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法律史解释
诗化的法制—《诗经》与汉代法制的关系研究
诗化的法制—《诗经》与汉代法制的关系研究作者:杨永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杨永林(1.嘉应学院政法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2.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诗经》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对汉代的法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经》之所以对汉代法制产生重要影响,与先秦儒家对《诗经》的政治教化功能的高扬、《诗经》在汉代的广泛流传以及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汉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儒家化的开始阶段,《诗经》在汉代法制儒家化的进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汉代统治者在立法、司法活动中,均引用《诗经》,在寻求儒家经义与封建法制紧密结合的过程中,《诗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诗经》;文化背景;立法;司法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107-04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深刻地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
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诗经》被列入中国古代士子的必读书目,因此,《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诗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一途,其对中国古代法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在中国法制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统治者渐渐感觉到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黄老思想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经过董仲舒等人重新改造的儒家思想逐渐取得了正统的地位。
但是,汉初所制定的《九章律》等法典基本上是沿袭秦代的法律,而秦代的法律又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存在轻罪重罚,过分强调犯罪的客观方面等弊端,这与儒家思想是不相适应的,于是,法律的儒家化便成了汉代统治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此,汉代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开端,而《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诗经》对汉代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
诗经的相关知识点详细总结《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文化的结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许多有关古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点。
一、《诗经》的概述《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也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先秦时期古诗歌的集大成者。
《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其中风是古代小调、民歌,雅是宗庙音乐,颂是宗庙乐歌。
每一篇歌词都是由词调和歌词组成的。
词调是音乐的基础,歌词则是诗意的体现。
《诗经》的创作时间大致可追溯到周朝早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这部文学经典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道德观念,也是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
二、《诗经》中的分类《诗经》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都有所不同。
风:是一种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关雎》、《悯农》、《伐檀》等都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雅:雅是一种宗庙音乐,主要反映了周朝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歌词中表现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君王的忠诚。
颂:颂是一种宗庙乐歌,主要形式是组歌和大合唱。
歌词通常都是赞颂名将或歌颂帝王,叙述国家典型事迹的。
三、《诗经》中的器物《诗经》中经常出现的器物有铜器、乐器和玉器。
它们的使用不仅说明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审美。
铜器:铜器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农具、兵器和日常用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礼器和宗庙祭器。
例如《大雅·生民》中出现的“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献于天子,以作右方。
”就是指一种铜质礼器,它是向天子献贡的一种仪式性物品。
乐器:《诗经》中描述的乐器有钟、磬、笙、瑟等,它们在当时都属于重要的宗庙祭器。
乐器在文化交流、政治团结、民众欣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玉器:玉器在当时是高尚的贵族文化的象征,它是一种使人感到神秘、高贵和神圣的材料。
《大雅·荡》中有“以瑶洁齐衡”,在描述铜和玉材料的大可差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玉器的珍贵和重要性。
《诗经》全文及注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
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
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
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
“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共四十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古今名家也“不知所谓”。
为了文学爱好者阅读方便,这里只是博采众长,作一般性的简释和介绍。
对于生僻和古今异读的字,由于种种限制,不能详细诠释,但尽可能地注音。
愚之见,《诗经》不宜翻译,任何译文都不如原文;同样,也不宜对其进行评说,任何评说都难免主观色彩。
对于《诗经》的理解,因人因时因环境之不同而迥然有异,这正是《诗经》的妙处。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一览无余,那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读《诗经》,重在读、贵在读、趣在读。
在注音注释的帮助下,流畅地熟读,在诵读的同时去理解、去感悟,这是学习《诗经》最好、最聪明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与人交流,或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上的探讨,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绝不能以己之见为终结性的。
对于《诗经》,是不会有终结性的理解的。
做这个注释,旨在为喜欢读《诗经》的朋友们提供帮助,也是自己的一次再学习。
由于编辑、打字等工作量很大,故只能隔一天续一次(有时候或许会耽搁几日),每次四篇(偶尔三篇)。
但是不论怎样,一定会全部完成,不至于半途而废。
其间,难免会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指正,以便及时更正,以免缪传误人。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1一、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
到了汉代,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孔子与诗三百的关系密切,才有“诗经”之称。
二、六艺《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īn)风,共十五国风,160篇。
是诗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雅诗共105篇,又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颂”即古代的“容”字,表演的意思。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皆出自社会上层人物之手,都是些歌功颂德之作。
“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即直叙其情事,白描其物象。
“比”是比方、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使形象更鲜明。
兴与比的区别在于,比是以另一物打比方来说明此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兴只是以他物做引子,以引出所咏之物,二者之间不求性质的相类,只是有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关联。
三、类型《诗经》按照内容划分为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
这些诗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则带有普遍意义。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诗经》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诗经》《诗经》:① 概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
它们大多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③ 现状:《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表现形式经历了以下变化: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
《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
汉赋华丽而夸张,展现了大一统时代的壮丽文化底蕴。
唐诗风格多样,千古传诵,以五言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
宋词是另一种诗歌形式,句型灵活,歌唱优美。
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
明清小说把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文学的视野,艺术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把古典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的阶段,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总体来说,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发展趋势的逐渐平民化等特征。
现存最早的诗歌——《诗经》:1、时间:西周至春秋中期2.特点:以四个字为主,内容简单,现实感强3、内容: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它的本质。
“风”是指当地的风俗和民谣,即当地的民歌和民谣。
《风》包括15个封建国家的160首民歌,即《15个国家的风》。
占《诗经》的一半以上。
与雅、宋相比,冯小刚生气勃勃,生活气息更浓。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盛大宴会的仪式;“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4、影响:它奠定了现实主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诗经》简介
《诗经》简介《诗经》简介一、《诗经》的体制《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独尊儒术”以后,被视为儒学的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
全书加上“有目而无辞”的诗,共311篇,其中有六篇所谓的“笙诗”(即有声无辞的诗,相当于今天的曲谱。
),没有诗歌内容,故《诗经》实际上是305篇。
《诗经》的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是指“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共160篇;关于“风”的解释,古今也多有不同。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风”指音乐曲调,《国风》即诸侯所辖地域的乐曲,相当于后世的地方乐曲。
“雅”包括“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雅”是“正”的意思,即符合标准的意思。
诗经》中的《雅》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即王畿(周王国都一带)乐。
《颂》是统治阶级用来宗庙祭神祭祖的乐歌。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诗经》的思想内容,概括地说有以下五个大的方面。
(一)、歌颂祖先功业的祭祀诗这类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
“三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周颂》。
这类作品中被后世认为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最高的,收录在《大雅》中的、被称为是周族史诗的五篇作品:《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这五首诗合起来,叙述了自周始祖后稷诞生、建国至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的全部历史,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周人推翻商朝统治的斗争,可以说,这五首诗是周人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怨刺诗这些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如国风中的《伐檀》《硕鼠》《相鼠》《南山》《株林》等,或讽刺贵族的不劳而获、贪得无厌,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这些诗在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诗经》概说
《诗经》概说提到《诗经》,稍有了解的人都会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其中主要关注的是《诗经》的文学性。
但是,请大家注意:它叫“诗”“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诗经》都是以“经”的姿态存在。
“经者,常也,常道(日常所遵守的规则)之谓也”。
在我国历史上,《诗经》的“经学意义”要远远大于“文学意义”,所以,我今天是从文化层面上跟大家一起分享《诗经》。
一、《诗经》简介1、《诗经》溯源及编订:(1)王官“采诗”说:——观风俗,知得失《孔丛子》上记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班固《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尹吉甫“中华诗祖”,姓兮。
夏商周三代,姓、氏分开,男子称氏别富贵,代表了荣耀。
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同姓不婚。
爱国诗人屈原,与楚君(熊)同宗,太庙相同,爱国即爱家,所以说有国才有家。
】(2)公卿“献诗”说——陈诗与谏诗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
《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3)孔子“删诗”说——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
当时孔子才7岁。
现在通常认为孔子确实应该参与过《诗经》的整理。
《论语》记载:“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诗经》“六义”A、颂、雅、风——《诗》之异体(文体、音乐体制)反其道而行之,原因有两个:首先,远古时期人们首先是群体性对上天和先祖表达敬畏感激,然后是对政治的关注,因为子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利学习知识。
在我国,孔子受到如此尊敬,最主要的原因是开创了“学在民间”,使那些非贵族子弟也能学到知识。
随着时间的发展才会慢慢开始个人意愿的表达,而《颂》《雅》《风》正好是这样的顺序。
诗经全文及注解带注释与译文 PPT
《蒹葭》得赋比兴得关系
• 托物比兴,情景交融得手法,虚实相间。 • 《蒹葭》比《关雎》“兴”得特点更加突
出。“蒹葭”、“水”与“伊人”得形象 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得事物与所 要描绘得对象形成一个完整得艺术世界。
秋水蒹葭在 伊人凌波来
秋水蒹葭”已成中国诗歌得经典意象
蒹葭、秋水、白露、微霜、伊人,多就是精美得物象与 存在,自有质地之美。同时,更具色彩之美。既有蒹葭得青绿, 又有秋水得湛蓝,既有白露得晶莹,又有微霜得洁白,青蓝与洁 白,双色交辉,意在渲染冷清、凄迷之气氛,构成故事发生得底 色——蒹葭秋水图。同时,年轻伊人得色泽光鲜,自在其间。 意象者,有意味得物象也,也就就是借以抒情之景物也。写景 不就是纯粹得写景,景从来都就是为情服务得,不过就是缘情 写景、缘情造景。古人讲究,认为写景宜显,显者,意在彰显景 物得精神风貌。诗中得景物清新可人,历历目前,多就是冷色 调,给人凄美之感。
二、《诗经》得结集
1、 “采诗说”
“献诗说”
“删诗说”
三、诗经“六义”
《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 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就是关于 《诗经》得六个基本概念,可归纳为两个问题:分类、 表现方法。
风、雅、颂、→分类 赋、比、兴。→表现方法
风,即音乐曲调;国,地区、方域。
• 二、风雅与文学革新 • 《诗经》得风雅精神,即《诗经》所表现出得关注
现实,强烈得政治与道德意识,真诚积极得人生态度, 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得发展。
• 三、比、兴得垂范 • 《诗经》得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得一种基
本表现手法。《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 语言艺术均有深远影响。
朝吟风雅颂 暮唱赋比兴
《关雎》得爱情观
《诗经》全文讲解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全文讲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全文讲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全文讲解《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
《诗经》现存诗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分为风、雅、颂三章。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作品,小部分作于西周后期,以民歌为主。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
鄘:后来并入卫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
王: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齐: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魏:古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
唐:晋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诗经(概述)
诗经《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内容《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6]《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成书过程《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诗经》概述与选篇详解
壹诗经【概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采集、编订。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三百十一篇,其中小雅中的〈南陔〉、〈白华〉、、〈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目无辞,所以事实上今本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
《诗经》从内容上分类,有风、雅、颂三种。
风是各间歌谣,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雅分大雅、小雅;大雅是朝会乐章,小雅是宴飨乐歌,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鲁、商三颂,是祭祀时歌颂神灵或祖先的乐歌,共四十篇。
《诗经》,以作诗方法分类,有赋、比、兴三种表现的方式。
赋,就是敷陈其事,直写心志,不作隐曲和譬喻;比,就是比拟法,「以彼状此」的意思;兴,是因事物的而把主题引出就是「托物兴辞」的意思。
以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之「六义」。
《诗经》是作为教育学生的首要经典,他曾对学生说:“孩子们,为何不学习诗歌呢?诗歌可以激发情志,可以欣赏美景,可以团结群众,也可以表达哀怨。
近可侍奉父母,远可侍奉君主,还能多了解鸟兽草木的名称。
”此外,他还强调:“不学诗,无以言。
”从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诗经》的用途极为广泛,既能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也能培养从政所需的辞令技巧,同时还能拓宽博物知识面。
《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不论是美刺朝廷时政,抒写男女爱情,多能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展现出平实质朴、温柔敦厚的特色。
所以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而这种「温柔敦厚」的特质,对我国的社会及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我语文学创作的最佳典范。
【题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本单元选取了其中的四首诗歌,包括《关雎》、《桃夭》、《伯兮》和《蓼莪》。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
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一、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
到了汉代,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孔子与诗三百的关系密切,才有“诗经”之称。
二、六艺《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īn)风,共十五国风,160篇。
是诗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雅诗共105篇,又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颂”即古代的“容”字,表演的意思。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皆出自社会上层人物之手,都是些歌功颂德之作。
“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即直叙其情事,白描其物象。
“比”是比方、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使形象更鲜明。
兴与比的区别在于,比是以另一物打比方来说明此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兴只是以他物做引子,以引出所咏之物,二者之间不求性质的相类,只是有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关联。
三、类型《诗经》按照内容划分为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
这些诗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则带有普遍意义。
总体上说,这些诗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
如著名的《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首诗,以前很多人都解释为劳动者对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责问,这恐怕不太确切。
国学宝典之《诗经》知识小集合_国学诗经
国学宝典之《诗经》知识小集合_国学诗经《诗经》最初的名称是《诗》,《论语》中孔子和*们使用的名称都是《诗》。
战国后期有人称《诗经》。
汉文帝时,《诗》首先被官方确认为“经”,被当做治国经邦的政治经典列于学官,从此《诗经》具有法定地位,作为政治教化的参照物,为儒家的*道德目的服务,和他抵牾不同的就是错的。
整个皇权*时期,《诗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教化方面,把其中很多篇目都和*道德联系在一起,为统计阶级的教化目的服务。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转向文化研究,也就是才开始把《诗经》的篇目作为诗来看待,《诗经》才慢慢恢复应有面目。
《诗经》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
最常见的是四始:《风》、《小雅》、《大雅》、《颂》。
《风》自《关雎》始共15国风160篇,汇集各地的土乐民歌,也是《诗经》当中有活力、审美价值的部分;《小雅》自《鹿鸣》始共31篇,《大雅》自《文王》始共74篇,属于朝廷官方的正乐;《颂》自《清庙》始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舞曲,特点是连歌带舞、节奏缓慢。
《诗经》按照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周民族史诗,记录了周朝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周朝早期一些有作为的人物。
燕飨诗,与当时的社会礼仪活动有关;农事诗,有周人农业生产、生活、祭祀方面的内容相关;战争徭役诗,描写与战争和徭役有关的内容;爱情诗,与恋爱、婚嫁、弃妇等相关;政治美刺诗,赞美歌颂或者批判讽刺统计阶级的内容。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它编辑成书的那一天起,就选选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既是诗歌,也是历史,是诉诸审美的艺术,又是生活的教科书。
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已经被纳入周代礼乐文化的系统之中,被看做是辅助礼、实行教化的工具。
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社会和人生,以审美的方式教育人。
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被推崇为“经”,在后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比其他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要远为巨大的影响。
诗的经学化,本身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诗经》的文化价值作出的肯定。
诗经的法律史解释
在法律的产生过程中,诗具有特别的意义, 它是礼乐向法律过渡的必经阶段。礼乐的 感染力足可以维系小群体的秩序,但不具 有向大规模社会组织扩展的能力,因为礼 乐缺乏必要的抽象性。 诗与礼乐不同,它不但有礼乐的召唤力量, 而且具有概念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即 “名”,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理解了兴,比的意义就自然明白。诗的比喻和说理 文的比喻不同,后者的目的是让人明白道理,而 诗的比喻旨在唤起人的情绪,因此本质上也是一 种兴,通过喻体的中介,最终人的情绪仍然投射 在物身上。因此,比喻的本质是以物比人,以景 写情。 宋人李仲蒙提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 区分了赋与陈述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但未能 说明情与物的关系。直到清代,李重华在《贞一 斋诗说》中才真正触及赋的本质:“赋为‘敷陈 其事而直言之’,尚是浅解。须知化工之妙处, 全在随物赋形。故自屈、宋以来,体物作文,名 之曰‘赋’,即随物赋形之义。”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于鸟兽草木之名”;(八佾第三)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 言”。(子路第十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
章学诚《文史通义》开卷宣称:“《六经》皆 史也”,又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 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在该书的《浙东学术》 一文进一步阐述:“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 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 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 矣。” 汉儒之所以不讲文学,是因为诗在起源时根本 就不是文学,三代直至秦汉时代也根本没有文 学,对汉儒来讲,诗就是政治;宋儒不明白诗 赋和陈述的区别,是因为唐宋时代所有的赋都 是文学性的赋,根本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说明 文章和纯学术论文,对于宋儒来讲,诗的意义 在于个体心灵之净化(诗言志)。
《诗经》的法律史解释
西周至东周时期,诗配合周礼,在祭祀、宴乐、外交、教育、 讽谏君王等方面广泛应用,公卿、大夫、士子成言立说, 常引诗为断语,仅《左传》、《国语》中,引诗便多达二 百五十条。
春秋礼崩乐坏,但诗仍然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 汉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齐、鲁、韩三家顿时显赫
(这三家《诗》是今文经学)。西汉时受压抑的古文经学, 东汉时得到了重视,毛诗也立了学官。 孔子提倡“复礼”,说明礼曾是国之大纲,《诗》在汉代之 所以能够被经化,也因为它曾经支配着政治生活。
宋《诗》学与宋《诗》学的区别:
1、汉儒不重文本,每以道德教条穿凿,宋人重视文本;
2、宋儒不言天人感应,而重视个体的内在自觉,完成了 由政治向个人、由外向内的转向。
3、宋学的文学意识大大增强,重视对诗的审美体味。朱 子认为立赋、比、兴之义,是欲使人“知作诗之法度 也”。
汉儒喜穿凿的习惯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诗》、礼在先秦政 治中的作用。章学诚《文史通义》开卷宣称:“《六经》 皆史也”,又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 王之政典也。” 在《浙东学术》中,进一步阐述:“三 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 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 矣。”
命名并不仅仅是把符号赋予事物,对自然物来说,命名 是对其本质的揭示;对于人而言,命名是一种创造。 人是在伦理关系中成其为人的,伦理必由命名开始。 自然物的本质首先显现在“艺术”活动中,因此,歌 唱和绘画是对物的第一次命名,而诗则是对人的第一 次命名,通过这种命名,父成其父,夫成其为夫。
诗创造了名称,也创造了名称的所指。何为夫、何为妻, 并没有科学意义的标准,只有诗,才能既表现为人夫 为人父的美丽,又确立了伦理上的责任。
三、修身与修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修身与修辞
在先秦,赋、比、兴和风、雅、颂一样,都是立身之本, 为政之道,但后世逐渐演化为文学上的修辞术。
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比者,以彼 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首先来看赋。宋人李仲蒙提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 物尽也”,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宣示:“赋为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尚是浅解。须知化工之妙处, 全在随物赋形。故自屈、宋以来,体物作文,名之曰 ‘赋’,即随物赋形之义。”
比是兴和赋的中介,兴全无理路可言,兴则在感性中包含 着理性的关联或区分。
赋与兴似无关联,但就“随物赋形”而言,赋本质上也是 兴,都涉及物、我的相互转换与融合,但兴被动多于主 动,赋则主动多于被动。
四、诗的命名力量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
《世说新语》记载:“谢公(安) 因子弟集聚,问《毛诗》 何句最佳,遏(谢玄) 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讦莫定命,远猷辰 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诗》开始文学化。
朱熹改变了汉儒“以经制势”的做法,开始用《诗》治心。 《论语集注》主张:“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 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命名并不仅仅是把符号赋予事物,对自然物来说,命名 是对其本质的揭示;对于人而言,命名是一种创造。 人是在伦理关系中成其为人的,伦理必由命名开始。 自然物的本质首先显现在“艺术”活动中,因此,歌 唱和绘画是对物的第一次命名,而诗则是对人的第一 次命名,通过这种命名,父成其父,夫成其为夫。
诗创造了名称,也创造了名称的所指。何为夫、何为妻, 并没有科学意义的标准,只有诗,才能既表现为人夫 为人父的美丽,又确立了伦理上的责任。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
1、
功的路 。20.12.120.12.1Tuesday, December 01, 2020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怯懦
•
2、
。0 4:13:00 04:13:0 004:131 2/1/20 20 4:13:00 AM
《诗经》的法律史解释
2007年4月24日
一、音乐与文辞
据《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记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 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大序》依周礼主“诗有六义”之说,并对风雅颂作了 政治化解释,但未解释赋比兴。郑玄《周礼注》: “风言 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赋之言铺也,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 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 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
兴的意义最难明。《说文解字》,兴,开头;刘勰《文 心雕龙》认为“兴”是“托物起兴”;梁·钟嵘《诗品》 认为“文有尽而意有余,兴也”。清·陈启源《毛诗稽 古篇》认为:“诗人兴体,假像于物,寓意良深。凡 托兴在是,则或美或刺,皆见于兴中。”
周英雄在其《赋比兴的语言结构》文中指出:“兴的应 用可以说是研究中国诗词的核心问题,因为‘托物言志’ 不仅和修辞有直接的关系,更间接牵涉到诗人处理物我 的基本人生观。”闻一多《诗经通义·周南》:“三百篇 中以鸟起兴者,亦不可胜计,其基本观点,疑亦导源于 图腾,歌谣中称鸟者,在歌者之心里,最初只自视为鸟, 非假鸟以为喻也。假鸟以为喻,但为一种修辞术,自视 为鸟,则图腾意识之残余。历时愈久,图腾意识愈谈, 而修辞意味愈浓。”
五、失道而后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 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宋《诗》学与宋《诗》学的区别:
1、汉儒不重文本,每以道德教条穿凿,宋人重视文本;
2、宋儒不言天人感应,而重视个体的内在自觉,完成了 由政治向个人、由外向内的转向。
3、宋学的文学意识大大增强,重视对诗的审美体味。朱 子认为立赋、比、兴之义,是欲使人“知作诗之法度 也”。
汉儒喜穿凿的习惯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诗》、礼在先秦政 治中的作用。章学诚《文史通义》开卷宣称:“《六经》 皆史也”,又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 王之政典也。” 在《浙东学术》中,进一步阐述:“三 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 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 矣。”
从今天的观点看,《诗》和其他经典都是三代的政治历史, 以政治道德比附《诗》和董仲舒春秋决狱同理,有点象流 行于英美的判例法,从思维形式来看是一种类推。
先秦立典范,汉儒模仿,到了宋人,便开始了独立的思考, 无论是对经典义理的重视,还是对《诗》的文学化品味, 都体现了个体的主动性。
五四运动以来,《诗》的文学化走向宋人的反面,宋人讲究 文学是为了唤醒道德自觉,而今天则是西化的结果。
西周至东周时期,诗配合周礼,在祭祀、宴乐、外交、教育、 讽谏君王等方面广泛应用,公卿、大夫、士子成言立说, 常引诗为断语,仅《左传》、《国语》中,引诗便多达二 百五十条。
春秋礼崩乐坏,但诗仍然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 汉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齐、鲁、韩三家顿时显赫
(这三家《诗》是今文经学)。西汉时受压抑的古文经学, 东汉时得到了重视,毛诗也立了学官。 孔子提倡“复礼”,说明礼曾是国之大纲,《诗》在汉代之 所以能够被经化,也因为它曾经支配着政治生活。
唐代孔颖达主编《毛诗正义》,首倡“风、雅、颂者,诗篇 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 。
《诗集传》认为,风雅颂乃是乐章之腔调,赋比兴则是《诗》 的艺术手法。朱熹对“六义”的解释堪谓真知灼见,直 至今天仍袭用他的说法。
二、经学与文学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