 原因是物竞和天择”。 严复不赞成赫胥黎的“自然界没什么道德标准 ,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而人类是高于 动物的,人性本善,能做到相亲相爱,不同 于自然竞争,所以社会伦理学不同于自然进 化论”。
•Life 1.Yan Fu studied at the Fujian Arsenal Academy (福州船政學堂)
in Fuzhou, Fujian Province. In 1877–79 he studied at the Navy Academy in Greenwich,England .
严复名著
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Henry Huxley,1897) 群己权界说 On Liberty (J. Stuart Mill, 1899) 穆勒名学 System of Logic (J. Stuart Mill, 1902) 群学肄言 Study of Sociology (H. Spenser,1902)
《天演论》
《天演论》原名直译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Evolution and Ethics)是赫胥黎宣传达尔 文进化论思想的重要著作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唯
一目的是向全中国敲响祖国危
亡的警钟
名家说《天演论》
鲁迅称严复“造了《天演论》”——这个“
天演论”应该被看作是他的创作;
冯友兰明确说:“严复翻译《天演论》,
“信” (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 “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 “雅”(elegance)文字古雅。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严复是在使用文言文的时代从事翻 译,其所译原著多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以文 风典雅著称的作品。
严复翻译的三个时期
2.It was not until after the Chinese defeat in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that Yan Fu became famous. He is celebrated for his translations, including Thomas Huxlui's ,Evalution and Ethics , Adam Smith's Wealth of Nations,John Stuart Mill's On Liberty and Herbert Spencer 's Study of Sociology. Yan critiqued the ideas of Darwin and others, offering his own interpretations.
2、中期(1902-1909)
《原富》 ( 1901-1902 ) 《群学肄言》(1903) 《社会同诠》(1904) 《名学浅说》(1909) 严复中期的译品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 针对性,对拟议著作细心研究,在译述时, 能写出非凡的译例言和序跋,旁征博引, 对原著多所阐释。
译文欣赏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ve powers of labour,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skill, dexterity, and judgment with which it is anywhere directed, or applied, seem to have been the effect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天下只常言曰:民生在勤。然则,力作者将斯人所定于天 之分而无可逃者欤?虽然,均力作矣,其得效则此多而彼 少,其致力则此益疾益巧。而彼常拙常迟,其故果安在也 ?曰:其事首判于功之分不分。
严复此时的翻译多采取直译,郭 延礼称其译作“古雅典丽,铿锵有声 ,很显示出译者高深的古文功力”。
3、晚期(1914-1921)
《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 《欧战源起》 此时,其译作“更 为随便”。
严复译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学 ”作较量,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的陈词滥调,意在向国人证明学习“ 西学”不能只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船坚 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方法 和民主政治制度。
2016/7/18
1850 — 1900
•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十日)严复出生于今福建 候官县盖山镇 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 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 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 (Royal Naval College),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 • 1890年(光绪十六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 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 •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 《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 表。
(三)《天演论》的传播与影响: 1、它成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它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