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合集下载

1-1 孔子与老子

1-1 孔子与老子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无为而治
政治主张 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归正;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
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 全面理解孔子“礼”的思想
• (1)含义:“礼”指西周时期的等级名 分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 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 的要求。
• (2)途径:“正名”,即按周礼的制度 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 来,达到贵贱有序。
• (3)实质: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 (4)评价: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 守的一面。但孔子并没有一味保守,他还 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 治。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原因)
2.孔子“仁德”的思想虽有抑制暴政的进步意义,但在当 时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局面下,靠仁政即不能实现统一,也不 能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要求的实现,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 视。
3、只有后来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顺应了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第1课孔子与老子1

第1课孔子与老子1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以无 事取天下”。
①统治者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 使用权谋,不要过分威逼百姓—积极 意义。
②把原始纯朴的社会当作理想目标,认 为统治者应该实行“愚民”政策—消 极影响。
四、孔子和老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1、相同:都涉及到政治、哲学、伦理 等方面的内容;目的都是维护奴隶主 阶级的统治。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当仁不让师
7、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 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 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 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复习要求: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产生的社会 背景;
2、熟悉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在当时的作用; 3、熟悉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4、历史概念:仁、礼、正名、道、无为而
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境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度 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开始形成。 1、政治上,春秋末年,分封制和宗法制日趋崩溃; 社会动荡激烈,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生 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遭到严重剥削。 2、经济上,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春秋晚期,井 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开始形成。 3、思想上,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日趋崩溃,社会的 价值观遭破坏,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制度来规范 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文化教育上,教育被官府垄断,贵族子弟享受教 育权;私学开始出现。
3、老子和孔子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是 A. 都否认天命论 B .都主张恢复周礼 C .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D .都强调贵贱有序
4、下列论述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1、思想家孔子
下列材料体现了孔子哪些思想学说?
材料一 “仁者爱人。”
材料二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 以使人。”
材料三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和礼)
①“仁”——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政治思想:
①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 应当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 律己。是“仁”的思想在政治领 域里的反应。
②改良政治: 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主张 逐步改良,可以“损益”旧的章 法。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 ③敬鬼神而远之(世界观) 敬畏: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足 远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 题放在首位。(务实精神)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 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 治国,国之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②礼——(克已复礼)
1、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2、不学礼,无以立。 3、上好礼,则民易使。 4、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根据教材指出“礼”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复礼” 是一种保守思想?
“礼”: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周礼。
“克己复礼”的实质:要求人民安分守己,从而维 护没落的奴隶制度。
2、政治理论家孔子
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4张)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4张)

(1)“仁”的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
(1)对统治者而言: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对所有人而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 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一) ——— • 一、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Fra bibliotek核 心
1.“仁”:仁者爱人
2.“礼”:克己复礼
3、提倡“为政以德”
1.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鬼神观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先进》 态度: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的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持之以恒;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仁者爱人” 实现爱人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2、“礼”的学说:克己复 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篇》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生存道路,必须到中国两
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那儿去 寻找智慧。
大型史诗电影《孔子》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
• • • • • •
名丘,字仲尼 春秋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反映了孔子志向 ——《论语· 为政》
专一,执著探索, 不断完善自己的 一生。
一、孔子的学说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仁:
1、含义:仁者爱人
《论语》之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一、孔子的学说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仁:
1、含义:仁者爱人 “忠恕”之道 2、途径: 统治者—— 3、表现: 普通人—— 推已及人、理解体谅 《论语》之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
2、辩证法思想
(1)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2)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主张只要能“守静”, 就可以“以弱胜强”。




一、老子的思想
(三)老子的政治思想 1、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孔子的诞辰日,安南在联合国总部张挂了孔子的 画像,以示崇敬。
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日子。从圣贤故乡的 山东曲阜,到海峡对岸的古城台南,从学者官员到懵懂孩童……两 岸各界代表不约而同地聚集于孔庙之中,以传统方式缅怀这位中华 民族的至圣先师,重温他关于礼义、人文的闪光智慧。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例林口县第四中学刘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结合孔子和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及其不同方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导入:近代学者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句话道出了孔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同一时期的老子又有哪些主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情境复原:孔子、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你认为以下哪项情形与二者生活的时代不相符()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井田制遭破坏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士”阶层D.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被严格执行答案:D设计意图:人教版教材当中用了相当篇幅介绍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但是岳麓版教材只是在第2课引文部分有所体现,为节省授课时间又凸显历史学科的严谨,这里我设计了这道选择题既能复习以前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明了孔子和老子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知识梳理:学生根据课前的导学案,梳理本科知识,对本课知识有基本了解。

重点阐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1)仁合作探究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讲述孔子思想。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 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 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 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 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两者是相互制约的。
孔子希望通过仁和礼构建一个
有等级之分但不过分对 立,有仁爱但仍有差别 的温情社会的理想社会
评价: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 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 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 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 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 对后世的中国有哪些影响?
① “仁”的思想体现出孔子对一般民 众的关注和爱护,这种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 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起了积 极作用,对现代人本理念也有借鉴作用; ②孔子还把“仁”看成人生的最高理 想和高尚情操,培养了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 的民族传统;
周游列国 宋 国 郑国
蔡 国
卫 国 鲁 国 55岁离开 鲁国
陈 国
楚 国 64岁重返卫国 68岁回到鲁国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孔子 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 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 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 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 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 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这种思想具有怎样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1.进步性: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 原则, 利于自我塑造高尚人格,和谐人 际关系,进而稳定社会秩序。“仁”是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主流,对构建和谐社 会有重要意义. 2.消极性: 仁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阶 级服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制度。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内容
思 哲学 1.“道”是万 “道”是最高的哲学概 想 思想 物的本源 念;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学 2.辨证法思想 但可以互相转化 说 政治 “无为而治” 主张 “无事取天下”
思想 评价
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有消极的因素
治国主张
“仁者,爱人”
作用:调整统治者 与被统治者之间的 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 “仁”的三个层次:
• (1)“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也。”(以 家庭为出发点,体现血缘关系的爱 ) • (2)“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论语· 学而》(以社会为关节点, 维系人际关系的爱) • (3)“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 也。”《礼记· 祭义》(以宇宙为终结点,调 和物我关系的爱(人与自然的和谐))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影响
孔子
仁、礼、 为政以德
敬鬼神而 远之
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世界文化
老子
无为而治
道, 辩证法
哲学史, 中国文化
我们分析思想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依据 的理论是“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 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 • • • • 春秋的时代特征(前770年——前476年) 最突出的特征:奴隶制瓦解时期。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3、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逐渐形成了“士” 阶层,儒家和道家学派产生。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山东曲阜孔庙杏坛
民国时期发行的孔子邮票
今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今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今孔子邮票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 你知道北京奥运会选 中的五句论语名句吗? •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 “四海之内皆兄弟”。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

第1课_孔子与老子

第1课_孔子与老子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一、孔子及其思想(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

第1课 孔 子 与 老 子

第1课     孔 子 与 老 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编制:审核:审批:时间:2011-11-4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识记关于孔子、老子及其思想主张、影响;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 C.“克己复礼” D、“仁义”和“王道”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

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第一课__《孔子与老子》(高中历史岳麓必修三)

第一课__《孔子与老子》(高中历史岳麓必修三)

孔子问礼于老子
二、老子与《道德经》
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
1.老子生平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又 称《老子》。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无 为 而 治
2.老子之思想
(1)哲学思想 a.“道”-世界本源 b.朴素的辩证法
(2)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3.对老子思想的评介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主张 “无为而治” ,反对严刑竣法——实质是反对 积极 统治者强权政治,体现以人为本,具有合理性进步性。 3、老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 理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小国寡民”思想,是消极避世思想。
1、“无为而治”:(无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材料二: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以“无事取天下”,反对威逼百姓。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
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原始 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主张:以德立国,以仁、礼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严刑峻法,用“德”教化百姓。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仁”: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 “名”:正“名” 政治主张: (2)人生 观: 为政以德 敬而远之 道德标尺 外在强制 公义强迫 改良政治 关注现实
思 想 核 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l

第1课 孔子与老子l

2、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克已复礼” “敬鬼神而远之” “守静”
A.
B.
C.
D.
A
3、下列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的主要体现在: 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改良政治
3、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
一 孔子
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生平
请留心影片内容,结合课本,准备回答问题
一 孔子 请回答:
(1)简述孔子的历史地位
1、历史地位: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
一 孔子
(2) 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 ①内容: “仁者爱人” ②实现途径:“忠恕”
9、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
C、具体的物质
B、抽象的概念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儒」的由来 「儒」在古代指以教书相 礼等为职业的人。 儒家与儒学的形成 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间的 「儒」,他以自己的礼制、六艺 知识传授弟子,教人做有道德修 养的君子。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 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学派,被称为 「儒家学派」。
《道德经》石刻书法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在自 己五十岁的时侯拜见了老子,随后便发出了:“其犹 龙邪”的惊叹!老子是谁?他为什么能让孔子见了他 之后发出惊叹?
今天的西方社会 为什么掀起学习 《道德经》热? 他们在《道德经 》中到底发现了 哪些玄机?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 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对于我们今天的 中国人来说,它的指导意义究竟在哪里?
阅读下列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 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 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1)依据材料回答,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当 怎样看待儒家文化? 参考答案:(1)主要有“恭、宽、信、敏、惠”五 方面的内容。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和协调社 会人际关系,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现实意义: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 德建设都有积极影响。看待: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 瑰宝,我们应吸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模拟对话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 “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 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模拟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模拟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岳麓版必修Ⅲ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岳麓版必修Ⅲ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授课: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 林小静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
一、孔子及其学说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五岳独尊
蓬莱仙境
3.敬天地远鬼神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 之,可谓知矣。”(知:智慧;务民之义: 尽力做有利于人民的事 )
4.孔子的教育思想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大明Fra bibliotek花微山芦苇

孔子和老子PPT精品课件

孔子和老子PPT精品课件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满族服饰
请问:皇太极 的主要历史活 动是什么?
皇太极
1、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2、 1636年,改国号为清
史料阅读
1、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 稍有赞画于其间。”
(1)上文是什么意思?军机大臣有实权吗? (2)军机处是谁设立的?有什么意义?
雍正时。 军机处的设立取代了议政王大 臣会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 一步加强 。
儒家思想的“以德治民”与现代的“以德治国”有何区
别与联系?
联系:二者都强调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具有一致性。 区别: A、德治的内容不同。前者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 地主阶级的道德为基本内容,形成了上下尊卑的封建等 级制度;后者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 容。 B、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 利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代表的是广大人 民群众的利益,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 务的。 C、儒学的“德治”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 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治”;而今天的“德治” 是在肯定“法治”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把“德治”和 “法治”看作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

真 人
草原猎狼
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清朝满八旗盔甲复员图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努尔哈赤
皇太极
思考:努 尔哈赤的 功绩是什
么?
努尔哈赤
1、1616年,后金 2、反明,夺取辽东70多城 3、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乾清宫
清朝初年,是如何加强君主集权统 治的? 1、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并主张 逐步改良政治。你如何看待这种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日照实验高中秦玉田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的学说
材料一:1.孔子三岁丧父,十七丧母,家境贫寒;2.“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私人讲学;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3.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深情爱戴,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

问题:对于孔子生平,你有什么感想?孔子一生历经贫穷艰难曲折,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而且“学以致用”,“兼善天下”,为使社会“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奔波努力终生。

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奉献社会,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材料二:1.子曰:“仁者爱人。

”“仁者必有勇。

”刚毅木讷近仁”
2.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六》
3. “因民所立而立之”“苛政猛于虎也”
4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问题:以上材料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基本内涵有哪些,体现怎样的精神?实现该思想的方法是什么?该思想的提出有怎样的意义?
1 “仁”;
2 关心关爱他人、恭敬、宽容、诚信、机敏、恩惠、意志坚韧,勇敢雄强;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感。

3 遵循“忠恕”之道;
4 a:有利于加强个人的修养,提高民众的素质; b: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c 有利于统治者的执政水平,缓和社会矛盾;材料三:1.“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民知尊长养老,而后能入孝弟”。

2.“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
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其内涵是什么?你怎样评价?孔子的“仁”和“礼”有着怎样的关系?1 “礼”的思想2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他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等级身份的礼仪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3 评价:企图用周礼的制度恢复已经崩溃的社会等级秩序,稳定社会秩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4 “礼”是手段和保障,“仁”是根本目的。

材料四: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2.“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颜渊》
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4.“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问题:以上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政治思想?怎样的哲学思想?综合以上内容你认为孔子对解决春秋时期的社会问题有着怎样的设想?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吗?为什么?儒家学派为什么后来受到推崇,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1 “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2 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3 面对春秋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孔子主张用周礼的社会等级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缓和阶级矛盾;用德
教化百姓,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4 不受重视;因为春秋时期的面临诸侯争霸,社会变革时代主题,各诸侯国面临如何通过社会变革,实现富国强兵,夺取霸主地位,完成统一任务,而孔子的“仁”“礼”的思想不符合现实的需要,“克己复礼”为背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5 a 孔子所主张“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b 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完善,提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

c 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提倡。

材料五:孔子的教育思想: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以上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1.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学习态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3.学习方法-要经常温习,有恒心;学思结合;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
二、老子的学说
材料六: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口病);……”。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问题:从材料1中总结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怎样的意义?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观是什么?从材料3中总结老子辩证法的思想?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2.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3.清心寡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4.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只要“守静”就能以弱胜强
材料七: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老子》第七十五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问题:以上材料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政治思想?你怎样理解老子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的?评价其政治思想?1.“无为而治” 2.老子反对统治者苛征暴敛、争霸战争;认为只要统治者清心寡欲,爱惜民力,缓和社会矛盾,就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3.积极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局限方面:与当时的诸侯国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的愿望相背离,其“小国寡民”的理想也违背了历史统一的趋势;同时也存在愚民政策的方向。

举例说明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哪些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