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儒家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性探析
![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性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672e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7.png)
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性探析在中国哲学历史中,儒家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伦理、教育、文化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不仅限于理论层面,也包括实践层面。
本文将从价值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探析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价值1. 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儒家思想以“仁”的理念为中心,秉承着“天人合一、道德至善”的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尊重。
对于个体来说,“仁”是一种不断追求内心纯粹、等价相待、公正诚实、修身齐家,不断锤炼个体道德素养的行为,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并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2. 儒家思想的教育思想儒家思想的教育思想以“教化人民、修治国家”为目的,通过教育来推进国家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对人的愿望的方向,是建立在诸多自身修养的基础上的,进而引导国家的形态。
3. 儒家思想的和谐社会观儒家思想强调“天下为公”,主张全民共治、和谐发展,反对个人利益的爱恨,倡导克服个人利益的道德,让人们能够共同参与社会和国家事务,促进全体人民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1. 儒家思想对于女性的忽视儒家思想中,女性被排斥在传统的男权上层建筑之外,仅仅只能以家庭内的形式为家奉献,无法掌控和决策国家的发展。
儒家思想由于其过于强调男女硬性差异化,导致的结果是,女性的价值在历史上被大大低估。
2. 儒家思想对于“等于”奉行的过度儒家思想强调人人平等,实现“等于”的制度。
但是,对于能力、背景、地位的差异的忽略,儒家思想会仅仅强调公平、而不去关心人们的普遍福利。
3. 儒家思想对于背叛的惩罚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感情依存性,对于个人背叛暴露心性的行为予以强烈的批评和惩罚。
而基于一种情感依存,关于人际关系的思考有时候导致了对于开明性思想的限制。
这就会影响到中国的开放性及多元性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价值和局限性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强调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和谐社会观等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a27e4a0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f.png)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儒家、法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各自有着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虽然这些思想流派在当代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首先,儒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礼义”的重要性,提倡人际关系中的和谐与稳定。
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儒家思想可以启示我们要注重员工之间的人情关系,提倡和谐的工作环境。
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推行“家族化”管理,可以培养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提高组织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其次,法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法家思想注重法律的约束和规范,追求严格的组织管控和明确的权责关系。
在当代社会中,法家思想可以指导我们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公民和组织的权益得到保护。
在企业管理中,法家思想倡导权威和纪律,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效率。
同时,通过明确的制度和规章制度,也能降低内部冲突,维护组织的稳定和秩序。
最后,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不以强迫的方式对待员工。
在当代管理中,道家思想可以引导领导者要尊重员工的个性和特点,鼓励员工发挥个人潜力和创造力。
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促进创新和发展。
然而,这些管理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儒家思想过于注重传统道德观念和等级秩序,可能会限制员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
其次,法家思想过于强调权威和纪律,可能会导致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受到抑制。
最后,道家思想过于强调自然和随性,可能会忽视组织的目标和效益,导致无序管理和低效率。
在当代社会中,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局限性。
例如,可以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强调员工的个性发展和优势培养,提倡员工之间的尊重和沟通;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注重明确的制度和规章制度,并保障员工的权益;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鼓励员工自主和创新,建立灵活的组织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儒家管理思想的价值与局限](https://img.taocdn.com/s3/m/22c08a2658fb770bf78a5595.png)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有关内容,对于历史,我们要传承。
正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经典思想一样,儒家学说的管理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问题。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自我主动认识和实践中,人类由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是,由于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递进的社会活动,因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经形成而不再变化,它将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并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更新。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认识实践的丰富智慧的结晶。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对此具有很深的认识。
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
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
由于儒家的理论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些主要的管理思想进行一些分析。
我们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为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管什么?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谁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劳心者治人”;最后是怎样来管?儒家的回答是“和为贵”。
对这三个方面儒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
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
“天地之性人为贵”。
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
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
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
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ec76618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5.png)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清代乡村士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展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与局限。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儒家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合理性与局限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儒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一、儒家思想的合理性1.1 人性本善与和谐共处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即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刻画各个角色的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
例如,书中的主角金大人以德治国,以礼待人,秉持“仁爱”之道,带给人们和谐共处的价值追求。
1.2 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人才。
在小说中,吴敬梓通过描述史弘肇、金灵珊等人物的求学经历,强调了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和人伦道德,为社会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局限性2.1 社会等级的固化与封建主义倾向儒家思想强调等级秩序和尊卑有序,但这也使得社会等级固化,阻碍了社会的流动性和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在小说中,士人们以功名和衙门官职为荣,不够注重个人才能和品德,这正是儒家思想中等级观念的体现。
2.2 男尊女卑与家庭权威儒家思想强调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将女性地位置于男性之下,并强调家庭的权威。
这一思想体系对于女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小说中也表现为女性角色的局限和被动。
2.3 教条主义和儒家经典的僵化儒家思想注重经书的学习和传承,但这也使得儒家经典中的观念僵化,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小说中的士人们往往过于教条地去学习儒家经典,缺乏对实际情境的灵活应变。
三、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发展3.1 发展人性本善的理念儒家思想对人性本善的价值观可以继续发扬光大,帮助塑造和弘扬社会公德、个人道德。
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https://img.taocdn.com/s3/m/ba36622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e.png)
浅谈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毫无疑问,儒家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世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不然儒家思想也不会在历史上如此跌宕起伏,或被抬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或被打下九层地狱。
从儒家的实际功能来说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对我们汉人的性格与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从我们现代的观点,以历史的角度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得与失呢,我认为儒家文学必须扬弃,试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看法。
第一,儒家文化渊源流成,已成为我们民族的根,我们必须从中吸收养分。
儒家文化经过了从孔子强调的仁礼乐到董仲舒的经学儒家再到朱熹的理学儒家,是一个不断发展调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忠、恕、孝三个核心价值观点一直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依据生存环境和功用目的的内容取舍而已。
忠、恕、孝是一个社会保持稳定的内在人心的最高提炼,同时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三千年来无论谁当政,社会如何变迁,太平盛世还是兵荒马乱,儒家这三个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始终是保持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的源泉,因为它们符合一个社会存在的最基本的人性良知。
在当代同样如此,谈专业化职业化其核心是忠,谈妥协宽容的概念其核心是恕,谈社会和谐也离不开一个孝字,不能感恩父母又怎么能对他人表示善意呢。
第二,儒家文化的内在逻辑缺乏足够深入的探讨,这是其自身和后人阐述过程中的一大局限。
从儒家不断发展的历史中,直到朱熹的儒家理派也对儒家思想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缺乏逻辑的深层次阐述。
儒家表现出的是带有强烈的规矩感表象,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儒家思想就是在那反复阐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认知僵硬感。
再加上被统治阶级作为功用的目的来使用而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思想自身的独立性,于是更被人诟病为固化阶层,麻痹思想的道具。
也就是说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一个是被他人作为工具时表现出的独断专横,但其实儒家思想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是儒家思想自身的问题。
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局限实际是它拒绝了逻辑的审问。
儒家思想只意识到或者说领会到了社会性的人伦必然需求,总结出了忠、恕、孝的理性规则,而这些理性规则的表达借助了人伦的可感知性,从而将自身陷入到了公理的不可辩驳的地步,这正是其取消了进一步逻辑分析和推理的原因。
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的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b52de5eb0717fd5370cdca9.png)
儒家的管理思想及其发展(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2)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对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
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形成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人性的假设。
(3)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见解.在中国几千年之前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着“义"。
(4)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
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体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协调,使组织高效运行.(5)儒家的管理思想。
对于如何管理,儒家采取的是“仁"、“德"和“礼”.“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 “德”。
“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 “礼"作为外在的管理规则。
(6)儒家实质是社会伦理学,是社会管理与政治的理论基础,以此而区别于其它诸子百家,从伦理到实践不但是通过教育,同时也是体制化模式实施,因而在历史不同时期有其特有的形态,以法治、法制的方式或是以人治、政策的方式等来实现社会管理。
儒家管理思想目录:第一章以人为本: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对以人为本管理的理解第二节"敬德保民"是人本思想的萌芽第三节以人为本管理哲学的创立一、人为万物之灵二、人为五行之秀三、人为宇宙的中心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第四节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核心第五节对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探索一、儒家人本管理模式的内涵二、儒家人本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三、西方现代的人本管理模式四、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本管理模式第二章人性本善: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基础第一节人的本质规定第二节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一、经济人假设二、社会人假设三、自我实现人假设四、复杂人假设五、自由发展人假设第三节性善论与内驱力第四节性恶论与外驱力第五节《周易》的元善防邪论与中合驱动力第三章道之以德: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激励机制第一节西方的激励理论第二节德治与自律化管理第三节法治与强制性管理第四节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第五节东西方激励机制的比较第四章仁爱之心: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一第一节东方文化中的仁爱思想第二节西方文化中的美德、善的思想第三节仁爱思想在管理中的现实价值一、"仁爱”思想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的道德要求二、仁爱思想是被管理者实现自身价值应有的道德素质三、仁爱思想是企业实现其宗旨的有效价值选择四、仁爱思想是企业内部维护团结和增强凝聚力的基础五、仁爱思想也是企业成为一流企业的重要条件第五章忠恕之道: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二第一节”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二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管理价值一、国家行政管理者要施德教于民二、国家行政管理者要施仁政于民三、国家行政管理者要施富裕于民四、国家行政管理者要给大众建立一个精神生活的乐园第三节"忠”在管理中的现实价值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自己企业的利益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自己企业的理念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职业道德第四节”恕”在管理中的现实价值一、"恕道"是维护企业内部人际和谐的道德基础二、上级与下属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都应该讲"恕道”三、实行”恕道”管理,必须实行”中道"四、实行”恕道"管理,必须遵守"所欲与之,所恶勿施”的原则第六章诚信为本: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三第一节诚信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一、”诚信”是儒家的五种基本道德之一二、《周易》中的诚信三、"诚信”的社会功能第二节恪守诚信,反对任何欺诈行为第三节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根本一、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下级对上级、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建立信任机制二、要建立企业与用户、消费者的诚信机制三、企业与企业、公司与公司之间也必须建立起诚信机制第七章见利思义: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四第一节”义"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道德规范第二节正确认识儒家的”义利之辨"一、驳对孔子义利观的歪曲二、驳对孟子义利观的歪曲三、对董仲舒义利观的修改而产生的偏颇第三节”见利思义”、义利合一是儒家义利观的真谛一、”见利思义”、义利合一是儒家义利观的第一要义二、”见利思义”的历史故事第四节"见利思义”在现代管理中的意义一、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义利关系,是维护企业内部和谐与团结的基础二、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国家之间的义利关系,是企业获得回报的出发点三、正确处理企业之间的利益竞争,是建立良好市场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第八章齐之以礼:儒家管理思想的约束机制第一节"礼”的起源与内容一、"礼”起源于”养欲给求”还是祭祀二、《周礼》是一部讲国家行政管理的书三、《仪礼》、《礼记》是讲礼制、礼节、礼仪的两部书第二节”礼”在儒家管理思想中的地位一、”礼”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二、荀子"礼义”思想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第三节”礼"的现代管理功能一、"礼"的约束与规范管理功能二、"礼”的正身和自律管理功能三、”礼”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管理功能四、"礼"的”和为贵”的管理功能五、”礼”的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的管理功能首先是重视人的因素。
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6bbe6bdc77da26925c5b07a.png)
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性姓名:王超班级:108 学号:10413849【摘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管理中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为现实中的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并不能真正的为现代的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儒家的管理思想,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积极性、局限性一﹑儒家思想概述(一)儒家思想的产生1﹑创始人:孔子2﹑产生背景: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1﹑孔子的主要思想:①“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涵义十分广泛,所谓仁者,即“爱人”,就是爱别人,但最重要的是爱父母。
孔子还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并希望把这种主张推及当政者。
②“孝”的思想:“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它与“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不孝就是不仁。
③“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对“周礼”十分崇敬。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
孔子认为“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④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https://img.taocdn.com/s3/m/433955c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57.png)
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第一篇: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Shh 摘要: 德治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几乎可以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德治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强调“以德服人”,荀子主张“德主刑辅”。
这些德治资源对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其他先秦儒家诸子的伦理思想当中。
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和谐社会只有建立在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先秦儒家思想既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其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意义;局限;和谐社会;道德规范德治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施教化于民,它一方面要求道德具有崇高的地位或神圣的来源,进而使德治具有优先选择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民具有被教化的可能,遵循着这两方面的要求,先秦德治思想确立了其哲学基础,即天人合一论和人性可塑论。
天人合一论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人性可塑论则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先秦德治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真谛与本义,其基本内涵包括民本之治、仁民之治、贤人之治。
这些内涵折射出的担当、人本、自我、超我以及秩序价值等内在价值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担当价值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入世观念与态度;人本价值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博爱主义、人性主义色彩;自我、超我价值体现了从个人价值到社会价值的转变过程中道德约束、自我规制的积极意义;秩序价值则体现了民众朴素而又普遍的利益保障、利益巩固的诉求。
同时,先秦德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理念与模式,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范畴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这便是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
全面评析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标准,既要看到其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其时代价值。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3e8c662561252d380eb6e0c.png)
论中国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其它类别的传统文化无法比拟的。
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而独领风骚,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因此,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了解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理论形态,从来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儒家文化。
大体说来,儒家文化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四个阶段,反映了儒家文化从发生、发展、鼎盛到转型的整个过程。
一、儒家学说的基本范畴―――仁(一)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1、仁者爱人―――仁学的核心孔子认为“仁”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宗旨;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心修养。
2、孝悌―――为仁之本孔子既讲“泛爱众”,又讲“笃于亲”,这说明孔子的“仁爱”是有先后、远近、厚薄、亲疏的有差别的爱,而不是平等之爱。
3、忠恕―――为仁之道在孔子那里,“忠”即“心”放于“中”,含有真心诚意、积极为人之意,包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等一系列道德内容。
(二)以德治政与仁爱孔子把自己关于仁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应用于政治领域,形成了德政、德化的伦理政治思想。
实行德政,孔子认为关键在于统治者的德性修养。
实行德政,就必须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因此,加强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成为孔子仁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特别重视提高道德修养要靠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他强调克己、修身的修养功夫,尤其是对那些居于上位的统治者。
(三)儒家仁学思想的影响1、仁学思想的历史价值(1)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互谅互让、互帮互助、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高尚的道德风尚。
(2)在以人治为传统的社会里,仁政的施行有利于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安宁。
2、仁学思想的局限性(1)仁学深深打上了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这一抽象概念的同时,提出不主张爱一切人,把人分为上智与下愚几等,这就是孔子仁学的阶级性。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管理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管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adfb0edaeaad1f346933f0a.png)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管理思想——读《中国管理思想史》有感内容摘要: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作为人类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而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内容中,不管是其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部分,都深深地打着传统儒家管理思想的烙印。
本文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讲起,论述了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以人为本,重视管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长远的战略目标等思想对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乃至今天的现代管理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传统管理儒家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概述当代社会中,当问及管理学的有关问题时,人们往往都把习惯于把目光锁定在西方的众多人物如亚当·斯米,泰勒等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人类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的沿革来看,人类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从20世纪初泰罗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在近代资本的条件下演变成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一种是渊源于华夏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东方的智慧,并曾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
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和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今天一般人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西方1。
而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了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组织——部落和王国,而到了公元前约17世纪的商、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组织,出现了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
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的各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
经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些管理思想的长处往往正是西方管理中所欠缺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渊源。
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2)
![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2)](https://img.taocdn.com/s3/m/64b1054ae518964bcf847c5f.png)
先秦儒家思想的价值与局限Shh摘要:德治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几乎可以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德治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强调“以德服人”,荀子主张“德主刑辅”。
这些德治资源对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其他先秦儒家诸子的伦理思想当中。
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和谐社会只有建立在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先秦儒家思想既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其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意义;局限;和谐社会;道德规范德治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施教化于民,它一方面要求道德具有崇高的地位或神圣的来源,进而使德治具有优先选择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民具有被教化的可能,遵循着这两方面的要求,先秦德治思想确立了其哲学基础,即天人合一论和人性可塑论。
天人合一论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人性可塑论则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先秦德治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真谛与本义,其基本内涵包括民本之治、仁民之治、贤人之治。
这些内涵折射出的担当、人本、自我、超我以及秩序价值等内在价值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担当价值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入世观念与态度;人本价值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博爱主义、人性主义色彩;自我、超我价值体现了从个人价值到社会价值的转变过程中道德约束、自我规制的积极意义;秩序价值则体现了民众朴素而又普遍的利益保障、利益巩固的诉求。
同时,先秦德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理念与模式,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范畴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这便是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
全面评析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标准,既要看到其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其时代价值。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3309163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b.png)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第一篇: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摘要】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管理中既有其合理性,并为现实中的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也存在一些过时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为现代的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三家的管理思想,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积极性、局限性。
【内容】(一)开篇简介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文化,它们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一样一直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且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在这其中,就有着我国伟大的古代管理思想体系,他们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在当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的得以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也为提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企事业单位效率的提高,今天,当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和它消极的一面,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不同,它们在当代表现除了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它们的一些局限性。
我们只有深刻的分析出它们的这些积极性和局限性,不断的挖掘它们的深刻涵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的为我们所用!(二)儒、法、道三家的主要管理思想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三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家礼治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兼论改革开放是对儒家等级社会和西
![儒家礼治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兼论改革开放是对儒家等级社会和西](https://img.taocdn.com/s3/m/236c807ed0d233d4b04e69eb.png)
O汪海鹰:儒家礼治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儒家礼治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兼论改革开放是对儒家等级社会和西方形式平等的扬弃□汪海鹰摘要:在近代西方的平等观念传入我国后,儒家以“礼”来规范的等级差异便遭到了广泛批驳,礼治下的等级观念成了人人唾弃的制度。
在人们对等级制度进行无情抨击和鞭挞之后,冷静地观察以平等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西方社会,就会发现等级现象依然存在。
阶级差异和阶级不平等现象在西方社会近百年的历史中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儒家礼治规范下的等级观念?它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当今社会它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在当前理论界阐述得还不够多。
笔者尝试对这些问题予以阐发。
关键词:儒家礼治等级社会形式平等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43(2019)06-0041-008儒家强调以“礼”作为规范和调节手段来管理社会。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明确提出“为国以礼”,⑴荀子也指出:“为政不以礼,政不行也”,⑷“礼者,治辨之极也”。
⑶显然,“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礼”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规范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等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荀子对“礼”就做了如下解释:“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管子•五辅》中也指出:“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⑸“礼”正是通过区分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等社会关系的差异,来规定社会成员的等级关系和身份,并以此来避免社会秩序的失序。
在儒家看来,等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将等级区分得越清楚、越明确越好,因为这样的等级区分带来的是社会关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良好,儒家礼治规范下的等级社会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中发挥了相当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应当如何看待儒家的等级观念及合理性至关重要。
一、儒家社会下的等级制等级社会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形态——原始社会中就已经开始出现,原始社会的等级是在人们面对大自然的生存竞争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论儒家德治管理智慧的局限性
![论儒家德治管理智慧的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f0d6851c10a6f524ccbf8544.png)
论儒家德治管理智慧的局限性——读《论语》有感摘要在《论语》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儒家德治管理智慧,堪称人类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历久而长盛。
但因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在现代的管理实践中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学习儒家的德治管理智慧,使其与现代管理理论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论语》;儒家;德治;管理智慧;历史局限性“为政以德”,即德治,是儒家管理智慧的最典型特征,它的产生有其深厚经济基础和独特的社会文明背景。
儒家德治管理智慧堪称人类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形式。
但如果说儒家的管理智慧是完全符合现代管理标准、完全科学的一套完整的理论,那显然是与实际不相符的。
只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分析和评价儒家的管理智慧,继承和弘扬其精华才是正确的方法。
尽管时至今天,我们仍可以从儒家德治智慧中发掘和吸收许多有教益的管理原则,例如民本思想、重视教育、富民思想、遵循诚信的原则、和谐的原则等等,但是在现代的管理实践中,我们也渐渐地发现了儒家德治管理智慧的历史局限性,诸如重德轻力、重德轻智、重德轻利的倾向。
在全民掀起国学热的同时,我认为,运用辩证的观点学习儒家的德治管理智慧尤为重要。
在此,我想具体阐述儒家德治思想的三个局限性。
一、重德轻力重德轻力,即重视内在的道德修养而轻视对外力的奋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君子无所争”,而且不但于人无争,于事也无所争,一切都是讲礼让而得。
“君子无争”的传统思想,使得国人普遍缺乏抗争的意识和勇气。
但在当今世界,若要成就一番事业,决不能与世无争;无争,便一事无成。
近来广东的乌坎村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正是村民们在与非法征地作抗争,争取公民应有的权利,争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不是正好表明了国人正逐渐走出“无争”的传统观念,表明时代的进步吗?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儒家轻视对外力奋争的局限性。
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教育管理中的启示
![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教育管理中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f610af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2.png)
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教育管理中的启示摘要:儒家管理思想包括人本主义管理思想、领导的管理思想、“礼治”的管理思想、人治的管理思想、教化的管理思想和激励的管理思想等。
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教育管理中,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凸显人本主义精神,教育领导者应具备“君子”的德行和素质,警惕儒家思想的局限对教育管理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教育管理启示一、儒家管理思想简介儒家思想作为指导中华民族2000多年发展历史的重要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
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中的许多管理思想,依然值得现代组织借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儒家人本主义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重视人民的作用。
孔子曾经在与鲁哀公对话中提到:“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上言论曾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之道。
可见,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民的作用,尊重人民。
其次,儒家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领导的管理思想儒家思想对于领导管理思想的界定主要是从阐述领导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儒家思想认为,领导者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君子不器。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不应当满足于获得某一方面的技能,而应该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以寻求“道”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只有掌握自然之道、人世之道,才能成为领导国家的佼佼者。
领导者不是凡夫俗子,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掌握天道,才能对内妥善处理各种朝政,对外应对四方,不辱使命,保护和指引国家走向富强。
二是举贤任能。
领导者应当鼓励举荐贤能者为国家服务,并对贤能者委以重任。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一措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人才的重视,并阐述了举贤任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三是讷言敏行。
作为君子,对自己的言行应当保持谨慎,并保持敏锐性。
个人总结的儒家文化之于企业管理的优劣
![个人总结的儒家文化之于企业管理的优劣](https://img.taocdn.com/s3/m/17039a0b3186bceb18e8bba6.png)
儒家文化之于企业管理的优劣势分析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厚重深远,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积淀。
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学说占据了两千余年的统治地位,这已经能充分证明其魅力。
它的很多管理思想具有超时代性,在现代管理中仍然适用。
我们应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超越因素,点亮智慧,摒弃不合时宜之处。
将孔子思想的精华与现代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一种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
下面,对儒家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优劣势进行分析。
一、儒家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优势。
1.“八条目”对企业管理有积极影响:儒家文化里的“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不仅是个人修炼提高的写照,它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
“君子务本,本立道而生”,一个企业的创建往往是因为其创始人内心存在一个愿景,并且能够让其愿景被一群人所认同,使得他们愿意追随他成立一个能够实现愿景的组织。
如苹果公司的企业愿景是“让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华为公司则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
优秀的企业将愿景作为企业经久不衰的推动力——推动着企业成长,激励企业不断向前。
企业是依附于市场存在的。
为了实现其愿景,就需要了解市场的需求,即所谓的“格物致知”。
“修身”意味着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个人素质。
《论语·子路》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的“身正”即是指管理者自身的品性要好。
一个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才能和品德,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像引发蝴蝶效应一样,在企业中产生巨大影响。
“修身”能够帮助管理者正身,使其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企业员工做好内修后,企业就可以开始外练,实现其价值:“齐家”是指一个企业的内部建设,包括文化建设、组织结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等;“治国”则体现了企业在国内市场创建了自己的品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还要走出国门,面对世界,这就可以说是“平天下”。
“八条目”的每一步都是有先后的,企业不可以急于求成而逾越中间步骤。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9fefc7046bd97f192379e903.png)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一、儒家思想的贡献儒家思想其实不仅仅是孔子一个人所作,它是很多思想家的思想集合,比如孔子提倡的“礼”,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来自周朝的“周礼”,孔子的《易》、《诗》、《书》、《礼》、《乐》、《春秋》大部分都是来自前人的思想成就,后经孔子的潜心整理而得到完整。
也只有论语是完全来自孔子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整理和传播。
无论如何孔子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也可以概括的说儒家的思想就是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造就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礼仪大国。
可以说中国的古礼是很繁琐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规范的礼仪,所以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
可以看出不懂得礼仪在古代是无法生存的。
现如今我们可以看出懂得礼仪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个处处知礼的人总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别人会知道他是个有教养,有内涵的人。
对中国思想影响最深的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可以说是一种谦让,一种中立,是一种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说白了就是做个有原则的老好人。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儒家一直都是中国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主要考试书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结晶。
可以看出儒学一直是中国的官学,学的好不好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儒家思想对老百姓的影响非常之大。
儒学提倡的思想中,“忠义”是最被帝王家推崇的核心思想,因为皇帝希望大臣、百姓们誓死效忠自己。
我们可以从关羽的身上看到这一点,后来的皇帝们为了提倡忠义,先后把关羽封“关圣”、“关帝”。
所以儒家思想为帝王们统治老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儒家思想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忠心的官员,为各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孔子的思想对和平也作出了很大的奉献,孔子很反对战争,孔子认为战争是不仁道的,同时战争不仅会给百姓带来灾难,更会毁坏国家的生产,使百姓的生活更加痛苦不堪。
简论儒家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简论儒家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3f8481d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d.png)
简论儒家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简论儒家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前言: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形成是由孔子完成的。
儒家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剧烈冲突的时代,在奴隶制处于崩溃的前期,孔子作为统治阶级管理思想家的使命就是复兴周礼。
他第一个从理论上总结了奴隶制社会的管理经验,第一个系统地整理、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管理文化,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去传播这种管理文化,正是这两个总结,奠定了孔子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儒家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的各个方面引发其后几千年的讨论研究,引来无数后人的颂扬和批判。
下面将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方面简略认识一下儒家管理思想。
进步性:(一)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一个贡献。
儒家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管理模式。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把人从宗教神学之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了在宇宙中,在社会、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儒学明确断言,管理、治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
“劳心者”,“尽伦尽制”的圣人是管理者,“劳力者”或从事某一具体职业的人是被管理者。
根据人在宇宙和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儒家做出了人性本善的假设。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人性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文主义性质。
孟子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端”,即善的萌芽,人的善端表现出来就有善心和善德。
表面看来,荀子所提倡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是完全不同的,其实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孟子从善的愿望出发,荀子从人的生理欲望出发,欲望为人天生具有,可通过教化来达到善,所以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即人都具有善心和善德的,强调道德在管理的有序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儒家对管理理论的第二条贡献。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儒家独具特色的管理方法。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按人性本有的本质规定确立与之相应的管理手段。
儒家管理思想探究
![儒家管理思想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fbab1e779563c1ec5da71eb.png)
儒家管理思想探究内容提要:儒家文化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是政治伦理型文化,而非管理思想型文化。
相反,它不仅具有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内容。
与其他传统文化学派不同,儒家管理思想不是零散的、个别的,而有其完整的系统和内在紧密联系的逻辑结构。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系统完整的内容局限性与不足。
儒家文化一直被一些国内外学者认为:是政治伦理型文化而非管理思想型文化。
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讨论,其内容主要也在政治伦理领域。
但是管理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本活动,儒家文化不仅具有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内容。
当国人热衷于批判儒家文化的政治伦理问题之时,日本人已经把儒家文化卓有成效地融入了现代管理之中。
日本人对儒家思想的诠释和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如此成功,以至于西方人(如费兰克·吉布尼)把日本看作是东西合璧的“儒家资本主义”,认为“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儒家价值观念决定了日本资本主义制度中集体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确立”。
①我们并不同意“儒家思想可以产生出资本主义”的说法。
但是,仅仅看到传统文化与工业文明相抵触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某些成分经过改造和转换,不但能适应,而且能有效地促进现代文明发展的思想,也是偏面的。
当然,近年来随着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中国在世界的快速崛起,海内外一些学者提出未来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和主导世界的观点,也是不切实际的。
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是新中国立国之初就确立的正确方针。
系统地挖掘、分析和提炼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并进行必要的现代性改造,从中导出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这既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开辟出一条金光大道,又能为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无论是公共管理还是企业管理———提供一个丰富宝藏。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蕴涵于丰厚载重、自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之中的管理思想,除体现管理的一般性以外,也表现了自身特殊的人生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儒家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前言:
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形成是由孔子完成的。
儒家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剧烈冲突的时代,在奴隶制处于崩溃的前期,孔子作为统治阶级管理思想家的使命就是复兴周礼。
他第一个从理论上总结了奴隶制社会的管理经验,第一个系统地整理、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管理文化,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去传播这种管理文化,正是这两个总结,奠定了孔子在中国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儒家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的各个方面引发其后几千年的讨论研究,引来无数后人的颂扬和批判。
下面将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方面简略认识一下儒家管理思想。
进步性:
(一)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一个贡献。
儒家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管理模式。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学说,把人从宗教神学之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了在宇宙中,在社会、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儒学明确断言,管理、治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
“劳心者”,“尽伦尽制”的圣人是管理者,“劳力者”或从事某一具体职业的人是被管理者。
根据人在宇宙和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儒家做出了人性本善的假设。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人性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文主义性质。
孟子认为,人具有先天的“善端”,即善的萌芽,人的善端表现出来就有善心和善德。
表面看来,荀子所提倡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是完全不同的,其实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孟子从善的愿望出发,荀子从人的生理欲望出发,欲望为人天生具有,可通过教化来达到善,所以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即人都具有善心和善德的,强调道德在管理的有序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儒家对管理理论的第二条贡献。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儒家独具特色的管理方法。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按人性本有的本质规定确立与之相应的管理手段。
“道之以德”是符合人性本善的管理手段。
所谓“德”包含有“仁义”、“孝悌”、“忠恕”、“诚信”、“礼仪”等。
“仁爱”是德的核心。
通过道德的教育来使保持着仁爱之心,培养人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的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使之内化为“良心”,从而使人获得对为社会作贡献的道德自律性,使之成为人们从事有利于社会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推崇的价值观,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中外历史上使不少人成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为人类的文明做出杰出成就。
作为儒学文化核心的“仁爱”思想,在管理中有它的重要功能:一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二是实现企业宗旨的有效价值选择;三是企业内部加强团结和增强凝聚力的基础;四是成为一流企业的重要条件。
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义利观注重正确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对于一个企业是否获得成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儒家推崇“见利思义”,主张“义以导利”、“义以生利”,反对“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的不道德的经营管理行为。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传统的义利观成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思想指导。
(三)建立了一整套的人才管理理论体系,是儒家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三个贡献。
儒家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识别、选拔、任用和考核等,建立了一套完整人才管理体系。
儒家的用人之道重视德才兼备,从今天国际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各个国家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首要战略来看,儒家丰富的人才学理论对当今管理人才的开发,必将是一份宝贵的管理学财富。
(四)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标,是儒学对管理理论所做出的第四个贡献。
儒家始终把“惠民”、“富民”、“安人”作为管理的目标,把“善政”、“仁政”、“王道”、“大同”社会作为其政治理想,把企图营建一个祥和、协调、均平、公正的社会作为其努力的方向。
在儒家的治理目标和政治理想中,始终贯彻着人本主义的精神,孔子的富民安人的管理目标,企图通过德政,其中包括德治、均富和教育等方法来达到。
孟子的管理目标是“富民”、“养民”,他企图通过“仁政”、“制民之产”、教育来实现。
荀子的管理目标是“上下俱富”,进而实现王道政治。
他企图通过“平政爱民”、“隆礼重法”、“尚贤使能”三个环节来达到。
儒家富民安人的管理目标是他们的民本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特色,它对于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局限性:
(一)重政治而轻效益的偏向,千百年来,中国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不动摇,把儒家管理学说当做政治说教,忽视管理效益,单纯把维护统治作为唯一目的,未能深刻挖掘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
(二)重专制而轻民主的偏向,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是封建专制管理的国家,民主管理的空气非常稀薄。
在封建社会严重的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下,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专制型管理方式。
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的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
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使得一些敢于直言,富有才华的管理者被拒之门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
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
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难以杜绝。
(三)重人情而轻法制的偏向,中国儒家管理思想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它过分重视人情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
结果导致一些企业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
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
这种"人情"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五)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但与西方管理思想相比,恰恰又缺乏对个体地位的认同。
它虽然处处讲人,但真正重视的是人所属的团体。
在"均同"思想影响下,总体是神圣的,至高无尚的,个体则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
这种总体对个体的排斥,构成了中国儒家管理思想的本质。
(六)重生产而轻流通的偏向,在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下,中国的儒家管理思想长期以来重农轻商,在管理上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末"、“工商众则国贫”的口号,这种管理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障碍极大,影响极深。
它使中国历史上的流通领域长期处于闭塞和萎缩状态,无法对生产产生促进作用。
(七)重伦理而轻科学的偏向,中国儒家管理思想是以政治伦理为本的。
因而历来不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
它们认为人是最根本的东西,精神世界的"仁义"修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忽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有一个基本概念,即主体人格的确立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
管理伦理为"质",管理知识为"量",这种"重道轻艺"的倾向,使科学技术多高明也只是"粗迹",不懂不为耻。
而“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纶,才最有价值。
这种儒家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畸形状态,阻碍了寻求科学真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总结:
只有肃清摒弃对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只有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才能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让一切有利于管理效率提高的思想充分涌流,让传统的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