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一、 生活中的数三、加减法 (一)数与代数五、加与减(二)六、购物七、加与减(三)二、观察与测量 空间与图形四、有趣的图形统计与概率 八、统计我和小树一起成长实践活动 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部分:全册知识点一、数与代数(1、2、4、6、7、8单元)1.掌握至少两种相同加数连续相加的方法,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书写、认读、运用的方法。

2.编制和识记2~9的乘法口诀,知道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

能用一句口诀写两道有关乘法的算式。

熟练运用口诀及乘法口诀的变形计算乘法或解决实际问题。

会归纳整理乘法口诀表。

3.了解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会简单的估算。

4.体会平均分和等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和等分的含义,会用除法表示。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会用口诀准确计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5.理解乘除法之间互逆的关系。

了解倍数关系,“倍”的含义及“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6.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并准确计算。

7.正确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

正确读写时钟表面上所表示的时间,理解分与秒之间的关系,会计算时间差。

二、空间与图形(3、5单元)1.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了解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正确含义。

会观察简单的组合图形并根据图形想象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3.确立“东”的方位,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给定一个方向的情况下会别人其它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够运用简单的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三、统计与概率(9单元)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简单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3.初步体验猜测活动中事情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一生活中的数各课知识点:可爱的校园(数数)知识点: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点: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知识点: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知识点: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知识点: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二比较各课知识点:动物乐园(比大小与比多少)知识点:1、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高矮(比高矮、比长短)知识点:1、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

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

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2、认识高矮的区别,知道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时要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比较。

3、知道高矮比较的相对性轻重(比轻重)知识点:1、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及轻重的相对性。

2.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间接比较轻重,渗透了等量对换的思想,对学生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上:主要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

一年级下:主要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年级上:涉及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法和九九表。

二年级下: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以及三位数的加减法。

三年级上:开始学习带括号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周长的计算。

三年级下: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以两位数、面积和分数的计算。

四年级上:涉及线、角的概念,三位数乘以或除以两位数,商不变的性质以及运算律。

四年级下:学习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三角形和方程的概念。

五年级上:学习小数除法、倍数因数、质数合数,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和分数的计算。

五年级下: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分数乘除法和方程。

六年级上: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和比的概念。

六年级下:学习圆锥、圆柱和比的概念。

此外,还有一些基础概念和计算法则需要掌握,如小数的组成和读写、除法的性质、等式的性质和方程的概念等。

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各个年级和学期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和课堂教学来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数的认识及其运用
1.数字的顺序及大小比较:从0到9的认识、0-9的顺序、相邻数字
之间的大小比较。

2.数字的读写:从0到9的数字的读法、写法,例如1读作“一”,
3读作“三”等。

3.数的加法与减法: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的初步认识,例如1+1=2,
3-1=2等。

4.数的分解与组合:将一个数分解成若干份,或将若干数组合成一个数,例如2=1+1,4=2+2等。

二、形状的认识与分类
1.简单图形的辨认: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2.形状的分类:根据图形的不同形状进行分类,例如圆形与非圆形的
区分。

三、数的比较与排序
1.数的比较:根据两个数的大小进行比较,例如2>1,5<7等。

2.数的排序:将一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例如3、1、5
排列成1、3、5等。

四、两位数减法
1.两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认识两位数的读法,例如21读作“二十一”。

2.两位数的减法运算:进行两位数减法运算,例如36-15=21
五、图形的组合
1.简单拼图:利用不同形状的木块、纸板等进行简单的拼图,锻炼孩
子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这些知识点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
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数字的读写、数的比较与排序等基本数学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和图形辨认。

希望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一、二课时数一数+认识更大的数知识点:3、数数;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第三课时人口普查(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知识点: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2、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3、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4、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第三课时国土面积(多位数的改写)知识点:1、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以“万”为单位;就要把末尾的四个0去掉;再添上万字;以“亿”为单位;就要把末尾八个0去掉;再添上亿字.2、改写的目的是为了读数、写数方便.第四课时近似数知识点:1、精确数与近似数的特点:精确数一般都以“一”为单位;近似数都是省略尾数;以“万”或“亿”为单位.2、用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的方法:根据题中要求;看到所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如果这一位满5;则向前一位进一;如果不够5则舍去.而不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如精确到万位;只看千位;精确到亿位;只看到千万位.最后一定要写出单位名称.第五课时从绳结计数说起知识点:1、认识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字0、1、2、3、4……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自然数有无数个。

第二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知识点:1、基本定义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读作:直线AB或直线BA.线段: 不能向两端无限延伸;有两个端点.读作:线段AB或线段BA.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有一个端点.读作:射线AB(只有一种读法;从端点读起.)2、过一点可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过三点;如果三点在一条线上;经过三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如果这三点不在一条线上;那么经过三点不能画出直线.3、明确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比曲线、折线要短.4、直线、射线可以无限延长.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所以都不可以测量;没有具体的长度.如:直线长4厘米.是错误的.只有线段才能有具体的长度.第二课时相交与垂直知识点:1、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垂直:就是直线OA垂直于直线OB;直线OB垂直于直线OA)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说明了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必须相交;相交还要成直角.)2、画垂线:(1)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注意;要让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给定的点重合.(2)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注意;画图时一般左手持三角尺;右手画线.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必须通过给定的这个点.3、明确点到直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第三课时平移与平行知识点:1、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平行线的画法.(1)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2)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3)沿一条直角边在画出另一条直线.3、用数学符号表示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如:AB∥CD.第四课时旋转与角知识点:1、角的概念: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平角:角的两边在同一直线上;(像一条直线);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3、周角:角的两边重合;(像一条射线);周角等于360°;等于两个平角;四个直角.4、角的分类: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等于90度的角叫做直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等于180度的角叫做平角;大于180度小于270度叫做优角(此为补充内容);等于360度的角叫做周角.第五课时角的度量知识点:1、认识度: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2、认识量角器: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一份表示1度.量角器上有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3、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4、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外刻度还是内刻度.角的开口向左看外刻度线;角的开口向右看内刻度线.第六课时画角知识点:1、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点一个点(一看);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2、30度、60度、90度、45度、75度、105度、135度、120度和150度用三角板比较方便.3、因为角是由两条射线和一个顶点组成的;所以在连线时;不能两点相连;而要冲过一点或不连到那一点.第三单元《乘法》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1、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2、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第二个因数的十位要乘三遍;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3、时、分、日之间的单位互化:1时=60分1日=24时4、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第二课时有多少名观众(实际生活中的估算)知识点: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第三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知识点:1、利用“M+”存储键;“MR”提取键;计算四则运算的题目.2、了解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就是满2进1.3、了解两个因数越接近(即差越小);积越大;两个因数相等时;积是最大的;两个因数的差越大;积越小.第四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买文具知识点: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1>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探索与发现(乘法结合律)<2>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一、前言本文旨在总结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主要知识点,以便于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

本文将按照年级划分,分别概述每个年级的核心知识点,并提供相应的学习建议。

二、一年级数学知识点1. 数的认识- 自然数的认识与计数- 比较大小- 简单的加减法运算2. 几何图形- 基本平面图形的认识(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空间几何图形的初步感知3. 生活中的数学- 钟表的认识和时间的初步理解- 钱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货币计算三、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 数的运算- 两位数的加减法- 乘法表的掌握与应用- 除法的引入和初步理解2. 几何知识- 角的概念和分类- 对称图形的认识- 面积和体积的初步概念3. 数据处理- 简单统计图表的阅读与制作 -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四、三年级数学知识点1. 多位数运算- 三位数的加减法- 乘除法的进一步学习- 四则运算的混合计算2. 分数的引入- 分数的基本概念- 分数与整数的互化- 简单的分数运算3. 几何进阶- 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三维图形的认识- 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五、四年级数学知识点1. 分数的深入学习-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复杂分数问题的解决- 分数与小数的关系2. 小数的引入- 小数的基本概念- 小数的四则运算- 小数与分数的互化3. 几何与测量- 角的度量和分类- 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 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六、五年级数学知识点1. 比例与百分数- 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百分数的计算和实际问题解决 - 比例与百分数的综合运用2. 代数初步- 代数表达式的理解和运算- 方程式的引入和解法- 函数的初步认识3. 几何综合- 几何图形的变换- 空间图形的认识和计算- 坐标系的引入和应用七、六年级数学知识点1. 比例与百分数的应用- 比例问题的综合解决-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利率和利息的计算2. 代数知识的深入- 复杂方程式的解法- 代数式的简化和变形- 函数图像的绘制和分析3. 几何与统计- 几何问题的解决策略- 统计图表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概率的初步认识八、结语本文总结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主要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第一单元混合运算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 a-a=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四边形特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角分别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角相等2.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3.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第三单元加与减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3.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数学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分数、长度和时间的应用等内容。

以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一、整数1.整数的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了解正数和负数的含义和用法;2.整数的比较与排序:通过比较大小,掌握整数的大小关系;掌握用"<"、">"、"="表示大小关系;3.整数的加法和减法:通过具体的计算题目,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技巧;4.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通过综合练习,巩固整数的加减运算能力;5.整数的应用问题:通过相关问题,学习应用整数的解决办法。

二、小数1.小数的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小数的例子,了解小数的定义和含义;2.小数的读法:通过书写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式,掌握读写小数的方法;3.小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大小,掌握小数的大小关系;4.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通过具体的计算题目,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技巧;5.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通过将整数和小数相加或相减的例题,综合应用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6.小数的应用问题:通过相关问题,学习应用小数的解决办法。

三、分数1.分数的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分数概念,了解分数的含义和用法;2.分数的读法:通过书写分数和改写分数的方式,掌握读写分数的方法;3.基本分数:了解基本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4.分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关系,掌握分数的大小关系;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通过具体的计算题目,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技巧;6.整数和分数的加减法:通过将整数和分数相加或相减的例题,综合应用整数与分数的加减法;7.分数的应用问题:通过相关问题,学习应用分数的解决办法。

四、长度1.长度的认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的概念;2.长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长度的大小关系,掌握长度的大小关系;3.长度的加法和减法:通过具体的计算题目,掌握长度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技巧;4.长度的换算:通过具体的例题,学习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常用的数量关系式1、每份数X份数=总数总数十每份数二份数总数十份数二每份数2、1倍数X倍数=几倍数几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宁倍数=1倍数3、速度X时间二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X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十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十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X因数二积积十一个因数二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X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C:周长S :面积a :边长)周长=边长X 4 C=4a面积=边长X边长S=a X a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 棱长X棱长X 6 S表=a X a X6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V=a X a X a3、长方形(C :周长S :面积a :边长)周长=(长+宽)X 2 C=2(a+b)面积*X宽S=ab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1)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 2 S=2(ab+ah+bh)(2)体积=<X宽X高V=abh5、三角形(s:面积a :底h :高)面积=底乂咼* 2 s=ah*2二角形咼=面积X 2宁底二角形底=面积X 2宁咼6 平行四边形(s:面积a :底h :高)面积=底乂咼s=ah7、梯形(s :面积a :上底b :下底h :高)面积=(上底+下底)X高* 2 s=(a+b)X h宁28、圆形(S:面积C :周长JI d=直径r=半径)(1)周长= 直径X J =2X J X半径C=J d=2 J r⑵面积=半径X半径X J9、圆柱体(v:体积h:高s :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1)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ch(2 J r或J d)(2)表面积=侧面积+ 底面积X 2(3)体积二底面积X咼(4)体积=侧面积* 2X半径10、圆锥体(v:体积h:高s :底面积r: 底面半径)体积二底面积X咼* 311、总数十总份数=平均数12、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二大数(和一差)-2二小数13、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X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14、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X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15、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16、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十溶液的重量X 100%^浓度溶液的重量X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优日通教育数作分母的分数三性质和规律 (一) 商不变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商不变 (二)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的概念和数量关系1.数的读法和书写规则2.整数和自然数3.零的概念和作用4.数的比较与排序5.数的分类:偶数和奇数6.数的前后关系二、加法与减法1.加法的意义和性质2.加法的基本计算方法3.加法与减法的关系4.减法的意义和性质5.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6.运算法则与应用三、乘法与除法1.乘法的意义和性质2.乘法的基本计算方法3.乘法口诀和运算法则4.乘法的应用5.除法的意义和性质6.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7.除法的应用四、分数1.分数的引入和基本概念2.分数的分母和分子3.分数的简便形式和化简4.分数的比较与排序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6.分数的乘法和除法五、小数1.小数的引入和基本概念2.小数点的位置和作用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4.小数和分数的关系5.小数的比较与排序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7.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六、长度、面积和体积1.长度的比较和度量单位2.长度的加法和减法3.长度的换算和估算4.面积的概念和性质5.面积的计算和换算6.面积的问题解决7.体积的概念和计算8.体积的单位和估算七、平方数和立方数1.平方数的引入和定义2.平方数的性质和表示方法3.利用平方数解决问题4.立方数的引入和定义5.立方数的性质和表示方法6.利用立方数解决问题八、四则运算1.四则运算的概念和性质2.四则运算的次序和法则3.四则运算的口诀和应用九、约数和倍数1.除法和整除的概念2.约数和倍数的定义和性质3.约数和倍数的求法和应用4.高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计算十、约分与公约数1.约分的概念和方法2.约分与最大公约数的关系3.公约数和公倍数的应用4.约分与最简分数的求法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归纳,涵盖了数的概念和数量关系、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分数、小数、长度、面积和体积、平方数和立方数、四则运算、约数和倍数、约分与公约数等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一单元数一数知识点:1、数的认识:掌握1-10的数,能够用手指头表示;能以图形的形式认识和理解加减法。

2、计算方法:通过比较图形数量的方式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1-5的加减法。

3、应用题:通过简单的情境和图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二单元比一比知识点:1、比较大小:理解大于和小于的概念,能够用符号表示;能够比较10以内的数字大小。

2、比较长短:能够比较物体长度的大小,并进行单位转换。

3、应用题:通过情境和图画理解比较的意义,初步了解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第三单元分一分知识点:1、分类:能够按照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分类标准。

2、分解与合并: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够进行简单的分解与合并。

3、应用题:通过情境和图画理解分类和分解合并的意义,初步了解分类和合并的概念。

第四单元加与减知识点:1、加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2-5的加法计算方法。

2、减法: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2-5的减法计算方法。

3、应用题:通过情境和图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知识点:1、方向:能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方向。

2、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应用题:通过情境和图画理解方向和位置的意义,初步了解空间感知和位置概念。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应用数学知识点:1、钱币认知:掌握元、角、分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2、时间认知:掌握整点、半点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时间。

3、应运用题:通过实际情境和问题,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货币计算和时间认知的概念。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数的认识1、数的认识(1)生活中经常需要用数字来描述物体的数量,比如人的年龄、书的页数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如下:一、数的认识1. 数的概念:数是用来计数和度量的。

2. 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将数读写准确。

3. 数的比较:学会比较大小并加以表示。

4. 数的顺序: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

5. 数的分类:学会将数进行分类,如奇数、偶数等。

二、计算方法1. 加法和减法:学会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学会运用加减法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3. 乘法的概念和性质:了解乘法是重复加法的概念,学会乘数、被乘数、积的概念。

4. 乘法的应用: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 除法的概念和性质: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6. 除法的应用: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数的发展1. 数量的概念:了解数量的概念,并能用口头语言表示数量。

2. 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读写三位数的数。

3. 数的大小比较:学会将三位数按大小进行比较。

4. 数的顺序:学会将三位数按顺序排列。

5. 数的组成:学会将三位数中的个位数、十位数和百位数分别找出来。

6. 数的分类:学会将三位数进行分类,如奇数、偶数等。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数的应用1. 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方法解决。

2. 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学会使用计算器解决数学问题。

五、有关数的思考1. 数的加减运算:学会通过思考和讨论,探究数的加减性质。

2. 数的整体和部分:学会思考和讨论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3. 数学的探究:学会发现数学问题中的规律和规则,探究数学问题的解法。

六、简便计算1. 认识零的作用:了解零对数的影响。

2. 利用零计算:学会运用零进行简便计算。

3. 相邻数计算:学会利用相邻数进行简便计算。

这些知识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篇一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①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如:3.5÷5=0.7②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如:3.5÷0.5=7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篇二1、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①商×除数=被除数(通用)②被除数÷商=除数2、商的近似数: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再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例如: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3、循环小数问题:①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如:0.37、1.4135等。

②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如:5.3、7.145145...等。

③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如:5.3...、3.12323...、5.7171...④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字,叫做小数的循环节。

如:5.333...的循环节是34.6767...的循环节是676.9258258...的循环节是258⑤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方法:⑴只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⑵例如:只有一个数字循环节的,就在这个数字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有关加减法、几何图形、面积和容量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点既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日后学习更高级数学的基石。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一、加法和减法1. 加法的基本概念:加法是指将两个或更多的数相加,求其总和。

2. 加法的运算法则:交换律、结合律和零元素律。

3. 减法的基本概念:减法是指用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求差。

4. 减法的运算法则:减法没有交换律,但有结合律和零元素律。

5.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几何图形1. 点、线、线段和射线的概念。

2. 角的概念:锐角、直角、钝角。

3. 三角形的分类: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4. 矩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5. 圆的概念:半径、直径、圆心和圆周。

6. 辨认图形的关键特征。

三、面积1. 物体的面积是指其表面的大小。

2.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 理解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

4. 利用已知面积计算未知面积。

四、容量1. 容量是指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大小。

2. 认识常见容器及其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3. 容量的比较和计算。

五、整数1. 整数的概念: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2. 整数的比较和排序。

3.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六、时、钟和日历1. 认识钟面和钟表指针的含义。

2. 用钟表读取时间和计算时间间隔。

3. 理解闰年和平年的概念。

七、数的分解1. 数的分解是将一个数拆分成几个数的和。

2. 进行数的分解有助于进行加法和减法计算。

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主要知识点归纳。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认识几何图形、计算面积和容量、理解整数概念、掌握时钟读数和日历计算等技能。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将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数学打下基础。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在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他们在前几年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

这本教材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以及培养他们的计算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对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自然数的认识和比较在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自然数的认识和比较。

他们将了解各位数、十位数、百位数等数位的概念,并学习如何将数字按照大小进行比较。

通过练习,他们将能够正确地识别数的大小,并使用比较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2. 算式和算法第二单元将引导学生学习算式和算法。

学生将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通过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他们将学习竖式加法和减法,并学习如何进位和退位。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简单的乘法和除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3. 实际问题解决在第三单元中,学生将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来巩固他们学到的数学知识。

他们将学习如何分析问题、提取信息、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分数的认识第四单元将引导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概念。

学生将学习如何将整体分割成相等的部分,并了解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他们将学习如何读写分数,并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与应用。

5. 实际量和单位在第五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实际量和单位的概念。

他们将认识到不同事物的实际量的不同,并学习使用相应的单位进行描述。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学生将掌握长度、重量、容量等实际量的测量和比较方法,并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6. 图形的认识和绘制第六单元将引导学生学习图形的认识和绘制。

学生将学习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他们将学习如何绘制这些图形,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来加深对图形的理解与应用。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第一单元圆1.圆的定义: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2.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

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3.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5.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6.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8.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表示为:d=2r_r=1/2d用文字表示为:半径=直径÷2直径=半径ײ9.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10.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

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计算时,取π≈3.14。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11.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圆周长=π×直径圆周长=π×半径ײ12、圆的面积:圆所占面积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13.把一个圆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割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πr)表示,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用字母( r)表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

圆的面积公式:S=πr²。

14.圆的面积公式:S=πr²或者S=π(d/2)²或者S=π(C÷(2π))² ≈15.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16.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期末快到了,想要数学考个好成绩的话,想要一份完整的知识点哦,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单元小数除法1、除数是整数的...期末快到了,想要数学考个好成绩的话,想要一份完整的知识点哦,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单元小数除法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连除的算式可以写成被除数除以几个数的积,但除以几个数的积时,必须给这个相乘的式子加上小括号。

4、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①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如:3.5÷5=0.7②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如:3.5÷0.5=7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

如:3.5÷1=3.55、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①商×除数=被除数(通用) ②被除数÷商=除数6、商的近似数: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再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例如: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7、循环小数:A、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如,0.37、1.4135等。

B、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如5.3... 7.145145...等。

C、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如5.3... 3.12323... 5.7171...)D、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字,叫做小数的循环节。

(如5.333... 的循环节是3, 4.6767...的循环节是67, 6.9258258...的循环节是258)E、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方法:①只写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记一个小圆点②例如:只有一个数字循环节的,就在这个数字上面记一个小圆点,5.333...写作5.3 ;有两位小数循环的,就在这两位数字上面,记上小圆点,7.4343...写作7.4 3 ;有三位或以上小数循环的,在首位和末位记上小数点,10.732732...写作10.7328、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9、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那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

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对称点。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

4轴对称图形的法:(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4)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平移: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平移的基本性质:(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平移图形的画法:(1)确定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2)将关键点按所需方向平移所需距离。

(3)按原来图形的连接方式依次连接各对应点。

4、平移几格并不是指原图形和平移后的新图形之间的空格数,而是指原图形的关键点平移的格数。

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平移、对称1.运用平移设计图案的方法:(1)选好基本图案;(2)根据所选的基本图案确定平移的格数和方向;(3)平移,描出对应点; (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2.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1)先选好基本图案;(2)依据基本图案的特点定好对称轴;(3)选好关键点,并描出关键点的对应点;(4)按顺序连接对应点,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形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2,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偶数和奇数的定义: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补充知识点: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都是整十数,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小的三位数是100)(二)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同时是2和3的倍数,一定是6的倍数,最小的是6。

)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同时是3和5的倍数,一定是15的倍数,最小的是15。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一定是30的倍数,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9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它也一定是3的倍数。

㈣找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方法:1、运用乘法算式,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那么这两个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2、运用除法算式,思考这个数除以几能整除,那么除数和商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找一个数的因数,通常用列举的方法,可一对一对的写出来,也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

㈤找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如果还无法判断,则可以用7,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1等。

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

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㈥数的奇偶性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通过"列表""画示意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四单元多边形面积㈠比较图形的面积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的方法进行比较;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图形面积相同,其形状可以是不同的。

补充知识点: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所占格子的多少来确定。

㈡地毯上的图形面积知识点:根据地毯上所给图案探求不规则图案面积的计算方法。

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答案的面积。

将图案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案的特点,将整体的图案分割为若干个相同面积的小图案,通过求小图案的面积,得出整个图案的面积。

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的面积。

补充知识点:在解决问题时,策略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㈢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高和底的关系是对应的。

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从这一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

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形一条边上的高。

用三角板画梯形的高的方法: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梯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 h补充知识点: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同时,其面积也是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