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贸易理论习题

合集下载

4古典贸易理论习题

4古典贸易理论习题

4古典贸易理论习题Offer Curve问答题2.“世界上最贫穷的⼀些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出⼝。

在这些国家⾥,没有⼀种资源是充裕的,不⽤谈资本,也不⽤说⼟地,甚⾄在⼀些有⼩⼜穷的国家⾥,连劳动也不充裕。

”请对这番话进⾏经济学评价。

3.请⽤马歇尔的数学分析⽅法说明相互需求理论。

判断题3、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重⾦主义。

4、根据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实际的国际交换⽐例。

六、分析题(20分)(2)请指出分⼯后国际交换⽐例的范围,并说明理由。

(8分)(3)若国际贸易中的实际交换⽐例为1单位汽车换26单位纺织品,两国每交换1单位商品可节约多少⼯作⽇?请列明分析过程。

(8分)七、论述题(10分)试论⽐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意义。

⼀、填空题1、假如甲国使⽤同样数量的资源⽐⼄国⽣产出更多的彩电,那么,甲国在彩电的⽣产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是__________贸易理论的代表⼈物。

3、⼤卫.李嘉图主张的分⼯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产⽣的⼀种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观点是保护贸易思想的萌芽。

6、在绝对成本贸易模型和相对成本贸易模型中,当边际成本不变时,贸易参加国可实⾏_______________专业化分⼯。

7、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

8、劳动⽣产率的变化,将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马克思指出:“商品⽣产的⼀般规律是:劳动⽣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______⽐。

⼆、判断正误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由贸易。

2、李斯特和凯恩斯是⾃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代表⼈物。

3、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4、如果⼀国⽣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产同⼀产品的相对成本,则该国在此产品的⽣产上就具有⽐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习题与答案2。。2011.1.8

国际经济学习题与答案2。。2011.1.8

国际经济学习题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习题(一) 选择题本国生产ABCD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4、15,外国生产这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18、24、30,根据李嘉图模型,本国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优势?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劣势?()(a)D 、A(b) C 、B (c) A、D (d) B ,、C(二) 简答题1.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2.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的区别是什么?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4.假定在短期内每个国家的劳动力不能在产业间流动,因此每个国家一定是在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点生产,在这种情形下允许进行国际贸易仍然有利可图吗?为什么?你的答案与交换利益和专业化生产利益有怎样的联系?5.请评价下面的说法:“李嘉图模型假设每个国家固定的劳动禀赋在封闭条件下或者在自有条件下都是充分就业的。

该模型还假设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不会改变。

因此,世界经济通过贸易不会生产出比自给自足更多的产品。

”(三) 计算题1. 假定A国和B国的劳动禀赋均为400。

A国生产1个单位的X商品需要5个单位的劳动,而生产1个单位的Y商品需要4个单位的劳动。

B国生产1个单位的X商品需要4个单位的劳动,而生产1个单位的Y商品需要8个单位的劳动(1)画出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哪个国家在哪种商品上有绝对优势?为什么?绝对优势理论表明了怎样的贸易方向?为什么?(3)根据绝对优势,如果允许自由贸易,专业化生产在多大程度上发生?为什么?每种商品各自生产多少?(4)不使用绝对优势定理而用相对优势定理回答(2)和(3)的问题。

2.假设A国和B国的劳动禀赋为:La=2000, Lb=2000; 两个国家生产X和Y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使用量分别为:A lx=10; A ly=20; B lx=20;B ly=10(1)画出每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哪个国家在哪种商品上有比较优势?为什么?国家A和B之间的贸易会使双方都受益吗?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3)现在假设A国只使用原来每种商品所使用劳动的一半来生产商品X和Y的方法,即Alx=5;Aly=10.画出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练习题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甲国应生产出口粮食,乙国应生产出口布 B.甲国应进口粮食C.甲国应生产出口布,乙国应生产出口粮食 D.乙国应进口布22.在下表的状态下,根据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可以得出( )A.甲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B.乙国的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C.甲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D.两国在两种产品上不存在比较优势的差别23.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A.发达国家之间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24.相互需求理论的提出者是()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阿佛雷德·马歇尔 D.约翰·穆勒25.约翰·穆勒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A.需求偏好差异 B.劳动生产率差异 C.相互需求强度差异 D.要素禀赋差异26.相互需求理论认为对对方国家产品需求强度大的国家其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A.低B.高 C.不确定 D.不变27.根据相互需求理论,贸易利益分配取决于()A.国际具体交换比例 B.两国经济实力 C.进出口产品性质 D.比较优势大小28.根据相互需求理论,国际贸易交换比例的变动是由于()A.相互需求强度的变动 B.贸易条件恶化 C.贸易规模扩大D.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29.提出相互需求曲线的是()A.阿佛雷德·马歇尔B.约翰·穆勒 C.李斯特 D.李嘉图30.相互需求理论是( )A.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动态扩展 B.对国际分工结果的补充说明C.对贸易利益的决定与分配进行补充说明 D.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二、判断改错题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1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

第1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A.重工主义学派B.重农主义学派C.古典学派D.重商主义学派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A.顺差 B.平衡C.逆差 D.收支相抵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贸易差额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A.绝对优势理论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21.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甲国应生产出口粮食,乙国应生产出口布 B.甲国应进口粮食C.甲国应生产出口布,乙国应生产出口粮食 D.乙国应进口布22.在下表的状态下,根据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可以得出( )A.甲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B.乙国的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C.甲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D.两国在两种产品上不存在比较优势的差别23.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A.发达国家之间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24.相互需求理论的提出者是()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阿佛雷德·马歇尔 D.约翰·穆勒25.约翰·穆勒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A.需求偏好差异 B.劳动生产率差异 C.相互需求强度差异 D.要素禀赋差异26.相互需求理论认为对对方国家产品需求强度大的国家其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A.低B.高 C.不确定 D.不变27.根据相互需求理论,贸易利益分配取决于()A.国际具体交换比例 B.两国经济实力 C.进出口产品性质 D.比较优势大小28.根据相互需求理论,国际贸易交换比例的变动是由于()A.相互需求强度的变动 B.贸易条件恶化 C.贸易规模扩大D.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29.提出相互需求曲线的是()A.阿佛雷德·马歇尔B.约翰·穆勒 C.李斯特 D.李嘉图30.相互需求理论是( )A.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动态扩展 B.对国际分工结果的补充说明C.对贸易利益的决定与分配进行补充说明 D.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二、判断改错题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621512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10455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4284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

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当a y=b y或者a y<b y的时候,由a x>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

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答案提示:略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

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进口Y。

出口1,000个单位的X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

贸易三角是C A DA’(见图2-5(a))。

7.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国际贸易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古典贸易理论
140 120 100
Cloth
产量最大化 资源未充分利用 无法达到的产量
80 60 40 20 0 0 50 100 Wheat 150 200
2013-10-23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A国PPF
cloth
不进行分工,在原来的产
量基础上进行贸易,利益 也会增加。 随着专业化分工,双方利 益逐渐增大,当完全化分 工时,利益达到最大。 交换比例越接近该国国内 交换比例(该国机会成 本),则该交换比例对该 国越不利。
2013-10-23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习题 各国生产1单位每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如下 表所示:
小麦 美国 英国 3小时 4小时 衣服 9小时 4小时
①哪一个国家在生产小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在 衣服的生产上呢?为什么?如果在美国与英国 之间以1单位衣服换2单位小麦的物物交换价 格进行交换,那么,两国是否都能从贸易中获 利?为什么?
2013-10-23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假设前提(Assumptions)
国家 A&B,商品 X&M A(X) A(M) B(X) B(M) A(X)﹤B(X) B(M)﹤A(M)
2013-10-23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工( specialization )
△X △M
国际贸易 第二章 第一节
亚当·斯密 (1723-1790)
《国富论》
看不见的手
2013-10-23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1.1 假设条件(Assumptions)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且要素是同 质的 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 一国内生产要素可在不同的行业中移动 ,但是不能在国 家之间流动 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 充分就业( full employment ) 自由贸易( free trade ) 不变机会成本( constant opportunity costs ) 规模报酬不变(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 完全竞争市场( perfect competitive market ) 没有运输成本( no transportation costs )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第一章绪论(一) 选择题1.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是以()作为基本的经济单位来划分的。

A. 企业B.个人C.政府D.国家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A国际商品流动B世界范围内的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C国际收支平衡D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3.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易度看,()流动最容易A商品B资本C人员D技术(二)问答题1.试述国际经济学和国内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一)选择题本国生产A、B、C、D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4、15,外国生产这四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12、18、24、30,根据李嘉图模型,本国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优势?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劣势?()(a)D、A(b)C、B(c)A、D(d)B、C(二)问答题1.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2.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三)计算题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国 B国X Y621512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国 B国X Y 10455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 4284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4.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5. 计算说明题英、美两国生产情况表(1) 什么是绝对优势?分别指出美国、英国在各种情况下具有绝对优势和绝对劣势的产品?(2) 什么是比较优势?分别指出美国、英国在各种情况下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的商品?并说明在各种情况下贸易的可能性及贸易基础?(3) 假设在B种情况下,美国用4单位小麦与英国4单位布交换:1)美国获利多少?2)英国获利多少?3)互惠贸易的范围由多大?4)如果改用4单位小麦于6单位布交换,两国分别获利多少?与第(3)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4) 假设B种情况下,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而且是同质的。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专注考研考证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模型3.1 复习笔记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边际收益递减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

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减”原理。

2.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

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

(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国际贸易不仅影响贸易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各国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

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引起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

而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

二、赫克歇尔一俄林贸易模型1.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即2×2×2模型,这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有很大的区别,H-O模型认为商品至少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才能生产出来,而李嘉图认为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唯一要素,H-O模型的这一假设前提实质上是以要素论代替了劳动价值论,而且也为国际贸易中资本一劳动比的存在、分析不同国家中不同的资本一劳动比对于比较成本的作用确定了前提。

(2)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技术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相同的要素具有同样的生产率,这一假设意味着在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时,贸易仍然可能发生。

国际贸易原理复习题1-5章

国际贸易原理复习题1-5章

第一章导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定时期,假设一国一定量商品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量增加,该国贸易条件便〔〕。

A. 恶化B. 不变C. 改善D. 不确定2、净进口是一国〔地区〕〔〕。

A. 商品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B. *一商品的进口量大于出口量C. *一商品在一定时期出口量小于进口量D. *一商品在一年进口量小于出口量3、贸易条件是指〔〕。

A. 投资环境B. 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比价C. 进出口商品比价D. 市场价格水平4、经从美国进口电脑〔〕。

A. 因货物从美国直运,不属转口贸易B. 因属转口贸易,货物必须经转运C. 货物虽不转运,仍属转口贸易D. 因属转口贸易,必须在过境5、世界贸易统计中〔〕。

A. 世界出口总额等于世界进口总额B. 世界出口总额大于世界进口总额C. 世界进口总额大于世界贸易额D. 世界出口总额小于世界贸易额6、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应计入〔〕。

A. 总贸易进口额B. 总贸易出口额C. 专门进口额D. 专门出口额7、二战后,______________取代______________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南北贸易,北北贸易 B.南北贸易,东西贸易C.北北贸易,南北贸易D.北北贸易,东西贸易8、日本*公司向西欧出口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由转船,这种贸易可称之为〔〕。

A. 直接贸易B. 间接贸易C. 转口贸易D.第三国贸易9、一定时期,一国进口同类商品多于出口同类商品称为〔〕。

A. 净出口B. 复出口C. 净进口D. 复进口10、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工业制成品是〔〕A.电子产品B.棉纺织品C.机器设备D.金属制成品11、SITC把国际贸易的货物分为10大类,其中0-4类为--------,5-8类为-------〔〕初级产品;高级产品 B.初级产品;制成品C.半成品;制成品D.半成品;高级产品12、"十一〞长假,国首尔迎来了16万中国游客。

其中有一些来此进展美容手术。

第2部分贸易理论练习题

第2部分贸易理论练习题

第2部分贸易理论练习题⼀、填空题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即()和(),⼆者均认为()是财富的唯⼀形态,除了开采⾦银矿藏外,只有()才能够增加⼀国的财富数量。

2、按照偏好相似性论的观点,⼀国产品出⼝的可能性取决于该产品的()需求,如果贸易国之间的收⼊⽔平和消费偏好越相似,那么相互贸易的倾向就越(),产业内贸易量就越()。

3、斯密反对国家⼲预经济,主张实⾏(),由此,他也成为最先明确提出()贸易思想的经济学家。

4、绝对利益论认为国际分⼯的基础是产品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较利益论认为国际分⼯的基础是产品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

5、⽐较利益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分⼯与各国产品的绝对成本没有直接和必然的关系,只要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差异,两国就可以按照“两优择其重,()”的原则来分⼯。

6、根据要素禀赋论的观点,在各国具有相同⽣产函数即()相同的条件下,各国⽐较成本的差异依然会出现,产⽣的原因是由于各国()⽐率不同和()⽐率不同。

7、⼀种产品的要素密集类型是指该产品⽣产过程中投⼊要素的(),要素禀赋论主张每⼀个国家都应该⽣产和出⼝密集使⽤本国()要素的产品,进⼝密集使⽤本国()的产品,这⼀结论也称为()模型。

8、要素禀赋论认为,通过国际分⼯和贸易,两国间的要素()渐趋平等,从⽽也表明国际间()的流动在⼀定程度上替代了()的流动,这⼀结论也称作为()定理。

9、⾥昂惕夫之谜指的是⾥昂惕夫运⽤投⼊产出法对1947年美国部分产品的进出⼝⽐例分析后所得出的与()相反的结论,即美国作为资本相对丰裕、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实际上出⼝的却是()密集型产品,⽽进⼝的却是()密集型产品。

10、⼤卫·李嘉图的主要代表作是()。

11、亚当·斯密绝对成本论的绝对优势来源于()、()和()等。

12、⼤卫·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产⽣不仅仅在于绝对成本上的差异,⽽且在于()的差异。

⼆、单项选择题1、提出按⽐较优势进⾏国际分⼯的西⽅经济学家是()。

国际经济练习题集合

国际经济练习题集合

国际经济练习题集合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阶段不包括(D)A.重商主义B.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C.现代国际经济理论D.重农主义2、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重大缺陷的论著是( A )A.《国富论》B.《帝国主义论》C.《对外贸易论》D.《国际经济学导论》3、反映消费者在既定的商品价格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以不同的消费品组合来获取相同的满足程度或效用水平的曲线是( C ) A.需求曲线B.供应条件曲线C.无差异曲线D.预算线4、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 B )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B.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5、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A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B.技术水平的差异C.产品品质的差异D.价格的差异6、在绝对技术差异理论与相对技术差异理论中,机会成本是( D )A.递增B.递减C.先递增后递减D.不变如果两国各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两国在相应的商品上也必然具有比较优势,这句话对吗?请评论。

1、本国生产黄油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5,生产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外国生产黄油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生产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3。

(1)本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外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为什么?(2)假如本国用5单位黄油换取外国3单位布,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为什么?(3)假如本国用5单位黄油换取外国6单位布,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为多少?为什么?(1)判断两国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本例采用绝对生产成本)本国和外国的生产成本?黄油布本国1/51外国11/3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每单位黄油在本国只要1/5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在外国则要1个单位。

本国具有生产黄油的绝对优势。

相反,每单位布在本国需要1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在外国只要1/3个。

外国具有生产布的绝对优势。

(2)假如本国用5单位黄油换取外国3单位布,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为什么??黄油布本国1/51外国11/3(2)本国:生产5个单位的黄油需要劳动投入:(1/5)*5=1个,而1个本国的劳动投入用来生产布只能生产1个单位的布,在国内只能换取1个单位的布。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1.根据重商主义的观点,一国必须保持贸易顺差。

在两国模型中是否可能?为什么?思路:在两国模型中一国的贸易顺差等于另一国的贸易逆差,不可能出现两国都顺差的情况,重商主义贸易顺差的目标必有一国无法实现。

2.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

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思路: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国为0.125,所以B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

3.“贸易中的‘双赢理论’本是强权理论。

对于弱国来说,自由贸易的结果只能变得更穷”,请评论上述观点。

思路:贸易中的“双赢理论”说的是自由贸易对贸易双方都有利,这本是个可证实的经济理论,决不是个强权理论,只要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贸易,专业化生产,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穷国也可以得到好处,这不仅可以从Sachs 和Warner对78个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中的得到证实,单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就可以得到说明。

4.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

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3、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 经常账户出现的余额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无法平衡掉,不得不动用 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即对外经济出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
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 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1,即商品的进出口变化对于价格调整的 反应要大。
3、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组织较低层次的形式,即一体化密切程 度较差的一种形式。成员国间取消关税壁垒,对其他国家各自仍然保持 独立的关税。
4、 关税同盟:经济一体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除了在成员国 间取消关税壁垒,而且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关税收入按照既定的比例 进行分配。
7、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 认定国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着差距,
技术差距的产生于缩小会改变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从而使国际贸 易中所谓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即比较利益从一个或一类国家 转移(传导)到另一个或一类国家,一类产品的生产的优势因而从一 个国家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国际贸易的价格也因而发生变化。
第5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II)
1、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理论,主要针对国 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并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产 业内贸易理论,有其理论的假设前提、相应的理论解释。对产品的同质 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 算方式。
2、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表示社会福利水平一定时,社 会成员之间的效用的不同搭配关系的曲线
3、绝对利益:在某一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 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 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 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 的好处。P16

国际经济学习题

国际经济学习题
三、划图说明
1、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对国际贸易会产生什么影响?
2、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对国际贸易会产生什么影响?
四、论述
1、结合恩格尔定律,谈谈你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所处地位的认识。
2、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谈谈你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所处地位的认识。
第六章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经济效应
2、答:假设机会成本不变,则在李嘉图模型中分工是完全的,即两个国家均实现了完全的专业化生产。因为机会成本不变,贸易收益总是大于机会成本,所以分工会持续下去,直到实现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如果机会成本递增,分工可能是不完全的,因为当机会成本增加到与贸易收益相等时,贸易利得消失使出口品生产不会再增加,因而分工可能是不完全的。
三、划图说明
1、答:下图为一国某进口品(或进口竞争品)的国内供求状况:
PO——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价格
PW——世界市场价格
进口贸易的福利效应如下表所示:
进口前
进口后
变化量
消费者
面积1
面积(1+2+4+5)
增加面积(2+4+5)
生产者
面积(2+3)
面积3
减少面积2
总福利
面积(1+2+3)
面积(1+2+3+4+5)
3、机会成本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时,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须放弃生产的另外一种产品的价值或数量。
4、贸易条件衡量一单位出口品能够换回多少单位进口品,通常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
5、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拥有状况。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 (1)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 (1)

第二章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练习题1、名词解释:1、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生产要素是指从事生产活动时所必须投入的主要因素或必须使用的主要手段。

一般我们把土地、劳动和资本称为生产的“三要素”,如果再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就构成了“四要素”。

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称为“第五要素”。

2、要素价格(Factor Price)要素价格指的则是为了使用生产要素而支付的费用,也可以说是要素参与生产所应该获得的报酬。

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率等等都可以称为要素价格。

3、要素禀赋(Factor Endorsement)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4、要素丰富程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丰富程度是指在国际要素禀赋的比较中,如果一个国家的某种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称要素丰富,反之,称要素稀缺。

5、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要素密集度是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的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度程度高。

反之则反称。

6、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的不同的绝对优势是贸易存在的基础。

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7、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的比较优势的不同是贸易存在的基础。

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商品交换,如此形成的国家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8、要素比例说要素比例说提出,各国所生产的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而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于由于各国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所导致的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古典贸易理论(英文习题)答案

古典贸易理论(英文习题)答案

CHOICE QUESTIONS( D )1.The mercantilists (n. 重商主义)would have objected to(反对):a. Export promotion policies (出口促进政策)initiated (v. 发起)by the governmentb. The use of tariffs (n. 关税)or quotas (n. 配额)to restrict importsc. Trade policies designed to accumulate (v. 积累)gold and other precious metals (贵金属)d. International trade based on open markets(自由市场)( C )2. Unlike the mercantilists, Adam Smith maintained(v. 主张,坚称)that:a. Trade benefits one nation only at the expense of(在损失…的情况下)another nationb. Government control of trade leads to maximum (adj. 最大值的,最大量的)economic welfare(经济福利)c. All nations can gain from free international traded. The world’s output of goods must remain constant(adj. 不变的)over time( D )3. The trading principle formulated (v. 明确表达)by Adam Smith maintained (v. 主张,坚称)that:a. International prices are determined from the demand side of the marketb. Differences in resource endowments (资源禀赋)determine comparative advantagec. Differences in income levels govern world trade patternsd. Absolute cost differences (成本差异)determine the immediate basis for trade( A )4. Assume that labor is the only factor of production (生产要素)and that w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equal $20 per hour while wag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equal $10 per hour. Production costswould be lower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n the United Kingdom if:a. U.S. labor productivity equaled 40 units per hour while U.K. labor productivity equaled 15 units per hourb. U.S. labor productivity equaled 30 units per hour while U.K. labor productivity equaled 20 units per hourc. U.S. labor productivity equaled 20 units per hour while U.K. labor productivity equaled 30 units per hourd. U.S. labor productivity equaled 15 units per hour while U.K. labor productivity equaled 25 units per hour( C )5. Concerning (prep. 关于,就…而论)international trade restrictions (n. 限制),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false Trade restrictions:a. Limit specialization (专业化)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劳动分工)b. Reduce the volume of trade (贸易量)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贸易所得)c. Cause nations to produce inside their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s (生产可能性曲线)d. May result in a country producing some of the product of its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A )6. In a two-country, two-product world, the statement “Japan enjoy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over France in steel relative to bicycles” is equivalent to(相当于):a. France having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over Japan in bicycles relative to steelb. France having a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e(比较劣势)over Japan in bicycles relative to steelc. Japan having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over France in steel and bicyclesd. Japan having a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against Japan in bicycles and steel( B )7. In the absence of trade, a nation is in equilibrium (n. 均衡)where a 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 (社会无差异曲线,CIC):a. Lies above it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b. Is tangent (adj. 正切的;相切的)to it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 e (生产可能性曲线,PPC)c. Intersects (v. 相交,交叉)it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d. Lies below it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C )8. The gains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 increase as:a. A nation consumes inside of it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scheduleb. A nation consumes along (prep. 沿着)i t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schedulec. The international terms of trade rises above the nation’s au tarky (n. 自给自足)priced. The international terms of trade approaches (v. 接近,靠近)the nation’s autarky price( B )9.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 at which trade takes place is determined by the conditions of demand and supply for each commodity in both nations.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the nation with the more intense (adj. 强烈的)demand for the other nation’s exported good willgain less from trade than the nation with the less intense demand.” This statement was firstproposed(v. 提出)by:a. Alfred Marshall with offer curve (提供曲线)analysisb. John Stuart Mill with the 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 (相互需求理论)c. Adam Smith with 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d. David Ricardo with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 )10.Given a two-country and two-product world,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enjoy all the attainable(adj.可得到的)gains from free trade with Canada if it:a. Trades at the U.S. rate of transformationb. Trades at the Canadian rate of transformationc. Specializes completely (完全专业化)in the production of both goodsd. Specializes partially (部分专业化)in the production of both goods( B )11. A rise in the price of imports or a fall in the price of exports will:a. Improve (v. 改善)the 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TOT)b. Worsen (v. 恶化)the terms of tradec. Expand 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生产可能性曲线)d. Contract (v. 收缩)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TRUE-FALSE QUESTIONS( F )1. In an open trading system, a country will import those commodities that it produces at relatively low cost while exporting commodities that can be produced at relatively high cost.Correct:import those commodities that it produces at relatively high while exporting commodities that can be produced at relatively high cost(T )mercantilists (n. 重商主义者)contended (v. 认为)that because one nation’s gains from trade come at the expense of (在损失...的情况下)its trading partners (贸易伙伴), not all nations couldsimultaneously (adv. 同时)realize gains from trade.( F )to the price-specie-flow doctrine (价格-铸币-流动学说), a trade-surplus nation (贸易顺差国)would experience gold outflows, a decrease in its money supply, and a fall in its price level.Correct:a trade-surplus nation would experience gold inflows, an increase in its money supply, and a rise in its price level.( F )4. If a country’s terms of trade worsen(v. 恶化), it must exchange fewer exports for a given amount of imports.Correct:If a country’s terms of trade worsen, it must exchange more exports for a given amount of imports.( F )principle of absolute advantage asserts (v. 认为)that mutually beneficial trade (互利贸易)can occur even if one nation is absolutely more effici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all goods.Correc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serts that mutually beneficial trade can occur even if one nation is absolutely more effici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all goods.(T )(假设)that Germany has higher labor productivity and higher wage levels than France. Germany can produce a commodity more cheaply than France if its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 more than offsets (v.抵消)its wage differential (工资差异).( F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illustrated (v. 表明)why one nation’s gains from trade were accompanied (v. 伴随)by another country’s losses.Correct:The 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 illustrated a favorable trade balance was possible only in the short run, for over time it would automatically be eliminated.(T )is possible for a nation not to have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anything; but it is not possible for one nation to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everything and the other nation to have a comparativeadvantage in nothing.一个国家可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不可能一个国家在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他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相对劣势。

海闻《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圣才出品】

海闻《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圣才出品】

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概念题1.古典贸易模型答:古典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主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其关键假设都为: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不考虑需求。

不同的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型认为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绝对不同,即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而比较优势贸易模型认为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相对不同,即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2.贸易顺差答:贸易顺差又称对外贸易出超,是指一国(地区)在一个报告期(通常为一年、半年或一季)内,出口商品的总值大于进口商品总值的差额,海关统计中称“出超”。

贸易顺差反映该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

3.贸易逆差答:贸易逆差又称对外贸易入超,是指一国(地区)在一个报告期(通常为一年、半年或一季度)内,进口商品的总值大于出口商品总值的差额,海关统计中称“入超”。

贸易逆差反映该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

4.重商主义答: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经济思想。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晚期为晚期重商主义。

二者都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采用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

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贸易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保证顺差就可以。

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为了鼓励输出实现顺差,积极主张国家干预贸易。

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如出口退税、奖励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口替代。

5.贸易所得答:贸易所得是指在开放的自由贸易下,各国通过贸易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全球范围的交换,提高了社会的福利水平,各国都比贸易前增加了消费,达到了在自己自足时不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古典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古典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第2章古典贸易理论1.根据表2-1、表2-2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2-1X、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表2-2X、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答:(1)根据表2-1,A、B 两国X 和Y 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如表2-3所示。

表2-3A、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A 国X 产品贸易前的相对价格11//326X Y P P ==;B 国X 产品贸易前的相对价格115//12154X Y P P ==。

在X 产品上,A 国的劳动生产率是B 国的2.5倍;在Y 产品上,A 国的劳动生产率是B 国的6倍。

相比之下,A 国Y 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即A 国在Y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同理,B 国在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根据表2-2,A、B 两国X 和Y 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如表2-4所示。

表2-4A、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A 国X 产品贸易前的相对价格11// 2.5410X Y P P ==;B 国X 产品贸易前的相对价格11//155X Y P P ==。

从劳动生产率方面看,在X 的生产上,B 国的劳动生产率大于A 国的劳动生产率;在Y 的生产上,A 国的劳动生产率大于B 国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A 国在Y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 国在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2.假设A、B 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表2-5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试解释其原因。

表2-5X、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答: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 国在两种商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

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定具有比较优势吗?答:如果X X a b >,则称A 国在X 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X Y X Y a a b b >,则称A 国在X 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贸易理论练习题单选
1.贸易差额论的提出学派是()
A.重工主义学派
B.重农主义学派
C.古典学派
D.重商主义学派
2.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
B.贸易差额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3.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认为对外贸易应追求()
A.顺差
B.平衡
C.逆差
D.收支相抵
4.提出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的理论是()
B.绝对优势理论
C.贸易差额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本国工业
B.发展本国航运业
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
6.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建立的基础是通过批判()
A.贸易差额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7.欧洲资本积累时期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贸易差额理论
C.相互需求理论
D.绝对优势理论
8.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
C.李斯特
D.大卫·李嘉图
10.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B.相互需求强度差异
C.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D.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11.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
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
A.绝对优势
B.比较劣势
C.绝对劣势
D.比较优势
12.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则()
A.乙国进口小麦
B.甲国出口布
C.乙国出口布
D.甲国出口小麦
13.依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某国在某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则该产品()
A.机会成本高
B.劳动生产率低
C.单位劳动投入少
D.边际成本递增
1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15.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
B.绝对优势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
16.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
D.商品价格差异
17.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所依据的理论是()
A.绝对优势理论
B.相互需求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
D.要素禀赋理论
18.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
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9.法国生产单位酒所需劳动力比英国少40人,生产单位毛呢比英国少10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B.法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C.英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D.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20.如果甲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8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乙国生产一单位粮食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生产一单位布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甲国应生产出口粮食,乙国应生产出口布
B.甲国应进口粮食
C.甲国应生产出口布,乙国应生产出口粮食
D.乙国应进口布
21.在下表的状态下,根据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可以得出()国家产品X产品Y甲国 1 2
乙国 2 4
A.甲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B.乙国的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C.甲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D.两国在两种产品上不存在比较优势的差别
22.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
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
23.相互需求理论的提出者是()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阿佛雷德·马歇尔
D.约翰·穆勒
24.约翰·穆勒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
A.需求偏好差异
B.劳动生产率差异
C.相互需求强度差异
D.要素禀赋差异
25.相互需求理论认为对对方国家产品需求强度大的国家其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
A.低
B.高
C.不确定
D.不变
26.根据相互需求理论,贸易利益分配取决于()
A.国际具体交换比例
B.两国经济实力
C.进出口产品性质
D.比较优势大小
27.根据相互需求理论,国际贸易交换比例的变动是由于()A.相互需求强度的变动
B.贸易条件恶化
C.贸易规模扩大
D.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
28.提出相互需求曲线的是()
A.阿佛雷德·马歇尔
B.约翰·穆勒
C.李斯特
D.李嘉图
29.相互需求理论是()
A.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动态扩展
B.对国际分工结果的补充说明
C.对贸易利益的决定与分配进行补充说明
D.建立在价值规律基础上的
答案
1.D 2.B 3.A 4.C 5.A 6.A 7.A 8.D 9.B 10.D
11.C 12.B 13.C 14.B 15.C 16.A 17.C 18.D 19.D 20.A 21.D 22.C 23.D 24.C 25.A 26.A 27.A 28.A 29.C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