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常见表达方式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托物寓理 在描摹事物基础上揭示或寄寓一定的道理.一般为哲理诗。
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这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一二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 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 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 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虽是虚拟,但写得情景交融,它集中了足以来自百度文库动离 愁的意象来淋漓尽致地属表现这种无法排遣的愁怀。
• (3)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
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 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 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 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 高。
借景抒情(由景生情):景与情的的关系
乐景
哀景
乐情
哀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1分)。
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竹枝词 刘禹锡 (融情于景)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情景交融)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表达
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一般为咏物诗。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
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 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 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咏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身居高处,叫声自然 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 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 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 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 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 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 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 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 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 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4)哀景写乐情
例1.《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百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 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度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 景写乐,一倍增问其哀乐。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例2.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 《画菊》
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 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 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
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借__代___的修辞方法。
例6.少年行【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 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 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表达 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 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
2.寓情于景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 “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 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1.绝句二首 (其一)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 哪是“情”。
例2.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 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答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 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内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 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 悲哀的了。
钗头凤 陆游
(借景抒情)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 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 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触景生情)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
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
例4.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 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 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1)乐景写乐情
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在作者的字 里行间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 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 钟——乐景 ,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2)哀景写哀情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 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表达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
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
• 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 时光流逝,春情易失;
• 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 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判断下列各诗的景与情的关系
古代诗歌鉴赏之 常用表达方式二
溆浦一中 曾祥国
鉴赏表达方式
在鉴赏诗歌时,要求能够识别表达方式, 并且指出它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在高考中有直接赏析表达方式的题目, 也有不直接赏析表达方式,但在赏析时需要涉 及表达方式的题目。
古诗词中常见表达方式
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五 种。
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 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例2.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前两句在写景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苍苍霜草”点染了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 的凄清。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和“触景生情”的区别
(1)借景抒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 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
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4)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 感情。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看见天上的明月,
低下头思念故乡。
• 又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 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直_抒__胸__臆_的抒情方式,既表 现了作者忠__君_报__国_和__建_功__立_业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 强盛国势下的_举_国__上_下__尚__武_好__战_的__一_往__无_前__、_战_ 无__不__胜 的民
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
(2)情景交融:在写景的诗文中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但实际 上有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情和景不分彼此,难以区分。景就情, 情就景。
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 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 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 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与 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 调——哀景。
(3)乐景写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如何体现乐景写哀情?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 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 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 决心。
借托 景物 抒言 情志
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判断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方法—— 判断方法:诗人在其诗歌中比较直观地
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诗句中有 直接表明情感的字、词、句。
答题规范:诗歌采用直接抒情方式,诗中 ××句表达了诗人××感情。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由景生情)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
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 人只有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5、借事抒情 :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情表达,通俗易懂。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歧王斋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 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 生巨变。 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 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 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 其中”(兼有借事抒情、衬托的手法)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 色的描写,(1分)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 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由景生情):景与情的的关系
乐景
哀景
乐情
哀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方 式
间接抒情
托物寓理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借古讽今
用典抒情
直抒胸臆: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 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 引起共鸣。
例1.杜甫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 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例2.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 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 例3.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 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了相思之苦。
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 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 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 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2)情景交融 又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设想今夜酒醒之后,不见心上之人,只对 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如钩,这情景该是多么 令人伤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