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的发展简史
地貌学第一章 绪论(1)
(2)外营力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风化作用
地貌形成的先驱作用
块体运动
重力地貌
流水作用
流水地貌
岩溶作用
岩溶地貌
冰川作用
冰川地貌
风力作用
风沙、黄土地貌
海洋动力
海岸地貌
生物作用
生物地貌
(3)外营力塑造地貌的结果 削高填低,减小地势起伏;并在此过程
(1)平原 平原(Plain)是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
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 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2)台地(Platform)
台地是指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 于10°)和 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 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 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地貌形态由点、线、面组成,可以定量地 描述地貌形态要素的特征,如山峰的高程、坡 度等。根据《中国1:1000000地貌图制图规 范》,我国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分为平原、台地、 丘陵和山地;台地和丘陵按其相对高度可以进 一步划分次一级类型,山地按海拔和起伏度再 进一步划分山地类型。
地貌形成与发育是内外营力、地质构造与 岩性、作用时间的函数,地表形态在这三方面 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并表现出显著的 演变规律。对地貌成因的研究十分复杂,需要 综合地、唯物辩证地分析。这方面的研究是地 貌研究的核心、重点和难点。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空间 分布规律
地貌形态
地貌成因
地貌演变过程
(一).地貌形态
1、地貌形态要素
地貌的外表形态相似于一些常见的 几何形体,如圆锥形、角锥形、扇形以 及其它更复杂的几何形。
地质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特点
地质学的历史发展与学科特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构成、演化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地质学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地貌学到现代的地球科学,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拓展。
本文将探讨地质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特点。
1. 地质学的历史发展1.1 古代地质学的起源古代文明的发展中,人们开始对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地层进行观察和探索。
早在中国的商朝时期,就有记载了地震现象和地层的形成。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对地球进行描述和分类,这些描述和分类成为后来地质学发展的基础。
1.2 地质学的正式建立地质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在这一时期,一位法国科学家伯杰蒂(Nicolas Steno)首次提出了“相同岩层是同时代的”原则,开创了与岩石地层相关的地质学原则。
其后,拉马克、哈顿、李奥波德·冯·布吕克和查尔斯·达尔文等学者相继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
1.3 地球科学的出现20世纪初,地质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质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地表,人们开始专注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地质学融入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学等学科,进一步推动了地质学的繁荣。
2. 地质学的学科特点2.1 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学通过研究地球各个时期的地质事件和地层变化,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
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地壳、岩石和岩层,地质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现象和现代地质特征。
2.2 预测自然灾害风险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预测和研究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和洪水等。
通过研究地球的板块运动、地壳变形和地下水位等现象,地质学家可以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可能性,以及洪水的发生概率。
2.3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地质学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地下岩石特征,地质学家可以定位潜在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物等。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彩,有高山峻岭、广袤平原、幽深峡谷、辽阔海洋等等。
这些千变万化的地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作用逐渐形成和演变的。
地貌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力量,它可以使地壳上升或下沉,形成高山、高原或者盆地、洼地。
比如,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而形成的。
这种地壳运动往往规模巨大,对地貌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岩浆活动也能改变地貌。
当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时,会形成火山。
火山喷发后,岩浆冷却凝固,可能会堆积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形。
而在地下深处的岩浆活动,则可能导致岩石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岩石类型,从而影响局部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
与内力作用相比,外力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崩解,为后续的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侵蚀作用则通过水流、风、冰川等力量,将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带走。
例如,河流不断地冲刷河岸和河床,能够形成峡谷、河曲等地貌;风的吹拂会塑造出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奇特景观;冰川的侵蚀则能形成 U 形谷、角峰等典型的冰川地貌。
搬运作用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转移到其他地方。
水流、风、冰川等搬运介质的能力各不相同,它们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量大小,选择搬运不同大小和重量的颗粒。
沉积作用则发生在搬运能力减弱的地方,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地貌。
比如,在河流的入海口,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往往会形成三角洲;在干旱地区,风力减弱时,沙尘会沉积形成沙丘。
固结成岩作用则是将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坚硬的岩石。
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岩石可能再次受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参与到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
除了上述的地质作用,气候、生物等因素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高中地理地貌演变过程
高中地理地貌演变过程地理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球长期以来受到构造、气候、水文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地貌演变过程是指地貌形态在长时间内发生变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构造、气候和水文等方面,探讨高中地理地貌演变过程的相关内容。
一、构造作用下的地貌演变地球的地壳由许多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形成了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对地貌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会引起地壳的抬升、下沉和断裂等变化,从而改变地貌的形态。
地震还可能引发火山喷发,形成新的地貌景观。
此外,地壳的隆升和沉降也是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
隆升是指地壳的上升运动,它会使地表上的山脉和高原形成。
沉降则是指地壳的下沉运动,它会形成盆地和湖泊等地貌特征。
二、气候变化对地貌的影响气候是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的变化会导致降水和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地表的侵蚀和沉积过程。
降水是地表侵蚀的主要力量之一。
降水通过雨水的冲刷和河流的冲刷作用,将地表的土壤和岩石颗粒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特征。
此外,降水还会形成湖泊和沼泽等水体。
温度的变化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例如,高温会导致岩石膨胀,进而引发岩石的剥落和崩塌。
而低温则会使水分凝结成冰,形成冰川。
冰川通过冰的运动,将地表的土壤和岩石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冰川地貌。
三、水文过程对地貌的塑造水文过程是指地表水在地表上的流动和储存过程。
水文过程对地貌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是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流通过冲刷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的形态。
冲刷作用指的是河水冲刷地表的过程,它会形成河谷和峡谷等地貌特征。
沉积作用则是指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床上沉积的过程,它会形成河滩和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湖泊也是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泊通过沉积作用,将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湖底,逐渐形成沉积盆地。
同时,湖泊还通过蒸发作用,使水分蒸发,形成盐湖等地貌特征。
总结高中地理地貌演变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受到构造、气候和水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地貌学发展简史
地貌学发展简史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 世纪后半叶的事情,但此前有一个遥远的过去,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前任从古代起就对地貌现象有了兴趣并开展了探索活动。
虽然地貌学这一术语是19世纪后期提出的,但是地貌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及研究甚至可以上溯至古代。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结构、形态成因、发展历史、动态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目的是认识地貌形态的发展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应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地貌学由于其研究物件时空尺度的变化极大,大到地球本身及其它行星地貌,小到沙粒粉尘的变化移动规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统一和整合就显得十分困难。
同時,研究地貌发展历史的沉积学方法与研究地貌发展过程的动力学方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
纵观国内地貌学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地貌学的—些分支有所新进展,但从整体学科看,依然存在着深层次的危机,如人才断层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先进实验设备手段及现代电脑技术的欠缺,传统地貌数理基础的不足,理论建树比较薄弱,对科学方法论及相邻学科发展新趋势的了解不够等。
任何学科都是在发展的,固守的结果将是“丧失”,只有不断推陈出新、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有出路。
世纪之交的地貌学如何发展,是摆在每个地貌学者面前急需探讨。
1.1 古代地貌学知识的积累和萌芽地貌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都与地貌形态密切相关。
从中国的远古神话,到西方圣经的传说,地表形态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基础知识。
古人依山傍水而居,据关古隘而战,利用地势高低不同引水灌溉,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地貌知识。
近人对《山海经》进行的系统研究表明,中国在4200年前,确曾组织实施过一次大规模的地理考察和测量绘图工作,当时所绘地图,即《山海图》早已失传,当时提交的地理考察报告即《五藏山经》流传至今,它记述了26条山脉,500余座山峰,彼此存在着良好的分布于衔接关系。
地球地貌演变过程
地球地貌演变过程地球地貌演变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地球地貌演变的过程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通常涉及地质力学、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地壳运动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地球地貌演变的第一个重要过程是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隆起和沉降,以及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球地质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通过构造活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抬升和下降,形成了山脉、盆地和高原等地貌特征。
第二个重要过程是风化和侵蚀。
风化和侵蚀是地表物质受到大气、水和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和改造过程。
风化和侵蚀的主要形式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它们通过剥蚀、溶蚀和磨蚀等作用,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结构。
第三个重要过程是沉积和堆积。
沉积和堆积是由水流、风力和冰川等作用而导致的地表物质的沉积和堆积过程。
沉积和堆积的主要形式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和冰川等环境中的沉积和堆积。
它们通过沉积物的堆积和压实,形成了平原、河谷和沉积盆地等地貌特征。
第四个重要过程是地貌演化。
地貌演化是指地球地貌在长时间尺度上发生的演变过程。
地貌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地质力学和气候变化。
地质力学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表形变,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结构。
气候变化通过降水、温度和风力等因素,改变了地表物质的风化和侵蚀速率,进而影响地貌演化的速度和方向。
总结起来,地球地貌演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涉及地壳运动、风化和侵蚀、沉积和堆积以及地貌演化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这些过程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结构,形成了山脉、平原、盆地和高原等各种地貌特征。
地球地貌演变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历史、认识地球环境变化以及预测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张 地貌学1-绪论
地形分析
彭克专注坡地形态研究,认为内、外力同时 作用,而地貌形态则揭示了内、外力的关系。 凸形坡:上升>侵蚀;
直线形坡:上升=侵蚀;
凹形坡:上升<侵蚀 或地壳构造长期稳定; S 形坡:稳定→上升;
其观点不可否认存在不 足,这里忽视了构造和岩石的 作用与影响。
四、地貌的基本性质
地貌的物质性 地貌的界面性 地貌的动力性 地貌的天然性 地貌的变化性
他的巨著《地质学原理》使地质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1. 侵蚀循环学说
侵蚀循环学说是戴维斯于1899年创立的关于地形发
育的主要理论。
●地貌的发育要素 —— 构造、时间和营力。
● 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一个短暂而起伏迅速增加的幼年期, 一个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的青年期, 起伏微弱而时间无限长的老年期。
二、学科发展简史
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 创建时期(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发展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 地貌学基本理论
◆ “现实论” , 英国的赖尔(Charles Lyell) 在《地质学原理》中提出,1830年;
1、20世纪前期,德国柯本发表气候分类。 2、德国比德尔于1963年出版《气候地貌学》专著;法国特 里喀尔和凯勒于1966年发表《气候地貌学导论》,标志着气 候地貌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地质地貌演化
地质地貌演化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壳结构,它是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地貌演化是指地球地质过程、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地球的地质地貌是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形成的,经历了各种地质作用的长期作用。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地球经历了地壳的运动、板块的运动、火山喷发、地震、风化侵蚀等各种自然力的作用。
地质地貌的演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球形成阶段。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当时地球表面只有岩浆,没有任何地貌特征。
第二阶段是地壳的形成阶段。
地壳形成于约38亿年前,当时地球表面出现了大陆和海洋的区分。
第三阶段是岩浆活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岩浆注入地壳,形成了山脉、火山和岛屿等地貌特征。
第四阶段是构造运动阶段。
约20亿年前,地球地壳开始出现构造运动,板块开始运动,形成了山脉和地震带。
第五阶段是风化和侵蚀阶段。
10亿年前,地球的地表开始出现风化和侵蚀作用,河流开始形成,地表开始出现河谷、高原和沉积盆地等地貌特征。
第六阶段是水文活动阶段。
约5亿年前,地球形成了大量湖泊和河流,形成了湖泊、河谷和洪积平原等地貌特征。
第七阶段是冰川作用阶段。
大约3000万年前,冰川开始形成,形成了冰川和冰川河谷等地貌特征。
第八阶段是风沙作用阶段。
约300万年前,风沙开始对地表进行侵蚀和堆积,形成了沙丘和沙漠等地貌特征。
第九阶段是露天水体作用阶段。
约100万年前,地表出现了湖泊、河流、海洋等露天水体,形成了滨海、河口和湖泊等地貌特征。
第十阶段是人类活动阶段。
近10万年来,人类活动对地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人类活动地貌。
总之,地质地貌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地球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探索地球地质地貌的演化历程,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形态和演变历史的科学。
地质演变是指地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和现象,包括地壳的形成、变迁,地球内部的运动和活动,以及地表地貌的塑造等。
从古至今,地质演变经历了多次剧烈变革,塑造了地球丰富多样的地理面貌。
古生代地质演变古生代是地质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在5.4亿年前至2.5亿年前。
古生代初期,地球的地壳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大陆地块。
在这一时期,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陆地植被和动物,生命开始向陆地适应。
古生代末期,发生了重大的地球事件,如奥陶纪-志留纪末的大量生物灭绝,晚泥盆纪和白垩纪初期的地壳运动和构造调整等,这些事件对地球的地质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生代地质演变中生代是地质演变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大约在2.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
在这一时期,地球上的许多古生物逐渐灭绝,新的生物种群开始出现。
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洋的形成和消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地球气候的变化等地质事件频繁发生,对地球的形态和地幔构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生代地质演变新生代是地质演变史上最近的一个时期,大约在6,600万年前至今。
在这一时期,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断漂移,构造活动频繁,地球气候和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新生代时期,新疆盆地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北美冰川时期和洪水泛滥等地质事件塑造了当今地球的地理形貌和地质构造。
总结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次剧烈的变迁和演化。
地球的地质演变史是地质学家研究的对象之一,通过对地球的地质演变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起源、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资源提供重要依据。
【字数已超出要求,全文表达流畅,符合题目描述需求】。
第一章第四节历史时期的地貌变迁
程受到这两条河的深刻影响。天津的成陆过 程和渤海湾的海岸线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津周围的海岸线与黄河的摆动所带来的泥 沙和海浪的冲刷导致的海岸线后移有很大关 系。
三、苏北海岸的历史变迁
苏北平原在先秦时期,其南端的长江古沙嘴
由扬州向东延伸,经今泰州到如皋东北海安 以东的李保,由此向北沿今东台、盐城、阜 宁、连水县东的云梯关、锦屏山东麓的析浦、 连云港市以至赣榆为其海岸线,之后一直到 北宋天圣二年(1024)。
二、沙漠化与农牧业界限的推移
历史时期中国荒漠地带、草原地带、农耕地 带的关系是在各地区是复杂的。一方面历史 时期许多朝代都在北方荒漠边缘屯田,使沙 地变成绿洲,草原变成农田。但更多时候是 气候变化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使绿洲荒废、 耕地退化、沙漠化推进、农耕区退缩。城市 被掩埋,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由于生产力制约,气候和优秀稻种的传入等
因素,中国经济中心在唐宋之机东移南迁、 南方沼泽湿地和山地深丘生地的开垦和书画 成为可能,这是南方土地超过北方的关键之 处。
历史时期的地貌变迁
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
我国沙漠分布面积大, 大约有130.8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面积的13.6%。沙漠分布在新疆、甘肃、青 海、内蒙古、宁夏、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 九省区。历史时期我国沙漠变迁有逐渐扩展的趋势 ,即由原来不是沙漠分布的地方形成了沙漠,而原 来存在沙漠的地方,在历史时期内又有进一步的扩 展。沙漠分布面积以新疆为最大,占全国沙漠面积 的60%, 这些地区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巨变 、风力大、 植被稀疏、沙质丰富,这是形成沙漠的 条件。
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
我国海岸的基本情况
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经历了一个沧海桑田的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
0.1 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的由来0.1.1 第四纪地质学定义:研究第四纪地壳、气候和生物界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叫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发展史:古代:寻找建筑材料(砂、泥)和水;18世纪:系统研究第四纪堆积物,尤其是冰川堆积物(俄国学者,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冰盖带着砾石飘移,使得世界各地冰碛分布;19世纪:漂砾是大陆冰盖直接堆积。
1829年,法国地质学家Z.Desnoyers在研究巴黎盆地时,将覆于第三纪地层(粘土、砂岩、灰岩、泥灰岩和石膏等)之上的一套松散堆积物称为第四系(纪)。
稍后雷布尔指出第四纪地层是含大量现代种属的动、植物群化石与孢粉的松散堆积物。
1839年,英国地质学家C.Lyell作了进一步分类,他将当时第三系上部那套70%以上的腕足均为现在属种的地层称为更新统(地层时代叫做更新世) ,将更新统顶部生物残核全由现代属种组成的那套地层称为全新统(相应年代为全新世)。
1907-1911年间,Haug以牛(Bos)、象(Elephas)、真马(Equas)在欧洲的突然出现作为更新世下限。
1837年,Schimper根据气候变化,提出了冰川纪。
1846年,Forbes将更新世与冰川纪相对比,提出更新世是世界冰川反复出现和消失、扩大和退缩时期。
Marlot于1856年正式将第四纪划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并分别与第四纪冰期与冰后期对应。
其下限年代为1.8Ma 前或2.5Ma前。
1932年第二届国际第四纪委员会上将第四纪(系)分为四个时期:早更新世(统)、中更新世(统)、晚更新世(统)和全新世(统)。
1959年我国地层会议上正式确定我国的第四纪(系)也采用四分法。
第四纪特点:(1)人类出现: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2)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Z,C-P,Q),最近一次是在第四纪,因此第四纪又称“冰川时期”。
地貌类型分类
地貌类型分类地理学 2007-05-02 23:57 阅读403 评论2字号:大中小具有共同形态特痒和成因的地貌单元。
它们所组成的地貌分类系统,是地貌研究工作的基础。
发展简史人们很早已形成地貌类型的概念,并运用诸如山、丘陵、平原等词汇,这些都是单纯按形态特征划分的。
近代地貌学诞生以后,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仍是划分地貌类型的一种方法,如德国A.彭克1894年的分类划分出平原、山崖、河谷、山地、凹地、洞穴等类型。
但更多的学者采用形态成因原则分类,如美国W.M.戴维斯1884和1899年提出按构造、营力和时间形成地貌的三要素进行分类;苏联K. K.马尔科夫1929年提出按地形发育的3个基本要素(形态、成因和年龄),划分出侵蚀-大地构造地形、构造地形、刻蚀或侵蚀地形和堆积地形等类型;中国沈玉昌1958年按成因划分出构造地貌、侵蚀剥蚀的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火山地貌等5个类型。
按形态成因原则划分地貌类型的情况也很复杂,根据不同的性质、特征就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而且,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除了内外营力外,还有它们所作用的实体──地表的组成物质,不同的组成物质往往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态。
因此,有人提出根据形态标志、成因标志、物质组成标志和发展阶段、年龄标志等,进行综合分类。
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近些年还出现了应用地貌类型。
种类目前流行的是形态成因分类,主要有构造地貌类型、气候地貌类型和动力地貌类型。
构造地貌类型,如1:250万欧洲国际地貌图把全球划分为10种陆上大构造地貌单元和4种海底大构造地貌单元:①相对稳定地盾,②相对稳定陆台,③微弱活动陆台边缘,④活动地盾造山带,⑤陆台边缘造山带,⑥年轻地槽边缘造山带,⑦火山,⑧边缘或山间拗陷,⑨陆台或陆台拗陷,⑩突起陆台上的堆积地形,水下陆缘,过渡带,洋底,大洋中部山脊。
中国王乃梁把中国陆地划分为4种断陷与拗陷平原和9种隆起的山地高原丘陵:①燕山运动以来下沉占优势的平原,②喜马拉雅第一幕运动以来下沉占优势的平原,③喜马拉雅第二幕运动下沉占优势的平原,④喜马拉雅第一幕运动下沉、第二幕运动上升的平原,⑤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运动大幅度上升的山地,⑥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运动大幅度上升的山原,⑦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地和丘陵,⑧燕山运动隆起、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高原,⑨喜马拉雅运动大幅度上升的山地,⑩燕山运动下沉、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高原,燕山运动下沉、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盆地,燕山运动差异性升降、喜马拉雅运动上升为主的山地丘陵,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形成的熔岩台地和高原。
地貌学研究进展简述
地貌学研究进展简述作者:李阳兵来源:《地理教育》2010年第09期地貌学以地表过程与形态塑造为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地反映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交界面上的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耗散过程,是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的现代自然地理科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
就我国的地貌学而言,通常人们认为公元前5至公元前3世纪的《禹贡》用文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表形态。
《禹贡》以自然实体(如山脉、河流)为标志,把我国分为9个区(“州”),并对每个区的河流、山脉、植被、土壤、物产、人口等给予了简要的描述。
这应该也是全球范围内最早有关地貌的记载。
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地貌学的诞生则比《禹贡》中的记载要晚两千多年。
100多年前的地貌学家们就已经将地表过程和地球历史作为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了,在欧洲,学者们常把中国黄土风成说的最早提出者德国人F.李希霍芬誉为“地貌学之父”。
美国地貌学家W.M.Davis提出的侵蚀循环(地貌循环)学说,即坡面发育的均匀剥蚀理论,开创了地貌发育理论研究。
德国地貌学家W.Penck对于地貌演化也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山前梯地学说,并提出山坡演化遵循平行后退的理论。
这两种学说成为早期理论地貌学的两大科学遗产。
稍后,前苏联地貌学家K.K马尔科夫在肯定戴维斯和彭克理论的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四级地貌水准面学说。
莱斯特·金(L.King)根据对南非的庞大悬崖的研究,提出了坡面的平行后退发育模式。
景才瑞等提出用地貌波的概念来研究地貌的发育,他认为地貌波是指地球表面隆起的高地和凹陷的低地相间排列,总体上构成波状起伏的地貌形态。
而地貌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就是地球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也即地貌是地球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相互矛盾斗争统一的产物。
这两种作用力贯彻始终,只是在不同的地貌发展阶段占据不同的地位。
地貌过程就是在这两种作用力下的一个螺旋式上升、前进的循环过程。
这些地貌演化理论的建立,为地貌演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框架。
随着各国地貌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地貌学成为活跃于当今国际学术舞台的一门新型学科。
高中地理教案: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
高中地理教案: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地貌变化简介地貌,是地球表面上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峰、山脉、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变化是指在地球历史上,由于内部和外部力量作用而造成的地形变化。
本文主要探讨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
地貌变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球内部运动、板块构造、气候变化、风化、侵蚀、沉积等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表地貌特征的演变。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
第二章:地球内外力量的作用地球内部运动是影响地貌变化的主要力量,它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板块构造等。
地震是由于板块移动所引起的,一些高山和深谷就是由于地震的作用而形成的。
火山爆发则是因为岩浆从地球内部涌出,经过冷却后形成的,它们在地表上的分布也对地貌的形成造成了重要影响。
板块构造本身就是指地球上的板块,它们不断运动,产生震动、山脉和断层等地质现象。
通过板块构造的演化,可以看出地球的变化历程以及地貌特征的演变。
同时,地球表面的风化、侵蚀、沉积等因素也对地貌特征的形成和改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受到气候、水和化学反应等自然力量的破坏,其结果是形成形形色色的岩石特征。
侵蚀则是指水、冰或风等力量侵蚀着地表材料,起到搬运和浸泡的作用。
沉积则是由风化和侵蚀带来的物质沉积在地表,形成各种地理形态。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
第三章: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地貌变化的演化历程主要受到地球内部运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板块运动、风化、侵蚀和沉积等。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各种自然因素对地貌的影响。
3.1板块构造引起的地貌变化地球的地表被分成了板块,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在板块边界处会发生地震、火山和冰川等现象。
在板块夹层处,板块之间的摩擦会使岩石变成熔岩,并形成山脉或海沟等特征,这些特征非常显著,对地貌演化的影响也非常大。
当然,由于板块运动的方式、速度和力度不同,其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地球的地貌演化
地球的地貌演化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其地貌的演化历程长达数十亿年。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地质的角度来探讨地球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并介绍一些地球的重要地貌类型。
1. 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由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在20世纪初提出。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陆地并非静止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上漂移、运动着。
这种漂移是由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引起的。
据信,在地球的壳状结构中,大陆和海洋地壳构成了不同的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导致大陆表面发生了多次漂移。
这些漂移过程使得地球上形成了不同地貌类型。
2.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球地壳活动的结果。
地震、火山喷发和板块碰撞都是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
构造地貌通常表现为山脉、高原和断层等。
3. 侵蚀地貌侵蚀是地貌演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风和冰的侵蚀作用能够改变地表的形态。
河流侵蚀形成了峡谷和河床,风蚀形成了沙丘和风成地貌,冰川侵蚀则造就了山谷和冰川遗迹。
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需要数千年的时间,但它们在地球的面貌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4. 沉积地貌沉积地貌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中携带的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逐渐形成新的地貌。
例如,河流进入湖泊时,会在湖底沉积河流物质,形成三角洲。
海浪的冲刷作用能够形成海滩和沙丘。
沉积地貌记录了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环境变化。
5. 溶蚀地貌溶蚀地貌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是在溶岩、石灰石等可溶性岩石地区出现的。
水的浸蚀作用能够溶解这些岩石,形成洞穴、地下河和喀斯特地貌等。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以桂林的阳朔山水和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为代表。
总结起来,地球的地貌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大陆漂移、构造地貌、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和溶蚀地貌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地质过程的研究和观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貌形成和演化历程,也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的自然资源。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个美丽而多样的星球吧!。
风貌演变的地质历史
风貌演变的地质历史地质历史是地球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地貌演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势形态,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变,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各种地貌类型。
本文将从地质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地貌的风貌演变。
一、原始地质时期在远古时代,地质条件与现在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那时地球上没有陆地,整个地表都被深邃的海洋覆盖。
在这个时期,地质活动主要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等,形成了许多火山岛。
二、古生代地质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以原始生物的出现和演化为特征。
这个时期的地质活动非常活跃,涌现出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力学变动。
三、中生代地质时期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此时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在这个时期,许多大陆开始分离,陆地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地质活动的强度也有所增加。
地壳的隆起和破坏形成了许多山脉和高原,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大规模的沉积盆地。
四、新生代地质时期新生代是地质历史上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当前所处的时期。
这个时期地球的地质活动逐渐趋于平静,但人类的活动开始对自然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内,地壳的运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的活跃,与前几个时期相比较为稳定。
地质历史对地貌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塑造了地球的面貌,形成了许多美丽壮观的风景。
例如,长江大峡谷、黄山等地形成于地质历史演变的结果。
此外,地质历史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水资源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形成等。
总结起来,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地貌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从原始地质时期到今天的新生代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了革命性的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活动的活跃程度逐渐减弱,但对于地貌的塑造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深入了解地质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保护我们的地球之美。
地貌学的发展简史
◆ 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地貌学得到很快的 发展。在研究地貌过程、地貌发育规律和运用新技术新方 法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绩,为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作出了 一定贡献。例如,对黄河下游的成因和多沙河流的河床演 变特点的研究、长江三峡的河流地貌研究等,为水利建设 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活动构造地貌研究为中长期地震预 报、划分地震烈度、确定地基稳定性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海港选址和港口整治方面,对海岸地貌进行了较深入的 研究,为我国海港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此外,在黄土地 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荒漠地貌、泥石流研究等方面, 都取得了许多突出成果,并结合道路工程和农业区划开展 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同时还开展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 地貌调查,新疆、黑龙江地区的地貌调查,以及青藏高原 的地貌调查等。近20年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 球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地貌年龄测定技术在地貌 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地貌学的定量研究和地貌模 拟前进了一大步。
6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地貌学与数学、力学、 物理学和化学等结合越来越多,许多部门地貌学 (海岸动力地貌学、河流地貌学、风沙地貌学、构 造地貌学等)的研究有较快速的发展,使研究内容 更为扩大和深入,逐步向定量和预测地貌的方向 发展。此外,由于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海底地 貌和构造地貌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 建设推动科学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石 油和其它沉积矿产勘探的需要,推动了沉积地貌 学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貌学中的应用也 日益广泛。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 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地貌年代测定技术 在地貌研究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地貌学的研究 精度和成果质量,使研究内容在宏观和微观两方 面都有重大进展,并出现了“模拟地貌学”这一 新的地貌学分支。
地貌学
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发展简史地貌学在中国萌芽很早。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地员》已区分出平原、坡地、丘陵、山林和川泽,在丘陵中又按地势高低等条件,细分为14种类型。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叙述了黄河长江、西江等的河岸地形。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河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并认为华北平原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明代徐霞客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分布与成因,都有精辟的论述。
在欧美等国家,地貌学最初从属于地质学。
英国赫顿在18世纪80年代发表的《地球的学说》一书中,论述了海底沉积岩上升形成山地,然后又被流水侵蚀变为低地的过程。
英国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中,说明了岩石在地表崩解,产生的岩屑被流水冲刷搬运、堆积在低地的过程。
法国苏雷尔研究了阿尔卑斯山的河流纵剖面,于1841年指出河流不论大小,其纵剖面都趋向均衡剖面,剖面坡度自上游向下游变缓。
同时,美国吉尔伯特在《邦纳维尔湖》论文中也提出了地貌发育中的平衡概念。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是地貌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期。
这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戴维斯和德国彭克,他们对地貌长时间的演变作了有价值的理论探讨。
戴维斯有一句名言,即“地貌是构造、过程与阶段的函数”,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地貌现状如何,取决于那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包括岩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岩层的产状与结构)、那个地区所遭受的地貌塑造作用(如流水、冰川、波浪等)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和地貌发育所达到的阶段。
他提出侵蚀轮回学说,认为由地球内力引起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高地,在外力的侵蚀、剥蚀作用下终将被夷平而成为准平原;构造运动是痉挛式的(即一次突发,继以长期稳定),上升的山地在长期流水侵蚀作用下要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个发育阶段。
彭克是与戴维斯同时代的地貌学奠基者,著有《地貌分析》等。
他认为干旱区的坡地受剥蚀而平行后退,不是戴维斯说的自上而下的剥蚀削低,在山麓出现愈益扩大的剥蚀平原。
俄罗斯地貌学发展史
俄罗斯地貌学发展史俄罗斯跨越了欧亚大陆的北部大部分地区,地势及气候变化多端。
全境大部分地区属于平原,特别是欧洲部分以及亚洲的西伯利亚地区。
南部平原大部分是干旷草原,而北部平原则大部分是森林地区。
山脉多集中在南部边境,例如大高加索山脉和萨彦-贝加尔山脉。
比较中央的乌拉尔山脉则是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分界线。
这块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与沼泽交错、河流纵横、土质以砂质黏土为主,同时远离海洋、与大草原连接。
俄罗斯拥有绵延37,000公里的海岸线,跨越了北冰洋和太平洋,以及内陆的黑海和里海。
一些小的海域则属于大洋的一部分:巴伦支海、白海和东西伯利亚海等属于北冰洋,而白令海和日本海等则属于太平洋。
很多条大河流经平原到达海洋。
主要的河流包括了伏尔加河、颚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以及阿穆尔河(即黑龙江)。
主要湖泊有贝加尔湖、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等。
俄罗斯地貌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最早期的俄罗斯居民,早期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广袤的东欧平原上。
他们清理森林、挖掘根、烧荒种田烧荒种田。
这样就使得早期俄罗斯砂质黏土的地力薄,很容易就被耗尽。
在此之前,其地貌学都是在劳动过程中自然地缓慢变化着。
然而,俄国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自然资源研究广泛开展,推动了地貌学发展。
比如在20—30年代在地貌学方面出版了许多论著。
60年代以后,俄国地理学取得了北水南调、贝加尔湖地区开发、规划西伯利亚-远东铁路干线、生产力配置和能源开发的潜力研究等成果;新技术的引进推动了景观地球化学、生物地理、医学地理、工程地理、生态地理、社会地理、地理预测等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使海洋自然地理、海洋经济地理作为新的方向迅速发展起来。
绍什金的《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和实践》(1973),全面阐述了经济地理学的对象、任务、发展历史和基本理论。
此外,荒漠地理、资源地理等,在苏联地理学中也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貌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地貌点(如山峰)、地貌线(如山脊线)、 地貌面(如山坡坡面、阶地面和平原面等)。地貌点、地貌 线、地貌面是数字化地貌制图和GIS数据处理的最基本单 元。地貌线可以是直线、折线、曲线和其它更加复杂的线 形。地貌面可以是平面、曲面或其它形态更加复杂的面。 • 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内部结 构(物质组成)、成因、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化规律的科学。 现代地貌学(Modern Geomorphology)在原来传统地貌学的 基础上,吸收了近代地貌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增 加了地貌模型与模拟、遥感技术与GPS在地貌研究中的应 用及人类活动对地貌形成演化的影响等内容。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和发展简史
314045110011
申玲瑞
一、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Landform)又称地形,是地球表面各种形 态的总称。地球表面不是平坦的,而是具有一 定的起伏。这些起伏规模不等,形态各异。地 球表面可以分为陆地和洋盆两种规模最大的地 形。在陆地和洋盆中,还包括许多较小的和更 小的地形。例如,在陆地上,可以进一步分为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山地地貌又 可以细分出河谷和分水岭(或谷间地带)等地形 在河谷中,还可以分出谷坡和谷底等形态要素。 同样,洋盆中也可以划分出若干不同等级和不 同形态的地形。地球表面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 起伏都叫作地形。地形是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7
◆我国现代地貌学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发展起来 的。但是地貌学的思想和一般地貌描述很早以前 在我国许多古典文献中就有记载。例如公元5世纪 郦道元的《水经注》,公元11世纪沈括的《梦溪 笔谈》,公元17世纪的《徐霞客游记》,以及近 十万卷的地方志等著作中,都有地貌描述和地貌 成因及变化规律的探讨。19世纪以后,特别是鸦 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略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 殖民地国家,一些外国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纷纷 趁机来我国“调查”和收集各种资料,对我国的 黄土、冰川、荒漠、河流和海岸等地貌问题进行 了一些研究。我国科学家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 下也作了一些地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例如我国的第四纪古冰川研究、黄河河谷发 育的研究和华北地文期的研究等。此外,关于黄 土和黄土地貌、中国海岸、中国喀斯特、中国山 地和平原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5
◆欧洲地貌学是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水工 学中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围绕阿尔卑斯山的一些 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等国 家,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研究了河流地貌和 冰川地貌。欧洲地貌学的发展还和整个10世纪期 间大规模的地形测量有关系。由于有了大量的地 形图,地貌学的计量研究得到发展。此外,由于 当时经济发展需要调查矿产资源,在广大地区进 行了地貌调查,对于一些地貌发育的理论问题, 如地貌是内外营力作用的结果、侵蚀地貌与沉积 物的相关性、地貌发育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山坡 阶梯学说、地貌的地带性问题和地貌年龄等,都 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德国地貌学家彭克(W. Penck)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 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海上补给和海 上作战的需要,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
3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地貌学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才逐 渐发展起来的。当时正是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时期,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广 泛的调查,因而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 地貌资料。由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 不同,地貌学的发展道路也不一样。
4
◆美国的地貌学是在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随着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自然资源的调查 与开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国西部的地 质构造在地貌上表现很明显,在进行资源 调查时常采用地貌分析方法。美国地貌学 的奠基人戴维斯(W.M Davis)提出的“解 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和 “地貌是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 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
9
探讨:地貌的特点
1、地貌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2、地貌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 3、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地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5、在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地貌特征和地貌组合 都是不同的。 • 6、地貌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 • • • •
10
11
8
◆ 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地貌学得到很快的 发展。在研究地貌过程、地貌发育规律和运用新技术新方 法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绩,为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作出了 一定贡献。例如,对黄河下游的成因和多沙河流的河床演 变特点的研究、长江三峡的河流地貌研究等,为水利建设 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活动构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貌研究为中长期地震预 报、划分地震烈度、确定地基稳定性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海港选址和港口整治方面,对海岸地貌进行了较深入的 研究,为我国海港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此外,在黄土地 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荒漠地貌、泥石流研究等方面, 都取得了许多突出成果,并结合道路工程和农业区划开展 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同时还开展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 地貌调查,新疆、黑龙江地区的地貌调查,以及青藏高原 的地貌调查等。近20年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 球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地貌年龄测定技术在地貌 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地貌学的定量研究和地貌模 拟前进了一大步。
6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地貌学与数学、力学、 物理学和化学等结合越来越多,许多部门地貌学 (海岸动力地貌学、河流地貌学、风沙地貌学、构 造地貌学等)的研究有较快速的发展,使研究内容 更为扩大和深入,逐步向定量和预测地貌的方向 发展。此外,由于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海底地 貌和构造地貌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 建设推动科学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石 油和其它沉积矿产勘探的需要,推动了沉积地貌 学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在地貌学中的应用也 日益广泛。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 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地貌年代测定技术 在地貌研究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地貌学的研究 精度和成果质量,使研究内容在宏观和微观两方 面都有重大进展,并出现了“模拟地貌学”这一 新的地貌学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